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在一致的挥臂、叫喊和泪水中,夹杂着一些永无法融入、凝视远方的缄默,像是人流止步回望的独身者,转过身,将立马感受到那股潮流的力量,背过身,四面八方的冲击不断引起内心深处的那股无法停息的孤独,谁吹起了黑夜的号角,这喧闹中也听得无比清晰。
70年代对于罗马尼亚和伊朗来说是动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命运的遭遇可以说都是人祸,随时代大流颠簸,可惜的是时代有变好的可能,人生却苦短不一定等得到
东欧剧变和伊斯兰革命之间,动荡社会和女性个人意志之间的,只存在于秘密警察资料里永无天日的感情。专制和自由,最后只剩下一个人的声音。You need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imagine a future that doesn't exist.
女编剧真的神来之笔,两位女声像是游荡在罗马尼亚和伊朗土地上的幽灵,真挚而坚韧。男权国家、父权战争和夫权社会的阴影无法遮蔽她们由胶片影像泛出的温暖的生命力。与其说感动,不如说太多因社会性质、事件时间、性别身份带来的感同身受,我们敏于联想,更应善于联结。灵魂的一体也想和你四目相对,想和你重新开始,至少报个平安。
更像是一篇书信体小说或散文配上历史影像构成的作品,无法从剧本结构、镜头语言等角度去评价。但是它是隽永的、令人动容的。又但是,说无论罗马尼亚还是伊朗,无论革命前还是革命后,女性都受到了更多层面的压迫,这个我同意,拿这电影说什么“女编剧才能写出这种女性特有的细腻”、“男导演不共情女性”云云,那真是大可不必。一共才68分钟,来来回回几封信,概括了两个女性十几二十年的经历和思想,我真是看不出所谓“女性特有的细腻”在哪,或者说不同于异性、男性之间的,那种只有女性创作者才写得出来的,两个女性之间才特有的“细腻”到底体现在哪儿。
友谊真好,布和德没有更好,也没有很糟(371)
当执着于素材的用法,就不得不抽出额外的力量对抗成品中萌生的虚伪
6.5,诗真的太美了。
由历史真实影像,在罗马尼亚和伊朗之间,线性交错拼贴,配以书信独白来推进。游离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模糊界定,这么新颖别致的叙事手法,竟然让人在舒服的拉拉情感传递氛围里,分别同步观看了两国现代史里极其关键的变革,展开了异常宏大的叙事背景。那种症痣惊悚的领略,那种透骨的寒气,随着独白慢慢渗透。
影像的选择一般,但信件独白太过动人。你的轮廓模糊了,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我到底是在和你说话,还是在喃喃自语呢?片尾展示的一系列伊朗女性居留申请也是一个冲击。她们那么美丽,那么璀璨,读完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人生才刚刚开始……结果她们到底度过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呢?
处在两个世界的女性的肺腑之交嵌入无声的历史影像资料,这个特殊的纽带维系着“我该如何前进”的愁闷。观看的时候时刻注意着咬文嚼字,方才感受到那股暗涌的波涛。序言提醒我用想象力去谱写未来,而短暂的观影中我只有追溯曾经的气力,这是一种不经意的悲哀。
不需要具体的人,也没有固定的人声,私人的虚构从私人的真实中来,又一早被投射到更大的真实中去。可惜影像的表现力从里侧大幅消减,呈现结果像是文本配插图,动荡中的书写路径太清晰也太轻易,但或许这就是导演的真实性法则。
柏林电影节的作品还是这么样的政治挂帅;全片两女主都没露脸,她隐没在她们之间;伊朗的YSL革命与罗马尼亚的巨变有太多的地方可以互文;以“革命”之名,但革命的结果与初心相比,皆成虚妄;MSL女孩与社会主义女孩是另一重意义上的“两生花”。虚构与真实拼贴,电影还能这么拍!神。
没有那么好,但意图勾勒的那些女人的形象挺清晰,喜欢“之间”,会倒退会失败会幻灭也会一次次地开始,不要怀疑自己
妳自言自语,我自顾自睡
marker,mekas and akerman,但全是archive
算是比较讨巧的拍法。由于历史题材或者说文本的时间逻辑的要求,影像虽破碎但也清晰明了。但问题在于基于本身就给人以距离感的历史影像,再构建一个具体形象很虚的“抒情主人公”,一定程度上是靠文本自己说明自己,就更加疏离,不仅是对文本的考验,也是对观众耐心的要求。其实我觉得未尝不可拍成像乔纳斯梅卡斯那样更为私人和碎片化的风格。总体我认为是一次不怎么实验的实验,在故事性和整体性之间一次不怎么出彩的权衡。
想到阿克曼 可能导演也看过 这片和《家乡的消息》形式如出一辙 只不过阿克曼的影像偏实验 本片则故事性强一些
来往信件与历史的记录片段和影视片段结合在一起,讲述了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对伊朗的倒tui只是在《我在伊朗长大》中简单了解过,当看到历史片段时,还是觉得历史上不缺乏各种先进的女性一直在为女性奋斗着,所以不论怎么样都记录下来,才不会让一切都断掉。影像与文字的魅力,真实又让人感动。突然想起来,里面关于伊朗女性在变革之际捍卫不戴头巾的自由的镜头,让人明白为什么不支持向下的自由,因为突然之间向下的自由就变成了唯一的“自由”
漫漫路上,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