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出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一个上层社会家庭。
幼小的莎乐美总是为父亲的健康向上帝祈祷。
但在她16岁的时候,父亲还是去世了。
少年时的莎乐美第一次接触了哲学,便深深为之迷恋。
这些经历影响了她的思想,也引发了她对宗教的怀疑。
在一次教堂礼拜中,少年莎乐美公开挑衅了上帝的权威,然后扬长而去,推开教堂门的一刹那,倾盆暴雨,站在雨中的莎乐美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莎乐美的一生都是如此充满了抗争,向着自由奔跑的。
皈依哲学的她潜心研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思想,不屑于各种世俗人生,同时,也疲于周旋来自家庭的压力。
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莎乐美成为男神偶像的故事。
在追求她的男人当中最有名堂的当属尼采和里尔克。
莎乐美属于那种超越性别自我认知的知识分子,专心追求思想领域建树的她对男女情爱根本不屑一顾。
在德国期间,他和保罗雷、尼采三人一同郊游,引发了尼采对莎乐美极大的爱慕。
很难想象一个陷入爱河的尼采是什么样子。
但最终,莎乐美离开了尼采,尼采极为痛苦,也由此萌生了他仇视女性的思想。
1897年,莎乐美又被德国诗人里尔克疯狂追求。
彼时,莎乐美已经成婚。
由于她超越了世俗的男欢女爱,更多的是在体会一种思想的感悟,所以,她的行为多少会被世俗卫道士们所诟病。
同里尔克的交往成为莎乐美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里尔克也完全视莎乐美为自己的太阳,一分一刻都不能离开。
莎乐美骨子里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这也就注定了她不能忍受同里尔克之间不能喘息的情感窒息,再次回归了孑然一身的人生状态。
50岁的莎乐美开始学习精神解析法,拜在著名大师弗洛伊德门下。
此后,弗洛伊德同这位奇女子亦师亦友,她对弗洛伊德学术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莎乐美的一生是斗争与反抗的一生,闪耀着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光芒,她跨越了俗见陋识,活在自己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这可能就是她被男神爱慕的原因之一。
尼采不是生下来就是尼采,我们所说的那个尼采是1900年去世后盖棺论定的尼采,而他的思想也是同他的人生一样在不断的经历中逐渐形成的“尼采的思想”。
也许莎乐美已经从尼采的人生经历中升华为“尼采的思想”中的一个组成元素。
诚然,哲学和艺术都是人脑的产品,就像康德所说,我们的感官见识改变着我们的内心知识,同样的我们的内心知识也影响着我们的感官见识。
每一个哲学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文明背景之下,特定的情感人生之中,他们的思想都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每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中都被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和一次又一次的推翻。
经验主义似乎总跳不出理性主义的掌心。
因为有太多的无法解释,无法解释的自然法则,无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受,上帝的话题在哲学家的沙龙座谈中就从来没有被中断过。
大多数哲学家都未否认过上帝不存在,但这个上帝已经超越了宗教的幻觉,超越了人格化的束缚,她有可能是一个自然法则,也有可能就是一个女人。
能让人短暂感到生命激情的电影,莎乐美真的活得自私得理直气壮,或者叫自恋,理智上极端强调自我意志,不用别人来教她如何过她的一生。
看她和保罗,尼采,里尔克的情感纠缠。
里尔克原来是这样有女性气质啊“点燃我的大脑,你仍活在我的血液里”。
几场雨中的光影美极,雨成为精神解放的象征,她放弃信仰从教堂里走出时,她和里尔克放纵去爱时……
菲佛真的是讲出了我全部地想法,莎乐美所追求地自由在我看来是自我禁锢,是她给自己定下地教堂,只是为了摆脱所谓的家庭束缚,在和其他男性到达一定关系以后,就会义无反顾的离开。
她和菲佛说:爱上她的男人最后总会遭遇不幸。
可是她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诅咒或是恶性循环。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这是她是极度自恋的。
青年时期的selbstständig菲佛真的是讲出了我全部地想法,莎乐美所追求地自由在我看来是自我禁锢,是她给自己定下地教堂,只是为了摆脱所谓的家庭束缚,在和其他男性到达一定关系以后,就会义无反顾的离开。
她和菲佛说:爱上她的男人最后总会遭遇不幸。
可是她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诅咒或是恶性循环。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这是她是极度自恋的。
青年时期的selbstständig 发展成为后来的egoistisch,在我看来,以我的价值观来讲,我是无法理解这种所谓的自由的。
我咋有点开始理解莎乐美为啥不愿意结婚了
这是一部传记片。
是关于俄裔哲学家、心理学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传奇人生。
说实在的,就我的理解,莎乐美按照片尾所言,主要成就是这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成果。
至于哲学上似乎并没有鲜明的建树。
或许,观众的窥私欲左右了电影的创作。
我感觉电影变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姑娘,然后和天才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发生的故事吸引了世人。
尼采,大家都认识,而片中这个特立独行的姑娘,从小离经叛道,喜欢哲学,还坚持“不婚”的信念,深深吸引了尼采。
甚至片中所言,尼采因为这个姑娘而疯狂。
然后就是年轻的诗人里尔克,居然迷上了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莎乐美,更绝的是这时候的莎乐美居然和另一个男人(也是爱她爱到要自杀的家伙)保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关系。
最后莎乐美还成了弗洛伊德的入室弟子,帮了老师很多忙,也在心理学上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莎乐美坚持独立,从一开始的信仰,到后来的投身创作赢得经济独立,再到爱情与婚姻的特别理解,到最后一个人带着养女终老。
她的一辈子,似乎风花雪月,也似乎总与世俗格格不入,似乎传奇色彩农历,也似乎孤寂难堪。
不过我真正感兴趣,以及真正的疑惑却是另一回事:一个聪颖而勤奋的人,一个人生精彩丰富的人,为什么没有在哲学上找到自己的结论?
片中还有一句诗歌,就是里尔克写给莎乐美的:我是女性之母,你是男性之友。
这句话好像也被引用了很多次,原来这里是出处。
18.1.18
1861年,莎乐美出生于俄罗斯贵族家庭,她有五个哥哥,是她将军父亲的掌上明珠。
莎乐美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在寄给女儿的明信片上写到:成为你梦想中的自己。
17岁的女孩偶遇荷兰传教士基洛特,受到高品质哲学启蒙,她像爱父亲一样爱上了基洛特,可基洛特却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向莎乐美求婚。
被拒。
1880年,莎乐美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求学,求知欲爆棚的她用力过猛,患上肺结核,不得不中断学业在母亲的陪护下到罗马养病。
在马尔维达夫人家的沙龙里,莎乐美与思想家保尔相识,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这位性情温良的思想家也和基洛特一样,开始“思想”和她成为一“家”,结果自然也和基洛特一样。
两人继续保持交往。
沙龙女主人写信向自己的好友尼采推荐这位才华横溢的美少女,谁知对方警惕性极高地回复说,做助手阔以,做妻子不得行。
38岁的尼采和21岁的莎乐美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教堂。
据莎乐美回忆,尼采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两个在智识上高度契合的人很快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尼采告诉邀请自己来罗马的马尔维达夫人,莎乐美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
请她帮忙问问能不能那个啥。
被拒。
莎乐美一直有个愿望: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工作室里,一张大大的桌子,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人一间卧室,大家像亲人一般生活在一起。
保尔和尼采的加盟,让莎乐美梦想成真。
三人离开罗马,结伴出行。
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山上,尼采得到了一个和莎乐美单独散步的机会,年轻女人的“亲昵”行为令其诗兴勃发,诗名叫做《我多么幸福》。
尼采(1844-1900)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相识五个月后,两人正式分手,他终身未娶。
莎乐美与保尔同居(这在当时是非法的),直到(1886年夏)第四个男人出现。
他叫安德烈亚斯,是个语言学教授。
25岁的莎乐美面对眼前这位高大俊美的中年男人一时间竟然有些不知所措,而“不惑之年”的男人这次真的不再疑惑,他下定决心要娶莎乐美为妻。
结果还是被拒。
不对不对,这次没有。
俗话说,事不过三嘛。
颜值在线的安教授追求莎乐美的方式是“狂野的”和“血腥的”,而莎乐美的应允则是有条件的:第一,他们的婚姻不能破坏她与保尔的感情和联系;第二,他们的婚姻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实。
出人意料的是,教授答应了。
也许是他觉得不用着急,来日方长呵。
安德烈亚斯恐怕没有料到,两人的无性婚姻会一直维持到他85岁去世。
我们大可不必为教授打抱不平,无意履行妻子义务的莎乐美为他找了个管家兼保姆的女人,他们的女儿就是电影里对来访者恶声恶气的那一位。
我想安德烈亚斯知道(他拒绝了莎乐美提出的离婚请求):“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他生命中最高的奖赏”。
这一次,暖男保尔并未如莎乐美所愿继续和她保持交往。
分开4年后,他在一处两人曾经去过的海边坠崖身亡。
我对莎乐美的婚后生活了解不多,只知道10年后,36岁的她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真正的男人”。
22岁的里尔克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对女神的崇拜和对母爱的渴求令他奋不顾身。
“我不自觉地从心理上靠近了他,并且慢慢接受了他,向他释放着我的爱。
这仿佛是上帝的安排。
吸引我的,是他身上某种特殊的气质,我最终放下了所有矜持。
”莎乐美在《自传》中写道。
里克尔(1875-1926)被认为是歌德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和莎乐美的同居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那首《致莎乐美》,被誉为“情诗中的经典”。
安教授知道这个小自己29岁男人的存在,但并未表现出敌意,反而邀请里尔克一起出游俄罗斯。
俄罗斯之行令里尔克收获满满,不久,他与莎乐美再次重游,其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回到柏林的第二天早上,莎乐美收拾好行李,对里尔克说:我们可能只能到这里了。
”两人三年的亲密关系就此结束。
电影里那些不可描述的场景告诉我,这个年过四十的女人开始放飞自我。
由于镜头切换太快,加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对详情知之甚少,只是后来了解到那个令其怀孕流产的男人是她的私人医生泽克曼(此人也终身未婚)。
1911年,50岁的莎乐美认识了大她5岁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她开始拜师学习精神分析,“积极自恋理论”是她的贡献。
应该说这些男人中老弗受到的诱惑最小,但也在一封短信写道:“周六的讲座上,我没有看到您,非常抱歉!
因为没有看到固定的人出现,我讲话甚至有些心不在焉。
”(他的学生陶斯克可没逃过大自己16岁熟女姐姐的诱惑)1937年,76岁的莎乐美因糖尿病去世,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我对这部传记(自传)电影最大的不满是它的片名,哪里是“恋上”,明明是“连(着)上”好吗。
我个人对莎乐美的解读是,慈父的去世令其对亲密关系的突然中止深感恐惧,于是选择拒绝或掌握主动,里尔克女性阴柔的特质中合了她身上男性的成分,所以在赢得芳心的同时,打开了通往心灵的捷径。
加缪说,“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莎乐美,就是这样的女人。
莎洛美这位精神分析学家,不仅是一位超级自我的人而且还很自恋,她认为自恋有积极的意义。
在没有看这部电影时,好像对她的认识就是多重异性关系同时进行,片面局限于她的个人生活上面,很是狭隘。
哲学家总是有着超凡的思考,和异于常人的处世之道。
所以我不该把自己框在对她的主观认识上面,直到看到这部电影,才对她的一生有了些许了解,甚至不能说是全部,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是没有办法浓缩在只有一小时五十分钟的电影画面里的,而且即使是她的传记,也仅有一半的真实。
但这已经足够让我对她产生敬佩之情,仿佛超越了汉娜•阿伦特(海德格尔的情人),超越了西蒙娜•德•波伏娃(萨特的情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影片的角度来看,仿佛萨洛美从未交付过自己的真爱,她从未将自己的情绪、情感、生活依附于任何男人,谁都左右不了她的思想,谁都不能让她放弃自己的最初原则。
即使是侥幸的与她在一起有了性与精神上欢愉的雷纳•玛利亚•里尔克,也并非是爱情…而是雷纳具有女性的特质,与萨洛美有了性别上的互补才机缘巧合的在一起,也可以说是荷尔蒙在作祟吧。
其他男人,不管是尼采、保罗、还是她后来有名无实的丈夫安德烈亚斯没有一个男人能够真正让她神魂颠倒,令她失去自我!
莎洛美,比我近日看到的任何打造出来的时代英雄都更加的真实与伟大!
她克服了甚至是天才都无法控制的动物属性,她与一切能与自己产生思想共鸣的人交流却不迷失自我!
她的自信、笃定、坚持、果断、自恋!
为我独尊,为哲学与思考至上!
真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敬佩和崇拜!
三颗星只是这部电影没有突出重点,仿佛导演什么都想拍下来,却什么都没有拍下来…
唯美得展现了莎乐美丰富传奇的一生。
在看影片之前,我对莎乐美一无所知,只知道她众多家喻户晓的男伴,她串联起了那个时期欧洲大哲学家,诗人,是她启迪开发了他们,她的思想进步超前得直到现在仍是前沿。
如果一部传记电影可以让人对主人公充分了解,欣赏以致迷恋,那么这就是一部成功的传记片。
在内容上,只有一点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
就是对几位男伴的描绘有些单薄,并没有为我们展示疯狂的尼采,才华横溢的里尔克,聪明睿智的弗洛伊德......这可能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多一些他们哲学观点上的交辩就更好了。
在形式上,明信片转场既表现出了莎乐美在欧洲广泛游历,也展现了莎乐美思想的超前。
精致的美术灯光,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莎乐美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和男伴的情感纠葛,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几场淋雨的戏表达了莎乐美思想和情感的释放。
最后,莎乐美说完“美好的生活不是被给予的,而是靠偷”,目光转向摄影机,仿佛杀人回忆结局,在与观众交流。
整部片子都让我挺迷的,总得来说就是莎乐美一出场,片中所有男性人物都会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爱上她,哪怕是她七十五岁快要死的时候来给她写传记的作家也有莫名的情愫。
但这其实也没什么,毕竟历史上的莎乐美的确带有这样的buff,最过分的是,电影里塑造的莎乐美形象是一个有点粗壮的耿直性冷淡……然后性冷淡完了整整快要两小时的片子。
可能是我先读的是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所以对莎乐美形象先入为主的觉得应该会是非常有女性魅力的人物,但随后查阅了关于莎乐美的真实记录,她真的是一个很会撩的人,而且完全不是性冷淡。
她的感情观基本上是我想和你在一起是因为我想和你在一起,是再自由平权不过的观念。
并不是电影里先是莫名其妙和尼采保罗在一起但不结婚,再莫名其妙和老语言学家在一起结了婚,最后明明喜欢里克又这不开心那不开心,和佛洛依德的那段精神分析惺惺相惜也拍的吊儿郎当莫名其妙。
最奇妙的是电影里她不结婚的理由是她童年发过誓,就是不结婚。
……真实的莎乐美一定是充满魅力与激情的,她是好奇、大胆、不愿被束缚的自由灵魂。
她同时也可以是无往不利的情场高手,是有力量、有魅力、偶尔轻佻的。
一个在那个时代能够让比她小十四岁的里克写出情诗”没有脚,我仍能够走到你身旁。
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
折断我的双臂我仍旧能够拥抱你……你放火烧我的脑子,我仍然以我的血液将你托举。
”绝对绝对不会是电影塑造中总是用很僵硬的手法清教徒式的表现为独立而独立。
我几乎都要怀疑导演的脑子里是不是认为莫名其妙死都不结婚i=女权=自由平等。
外加电影里为了承托粗壮傻白甜的人物,尼采被毁的超惨。
从各种传记和尼采研究者的叙述来看,尼采是哲学上狂放不羁的超人,但在感情方面是一个非常内向腼腆,不太善于和女性交际的人物。
历史中的他甚至向莎乐美直接示爱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鼓起勇气,然而这部剧里直接把他拍成了一个上来就强吻的霸总。
……啊对,这部电影还有个爱好。
为了显示出莎乐美的独立和抗争精神,基本上套路都是男的爱上她-男的强吻她-她反抗,尼采、老语言学家到里克都是……最后,体现她和一群哲学家、诗人们玩的很好亲如兄弟的内容表现在一言不合跳进湖里玩水,用水泼来泼去。
一言不合玩草,和里克用草泼来泼去。
在一群思想家的环绕下发出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说好的精神征服灵魂相惜在几分钟的镜头里演完了,简单而言是保罗说他喜欢斯宾诺莎,她说她不喜欢斯宾诺莎,她喜欢叔本华。
保罗露出惊为天人的表情,哎呀我的妈妈,灵魂伴侣了我要为你自杀!
露 Lou 莎乐美 Luise von Salomä :突然意识到,以前贵族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可能比我们还多。
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家教一对一辅导!
读的书也比我们多。
永不结婚:我想自由,独立。
婚姻无疑是障碍。
里尔克:找露帮忙,出版诗集。
露和保罗吵架后,里尔克成功出版诗集后,在一起。
和露度过一个美好的夏天。
里尔克求婚,被拒,分手。
灵与肉的满足。
保罗•雷:喜欢露,被拒。
好友关系。
露和尼采吵架后,和保罗在柏林生活。
Friedrich Nietzsche : 反对叔本华。
牧师家庭。
和露在他家一段时间,露被尼采妹妹骂荡妇,露和尼采吵架,分手。
安德烈亚斯:露和保罗分手后,与他假结婚理查德•比尔•霍夫曼(作家):搞上后有孩子了,故意把从树上摔下来,孩子没了。
弗洛伊德:门下学习。
影片的雨象征着自由,或者解放枷锁。
从做弥撒跑出来后的雨,解放的是宗教的枷锁。
到和里尔克做爱后的雨,解开的是自己的枷锁。
从小喜欢爬树。
这点和怦然心动的女主一样。
暂时不知道什么意思 童真?
单纯?
喜欢大自然?
这一幕好美
所向往的爱情
大师就是不一样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中也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但是我还是没有
诗情画意
她走进书店时的音乐好震撼啊,不知道叫什么曲名啊?
小女孩的样子也好特别哦,有些像个小男孩,哈哈 从教堂走出去的那一刻,开门就是大雨,那一刻的音乐和着她温暖的笑容,让我想起来楚门。
还没看完,很想知道里面配乐叫什么名字?
我想她的独身主义,应该源自她的第一个老师对她表达要娶她这件事吧,她在电影里已经表达了这件事使她永远的对爱情失去的相信。
很难想象一个少女就这样因为一件事而失去信任,但是我想应该不仅仅因为这件事。
或者真的是哲人的智慧超越我们这些凡人。
她们在一点点的小风吹草动之后就会有明确的界限了。
她说那个诗人是唯一具有女性气质的,我认同这种感觉,一个男人如果具有女性气质,的确非同凡响。
不过她不是不普通人。
其实那个诗人不是因为碰到玫瑰花儿死去的吗,不过那是在他们分手以后的事。
这竟然是她唯一爱过的一次。
他回答他丈夫的女儿的话:什么叫做“在另一种方式上我爱过”奇怪的话,也许那对她而言也是爱,那就不止一次了吧,是吗她和她老公与别人生下的女儿拥抱的瞬间,我感觉到融化啊。
“我把你新找到的自信也当作是我的成就”“如果你是我生命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我给吓跑的人更好”“你在做什么,想烧毁你的人生吗”“只是那些我不想被后人知道的部分”“我不想让他们找到任何能伤害我的东西”看这句话显示了她如此缺乏安全感为什么她把戒指戴在了代他写自传的人菲佛的身上,这戒指是不是诗人给他买的?
是吗?
給他戴有什么含义吗?
当她把信烧毁的时候菲佛把信从炉中取出,说“一生之中很难得到礼物,相信我”“所以当你得不到理想生活时,盗取它”75岁过世,他死后书和作文都被纳粹没收,天呐战后菲佛获取了她的遗物,若不是真正的友谊,怎么会这么做呢。
我想她一生还是很幸运的。
遇到了很多爱她的人,而她如她父亲给他写的,过上她想要的生活。
不过人生又怎么能都是喜剧呢,即使是莎乐美,她也有她的哀伤的时候。
我发现电影中的很多当她从一个地方跨越到另一个地方的阶段,使用的是,让她走进一个区域的画里,那些周围的人事物全部是静止的,这一点显得很有意思,画面也很美。
配乐真的好棒,这电影,我很喜欢!
人生如史诗啊,也如那恢宏的音乐音乐:已找到这张专辑,就在QQ音乐里有的: Lou Andreas-Salomé, Judit Varga
一、12:33二、13:48三、17:15四:1:43:13五:1:45:40
拍瞎了
看着海报上的6评级就想,即便是德国电影也不可能太绝色了,真的是和哲学家一样开始有一点点“枯燥和费解”慢慢入戏,脱戏只是蜻蜓点水在最后10几分钟出现几个镜头,刚刚入戏,就结尾了,三段女人(不止三个)的故事把这个影响了弗洛伊德的女人完整展现出来——需要再刷一遍。
看过
同情理解之,深感其不易。不论是尼采,里尔克,还是弗洛伊德,都只配给女主做注,而非相反。
莎乐美是我最喜欢伟大女性之一,所以看之前很是期待 但说实话拍的比较平庸,太多了对白都是每个人经典理论或著作或诗作中的句子,做到看上去高大上很容易,可同时又极其容易陷入一个循环却缺少传奇人物本身的精髓与灵魂。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是不一样的 所以尼采都摆不平的女人被一个柔弱的诗人摆平了 分不清支撑女主的究竟是对自由的向往还是童年父亲突然去世的阴影 所以任何一段关系都要由她喊停 究竟是超前 是伟大 还是可怜可叹呢 全剧的重点放在了女主和几个名人的感情纠葛上 这也是强悍女哲学家可悲的地方 不是因为理论或著作传世而是因为绯闻 唉
穿插的人物在画中的镜头挺可爱。以女主的视角,感觉围在她身边的一圈牛人都不算什么了。
19世纪奇女子,中规中矩的自传。感性的爱情,未必会瓦解理性的堡垒,而情欲的满足,同样可以支撑她的主义立场——她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语来形容:偷。
糟糕极了,居然能拍成大女主网文风。
配乐舒服,照片动起来也很美,文艺范的传记,但在电影这种载体里讨论哲学形而上的东西确实是很难的,鼓励的加半星
我近期看过的最美德语电影。就是在后面剧情崩坏了。前面的节奏很好。
像一部文艺爱情片插入哲学理念 但是对大师的理解模仿是永远企及不到
女导演好像跟莎乐美身边经过的男人有仇,选角太油腻猥琐。毕竟那是尼采、保罗雷,弗洛伊德啊。甚至里尔克,出场第一眼我甚至以为是女人粘了胡子假扮,嗯,片中解释是里尔克身上有纤弱的女性特质(里尔克粉接受无能)然后逻辑连线是因里尔克的母亲非常严厉,所以里尔克爱上男性特质自我强大的莎乐美。那莎乐美唯一承认爱过的也是里尔克,那年莎乐美36,诗人确比哲人与语言学家的甜度高出不少适合恋爱。本片亮点是将一些小节的转换,真人(马车)移镜入单色二维的明信片中,尽显画意美观。女导演们常常擅长表现美,但你不能仅止于此,对莎乐美的生平更多特质与著作事例,交代略去含混不明。3.5
名字起的太烂,片子还不错的。
让人痴狂的莎乐美的一生
画面很漂亮,老年莎乐美很有韵味,别的,没了。
理性被感性所软化
😅
这世界上有两个莎乐美令人百转千回,一是《圣经》,一是这位生活于19和20世纪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莎乐美;那个时代的这样女性即让一些男性向往,也让他们恐惧,因此产生了对于女性的复杂看法;而在莎乐美面前,那些男性的软弱一览无余;如今人们把莎乐美贬低为那些男性的某段桃花……
八卦片,把太多的篇幅用于描绘女主与多个男人之间的交往,对于女主的思想性的东西介绍太少。不过感觉莎乐美跟我有点儿像,既渴望热烈的爱情,又想克制压抑自己,又向往纯粹的精神恋爱,片中我还是喜欢女主与尼采、保罗雷三人同游的情节,既像是知己又像是友人,而女主跟自己的家庭教师的关系太诡异(女主把对方当老师,当偶像,而对方只是把她当女人),和丈夫的关系像父女,跟里尔克和霍夫曼又有点沉湎于肉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