永失我爱的痛苦,别戳穿。
去弥补、去分担、去转移。
聪明,如,福尔摩斯先生,也是在亲历“永失我爱”之后,才顿悟。
“难得糊涂”之上的境界,是,把,残酷的真相,变成,一个迷。
“益男梅崎”这个名字,是电影《福尔摩斯先生》中,最神秘的迷。
这个名字属于一个在伦敦的日本外交官。
他把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送给儿子作为生日礼物,然后,消失了。
20年后,益男梅崎的儿子,利用一种传说中的神草,岩山椒,把真正的福尔摩斯先生,骗到了日本,广岛。
他想要一个当面的解释,为什么?
他的父亲,益男梅崎,会听从福尔摩斯先生的忠告,留在英国,一辈子没有再回日本,一辈子没有再跟妻儿联系。
福尔摩斯先生,已经93岁了,他的记忆每天都在掉落,他想要“岩山椒”,他想用传说中的神草,恢复他的记忆,写出他最后一案的真相。
他虽然经常失忆,但并没有失去智慧,特别是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戳穿了“益男梅崎”的谎言,一个移民渣男,借用“福尔摩斯”的名气,故弄玄虚,骗自己乡下的老婆孩子。
然后,带着岩山椒,回了英国。
......去看电影......去看细节......去看罗杰岩山椒,没用。
是罗杰的“死”全面激活了福尔摩斯先生的记忆。
他想起来了,他确实见过“益男梅崎”。
他写了一封信给“益男梅崎”的儿子:你的父亲,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为了世界和平,牺牲了个人的家庭,我亲眼见证了他的勇敢。
他爱你,不要怀疑,他爱你。
寄出这封信的一刹那,睿智无双的福尔摩斯先生,成了笨拙善良的笑话。
他漏读了一封信。
“益男梅崎”先生的太太,去世前,给福尔摩斯先生写了一封信。
在信里,哪位坚强、善良的母亲承认:她隐瞒了丈夫的死讯,伪造了丈夫的笔迹,以丈夫的名义,送了儿子一本书,英文原版《福尔摩斯探案集》,希望他心中有爱、志存高远。
《福尔摩斯先生》 Mr. Holmes (2015) 心灵诡计 / 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
最具文艺范儿的福尔摩斯。
迟暮之年的老福虽然记忆衰退,行动迟缓,却在管家儿子的帮助下回忆记录自己的过去。
这样的老少搭华生是会不嗨森的。
简单又不简单的故事,在反思过去整理回忆中重新诠释并丰富了我们所不了解的福尔摩斯先生的一面。
走下神坛的天才,传奇终究归于沉寂。
遗憾和愧疚占据了曾经的骄傲,感情是一种致命的弱点,而你也终于未能幸免。
没有人可以倾诉分享,就连思维也在渐渐消逝,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俱是失落与不甘。
舒缓的节奏讲述着死亡和绝望,还有那无处寄托的孤独。
处处心碎。
虽然我只看过两部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 但深深为这位大侦探所折服。
我想福尔摩斯应该是英国人心中的骄傲, 是他们心中的大英雄吧。
相比我倒是看过N部有关福尔摩斯的电影作品, 不管风格题材如何, 总体来说福尔摩斯还是那个福尔摩斯。
但今天, 这部最新的《福尔摩斯先生》却让英雄走下了神坛。
虽然福尔摩斯只是一个文学作品的人物, 但这个人物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在柯南道尔之后, 有关福尔摩斯的作品创作从未停止过, 文艺工作者们试图通过他们的理解去继续解构福尔摩斯的故事, 这都来自于对这位文学作品人物的热爱。
但颠覆性的创作一般来说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的, 除非他对这个人物一无所知。
《福尔摩斯先生》似乎要颠覆有关福尔摩斯的一切,“ 华生笔下”的福尔摩斯根本就是一个冒牌货。
而真正的福尔摩斯就住在街对面, 在阴暗的角落里嘲笑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他根本不穿“华生笔下”那套滑稽的行头, 对银幕上自己的光辉形象嗤之以鼻, 在自己最后一个“那也叫案子”的案子后, 良心发现的解甲归田了。
似乎真实的福尔摩斯的后半生都生活在检讨和自责里, 影片中没什么人喜欢这个大英雄, 甚至是反感至极, 除了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
这样的颠覆实在是不知为什么, 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大英雄死在了自己人的笔下, 并被自己的祖国拍成了电影, 在全球广而告之。
从技术层面来说, 这部电影依然是失败的。
三条线同时并行是个技术活, 最终三线合一应该是设立三条线的本意。
但结果这三条线却风牛马不相及。
这就会使人感到这实际上是一部电影讲了三个故事,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这三个故事一个也没讲好。
这是一个英雄不再的年代, 徐克镜头下的杨子荣变成了梳着大背头涂着烟熏妆的兵痞子, 今天的福尔摩斯变成了人见人恨的糟老头。
下一个遭毒手的英雄会是谁呢,,,,,,
没有人比福尔摩斯更适合做这个故事的主角。
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个绝顶聪明绝顶自负的人,所以不需要任何的伏笔渲染,你就知道这人风光无限。
可是人总是会老吧,你赖以生存的聪慧将会随时间而去,你只能在袖口写下要记得的名字,你只能遍寻自己也不确定是否存在的仙草。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只是,天地不仁。
如此公平,哪管你当年如何英明神武,总有迟暮的时候。
所有关于你的故事,都是别人的添油加醋。
你坐在电影院里看自己的故事,是个陌生的笑话,而因为你没有戴那顶招牌帽子,所以周围你的粉丝们都对你的存在无动于衷。
你想回首往事,可是你记不得。
你的生命,是活在他人笔下的,是活在另一种阐述中的虚构。
而你想了解你自己。
可是你记不得。
当你引以为豪并且肆意挥霍的智慧正在远离你的时候,你想要考虑,“你是谁”这个无解的问题。
曾经有智慧护持的那些软弱都排山倒海而来,你也终究不是神。
这是老年的福尔摩斯。
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这电影推理的稀松如何是不得了的失误,它甚至不需要推理,这是对于福尔摩斯最信手拈来最不值钱的东西。
我想要看到,当他终于不可逆的在孤独里走向死亡的时候,他怎样抵销他的恐惧,他怎样在最后认识自己从来没有被了解过的一生。
当智慧被上帝拿走的时候,与之具来的骄傲还能存在吗?
电影最后给发了一颗糖,老福尔摩斯开始编织善意的谎言,开始明白无用的倾听也许比一针见血的剖刺更能救人。
所以,他跟他不屑去看的那些软弱,误会,人类的弱点和解了。
可是我觉得,编剧手还不够狠。
你知道,人生到此,思维习惯已成惯性,哪怕你心里知道,嘴里也是不肯妥协的。
更何况扑地痛哭。
对于福尔摩斯来说,承认自己有常人的软弱是他走下神坛归于宁静的台阶。
可是我觉得他做不到。
当然,我们看得都是华生笔下的福尔摩斯,并没有谁真正知道福尔摩斯是个怎样的人。
在fancy的故事都结束,也没有人关心他怎么老去,怎么死去。
我呢,只是忽然想起来一个人,跟他一样敏锐直白,但是我知道,他沉迷于自己的敏锐,已经永远不能走下那级台阶。
无论在那个方面天赋异禀都有极大的可能在某个对应的领域感到孤独,所谓曲高和寡。
Ann案件会成为福尔摩斯的最后一个案件与其说是因为所谓的失败,不如说让福尔摩斯真正感受到了孤独作为情感的一种对人的不合逻辑的力量,以后的日子里出现的梅琦,管家太太,roger都是福尔摩斯在非理性之感性道路上的遭遇,各有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人和世在逻辑世界外的丰富和不可预测性。
我倒不觉得年老的福尔摩斯是这个故事的主题,只能说老年让福尔摩斯的高度逻辑思维松了下来,感性终于亮了起来。
片尾福尔摩斯跳出了孤独,其实只要不再自我高歌,自然会发现身边一直陪伴左右的同路人。
也许只有英国人自己,才会忍心,把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侦探拍得如此让人心酸。
舒缓、沉静、哀伤,这些本不可能与一部侦探电影所匹配的气质,却满满地填充在这部电影里。
福尔摩斯先生老了。
这个93岁的老人,一生破解过无数的疑难案件,到最后,对手变成了自然法则。
他努力地对抗衰老,记忆如同狂风中飞舞的碎片,四散消失。
他搬离贝克街,远离伦敦,住到了靠近大海的乡村,与蜜蜂为伴,一过十几年。
他的观察力依然敏锐,演绎推理精准犀利,可是却会忘记身边人的名字,或者不记得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他偷偷把委托对象的名字写在袖口,努力遮掩记忆衰退的事实;他跑去战后的日本,寻找岩山椒,以希望通过传说中的东方草药,延缓衰老,重获青春。
如同每一个老去的人,开始恐惧衰老与死亡。
年纪大了,人就喜欢回忆。
他对华生为他所打造的那个经典侦探形象嗤之以鼻,对媒体上的那个大英雄不屑一顾,总希望让人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麦考夫的遗物中,有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
他读到里面所写的最后一件委托,感觉熟悉,却从结局中察觉到了蹊跷。
然而,关于案件的真相,竟然完全记不清了,只有莫名的内疚感与悲伤困扰着他。
于是,福尔摩斯决定自己动笔,沿着记忆的线索寻找真相,去解开困扰自己的心结。
这是福尔摩斯先生的最后一案。
帮助他的,不再是华生医生,而变成了寡居女管家充满灵气的孩子。
没有谋杀与追逐,并不惊心动魄,然而精神与身体的衰老却让获取真相的过程变得前所未有的曲折。
老人一次次停笔,在记忆的断裂处赫然止步,面对着混沌不知所措,这是天才侦探从未有过的狼狈。
身体的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岩山椒并没有带来奇迹。
健忘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他甚至突然晕倒,只能卧病在床。
就连女管家,也想带着孩子摆脱这个刻薄又麻烦的老人,一切实在不能再糟糕了。
而关于那件委托的真相,则成为了支撑福尔摩斯生存的动力。
因为,还有个聪明的孩子,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
一点点,他终于把破碎的记忆拼凑起来,事件的真相逐渐清晰。
在福尔摩斯的一生中,这实在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委托。
没有阴谋,没有凶手,没有诡计。
有的,只是两个备受孤独折磨的灵魂的对话,不到一个小时的短暂相处,福尔摩斯的精神世界被滴下了毒药。
福尔摩斯当然是天才。
他的一生,总是与聪明、机敏、博学相伴,习惯了高人一等地看待这个世界与其他人,客观与逻辑支撑着世界观,他崇尚理性,觉得真相可以解决一切。
然而这一切,却被一个普通的妇女完全颠覆了。
他开始意识到,真相或许并不能挽救所有,而感性、人情,甚至谎言,或许有时就是让生活继续,让这个世界前行最适当的方式。
意识到这一点,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
他才明白华生之所以在故事中改变了真相,把福尔摩斯打造成一个英雄,也只是为了让好友可以摆脱阴影,继续生活。
而倔强的福尔摩斯,却选择与好友疏远,直到华生离世,也没有再见。
他开始悔悟。
华生、麦考夫、哈德森太太,甚至连一生的宿敌莫利亚蒂,全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福尔摩斯开始想念和珍惜这些在他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人。
这原来不是一个推理案件,而是一个治愈故事。
93岁的福尔摩斯,卸下了英雄与天才的光环,开始还原成为一个更加真实的人。
喜怒哀乐,脆弱恐惧,寂寞孤独,复杂的人生滋味,让他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活力,也让他重新回归了平静。
在评价电影之前,想起两个一句话段子,在高达圈流传甚广,分别是“这TM根本不是高达!
”以及“我比富野懂高达”。
一个个官方冠名的系列作都能引起关于作品内涵和精髓的争议,以至于形成各种段子和笑话,更何况一部可以说是同人作品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自然会给不同的粉丝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完全可以想象“这TM根本不是福尔摩斯!
”的炸毛式观影评价。
评价剧本自然是评价一部电影的一部分,个人认为,这个由三条线构成的故事是一个可以算成功的安排方式,对于电影来说尤其如此。
在本片优雅而舒缓的格调下,故事如果单薄而无趣,造成的观影效果,很可能就是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
虽然主要演员的魅力完全作为并且完美承担了这部电影的卖相,但一部冠以福尔摩斯名号的电影(故事)如果单单只以艺术展品的形式来呈现,而没有任何破解奇案的核心要素,未免有些偏题。
当然,本片显然并不是想要描述一个福尔摩斯老而弥坚的故事,如果把最后一案、日本之行和蜜蜂与黄蜂三个故事单独拉出来看,都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老福小故事,因为事件本身可以说相当平白。
(这里我要赞一下作者,电影里有一段老福在电影院观看最后一案电影版的情节,那里告诉了我们在花生笔下的案子是怎样写的,可以说那才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案子,是我们熟知的花生笔下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种对比,比之于猎鹿帽或者烟斗这样的符号式表达更具匠心,也说明作者本身并非写不出“真的”福尔摩斯故事)。
不过当三个故事以记忆穿插在一起时,凑成了恰到好处的篇幅,将迟暮、烦恼和领悟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个故事,虽然并不像我所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故事一样充满令人拜服的智慧和戏剧性的展开,但它成功营造了出了一种能够让观众愿意静心等待结局的诗意化的氛围。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可能不再会特别兴奋特别焦急地想知道大侦探如何华丽而巧妙地避开了迷惑和陷阱找到了答案,反而会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地去寻找关于自己心灵的答案。
毕竟,他都已经那么衰老而蹒跚,让你都不忍心催促他加快自己的脚步。
因此,只要把心态融入这部电影的节奏中,观众是完全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段惆怅而怀念的旅程。
你看着93岁的福尔摩斯走路颤颤巍巍还想不起一些琐事,同时也在自己心中寻找着那个兼具着智慧、行动力和神秘感的英伦绅士,这种感觉更让福尔摩斯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可以说,无论看电影的时候你脑海里冒出的是“这tm才不是福尔摩斯!
”,是“福尔摩斯也会老啊”,还是“福尔摩斯真的会变吗?
”这样的怀疑或不舍,都让他显得是一个真正活着、或者说活过的人,正因为你好像亲眼看见他屡破奇案、亲眼目睹他和花生搅基(大雾),才会在这样的故事里感受到更真切的难过、怀疑、欣慰等各式各样复杂的情感。
我认为,这是一个虚拟角色最强大的魅力,福尔摩斯当之无愧有这样的魅力。
这也是这样一部节奏舒缓的电影能够带给观众的特别的体验。
同时还是要说一句,虽然电影里花生正脸都没露,但少许的语句和安排中仍然展现了一个最佳拍档的高大全形象!!
不懂的自己多看看体会去!
无论对剧本的评价是喜欢或不喜欢,我相信应该没有观众会对伊恩老爷的演技抱持不满。
只要还记得电影最开始火车上和小男孩及母亲关于蜜蜂和黄蜂的对话情节,你就不会怀疑,他用那刻薄的语气和严厉的眉眼,以及最后一案中与人对话时的自信神态,完全可以演一个“虽然身体是93岁但内心还是39岁!
”(万年眼镜小学生借你台词一用)的福尔摩斯老先生,当然,他在剩下的一个多小时里演出了一个让你见之不忍的疲惫而健忘的老人,使你随时担心他的健康状态是否能撑得住剩下的进度条,这种功力我只有给跪了。
小男孩的表演也值得赞扬,活生生一个即将从活泼小娃长成敏感刻薄小青年的形象,老人和少年的组合总能给人一种令人欣喜又充满希望的感受,加上故事冲突时两个角色的焦躁和不安,能和老爷爷演好这样的对手戏可谓十分成功了。
而母亲的角色,在大部分时间都恰到好处地担当了两人中间的芒刺作用,并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个虽有冲突但完全不令人讨厌的形象,这也让最后她与老福的和解显得非常自然而然。
电影的三个时空营造了三种不同的环境,最后一案的明亮色调,让福尔摩斯保持了一份他黄金时代尾声的潇洒;日本之行以黯淡为主的场景,让这个本身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部分始终怀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主线的环境则散发着一种美丽的真实感,配合着始终清流一般的音乐,将三个短暂的故事联系成一部似乎绵长的回忆录,在一晃而过的100分钟里,好像慢慢看过了一个迟暮之人从遗憾走向释怀。
当卷福和强尼将夏洛克的形象再次风靡的时候,我又想到了小时候钻在被窝里偷看从地摊上买到的残缺不堪的群里出版社那款福尔摩斯那种悸动。
从小就崇拜天才的我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到了天才的孤独,丝之屋我并没有看,虽然封皮上赫然写着什么福尔摩斯研究会之类唯一承认的续作,但是我一直感觉夏洛克的形象早已随着柯南道尔的封笔而沉淀,就犹如高鹗无法真正意义上弥补曹雪芹的红楼一梦。
说回来这部电影,我是刚刚看完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为数不多的抱怨自己好像不再适应孤独,希望莱纳德婚后也常回来住住,宁可自己被当作宠物一样。
画风一转,可那种孤独一直蔓延,直到夏洛克和安那关于孤独的对话。
安在平静中略带奢求的希望夏洛克能陪她一同埋葬孤独,可是向来理智致胜的他在鲜有的犹豫后还是拒绝了,我一直在揣摩,极有可能是摩羯座的夏洛克是不是除了艾琳艾德勒之后唯一的一次心动,然而他还是选择了孤独,一种使人绝望的孤独。
而孤独是不是天才的标配,我还在询问。
小男孩的出现,像极了爷孙类型电影中成长的画面,可是不同于普罗旺斯的夏天中让雷诺那种以家庭为主体的叙事,想必看过这部的人都会希望那个小男孩能继承夏洛克的衣钵,开启另一份传奇。
日本故事的切入则更是将故事升华,伴随着夏洛克回复信件的那段,我们似乎感觉到,年老的他不在那么固执,为了一个谎言,他也可以在做出另一个谎言。
原来,我一直希望真的有福尔摩斯这个人,还希望他真的破解了诸如开膛手杰克这样的案件,然后归隐,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好的结局,其实希望他的传奇和智慧永存。
然而现在想想,还是让他活在虚拟中吧,最起码,他的那份爱和孤独,永远不会埋葬。
影片最令我动容之处,是那日记本上的斑斑黑点。
对于人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理智弃我而去之前,我能弃这个世界而去。
理智——这造物赐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于人生的波浪中始终扶持着我走到今天。
而最早让我意识到它的强大的,正是这个叫做福尔摩斯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竟可以凭借头脑中的理性洞烛幽微拨云见日扶危济困伸张正义,而这样的过程,还能带给人无比的刺激和满足感。
Amazing!
然而当这个理性的化身活到93岁时,竟也要遭受小小的灰色脑细胞的背叛——他记不起东西来了。
只这一个梗就足以让我心塞得要死。
不过好在他的推理能力仍然一如既往的强大。
那么剧情就变成:年老的福尔摩斯试图在断片的记忆中,在新搭档的启发下,推理出自己当年放弃侦探生涯隐居乡下的真正原因。
我被这个回溯往昔探索自我的过程所吸引,然而我并不喜欢他发现的答案,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不那么福尔摩斯的答案。
在Ann的案子中,福尔摩斯做了他该做和能做的:查明真相,并尽力阻止进一步的伤害。
Ann的自杀,她无法摆脱的孤独,并不是福尔摩斯要负的责任。
孤独是无法用陌生人的陪伴、耐心的倾听和善意的谎言来抚慰的。
因为孤独而选择死亡,也不是什么难解的人性谜题。
福尔摩斯一生与孤独同住,怎会因为这件事就大惑不解恍然自失一蹶不振?
这是我难以认同的。
福尔摩斯固然不是理性的机器,但也从未成为感性的奴隶。
他是一个咨询侦探,他不是、也从来不想成为救世主。
他清楚自己的职责是运用理性破解恶意和误解造下的谜题,而不是消弭所有的苦难、看清人性的终局。
用他的话说吧,”这不是我对我的委托人所要承担的责任。
“这部影片想从这个角度拔高福尔摩斯,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而让侦探的理性在与女性的心灵的碰撞中败下阵来,从而醒悟到自身的局限,也是把侦探的自信心看得太简单了。
理性固然是福尔摩斯生活和工作的倚仗,但他从未真的将它视作无所不能。
”我见过的世面太多了,不会不知道一位妇女所得到的印象或许会比一位分析推理家的论断更有价值。
“他曾对圣克莱尔太太这样说过。
我相信这并不是纯粹出于礼貌或自谦。
他的自信,是源于对自己运用理性的能力的信心,而不是对理性能解决一切的信念。
将他人无可救赎的伤痛看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狂妄、僭越、圣母病。
认为理性万能,谜题解开就等于问题解决,则是盲目、冷硬、死理性派。
而福尔摩斯,我相信,即便活到93岁,也不会妄图跨越他早已知悉的理性的局限,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并遭遇到这场死理性派的信仰崩塌。
这部电影的编剧,恕我不能向你道贺。
看到老年阿福上线的时候真是鸡冻不已,像往常一样暗搓搓的点开b站,打算欣赏年度悬疑大戏。
当然,在此之前,早听闻此片重点不在于悬疑!
不在于悬疑!
不在于悬疑!
重要的事说三遍,然而我心中还是怀有那么一点点的期待,不说十分,七分也行啊。
然而,网友没有骗我,这个片子里所谓悬疑,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子,没有实质。
我以为日本往事要和那个弹玻璃琴的女人的故事发生什么激烈碰撞或者存在什么隐秘联系,耐着性子没有快进,结果等来的是阿福到了这四分之三只脚要跨进坟墓的时候,才终于学会了什么叫人情味的内心戏码。
然后心里不禁感叹:什么玩意儿?
老年阿福晚景凄凉,看得我连连叹气,恨不得抢过导演的导筒逼他重现一个精气神十足的阿福。
我觉得导演够残忍了,拍了一个这么接地气的阿福,然后我突然觉得自己更残忍,看到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什么玩意儿?
太过执着阿福角色的戏剧性,反而忘了一些更人性更真实的部分。
不过我私下是认为,柯南道尔创造一个在云端的魅力非凡大侦探,我们为什么又要把他拉到地平线上呢?
虚构的人物,我们拉其往真实发展,可惜的是, 真实的生命里,我们又逼其往虚构的方向发展。
好在真真正正的福尔摩斯先生只是虚构人物,定格在时间线上,正是那毫无瑕疵的生命,引得众人为他追加意义,为他创作脑补以及衍生故事和生命。
+老爷子简直就是从极品基老伴里傲娇doublr走出来了,终于有人把福尔摩斯和华生搬下神坛。
其实并不怎么样,没想象中的好看,失望
抱着看推理剧的期待看了一部伦理剧,于是完全不能入戏。情节简单,本子缺乏新意,节奏缓慢。甘道夫的表演还行。
看了21分钟毫无感觉弃之,慢悠悠的节奏年老的福尔摩斯完全不是我的菜
挂着福尔摩斯名头的文艺片,大家观看前先弄清楚自己是否好这一口……
他不是卷福,不是我记忆中那个聪明绝顶的侦探,这一刻他仅仅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只要真实的生活气息。一段忘年交,一次自我救赎。
往生者並未遠離,他們只是在牆的另一端
It is beautiful and touching
励志 亲情 福尔摩斯 伊恩·麦克莱恩 1年前看的, 現來說真太遲, 2015.10.23看, 趣點是看伊恩老爺和 卷福象不象呢....是否原著有東洋情節....扶桑人確是大偵探的死忠粉...
看的昏昏欲睡
有点无聊
衰老、孤独、遗忘,与时间和解,用心感受而不再只用逻辑解决问题
没有节奏没有悬疑 看着还难受
我睡着了╮(╯▽╰)╭
如果没有福尔摩斯的噱头完全没得看。如果说是围绕福尔摩斯的番外或者任何东西来讲,把他的优点都给改了还有啥看头。
只记得火烧黄蜂巢
最令人信服而朴实的福尔摩斯的形象。
2015.09.09@華山
垂暮之年的福尔摩斯最后一案,他不再是冰冷的逻辑机器。在破除了无数罪案谜题之后,他终于能够解开人心之锁。可能是推理最弱的福尔摩斯电影,也可能是最文艺的福尔摩斯电影。
一部合格的文艺作品,服饰道具精良,摄影配乐也恰到好处,表演也够好,但就是故事冲突不够。Ian的老年斑显得英雄迟暮,也是一样需要面对自然规律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