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十分大师-大提琴篇,十分钟后:提琴魅力,十分钟,年华老去(下)

主演: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Amit Arroz,Mark Long,Alexandra Staden,多米尼克·韦斯特,毕碧安娜·贝格,伊尔姆·赫尔曼,鲁道夫·霍辛斯基,Jean-Luc Nancy,Ana Samardzija,阿莱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法国语言:英语,匈牙利语,法语,德语年份: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热门推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0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师们的命题作文,八位电影大师用各自的手法为我们解读了时间的含义。 贝纳多•贝托鲁奇在印度寓言中寻找答案,10分钟恋爱、结婚、生子,生活如水;迈克尔•菲吉斯将屏幕分成四块,让灵魂回望10分钟,把楼梯作为生死通道;伊利•曼佐的镜头下,老去的电影明星回顾黑白电影的片段,10分钟,已是好几个人生;......最后,让•吕克•戈达尔选择了10个“最后的几分钟”,试图告诉人们时间的真相,也让人思索,时间的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上海夜行1黑金迷案死亡直播大象席地而坐家在铁西突发事件隔壁女生的日常斗牌传说鷲巣麻雀完结篇情迷步话机证明甜蜜寂寞女孩黑气球我叫刘跃进交锋24小时八侍卫之王者天下僵尸胡安欢乐农家没有家园的灵魂忘川序最后的骑士青春灰姑娘物理魔法使马修第二季桃花运双面妖姬废弃采石场缘来父子情小鬼特工队公众之敌特工小萌妻双面少女2乡村爱情12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长篇影评

 1 ) 十分鐘後-導演高達段落

高達吸引我的原因,若果是說我像個迷哥迷姐一般崇拜高達也無所謂,當你看到那些好萊屋非好萊屋電影的內容物總千篇一律,或者在講小情小愛,作者的無病呻吟(這我得承認我最會這樣),甚至寄託希望在遙遠未可知的遠古或未來之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像高達這樣的人願意以攝影機來紀錄/直視,並且用一把形而上的剪刀來面對這個世界的醜陋。

八零後出生的台灣一代包含我在內面對的生活只有如何打扮的漂亮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何讓別人認同我喜歡我跟我交配,卻沒有人真正討論過要為社會不公平事件發聲,而戰爭是一直持續發聲的(雖我們總從電視上看著殘酷/真偽不明的戰爭影像)。

我要質疑的是,這個世界很弔詭,大家都愛譴責戰爭,嘴裡說著討厭戰爭種族歧視等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但我們卻繼續製造(或虛擬)出這些影像,繼續放任忽視爾後麻痺自己,然後繼續製造更多這樣的影像merde!那麼,我試著用文字耙梳這十分鐘裡的各篇章當畫面上的火光映照在老人與女孩身上之時,女孩以稚嫩的聲音質問普羅米修斯(或說是人)點燃火把的意義為何?老人忽明忽暗的表情述說著「或許是因為世界缺乏光亮,所以才需要火把,好”趨趕走某些東西”,也將某些“遺失的東西帶回來”。

特別是面對著群眾的時候,我總認為這很重要…」1. DE LA LEUNESSE ( of the youth )關於青春(年輕時代)高達選用了他早期拍攝的影片一重要母題,六零年代女性自主的甦醒映現。

戲裡的女主角/戲外高達的老婆安娜卡列妮那(最後的片段影像the immortal也將出現)選擇了一把殺死男人的槍,並槍擊了尚皮耶雷歐(四百擊男主角安端),造成其死亡(而雷歐在死前居然叫喊著”母親”)2. DU COURAGE ( of the courage )關於勇氣A片裡女人或被迫地面對陽具喝尿,當然表面上很容易詮釋成權力傾圮的性別兩端,但爾後卻又接上畫外音的槍聲,一女人屍體斜躺其上,緊接著又援引紀錄片段森林小徑上被吊死的群眾為拼貼文本,一種由遠古至今女性臣屬男性關係又衍生出更多人與人間複雜的權利鬥爭與壓迫糾葛。

此段出現了大量戰爭中槍砲與轟炸聲,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死刑的宣判,令那臣屬一方無力地接受結束。

3. DE LA PENSEE ( of the thought ) 關於思想棄置於垃圾袋的書本,描寫著快樂的某書段落,劇中女人質疑說著「pourquoi(why),我丟棄/背叛了快樂這個想法,於是我再無法擁有快樂”」高達且回應「好多書都被當成垃圾丟棄,看起來都還很新。

很顯然它們或許已全然放棄了自己。

一旦你放棄了,它(快樂)將永不復返。

垃圾車就是它最後的家。

」就像高達一直秉持著的理念,這一百年來累積了如此多的影像,文字創作(化為書本或者其他藝術創作皆然),但我們卻不曾駐足審視或者好好利用這些東西來觀視我們人類,或者觀視自我,而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影像的創作一直以來都跟人有關,所有的影像也都是在觀者心中被定義著。

或許過多的資訊(卻同時地過度一致)雖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選擇,卻同時也阻礙人們好好的停下腳步來慢慢地看/聽一些前人或者過去已發生過,不論是好與壞的歷史。

4. DE LA MEMOIRE ( of the memory )關於記憶這段我看到第一個畫面眼淚就不自覺煽情地流了出來。

就像亞倫雷奈在夜與霧中援引集中營紀錄片影像,高達的<<電影史>>裡也一直援引著被餓死或被殺死的猶太兒童,被丟上火車的情景。

諷刺的是,電影第一次在巴黎的大咖啡廳grand café放映時,播放的影像片名也叫做火車進站,卻到了二次大戰,火車這一作為工業革命,世界一度相信會越來越”摩登(modern)。

當然我知道高達並非是為了一種自溺的傷感而消費這樣的影像。

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無論是史上有名或者被消滅著的屠殺歷史)這樣慘痛的片段卻與”火車”這樣代表著現代美好物件居然成了一種強烈具諷刺的畫面。

於是,高達在該段落尾聲的字幕寫下一語雙關的強烈批判【戰爭將永不終止 / 戰爭使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們不再呼吸(it will never expire)】DE L’AMOUR ( of love ) 關於愛言傳不如自己意會,我只能轉述著高達”筆”下愛情的模樣書寫...一段愛情流行歌曲唱著,「告訴我你不離開我,過去種種將於此時停止」。

驟然一段畫外音打斷「那些過去了的與所有的過往,結束吧!! 這是你我樂曲的終章,再見,再見!! 我什麼都沒有,都沒有了。

早在你告訴我之前我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但我希望你別步上後塵,不能這麼做,即使這是命運/終點。

」DU SILENCE (of the silence)關於緘默一段新浪潮時期向黑色電影致敬的橋段,那燃燒的手(而手在本片爾後仍會成為一受難的象徵),組合成一組被迫/自願所造成的緘默,鏡頭游移於槍(力量)與上了手銬纖弱的手臂之間,火從一種啟蒙象徵成為令人受苦難的器具,或許那希臘羅馬神話裡為了人們偷取火種,受罰在高加索山上受苦普羅米修斯也會哭泣吧。

DE L’HISTOIRE ( of the history )關於歷史中景被夕陽映照的女人,畫外音朗誦著二十世紀重要的女性作家Virginia Wolf的小說< >(註一)的最終章裡Bernard(也是作者自己)所述說的「你是誰?

我是誰?

我們的大腦和感覺有著隨時出現的靈光一現,我們在對抗什麼?

如何與這洪流對抗?

什麼可以永恆存在呢?

喔!死亡!!」”。

浪潮如白晝與夜晚一般起落,一波波似時光流逝般無情,著白衣的女人橫躺於石頭上,鏡頭令人聯想到柏格曼的<<假面>>與<<第七封印>>中的犧牲與苦痛。

高達沉重地說著「be gone forever.(永遠消逝吧)」DE LA PEUR ( of fear )關於恐懼滿面是血的兒童與砲兵陣地(塞拉耶佛戰爭?),這樣的一組鏡頭似乎強烈卻又過於簡單的控訴戰爭的非人性,而高達意有所指地提出下列一番話語「殘酷的戰爭。

這般如此常見的影像卻深藏著恐怖。

cruety, war. But it’s the vision we often see and the horror just lies in it.」。

就像蘇珊宋塔在<<觀視他人痛苦>>一書中告誡著,別忘記我們在觀視這些受害者影像的當頭我們觀視的是那些人真正的痛楚,雖然那些恐懼都內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卻輕易地讓自己在觀看中麻痺了。

段落末那橫躺著的身體緊握的雙手又再次形成一受苦難的象徵,那隻緊握的手離我們這麼近,卻那麼輕易的能夠被忽視。

他這麼說著「如果我能逃離或拒絕,我寧可相信這是虛假的 if I can escape and reject, if I can...I would rather believe this is just fake.」DE L’ETERNEL ( of the enternal/forever )關於永恆我們跟隨著耶穌的信徒,觀視著耶穌的手活生生地被釘穿在十字架上,我們如此無情的觀視,像極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凌遲考>>(註二)裡受千刀萬剮的罪人一般。

黑白的影像直視著不能被直視的太陽,那死亡淒厲的吶喊我怎麼樣都揮之不去。

但高達告訴我們,這是”不朽VIVRE SA VIE ( immortal) ”,值得Anna Karina(註三)為他哭泣。

DU CINEMA ( of the movie )關於電影不好意思這邊一上字幕我就哭了,想起高達<<電影史>>裡4B高達自傳的部分。

想起他是這麼的鍾愛電影,當它認識,愛上電影,並將電影視之為創作工具,或許也能就畫面上跳動的銀幕畫蛇添足的這麼說吧,只有高達,才能這麼恣意揮灑與捕捉這一張舞台上頑皮的銀幕吧。

DERNIERE VISION ( the last image )末段落,影像似乎又迴圈到開頭那女孩與老人對話,而火光這次不照射老人與少女改映照著類似洞穴壁畫,老人與少女的對話似仍朗誦著尼采的話語,而話語是這麼說著的…「SOIR, DIT IL 他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T ELLE 她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SENT ILS 他們說著 夜如此地深沉」後記 : 這十分鐘的影像對我而言是很驚人也很感動的,但我卻很羞愧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及於心理感受的,更別說是高達創作時所援引而成的更豐富影像。

但我嘗試著書寫並刻印”到目前為止我所能體認到”的高達…註一 : virginia wolf 破報介紹 http://pots.tw/node/596註二 :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廻音》以一張由法國軍隊於1904年左右(或1905)在中國拍攝的「凌遲」行刑現場的歷史照片為根據,重新詮釋在歷史的過程中,主體與他者相互觀看的權力關係。

陳界仁也曾於1996年以電腦數位修相的方式,詮釋過這張凌遲照片(《本生圖》Genealogy of Self)。

本篇引自網站 http://chenchiehjen.net/projects/post_2.html註三 : 高達前妻,<<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Karina

 2 ) Vers nancy--Claire Denis

仅有的对话似乎有些无聊。

但我认为理解话中的意思,比起画面和情节更令人深有感触。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的理论。

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等于来到了另一个时空,而之前那个时空的自己,那个时空的烦心事全都成为过去,you are renewed in another space.在这个全新的时空里,全新的自己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看待前一个时空的问题,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很同意这样的理论。

我们总无法自拔地陷入眼前的难题,可为什么不跳脱出自己,跳脱出眼前的危机,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或许真的会有不同的体验。

或许另一种理解。

当你厌倦现在的自己,现在的生活模式,或许应该在心理上把自己带入另一个时空,在这个时空中焕然一新,过另一个时空的生活。

让轮回不必经过死亡。

如老人所说,理论需要经历了才能深有体会,反过来说,这十分钟的每句话都是人生的精华理论。

最后,“时间结束一切”。

在我看来时间的含义便是死亡。

最近一直在思考时间和死亡的关系,时间的终止就是死亡的到来。

时间无处不在,于是我一抬眼便都是死亡。

这样的想法其实并非悲观。

死亡不必总是悲哀。

如果发现死亡遍布四周,甚至自己这个活体其实也在不断地在消亡。

那么,死又有何惧?

惧又有何用?

回头发现写的好乱,一会儿空间,一会儿时间,一会儿又生死的。

不过人生本来就是无序的。

谁知道三维空间外是什么,四维时间又是什么,生是否即是死?

 3 ) 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喜欢看集锦片,就像吃一桌宴席,每道菜尝一口,好吃就多嚼一嚼,不好吃也没关系,接下来还有很多。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桌满汉全席,全球15位顶级导演,每人10分钟,主题是:时间。

自然每个大师都力图把自己的主题表现得深刻,所以在看的时候要准备好脑力,不停思考。

看片的历史不算太长,对15位大师的了解都不深刻,就片论片,别的就不赘述了。

大提琴篇1、《水的故事》 贝纳多·贝托鲁奇(意大利) 将一个男人的后半生的几个重要片断缩影在十分钟里面,水是线索:湖水、酒水、羊水、泪水……这些都是记录生命的标记。

当他经历过一切以后,又回到了来时候的树下,吹笛老人和骆驼依然在,老人早就知道他会回来,而骆驼的眼中流出了泪水。

感悟:人生起起落落,最后总是要回到原点,惟有恒河之水永远流淌,我们,是过客。

2、《关于时间2》 迈克·菲吉斯(美国)关于从孩子到老人的一些片断,很碎,画面是用四格漫画的形式表现的,也很碎,看得眼睛很累。

第三个格里的孩子,就是第一个格里的垂死老人,第四个格里还鲜活的生命,在第二个格里只能静静看着自己老去,对周围的一切无可奈何……感悟:最后,我们也将会像那两个老人一样,除了看着,毫无办法,曾经刻骨铭心大喜大悲的事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3、《瞬间》 伊利·曼佐(捷克)影片是用老演员鲁道夫从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在银幕上留下的影像剪辑成的一个关于一生的故事,鲁道夫就是《好兵帅克》的主演,可惜我们只熟悉他的这一部片子,否则看起来会更有感触地。

10分钟,镜头就在一个人的脸上雕琢出了沟壑。

感悟:我们都以为自己很年轻永远也不会老不会死是吗?

这10分钟就会让我们感到恐惧。

鲁道夫何其幸运,留在了那么多的电影胶片里,我们呢?

留下什么呢?

4、《十分钟后》 伊斯特凡·萨伯(匈牙利)10分钟前,妻子兴高采烈地筹备结婚纪念日的晚宴;10分钟后,她失手刺伤了酒醉归来的丈夫。

故事很平淡。

感悟:你现在的人生八成是因为某一个瞬间才变成这样的,将来也会是。

10分钟,足以改变一切。

5、《面对南希》 克莱尔·丹尼斯(法国)恐怕这是最枯燥的一节了。

在列车上,老教授对年轻的学生喋喋不休地说了十分钟话,内容小到如何学习,大到移民问题、独立性、存在性……好像要把一辈子的话在这十分钟说完。

可是这样又如何呢?

列车依然飞驰,大家依旧都是过客。

感悟:俺要是懂法语就好了。

6、《启迪》 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最美丽、最独特的一节。

故事是对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奥里利乌斯关于时间的一段询问的诠释。

一家人野炊,10分钟的尘世欢乐被一起意外触电事故终止。

比故事表现的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方式,镜头是随着一只苍蝇的视角推进的,最后苍蝇撞上了捕蝇灯,影片也戛然而止。

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很有印象派的感觉。

感悟:就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刻尽情欢乐吧,明天永远未知。

7、《沉溺于星》 迈克尔·雷德福(英国)记录的是一次10分钟的太空旅行,让主人公来到了80年后,这个题材太老掉牙了,可是当依然是老样子的主人公在80年后和已经成了垂暮老人的儿子相拥时,还是流泪了。

感悟:从小就常思考“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现在已经没啥特别的感觉了。

8、《在时间的黑暗中》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记录了11个生命的告别方式。

感悟:你我最后的瞬间会是什么样的呢?

小号篇:1、《狗没有地狱》 阿基·郭利斯马基(芬兰)故事很简单,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的列车。

据说这是一个政治意象,“狗没有地狱”这个词也是一个和政治有关的隐语。

而我能体会到的只是里面已经成为影片一部分的音乐很好听。

感悟:不懂不懂,不可救药。

2、《生命线》 维多·艾里斯(西班牙)最诗意的一节,可以用来回味。

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的10分钟,下午,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而外面的世界依然宁静,钟在摆动,水滴在溅落,一个孩子在手腕上画表打发时间,有人在缝纫,有人在睡觉……终于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出事,打破了世界的安宁。

最后是孩子甜美的笑容和母亲婉转的歌声,动荡的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啊。

感悟:我们所在的世界,要是真的像那个小村庄一样充满爱,即使动荡又有什么所谓呢?

单纯起来吧,抛弃所有的仇恨和怨气吧!

3、《几千年前》 沃纳·赫尔措格(德国)像纪录片,白人探险队在亚马逊河流域发现了一个原住民部落,于是给他们带去“文明”,但同时带去的是困惑,那个部落的后代开始渴望融入现代社会……这一切等于这个部落从此消失了。

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

感悟:人们就不要自作聪明了吧!

我们幼稚的“文明”离看透自然的奥秘还远着呢,要对自然心存敬畏,停止入侵。

4、《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吉姆·贾木许(美国)车祸让一个女演员在救援车上滞留了10分钟,这是一个国际救援组织,10分钟里闪过了不同的肤色,并且他们夸张地展示了自己的文明。

总的来说挺无趣的,但亲切的是在里面出现了一盘中国快餐。

感悟:地球是个村落,ok?

5、《距离托那12英里》 维姆·温德斯(德国)最抓人的一节。

除了得益于情节,更是因为摄影的精致,音乐的搭配。

一个自驾车穿越荒野的人半路心脏病发,在10分钟里开着车寻求援助,最后一刻终于遇到了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

风景如同其他公路电影一样美,配乐用的是Eels的歌,post grunge风格,嗷嗷好。

感悟:奇迹终有一天会发生。

永远魔幻的蓝天,永远驱散那黑暗,嘿嘿。

6、《我们将被掠夺》 斯帕克·李(美国)用很多个访谈串起来的,是关于美国总统选举,实在没兴趣,于是……于是俺就跳过去了。

7、《百花深处》 陈凯歌(中国)我最喜欢的一节。

老北京腔调,老北京身段的冯先生把搬家公司的人带到“百花深处”胡同让他们给自己搬家,而曾经的“百花深处”除了写着“拆”字的残垣断壁,已经一无所有,原来冯先生是个疯子……据说在电影节展播的时候这一节评价最低,当然,那些老外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我们中国人失去文明的这种辛酸的,在他们的眼里这部片子不过就是一群神经病搬家罢了。

冯先生的记忆是那样的刻骨铭心,自己家里每一件家具的位置,一个铃铛,家门口的坑……除了苍凉还是苍凉。

感悟:不是冯先生疯了,是整个世界疯了。

我们毁了自己的城市,毁了自己的文明,只剩下高架桥,高速路,和恶俗的歌声。

拥抱那一刻答应我,在我离去后好好生活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多残忍,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拥抱那一刻微笑吧,我会珍藏着温暖笑容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匆匆流走,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4 ) 十分鐘後-導演高達段落

高達吸引我的原因,若果是說我像個迷哥迷姐一般崇拜高達也無所謂,當你看到那些好萊屋非好萊屋電影的內容物總千篇一律,或者在講小情小愛,作者的無病呻吟(這我得承認我最會這樣),甚至寄託希望在遙遠未可知的遠古或未來之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像高達這樣的人願意以攝影機來紀錄/直視,並且用一把形而上的剪刀來面對這個世界的醜陋。

八零後出生的台灣一代包含我在內面對的生活只有如何打扮的漂亮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何讓別人認同我喜歡我跟我交配,卻沒有人真正討論過要為社會不公平事件發聲,而戰爭是一直持續發聲的(雖我們總從電視上看著殘酷/真偽不明的戰爭影像)。

我要質疑的是,這個世界很弔詭,大家都愛譴責戰爭,嘴裡說著討厭戰爭種族歧視等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但我們卻繼續製造(或虛擬)出這些影像,繼續放任忽視爾後麻痺自己,然後繼續製造更多這樣的影像。

merde !那麼,我試著用文字耙梳這十分鐘裡的各篇章當畫面上的火光映照在老人與女孩身上之時,女孩以稚嫩的聲音質問普羅米修斯(或說是人)點燃火把的意義為何?老人忽明忽暗的表情述說著「或許是因為世界缺乏光亮,所以才需要火把,好”趨趕走某些東西”,也將某些“遺失的東西帶回來”。

特別是面對著群眾的時候,我總認為這很重要…」1. DE LA LEUNESSE ( of the youth )關於青春(年輕時代)高達選用了他早期拍攝的影片一重要母題,六零年代女性自主的甦醒映現。

戲裡的女主角/戲外高達的老婆安娜卡列妮那(最後的片段影像the immortal也將出現)選擇了一把殺死男人的槍,並槍擊了尚皮耶雷歐(四百擊男主角安端),造成其死亡(而雷歐在死前居然叫喊著”母親”)2. DU COURAGE ( of the courage )關於勇氣A片裡女人或被迫地面對陽具喝尿,當然表面上很容易詮釋成權力傾圮的性別兩端,但爾後卻又接上畫外音的槍聲,一女人屍體斜躺其上,緊接著又援引紀錄片段森林小徑上被吊死的群眾為拼貼文本,一種由遠古至今女性臣屬男性關係又衍生出更多人與人間複雜的權利鬥爭與壓迫糾葛。

此段出現了大量戰爭中槍砲與轟炸聲,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死刑的宣判,令那臣屬一方無力地接受結束。

3. DE LA PENSEE ( of the thought ) 關於思想棄置於垃圾袋的書本,描寫著快樂的某書段落,劇中女人質疑說著「pourquoi(why),我丟棄/背叛了快樂這個想法,於是我再無法擁有快樂”」高達且回應「好多書都被當成垃圾丟棄,看起來都還很新。

很顯然它們或許已全然放棄了自己。

一旦你放棄了,它(快樂)將永不復返。

垃圾車就是它最後的家。

」就像高達一直秉持著的理念,這一百年來累積了如此多的影像,文字創作(化為書本或者其他藝術創作皆然),但我們卻不曾駐足審視或者好好利用這些東西來觀視我們人類,或者觀視自我,而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影像的創作一直以來都跟人有關,所有的影像也都是在觀者心中被定義著。

或許過多的資訊(卻同時地過度一致)雖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選擇,卻同時也阻礙人們好好的停下腳步來慢慢地看/聽一些前人或者過去已發生過,不論是好與壞的歷史。

4. DE LA MEMOIRE ( of the memory )關於記憶這段我看到第一個畫面眼淚就不自覺煽情地流了出來。

就像亞倫雷奈在夜與霧中援引集中營紀錄片影像,高達的<<電影史>>裡也一直援引著被餓死或被殺死的猶太兒童,被丟上火車的情景。

諷刺的是,電影第一次在巴黎的大咖啡廳grand café放映時,播放的影像片名也叫做火車進站,卻到了二次大戰,火車這一作為工業革命,世界一度相信會越來越”摩登(modern)。

當然我知道高達並非是為了一種自溺的傷感而消費這樣的影像。

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無論是史上有名或者被消滅著的屠殺歷史)這樣慘痛的片段卻與”火車”這樣代表著現代美好物件居然成了一種強烈具諷刺的畫面。

於是,高達在該段落尾聲的字幕寫下一語雙關的強烈批判【戰爭將永不終止 / 戰爭使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們不再呼吸(it will never expire)】DE L’AMOUR ( of love ) 關於愛言傳不如自己意會,我只能轉述著高達”筆”下愛情的模樣書寫...一段愛情流行歌曲唱著,「告訴我你不離開我,過去種種將於此時停止」。

驟然一段畫外音打斷「那些過去了的與所有的過往,結束吧!! 這是你我樂曲的終章,再見,再見!! 我什麼都沒有,都沒有了。

早在你告訴我之前我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但我希望你別步上後塵,不能這麼做,即使這是命運/終點。

」DU SILENCE (of the silence)關於緘默一段新浪潮時期向黑色電影致敬的橋段,那燃燒的手(而手在本片爾後仍會成為一受難的象徵),組合成一組被迫/自願所造成的緘默,鏡頭游移於槍(力量)與上了手銬纖弱的手臂之間,火從一種啟蒙象徵成為令人受苦難的器具,或許那希臘羅馬神話裡為了人們偷取火種,受罰在高加索山上受苦普羅米修斯也會哭泣吧。

DE L’HISTOIRE ( of the history )關於歷史中景被夕陽映照的女人,畫外音朗誦著二十世紀重要的女性作家Virginia Wolf的小說< >(註一)的最終章裡Bernard(也是作者自己)所述說的「你是誰?

我是誰?

我們的大腦和感覺有著隨時出現的靈光一現,我們在對抗什麼?

如何與這洪流對抗?

什麼可以永恆存在呢?

喔!死亡!!」”。

浪潮如白晝與夜晚一般起落,一波波似時光流逝般無情,著白衣的女人橫躺於石頭上,鏡頭令人聯想到柏格曼的<<假面>>與<<第七封印>>中的犧牲與苦痛。

高達沉重地說著「be gone forever.(永遠消逝吧)」DE LA PEUR ( of fear )關於恐懼滿面是血的兒童與砲兵陣地(塞拉耶佛戰爭?),這樣的一組鏡頭似乎強烈卻又過於簡單的控訴戰爭的非人性,而高達意有所指地提出下列一番話語「殘酷的戰爭。

這般如此常見的影像卻深藏著恐怖。

cruety, war. But it’s the vision we often see and the horror just lies in it.」。

就像蘇珊宋塔在<<觀視他人痛苦>>一書中告誡著,別忘記我們在觀視這些受害者影像的當頭我們觀視的是那些人真正的痛楚,雖然那些恐懼都內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卻輕易地讓自己在觀看中麻痺了。

段落末那橫躺著的身體緊握的雙手又再次形成一受苦難的象徵,那隻緊握的手離我們這麼近,卻那麼輕易的能夠被忽視。

他這麼說著「如果我能逃離或拒絕,我寧可相信這是虛假的 if I can escape and reject, if I can...I would rather believe this is just fake.」DE L’ETERNEL ( of the enternal/forever )關於永恆我們跟隨著耶穌的信徒,觀視著耶穌的手活生生地被釘穿在十字架上,我們如此無情的觀視,像極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凌遲考>>(註二)裡受千刀萬剮的罪人一般。

黑白的影像直視著不能被直視的太陽,那死亡淒厲的吶喊我怎麼樣都揮之不去。

但高達告訴我們,這是”不朽VIVRE SA VIE ( immortal) ”,值得Anna Karina(註三)為他哭泣。

DU CINEMA ( of the movie )關於電影不好意思這邊一上字幕我就哭了,想起高達<<電影史>>裡4B高達自傳的部分。

想起他是這麼的鍾愛電影,當它認識,愛上電影,並將電影視之為創作工具,或許也能就畫面上跳動的銀幕畫蛇添足的這麼說吧,只有高達,才能這麼恣意揮灑與捕捉這一張舞台上頑皮的銀幕吧。

DERNIERE VISION ( the last image )末段落,影像似乎又迴圈到開頭那女孩與老人對話,而火光這次不照射老人與少女改映照著類似洞穴壁畫,老人與少女的對話似仍朗誦著尼采的話語,而話語是這麼說著的…「SOIR, DIT IL 他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T ELLE 她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SENT ILS 他們說著 夜如此地深沉」後記 : 這十分鐘的影像對我而言是很驚人也很感動的,但我卻很羞愧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及於心理感受的,更別說是高達創作時所援引而成的更豐富影像。

但我嘗試著書寫並刻印”到目前為止我所能體認到”的高達…註一 : virginia wolf 破報介紹 http://pots.tw/node/596註二 :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廻音》以一張由法國軍隊於1904年左右(或1905)在中國拍攝的「凌遲」行刑現場的歷史照片為根據,重新詮釋在歷史的過程中,主體與他者相互觀看的權力關係。

陳界仁也曾於1996年以電腦數位修相的方式,詮釋過這張凌遲照片(《本生圖》Genealogy of Self)。

本篇引自網站 : http://chenchiehjen.net/projects/post_2.html註三 : 高達前妻,<<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Karina

 5 ) 沉溺于星

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大提琴篇,使我最为震动的不是一个人几十年生活的剪辑、不是一个老人对于逝去的青春的扼腕叹息、不是一个温柔的妻子用匕首对丈夫的刺伤、不是火车上的一次倾心讨论的结束,甚至也不是谋杀、死亡和战争,而是一场亲情的时空错位。

在电影《沉溺于星》这一章里,宇航员塞西尔永远离别了他年少的儿子马丁进行时空旅行,到达八十年后的2146年。

这是一个机器人精致到了真假难辨、人们外出从不步行的时代。

塞西尔没有听从同伴的劝告而找到了儿子的住处。

他迈进门去,走上楼梯,看到他八十年后的儿子——一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虚弱地依靠沙发来支撑身体和头颅、寿命将尽的年逾古稀的老人。

马丁也看到了他——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年人。

马丁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他心心念念牵系一生的父亲。

他没有力气移动,但是脸上流露出悲喜交加的表情,他的眼眶红了,对塞西尔说:“你怎么来了?

我等了你好久!

”八十年,这是怎样的漫长岁月,可以承载多少思念多少痛苦!

塞西尔弯下腰,呜咽地问:“能原谅我吗?

”穿越时间后相聚的父子拥抱在一起。

短暂几分钟的相聚后,塞西尔最终无法面对异时空的世界选择离去。

他离开的时候惊醒了沉睡中的马丁,马丁连忙唤他:“爸爸!

”然后说:“我爱你!

”那一瞬间,我甚至有种时间停止的错觉,我以为马丁可以留住他的父亲。

塞西尔转过身来,对马丁说:“我也爱你,马丁!

”又转过身去,离开。

身后的马丁流着泪,嘴唇轻微颤抖。

看到这一幕时,我的心中涌起不可遏止的哀恸,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离开后的塞西尔为了逃避已面目全非的世界,沉溺到星际旅行中去,他将年少时的马丁的照片搁置在一个小星球上,也许他想使心中曾经存在过的那段亲情超越时空、留驻永恒吧。

我不知道如果是我面对了一段时空错位的亲情和一个异时空的世界,我是否有勇气留下,维系那段亲情。

毕竟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也不敢保证。

“物是人非事事休”尚且“未语泪先流”,更何况“物”非“人”也非了呢?

但我真的希望我能,至少我不打算给我的亲人留下失落和痛苦。

 6 ) Volker Schlöndorff - The Enlightenment

当哲思用优美语言娓娓道来,这样的美,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

这一刻,就好像憋闷的人觑见广阔的大海;又好像静谧的午后,在树林深处的小溪畔不留神睡过的那一梦;一切重新开始,刹那间,我们寻到了灵魂。

What is time?Who can actually explain it ?Who can articulate even a thought about it in any way?And yet, what is more familiar and ever-present than time? So what then is it?If no one ask me, I know. If I have to explain it, I could not.All I affirm to know is that there would be no time past if nothing passed byAnd there would be no future if nothing came towards usAnd there would be no present if there was not something that existedHow is it then that these two concepts of time exists...the one past and other future...since the past is no more and the future is not yetBut if the present was forever present and did not passit would not be the present but eternity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as never a time when there was notimeBut if the present only exists in order to become the pasthow can we say that it does exist at all, since its very being is soon lost?Or should we assert that time only exists because if tends not to exist?What is clear is that neither the past nor the future exist at allThe past does not exist, because it is no moreand the future does not exist, because it did not yet come to beDo I therefore have to say, that there is only one time, the present time?Or could we instead posit that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times...Namely, the present of the past...the present of the present...And the present of the futureThe only time we can actually experience is the present timebut in our soul we do feel nevertheless three different times...There is the present of the past, which is remembrance...There is the present of the present, which is contemplation...And there is the present of the future, which is expectationIn the course of our life all actions I premeditate for the futureonce I have completed them, enter into the pastIn the course of time,the more we live...the more our experiences become remembranceAll things expected are diminished by entering the presentAnd this happens in the time of a single dayas it does in that time of our livesI do confess, oh my lord,that I don't yet know what time it is...You, my God, will bring me Enlightenment, you will be my lantern...I will come towards your light...You, my God, will make my darkness bright...And brighter, and brighter, and bri...

 7 ) 大提琴

贝纳多·贝托鲁奇《水的故事》4.2迈克·菲吉斯《关于时间》4.8伊利·曼佐《一瞬间》3.1伊斯特凡·萨伯《十分钟后》3.4克莱尔·丹尼斯《面对南希》2.7沃尔克·施隆多夫《启迪》4.6迈克尔·雷德福《沉溺于星》4.2让-吕克·戈达尔《在时间的……》4.1其中《水的故事》《关于时间》《启迪》《在时间的……》让我看了两遍。

终评:(4.2+4.8+3.1+3.4+2.7+4.6+4.2+4.1)÷8=4.012≈4(分)

 8 ) about time 2

这是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的大提琴篇(the cello)里的第二部短片,导演是迈克菲吉斯(Mike Figgis) Figgis是谁?

实际上,在这之前我对他也没有多少印象,最后我查阅了一下这位大师的主要作品: Love Live Long (2008) "Canterbury's Law" (1 episode, 2008)- Pilot (2008) TV episode Co/Ma (2004) "The Sopranos" (1 episode, 2004)- Cold Cuts (2004) TV episode "The Blues" (1 episode, 2003)- Red, White and Blues (2003) TV episode Cold Creek Manor (2003)... aka Maison au fond de la baie, La (Canada: French title)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2002) (segment "About Time 2")... aka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Germany) The Battle of Orgreave (2001) Hotel (2001) Timecode (2000) Miss Julie (1999) The Loss of Sexual Innocence (1999) One Night Stand (1997) Flamenco Women (1997) Leaving Las Vegas (1995)... aka Leaving Las Vegas (France) The Browning Version (1994) Mr. Jones (1993) Liebestraum (1991) Women & Men 2: In Love There Are No Rules (1991) (TV)... aka The Art of Seduction (UK: DVD box title)... aka Women & Men 2 Internal Affairs (1990) Stormy Monday (1988) The House (1984) (TV)可能比较的熟悉的就只有那部Nicolas Cage的Leaving Las vegas,其他的作品基本上是没怎么听说过的。

这部影片用的是非常独特的四格画面,也就是整个画面被均分为四格,每一格用不同的视觉,顺着同一时间,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我须得承认在看第一次这个短片的时候,我并没有怎么理解导演的意思,甚至连他最基本的,试图通过很直观展现的东西也没能弄明白。

开始,我还以为,我必须要看四次这部短片,每次看一格,可是当我第二次看这部短片的时候,我发现我多多少少明白了一些。

影片开始便是滴滴答答的时钟声,左上角的画面里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左下角的画面里一个电脑屏幕上慢慢地出现一些文字,A staircase. She stopped. She turned toward me. She was wearing a long dress. She lifed it. Her legs were like child's. So long you could......;右下角的画面里开始出现一个女人穿着高跟鞋在楼道里奔跑,发出很刺耳的声响。

接着一连串的故事就开始了,彼此独立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以为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回忆,他的童年也就是那个叫做马克的小男孩,小男孩哭了,是因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争带来的伤害,但是最终他会挺过来。

那个在楼道中奔跑的女人,是他一直深爱着的人,他还深深地记得和她第一次遇见的时候,A staircase. She stopped. She turned toward me. She was wearing a long dress. She lifed it. Her legs were like child's. So long you could......电视机画面中的两个老人,他的父亲和母亲,以及他们在终老之时的对话,这个中年男人很早就离开了家,但心里却一直惦念着这两位老人和那栋房子。

最后,时钟声再次响起,四个画面定格在了四张面孔上,父亲,母亲,中年男人,以及那位他深爱的女子。

 9 ) 失落的百花深处

很喜欢陈凯歌这个小短篇,当他精心烹调《无极》这道大菜的时候是有点刻意高调过了火侯,这道小菜类似游戏之作,放下架子来拍倒是做到了简单清爽游刃有余,虽然凭此翻不前案,但作为第五代大师的功底还是可见一斑。

能拍出《黄土地》、《霸王别姬》的导演,总希望他能安静的再拍出一些可看的片子来。

剧中一疯子带着搬家公司去百花深处胡同,声称要搬家,搬家公司到了才发现这已经变成待建的荒地,唯独一棵大槐树还标识着当年的百花深处胡同。

搬家公司一行人才发现所谓冯先生是个疯子,但为了拿钱,他们装模作样的搬鱼缸、花瓶,反而为疯子对故居四合院真挚的感情所打动。

故事说白了没什么意思,导演的功底在镜头的表现力上,那个突然缓缓落地的青花瓷,从疯子的幻想中突然化为现实画面,让观众跟他一同体验了心碎的瞬间;最后那个从泥土中挖出的铜玲铛,叮叮当当叮叮当当让所有人顺着疯子快乐的目光看见了槐树下的四合院,水墨风格的电脑特技把这些北京人心中的四合院记忆化为完美的影像,周围是千篇一律的冷冰冰的高楼大厦,然后是破败的拆迁荒地,那一树浅绿下的红墙青瓦像极了荒芜中仅存一点美好,那一刻,观众同搬家公司一行人一同恍惚在美好的百花深处,此刻,他们才发现自己也是那么的怀念失去的家园,原来人人都有这么一个失去故园的伤口。

平日里,正常的人们也会不经意见怀念自己的老家,会想念那个四合院、那棵槐树、那个摆着小摊的巷子口……但是这种感伤总会让位于现代化过程的理性目标,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神话,以摧毁过去创造现在而且永远有一个更美好的目标,于是人们认为故园的失去毕竟是值得或者是不可避免的。

陈凯歌用了一个疯子为主角,他没有理性的约束,因而感情无比真挚强烈,可以嘲笑他甚至欺骗他,但是一不留神,心中隐藏的那个关于故园伤口,竟被他撕开,流出浓浓的怀念和伤感。

 10 ) 生命啊

原来,生命只是一瞬间……十分钟年华老去,就如电影里诠释的一样,短暂,凄凉。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啊,只需要十分钟,漫长的十分钟,短暂的十分钟……在我生命里的这个“十分钟”,深深的感动了我。

一切都是那么慵懒,午后果园里的老人躺在树下,昏昏欲睡,丰收的颜色映入我的眼帘,他的回忆里是有些泛黄但精致的黑白片断,那年轻的面孔,英俊的脸庞,充满希望的眼神,美好的初恋……一幕幕浮现在老人的记忆里,而现在,老人是那么安祥的回忆着过去,有生命的日子其实就是一种欣赏,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对人生的酸甜苦辣平静的回望时,也会觉得幸福,老年就像秋天的红苹果,在树枝上绽放最后的精彩,生命也是一样,也将带着精彩结束。

十分钟,足以让我们细细的去品味人生。

“TEN MINUTES IS A JUST SHORT WHILE”,这一瞬间应该是美好的,你可以用它回顾亲情 友情 爱情,越来越多的泛黄记忆的影像里,一幕幕浮现……“OUR LIFE IS NOT A GREAT DEAL LONGER”,是啊,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漫长,生命,就是在苹果树下的回忆,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我觉得,慢慢老去只是我们的躯体,我们应该还是那么充满激情,我们的精神是永远年轻的,我们经历的那么多事情,也是无法抹去的,记忆是永恒的,每一个生命的瞬间,都应该是美好的。

一种平淡的快乐弥漫着,短短10分钟讲述了老人一生时光中过去的故事,水静静的流淌,我们只是历史中的一瞬间,我们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我们有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缅怀着这流逝的美好时光。

应该说,只要上了一定的年龄看,一定会想到自己,这个关于一生流逝的故事,我们跟着镜头目睹了岁月在主人公脸上留下的印痕,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老人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爱,但我们要知道,昔日的孩子也会变成明天的老人,看到这个人生的必由之路,让我有种 “逝者如斯“的感觉,只是我们现在还年轻,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我们拥有的只剩下不再清晰的相片,只剩下回忆,那些人,那些事,而我也会和片子中的人一样,慢慢老去……时间,似乎是生命的永恒主题,黑白和彩色的胶片里包含了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我们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边,做有意义的事,做不后悔的事,让我们在老去的时候不会有遗憾,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从充满激情希望的孩子变成安静平淡的老人,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里慢慢老去,然后,静静回想着拥有过的和逐渐失去的人与事,因为我们曾经牢记的一切,在某一天将模糊不清……  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都会逝去,但是只有音乐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存在,音乐,渲染了剧情,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片采用了英国戴留斯的《春的回忆》,一个生命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要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从年轻到年老,在时间长河的记忆里,或许组接在一起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当影片结尾那一张张逐渐老去的面容伴随着越来越强的提琴声,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深深的敲击着我的心灵,它让我看到了那年轻英俊的面孔慢慢慢慢变成了一张布满皱纹 眼神迷茫的脸,是啊,生命真的就这么短暂,就这么一下,我们的年华就已经老去。

现在想想我,时间一天一天流过,而我却没有察觉,一天还觉得没什么事干,觉得无聊,回首这并不长的20几年,似乎也是那么飞过,似乎也是那么一瞬间,就消失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我不能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了,因为生命是那么短暂,像烟花一样稍纵即逝,我要在这短暂的生命里绽放光彩,也许在我年老的时候,会拥有最美好的回忆。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短评

欧洲电影大师短篇集,有些不错,有些不解

4分钟前
  • 二姑娘嗲娃
  • 推荐

八张关于时间的答卷。盒盒古早文艺片果然看不懂。但觉得奥古斯丁的时间论蛮特别的,“但如果现在永远是现在,永不过去,那就不是现在,是永恒。”“清楚的是,过去与未来根本不存在。过去不存在,因为它已不再。未来不存在,因为它还没到来。”现在即是永恒,太通透了。因为我们只出现在“现在”,过去是回忆,将来是展望,所有的现在都是我们历经时间的当下。如果“我”这个主体不存在,现在也就没有意义,时间也将没有意义。所以本质可能还是主观唯心主义。

9分钟前
  • 热带柳
  • 较差

该好的还是好不怎么样的就是不怎么样啊姜还是老的辣

11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都是大师的,都是出色的!

13分钟前
  • tikey
  • 力荐

三星半吧,不是很喜欢。

17分钟前
  • 浅予和书
  • 还行

看不懂/看到法国人坐而论哲学我就无脑跳过

21分钟前
  • 陇首云归
  • 较差

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挽救一切。

2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大师就拍这么个玩意儿?也就是没有负分,不然我给负100分!又闷又乱,竟然这么高的分!?还科幻片,科幻个锤子🔨!

24分钟前
  • 活豪
  • 很差

补签。消化大提琴篇所需的脑力可能是小号篇的两到三倍。最喜欢施隆多夫苍蝇视点的漂浮摄影,以及戈达尔在破坏的同时重构了影像的逻辑关系还有文本的逻辑关系。萨博完全隐遁于冲突的长镜头、迈克·菲吉斯的四个分屏叙事实验性有余而叙事的完成度不足。

29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在赫尔辛基的白雪皑皑中沐浴西贝柳斯,在孔苏埃格拉的风车下想象堂吉诃德,在莱比锡的空旷街市超验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回敬惠特曼的哪里哪里,在北京的百花深处触动着历史的尘埃。十分钟,年华似水,匆匆过客

3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太文艺,实在看不懂,给平均分。听各种语言吧。

35分钟前
  • 西宇
  • 推荐

很久以前应该是看过的,竟然一点印象也没有。重温一样乏善可陈,感觉一群牛逼货卯足劲了再对着荧幕喊:我不一样。

39分钟前
  • littlewine
  • 还行

恐怖,最后那个,“他说黑暗,他说黑暗,他们说黑暗”

41分钟前
  • 猪头山太子
  • 推荐

总体比小提琴篇要好很多,最喜欢施隆多夫的摄影,戈达尔的结尾简直惊世骇俗。具体评分:贝托鲁奇:2.5 菲吉斯:4- 门泽尔:3.5 萨博:3 德尼:3 施隆多夫:4+ 莱德福:2 戈达尔:4.5

43分钟前
  • 绘枫
  • 推荐

个比较喜欢《水的故事》和《沉溺于星》,总体来说都是一次比较失败的命题作文。。

47分钟前
  • somnoliento
  • 较差

有生之年不想再看到这几个片子,真的会哭

52分钟前
  • zhangfan🌙
  • 较差

有的看明白了,有的不太明白,因为没字幕……

55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还行

伴随着大提琴的雄浑,结束于戈达尔的短片,八个十分钟,八段易逝年华,与时间无关

56分钟前
  • 轩煜
  • 推荐

为什么会有克莱尔·丹尼斯导的...她这么嫩

1小时前
  • Cambrian
  • 还行

据说,导演的智商都很高,所以我不太看得懂,但是我喜欢它的配乐。

1小时前
  • 法兰克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