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开始的设定就过于悲惨。
小孩十年前绑架,死亡。
母亲,肺癌晚期,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除了不停发火给脸色,看不到任何自己主动捉凶的可能和希望。
警察失业,自发调查迟迟无果,警察小伙计不配合,处处顶撞,找母亲,频频甩脸色,给白眼,为了追嫌疑犯,还耽误了自己正业,被老板骂。
这一路子看下来,实在太压抑了,让人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因为我已经不关心小女孩的死因和凶手问题,主人公当下的日子就是一塌糊涂,灰暗无比,从一个黑暗去探寻一个更深的黑暗,看不下去,毫无意义。
感谢K先生不计较,给我选片自由,在提议《决战中途岛》和《受益人》之后换成了这部当天上映,尚无口碑的新片,虽然听名字就知道一定不浪漫,甚至还有点惊悚,但看了预告片,被宋佳和王千源的演技打动,又多少喜欢悬疑推理片的烧脑,于是就成了本片最早的一批观众。
映前推测上映前只知道主演宋佳和王千源,但开场前看到主演冯远征的时候,内心就跳出来一个声音,凶手肯定是冯老师无疑了(选角导演很重要,类型化一个好演员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剧情能反转,反而是更大惊喜了)。
出品方除了熟知的北京文化和宋歌之外,其他几个机构/出品人都不是很眼熟,电影制作和出品市场的竞争也是日趋白热化。
观影体验(有轻微剧透)周五晚上核心商圈热门电影院,上座率3-4成,故事梗概预告片已经告知。
没预估影片怎样讲故事,看完之后,发觉导演似乎要告诉我们他讲故事的能力很厉害,而不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多精彩。
一开场就有公路戏,还有癌症,绑架案,十年等等悲伤的元素,画面以墨绿色的冷色调为主,警局和医院以及偶尔闪回的女主的家里是最重要的场景,十年前没破的旧案,十年后有了新线索,落魄前警官与痛心且重病的孤独母亲,这样的搭配真是无比伤感。
永远在闪回的镜头,不停在十年前和十年后衔接的情节,营造了一场特别紧凑的心理体验。
影片的一段人物追逐镜头结束之后,K先生机智的发表了自己的推测,当时转折的情节尚未发生,我还在被既定的情节所引导,这一段的脑力考验对我来说也还算合格。
不过必须要吐槽的是,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从始至终都相对单一,没有交代家庭、工作等具体社会关系(王千源饰演的警官是卖鱼的,但也基本是歇业状态),只有最后在审讯环节时不得已按照流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背景介绍,冯老师反而成为片中背景最丰富的角色了。
一个肺癌晚期患者的真实模样、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飞驰的矫健身影、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过于简单的铺垫、一些闪回镜头的奇特链接等等,都让这部影片有成为舞台剧或者动作片的巨大可能。
如果说是时长所限制的话,单片1.5小时的时长完全可以拉长到2小时,多半个小时就可以增加无数的细节可以让人物更加的丰富和鲜活,而不会让观众只沉醉在不断切换的镜头里,反而对人物没有了深刻的印象(有生活细节支持的动机才足够让人同情并理解这个人物)。
人物的丰富性可以成就故事的合理性,若为了实现讲述技巧或者说镜头语言的统一性,而减弱对人物丰富性的塑造,有点本末倒置了。
影后讨论个别镜头缺乏连贯的解读,尤其是女主做出报复决定后的一系列安排的复述,显得特别仓促,抢夺孩子的一幕,完全没有描述,这么复杂的操作让一个孤零零的病人全程操作,完全是母爱的伟大精神在支撑着女主行动,但中间女主的挣扎,煎熬和心有余而力不足却完全没有刻画,这就显得特别超现实了。
同样的推理剧,我最喜欢《嫌疑犯X的献身》,每个人物都有清晰的生活细节所造就,而不是为故事而存在的“人设”。
不过,宋佳的演技真是好,投入、真实、用力,看了她的表演都很难抽离,演员表演的过程更难抽离吧,也难怪不少演员希望做流量,赚轻松钱,全身心投入到一个角色里实在是体力和心力的双重考验,演员的心理疏导也是不容小视。
写于2019年11月
影片翻拍自韩国电影《蒙太奇》 , 作为一部悬疑片 , 剧情的确没有什么亮点 ,和原作相比差了很大一截。
来来回回的交叉剪辑不仅没有起到烘托气氛的效果,反而让人看得头晕眼花,无法产生共鸣。
但宋佳的演技绝对是电影中的高光,她饰演的白兰是一个濒临死亡想为女儿报仇的母亲。
肺癌晚期已经无比痛苦,而就算没有得病,这十年中失去女儿的痛苦也已经把她折磨的不成人形,她太渴望找到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了。
前期的崩溃、无助再到后期的情感爆发,表面隐忍内心撕扯,根本不需要台词,一个表情就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只有5.7分,我觉得至少应该有8分,宋佳对女儿的思念深深感动了我,她既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会去伤害无辜的人,只是想找到真凶,让他体会一下她当年失去至亲至爱的感受,让我感动,最后,她也离去,去和她最爱的铃铛团聚了。
而冯也真正体会到了失去的那份刻苦铭心,其实当年真的是一个意外,这里有一个bug,就是当年如果王不去追查到冯,那么冯顺利拿到赎金,铃铛也不会发生意外,有时想想,钱和生命比起来真的一文不值,如果没有当年王的d追查到底,就不会有意外,宁就能和她的女儿在一起快乐的生活,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如果再让王选择一回,他还会如此执着吗?
宋佳太美了,从头美到尾,整部电影她没有一点打扮妆化,仅仅涂过一次淡色的口红还很短暂,或者说整部电影里她披头散发眼神涣散,完全是一种狼狈、邋遢、绝望、沉寂的颓废状态,但是她实在是太美了,不是漂亮不是好看,是美。
额头、眉眼、唇角、下巴、锁骨、肩颈,到手指头尖,还有在医院百无聊赖自己滑车玩时不经意露出的脚踝,还有上台阶时的纤细小腿,尤其是最后在山顶包起头发、额角的碎发随风飘扬的时候,恕我没文化,只能讲一句真美,但我能讲一万遍!
本来是因为看了《解救吾先生》觉得王千源演疯批太绝了,所以还想再看一次他的电影但是说实话,这部电影里他没有华子的惊艳感,或许是角色限定或许是定位不同,总之平淡无奇。
不过他出租屋里的小猫猫也太可爱了吧!!!!!!!
啊我尖叫!!
毛茸茸的小奶猫,哭了哭了想摸!
冯远征老师,笑死,《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里的童年阴影实在太可怕了导致我总觉得他有问题,果然如此...这算不算是自己坑了自己?
😂电影里我觉得有一个bug太显眼了,冯远征老师好歹演了个退休老头怎么行动那么敏捷呢?
多年刑警+年轻力壮青年男性愣是追了个费劲,天哦,这个bug实在太好笑了看到结尾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桶里真的是孩子,那白兰确实是完美复仇,但真的是孩子的话,白兰跟李爱军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社会上,并不能一命还一命或者什么父债子还,这里应该是外公债孙女还?
然而好人、正常人、普通人,终究与杀人犯不同,无论是什么理由如何迫不得已,拿取别人的性命终归是错误的。
这也是我这篇影评起名母亲的原因,她身为一个母亲经受女儿被绑架的折磨后好不容易能接她回家结果一个人目睹了女儿的死亡现场,所以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浑浑噩噩等死,也正是因为她是母亲,孩子害怕的时候她搂着哄,既是穿越时空弥补当年她那无助可怜没有人会抱着她安抚的女儿,也是替孩子的母亲,她心里清楚要报复的人是谁,也知道失去女儿的母亲会有多痛苦,所以最后没有对孩子下手。
如果李爱军当年在山顶上自己脚一滑,摔下去死了个稀巴烂就好了!
😡
这种追凶题材拍的好的话真的很精彩,也会很出彩。
不过需要各种细节和环环相扣的线索来支撑,但是这影片,啥都没有,开头和中间就已经很烂了,看的断断续续,故事没讲清楚,逻辑也是乱的,剪的乱七八糟没眼看。
结尾有点儿看头了,但是太过仓促,什么都是匆匆忙忙的。
但是我觉得这剧有个很出彩的点,那就是用复制当年绑架案的方式来找出杀死自己女儿的凶手,替自己找回公道。
这种手法就很像是阿婆《ABC谋杀案》和《嫌疑人X的献身》里杀人凶手用的手法,以谋杀掩盖谋杀,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愿意多给一星。
但是依然不能这是个拍的稀烂的电影这个事实。
白兰是怎么知道杀人凶手是李爱军的?
她又是怎么知道他的作案手法的?
她是怎么拿到那些机器的?
是怎么在众目睽睽之下带走孩子的?
她手上的名单怎么来的?
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商榷。
如果导演是用的倒叙或者插叙的手法,那这剪的也太乱了,自己都没搞明白到底要怎么剪辑才合适吗?
还有,最最最接受不了这些剧的就是:好人永远磨难多多,坏人永远逍遥法外,等个十多二十年才伏法,那受伤的人这么多年的煎熬怎么算?
凭什么所有的伤害都要有良心的人来背!
一部悬念设置很强的电影。
结尾也让人很意外,原来,凶手的背后还有凶手,故事的背后还有如此的心酸曲折。
我从未想到,白兰(宋佳饰)竟然是第二起绑架案的凶手。
在后半段,现实和过去相互交错,在现实中一点点为我们揭露过去的点滴。
讲述了一位母亲的复仇之路。
从《大人物》开始,慢慢喜欢上了王千源这位演员。
没有偶像的气质,英俊的外表,但演技和每一个角色却都深入人心。
期待他更多精彩的作品。
其实,白兰(宋佳饰)也很矛盾。
一方面,她憎恨李爱军(冯远征饰),另一方面,她也不忍心对小姑娘下手。
在这激烈的矛盾中,她最终决定了自己该何去何从。
所以说,母爱,确实是这世间伟大的存在。
它能匡扶正义、唤醒良知,也能给人绝处逢生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对于本片,我有两个疑问: 1.李爱军(冯远征饰)为什么只要40万?
这个问题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次,但在我看来,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2.那个变声器需要经过相当复杂的程序处理。
那白兰(宋佳饰)究竟是如何制造出的呢?
总体来说,电影挺不错的。
十年前的犯罪分子,每年都给受害者上香,每次还都是套牌车,还开着车上街买菜,还被警察发现,一个老年人还能从中年警察的追踪中逃脱。
十年后,受害者的母亲上门拜访,犯罪分子竟然没有察觉?
(十年中,没有谁会忘记吧,特别是犯罪分子对受害者母亲应该记忆深刻吧,这可是犯罪分子千挑万选锁定的目标,并且犯罪分子一生也就干过这一票,能不深刻?
)受害者母亲复制当年犯罪分子的绑架手段绑架犯罪分子的外孙女,犯罪分子真的不想救外孙女?
真的猜测不到对手是谁?
可惜了三位演员!
因为导演到编剧最后呈现出来的故事,一个字浅显 ,最后只能让演员很用力的表演来拉分,无奈剧情设计 人物线条含糊粗浅!
实在是很难被带入.........靠凑字数来说话了 因为我已经无话可以说,但那真的看不下去!!!!!!!!!!!!!!!!!!!!!!!!!!!!!!!!!!!
灯光灭了,龙标出现了,龙标电审故字中括号里填的竟然是2017,这代表2017年电影就已经通过广电审核。
而此刻已经是2019年底了,坐在影院的我正准备观看2016年就杀青的《你是凶手》。
开播5分钟之后,我就越发感觉不妙,脑袋里的记忆似乎被不断地拉扯出来了,这剧情好像在哪里看过?
▲《蒙太奇》剧照突然我想到了影片最初一闪而过的《Montage》!
没错了,真是翻拍2014年韩国电影的《蒙太奇》,也叫《抓住那个家伙》。
蒙太奇是一个电影术语,指的是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但导演使用这个片名,显然是有特别用意。
▲《蒙太奇》凶手电影讲的是一个父亲为了女儿动手术的钱不惜绑架别人家的女孩子,使其摔死;十五年后,女孩的母亲决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的孙女,但被负责该案始末的警察发现并劝阻下来,于是警察转而胁迫犯罪者为之前的事情赎罪。
▲《蒙太奇》女主角如果我们把凶手绑架和女主角复仇单独拿出来看,都会觉得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但导演利用蒙太奇手法,将这两个故事以相同的方式巧妙组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意义。
导演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两个故事来组接出一个令人思索的结果,就像最近流行的一个段子:百因皆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
▲《蒙太奇》警察我们不只是看到重复的犯罪行为,也从中看到人性、痛苦和无奈。
以暴制暴并不能根本上解决人生的痛苦,只会使其陷入轮回,而将心比心虽然不能停止轮回,但能够使其释然。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国内,又会是如何呢?
所以,《蒙太奇》被翻拍了,《你的凶手》诞生了!
漏洞百出的翻拍《你是凶手》故事框架大体上还是取自《蒙太奇》,许多场景和细节上的还原度很高,但显然不能一味照搬,所以这就需要对剧本进行本土化改编。
本土化改编某些方面还是比较符合国内环境的,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你是凶手》具体都做了哪些改编呢?
带鱼先生归结了两点,一个是角色的形象,另一个是结局的变化。
角色形象方面,三个主角都发生了改变。
▲《你是凶手》宋佳受害者变成一个肺癌病人,整天躺在医院,歇斯底里,并且时日不多。
▲《你是凶手》王千源警察变成一个卖鱼的,不修边幅,生活得过且过,但还保持着人脉。
▲《你是凶手》冯远征凶手变成一个老股民,会买保健品养生。
这些改编倒是挺符合国内实情,但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这些改编缺乏逻辑,而且跟角色的行为是矛盾的。
例如一个肺癌病人,她其实是有心无力的,不管是对女儿的死,还是对自己的病,所以她没有太多精力和体力去策划一起绑架案。
影片最令人出戏的是她竟然能够将一个装满血浆的大桶搬或推到山顶上,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一个对案件如此负责的警察,竟然被下岗了,而且还跑去卖鱼了,甚至还被老板给炒了,仅因为他在人群里多看了一眼。
又比如受害者来到凶手家里,凶手竟然不知道受害者的身份,而且还“自曝”了,导致孙女被绑架。
此外,他一把年纪了,健步如飞,居然跑得比年轻的警察还要快,而且还不带喘气的。
这是太不可思议了。
不是说不让改角色的形象,而是改的时候好歹得逻辑自洽,至少不要让观众这么容易看出端倪来。
角色的形象如果不能让人入戏,那么一切都是白搭。
结局方面,原作是警察逼迫凶手赎罪了,而《你是凶手》是受害者病死,凶手被依法判刑。
▲《蒙太奇》女主角平心而论,这两个结局我都不太满意,原作的太虚假了,而翻拍的又太夸张了,问题更多,差点还把警察也搭进去。
原以为翻拍能够将原作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没想到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漏洞,使得故事变得更加不真实,漏洞百出!
吃力不讨好的演员糟糕的剧本改编也导致宋佳、王千源以及冯远征这三位演员不但没有展现他们应有的实力,反而变得吃力不讨好。
离场的时候,我听到有的观众说,宋佳全场都在那里干嘛?
真是令人尴尬的存在。
▲《你是凶手》宋佳宋佳饰演的肺癌病人,尽管有时候母爱的力量真的很大,但她确实演得太用力了,跟其他两个角色没有太多的联系,像是在各演各的,没能够引起共鸣。
我们没法感受到她对女儿的爱,只有对自己身体上的不断伤害;我们没法从这个角色感觉到痛苦,只有看到病魔缠身的她在哭诉;我们没法理解她有什么理由对着王千源发脾气。
王千源不知道是缺钱还是怎么了,从《你是凶手》到《龙虾刑警》再到《大人物》,这些电影都是翻拍韩国的。
▲王千源三年来几乎在演同个警察更有趣的是,他饰演的是同一个警察,而且还是一个“很丧”的警察,不修边幅,随意得跟个小区保安似的,也不太聪明的样子,跟其他两部电影中的形象如出一辙。
当我看到王千源饰演警察的时候,我就知道糟了,可能又是烂片,果不其然。
看完电影后,我挺想跟王千源说一句,求你不要再饰演警察了,如果一定要的话,能不能来点难度,正儿八经地演一回呢?
▲《大人物》王千源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最近看的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秦昊饰演《集结号》里张涵予的角色九连连长谷子地。
表演结束后,评委对他饰演的这个军人形象并不是很满意,觉得他太耷了,没有立起军人的那种很挺的形象。
▲《我就是演员》第三季秦昊军人形象遭质疑他很刚,一一做了回应,认为那样的理解对军人是一种刻板印象,自己的表演是符合心目中对那个角色的理解。
我理解秦昊想要摆脱大家对军人的刻板印象,塑造一个新的谷子地。
可是吧,他可能不知道谷子地的原型人物叫常孟兰。
▲《集结号》谷子地原型常孟兰这个人是一个“另类”,行走坐卧一直保持军姿,一生都是一个标准的军人,不然他也不会对号角有没有吹响,命令有没有下达而耿耿于怀了。
再说了,秦昊想要饰演的那种形象的军人不是生活中没有,确实也有,但不会是谷子地这样的连长。
话题似乎扯远了,回到《你是凶手》其实很多角色不是说要符合大家对某个职业或形象的理解,而是说是否符合最基本的客观事实。
▲冯远征经典的家暴男形象同样地,像冯远征来演一个坏人,没毛病,童年阴影嘛,尤其是他看桶里的小孩那刻,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你让他演一个跑得比年轻警察还快的老头,这明显就有问题了。
剧本的改编仍是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影院里看到很多翻拍韩国电影的影片,还有一些剧本是一本两拍,但似乎每次翻拍得都不是很让人满意。
为什么会用韩国电影的剧本?
因为我们的烂剧本多,好剧本少。
我们可以接受因为剧本烂而拍不出好东西,用别人的剧本。
▲《蒙太奇》豆瓣评分但我们可能无法接受的是用同样的剧本,拍出来的电影就是相距甚远。
像《蒙太奇》豆瓣评分8分,而《你是凶手》只有6分左右,像《极限职业》创造了韩国票房影史,而《龙虾刑警》只有6千多万。
▲《极限职业》韩国票房冠军韩国翻拍也有失败的,但有一说一,《你是凶手》的改编就挺糟糕,明显不如原作。
前段时间,《演员请就位》四位导演互拍他人的作品,陈凯歌拍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郭敬明拍陈凯歌的《妖猫传》,结果陈凯歌的短片输给了郭敬明。
▲《演员请就位》郭敬明vs陈凯歌有的朋友就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因为陈凯歌《妖猫传》的剧本比郭敬明的要好啊,而且郭敬明抓住了《妖猫传》的亮点,即摄影方面的设计,金鸡电影节姚晨的老公曹郁凭借《妖猫传》拿下最佳摄影就可以说明这点。
后来,陈凯歌用了娄烨的《推拿》改编的《四盲人》,以21比0完败郭敬明的《大话西游》。
▲《演员请就位》郭敬明影评团0票这件事说明了两点,一是陈凯歌需要好的剧本,二是郭敬明虽然勇气可嘉,但剧本改编的确实不够好,他也把重点放在服化道上。
《你是凶手》三个演员演技并不算差,原版的剧本也不算差,但就是没有能够拍好,只能说明剧本改编得不够好,没有发挥演员的实力。
写在最后看完《你是凶手》从影院出来是挺气的,光是吐槽烂已经没多大意义了。
如果还有人想要翻拍韩国电影,还是需要谨慎一些,多做一些功课,不求改编得多么精彩,但求无过吧。
起码能够让观众能够相信你的改编是合理的,符合人物节奏和行为的。
否则,还是尽量不要乱改,得不偿失。
▲《你是凶手》剧照不管观众知道电影是否翻拍,最基本的客观事实不能忽略吧。
只有最基本的功课做好了,才谈得上翻拍,至于翻拍的影片能否让观众换个角度看待同样的故事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这才是翻拍电影该做的。
很明显,《你是凶手》连最基本的逻辑自洽都谈不上,所谓的改编翻拍也只是空中楼阁,成为一个笑话罢了。
■往期回顾:没有好歌加成的《冰雪奇缘2》,剧情陷入套路,与期待有落差《霹雳娇娃》:没讨好女性也赶走了男性,谁还愿意看呢?
《大约在冬季》也没那么烂,角色太渣不说,主要是这些东西过时了《海上钢琴师》1900终生不下船并非懦弱,而是坚守看懂《小丑》里的这些细节,你才能看清这个“小丑”关注「电影观后感」,一个记录个人观影的地方,可能如实,也许主观,但一定不是影评。
没看过原版,甚至不知道是翻拍时候先看了本片,全程紧张吸引无尿点,也确实线索较乱需要自己思考补充所以看的认真。改编后千疮百孔都能这么好看,有空找原版电影去看看。
青年导演放过韩国悬疑片翻拍做个人吧。
罪与罚。宋佳和冯远征演的比王千源自然得多,后者话剧感太重,别扭。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的剧情走向,无甚惊喜。
很巧,和同档期的《追凶18年》都是追凶片,也很巧和同档期的《长安道》都是石凉客串警察...好奇为什么17年过审的电影现在才上...王千源警察专业户,最后宋佳的反转很挽回评分。冯远征演技封神,期待好演员能有更多作品。
因看过原版,悬疑感大打折扣,但得益于剧本,前一小时剧情十分紧凑,双线剪辑利落又精彩。可能篇幅太侧重于案件,人物塑造稍显脸谱,三位主演在各自救赎之路都处理的十分潦草。王千源这几年演了三部韩国翻拍电影里的警察形象了,同质化严重。宋佳的原版角色可是得了大钟奖影后,但这部里宋佳演技明显得不到太多发挥,可惜了几位好演员。
翻拍韩国《蒙太奇》/《抓住那个家伙》 (2013),片子被剪得稀碎。最扯的是,老汉冯远征因长期食用某保健品,体能异于常人,跑酷强到甩中壮年刑警王千源和青壮年刑警青久宵两条街。
宋佳演的真好 看完太难受了
故事挺好的,就是拍的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想看原版了。
导演,你就是凶手,干啥玩意儿呢!故弄玄虚啥啊,好好吧线索理一理,把每个画面的戏剧性搞起来,情节咋就这么干呢,生硬的。三位主演除了最后一场之外居然没有一场对手戏,浪费演员么不是,勉强看完的,你说冯远征没事儿吃啥保健品,不吃不就不会被查到了么。
有点儿烂尾 镜头不错
冯远征不用那把伞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所以同学们大声回答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保健品害人!
好故事,好演员,细节没把控好
王千源是准备当翻拍韩影专业演员了嘛?
故事情节不错。导演用了倒叙、插叙几种手法。而且这几种场景,没有明确的区分。我估计有很多人会看的有点晕。
到底是被刀了还是能力问题,照着本子翻拍都能拍成这样,图啥呀?
其实整个剧情还是环环相扣,推理逻辑和剧情构思都非常不错。可惜,王千源这种警察干不好、鱼贩也干不好都表现让剧情显得拖沓和冗余。反观剧情,第一个孩子是他亲手屠杀的(犯罪分子被惊吓失手),第二个孩子是他亲手屠杀(丢到山崖下面去了)。整部电影其实说的是,有一些事情还得靠自己——失去孩子到母亲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了最后的杀人犯,警察总是后知后觉和知而不觉。为这部电影到剧情点赞,为受伤的孩子可惜,为这样的警察痛恨不止。——哪些高喊正义永远不会缺席的人,还要相信警察么?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会不会像女主角那样去报复呢?也许,冤冤相报不能了,也许她是过度思念而走上歧途,可是没有人能忍受她的痛苦。强烈推荐。
亦步亦趋的翻拍
随着最后一幕镜头被血水染红,风吹麦浪,所有角色迎来自己的结局,摄影和表演在之前带来的压力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得到了释放。这是一部非常不同的翻拍片,在保留了故事梁子的情况下人物几乎都做了非常落地的本地化,再配以完全不同的视听语言,就算你看过韩版也还是能有非常大的解读空间,感受也完全不同
很平庸,不真实,不细腻,就很作。王千源怎么了,一定要代表韩国证明中国不行?
好奇怪喔,今晚看的两部电影都有个女性角色叫“铃铛”,鹅且都很烂……你告诉告诉我,啥保健品能吃的一个奔六十的老头子飞奔速度超过青壮年,啥医院治疗出来的肺癌晚期病人能每天离开医院还独自搬上百斤油桶爬山,啥警察能那么兢兢业业还落得个开除公职混去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