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04最近落入相爱之人总分别的文艺作品中不能自拔了这部 我喜欢深深地满足了我的文青情调尤其是小樽那段戳中我了太喜欢了那种状态那种情调最后没有流泪 非常克制演员和镜头真是绝了纯 很像熊光在日本两个人对话的的镜头拍的很像《花束》 包括纯和女儿对于离婚后父亲 母亲的跟随选择这种前后照应的安排 很像之前看的《花束》但是这部更早上映可能是花束借鉴这部了小樽的月 雪 猫 与宁静烟 夜相思每一个镜头我都喜欢就连电影的画幅都是我喜欢的看完感觉都拍的有点过了文青的味太浓了从残月到满月分离与圆满“做了什么梦就是在一起在梦里”纯 越看越像宇多田光“附言我也会梦到你”片尾曲钢琴曲真好
在spotify找到ost了剪辑太大胆了敢开篇就用信来表达其实剧情过于简单了一眼就看透了由女儿和姑姑这些局外人撮合成的重逢但是叙事上的细节确实很厉害从开始姑姑寄来纯的信到中段倒叙 女主在新家写回信整个叙事不反过头去想其实也很难想明白还有照片这个细节还有家庭其实家庭的背景很重从纯的父亲走后纯的冷淡与那个男性亲属的热烈对比从女主的女儿和舅舅,她和哥哥的关系家庭的裂痕过于深重当时的错误抉择导致了后面半生的不幸福要聊一下lgbt今年观影的主题就是这个从开年的小姐 到没看完的燃女图到上个月刚看完的湾湾电视剧还有宜农的歌我的观念也从不闻不问变成了欣赏与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也欣赏她们的美好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由也意味着思想的进步还有烟还有猫还有姑姑和纯还有女儿和男朋友还有那个前夫哥要是展开说就太多了
“冬天的小樽只有雪和月亮,夜晚和宁静。
”无论是写信的情节,初恋的故事,抑或小樽的雪,都太岩井俊二了。
两位女子跨越二十多年的“情谊”,含蓄又美丽,虽然因为“逃避”而彼此错过,但这份感情一如楼宇间偶然瞥见的那轮满月一般,只是见过一次,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回想起来,当时的美好依然清晰可见。
“你是我憧憬的对象,遇见你以后我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不用再羞愧了,我们都没有错。
”
一封来自小樽的情书点燃一个自我毁灭女人的生命,也重新点燃了一份沉寂20年的拉拉之爱。
女人为了女儿选择孤独,女儿则搭起了女人的救赎之路。
105分钟的《致允熙》大概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不客气的说,只看剧情的话这部电影2倍也没有问题,不认真看极容易睡着。
多出来的时间,留给小樽清冷的雪夜、留给爱、留给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跟小樽的雪夜一样,电影安静、细腻。
全片大量采用定机位固定镜头拍摄,少数运动镜头也以平行视角缓慢推动,呈现一种画框式的电影质地。
悄摸摸陈述着故事与感情就在那里,等人做出行动去触发的机灵,还有一种雪、月与观众一起观看、体会她们故事的浪漫。
尽管看这部电影的理由是一部同性爱情片,但电影的野心不止于此。
仔细看不难发现与淳的相见只是旧允熙变成新允熙的一部分。
更多的是,在这趟救赎之旅中,允熙面对了自己不敢面对不愿面对的过去,有了反馈父权压迫的勇气,有了为梦想(不论是淳还是开餐馆)行动的勇气。
定机位拍摄带观众安静观赏,也有一种“万物看你恋爱”的触感,哈哈哈哈查了才发现导演与编剧任大炯是86年的狮子座。
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但男性导演能写出这样一部属于女性的电影,做出极度克制、细腻的情感表达属实意外。
情书、雪、月与火车 缓慢悠扬的配乐与女人念情书的声音成为这部电影的BGM。
情书,毫无意外象征两人20年后重新萌芽的感情。
两封情书,一封开启允熙的救赎之旅,一封结束这趟旅程开启新允熙的生活。
月, 象征着允熙与淳再次相见的进度。
全片出现5次,也均匀的将电影划分为5个乐章。
第一次,新春与允熙因为去小樽的事出现冲突。
此时的天空,只有一弯月牙,允熙并不愿意去,所以有了后来新春重新将信投入信箱让新允熙觉醒的情节。
第二次,出现在凉子与淳从宠物医院出来的夜晚。
年轻的喜欢同性的女性让淳想起了多年前的恋人。
此时阻碍两人在一起的父权已经消失(父亲过世),于是有了从小樽寄出的那封信,触发了后续一系列新春与允熙的行动。
月牙宽了一点点。
第三次,出现允熙过淳家门不过的那天。
虽然是满月,但笼罩上了一层云雾。
这个云雾是什么呢?
导演安排新春与允熙一起看到悄悄告诉了答案——允熙在意女儿的感受。
为什么第一次允熙没有见淳?
因为新春。
关于这点还有很多证据,例如1)去淳家,回去之后第一反应是叫新春,然后才敢释放自己的反应 2)淳也在聊,爸妈离婚的时候,考虑跟爸爸是因为妈妈只考虑淳,没有自己的人生 3)新春一开始就说,感觉我是你的累赘。
也是因为要消除顾虑,允熙与女儿的和解之旅正式开始。
第四次,出现在淳与雅子扫雪,允熙与新春打雪仗的夜晚。
清朗的月将满,一切水到渠成。
第二天新春就去见了淳。
第五次,允熙与淳见面的夜晚。
月满。
恋人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
电影中出现的还有烟,自己抽的烟是苦涩,独自度过的人生。
但跟你一起抽,就有了伴。
喜欢你就是把你捡来的手套补起来,学抽烟是为了陪你。
孤独的允熙,回家前会抽一支烟。
这个镜头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回家与新春争吵前,第二次是接到信前。
这是第二次。
电影中重复出现的意向还有火车。
片头起于火车,正片中每个火车的镜头都跟允熙一同出现。
火车或许是某种前进的意向。
也或许是时代与外部压力的意向。
电影镜头中,向右是往前,向左是退后。
电影开头镜头景色向左,暗喻这是一个面对过去的故事。
当允熙踏上去小樽的旅程,她的人生也随之前进。
图1 看到淳的信后失魂落魄。
背对镜头。
一如不被面对的过去。
那辆驶过的火车,好像时代,就这样将二人的情感,允熙的青春一笔带过。
图2 决定去小樽后的允熙,火车成了背景,这个女人终于开始笑了。
图3 到了小樽,火车道被雪掩埋。
而全片最重要的意向是雪,个人理解,雪,就是爱呀。
火车道被雪掩埋,允熙你的心,也留在小樽吧。
为什么这么理解,主要有三个理由:1)都是雪的小樽,也是允熙的爱所在 2)全片出现了两次“什么时候雪才会停?
”第一次是雅子问淳,雅子回答,“根本停不下来啊,像魔咒”——这不就是说的20年不褪色的爱吗?
第二次是淳问雅子,这次发生在淳与允熙见面之后,也像淳在问,我们未来会如何?
3)雪拍得这么美,怎么可能是负面意向??
7个镜头交待小樽,风景美如画。
最后火车驶来,也隐喻着火车要带允熙来了。
火车行驶方向向右,预示着这场温暖的救赎之旅。
电影中还有一个意向是“味道”,信纸的味道,爱人身上的味道。
用味道这个标记物,从雅子与允熙的口中述说刻在心底的爱。
这压抑的人生啊 “我一直觉得我的余生是对我的惩罚,所以在无形中我一直在惩罚我自己”,在给恋人的情书里,允熙这样写道。
自从离开淳,这个女人几乎dead inside。
这个年轻时动人的女人,转手变成食堂大妈(没有说大妈不好的意思)。
她轻描淡写的是,嫁给哥哥介绍的男人的事实。
家里为了让弟弟上学只让她上到高中的事实。
她因为被发现是同志送去精神病院的事实。
作为一个存在大量意向的电影,其主角同样具有着相当的象征意义。
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权的压迫,社会的不理解,为子女奉献的人生,被男性长辈安排的人生,几乎是典型东亚女性的写照。
与其说是《致允熙》,不如说是《致了不起的·坚韧的·迷人的·勇敢的·东亚女性》。
而电影中,允熙最终面对过去,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也是导演的美好期待吧。
两组明显对比的镜头,话题都是关于结婚、找个人一起过,隐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两人再次相遇的契机,也源于父权的消失 。
淳的父亲过世,允熙与前夫离婚,不再经常与哥哥接触。
拔剑四顾心茫然。
允熙决定踏上小樽之旅,光照进了这个女人的生命
离开家乡,也意味着告别父权的压迫,迎接新的生活。
从镜头语言可以看出,当允熙决定告别过去,男性的也从画面中被挡住了。
被挡住,意味着仍然存在,但允熙不去在意了。
只有年轻时候的允熙会拍照。
在举起相机的那刻,年轻的允熙活过来了。
冲冲冲。
允熙与淳 允熙与淳,年少时的恋人,因为出柜被拆散。
一人依家庭的旨意结婚生子,一人深柜,并且告诉年轻的女同,同样要深柜——代价太大了。
这是时代的伤痛。
表达一样主题的还有《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但是这么多年,依然爱着她啊。
相册里都是她,柜子里摆着的,是她拍的照片。
东亚女同真的很喜欢珍藏恋人的照片。
同样的情节见《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可能因为,看到她的照片,就想起了她,也想起了我们一同经历的青春吧。
过多的文字无法描述两人的感情,直接上原文吧。
淳人活着不是总有那样的时候嘛,忍受到无法再忍受的时候。
有时候会觉得你喜欢这里。
很长时间你都没有出现在我梦里,昨天却梦到你了。
偶尔梦到你的时候我会给你写信,但是没办法寄给已经成婚的你。
所以对你想说的话积少成多,每次都会像这样。
仿佛这是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
曾经的我很胆怯,现在也依然如此逃跑着。
不过没多久我又该像第一次一样,又重新给你写信了吧。
或许我还不够成熟,可能或许这样是没错的。
不过无论怎样都好,我不再为写这封信的自己感到羞涩了。
允熙,你曾经是我憧憬的对象,遇到你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
有时候我也会想念韩国,想去我们一起住过的小区看看,也想去我们一起上学的学校看看,想知道在韩国的妈妈过得好不好,也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允熙收到回信就给你写了信。
我不像你这样有文采,但我在远方也会为你爸爸祈福的。
我不觉得你的信会成为我的负担。
我也一直会想起你,也很想知道你的消息。
跟你在一起的时光我感到幸福。
那样充实的人生,让人难以相信竟恍如隔世。
那时候跟你说分手是我的真心话,父母认为说爱你的我,是得病了。
我被迫要往来于精神病院之间。
我最后还是跟哥哥介绍的男人早早的结了婚。
我不想借这封信述说我悲惨的过去,我只能说,这是那时候无可避免发生的事情。
我也像你一样逃跑了。
我跟他举行婚礼的那天,可笑的是我想起来的是你,被不认识的人的祝福,祈求离开这儿的你能幸福 。
我一直觉得我的余生是对我的惩罚,所以在无形中我一直在惩罚我自己,你说你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我也希望我对自己没有羞愧,我们没有做错。
最后跟你说说我的女儿,名字叫新春,马上要成为一名大学生了。
我想让她做到学无止境,不想再学为止。
信上虽然有你家的地址,但不知道能不能寄给你,如果我有这个勇气该多好。
就说到这吧。
我女儿快到家了,什么时候跟我女儿说说关于你的事情呢?
我想鼓起勇气。
我也可以鼓起勇气的。
以及我依旧做着有你的梦。
允熙的第一个镜头与淳的第一个镜头。
你不在的日子,我过着怎样寂寥的人生啊。
孤独的我在想念你
导演很喜欢给两个人在相似场景下的镜头。
隐喻两个人在过着相同状态的人生。
平行镜头2
导演很喜欢给两人的平行镜头。
淳给允熙写信,转场是允熙在看都是淳的相册。
允熙的相册,都是淳
允熙抽着烟想象着见到了淳。
转场是淳跟人回忆自己学抽烟。
两个人是一起的吧。
对镜贴黄花
远远看你一眼。
不敢见你,怕控制不住我自己。
全片最高潮的两人见面的一场戏。
10个镜头,干干净净,工整有序。
20年的情感,就在眼睛里。
1)两人见到,仍然有他者在镜头中 2)允熙迟疑要不要转身 3)鼓起勇气 4)淳委屈巴巴 这组主要是中景镜头,交待场景与两人的位置关系。
镜头拉向中景。
交叉打双方镜头。
允熙的眼泪止不住了,也笑了。
淳的眼泪止不住了,也笑了。
以允熙的释然一笑结束这场戏。
镜头拉远,确认了彼此心意的两人,身边再无他者。
要不我说导演含蓄,连手都不给拉一个。
允熙与新春 尽管这是一部以女人之爱为主题的电影,但实际推动主线推进的是允熙与新春的母女之爱。
允熙爱着新春,但一直向女儿封闭自己。
女儿爱着母亲,但总觉得自己是母亲的累赘。
直到小樽的相处,打开心扉,母女在真正的走进了彼此真正的生活。
邮筒与新春,全剧最佳两大助攻。
新春抬头在看什么?
当然是清朗的满月。
在去小樽前,母女关系窒息。
镜头语言:女儿虽然跟妈妈一起生活,但其实跟爸爸反而更密切。
两个人回家前都要痛苦一下。
镜头来拍争执对话。
《羞耻》里兄妹争吵也是这么拍的。
到了小樽之后,母亲与女儿的关系逐步改善。
妈妈知道你有打火机。
只拍美好事物的女儿,第一次镜头里有了人。
是妈妈。
这里新春并不是第一时间接受妈妈的爱人是一个女人。
第一次去淳家踩点,新春气呼呼的走掉了。
但当在镜头里看到妈妈美丽的神韵的时候,像看到了年轻时的妈妈,于是带着爱与好奇,愿意多了解允熙一些。
于是她问了允熙,年轻时有没有喜欢的人?
母女的镜头越来越亲近。
画面人物关系越来越平等。
色调也越来越暖。
在小破旅馆,新春第一次了解了家庭带给允熙的苦难。
进一步理解允熙。
雪的意向是爱,完成和解的母女,在雪里聊天、拍照、打雪仗。
允熙告诉新春,小樽这里有我的朋友。
新春承认自己有男朋友。
母女像姐妹一样相处,述说自己的恋人。
至此,新春也接受了允熙喜欢女人的事实。
并决定帮妈妈与淳见面。
女儿促成了允熙与淳的见面。
也意味着女儿对淳与允熙的祝福。
同样是吃饭的镜头,到片尾两人的距离拉近,位置平等。
新春与景秀 为什么要设置新春与景秀的CP?
个人理解是这么苦涩的剧情,总要有一丝温情。
再一个就是形成对比,景秀与新春的年纪,正是淳与允熙相爱的年纪。
她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是给彼此拍照呀。
也是这么努力的相爱的啊。
同时景秀与新春明亮的关系,似乎也象征着,时代不太一样了。
快乐的小CP也有烦恼,新春嫌景秀没有对人生的规划,虽然男生很爱她,但是总有一丝不满意。
但随着参与母亲与淳的相遇,最后这个女孩似乎从母亲身上学会了什么是爱。
导演给景秀与新春同框镜头非常队。
整体两人的关系也如画面人物关系一样是Team。
对比两人左右关系很有意思,画面右边的是推进场景推进的主体。
1)景秀要带新春去兜风 2)新春烦恼允熙不去小樽 2)新春准备小樽之旅
没收打火机,是允熙表达爱的方式。
促成了母亲与淳的相见,新春也勇敢表达了自己的爱。
Girls support Girls故事的缘起是雅子寄出了淳的信,新春收到之后决心要与妈妈去小樽旅行。
在两位女性的帮助下,两位分隔20年的女性恋人重新见面了。
在过程中,无论是雅子还是新春,作为家人,都给了两位女主最大的善意、支持与包容。
也让允熙与淳有了拥抱爱,重新生活的勇气。
果然还是女人会心疼女人。
保送豆瓣“边界感”小组的两位助攻最后以片尾结尾。
紧张吗?
允熙手里拿的也许是简历,也需是给淳的信。
但无论是什么,我都相信,她已经拥有了面对的勇气。
虽然紧张,虽然生涩。
但还有什么比拥有勇气更重要吗?
你的过去 现在怎么样了How is it going , Chun? I am coming to see you and just wanna see you.
全片1小时44分38秒,我从头看到尾。
片尾出演职表、放背景乐的时候,情绪一下就收不住了。
我眼眶红了,眼泪滴答滴答落在键盘上,嘴唇抿了又抿,崩了又崩。
说实话,不一定人人都能完全理解到允熙对纯的那场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爱恋。
每个人观后会有什么感触呢?
你的恋人?
你的过往?
你的遗憾?
你的懦弱?
你的伪装?
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
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 这样一段让人不可琢磨透、体会尽的爱,导演拍的细致入微,每一帧小细节都让人触动。
本片以女性的视角去描绘一场20年前故事的结尾。
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既不轰轰烈烈,也不平平淡淡。
那是一段苦涩、难言、怀念、后悔、懦弱、逃离、遗憾的爱情,是陈年往事,是心底想起还会触动、才会让自己感觉到活着的良方。
我们谁也没有做错,你并不够勇敢,我又些许懦弱,所以数年之后我与你相见,想说的话太多,最后却只吐出四个字:好久不见。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恹恹无语,不忍更寻思。
这部电影拍的很真实。
尤其是在亚文化圈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导演把它温柔的摆出来,艺术化的处理两人间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也在想象:允熙,你都经历了些什么?
纯,你又都经历了什么呢?
你们是不是经历了家人的盘问、亲戚朋友异样的眼光?
是不是争吵无数、扭打无数,在无数个夜晚暗自神伤?
是不是有过跌落谷底的绝望?
如果,没有暴力的反抗,你是否对自己家人感到抱歉?
母亲对自己失望,自责没有教育好你;父亲无声地、整宿地抽烟;婆婆奶奶耐心地教导,一一列举前路的不正确性、不确定性。
其实,没人天生愿意当逃兵。
可如果,如果外界给你的压力足够大时,我们就逃吧。
我去走一条公认的正确的路,你去到另一个国家,我们重新生活吧。
可是呢?
心里面总是空落落的。
总是会梦到你。
梦到我们在一起。
总是想起你。
想把好多话都讲给你听 但我们看了看手头的现实,我知道啊,我们已经不再年轻。
我们要成熟,要理智,不能老给家里人添堵,不能去打扰别人的生活,是不是?
甚至,如果不是那封信的意外来到,我们或许此生都不会再相见。
我们彼此都在对方的心里,却再也没有了往昔的甜蜜。
我将这苦果咽下,生涩入口,回忆忧伤,盔甲太重,我们都不完整的活着。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
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尾,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很多。
害怕与担忧、彷徨与渴望、理智与感性,都时时羁绊着。
它拍进人的心里,有可能拍进某人的未来,让某个人独自潸然泪下。
我们都曾与世俗做过反抗,或浑身淤青,或丢盔弃甲,或逃去远方,也会有人胜出,成为自己的模样 世事百态,炎凉难尽。
我爱的那个你依旧在那里,也只是在尘封的记忆里。
无论隔多少山海,当我望向你时,眼里仍是星河。
真诚的希望春天能早日到来。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哐当哐当雪中行进的火车还有那窗外的大海,显得分外清冷安静。
这个瞬间让我心里涌起了满满的回忆:这应该是札幌到小樽的火车途中吧?
2018年的12月,我就在这趟火车上,同样是望着窗外的大雪与大海,期待着一会到达的小樽。
嗯,果然。
小樽的雪永远下个不停,时快时慢,时大时小。
在这素白而唯美的画面里,老太太犹豫再三还是帮忙投递出一封从日本致韩国允熙的信。
二十多年前,高中的两个女生允熙和纯突然发现喜欢彼此。
允熙告诉了家里人,被当成神经病关进医院;家里的经济能力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自然是长子的哥哥去,妈妈为了安慰女儿给她买了一台胶片机作为补偿;纯跟着离婚的爸爸去了日本。
从此以后,允熙的人生枯燥乏味几乎一眼望得到头:和哥哥介绍的男人结婚生女,拿着高中文凭在工厂做工。
二十年来她没了悲喜,将所有情绪压抑在心,孤独落寞从不跟谁诉说,脸上全是苦涩。
当她知道离婚的老公要再婚时,第一反应是“真的太好了。
”虽然自己不能爱他,但一往情深的他值得有一个女人来爱。
当她收到老太太(纯的姑妈)寄来的信,一团死水的心有了波澜,立即写了回信。
在可爱活泼的女儿陪伴下,她辞掉不能请假的工作,来到日本小樽,却始终不敢与纯相见。
当她在女儿的刻意安排下,在小樽运河与纯无意碰面时,仅仅是一个照面,却尽在不言中。
当她回到韩国,久违的露出了笑脸。
她开始重新写简历,希望开一个餐馆,重启自己的人生。
允熙和纯没有在一起,她们匆忙见面匆忙离开,可是却有了各自安好的念头。
电影如小樽的冬雪一般唯美恬然,也如女儿的关心一般温情细腻。
就这么淡淡的,也挺好。
“雪什么时候能停呢?
”这是电影里,纯的姑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北海道的冬日特别漫长。
白雪皑皑,寂静无声,一如几近封存的记忆,一如引而不发的悲恸。
纯的母亲是韩国人,纯是日韩混血,在崇拜“单一民族神话”的大和族国度里,她不仅可能遭遇作为LGBT群体的异样目光,还需要遭受身为在日外国人的排挤。
所以,她几乎保持对此缄默,刻意回避。
直至遇到爱慕者凉子时,隐约向其透露了这些秘密。
然而,对凉子说这些话,或许是因为察觉到可能的同类,宛如镜像中的另一个年轻的自己,郑重而谨慎地向对方作着规劝。
和凉子在一起时的克制因为人到中年,目睹和经历了太多的遗憾。
于是委婉地,温柔地,尽量不伤害另一颗炽热的真心。
随着父亲的去世,纯终于获得解脱,和姑姑相依为命,却并不是那么地不尽如人意,因为好在,姑姑是理解她的人,作为亲属的理解,更作为上一代女性的感同身受。
拥抱,有时候比言语更具有力量,仿佛告诉着自己,你并不是一个人,有我在支持着你。
正是因为姑姑寄出了那封纯并不敢寄出的信,才让一切后来有了可能。
而在另一个国度里,允熙啊,“你过得还好吗?
”坦白这份特别之爱的人,被当作了患有某种精神疾病的人,在精神病院里来回,即便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哥哥,却也是加害者,在妥协与绝望中,与无感的人被迫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知晓你已结婚生子”,却并不知晓,那其中的委曲,可是,足以让在北海道漫天大雪中尽力生存的那一方,悲伤心碎。
尽管丈夫还算友好,尽管女儿始终陪伴着自己,但是,越是如此正常和谐的平淡日常,越让这样的结合显得荒诞可笑。
谁都没有做错什么?
错的究竟又是什么。
允熙是孤独的,不知情的丈夫看得出她的孤独,爱着她的女儿想要了解她的孤独。
而女儿的降生,至少让她有了另一重寄托。
已为人母的她,默默地,默默地,抚养和支持着女儿,希望她过得比自己好。
倘若允熙被迫嫁的是一个恶劣的男人,倘若允熙的孩子无视她的存在,不敢深想,这样的人生将会是有多可怖。
电影至少铺垫了一个温柔且温暖的底色,令所有的遗憾,停留在过去而非眼前。
乐观的人们经常说,“活下去,因为活着总会有好事发生。
”悬浮于结构性不公的时代,蝼蚁众生,无法奢求更多的希望,但至少还能,拼尽全力,紧握住残存的幸福。
时空能阻隔两个人的距离,却无法隔断真心者的思念。
若是不然,纯可以接受凉子的好意,但纯还挂念着也许已不再有机会见面的允熙,也不愿将另外的人拉入已然沉陷的深渊。
深渊什么?
那是目光,是不被接受的异常,更是来自自我否认与厌弃的枷锁。
直到我们都不再年轻,才知晓勇敢的真谛,才明白打破世俗成规是如此之难,那么无力。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月色依旧,映照积雪,静谧无声,同予者何人。
虽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我们都获得了继续活着,为什么而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以及,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方知天地间,并非孤身一人。
拍的真好,演员们演得也好,节奏缓慢,感情细腻克制,能不快进看完的人,也是值得拥有幸福的人群。
毕竟现在短视频时代节奏快,演了一个小时了,主角彼此都没碰面呢。
女儿在雪地里跟妈妈要烟抽,那段很有意思,我跟着笑了半天。
姑姑让侄女儿抱抱自己,俩人尴尬而迟疑的样子,太好笑了,不擅表达感情的人,永远迷人。
太克制了,也许我国先辈的同性爱情,比她们更克制。
接受精神治疗的迫害,对青少年是多么痛苦的折磨,影片中却用一句话概述了,连痛都痛的那么克制,隐忍。
我常常羡慕这样的爱情,一生的牵挂,20年的初心不变。
现在的我们,相比她们,似乎不那么艰难了。
喜欢就可以表白,想同居就同居,想yp还可以yp。
但一辈子的初心不变,却很难拥有了。
以前的人,爱一个人,真的能爱一辈子。
也许是选择变多了的原因,每个人都有那段青葱懵懂的心悸爱恋,但谁又能抵住成年后的繁华与诱惑,不忘初心的念起从前?
现在我们可以轻易的见到初恋,就算见不到也能从微博朋友圈抖音看到各种动态,没有记忆朦胧的美化,她清晰的活跃在你的屏幕里(只要你愿意点开)。
有时候觉得,没有智能手机的日子真好。
大家可以互相想念,偷偷拿妈妈的手机给她妈妈手机发一条,快去看月亮,今晚月亮特别圆!
每个寒暑假见面,都迫不及待的分享彼此本学期积攒的故事。
每次开学要分开时候,都待在院门口舍不得回家,在月光下紧紧抱着,抱很久很久。
直到家长出来找人,才慌忙松开。
无需克制的年代,我们会不断遇到更优秀的人,更香喷喷,更柔软,抱得更紧的人。
新的美好冲击着旧有的回忆,回忆逐渐被冲淡。
当夜深人静,想起柔软的肌肤伴着微微体香时,不止一个人的脸庞出现在眼前。
被人紧抱时,只觉得熟悉而温暖。
把心给过太多人的话,最后会爱的迷茫。
好羡慕,那些一生能只爱一个人的人。
昨天连看两部LGBT题材的作品,分别是《致允熙》和《季节之间》。
不由得做了下对比,但喜好还是更倾向于前者。
正如开篇一封写给允熙的信,整部电影都更像是一封展开的情书,娓娓道来相关她们的一切。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部片子中所包含的异于常人经验的因素较多,而这种“异”在人物设定上有极大的体现。
作为两位女性的年龄已近中年,在这样的年龄依然谈论爱情在电影中并不常见。
她们一个仍然单身,一个离婚带着自己的女儿新春。
她们总是有着异于常人的孤独与寂寞,但面对彼此的感情仍难以表达。
而两位主角的家人,皆不同于舆论的大环境。
她们不但对这段感情给予支持,并且凭借一己之力避免遗憾的发生。
那封犹豫不决致允熙的信还是由姑姑替纯寄了出去,也正巧因为新春看到了那封信,才完成了她们结局的相遇。
同时,新春也不同于其他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
她乐观阳光,希望给生活中的一切都给予美好的结局。
爱往往是相互的,允熙也如此。
她得知女儿恋爱、抽烟之后并不是制止,而是故作生气的告知了几句。
和众多母亲不一样的是,她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做自己的权利。
但反观全局,恰恰是因为这种“异”才让这个故事更加故事,让浪漫更加浪漫,让圆满更加圆满。
导演必定是个很擅长讲故事的人,他懂得在不同的年龄段之间来叙述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爱情。
就像允熙的女儿和男友,少年人的爱情往往直白、勇敢和热烈。
而在允熙和纯几十年的分别之下,成年人的爱情往往带着理性、控制和含蓄。
电影之所以美好,是因为美好的爱情遇到了美好的人。
无论是姑妈还是新春,都让这封信不再只是信。
新春的男友也只是热烈的付出,不像其余的狗血爱情剧一样掺杂过多的其他要素。
允熙的前夫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使他免去了同性恋者的异性伴侣的有色符号,祛除了观众同情的因素。
所以允熙伏在前夫的肩头痛哭,这一刻她有的大概只剩是感激和释怀了。
也许在和纯分开的几十年后,她仍无法正视自己。
而在这一刻,她既看到了纯,也重获了新生。
“什么时候雪才会停啊”,是我听到最多的话,但我并不觉得它是抱怨。
这里是小樽,一个总是飘着雪的地方。
人们一边怨恨着雪,又一边尽力扫着雪。
人们一边嫌弃着雪,同时又感受着雪。
就像姑妈所说的:“在自然面前,只会感到无力。
”这何尝不是纯和允熙之间的爱。
她希望雪停,但雪永远不会停。
她们希望对彼此的爱消解,但此爱绵绵无绝期。
在自己的本心面前,她们总是无力的。
于是在一个晚上,纯和允熙终于重逢。
在一年四季飘雪的小樽,新春的相机也开始拍人像,月亮也渐渐由月牙儿变成满月了。
让我不禁想起沈从文先生的《情书》中的话:“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最好年龄爱上的人,大概一辈子也不会忘吧。
在《致允熙》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相互照应的情节。
新春问允熙结婚以前的情人,允熙回答说情人身上有股清香的味道,这一段照应淳问姑姑在结婚前的恋人;淳和姑姑的拥抱,照应后来新春和男友景秀的拥抱;淳向姑姑讲述自己在父母离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母亲,和在电影的开端新春讲述为什么在父母离婚的时候选择了允熙相照应......这些前后相照应的片段,形成了一个回环,让电影里角色表现出来的情绪逐渐沉淀。
影片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允熙向新春要打火机,新春发现自己抽烟的秘密早已被母亲知晓,而允熙抽烟的事实也就如此“坦白”在女儿面前。
新春问母亲可不可以给她一根烟,结果自然是被母亲拒绝。
而一向不拍人像的新春,在那一刻,拍了正在抽烟的母亲。
如果《季节与季节之间》是成长与成熟之间的懵懂和试探,那《恋爱谈》的故事,便是二三十岁的时候放肆勇敢的爱和恨;而《致允熙》,则是三四十岁往后的克制和隐忍。
大概,能有多爱就能有多克制,爱有多深就能多隐忍吧。
《致允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句话概括,大概可以理解为助攻姑姑和助攻女儿,分别为自己的侄女和妈妈操碎了心,为两人安排了一场久别重逢的见面。
妈妈喜欢的人,靠近的时候,会有一种好闻的味道。
侄女写信的人,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边。
姑姑寄出了侄女的信,女儿看了妈妈的信。
借着毕业旅行,女儿和妈妈来到了姑姑和侄女所在的小镇……网络通讯发达的当下,似乎很容易和相距遥远的人保持联系,空间的距离也被无形斩断。
但其实,一旦切断了信号,也就失去了所有的关联。
而两个人如果刻意不去联系,即使知道对方的地址,也会许久无法相见。
不是我在你家门前的进退两难,而是从心底就决定的避而不见。
当距离由远到近,当我终于决定走向你,朝着你的方向望一眼,我们在时空中的此地与他乡,纵然岁岁不见,也念朝朝平安。
温暖的是,总有人是爱你的,她们会给你一个拥抱,她们也会关注你内心的落寞与渴望。
女儿终于安排了这场相距二十余年的见面。
侄女纯和妈妈允熙,一别,二十年。
你是否想象过和日夜挂念的人久别重逢的画面?
想象中那似乎会是一个激动,不知所措,甚至痛哭不止的画面。
而实际上,关于重逢的演绎,电影里,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功力。
我们的东坡居士,也有过这种难以忘怀的别离和思念,所以早就料得了“纵使相逢应不识“的相见,而结果,也毫无意外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时间仿佛静止了,由漫长的每一天,每一个24小时构建的二十年,都因为我们面对着彼此的这一刻,瞬间消散。
好像曾经那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存在,只是为了把我们推向彼此的这一刻在积蓄力量。
坚定的爱和喜欢,想念和牵绊,到了这个年纪,并不再执着于必须日夜的相守相伴,而是我可能会来到你的城市,我可以收到你的消息,足矣。
足以让我们开始崭新的生活,足以让我们释怀并重新拥抱二十年来彼此默默的牵念。
《致允熙》实在是一部温暖的电影,里面每个与允熙和纯相关的人物,给她们的都是爱、陪伴和理解。
新春理解妈妈,能够感受到她的孤独,所以她竭力安排这场会面;前夫也感受到这份孤独,幸运的是他并不是一个酒鬼或者坏人,而是一个憨厚踏实的男人,他是愿意默默守护的,但他也终究给她自由。
新春祝福爸爸新的开始,允熙对这个消息更是释怀和解脱,她给不了这个男人想要的,所以她真心祝福他未来好好的。
而他,太理解了,他的幸福,对允熙而言是真正的释然和解脱。
他也必然是有千言万语的,最后却都化为一个字。
姑姑和纯住在一起,虽然她也需要陪伴,但她也一直陪伴着纯。
这不是一件事,但这是一件温暖的事。
新春和男朋友青春浪漫的恋爱,像是雪地里冒出的一支嫩绿的芽,象征着新生与活力;而允熙和纯的故事,更像这个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暖烘烘地照进心里面,代表着关注与守护。
纯向来坚定对允熙的感情,所以她对别人的情意拒绝的干脆利落。
允熙不会再落寞地抽烟,在角落里把孤独上演。
她,终于笑了。
岁月静好,每个时刻都可以重新开始,重要的是,我知道你的消息,我们都很好。
不食人间烟火
兩人都好克制。看得我好緊張。最後能一起就好了。
深柜谜语人
典型东方式的情感输出 信的念白以及配乐的使用刚好停留在不滥情的合理范围内 只是视角的切换过于散乱和不平衡 包括女儿男朋友那个人物及情感线是完全没有必要且刻意的
白雪皑皑,覆盖过去的我。
所以有勇气开始新生活,却还是没有勇气真正在一起。不过,当多年后见到初恋,都会那样吧。
“冬天的小樽 只有雪和月亮 夜晚和宁静 有时候会想 这个地方也很适合你”
山东初雪看的,但是这个片子本身太一般。
好久没看到这么拧巴的爱情片了
完了,我觉得我的内心还是太糙了。一开始是打三星的,我参不透里面有些台词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玩夏目漱石的梗?原来,原来,这故事是,Once upon a time, I love you, even though you have the same sex as me. 太细腻了。。。。。。有机会再看,要全情投入得看!
没太看懂这个情感 太隐忍了
我们都没有错。我们不用再羞愧了。我也会梦到你。喜欢上了胶片机。
信尾“我也会梦到你”我宣布韩国是东亚三国最会拍女同的😭
允熙终于对着镜头笑了,那一瞬间眼眶湿润。
勉强三星吧,太无聊了。女同电影能不能多点有点烟火气的故事??能不能不禁锢在自己那点情绪里,去干点儿啥吧!!就算是BE也可以是轰轰烈烈啊(并不是指非得爱的死去活来),问心无愧后BE就BE了别成天感怀了!看着闹心,而且不值。
致允熙:过得还好吗?想这样问你好久了。你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毕竟都过去20年了。就是突然想让你知道我的消息,人活着不是总有那样的时候嘛?忍受到无法再忍耐的时候……淳:过得好吗?收到信就给你写了回信,我不像你那样有文采,但我在远方也会为你爸爸祈福的。我不觉得你的信会成为我的负担,我也一直会想起你,也很想知道你的消息。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我感到很幸福。那样充实的人生不再(有)…让人(挺)难以相信的…竟成了恍如隔世。……淳,我一直觉得我的余生就是对我的惩罚,所以在无形中我一直在惩罚我自己。你说你没有什么可觉得羞愧的,我也希望我对自己没有羞愧。是啊,我们没有做错。……最后和你说说我的女儿,名字是新春……什么时候我才能对我的女儿说说关于你的事情呢?我想鼓起勇气,我也可以鼓起勇气的…以及,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隐忍
三星半。凛冬将至的韩国小城,一封意外的书信,片刻便烫暖了人到中年的允熙孤寒之心。在女儿的牵动下,母女两人踏上了霰雪覆满的日本小镇,而等待着允熙的,不只是陌生的环境,更有一个20年前便已芳心托付的女孩。彼时的月损,此刻还能否盈满?金喜爱用她细微到眼角皱褶的演绎,对韩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女性、性少数群体的不平遭遇,发起心灰意冷的拷问。
非常诗意的电影,叙事流畅,影像优美,克制的情绪却让观众心绪难平。后半段忍不住落泪。横跨二十多年的爱与思念,让人不由得感叹人生。女儿可爱,女儿男朋友呆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总有阳光照进来:比如姑姑的一个拥抱,女儿的一份贴心,鼓起勇气提笔写信给你总梦见的那个人。。。四十多岁的允熙终于对着镜头笑了,积极的生活,随时可以开始。PS:和纯在一起吧!一切不晚刚刚好。 “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靠近她的时候,会有一种好闻的味道。”“冬天的小樽,只有雪和月亮,夜晚和宁静。”最近总是哭,看新闻哭,走路上哭,看电影也哭。人生不易,可是总有那么一些时候,会得到一点感动和治愈。
很短的时间达成了很高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