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史泰龙,州长电影里有太多男权性质的内容,很简单的道理男一号肯定要比女一号强女一号再强也要表现的一定时期手足无措,而且大多数时候必须等待男一号救援而且必须有一个女反派,她的强弱无所谓,反正必须是男一号亲自解决的相比之下,史泰龙的电影里,男权因素就不是很大,女性角色作为反派出场几乎就没有,唯一一次特警判官还是被女警收拾的,客观上让女性看了比较舒服试着去想想,一个总是在你旁边说你弱的人,和一个不怎么对你抱怨的人,让你去选择,你会选择哪个?
而就像前不久州长拍的背水一战,韩国导演弄的,韩国这个国家大男子主义横行,受中国儒家影响导演非要弄个女性反派,而且逻辑上根本说不通,理论上是有两个,第一个女性反派是劫囚车的,还要蒙住脸,然后莫名其妙消失这算什么,说明再强大的女人也要把脸遮住无脸见人?
然后非要把被劫持的女性探员说是内鬼,我就奇怪了,如果她一开始是内鬼,大毒枭会不知道?
如果她是内鬼,在最后结尾前,她都表现出和大毒枭的敌意距离,这算哪门子意思?
而且她账号如果要贪污受贿,她要跑的话完全可以安全离开,需要和大毒枭一起跑?
而且里面的女一号,表现也是非常无脑,一开始和关在牢房里男4号表现不友好,然后在野外被毒贩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阿诺出场,满足了英雄主义救援,然后到最终决战,唯一精彩的也就是短暂的对狙,然后碰到杀手上楼,打死后居然就和男4号亲上了,这也太容易得手了吧?
最后导演成功让男性探员组长把女性探员拷上手铐,而看他的队伍里,一个女性都没有,似乎就是刻意为了把女性从高级警察队伍里削去,导演似乎就是告诉人们,女性最多只能当乡野里那种小片警,FBL这种高级职位你们女人别想。
给大毒枭配对只能是借口,而且编造的理由极差,各种矛盾bug如果不是看阿诺,我根本不会去看,任何电影我都会坚持看完结尾字幕,唯独这部电影我无法看完,看的是满心别扭这或许女性观众对这种硬汉电影看的不爽缘故,第一就是刻意压低女性的作用,第二就是非要刻意敌对女性,没有女反派也要创造一个否则怎么满足那些男权主义者的心理呢?
文/梦里诗书阿诺·施瓦辛格老当益壮的演技,虽然在《空难余波》中将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演绎的淋漓尽致,但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导演编剧却并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令电影给人带来真正的思考性,平庸沉闷的叙事,使电影俨然变成了一篇加长版的新闻报道。
电影原取材于“乌伯林根空难”事件,因为管制员的疏忽,两架飞机相撞,71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这里面就包含了卡罗耶夫的妻儿,空难发生两年后,卡罗耶夫杀死了这位管制员。
电影正是根据这一事件作出了改编,而阿诺·施瓦辛格这一次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并非再是何般英雄形象,就是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同样电影所需要的也并非是演员有着多么强健的胸躯,更还在于对演技的苛求。
从这一点看,不得不说《空难余波》是阿诺·施瓦辛格在步入老年后一部尤为中肯的转型之作,没有动作打斗,也没有什么英雄迟暮的情怀。
在电影里,已然年逾古稀的他,让人遗忘了那过往的英雄,转而就是将一位深爱家人,并由此陷入于痛苦与无助之中的复仇老者,在生动的表现力下呼之欲出,阿诺的演技也成为了全片最大的看点,可颇为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有着真实事件为蓝本,也有着演技的作品中,《空难余波》却最终交出了一场难如人愿的答卷。
这部电影所给人的观感恰如鸡肋,在其前半段,两条主线的展开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在后段电影虽然对这一事件的很多方面有所涉猎,但最终将只是极自己限于了个体救赎谅解的格局之中,并没有去真正攫取于事件背后整个航空集团制度和人性的漠视上,且关于复仇这一过程上也只是如同蜻蜓点水般的被一带而过,这种做法使电影在深度上尚不及原有的真实事件来的深刻,平庸的执导只是空耗了题材和演技。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空难余波》无疑是一部完全不及格的失败之作,可好在,老迈的阿诺却依旧成为了如此庸作里唯一的“余波”。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最近看了一部未上映的美国电影,名字叫做《Aftermath》,翻译成中文叫做《劫数》或者《劫后余波》。
电影讲的是一次空难给死者家属造成的PTSD,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PTSD,导致了另外一场杀人事件。
PTSD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学心理或者懂心理的人都知道,这里不讨论PTSD,我想讨论的是在空难死者家属遭受PTSD之后,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应对措施。
男主人公在妻儿空难之后悲痛欲绝,内心的愤怒无法宣泄,他想要找到相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要一个“对不起”。
航空公司的律师团们把赔偿协议丢给男主,告诉他这是一笔很大的赔偿款,签了,可以让他后半辈子高枕无忧,如果不签,那半毛钱都拿不到。
男主在听律师团滔滔不绝地分析利弊的时候,几次三番想要表达意见,但是都被律师团打断,最后,男主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他抓着妻儿的照片逼凑到律师们的面前,要求他们看着自己的妻儿,要求有人可以说一声“对不起”。
律师们面面相觑,目无表情。
没有任何一个人道歉。
男主甩门而去。
同时,与这次空难有直接责任的机场操作塔工作人员也饱受痛苦煎熬,由于他一时的疏忽大意,导致了撞机事件的发生,他自己也无法承受那么多人的死亡,他也在为空难自责,愧疚,恐惧,痛苦。
同时,外界的舆论也在指责他,连他家的房子都涂满“killer”“murder”等字眼。
他也是PTSD的受害者,即使定期看心理医生也没有用。
航空公司建议他换一个名字,城市,工作,家庭,重新开始。
他换了名字,城市和工作,重新开始,但是并没有感觉好转,当妻子和儿子周末来看他的时候,他说:“每天睡觉之前都会想第二天会更好的,但是第二天醒来之后感觉似乎更糟了!
”一年后,男主通过记者找到了当年操作塔的工作人员。
开门的那一瞬间,男主紧紧地盯着工作人员的眼睛,要求他看着照片里的妻儿说“对不起”。
工作人员认为自己不是坏人,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拒绝道歉,愤怒的男主将藏着的刀拔了出来,往工作人员身上捅去。
这一幕被工作人员的妻子和孩子亲眼目睹,又造成了另外一个PTSD。
十年后,男主从监狱服刑出来,被工作人员的儿子尾随,当儿子愤怒地将枪对准男主,要为父亲报仇的时候,男主说了一句:“对不起,我知道我做错了!
”那一刻,儿子泪流满面,瘫软在地上。
那么多年的愤怒,要的就是一句“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阻止了悲剧更进一步的发展。
再反观现实生活,有多少人愿意道歉,愿意为自己伤害别人而说“对不起”的?
最近和一个朋友闹矛盾,我本来没打算删他微信,可是他最后发给我的话太让我生气,除了“好自为之”,还有“希望你能放下我对你的伤害”。
拜托,你伤害了我,不道歉也就算了,还站在高高的位置来希望我,请问,你凭什么呢?
有一句歌词唱到“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说的就是这类人。
这类人不懂得道歉,因为他们太要面子,太注重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
一旦道歉,好像就证明自己不好,软弱,无能,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好和软弱无能,所以他们不会道歉。
这类人其实又是脆弱的人,因为内心太脆弱,所以他们要假装强大,要假装强大就要努力地做好面子工夫,努力维持美好形象,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所以这类人也很累,就像电影中的操作塔工作人员,死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死都不道歉,于是,他真的死了。
不道歉真的会死人吗?
会,真的。
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劫数,尚可。
一个制度或机构的问题往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一般是一只羊,因为如果不是羊就成不了替罪羊。
片子里的空管和超售事件中的空警也许某种程度上都是这样的羊。
羊有时是很难保护自己的,想保护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听天由命。
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悲哀。
法律从某种程度上是为大公司和大人物制定的,因为弱者无法平等地保护自己。
不好看。
两星。
为阿诺再加一星。
对此片完全不了解,甚至连寥寥数字的剧情简介都没有看。
纯粹是吃晚餐时挑片,看到阿诺就点进去看。
看弹幕说是阿诺版《英伦追踪》,还以为会有揭开阴谋之类的情节。
(当然,弹幕干扰不舒服,几分钟后就关掉了。
)没想到在沉闷之中好久,觉得无聊,一看时间已经快60分钟,我就知道没戏,接下来片子也不会再昂扬。
全程都很压抑,不知此片的意图是什么。
激励、鼓舞、或是缅怀悼念?
能引发观众思考吗?
文艺片吗,或是纯粹的记录?
不追究真相,只聚焦两个同样苦难中的人。
事故发生后,两方都疑似精神失常,挣扎后却又能正常地过下去。
最终罗曼插脖子没想到。
片尾还加个儿子宽恕老大爷的小尾巴。
多次使用蓝天飞机轨迹进行转场,感觉重复。
1.Jacob:I'll do anything for Ishmael.2.Book writer:He did not know that the new life would not be given to him for nothing,that he would have to pay dearly for it,that it cost him great strife and great suffering.But that,that i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story.The story of the renewal of a man,the story of his gradual regeneration of his passing from one world into another.一个男人重生的故事,他的渐进重生的过故事,他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3.Attoney:And to be honest,Roman,ah,I didn't expect them to reduce the sentence so drastically.It's been ten years and you could get parole in four months.You'll have to visit a psychiatrist three months a week,who will write up monthly reports on your progress.If you go to every session and those reports are positive,you might not have to go back to prison,Roman.如果你每次开庭都出现而且报告都是正面的话.
导演: 艾略特·莱斯特主演: 阿诺·施瓦辛格 / 玛姬·格蕾斯 / 斯科特·麦克纳里 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真实故事,显然影片聚焦的是空难之后的“余波”,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人性的一次考量,那怕价值观上值得商榷,但故事所流露出的那份悲壮依然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的表达上并不能算得上淋漓尽致,人物塑造上有所欠缺,故事的展现没能将矛盾升华,以至于很多观众在不认同的前停下甚至无法体会到人物心理的焦灼,整部电影的没有给观众足够的共鸣,更谈不上感同身受。
毕竟在一场空难过后,遇难者家人的视角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表达途径,一直以来在同类型的作品中这个角度都不是主流,并且作为银幕前的观众应该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导演从这点出发丰满人物的内心,构架出一个颇有悲情色彩的人物本该不是难事,可在本片中施瓦星格非常没有说服力的表演让这个人物从开始就显得呆板,一切的思念和悲伤都只能用一种沉思的状态来表现,情感上的爆发点很少,只是在看到家人尸体时那一次的痛哭还显得略微做作,之后那场与航空公司的对峙其实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戏,人物的坚持和决心应该在这场戏上明确的传达给观众,可这场戏处理的太过于草率,草率得就像是在演戏。
本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空管人员,似乎是因为他的失误才造成这场空难,但其实这其中有诸多可以讨论的点,而导演显然是有些推卸责任将这个人物推到了风口浪尖,以此来有意的激化了他与罗曼的矛盾。
这样的做法只能说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表现,而没能从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中找到矛盾点,就好像罗曼并不负责的迁怒于个人,本片也只停留在这个事件本身最肤浅的层面。
即便是在现实之中,事件过后对于航空管理的影响意义都非常深远,远非影片所展现的最后只是一次复仇和宽恕的戏码。
倒是施瓦辛格的老迈让观众看到了一丝感慨,昔日耀武扬威的英雄,如今已经成了苦闷惆怅的老人,英雄迟暮似乎成了电影的主旋律,或许导演用施瓦辛格出演本片也正有此意,但这显然是对于他和观众的一种消费,类似于对于情怀的滥用,让他在这样的电影中演出一种尴尬的状态无法令观众心满意足,到头来得到的是费力不讨好的下场。
很平缓的基调,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用一种平实的记叙手法展现出来,感觉和英伦对决有一点像,但是这部电影比英伦对决更注重情绪,整部电影都是靠每个人的情绪撑起来的,个人觉得是一部值得平静下来细细品味的好电影感觉影片中的人物除了雅各的儿子没有一个人是对的,主角想要一个道歉,但他后来似乎魔怔了,没人能站出来给他他想要的,他就盲目的跟从报纸、记者给出的答案去找所谓的“凶手”要答案,并终于犯下大错。
而被群众定义成凶手的雅各,个人觉得错不完全在他,我不了解航空公司的制度,仅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错的不应该是那个擅离职守去休息的人吗?
很深一点讲,错的不应该是出现这种纰漏的航空公司吗?
但是雅各同样也在逃避他的责任,他不敢正面面对受难者的家属,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一味的听从冷漠的公司安排,改名换姓躲起来,有什么用呢?
懦弱无为。
那个女记者我个人也很不喜欢,她刚出场是在敲主角的门,在明知主角家人刚刚死去的情况下上来就猛地一阵敲门,感觉非常不礼貌且没有同情心,后来在主角要地址时,她明明怀疑主角会做什么错事,她居然就放他一个人去找雅各了,哈?
陪同一下能怎样?
不知道那种状态的主角很危险吗?
随随便便透露其他人的信息,只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觉得主角可怜?
拜托,人命不是儿戏,我想知道雅各死了她有没有内疚自责?
应该是有的吧。。。
另外还有不少令人心痛的地方,这真的是一部标准的致郁系电影,人性的真实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哀伤悲戚。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最后雅各的儿子没有扣动那名为复仇的扳机,这场荒唐的背负了无数人命的闹剧,终结了。。。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纯属私人笔记,不喜勿喷。
其实导演就是为了一句道歉,就可以化解很多恩怨,整个故事叙述很沉闷,不是年轻人喜欢的类型,但很考验演技,老诺真的不容易,整部戏,能看出一个美国前州长在70岁的时候还是这么努力,为老诺点赞。
喜欢看惯了国内小鲜肉片子的人,当然不会给高分,这样的片子,不是人人都会有耐心看完的。
我给四颗星。
整个看完就是两点,不要咄咄逼人,要知错就认,另外,好的演员不管他曾经是什么,演好现在就对了。
节奏不好。。。。不像剧情片,像纪录片
被严重低估的电影。片子重点本来就不是空难事故。非要和萨利机长比什么比。片子就是要表达空难后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雅各布,本可以不用死。他也是受害者,但是最后的态度过于蛮横,让他在那一刻死不足惜。长期的孤独和心理煎熬,让他对家人重聚过于渴望,以至于在面质的那一刻护家人心切,言行过激。
冤冤相报何时了,都是可怜人
2星半。根据2002年德国空难事件改编,原型人物是一位名叫卡罗耶夫的俄国人,影片中施瓦辛格正是饰演这位“复仇者”。近年的空难电影不少,去年《萨利机长》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不过与萨利的救人相比,本片明显更具有悲情色彩,可惜后半部分处理的不好,两次复仇都草草带过,说服力不足,结尾也干瘪。
我觉得好好看!!!!!开头就深深吸引我了!!!!!真的很好看啊!!!!!!
故事本身很好,可惜没拍好。空管调度员是有错,但最大的恶却是航空公司、律师团、乃至整合体制对于他人的漠视。没人在乎你。
【2.5星】叙事没重点a,空难的原因还是没说清楚,全部推给航空管制员肯定不对的,何况他因为同事擅自离岗,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活。
乌柏林根空难带给后世和整个航空行业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不是简单一个有关父爱,复仇或者职责的故事。Peter Neilsen的死不比空难本身少了任何一点的沉重,多年后,在被公布的死亡人数里,有一个名额是属于这位空管员的,这是一个悲剧里另外一个令人遗憾的悲剧,这是我们真正铭记这次空难的方式。可惜,导演没有把真正沉重的反思带给观众,我们任然像当时看不见事件全貌的群众一样满腔愤怒又释然罢了,大部分不尽人意的电影不拍也罢,但《空难余波》这样的电影,千万别拍。
怎么分这么低?全片被浓浓的悲剧色彩所笼罩,一连串系统性的灾难却要一个人承受,当然遇难者家属怎么要求都不过分。阿诺和空管的戏都很到位,让人深深地体会到事发后的无助、迷茫和那种明知需要做点什么分散下注意力但是又怎么都无法重新开始的心情。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
对于空难发生的整体探讨几乎没有,全都着眼于两个主人公的个人生活,视野太小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
10/12/2017 到底想讲什么 两星给摄像 还有一个给州长
太悲伤的故事。又究竟只是一个人的过错么?在整个制度之下,任何人,事都可以被忽略不计。
一次失误,一个很大的悲剧!拍的不怎么样!
德国空难事件改编,值得一看
略失望
重点完全放错了
很平淡。唯一留下印象的空管员哭的时候鼻涕出来了🤣🤣
阿诺其实是演技派
除了施瓦辛格老矣却还很有范之外的确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应该是编剧的格局略小了~哪怕在杀人时多一些挣扎和犹豫都好…真的蛮喜欢不再卖动作的施瓦辛格的.在一定的时候挑战新的方向是不错的选择啦~但挑好一点的剧本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