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里登豪斯广场

The Golden Voice

主演:尼克·诺特,Dharon Jones,悉尼·梅·迪亚兹,Carmen Ruby Floyd,Lenny Steinline,Haniq Best,Chris James Boylan,珍妮弗·巴特勒,Bobby Favoretto,Shanea Lattimore,Debbie Lay,Marguerite Mastroma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里登豪斯广场》剧照

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1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2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3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4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5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6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13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14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15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16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17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18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19里登豪斯广场 剧照 NO.20

《里登豪斯广场》长篇影评

 1 ) 关于敬畏,或者艺术的思考

看《艺术家》的导演通过一部《敬畏》来表达对戈达尔的戏谑,一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越看到后面,尤其(或者说或许)是看了豆瓣影评后,对这部片子的厌恶有增无减。

卖弄小聪明,投机取巧,就像一个三十岁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半吊子用它所学到的半吊子水平去嘲讽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前辈。

有勇气,但又不是青年志士的血气方刚,更像是一个市侩小民在街头发发牢骚碎碎念;有本事,但也谈不上娴熟出色的技术输出,更像是一个电影技术教学课堂,跟艺术家一样,罗列已有,中规中矩,没有突破没有超出;有聪明,但又没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观点输出,看完了片子就好像是听一个会说话的朋友念叨了一个下午的流水账,但这位朋友归根结底要表达的东西似乎也就只是发发牢骚,走出门可能就忘了这回事。

里面所呈现出来的戈达尔的形象甚至比导演本人都更有输出,这或许是戈达尔的功劳,因为戈达尔的个人魅力太强烈了。

而louis的表演也值得表扬,后来才发现这是他,包含五月革命内容的片子他还真是不落下。

louis一直都是有灵性的,在我看来。

但anne的角色不知道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她的身份除了所谓戈达尔的妻子这样看似举足轻重的角色之外,完全可以被任何其他角色取代。

看上去就是一个情绪化的有事不说闷在心里的普普通通的寻常女朋友,这种人物出现在现实生活已经不讨喜了,当然,批评这个角色跟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大关系。

在电影里,当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时,这个角色没有存在的作用和必要性,连推动情节发展这样简单的任务都不曾有过。

当一部电影里只有一个人物在输出,其他都是陪衬的时候,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好的电影。

当一部电影有过分的炫技的嫌疑时,便已然给人一种不真诚的观感。

这在当今乐坛选秀也是层出不穷的。

但这也很矛盾,一首歌四五分钟,一部电影最长两小时,如果你想得到人们的关注,炫技是否也无可厚非呢。

毕竟观众越来越难抓住了,这个时代让所有事情都变化得很快,尤其是人心。

但也可能是人反过来作用了时代,然后把错误归结到时代身上,时代也很委屈。

尽管我本人认为不论各行各业各种方式,能够长期吸引人的方式都是真诚,真实。

但其实从这部电影里能看到的也是一个警告。

片中的戈达尔在激进时期所说的言论,对自己言论的自信和坚持,对他人的蔑视和无礼等等,我们无法说对错,但我们确实抱有一定的态度。

他很真实,又或者说,他假装得很真实,但这种真实是否来源于他自己,他自己又是什么,或许片中的他也没有想明白。

真实难道就真的是真实吗,这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时间地点,人的成长和变化,人的经历,场景,思想,甚至气候等等的变化都会让真实有所不同。

一旦这种真实被后来的自己推翻了,那在前段已经输出的被人所推崇的真实是否也需要由后来的自己化身敌人粗暴革命呢。

就不要在这里纠结什么还可以温柔改革的无聊问题了。

这又来到了之前和美术系的朋友争执的问题:对待艺术要包容还是挑剔。

如果我能对影片中戈达尔表现出的气质感到鼓舞和共鸣的话,那很明显我是挑剔的批评家,一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卫士,一个拒绝平庸和平常的脾气不好的怪人。

到底是包容使艺术进步还是挑剔使艺术进步呢。

好像这是一个无法辩论的命题。

朋友并不赞同我对另一个共同认识的人做出的艺术的评价。

那个人之前把学校的废弃车辆涂成白色写上问号,我认为这是非常垃圾的手法。

原谅我如此偏激的语气,我真的不喜欢。

我也当面跟那个人说过,我认为这是非常差劲的如果非要说是艺术的东西的话。

要么融入,让人隐晦地发现,要么别出心裁到令人欢呼,我认为这些车应该这么处理,如果单纯地想引起注意的话。

而把他们涂白写上问号,就像一种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说这是艺术,我更倾向于是一种消费。

对,他们更像广告和商业性质的纪录片,消费完了就抛了,引发讨论然后呢,没有然后。

而所谓的引发讨论,引发了什么呢,所谓的讨论呢,所谓的关注呢。

如果我们想要平庸的艺术,那这已经达到了,这可以说是了。

但如果我们想要有突破,或者说,有更进一步的结果,那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或者说,想到这一步是不够的。

什么才是艺术,这他妈的谁知道。

谁都不敢也不能瞎说。

你想扣个帽子,扣什么都行。

但如果你真的想做出点什么,你确实得有行动,得做,但与其做出这样的东西,不如先想,想到几乎要放弃了,或许才是起步阶段。

我个人认为,咱们只说艺术,不是其他方面,也不是,也不止,好吧我也不知道怎么界定这个范围,挑剔出精华,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精华,跟真实一个道理。

包容出多样性和可能性,也有可能出精华,但那是平庸大众的“精华”里偶尔出现一两个天生丽质难自弃罢了。

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这一切也需要我再好好研究完戈达尔的各种人物传记才能有七成底气地评判关于戈达尔的电影的好坏吧,做人要谦逊,也要自知。

 2 ) 非要什么标题

你想像电影一样是不同的,你会搭错车,进食,购物,没有旁白,但是如果你爱我,一切就不一样了。

真写意,记者招待会都是在山林风谷中。

短发与毛毡帽我觉得他们只是不接纳我,但我本来就只是一个报复自我的物化。

我想象捧着一束花,呆呆的看,但我并不知该放到哪里。

想着早起的哀怨,也不过如此罢了。

世人的尴尬境地放到哪里,纵是旁观者自己开心和丈夫一起苦闷?

独自抛下逃跑对吗?

今天不太顺利,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上文第一句,背后好像是几个法国人,椅子靠背很松,倾斜度很高,试图调整未果,身后女人不久后换了位置。

我不是一直是一个把不舒服扼杀在摇篮的人吗?

奇怪。

 3 ) 简即是多,不加修饰即是美好。

这是我看的第N部路易•加瑞尔的片子。

他在上一部作品《圣罗兰传》里饰演伊芙的同性情人——一个拥有迷人眼神、散发着强大荷尔蒙的美男子。

两位男主角流连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在放荡不羁中将自己燃烧殆尽。

在这一部作品里,主人公戈达尔头发稀疏,五官棱角分明,黑框眼镜内镶嵌着两颗无神的眼睛。

在看到人物的第一张正面特写时,我几乎以为这就是戈达尔本人。

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路易·加瑞尔。

让他来演戈达尔,是个相当聪明的选择,因为演员和人物原型有相同的眼神。

加瑞尔对于人物性格的演绎,与之前的几部作品太过于不同。

毕竟戈达尔本人也是超级与众不同的,如何从细微之处表现思想上的锐利、不随大流的心态以及一闪即逝的敏感,是很考验人,然而他都做到了。

就人物而言,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特性往往也预示着在种种场合的叛逆。

影片聚焦了戈达尔这种性格中更多负面的部分,他陷入热烈的讨论中,就会选择性地忽视身边的妻子。

他被激进的思想捆绑,一心想着抛弃过去,乃至否认自己的作品,一意孤行跟同行和观众决裂。

在海滩度假时,对妻子的热情也不管不顾。

这种性格真的很讨人厌。

与女主角的美丽、真诚相比,戈达尔看上去自私自利又愚蠢。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戈达尔是一个如此令人生厌之人,那为何女孩在一开始对他投怀送抱?

所以至少在价值判断上,我感觉作者对戈达尔的态度是客观不足,偏见有余。

五月风暴时期,戈达尔和他的妻子在校园、游行队伍、首映礼现场以及海边探讨问题,耳鬓厮磨。

人们热切争论革命思想,人人都渴求反叛。

戈达尔是其中一名战士,只不过他更加不拘一格、更偏激。

一个人挑战全世界,甚至连妻子也无法理解他。

这是深切的孤独。

戈达尔行走于孤独之中,在结局错失了美好的爱情。

可惜了,影片呈现了这种孤独的结果,但是却鲜少交代戈达尔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他战斗在各个场合,和各种人争论,我们看到他的狼狈,看到他的傲慢,但是在人群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他到底在想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有没有软弱的时候?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导演和编剧务必将人物的过去交代清楚,但我在看完影片后的感觉是,对戈达尔没有同情。

即便他是主人公,我依然对他没有好感。

不管怎样,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有点不够全面了。

影片对于战斗精神,对于“革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戈达尔正好是典型的研究切入点,成为了他们表达、吐槽的工具。

导演啊,编剧啊,你们真敢玩,不怕戈达尔来你们家查水表吗,哈哈!

女主角纯天然的脸庞和身体真好看。

喜欢开头的长镜头,女主起床,一丝不挂,拿着抱枕遮住身体来到厨房和戈达尔共进早餐。

两人都没有说话,脸上带着笑意,他们接吻、拥抱、在面包上抹黄油,收音机播放着关于“敬畏号”的消息。

法国人拍片子用很简单的镜头语言,干净简洁,不加修饰。

简即是多,不加修饰即是美好。

 4 ) 敬畏之路

一开始没有预设地看这部电影,Louis Garrel饰戈达尔扮演得惟妙惟肖,如出一辙。

从爱人的角度阐释自我和自由的形式,用戈达尔的电影拍戈达尔,用演员的使命拍摄和传达敬畏。

这部像是《中国姑娘》的外传,延续章回剪辑、对色彩和肌体之美的不遗余力的刻画,但继续对政治艺术的讨论难度不小,并拉进现实维度的观照。

《中国姑娘》开启戈达尔政治电影的走向。

戈达尔认为,电影的唯爱主题是情感的独裁,无法产生真正的革命。

对年轻人的喜爱与宽容,让戈达尔对革命真义有更深的理解,也多一分苦衷,至少戈达尔不会利用他们,但也因此未建立起群众基础,甚至失却爱的基础。

轻蔑与敬畏之间,有时只有一线之隔。

有一种革命者的孤独,是用政治拒绝了全世界。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或因年幼,涉世未深,看向戈达尔的眼神里是不解和不舍参半,敬畏之上,爱慕未满,她需要的是能带她打开眼界,又支持她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做个总是去照顾对方心情,却很难共鸣和直面问题的乖巧花瓶,被丈夫推着行程和思想的傀儡妻子,妄谈革命。

虽被革命的形式所执迷,也逃不过被爱情中的人性所困惑,这也是后期戈达尔电影始终围绕的两个主题。

所幸,电影提供了比演讲更适合戈达尔发声的表达方式。

 5 ) 何必较真

不了解戈达尔的生平 只是觉得看着蛮好玩的 调侃和情绪的控制也恰到好处 我觉得不错 看到评分这么低 评论里也不外乎都是说导演没资格调侃戈达尔 电影与戈达尔本身经历不符之类的 我只想说 呵呵 你们选择把戈达尔摆上神坛是你们的事 但你们不仅自己要对着他上香磕头还不许别人说他一句半句的不是 这就不太好了吧毕竟这片子只是个喜剧片 符不符合事实也并没那么要紧吧?

人家也没打着纪录片的名号啊~到底戈达尔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是怎样 也不是每个观众都想要真正去了解的 大多数人不也只是想看个热闹而已嘛 因此导演极尽调侃 突出一下戈达尔的自我 戏说一下戈达尔的情事 到底又有何不可?

我倒也没有想说这片子有多么多么好 只是想说 个人崇拜情结还是稍加收敛比较好🙃还有 说导演想拿这片子来黑戈达尔的…也真好笑 人家至于这么费尽心机的专门拍一部电影出来黑你们家男神戈达尔么 少在那边阴谋论了 导演也最多不过就是耍个小聪明 塑造了一个自我矛盾冲突明显 观众喜闻乐见的剧中人物罢了 只不过这个人物碰巧跟史上某位导演的经历雷同 碰巧也叫戈达尔 也许换换思路 这么想想 大家的精神洁癖就会好很多了

 6 ) 用电影杀死“戈达尔”!这太“让-吕克”了!

电影分两种,让-吕克·戈达尔之前的,以及之后的。

作为法国新浪潮的鼻祖、旗手,戈达尔开创新的电影形式,甚至可以说,他创造了一种电影类型——就叫戈达尔片。

戈达尔的电影形似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三类传统影片做了富有个性的结合,外加一些他特有的小花招,以强化叙事效果,形成风格。

1968年,震动欧洲的五月风暴开始时,语言学、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为声援学生运动曾说:“如果我们不能颠覆社会秩序,那么就让我们颠覆语言秩序吧。

”年轻的戈达尔作为新浪潮的开山鼻祖之一,相应了这次颠覆号召,他对电影语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使用大量跳接、省略、拼贴、嵌套、浅化场面调度,致敬默片、音画错位、不规则的灯光使用等让他的影片一下子把电影从叙事到结构、元素都急速带入到了全新的领域。

《精疲力竭》和《轻蔑》两部影片仿佛新的电影《圣经》让戈达尔红遍欧美,震动影坛。

天才、智者、大师等美誉纷沓而至。

日后,他与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共同创立了引领电影新浪潮的《电影手册》,强调“个人影像风格”或“视听语言方式”,提倡电影“作者论”,对欧美电影发展影响至今。

作为享誉世界的大师,你能想象现实生活中的戈达尔形象吗?

醉心于书籍文本,遨游哲学幻境,博古通今,温文尔雅?

扶着镜框,桀骜不驯的把弄着手中的摄像机,暴君般的指挥着演员?

NO!

最近有部极具韵味,又恶趣味十足的怪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戈达尔。

致敬满满,却又嘲讽不断,就连片名都不竭余力的调侃——《敬畏》(对照戈达尔的影片《轻蔑》)!

《敬畏》(Le Redoutable)?!

敬畏谁,敬畏什么,片名叫做《敬畏》,可全片却是对戈达尔在1968年那段生活和思想,包括婚姻生活的全盘否定与质疑。

正话反说,影片表现的就是一个从敬畏到轻蔑的过程。

用一个又一个愚蠢的戈达尔形象,分离戈达尔的本我和超我,让观众看到一个作者论下自我的戈达尔。

《敬畏》讲述了戈达尔沉迷左倾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深受阿尔都塞霸权理论影响,积极参与五月风暴的经历。

现实中,他和自己的电影缪斯,妻子安娜·卡里娜刚刚离婚。

随后,戈达尔拍出了带有自传隐喻的影片《轻蔑》,该片描述了年轻的导演和新婚妻子去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从热恋到厌恶,最后离婚的故事。

而这部《敬畏》无疑是对那段戈达尔过往的高度提炼和延伸。

在《敬畏》中,主线故事是戈达尔和19岁的新婚妻子安妮之间感情的起起落落,最后戈达尔以自杀未遂宣布了两人关系的彻底崩裂。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两人感情的甜蜜,眼神中全是爱意,安妮更是把戈达尔看作偶像,敬他为神。

可当五月风暴越演越烈,戈达尔陷入批判一切的精神迷宫,不停参与极端的革命活动后,两人的关系生出间隙。

敬畏感逐渐消散,轻蔑之心不断膨胀。

《敬畏》中,通过呈现两人的爱情始末,把戈达尔塑造成了一位极度自我,傲慢无礼,同时又懦弱,爱猜忌的“小媳妇”形象。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所谓的革命中,戈达尔极为矛盾。

在他看来,新就是年轻人,那些学生思潮是他的最爱,面对学生的指责他唯唯诺诺,即使有人嘲讽他的电影是资本主义的垃圾,他也全盘接受。

而面对权威,老人时,他时分鄙夷,甚至骂一位反对革命的老人的妻子为“婊子”。

在和主流电影界同人谈话时,更是刻薄且无礼。

为了革命,他让所有人都开始讨厌他,他以为妻子安妮是懂他的,可最终安妮也变成了他革命的“对象”。

《敬畏》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用戈达尔的方式“杀死”了戈达尔!

在故事上表现为大量的“戏仿”,《敬畏》借用了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和《轻蔑》中的大量电影元素,包括故事和人物设置,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的目的。

全片最明显的一大段戏仿来自戈达尔与妻子安妮在戛纳的海边小屋度假的一场戏。

当时正处革命高潮,戈达尔自然不愿离开巴黎,而且海边小屋是资产阶级名流的房产,那些看起来布尔乔亚十足的生活气息让他不耻。

而安妮却安逸其中,对戈达尔的革命行为越加看不惯,轻蔑感开始动摇她对戈达尔的爱。

这一段的高潮是一大帮人拥挤在回巴黎的小车上,戈达尔嘲讽了一车的人,希望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导演,懂艺术的朋友;不懂电影,作为普通观众的司机;为你凸显自我的革命的决心,他一一怒怼所有人,无论作为好友还是陌生人,这些言语都极为偏激,不近人情。

一个落寞的特效给到生无可恋的安妮面部,爱情在归家的小车上被拉扯到四分五裂。

而现实中,在拍摄《小兵》杀青后,戈达尔开车载着妻子,影片中安妮的原型卡里娜从日内瓦返回法国,抵达巴黎后,戈达尔问:“在哪儿下车?

”卡里娜回答:“别让我下车。

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了。

”对比现实和电影,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又大笑不止。

影片的高潮也是一段明显的戏份,安妮摆脱了戈达尔的控制,接受邀请出演女主角,戈达尔之前就因为对方要安妮出演裸戏而拒绝,对方修改剧本后,加上安妮的强烈要求,最后只能妥协。

可探班后,面对活力十足的剧组,帅气的意大利男主演,戈达尔醋意大发,暗示安妮肯定出轨,贬低了安妮的演员天赋和付出。

两人的婚姻彻底走到了终点。

现实中,也是因为一部电影让两人的婚姻终结,令人吊诡的是,戈达尔多次在自己的影片中要求女演员全裸出演,包括好莱坞女神碧姬芭铎。

他甚至说过,“他们(观众)就爱看这个(裸体)”。

现实,戈达尔的那部《蔑视》,配合这部《敬畏》,简直就是一杯味道浓烈的调和酒,果汁成分和底酒高度融合,一口下去,过喉烧心。

《敬畏》用了太多的戏仿,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以强烈的互文引发了多个场域的文本共振。

那些戈达尔爱用的“小花招”在《敬畏》中也层出不穷。

戈达尔和妻子在观看默片电影时,接着荧幕对话的口吻相互“配合”对话;戈达尔在遭受打击,情绪低落后,影片突然曝光过度,变成失去色彩的底片特效画面;具有欺骗性的副标题、分章节叙事结构;对话中,台词和潜台词,人物说的话和内心想法同时打在荧幕上;戈达尔用摄影机假装自杀时的“枪声”画外音;包括大量的以字幕代替镜头,这些特征性无疑是对戈达尔风格的高度戏仿。

在故事里,特别是角色上,戈达尔谙熟布莱希特的“间离”方法,他追求的是,让观众和剧情、角色和感情上拉开距离,使观众不完全被剧情吸引,诱使他们“理智地评价所见到的事物的思想含义。

”在《敬畏》你,戈达尔和安妮两位主要人物奉行了间离的表现方法,用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

带有纪录片类型的叙事方式,人物突然打破第四面墙,对着观众道出内心想法的叙事方法,都是一种明显的间离。

影片里,戈达尔多次提到,我不是“戈达尔”,甚至不是“让吕克”,“我只是在表演一个叫做戈达尔的人”,而妻子安妮也反复的说,“那个戈达尔已经死了”间离,就是要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性,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破坏荧幕上的幻觉,突出戏剧的假定性。

《敬畏》里,有人反复提及生活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普通观众,甚至是大师们都希望电影高于现实,不要高度再现现实。

而戈达尔却希望电影就应该是现实,电影就应该原汁原味的表现革命,表现风暴中年轻人的反抗精神。

《敬畏》靠着故事上的戏仿,人物上的间离,对事件或物进行了陌生化处理,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观众对之产生惊讶感和好奇心。

把戈达尔和五月风暴,这些事件和人物作为历史的,暂时的,去表现,主观-客观、主体-客体之间的界限便不断被画出又抹除。

塑造一个戈达尔,又杀死他!

《敬畏》干地就是这个事儿。

主题是什么呢?

片尾,戈达尔实现了电影革命的梦想,建立了“小组”,不写剧本,每天拍摄前,和所有人讨论该如何拍摄。

面对不懂拍摄的人,戈达尔无奈的摸着自己越加靠后的发际线,哼哼唧唧的说,“少数服从多数吧”。

为了革命理想,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灵魂——电影。

因为革命,戈达尔变成了朋友、妻子、同行眼中的对立面,可他依然难以融入激进的学生群体,最后,他还必须放弃思想,放弃梦想,放弃电影。

可结果呢?

《敬畏》有着丰富的文本内涵,但这样展现戈达尔,左派思潮,一定会引发激烈的口诛笔伐,让评论超越了影片本身,夹裹着历史和意识形态等东西,最后和这部电影一样,变成一个巨大的迷幻泡沫,你要么跟着它膨胀,要么装作看不清,或者直接戳破,可最后发现里面空空荡荡。

 7 ) 《敬畏》影评:当你拍《中国姑娘》和《东风》这样的电影时,你失去的就是幽默

一个crazy-deadpan comedy-biopic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妄自尊大的人欣赏的让-吕克·戈达尔在他最高傲的,第二职业阶段停止制作有趣,任性和充满创意的电影,而是成为马克思的学徒——这对《敬畏》是沉重打击。

戈达尔本人称这部由艺术家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的喜剧传记片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尽管哈扎纳维希乌斯(大部分)忠实于戈达尔曾经的女演员妻子安妮·维泽姆斯基撰写的一本广受好评、充满智慧的回忆录中的第一手证词。

当你拍《中国姑娘》和《东风》这样的电影时,你失去的就是幽默。

在那里,维泽姆斯基是一个苍白而有趣的屏幕存在,就像斯塔西·马汀的“漂亮娃娃”一样,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

作为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孙女,在《敬畏》的早期场景中,她被讽刺地说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演的花瓶配偶。

她丈夫的浮夸被路易斯·加雷尔用尖锐的技巧描绘了出来。

这位法国演员(《梦想家》、《炎炎夏日》)把戈达尔塑造成一个口齿伶俐的绅士,这让他在艺术浮夸的人群中失去了个人声望。

这个戈达尔太像了:标志性的有色眼镜,几乎秃顶的头发,加上嗜好崇高事业得人仰马翻。

他总是在演示或混战中破坏他的既定风格。

(你可能会认为这个闹剧装置会让杰瑞·刘易斯的粉丝高兴,戈达尔仍然是他的粉丝。

显然没有。

)规格问题只是个小问题。

还有一些严肃有趣的场景,米歇尔在其中找回了他在《艺术家》中表现出来的电影幸福(在他把它遗失在饱受批评的巴尔干战争史诗《搜寻》之前)。

戈达尔在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做出了极为激进的壮举,在此之后,一场多人在车里争吵的戏堪称瑰宝。

导演和妻子赤裸裸地走在公寓里,猛烈抨击电影中毫无理由的裸体,他们之间的对话二重唱也是如此。

我不想剧透这部电影诙谐的标题,还有那句名言“这就是在《敬畏》上的生活”,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米歇尔以原生态风格见长。

这部电影有一种既沉着、飘忽又面无表情的气势。

这是非常早期的戈达尔式风格:甚至是风格的反复无常和政治正确的瘟疫时刻的疯狂偷窥。

史黛西·马丁不止一次出现在镜头中,让我们想起戈达尔在《蔑视》中对芭铎的著名媚眼。

也许会有更多关于戈达尔、他的电影和他的激进主义的严肃电影问世。

但我不确定我是否想看到它们。

戈达尔太认真了,我们还没听够吗?现在,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啧啧”,这部电影从未失去对戈达尔现实的把握,即使为了滑稽的变化而动摇戈达尔的角色。

有时——在影片最精彩的时刻——加瑞尔就像巴斯特·基顿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挣扎求生。

目睹这位法国电影中短暂的魔法师将他的下一个时刻,或者下半个世纪,投入到煽动性的电影制作中,这是令人心酸的,甚至是痛苦的,仿佛整个世界都想看一个聪明的小丑,不明智地变成了乖戾的李尔王。

By:Nigel Andrews

 8 ) 《敬畏》:资产阶级电影艺术家的革命春梦

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328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新作《敬畏》(这个译名不够好啊,应该翻成“革命时期的戈达尔/1968年的戈达尔”之类才能抓住重点嘛)在今年戛纳之前普遍不被媒体看好,被认为是扑街片的最大热门之一;但在经历了史上最长排队(之一?

)之后,推迟了45分钟才开始的媒体场放映却,出乎意料地让全世界记者在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掌声中心满意足地离开(为啥没有标喜剧!!

)。

其实我看到一小半就觉得此片处处惊喜,看到一半就觉得70周年纪念金棕榈大奖非本片莫属——本片对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吐得一口好槽,真是十分欢乐;但又因为手法比较复杂,大概有几位评委很难明白片中的槽点,估计更get不到本片的笑点和精妙之处……所以大概顺水推舟发这么一个纪念奖是最平衡的选择。

影片根据戈达尔的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Anne Wiazemsky)的自传《一年之后》改编,讲述戈达尔从拍摄《中国姑娘》之后政治倾向愈发激进,最终与妻子分手的故事。

故事看上去是部普通的传记片,但阿扎纳维修斯在影片中完全挪用或戏仿戈达尔惊世骇俗的电影手法,堪称最大的惊喜。

影片分为十个以小标题字幕卡开始的段落,并包含一段“尾声”,片中则不时就蹦出一些戈达尔的技巧,比如跳切、变速、突然变成负片、间离性旁白、不匹配的字幕(以表达人物潜台词)、声画对位式的配乐、音轨混录的各种突然变化、材料的混用(如超八摄影机)、没事儿就打破第四堵墙,并且直接挪用如《中国姑娘》中的横移镜头,甚至让扮演戈达尔的路易·加雷尔直接说出“我又不是戈达尔,我只是个扮演戈达尔的演员”这样让全场会心大笑的台词,可谓是一部有关戈达尔的自反式传记片。

除了这种戏仿或者自反的典型后现代手法之外,影片最具喜感的部分就是对戈达尔“小资产阶级性”的嘲讽。

影片从前妻的角度,把戈达尔塑造成一个善妒的、控制欲极强的、难于交往的、夸夸其谈的、刚愎自用的、自视极高的、极为情绪化且极为自恋的“天才”(与影片开始安娜描述戈达尔的那些美好的词语完全相反)。

从这个角度看,本片在戈达尔和安娜的关系上,事实上构成了一个失败的皮格马利翁故事:戈达尔试图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去塑造或者调教安娜,但最终他失败了。

而失败的原因在安娜看来,是戈达尔在事业上的自负与自恋,同时也是在两人关系上所要求的极度控制,并完全无视安娜的情感与需求。

但影片剧作的高超技巧就在于对调子或曰“尺寸”的精细把握,因为安娜逐渐认清戈达尔的“渣男本质”之余,对他仍然崇拜得无以复加(“你是伟大的戈达尔”);从这个角度出发,阿扎纳维修斯很好地用一种揶揄而并非刻意丑化的方式写出了戈达尔的复杂性:这包括他对自己“不再年轻”这一事实的恐惧以及导致的不自信和控制欲;因为思想愈发激进而陷入的创作焦虑——包括对自己得意之作《中国姑娘》受到恶评的“恼羞成怒”,对自己此前作品的勇敢否定却不得不面对路人、粉丝和同行(甚至包括贝托鲁奇)更加喜爱他此前《筋疲力尽》《蔑视》等作品的事实而感到的无奈;因为被“革命小将”们频频打脸而进一步强化的自我怀疑;以及综上所有因素而导致的脾气反复无常和与朋友交恶……

影片把戈达尔思想和艺术创作的激变时期与1968年红五月(连带着当年在开幕式上就闭幕的戛纳电影节)的社会背景,以及戈达尔与安娜的情感危机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更为难得的是,阿扎纳维修斯非常准确地再现了戈达尔这一时期的思想困境。

这包括他对电影的资产阶级属性的反思,以及他要从电影语言到创作方式全面革新电影的勇敢尝试以及失败过程。

阿扎纳维修斯成功地揭示了因为戈达尔本人的局限性(用我们熟悉的批判话语来说,主要是无法摆脱他的阶级属性,比如贝托鲁奇指出的“你根本不了解工人阶级,只是对他们抱有幻想”),他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革命电影必然失败——正如法国1968五月风暴必然走向失败,但他成功地革新了电影语言——正如五月风暴留下了从社会运动到批判理论的丰富遗产。

虽然关于戈达尔如何改变了电影并不包含在影片故事文本之内,并且结尾从安娜的角度来看,维尔托夫小组的《东风》完全是一部不可理喻的失败之作,但戈达尔在电影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显然是不言自明的、或者是未曾说出已然说出的事实,是并不需要安娜或是不知戈达尔为何人的普通观众认可的事实;而且本片采用的复杂形式(甚至包括这种嘲讽的调子),恰是对戈达尔的丰功伟绩最直接的赞美和歌颂。

所以这部影片最终完成了两种彼此分离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叙事: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盲目崇拜著名导演并嫁给了他的年轻女演员,从亦步亦趋到发现他的偏执与嫉妒难以忍受,同时逐渐自我意识觉醒并离开了他的故事;而另一个需要大量电影史知识与背景的故事则是伟大的戈达尔在孤独地自我质疑并尝试完成“创造一种新的电影”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最终悲壮失败的故事——比《八部半》更令人扼腕叹息。

戈达尔的举动无异于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但安娜所谓的觉醒也不过是离开戈达尔的革命电影,去担任一部意大利软色情片的女主演(简直嘲讽到了极致)。

最终影片唯一的主角当然还是近乎小丑的戈达尔(忽然想到如果能用40岁的伍迪艾伦来扮演这个角色会多么的出彩——当然路易·加雷尔真的完成得很好,他的敏感、脆弱起码值一个凯撒奖或是欧洲电影奖的影帝提名),而最高级的喜剧正是这种在嘲讽之余令人难过,主角令人发笑却又引人同情的喜剧,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同时又有着极为精致和高级的形式,还难得地能引入电影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反观无比重要的1968年——跟这个一比,其他的简直都是噱头。

硬要说点遗憾的话,大概最主要的是对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只能通过广播报道来交代,而并没有再现(实话说片中对五月风暴的再现已然很棒了);同时并没有对五月风暴的终结极其后续影响,显得不够完整——当然这一点也可以理解成戈达尔最终的逃避。

片尾戈达尔在意大利探班时候的企图自杀一方面有点太情节剧化或者说是矫情,另一方面也使得结尾欠缺一个视觉上有所提升的场面;而最后落到《东风》上,其实也有点力度不够,如果稍稍往思想上面翻一下可能会更好。

但言而总之,本片的完成度甚至比《艺术家》更高,关键是它更为欢乐(居然还有专供中国的笑点),一扫前几日的疲惫,我差点手一抖就拍出个本届最佳……

 9 ) 近年来最好的一部导演传记片

怎样能看懂本片?

近年来,有多部名导的传记片,有拍希区柯克的有拍爱森斯坦森的但评分都不怎么高,都在四五分左右。

唯独这一部戈达尔的片子杀出重围逃出了各路影评人和挑剔观众的慧眼达到了7.0分。

不得不说实至名归。

戈达尔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与他同时代的有特吕弗、让·雷诺这些大师;但和他们不同的是戈达尔当年成名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那时候他就拍出了《精疲力尽》、《狂人皮埃尔》、《蔑视》这样轰动影坛的作品。

可以说他是个天纵奇才,他的电影不仅能够俘获当时的戛纳电影节评委而且在大众里面也是口口相传,是因为他能够抓住电影的本质。

当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电影理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此理论的核心无非是欲望的本质是“性和权力”而戈达尔是第一个说电影就是政治的人。

他寄希望于电影的不是刺探人心而是真正的从现实层面影响世界进而改变人。

而本片没有一处是理论的说教,都讲戈达尔那些惊世骇俗甚至常人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思想融于他实际的生活当中。

片中的戈达尔年龄在36岁到37岁之间,但导演却启用了一个看上去30都不到的演员来饰演而这种落差导致的违和感却在观影过程中慢慢消逝,直至最后让人认可了这一选择,实在是让人佩服。

本片的女主角是模特出道曾在《女性瘾者》中与希亚拉博夫合作有过让人过目难忘的出彩表现,她在片中饰演戈达尔的娇妻安妮,当时安妮只有19岁,她是戈达尔《中国姑娘》中的女主角。

戈达尔说他之前拍的片子都是狗屎。

拍完《中国姑娘》之后戈达尔的电影生涯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前者遭遇了滑铁卢后者他和安妮结了婚,这个小他几乎一倍岁数的青年女郎成了他的妻子。

同时戈达尔也开始关注学生运动,也就是当时法国正在发生的“五月革命”。

有评论人指责他的新片没什么价值而中国方面也说他拍的是部垃圾。

戈达尔是毛泽东的崇拜者,这句话就好像毛泽东亲口对他说的一样。

因此他和安妮取消了去中国旅行的计划。

戈达尔开始频繁的参加学生运动和反对戛纳电影节在电影宫举办,期间他一共摔坏了四副眼镜。

他在学生大会上说:“现在的犹太人就是当年的纳粹”这种毫无逻辑的话引起学生的激愤。

有人骂他的电影是消费品他也不还口,他反而对安妮说自己喜欢这些孩子,他们朝气蓬勃说的一切好像都是对的,即使是错的也没关系。

“我喜欢年轻人,讨厌老人,莫扎特在35岁死是对的,我就快37岁了,我讨厌自己。

”他觉得电影是政治所以他在进行政治运动的时候也是在做和拍电影一样的事情。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他本人变得越来越讨厌自己而在潜意识里他是想向安妮证明自己还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运动”。

但是他唯一像年轻人的地方只是变得像个16岁孩子一样幼稚和任性。

导演却在用婚姻来结构大师。

很显然影片的主线仍然是戈达尔和安妮的婚姻生活,很多的矛盾和思想的碰撞也是从这个基础发出来的。

片中最有创意的一场戏是在一辆行驶的甲壳虫汽车里面六个人(包括安妮和戈达尔和其他四个朋友)的群戏。

而此段的配乐更是亮点,全片的一首配乐还有插曲都是高级别的,给电影增色不少。

而到了最后两人的婚姻走到尽头,高潮竟然是戈达尔因为安妮说不爱他了(意思要离开他)而选择吞噬安眠药自杀。

他当然没有死,但你此时却清晰的看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的真正痴情,但这只是你的想法,安妮还是和他分开了,因为她觉得这种行为太暴力了。

是不是有点普通小女孩的幼稚?

而戈达尔又不是真的就如同一个小心眼的丈夫一样吃了好多醋,这种处理又再次将我们被人物不羁(不合逻辑)的思想带跑的节奏又拉回到现实之中。

就这样把一个戈达尔这样复杂思想的导演让普通的观众也了解了。

而最后戈达尔的那句话:我确实是让很多人都失望了,有些人感觉我背叛了他们,但你知道吗?

最后这一切都不重要,这就是敬畏号上的生活。

简直是点睛之笔。

 10 ) 一部具有恶搞讽刺意味的浪漫爱情喜剧

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有两部电影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新浪潮活化石导演戈达尔,一部是阿涅斯瓦尔达的纪录片《脸庞,村庄》,另一部则是这部《敬畏》。

新浪潮祖母瓦尔达在那部纪录片里亲身前往戈达尔家里,却无奈遭遇闭门羹,她老泪纵横的样子不免让人心酸,同时也让人猜测戈达尔私底下的性格与为人处事。

而这部改编自戈达尔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自传《一年之后》的新片里则充满了不少关于戈达尔本人一针见血的刻画。

总觉得要拍摄一部人物传记片,导演对尺度的把握相当重要,尤其对象是一位尚在世的重要人物。

不知戈达尔有没去看过这部揭自己老底的影片,也不敢猜想他看过后的复杂心情。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片中刻画的戈达尔是一副刚愎自用、桀骜不驯的形象,以及最终众叛亲离的下场,然而他在电影革新及推动电影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仍是首屈一指的,而在影片中导演也充分交待出戈达尔在经历《中国姑娘》失败之后逐渐向政治实验电影转变的艰难过程。

与其说是人物传记片,我觉得更像是一部具有恶搞讽刺意味的浪漫爱情喜剧。

这位奥斯卡导演依然采用戏仿的方式来重现电影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段历史,准确地说,应该是带有鲜明戈达尔标签的新浪潮作品。

这里的革命性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这种电影流派彻底颠覆了在它之前的叙事手法与美学风格,其二则较为逼真地还原了法国60年代所经历的革命时期。

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1968年五月风暴时学生上街游行,以及戛纳电影节被迫中止的两段。

尽管导演运用的是比较戏谑的手法,比如先后多次让男主角的眼镜摔破营造出喜剧不断的效果,但是服装与美术设计做得相当到位,时代感强烈。

另一个令我深思的部分,则是男女主角共同经历的那段感情,从甜蜜融洽如胶似漆,到裂痕出现难以沟通,再到最后无法挽回,让人觉得不胜唏嘘。

原来大导演心目中爱情的地位远不如狂热的电影梦想来得珍贵,这很可能也是由戈达尔本身的性格造成。

他过于自信与盲目自大的做派,导致事业失败后性格突变,破口大骂周遭的朋友,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唯独太太一直身边默默支持力挺。

然而他倔强和不留情面的性格也令她陷入两难处境,最后她得以脱身去意大利拍电影后,更成为两人分道扬镳的契机。

感觉导致两人最终分手的原因并非表面上所描述的男强女弱,女演员配不上天才横溢的导演,而是两人所追求的理想出现了分歧。

到后段很多场景里,观众都可以看到太太对丈夫的主张和观点茫然所措,形同陌路的感觉开始冒出头。

没有共同理想往往是关系中难以维持下去的致命因素。

谈到演员选角,不得不对两位男女主角的演技赞赏有加。

路易·加瑞尔的造型跟戈达尔年轻时相当神似,加上他故意模仿的口音,令这个角色的真实度倍增,而出演过《女性瘾者》的斯塔西·马汀更让我刮目相看,那种复古味十足的发型和面容,让人恍如时光倒流至六七十年代的影片里。

她的侧脸特别耐看,有数个两人在家中打情骂俏的场面拍摄得相当有新浪潮韵味。

相信戈达尔的忠实影迷会在这部迷影之作里感受到接连不断的趣味与惊喜。

形式上来看,导演不断抄袭并重新演绎戈达尔的拍摄手法:配标题的段落、跳跃剪辑、让演员对观众说话、负片效果、诗朗诵对白、奇怪的字幕等等。

而当中最为瞩目要数模仿戈达尔名作《周末》和《一切安好》里的超长平移长镜头,摄影机对准男主角和他几位朋友聊天漫步走过大街,身后的墙上写着一句戏谑的法语,可惜在香港电影节上看的版本没有翻译出来。

而从情节来看,这部恶搞细节纷呈的喜剧也正好在致敬新浪潮电影之余,用高级的手法讽刺了戈达尔一把,正好为《脸庞,村庄》里老泪纵横的瓦尔达奶奶报了一箭之仇,有点大快人心。

《里登豪斯广场》短评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Stacy Martin真是无死角的美)

5分钟前
  • 逃跑的云
  • 还行

从热恋到分离,无法理解戈达尔,安妮身上、脸上好多雀斑,不过挺耐看的

7分钟前
  • 无聊
  • 较差

女主不错

11分钟前
  • 何欧点益
  • 较差

法国人怎么会如此激进?左派是如何消亡的?因为有美女人生才值得过,而不是信仰,主义,政治。

13分钟前
  • loneliness
  • 还行

感觉这导演不光不把戈达尔当回事,更不把自己当回事,呵呵也挺好的

15分钟前
  • Qtn
  • 较差

戈达尔拍成这样什么鬼

20分钟前
  • EEphus
  • 很差

这个视角,确实意外

25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推荐

看得很欢快,有些地方还蛮呲的。一点没认出来戏梦巴黎里的Louis Garrel。

30分钟前
  • 忽离
  • 推荐

小聪明和投机主义确实赚到了笑声,在这个时代跪舔大师也确实不再时髦。但是我支持戈达尔,你们可以揍我了。

31分钟前
  • hermaphrodite
  • 较差

戈达儿是疯狂的,但不是如此可笑

32分钟前
  • 东风
  • 较差

真他妈好看啊!!!男女主太杀了!!!戈达尔真是个孤独的混蛋!17年给瓦尔达吃闭门羹,我记仇呢!

37分钟前
  • 张久我
  • 力荐

黑的漂亮,仿的漂亮,Stacy Martin更漂亮。你问我资辞不资辞,批判1968我怎么能不资辞?(导演Q&A说戈达尔艺术上天才政治上he sucks简直太对了,Stacy Martin真人比银幕上还漂亮!

3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很自我陶醉的讽刺喜剧,一方面以模仿和重建戈达尔电影美学的形式风格作为目标,另一方面又将戈达尔塑造成为一个怒怼全世界、自恃清高、目中无人、满嘴跑火车、口号满天飞的愣头青式傻瓜,编导在充斥着自我意淫般的小聪明小花招使唤中高潮连连,但同时却让影片沦为一具毫无灵魂的行尸走肉。(48)

44分钟前
  • yihan1010
  • 较差

关于戈老头中年时期的纯爱故事:从“我一开始就知道她会离开我”,到最后“我那么努力让全世界其他人都不喜欢我,然而你居然也抛弃了我”。细节各种致敬,导演特别特别懂,夜车反光、唱片卡带、裸戏吐槽、潜台词字幕、与观众对话都是神一样的梗,太可爱了。作为被戈老头嫌弃的影迷的一员,表示满足。

46分钟前
  • Nouvelle
  • 力荐

本片唯一亮点:女主演太漂亮。

51分钟前
  • Foxinmyeye
  • 还行

看好70周年纪念大奖。全场欢腾。阿扎维修斯真是戏仿吐槽高手,这片子模仿戈达尔的手法,比他「艺术家」模仿默片的完成度还好。黑戈达尔之余顺手黑了五月风暴,最后连带着把68年戛纳电影节黑了个透。看样子可以发个个人年度十佳了#2017个人观影十佳#

52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侧面角度看历史...历史这东西,要放大了来看,也要放小了来看

53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疙瘩会看吐吧。

58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看似深刻的廢柴片 後半簡直陷入有完沒完的絕境 kuso又不徹底

1小时前
  • BOO
  • 还行

《中国姑娘》之后的戈达尔,痴迷于电影的政治表达。新浪潮的扛把子,在他的小妻子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不知所措的跳梁小丑。法式黑色幽默,戳我。

1小时前
  • 踢迩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