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着大麻,和隔壁女邻居做爱,高潮时发现自己被妻子死去的姘头送进了棺材——此时,背景音乐居然是杰弗逊飞船的《Somebody to Love》当然,这段音乐出现不止一处,迷幻了吗科恩兄弟迷幻了,意识流了,晦涩了,用宗教桥段让贵国没有信仰的屁民大惊失色了——这拍得是神马玩意儿了像标题一样,片子很严肃很正儿八经讲述中年男人的困惑,只是说故事的人有点晕晕乎乎
事情,或者讲麻烦,总是围绕着任何一个普通人,然而对于精英们来说,总是痛苦的负担。
理想世界与现实周遭,往往有着看不见的对抗,而精英们很乐于将它们“文”化。
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关怀撒给别人,不过这些关怀来自下意识,基本没什么实质的帮助。
宗教关怀在科恩兄弟近年作品的弥漫,已经让我们在旁人关于宗教典故的引例中疲惫了。
不过我想也没必要将其中点点滴滴的隐喻和细节抽丝剥茧,毕竟作为一个远东的支那人,其实更适合去电影院看看某届奥运会导演的作品。
我们是一个很实在的民族,不太搞宗教这一套,反正来者不拒,能解决事儿就行。
我们一起纠结于感情,金钱,家庭,社会地位等等,为什么上帝给你这个那个,而我却得到很少。
您有想过上帝痛苦不?
我不知道上帝是不是个精英,但据说他有根阴茎(不过后来也有一些做音乐的人考证“上帝是个妞儿”)。
谁知道他们在哪个墓挖出来的…电影中有太多我看不懂的桥段,听不懂的语言,不过那又何妨呢。
我满不在乎这些东西,尽管看起来很悲观主义,我们原本可以穷尽力量去打破砂锅问到底,但现实却总是打破砂锅赔五块七。
怀揣道德仁义情怀的精英们,在这样的泥淖中,你也会背离那一坨揪心的道德走向违法的康庄大道么?
当然,咱们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个好人,一个严肃的人,哦,苏珊娜,当一颗精英种子被埋下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一株痛苦植物的萌芽?
不过,还好,暂时还没有犯罪,顶多经常出现梦醒时分。
杨癫峰http://yangdianfeng.blogbus.com/ (博客大巴越来越不靠谱了)
从来都不严肃严肃的科恩兄弟拍了这部叫做"A Serious Man”的电影。
和以前一样,他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的犹太身份玩,片中从来不乏性格奇异的胖子,适当的小幽默也是必不可少。
可是表面上看,这部《严肃的男人》似乎好像脱离了科恩兄弟的风格。
没有紧凑的节奏,没有锋回路转的剧情,也没有令人紧张的气氛营造。
只有一个男人卑琐紧张的情绪弥漫全片。
按照科恩兄弟的“习惯”,继《阅后即焚》的喜剧之后应该是一部黑色电影,延续从《血迷宫》开始的黑色风格。
可以期待《巴顿芬克》的诡异奇幻,或者《米勒的十字路口》的仪式化暴力,或者《冰血暴》里冷峻的现实风格,当然《缺席的男人》中迷离的光影效果也非常迷人,有趣的是,科恩兄弟好像抛弃了他们创造的所有经典风格,让所有的期待都化成了《严肃的男人》中现实生活的琐碎。
前三十分钟缓慢的节奏甚至让我怀疑这还是不是科恩兄弟,虽然科恩兄弟喜用缓慢的节奏(像《血迷宫》、《缺席的男人》、《冰血暴》)可他们一向懂得把握片中的情绪,紧张的情绪可以带动缓慢的动作,始终带动观众的热情,可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的感觉是,观众的思想也许早就跑得太远了,前三分之一对于生活的细节化描述有些冗长。
但,这并不代表科恩兄弟真的变“严肃”了,第二遍看下来,脱离了血腥暴力的科恩,果然,还是科恩。
两兄弟究竟想在这部电影中说什么?
这还得从开头说起。
电影的开篇是一个看似脱离主体情节的短篇,当胡子花白的老头子摇摇晃晃地走入血中,黑场,出字幕,没有人知道到底他是不是鬼魂,还是这一切仅是严肃的妻子犯得一个错误。
这个没有答案的开头,带出了整部没有答案的电影。
这绝不是一个小人物不堪生活重负最终被逼无奈接受贿赂的堕落悲剧。
科恩兄弟表现的是人的一种迷茫的状态。
这本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
“严肃”或许可以解释为“理性”。
主人公是一个物理教授,他拍着桌子喊"actions always have consequences". 数学公式可以得出答案,物理公式可以证明答案。
可是理性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面对世界的残忍,我们心的力量无法承受,面对世界的复杂,我们智的力量无法承受。
当这个虔诚的,一丝不苟的可怜男人被种种问题所困,终于从SY 和他的同时车祸中意识到种种一切也许真的出于某种神秘力量的安排的时候,他也同时发现了,上帝碰巧不在家。
上帝也许真的在某人的牙上刻上了“我需要救赎”这样的话,但他在出门之前忘了留下解决方法和答案。
拉比说的话是:Hashem doesn't owe us the answer, Larry.像是与《老无所依》相对,这几乎是一部描写 the country for old man 的电影,在Sy和Larry谈判的餐厅里,旁边的顾客全是老人,值得信赖的拉比也是头发花白,这是一个没有活力的社区,Larry 的女儿每天都去同样的地方,Larry的儿子每天都对他说同样的话。
虽然最后好像每一个人的生活似乎都得到了改变,但这仅仅是有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
我一向喜欢科恩这种能够创造一个世界的叙事能力。
科恩兄弟的电影里出现的情节和人物从来都不是现实的,他们都被贴上了“科恩制造”的标签,在这部异常现实的电影中也不例外,属于科恩的黑色喜剧风格无处不在只是同以往的“好看”的科恩电影不同,它整体风格上有点《巴顿芬克》的影子,情绪也有点偏向《缺席的男人》,但它比《巴顿芬克》更现实,比《缺席的男人》更有焦虑,出于两者之间,缺少了《巴顿芬克》的想象力,也不如《缺席的男人》那样宁静动人,初看上去有些无趣,但,电影中的细节非常多,这确实是一部更值得细细去品的电影作品。
总之,科恩兄弟还是那个科恩兄弟,他们想说的或许是,这是个用科学无法解释,用信仰无法解决的世界。
也许我们能做的,只是,承受痛苦,并变得,不那么“严肃”而已……
通过中文字幕整理而成,为了使得阅读顺畅,略有增删。
杂感附后。
————————————————你认识李·苏世曼吗?
——苏世曼医生?
我想我……是的,我知道他。
——他有没有告诉你一个关于异教徒牙齿的故事?
——没有,嗯,什么异教徒?
——是这样的,有一天李在工作,你知道,他在医院负责牙齿矫正手术。
当时他正在给病人做塑料牙模,用于牙桥矫正。
模具成型后,李正在做制作牙套前的检查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有东西被刻在病人下门牙的内侧——那是一排希伯来字母——Hey vav shin yud ayin nun yud Ho-she-ay-ni,意思是“帮助我,拯救我”。
是的——在一个异教徒的嘴巴里。
于是他打电话把那个异教徒叫回来,假托说,需要再次测量牙齿,偷偷用镜子照了照——没错,那几个字母就在那里,Ho-she-ay-ni,“救救我”。
真麻烦——苏世曼回到家里,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
苏世曼医生开始研究其他病人的模具,可是不论是异教徒也好,犹太人也好,都没有刻字。
他往自己的嘴里看:没有;他往老婆的嘴里看:也没有。
苏世曼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许他不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贤人,也不是玛莎可拉比,但他对《光明篇》和《神通法》还是略知一二的。
他明白,每个希伯来字母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于是他找到了:8-4-5-4-4-7-3,七个数字——也许是电话号码?
也许。
他拨了这个号码:“你好,你认识一个非犹太教人,克劳斯,拉塞尔·克劳斯吗?
”——“你是谁?
”——“你是哪里?
”——“ 布卢明顿的红猫头鹰杂货店。
”——“ 非常感谢。
”于是苏世曼去了那里。
那里确实是一个红猫头鹰杂货店。
苏世曼回了家,他还是想不通:他一定要找到答案,要不然就没法再睡着了。
于是他来见拉比(也就是我,纳赫),他走进来,就坐在你现在坐着的位子上。
他问:——“这一切是什么意思呢,拉比?
这是上帝发出的信号吗?
‘救救我’。
我苏世曼,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帮助这个异教徒?
但做些什么?
牙齿上又没有说。
或者,也许我应该帮助人们实现更合乎道德的生活?
《神通法》里有答案吗?
《光明篇》呢?
或者,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告诉我,拉比,这样一个信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么……你怎么跟他说的?
——这,有关系吗?
——这难道不是你想要跟我说的吗?
——好吧。
我当时对他说,“牙齿,我们搞不懂;上帝的信号,我们也搞不懂;而帮助别人呢?
不是坏事。
”——不,不,那几个字到底是谁弄的呢?
是给苏世曼看的吗?
或者给发现的人?
或者,只是...给,给...——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你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你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个故事?
后来呢?
苏世曼后来怎么样了?
——还能有什么呢?
没什么事,他照常工作呗。
有一阵子,他检查每个人的牙齿,看是不是有新的信息,但再也没有发现。
很快,他发现,自己不再检查了,生活就恢复正常了,这些问题不再令他苦恼。
也许就像牙疼一样,有时候感到一阵疼,然后就消失了……——我不想这一切消失!
我想要一个答案!
——当然,我们都想要一个答案。
但上帝不欠我们答案,拉里,上帝不欠我们任何东西,是我们欠上帝的。
——如果他不给我们答案,那为什么要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问题?
——他没有告诉我为什么。
——那个异教徒后来怎么样了?
——异教徒?
谁在乎呢?
——————————这一段可以算是电影中另一个比较重大的“和主轴脱节”的地方,由一个犹太教导师说出的一个犹太牙医的故事。
第一个“脱节”便是影片开头,风雪中的奇遇,那可以认为是关于认识世界的隐喻,对于同一个现象(同一个人),丈夫与妻子基于自己的了解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和处理——那么问题就是:谁是对的?
那个老人是活人还是鬼魂?
导演让他重新步入了风雪之中,和主角拉里后来在课堂上教授不确定性原理时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一语遥相呼应。
当世界和自己了解的知识(别忘了它们也来自于同一个世界)相冲突时,哪一个才是真的?
回到上文,这个虎头蛇尾的故事,是想说什么?
如果后来那个异教徒“被拯救”了,那么可以看作一个宗教中常见的“神迹”;如果牙医发现了希伯来文是某种细菌腐蚀的结果,那么这是《走近科学》;……但是牙医不再追究这事了,异教徒不知所终了,故事好像也只能这么结束了——一个不能算结束的结束,无怪拉里一肚子不满地追问:后来呢?
后来呢?
他得不到这个故事的“结局”,因为它本来就没有结局。
正如他苦苦寻求的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答案:“如果他不给我们答案,那为什么要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问题?
”生活不是算术题,写满一块黑板算不出结果可以再写一块,直至得到一个正确的赏心悦目的等式;生活也不是小说,写完一段后可以打上一个句点,插入一个分页符;你可以对着无奈的生活提出一百个问题,但却得不到半个答案。
算术题中,“无解”也是一种解答,而生活中的“无解”根本不能让人心安。
为什么她会背叛我?
为什么他不肯离婚?
为什么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我?
为什么要上学?
为什么要去信仰?
为什么每次排到我的时候巧克力味儿的雪糕都卖光了?
没有答案。
对于狗血飘零的人生,首先要勇敢地承认“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然后以“Who Cares”的心情去滑翔。
觉得自己生活中存在太多问题?
想想是谁提出了那些问题。
拉里·戈普尼克是个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严肃家伙。
他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一个严肃的人》的主人公。
拉里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城区某大学教物理,学校马上就要决定是否颁给他终身教授资格,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件接一件的破事频频发生:一名韩国学生向拉里抱怨考试评分不公;拉里的妻子说她爱上了别人,要求离婚;无业的神经质哥哥越来越成为负担;某唱片俱乐部不断打电话追讨他从未买过唱片的款项;家中一对儿女争吵不断,而一封匿名信则要将拉里在学校的前程彻底毁掉……基本上,该发生的问题全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问题也发生了,拉里的生活就如同狂风过境,一团乱麻,一塌糊涂。
科恩兄弟在片中继续发扬了其一贯的黑色幽默作风,小细节处让人忍俊不已,比如韩国学生的父亲就儿子成绩一事找拉里理论,说要告他接受贿赂,却又不肯承认是他儿子偷偷行贿,车轱辘话翻过来倒过去左说右说,怎样也讲不清楚;再比如拉里的老婆劈腿在先,却理直气壮的要拉里负担相关仪式的费用,冏得拉里捉襟见肘。
这些生活中乱七八糟的小破事儿,让人哈哈笑过后却难免有种落寞的苍凉。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谁的生活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还不都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被生活逼得焦头烂额的拉里求助于多位犹太牧师拉比,希望这些睿智的人能助他渡过难关,找到应对方法。
第一位拉比是个实习生,年纪轻轻,对生活抱有无限憧憬与希望,乐观到根本不听拉里的具体问题,便兴致勃勃的告诉他,人生换个视角,换种方向,平淡就变趣味。
第二个拉比给拉里讲了个没头没尾的奇怪故事,基本否定了人生的意义之论。
第三位拉比年龄最大,威望最高,但他只顾着自己的冥想,根本没空理拉里。
还没等拉里体会出哪位拉比最有道理呢,生活的列车又再次轰隆隆的拖着人向前开了,你半死不活也好,春风得意也罢,生活都不管不顾,它想照旧便照旧,它要革新便革新,全无规律可言。
刚才拉里还狼狈不堪呢,转眼间一个偶然事件,一切又瞬时步入正轨;但别得意,下一场龙卷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将逼临,未来总也生死难卜……生活的无厘头对拉里来说尤其痛苦,因为他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他可以用大礼堂整整四块黑板来讲解“薛定谔的猫”之物理理论实验;再或者对着两眼空洞满面错愕的大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解释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这两种让他着迷的理论都通过完美精密严谨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推理,证明论证对象的不定性,或者说确定答案的不存在性。
但拉里自己偏偏不能接受生活的非逻辑原则,不能接受兢兢业业严谨严肃地努力生活,却发现兜了个大圈子之后,还是两手空空,自己被生活玩得北都找不着。
一本正经的严肃拉里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唯一一次放低姿态是跑到独居的美妇邻居家拜访,倒在沙发上和美女共吸大麻,从身体到精神都彻底放松。
这次的“难得糊涂”是整部影片中唯一的暖色点缀,虽然短暂易逝,确是拉里惨淡人生体验中难得的高潮。
当然,“难得糊涂”的态度并没帮拉里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噩耗该来还是来,就像影片结尾地平线附近逼近的龙卷风,你永远也无法预测它过境的确切路径。
拉里究竟该怎么办呢?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究竟该怎么对待自己那份同样千疮百孔的人生呢?
影片开始,科恩兄弟讲了个莫名其妙毫无关联的荒谬故事,然后抛出中世纪法国犹太神学家拉什(Shlomo Yitzhaki)的箴言:“坦然接受发生的一切”,这跟郑板桥所谓的“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实在异曲同工。
不过“糊涂”本身其实并不困难,就好象那只薛定谔的猫,无非是个不死不活的悖论,小孩子都懂的“世事无常”大道理;真正难的是定理背后严肃认真的推理过程,难的是在表面的无序中寻找隐含的秩序及意义,并在这样的严肃之后,坦然接受答案不存在的荒谬现实。
这等于回到原点,却又高于原点;这样清醒的糊涂,真的很难。
《Open》杂志2010年3月刊稿
我们总是认为:考上好大学就一帆风顺了,然后我们发现不是;我们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就一帆风顺了,然后我们发现不是;我们认为有个家就一帆风顺了,然后我们发现不是。
我们慢慢长大,慢慢衰老,我们发现生活中一帆风顺的时候屈指可数。
大部分时间我们得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麻烦。
即使长大了、成熟了、成功了,可是我们发现我们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依然束手无策。
我们会抱怨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考验,为什么就不能轻松安静的生活。
可是人就是这样的动物:风平浪静的时候抱怨没有惊险和刺激;有了惊险和刺激又渴望平静。
想要这杆天平平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
抱怨也罢,沮丧也罢,我们终究谁也无法逃避生活给我们出的难题,即使我们再不愿意,我们还是得面对。
不过就像开篇说的: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内心的平和我想是应对外界所有变故最好的方式吧。
电影很沉闷,也有点晦涩,但是我想他想表达的也就是这样一个再重要不过,却也平凡不过的主题了不是么。
台版译名《正经好人》显然更好,目前我发现科恩兄弟的片子只要不太离谱在我这都能得到很好地反应。
男主人公试图在各方面仅仅做一个简单的好人,可命运之神几番无谓的捉弄他使之不堪生活之重,几临崩溃,在各方寻求答案无果后意外发现万事竟然会自己逐渐好转,之前的坚持和操守好像也没什么用,放纵一下神明也不会在意,实际上连神明是否存在都不好说,最后当他因棒子同学的家长帮他付了唱片钱而修改了棒子同学的成绩时,一直存在的道德线也像龙卷风前的美国国旗一样已岌岌可危,命运就是在这时通知了他的癌症,一切就是这么讽刺。
成就美国电影的在我看来一是犹太人,二是意大利人,没有这两个根基只凭美式大片美女帅哥输出不会有太长生命力。
其中之一的犹太人无论是伍迪艾伦,还是科恩兄弟,或是波兰斯基等等都继承了了犹太人必须要承受的灾难之血,并对命运之类的见解总是比他人高明了一番。
中国人说人在做天在看,其实信仰的崩塌并不需要多大的打击,善良与罪恶也只是一线的距离,好人到坏人只需一个意外,药家鑫也许就是一个例子。
或许真有上帝在一直注视着我们,或许一切只是不符合数学规律的运气,谁知道呢。
不过好在我们懂得反省,在电影里反省自己,在书中反省自己,未来永远是未知,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该变,谨以此片再次告诫: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也不一定有坏报,但若是选择当坏人,洞悉此事的我们心中必然不安,而这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
不知道怎么分类的一部科恩兄弟作品,想和《缺席的人》《冰血暴》《巴顿·芬克》归为一类,但找不到特别多的相似之处。
这可能是他们最近时期最“玄乎”的作品,很多东西没有道破,结合整体的严肃性,令你无从解读。
开篇的故事、三个拉比、那些毫无逻辑的情节,其实无逻辑是科恩的一个重点,但是一般都是在于人物塑造上,而这部影片却是侧重在情节上,却导致了一种架空的感觉。
要做的就是,TAKE IT EASY。
别焦虑,时间解决一切。
你的儿子将自己学会吃圣餐,学会理解,自己耿耿于怀的事情,别的当事人已不关注。
妄图了解真实的步伐,使人陷入主观的情绪陷阱。
这是科恩兄弟用来说道理的片子,说的是一点感悟。
所以,强调人物的状态,基本以生活事件组成,无明显戏剧冲突,无相对紧密的因果关系链组成的情节。
细节有点无趣,主题有点机巧和概念化,情绪平淡幽微。
比如儿子和父亲两代信徒的对比,儿子在成人礼之后,就得面对令他困惑的龙卷风。
而父亲终于在成绩单上,写上了C,又纠结地加了个减号,认可了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我能理解到,道德感、宗教感、过去经验里的知识,已拥有的,将失去的,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这一切成为令人紧张的来源。
严肃认真的男人,是每个处于生活旋涡中的成年人,内心的一个缩影。
写下这段废话的原因是,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很焦虑,因为在她看来,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马上就要失去,而她自己是个一贯认真负责和靠谱的人,她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要遭受这么不靠谱的报应。
我能想到的,就是问她:为什么要那么靠谱呢?
谁又要求你这么靠谱了呢?我还想告诉她,负责任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
你不停地将自己塑造成圣人,别人心目中,早把你当了魔鬼。
当背叛圣人和魔鬼,当背叛自我以达到忘我。
顺从之道,予人心安。
通过各种影视符号描述了主人公寻求人生困境答案与解决的过程,充分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现实的荒缪,凸显出一个存在主义命题,严肃的人生追问只会加剧存在的荒缪与虚无。
你一认真你就输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上帝什么时候会给你开个玩笑。
就好像你已经证明了薛定谔的猫,但你仍无法知道那只猫的死活。
拉里看似窝囊,那也是个对工作,对生活一丝不苟的人。
接二连三的不幸不管落在谁的头上都会让人怀疑人生,探讨根本没有意义。
科恩兄弟告诉你,这就是生活,不妨坦然面对接受。
哎~还有那个是韩国人不是中国人~卧靠
我也是个正经的人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生活总是带着各种不确定——或许有不少人喜爱这样的题材,但抱歉,刻意复杂化又如此隐晦的表达,这并不是我的茶。★★☆
- - so flat...narratives...科恩兄弟自爽的片子
Too Much Information
再也不看科恩的片了. 烂死.
超级无聊
本来想给四星的,结果结尾太装逼,装逼太过,于是乎......
屎一样的科恩。
Sy拥抱Larry的时候 想起FC里一句台词:men is what we are...
黑 真黑
一点没看懂,不知所云
Mazel tov! Coen两兄弟就喜欢搞脑子,整完冷血杀手,又来弄倒霉理科男。犹太寓言,薛定谔的猫,确定不确定性,信仰——最后,夫妇眼眶含泪,互握双手,看儿子完成犹太成人礼,很感人,很荒诞离奇,这就是人生。OH MY GOSH! I saw Howard!= = 这骚瑞男!
关于确定性的问题思考其实只会在西方世界中凸显,中国人似乎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也不会那么纠结。另外,科恩始终不是我的那盘菜,除了《老无所依》
复古眼镜大甩卖~
应该再看一次 不过。。。还是没必要了吧 既然是充满不确定,也让我是不确定去缅怀人生吧
真是没耐心看下去了......对不起下的BD版本~
在最郁闷的时候看了这么郁闷的电影....滚
这个是什么呀,想讲中年危机又讲了一半不说了,科恩兄弟的电影就会掉胃口,不喜欢!
虽然没亮点,但也平淡,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