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二姑父被检查出了食道癌,在几个月的日子里迅速从健康逐渐衰落为常常在病床上喘不过气的老头子。
我与他并不亲近,只是个过年时才能见到的亲戚而已,当时一切只是浅浅听说。
之后一次父母带我去看望他,走进病房、看到那个躺在病床上甚至连眼皮都不怎么能抬起来的老头我的心里忽然头一次的萌生出一种无法比拟的恐惧。
于是我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盯着高高悬挂在墙壁上的小小电视机,闻着医院里浓重的消毒水味道,我看到他缓慢的坐起身来,二姑将破壁机打过的鸽子汤通过他身体上的导管注射进胃里,我看见二哥在一旁背着手安静的看着,我没敢看他的眼睛,我知道我看不懂的,看不懂那时的情绪、想法。
我试图死死的盯着电视机看,但是他的声音——无比嘶哑的、就像是锯齿般的声音,微小却又像是嘶吼般钻进我的耳朵。
我那时真想逃啊。
几天后的凌晨二姑父去世了。
即使是现在,他的去世在我的心中依旧没有泛起除了点点悲伤外的任何波澜,但那次看望给我留下的震撼和恐惧,至今想起依然令我胆战心惊。
我曾经从家人的闲谈中偶然听到他人因病而死,或几天便离去,或经受了极大的痛苦。
很长时间里,我对死亡的事情心存疑惑。
既然要因病而生的死亡需要经历如此的痛苦,那为何不为他们早早刹车,好免受病痛之苦呢?
年少不知愁滋味,亦不知“死”为何物。
一周前买了新电脑,下载了日思夜想的游戏《模拟人生》,在游戏里捏了自己的第一个角色。
从盖房子开始,到之后交了朋友结了婚,眼看着这角色从青年时期的帅气到中年的大腹便便,最后迈入老年。
游戏人物也并未逃脱死亡的定律,在游戏最后角色在我眼前死去时,我竟无比的心痛。
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以延长角色的寿命,但我最后发现,当死神降临在他的身边,即使我有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依恋,多么想要挽留,也是无济于事。
我所能做的只是将二人的骨灰盒埋到前院,或是把房子贴满二人的合影与画作,偶尔盯着那两方小小的坟墓发发呆而已。
中午和母亲谈起白先勇先生为王国祥写下的怀念之作《树犹如此》,由那被撕裂的三棵意大利柏树谈起了《项脊轩志》中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天下之大悲,时光之流逝,人生中的遗憾与留恋,似乎都留在了那亭亭的树冠之上,人世沧桑尽显纸上。
不知怎么话题转到了游戏身上,提起这二位角色的离开,我竟一度哽咽,甚至留下几滴清泪。
游戏不动真感情,但我的悲伤也是真的,也是在那时,我迷迷糊糊的了解到了死亡的事情。
这部电影有些地方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二人拆圣诞礼物时,约翰注视着面前的爱人,说出“在我恢复意识之前,仿佛有那么一瞬间,我的灵魂飞出体外,我感觉轻松极了。
蒂姆,你能接受我说的这些吗?
”他的爱人点头,接着摇头,“不,我还没有准备好。
”那时我想,我无法再去质疑一些事情,我不能再去质疑那些不愿为病人按下停止键的人们。
因为我明白了这并不是一种自私。
放弃是需要勇气的事情。
可人不是冷血的动物,就像是当时安静的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父亲的二哥,他又何尝不知道父亲的处境?
可他宁愿抓住一根并不存在的希望稻草。
很多时候我们得被迫做一些事情,接受死亡便是其中一种。
一直想要养条狗狗,从小把他养到大,看着他成长,互相陪伴,有我吃的一定有他吃的,没我吃的还要有他吃的。
但是最近在想,如果有一天他死了,我该怎么办。
后来得出一个结论,我应该养只乌龟,等我死了,让他去难过。
人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难过的是活着的人。
我想,处于痛苦中的人就算已经绝望也要努力多活一点时间,大概不是因为舍不得自己的命,而是在想,他死之后,爱他的人该怎么办。
不,不。
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有时候我们去逃避亲密的关系,我们反对去建立任何形式上的关系,不是不渴望,而是太怕失去,也怕别人无法失去自己。
树犹如此,草木有情,人又何尝不是呢?
温情,真实,不过分渲染什么,就是慢慢的叙述。
当时一直觉得演员颜值老,但是必须说演技要不错才可以诠释那种不一般的温情感。
有记忆点的几幕是片头Tim狂奔打电话问John的位置,因为他感觉他记不住正在lose it;Tim得知自己感染John后对妈妈说:“我感觉我亲手杀了我爱的男人”;John爸爸走过AIDS病房过道所见的一些细节场景,然后在压力和恐慌下扶墙;John带着氧气管和Tim make love的那一幕,一种无言的叹息,特别是此时的背景乐的贴切;John和Tim拆礼物,Tim的小暴躁以及John弥留之际那沉重饱含疼痛的呼吸这两幕直接泪崩。
这几幕比较有记忆点,然后记得最深的是第一个以及最后弥留之际男主的好演技,一种如果连记忆都无法挽留的深切恐慌。
即使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的剧本,但这部电影是比较紧凑的。
微博上那些好心的影评大咖弄了资源可以看到这部澳大利亚出品的同志电影《抱紧他》。
豆瓣打分7.4分,而IMDB打分7.0分,显然和《断背山》、《阿黛尔的生活》之类的猛片不能匹敌。
被触动不仅仅是电影,更是最近发生在美国的枪击案。
6月12日发生在美国奥兰多的一场同性恋酒吧的枪击案令人心惊胆战,死亡58人,受伤44人。
出生纽约阿富汗裔的凶手奥马尔·马丁有过短暂的婚史,据媒体采访他的前妻,马丁多次家暴殴打她,虽然凶手是穆斯林,但也没有对宗教极度虔诚或非常激进。
早在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马丁就曾经被观察,FBI在2014年也曾对马丁展开调查,但官方并未透露此次调查的原因。
ISIS在事发后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但马丁和ISIS之间的联系尚不确定。
没有明朗的凶杀动机,唯一的说明,马丁就是一个恐同极端分子,有人联想到《美国丽人》那部著名的电影,其中隔壁“老王”就是一个深柜的恐同分子。
看到知乎上有人对“恐同即深柜”的辩解,说来说去,恐同者非即深柜。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绝对答案不一。
伊斯兰教对同性恋行为是嗤之以鼻的,并认为是犯罪,有些地方对犯事者施以乱石打死。
而马丁的行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是一个深柜,出于宗教的不允许,加之周边族裔的监视,马丁想出柜万万不能,尽管美国同性婚姻合法。
澳大利亚2004年废止了同性婚姻法,而这部电影是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故事。
影片蒂姆与约翰的故事和许多异性恋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不同,当然有人认为该片和《平常的心》神似,实则后者更多在争取权力上大张旗鼓。
而该片没有那么大的阵仗,一切显得平淡和温情。
这部同名电影改编自有澳洲同志版“罗密欧与茱丽叶”之称的真人真事小说《Holding The Man》,故事主轴都在描写一段长达十六年的爱情。
本书作者是蒂莫西‧康格里夫 (Timothy Conigrave) 三十四年短暂人生的回忆录,也是蒂莫西写给同志爱人约翰·可列奥(John Caleo)的最后情书。
影片中蒂姆对自己传染病毒给约翰非常的内疚和痛心,一直不离不弃的送走了约翰,而34岁的蒂姆相继一年多离开了人世。
与许多深刻的类型故事相比较,该片真不能算精品,当然影片中俩男主角颜值和演技还是吸睛指数比较高。
至于能够在艺术表现上有所突破,这个真没有,还有俩帅哥装嫩演高中生有些免其为难。
联想最近深陷“约炮”丑闻的吴亦凡,看来直男的烦恼不会比基佬们少多少。
关键的关键洁身自好最重要,做个专一、忠诚、善良的爱人是不是很困难?
平复狂乱的心,你会感受到安全、健康和幸福是多么的重要!
微信公众号:yushuodianying
这片子我最惊讶的一点是两个人的一拍即合。
七十年代的澳大利亚,两个高中生可以那么情不自禁,一个人热烈追求,另一个又主动迎合,很大胆也很幸运。
还有两个人的那种为自己争取自由的那种勇气,他们很早就会为平权运动而努力,同样也意识到自己权利的合法性和天然性。
虽然一切桥段都是那样的老套,无外乎是和父母的激烈争吵,家里的偷情,情书被老师发现又被父亲发现,关系稳定后的厌倦和背叛,但始终不变的是两个人的热情。
这种热情乐极生悲似的为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本片美中不足的是,前半部分演员表演有些生疏,情绪变化的过于急转直下,也许是要注意到原作品本身的一些情节体现,想面面俱到。
后半部的缺点是病床上的剧情太长太拖沓,让人顿生疲倦。
让我流泪的是最后约翰重病,病中看着蒂姆说:我还想再做一次。
长时间的虐心的酝酿中,我终于流泪了。
这是一个青年临死前还保有的对爱的渴望,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
和相爱的人阴阳两界,这是世界还有太多的景色没有看遍,这不舍让人神伤。
这种电影太令人伤心,让人心绪不宁,但好的电影就是能够让观众为之动容,这部做到了。
#真人真事影片片名《Holding the Man》中的Holding,其實是橄欖球術語,意思是拉人阻擋犯規。
影片來自於真實故事,是根據澳大利亞作家、演員和活動家Timothy conigrave,同名暢銷回憶錄改編。
Timothy在寫完這本書,第十天就去世了,年僅34歲。
#故事簡介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還原了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亞,同性戀者生活狀況:——“我們在一起15年了,他是我的丈夫!
”面對同性愛人,遭受愛滋折磨,他選擇了堅守在愛人身邊,一起對抗困難。
帥氣的高中男校,足球隊隊長約翰,與戲劇社中跑龍套的小演員提姆,兩人攜手面對過,許多外界的歧視、批評,也曾在誘惑與忌妒間擺蕩,相識相戀15年至今。
原本以為,他們的愛情已是圓滿,直到愛無法解決的問題逐漸浮現,考驗著他們之間的關係。
這部同名電影有澳洲同志版,羅密歐與茱麗葉之稱的,真人真事小說《Holding The Man》。
故事主軸,都在描寫一段,長達十六年的愛情。
本書作者Timothy Conigrave,34年短暫人生的回憶錄,也是蒂莫西,寫給同志愛人John Caleo的最後情書。
1995年,《Holding The Man》在澳出版。
熱愛演戲的Tim,在高中時期遇見了,性格沉靜的,橄欖球隊隊長John,兩人攜手同行十五年。
Tim在大學時期,熱衷義務獻血生活,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年代,致使他感染了HIV病毒,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感染了病毒,並傳染給John,兩人在1985年,被診斷出攜帶HIV病毒,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直至1990年。
1991年John,被診斷出患有癌症。
得知是自己將HIV,傳染給了John,Tim泣不成聲:——“感覺就像自己,親手殺了自己最愛的人。
” Tim在剩下,不到一年的日子里,一直陪伴在John左右。
1992年1月26日John去世。
John去世后,Tim著手創作《Holding The Man》一書。
完成此書後僅十天,也就是1994年10月18日,Tim去世,年僅34歲。
抱紧他 (2015)7.72015 / 澳大利亚 /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 尼尔·阿姆菲尔德 / 瑞安·柯尔 克雷格·斯托特
认真的看完了 想吐槽的是两个人演学生时代实在是有点出戏啊😂学生时代你我相遇 朋友们和父母们意外得知我们在一起了 我们也许会分开但不会分别 长大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厌倦期 但最爱的人永远是彼此 我们共同抗艾 我逗你欢笑 看着你难过我也不舒服 两句词印象深刻 “妈妈 就好像我亲手杀了我爱的人”“他的朋友 提姆”十五年的恋人 这段感情 是永恒的 杰克 在你离开后的十天后我就去找你了 在那十天里 我把我们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一本书 名字叫做 Holding The Man
电影的最后四分之一,我已无法控制观看时的啜泣。
我把自己代入TIM的角色,我在思考,如果我爱的人是因为我而感染了AIDS,终日躺在病床上受尽折磨,原本强壮的身躯变得这般羸弱,这比用刀子剐我的心还让人痛苦。
他不怨我,他咬牙忍受着被手术刀插进肺部,结束后只是对我眨了下眼睛:你瞧,不过如此而已。
我望着他,想起我们认识了十五个年头的春夏,想起了他是我第一次爱的人,也是唯一的爱人。
我就知道,即使我没有被病魔夺走生命,我也再不能安然度过我残喘的余生。
于是当我费尽一切完成了剧本,完整记录了我们的所有关于爱的痕迹,我就明白,我终于可以抛下一切来另一个世界与你汇合了。
尽管我知道无论多久,你都会在那里等我,但是天堂虽美,我怕你孤独。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成的电影,往往更能在观看的时候入戏和动容。
这部片子感动到我了。
最让我泪崩的两幕,一幕是Tim帮John剃头,一幕是Tim和瘦成闪电的John脸贴着脸深情对望。
没必要轻易对个体的人生探索和因此遭遇的“意外”做道德审判,没有这段经历,他们又如何深刻肯定对方是人生挚爱呢。
人的思想、感情、欲望何其复杂,岂可随便冠以“渣男”的标签化就概括了一个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人。
赞一下后半段John的演员爆瘦出演,非常的敬业和专业,活生生的让人心疼和动容。
他和真实世界的John本人也确实非常的像。
美中不足就是中学时代的化妆和神态不够到位,有点出戏了。
John后半段暴瘦,形象大变,敬业而且表演很到位
真实世界的Tim和John
整个影片诙谐中穿插悲情与温暖,又有些许戏谑。
因为之前先看过平常心,似乎找到些相似的影子,也敬佩演员们敬业的品格,尤其孔雀为角色疯狂节食暴瘦感到心疼。
回到话题,确实导演对于时间的穿插式描述的把握欠火候,让人有些混乱。
很多人会抱怨这种大半段冗长悲情的渲染,我反而更能体会导演良苦用心,因为同性话题在于当时HIV恐慌的年代是沉重的(现在社会接受度高了,越来越多的同性影片都选择小清新风格,好比爱你西蒙)。
还有非常欣赏片中John的扮演者对于角色的拿捏,开始还认为大叔来扮演小鲜肉导演是懒得找小演员或什么,也许看过片尾现实人物影集,你才能突然领悟原来无论从发型、服装等等方面都是导演下过功夫的。
让我鼻酸的一幕是化疗后Tim为John理发,两人额头贴近的温存,无需过多言语,仅仅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是满满的爱意。
John是标准的侧颜美人,但我却观影中突然带入Jared Leto饰演的Hephaistion在亚历山大大帝大婚当晚送戒指时的puppy eyes,甚至想像要是他饰演John会不会更合适?
世上最浪漫的事莫过于两小无猜且两情相悦,最幸福的就是那个ta陪伴你的左右,无论世间还是天堂。
本来想要借着这个机会,盘点一下那些有“从两情相悦开始,再到一方乱搞,另一方痴痴爱恋”剧情的同志电影,后来发现这不仅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而且我的切入点也还没完全想好,所以只好先放弃这个想法先直接写对本片的感受好了。
言归正传,就像我题目中提到的,这部电影花了很多笔墨铺垫一种走投无路的假象,记忆深刻的有几个地方:开篇Tim打电话时,身后空荡荡的街道和沉默无言的暮年老者、以及Tim在看到John切开胸腔痛苦的样子,之后他背对着镜头站在一条路的中央,而这条路已经到了尽头,它的前方是一片水域;还有电影首尾呼应的一个场景,Tim仰面躺在海水的中央,远离海岸线。
如果你看过了电影,就会明白电影主人公所面对的状况有多么“糟糕”,但奇妙的是,电影却没有把重点纯粹放在悲剧当中,而是在悲剧中处处透着爱和不爱的斗争,然而爱总是胜出。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挚爱起起伏伏的15年的感情故事,故事里有对自身疑惑,也有对自我的坚持,还有感情中可能会发生的种种矛盾,以及这段感情最终因为疾病不得不在惋惜中结束的怅惋。
本片最打动我的情节是John已远去,然而因为生病,Tim处在在对珍爱一生的John的记忆即将消失的恐惧当中,电影用这样的情节牢牢地揪着观众的心,却猝不及防的用一句“John was beside you.”无比治愈的话让人泪流满面,满足的释然,说到底,电影的目的在于让观众深信并真切的体会到爱才是唯一的解药,爱也是唯一的出路。
已经很久没有为一部同志电影如此难过了,Love's gonna bring you home。
人生有多少个十五年?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年代澳大利亚的同志生活,没有刻意去强调平权运动,侧重笔墨刻画二人的情感,相遇相恋,经历背叛后还能相守在一起,却要经历病痛生死离别之苦。电影是有一定警示教育意义的,渣男还是洁身自好为妙,感觉不及同类题材《平常心》。
恶心
故事讲的很好,爱情很美。但还是掩盖不了Tim渣男传染艾滋给John的事实
听说是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很好,到后面感觉挺压抑的。不过,主角不来电太老真的是个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个观影感受
这个传记 是不有点敷衍了
把流水账片段化的回忆录改成了戏剧冲突更浓重的光影。配乐大赞情感真实。只是删节太多和美化男主形象有点措手不及。
电影拍的挺好 但故事本身在我雷点上 忽然磕不动男男了 敲他妈出轨乱搞还不带套 把另一半害成这样 john停止呼吸那刻太戳泪 这踏马算什么 算他倒霉吗 可最痛的是 john从来没有怪过
现在这上面的电影7分以上的,大多数都是这种同性题材的,本人不反对,但也不支持!现在的精神空虚到何种程度了?悲哀啊!
确实很真实,但也无比沉闷。偶有亮点,却架不住整体的乏味。 对了,画面质感很好。
你是我生命里的一个黑洞,所有我放入的东西都消失了。
自我感动的渣男本质
虽说渣,但渣的那一大段瑞安·柯尔演得真好。从借口到学校,自我的心理建设到变成另一个人,全然就是这样了。
难看
為何女同拍不出如此深意的影片?
情节处理比较琐碎,所有情感的爆发积累都有些少,所以到生离死别也没有感同身受。
小说或许不错,但是电影改编成这样真的很有问题。
前半段最大的问题是非要用两个看着快4张的成年人去演少(一开始我以为大概是大学了,结果后面剧情里说才高中),各种严重的违和感让我完全Get到初恋的美好。中后期主角换了发型后反而看着年轻了不少,但是这边剧情又开始很拖沓。总体而言两位演员让我完全无法入戏。
1.三星 2.相恋-热恋-刺激诱惑-回归 大部分爱情的样子吧 最后Tim的回头和不离不弃 弥足珍贵 3.片中对艾滋的叙述 让我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不要滥交 生病治疗太痛苦 健康才是最重要幸福的事情 4.重病的John要求和Tim最后一次云雨 这是一个青年临死前对爱的渴望 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 5.应该不会看第二遍了
男一的怪发型,男二的低颜值... 好失望
Craig Stott的演技太好啦,我想献一颗星星给他炙热、深情、忠贞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