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这两个捷克电影纯属偶然,因为觉得《布拉格练习曲》够 文艺,于是加在了收藏里面。
昨天翻出来看,开始觉得很乏味,然后呢,慢慢的觉得有了味道。
后来才发现他还有另外的名字《酒瓶回收》,告诉你,不文艺的,实际上是个喜剧。
看海报上的老头,一副精神的样子。
他曾经是老师,因为对调皮的学生“过分”体罚,而离开学校。
但是,他却不甘心一直赋闲在家,同时似乎和妻子之间也出现了缺少情趣的危机。
他去做快递员,被撞伤。
终于有一天发现了超市酒瓶回收的工作,然后不亦乐乎的干起来。
因为在那里他能够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美女”们。
的确,不用怀疑,这位头发花白了老先生还是色心不改,同时,也被妻子发现,成为彼此之间的矛盾。
其实,这样的故事很古老也很普遍,每个人应该都会这样一个阶段,抛弃了以前的生活或者被以前的生活抛弃了。
只是,这个老头儿似的一直闲不住的应该算是少数。
就算是,是不是也会被拍成社会的典范,人们的楷模捏?
这个老头儿可不是那样。
他在超市工作的不亦乐乎,同时,还不断有着越轨的小想法。
我倒是觉得,每个人当然都有着自己的品性,或忠厚,或懒惰,或狡猾,或内向。。。。。。
只是,他们也绝不是这些词的形象代言,不可避免心里会动另外的想法。
比如我们这个老头儿,他和妻子一如既往的日子也许让他有些厌倦了,他梦见那些诱惑,前同事,划痕女孩,校长。。。。。
那么正经的诱惑,但是,他都是站在外面。
只是,又一次膨着胆子去“犯错误”却记错了时间。
其实一开始,我倒是想,这是个老色鬼的,但是慢慢的,就会发现这个善于说笑笼络人心的老头儿,实在是个很细心的人,他只是不甘于平淡的生活,而他是爱他的妻子的。
当然,最后的二十分钟,是让我突然从嘿嘿笑转入了感动的。
老头儿想给妻子一个结婚四十周年的惊喜,乘热气球旅行。
那个关于吸烟的说法:妻子偷偷抽烟,原因是想要比丈夫先死不用去墓地了去看丈夫。
这也许是最最感人的想关于吸烟的说法。
那个热气球的上的危险,也让两个人再一次的抱在一起。
其实,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工作,你可以说,我在这感觉不到快乐了,然后呢转头走掉。
但是衰老却不是掉头就能避开的。
老头儿对衰老明显有着不服之心,那个退伍老军人也算是一个映射吧。
他木讷,生活没情趣,基本不说话。
但是,老头儿却帮助他结婚,想,这也算是老头儿对自己的衰老的一种认可吧。
只是他仍旧能够生活的很丰富,帮助副校长追求自己的女儿;继续寻找新的工作。
谁说老了就不能遇到困惑的,谁说平平淡淡的就不精彩的?
老头正在吹着口哨证明给你看呢。
后来发现,这个电影的主演老头就是此剧的编剧,然后导演呢,就是老头的儿子——斯维拉克父子。
扬•斯维拉克作品《布拉格练习曲》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5年6月13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扬•斯维拉克作品《布拉格练习曲》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惠洁、王犀灵、肖威尼、朱明、骆菲、蔡玲、杨莉、黄方悦、赵玲玲(观影者:姬伯庆、翁锡良、王月芳、黄钢、王文仁、任同玉、吴婉琴、陈华、张征辉、范大茵、楼雅琴、田瑛、王玮玮、章毓苏、傅佩影、朱松法、张培红、王淑金、王红玉、韩美娣、徐涌、朱剑云、唐福蓉、姜天鸿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黄方悦托克伦让学生听写符尔赫列支奇的四句诗,实际上也点出了主人公的基本思想范达明:今天这部影片仍然是扬•斯维拉克的父亲德内克•斯维拉克编剧,并且还扮演了男主角,65岁的托克伦。
本片仍然是喜剧风格,明朗,诙谐,幽默,浪漫。
主人公托克伦似乎是《青青校树》里那位男教师伊戈尔的晚年,譬如,他们有共同的教师职业,更有共同的一点,就是有点“花心”。
不过老托克伦的“花心”,基本上都在梦境里。
片中也写到他与自己学校的女教师的关系,他们谈话,说到日本地震,说到夜里互相想念牵挂,她还给他准备了没有副作用的镇静药物——这说明他们确实很要好,但显然主要是那位女教师在主动向他进攻(后来她递给他的约会信,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我想说的是,影片开始,他在文学课上的讲述捷克近现代文学家符尔赫列支奇的诗歌的一段,作为本片构思立意的起点,是寄托了编导很大的艺术匠心的。
托克伦跟同学们说,符尔赫列支奇写过的书堆起来有1米5高——据说有260本——他说,我们在这中间,只学习了四句诗,是他老年写下的,在他懂得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
他让同学们听写那四句诗:“为了些许的爱情,我情愿走遍天涯海角,带着无所顾忌的头脑,打着赤脚也没关系……”无奈课堂里那些毛孩子,并不理解老师讲课的用意,尤其是那个叫瓦格纳的富二代的赞助商的儿子,不止一次地打乱他的讲课,在下边乱插话,故意打岔,以显示自己的“聪明”——这个学生也确实是个最聪明的孩子,他的插话都直接针对了老师念出来的诗句,说明他听得非常认真。
其实这四句诗同时也点出了我们主人公的基本思想,他一生做人的态度,他的拥抱人生、拥抱爱的生活信念。
我们从这里出发,可以解释他影片里所有的所作所为。
另外,这位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符尔赫列支奇(J.Vrchlicky,1853-1912),我们应该记住,他本名弗利达,是捷克诗人、剧作家及翻译家。
曾经与人一起翻译了中国的《诗经》。
鲁迅先生翻译介绍过他。
这个“符尔赫列支奇”译名的中文写法,可能就来自于鲁迅。
影片最后让老夫妻俩经历了生死的一幕,那么对于未来,他们一定会更加珍惜马惠洁:影片的这个老年主人公对生活有激情,他觉得自己周围有许多人没事干,对于人生没想法,而他并不甘心如此生活。
我想影片也不是要老年人再去谈恋爱。
现在我们生活好起来,但欧美国家与我们东方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激情的表达方式,就影片的表现看,我们看了还是能够接受。
他们老夫妻之间时常有点小摩擦,小幽默,譬如他去做快递员,最后摔伤了腿骨,正应验了她妻子事先的警告。
我想,影片最后让老夫妻俩经历了生死的一幕,那么对于未来,他们一定会更加珍惜。
影片非常温馨,主人公乐观豁达,这是他性格上最大的亮点王犀灵:这部影片非常温馨。
就影片主人公来说,这老头没有太大的特点,我也不很喜欢这样的类型的人。
他主要就是想让自己生活得开心。
他的家庭基本稳定,或许有出点小轨的事,但无大碍。
他是个会寻找生活乐趣的人。
这个我能理解。
其实,人生,尤其是到了老年,自己觉得怎么开心就怎么去做,这不应该否定。
人总是各取所需,在这点上,也不要去考虑自己的年龄。
主人公乐观豁达,这是他性格上最大的亮点。
男主人公很有生命力,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应该是合乎正常的人性肖威尼:人到了一定年纪,还有想法,还想去做点事情——做那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体力上能够承受的,也是自己爱好的事情,当然也是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情。
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人,他出了学校就去找了一份很实际的工作,因为他不愿意没有意思地去生活。
而正是在这样的工作中,他能看到一些精彩的东西,并以此充实自己。
我知道,在日本,70岁的人都还在上班。
对他们来说,这其实不是负担,而是开心与幸福,让生命到这个时候还能有价值。
影片的男主人公很有生命力,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应该是合乎正常的人性。
总之,这些问题,在我们看了影片后都有启发。
老夫老妻,如果长久是平淡相处,可能也有问题。
人的年老与体力减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不接受新的东西朱明:影片讲了普通人常规的生活,讲了到这个年龄的人他们的工作、家庭与生活。
影片拍摄得朴实、细腻。
影片两次展示了他与他周围的老年人在街头花园相遇的镜头,这是一个对比。
人的年老与体力减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不接受新的东西。
人要随着时代而发展,要思维更新,也要行为更新。
影片很现实,很细腻,角度很独特。
男主人公有其独特的性格、爱好骆菲:这部影片很现实,很细腻,相比中国影片,它的角度很独特。
男主人公有其独特的性格、爱好,譬如影片通过他的梦境展示出他的一些内心需求与欲望等。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一定情况下都会有这种心理活动。
影片让人觉得快乐,让人深受感染蔡玲:姓斯维拉克的儿子与父亲,担任了影片的导演以及编剧和表演。
前后看了《青青校树》与今天的影片,感觉都很好。
无论是讲孩子的还是讲老年人的,影片让人觉得快乐,让人深受感染。
男主人公有一个医生,是他的前女婿,两人的关系,处理得也很独特。
出于拥抱人生、拥抱爱的生活信念,托克伦在人际关系中还善于扮演红娘的角色范达明:托克伦听了前女婿讲述了自己为何另有新欢的理由后,不但不加以痛斥,还表示欣赏,这个态度是通常人很难做到的。
当然这不等于他不爱自己女儿,相反的是,与此同时,他还协助他学校的副校长罗伯特去追求婚姻生活遭遇危机的女儿,为他俩的因缘牵线搭桥,这是因为他发现正是罗伯特喜爱上了他的那个被前女婿抛弃了的女儿。
这与他为退休军官里扎克与胖胖的柯太太牵线搭桥的情况相同——在此影片显示了托克伦在人际关系中还是个善于扮演热心红娘的角色。
包括对于他身旁那个兼职的小伙子想要追求漂亮女孩,他总提供机会与给予鼓励,也可以说都是出于他同样的思想,即他的拥抱人生、拥抱爱的生活信念,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包括他自己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爱。
活着,就要活得开心。
这应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人生观。
影片让我们联想到对待自己老年人生活的态度问题: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快乐杨莉:影片表现了老年人的生活。
男主人公追求快乐,有什么想法,他就自己去做,去实现,不给自己加上什么条条框框。
他实现自己的追求,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找快乐,交朋友,与自己的女顾客说笑,关注她们身上的细节等,这些其实都是男性的人性的表现,从人性与生理上来说,这些是天然的。
外国人在这方面比我们要放开。
影片让我们联想到对待自己老年人生活的态度问题。
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快乐,而对于那些逃不开的事,则需要我们调整心态,以快乐的心情去接受。
如果我们有托克伦的价值理念、乐观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快乐就无处不在陈华(会后笔谈):看了这部影片,一直在回味,感触也蛮多的。
虽然故事发生在捷克,但很贴近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快乐地过好晚年生活,是我们离不开的话题,寻找快乐是我们生活的目标之一。
老教师托克伦离开学校,因为他不开心,他放弃教师这个体面的工作,去做常人不能理解的快递员,甚至于去做超市的收瓶员,然而,他正是透过这个工作,这个收瓶窗口,更多地去了解了布拉格,他在这个窗口接触了各不相同的人,热情地为他们做分内分外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他的乐观、幽默感染着周围的人,同时自己在这个岗位上也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快乐!
也让很多人由于他的乐观、他的乐于助人,找到了快乐和幸福,比如上校先生,比如他以前的教师同事……同时也慢慢地改变着呆板固执的妻子,使他们的爱情生活在晚年更加滋润。
由于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选择快乐的理念也不同。
在国内更多的人会选择符合自己身份的、高雅的事去做、去寻找快乐。
这,没有对错,快乐就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快乐,甚至不幸,如果我们有托克伦的价值理念、乐观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快乐就无处不在!
2015年6月18日整理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99篇纪要。
“我不想做了,因为我在这里不再感到快乐。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
只想做快乐的事情,我想要我的人生快乐。
当一件事情不再让你感到快乐,就放弃吧。
找寻最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坚持去做。
人生的意义在于此。
一个60多岁的老头 却有一颗10几岁的心!
实在是让人不得不觉得可爱到家了。
有一段对话格外有趣。
老伴:你是不是担心如果整天呆在家里讲不得不逗我开心?
一辈子都在买书准备退休。
可你到底什么时候读?
老头:等我进入衰老期老伴:可你以为现在是什么期?
老头:成熟期,衰老还在后头呢老伴:我列了明天的购物清单,要买一箱矿泉水用手推车装老头:手推车?
老头:手推车!
跟老太太一样!
多么希望自己到了暮年也能像这位老头一样保持生活的热度啊!
因为对文学亵渎把脏水浇到学生头上而辞职,理由仅仅是:在这里工作已经不再感到快乐了。
骑着自行车绕着布拉格城送快递摔坏了腿。
对着超市的年轻女性发春梦。
帮忙撮合周围的寂寞老人和年轻人。
想着浪漫的带着老伴乘热气球结果差点丧命。
电影超真实的展现了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的布拉格老男孩和他平实又充实的生活。
看这样的电影是一种享受!
老婆,我愛妳!
為了重拾與老婆初戀的甜蜜,世紀最偉大的冒險旅程就此開跑!
教了大半輩子的書,喬瑟夫突然發現他一丁點兒也不懂他的學生。
於是他辭職了。
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惹得妻子很不爽,尤其這個好色又好奇心過剩的丈夫,無法忍受在家中與老婆面面相覷,每晚都幻想著關於妙齡女郎的春夢、甚至跑去外頭打零工…。
不過這個雞婆的男人內心卻有另一套說詞:堅信自己依舊能為城市帶來貢獻,他要漫遊布拉格、布拉格需要他!
不幸的是,面對這座城市,他從老師變成學生,68歲的他甚至當起騎腳踏車飆速的快遞先生。
然而想做的工作最後總會搞砸、熱心好事卻把事情變得更複雜。
被很多事搞得團團亂之後,喬瑟夫赫然發現:布拉格最讓人心跳的景致就與他同在一個屋簷下。
為了重拾與老婆初戀般的悸動,這回他勢必要策劃一場戲劇般的冒險旅程…。
作者 / 大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依赖于物质层面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
比如,下班饥肠辘辘的时候,跟朋友吃一顿大餐;发了工资,去商场high购……其实,即使不凭借物质,我们也不一定会崩溃,也完全能够快乐清爽。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快乐本由心决定。
”林夕说。
快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影片《布拉格练习曲》就是与此有关的一个故事。
主角是一位名叫托克伦的老头,65岁,文学教师。
在一般人看来,他的人生已近黄昏,不会再有什么波澜。
但恰恰相反,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别人期待更多的老年人,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充满快乐,极具魅力又年轻化的生活方式。
任何人的生活都充满无限的机遇与可能。
01果断一切皆有可能影片的开头,便充满了戏剧的张力。
在一次跟学生的纠纷之后,托克伦拒绝屈服校长的命令,跟学生道歉。
明明不是自己的过错,为什么要道歉呢?
“我不留下,在这里我不再感到快乐。
”托克伦毅然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对托克伦来说,生命宝贵,快乐才是唯一的准则。
在不快乐中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和浪费。
所以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辞职以后的生活会如何,而是摆脱眼前这个让他讨厌的环境。
其实不少时候,我们不快乐,就是来源于缺少像托克伦这样的果断。
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我们迟迟不敢做出改变。
我们持续地忍耐,持续地消耗,也不敢鼓起勇气逃离,去尝试迎接新的可能。
而不敢抛弃不快乐,又怎么会有机会迎来快乐?
影片中的托克伦,辞职以后并没有过得很艰难。
因为摆脱了旧有的生活方式,一个新的世界马上在眼前展开。
在去一家公共图书馆应聘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快递员,简单聊过几句,他马上就产生了兴趣。
或许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个自己从未尝试过的职业?
自然少不了妻子的一番奚落:“傻瓜,那是年轻人做的事。
”
可是托克伦自有他轻松幽默的应对态度。
“也有七十岁的自行车健将哦。
”对于快递员这种普通人看来纯体力劳动枯燥无味的职业,托克伦戏谑地称其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好吧,对老公的歪理,妻子除了默默支持还能有什么办法?
第二天,托克伦换上了一身运动装备,像年轻小伙子一样,蹬着自行车,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快递员的崭新生活。
02幽默让生活变得轻盈马克吐温说,“幽默是一股拯救的力量。
”还有人说,“一个人懂幽默,才能站在更高的立足点,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事物,从而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
”
托克伦完全就是幽默的化身。
无论遭遇多难堪的处境,他都可以用“幽默”这种灵验的魔法轻松化解。
快递员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如妻子所料。
一次飞来横祸让他从车上飞了出去,在床上躺了半个月。
托克伦并没有因此服老,很快,在跟妻子一次逛超市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辞职后的第二份工作:在超市回收整理旧酒瓶。
同样是一个“不体面”的职业,也不出意外再次遭到妻子的奚落。
“这个工作的一大好处就是每天都有新鲜面包吃。
”托克伦依然很乐观。
女儿被渣男劈腿,一般人本能的反应肯定是找女婿算账,为女儿出一口气。
“轻松点,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跑了男人的女人。
”托克伦的回应出人意料。
一次,外孙跟他提到死亡。
小孩问,外公,你会死吗?
他说,会,但目前我还没有这个打算。
这个可爱的老头,还殷勤地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单身狗同事们传授泡妞秘诀:“每天送她一朵玫瑰,要执着,要沉默,像头驴子一样。
”
快乐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不会被痛苦所左右。
幽默,就是托克伦抵御痛苦、保持快乐的武器,它让生活中的一切难题也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甚至,往往还会转化成出其不意的喜剧,就像一面哈哈镜,再严肃的表情也能转化成微笑。
03热情享受生活的丰富颜色从出生起,我们就拥有好奇心,但随着年龄渐增,好奇心总会渐渐退化。
按理来说,托克伦也应该已经到了什么都见过,对一切都不再感到新鲜的阶段。
但恰恰相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仍能勾起他的兴趣,并且一旦认准了,谁也拦不住,一定要去尝试、实践。
除了尝试各种职业,结识一大堆年轻的朋友之外,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惊喜乃至惊吓之外,托克伦也没有疏忽给妻子surprise!
一次热气球之旅!
妻子原本以为丈夫之所以这把年纪还出去工作,是因为跟自己已经没得聊,不能忍受自己的唠叨。
但她错了。
两个人跌跌撞撞生平第一次坐上热气球,感受着气球承载着他们俩人一点一点飘升。
妻子终于发现,原来属于丈夫的风趣和浪漫从未曾失去。
她小鸟依人靠在丈夫的怀里,像个小女孩一样感动得大哭。
因为害怕,妻子说,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我们就要死了吗?
“知道,所以现在,在我们掉下去之前,我想告诉你,我组织这次旅行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城市的上空,这个我们共同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我只是想告诉你,和你在一起的这些年美妙极了。
”托克伦回答说。
也许有人会说,是托克伦的命好,老天格外眷顾他。
可是,如果自己不去思考,不去尝试,不去勇敢主动追求的话,他又如何会有超出常人的收获呢?
生命和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就好比一开始人人手里分到一张白纸,大家各自想象、构思、尝试,或画图,或折叠,或裁剪……到最后,我们都会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模样。
一张纸,很普通,但又隐藏无限可能。
托克伦把自己那张纸揉出了最好的模样。
他用智慧灵巧的方式,加工每一次经历,平凡无奇的生活因此幻化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辈子,很长,又很短,轰轰烈烈,或者独善其身,或者委屈求全……你都可以选择。
重要的是,我们得足够尊重自己的生命,得用最大的诚意度过一生。
当我们白发苍苍之时,回首前尘往事,我们不会感到后悔。
这本来就是一部很轻快的喜剧电影,没有很沉重的生命话题。
人过花甲,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与老伴、儿女、子孙每天守在屋子里终老。
但主角选择的却是继续思考人生,就像《秋天里的春光》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8173/里的老头一样,到了老年仍然童心不泯。
虽然撒尿时已经不像孙子那样喷泉般的射出了,虽然骑自行车送快递时已经不能控制好方向摔断了脚,但是他仍然会盯着大街上性感的女人、仍然会偷窥女人的乳沟、仍然会和女人搭讪聊天、仍然会梦到那个巨乳的女同事、腰上满是圆珠笔划痕的女侍应、勾引女婿的性感护士(当然,还有那个可怜的老婆婆和那个讨人厌的女校长)。
对于女婿的出轨行为,也能换位思考地理解他的苦衷,并且还能接受女婿喊他做爸。
关于青春——老而弥坚、老顽童,或许也不能描绘这位可爱的波西米亚人。
虽然身体衰老,但是心理拒绝衰老,这是电影传达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相对于市场上那些外表咏叹青春易逝,实际敦促人成熟世故的所谓青春电影,这无疑是一个倒位思考——人为什么要这么执着自己的青葱岁月呢?
为什么要追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呢?
即使我们年过花甲,也是能够一起去追女孩不是吗?
超市里兼职的大学生和多嘴先生不是和主角一起追女孩了么?
关于死亡——中国人对于死亡是忌讳的,尊敬长者就要说长命百岁。
然而欧洲人对于死亡是毫无禁忌的,给父母送礼物则是送一块漂亮的墓地将来下葬。
就像影片快结尾时,主角发现妻子包里有火机和香烟,原来她背着他偷偷抽烟是为了比他先死,不想孤独终老。
这置于中国的普通家庭,肯定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但是这两口子却能开诚布公地谈论诸如老年夫妇男的先死还是女的先死的话题。
这才是一个理性的欧洲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关于死亡,从来不应该拒绝,而且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在死亡之前能完成什么心愿,能给后世人做出什么贡献。
毫无疑问,一个人面对死亡的豁达和宽容,足以决定一个人的整个老年生活质量。
因此,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缅怀什么青春了,这只能当作人生的一段经历,往后的人生,还要积极地走。
希望我的外婆可以快乐幸福地继续生活——写于外公去世的第二天,2012年2月1日。
丈夫:你为什么偷偷抽烟?
妻子:因为,我想赶在你之前死去。
男人先死,女人探墓,我不想这样。
——《布拉格练习曲》这是我所听过的最自私,但却最令人心悦诚服,也是最浪漫的吸烟理由了,狡黠的捷克式的幽默让女人拥有了一个名正言顺抽烟的理由。
在此之前,抽烟似乎是男性的专利——万宝路的发展史恰巧能验证这一点。
万宝路Marlboro,由英国菲利浦莫理斯烟草公司制造,万宝路这个名字源自其伦敦香烟厂地处的大万宝路街Great Marlborough Street。
1902年,总部设在伦敦的菲利浦莫理斯烟草公司在纽约开设分公司,并销售包括万宝路在内的品牌。
可在一段时间内,尽管当时美国吸烟人数年年都在上升,但万宝路香烟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
一战刚刚结束不久,许多美国女青年奉行及时行乐主义,沉湎于香槟酒和爵士乐,一天到晚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香烟的味道正好能让人们自我麻醉,忘记了一战带来的心理创伤。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宝路在1924年精心打造的广告语出炉了——Mild As May,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经营者们为能想出这样一个符合女性形象,温柔纯美,令人闻之忘忧的广告语而感到骄傲。
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万宝路并没有像其经营者期望的那样销量激增,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万宝路一度陷入困境。
1954年,这个棘手的问题被交到了著名营销策划人李奥·贝纳手中。
经过对香烟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后,李奥·贝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万宝路香烟需要“变性”,因为香烟的主要诉求对象,不是温柔纯美的女性,而是粗犷豪迈的男性。
在这种“男性香烟”思想的指导下,万宝路的形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胭粉气质的万宝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目光深沉、皮肤粗糙、浑身散发着粗犷、豪气的美国牛仔形象。
在广告中,骑着骏马的西部牛仔驰骋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他的袖管被高高卷起,露出多毛的手臂,无论在何时何地,他的手指间总是夹着一支冉冉冒烟的万宝路。
之后的一系列广告中,万宝路始终强调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以野性不羁的美国西部牛仔为品牌形象,以吸引所有追求这种气概的男性消费者。
就连万宝路的英文Marlboro也被演绎成了一句充满铁汉柔情意味的话——Me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 Only。
从此之后,以铮铮铁汉形象示人万宝路香烟,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全球征城略地之旅,至今还在继续着。
由于万宝路的品牌营销策略太成功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香烟这种消费品逐渐变成了男性的专属,而女性则要为找一个恰当的抽烟理由而煞费苦心,否则就要像《布拉格练习曲》中的妻子那样——偷偷地抽了。
布拉格练习曲 讲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在学校教文学。
学生不尊重他,他不爽了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乐趣了于是辞职了。
先是去做骑自行车送快递的,被车撞了以后改去超市兼职回收玻璃瓶。
经常看见美女就意淫一下,好像不太爱妻子,但40年婚姻纪念日送给妻子一次热气球旅行作为惊喜。
期间还撮合了超市里一堆老人结了婚,帮自己的原同事追到自己女儿。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到老都敢于冒险的充满活力的浪漫老头儿,愿你到那个年龄也依然这么好玩(^・ω・^ )
捷克电影周01.22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伊利·曼佐/捷克200601.23 雪花莲节 伊利·曼佐/捷克198401.24 严密监视的列车 伊利·曼佐/捷克196601.25 布拉格练习曲 扬·斯维拉克/捷克200701.26 青春校树 扬·斯维拉克/捷克199101.27 给我一个爸 扬·斯维拉克/捷克199601.28 秋天里的春光 伏拉基米尔·米切尔/捷克2001「有365部电影的1年 是新的1年 」2018年1月25日 第19天片名:布拉格练习曲 Obsluhoval jsem anglického krále导演:扬·斯维拉克/捷克2007片长:100分钟🎵🏃🌍🚲🎈🎈我有阿姨的平足 叔叔的想象力在这世界漫游许久 依然不知它的含义我曾梦想去尼罗河 横渡伏尔加河我相信许多无稽之谈 直到今天我仍然感到困惑 我仍然感到困惑即使在我这样的年纪 我这样的年纪我仍找不到生活的线索我读过的书多如繁星 多如繁星我已走到生命的最后旅程如果能再次拥有它该多好也许与你一起 与你一起如果你愿意——《Ani k staru!
Ani k staru!
》(《布拉格练习曲》电影插曲)
直到退休以后,我漫长的青春期才刚刚开始。
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沉淀,人生的阅历愈加丰满,却让我产生了更多的好奇与困惑。
为什么年龄越长,自己所不确定的事情却越来越多?
知天命的年纪,人生依然毫无头绪。
这是电影《布拉格练习曲》里主人公的人生速写。
🎬电影由老斯维拉克(同时也是该剧的编剧)饰演的托克伦原本是一位文学老师,因为对挑衅自己的学生小施惩戒,事后又不满校方的判决,而选择主动辞职回家。
“我不留在这里,因为我不再感到快乐。
”——任性的老头便提前预支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在家里呆了没多久,他又开始耐不住寂寞,不顾妻子的反对,为自己找了兼职。
第一份快递员的工作,最终以他在送件途中摔断了腿而告吹。
然而没等腿伤完全养好,他又在去超市购物时,顺带给自己找了份回收玻璃酒瓶的新工作。
新的工作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镜头下,冬末初春的夜晚,靛蓝色的天幕下,老火车徐徐驶出视线。
窗户的玻璃上,历经了整整一季的积雪融化成水渍,预示寒冬已渐行渐远。
无论是送快递,还是在超市回收旧酒瓶,这两份工作都是和人打交道。
于是老头儿在他的奇遇里,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家人,旧友,还有刚结识的朋友。
生活被注入新的气息,没有知天命的年纪该有的沉着,反而是手忙脚乱,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的笨拙应对。
但是一成不变的生活至此消失了,沉闷被打破,缝隙里长出了迟暮的生命力,还有随之而来褪了色的欲望。
✨冬末的晚上,有了新工作的老头儿开始做起了春梦。
梦里的对象都是他白天里遇到的女性,女同事,女顾客,女护士,甚至还有女上司。
一节摇摇摆摆的车厢里,身着性感制服的女售票员,接过车票,检查,打孔,含情脉脉的眼神里透露深情,“我想你。
”“我也是。
”“我们想你。
”“我也是。
”充满欲望的车厢,白天里的女人们坐在对面,暧昧在空气中弥漫。
褪了色的欲望,虽还是欲望,却更多了一份适时的克制。
梦里的情色,点到为止。
不是半夜突然醒来,便是梦里的自己也有所控制。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里,老头在梦中拒绝美艳的姑娘:“对不起,我今天很累,我担心我的女儿……”(此时老头儿的女儿刚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婚姻。
)虽然年轻无关年纪,但是老头儿的后青春期里,家庭和道德还是一股引力,随时将漂浮的岛屿拉回原有的归属地。
年长者的青春,正如开在冬季里的花朵,自有它生命的张力。
❄️🍂🍃“我期待夏天,因为天会热起来。
我期待冬天,因为没有苍蝇。
现在,我再没有什么期待了。
”这是电影里妻子的一段独白,表面看去是曾经的激情退却,生活如一潭冰封的湖水,再无波澜,实际上这几句话里内藏多少不甘,充斥着对人生无比的期待。
当夜深人静时,那些内心深处不为人所道的隐秘渴望,梦醒时分一一浮现心头,或留有一丝温存,或仍叫人心有余悸,无缘由的心跳加速,久久难以平抚。
那些像是春晓时分,忽然发出的一声短促而有力的呐喊,划破天际,它是万物复苏的信号。
空气里温度渐高,湖上的冰化了,暖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我的微信公众号/Pause Day
虽然生活总不够完美,例如工作不尽如人意,例如伴侣不够忠诚,但只要好好对待它,并且愿意站起来睁开眼睛,它总还是美好的。 20100725@北京组长家。
28-3-2008 7:00pm cityhall
结尾老夫妇一起坐热气球简直太棒了!虽然出了一些小意外,但热气球这个点子仍然让我觉得帅到飞起来。有一天,也想跟自己爱的人一起去坐热气球。
有别于中国作家金庸笔下的“老顽童”醉心武学、羞于情感,捷克的这个老顽童则倔强拒绝服老,热衷风流韵事,不减诙谐风格。
我想给六颗星。为了这个结尾的二十分钟。
如果没有结尾就给两颗星,开头太差了。台词不错。
活得很有追求和乐趣的老头子
胡子一把,春梦成堆.
夸张然而真实,平淡然而感人。
已阅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
再给点想象力。
难得一见的捷克电影。
难道导演真的能做到部部精品?
以喜剧的方式诉说迟暮长者的种种,唏嘘,感叹。ps:父子合作!32109f0b-0190-470f-9f0e-4d2e66948557/
强到爆
结尾还能这么美丽和浪漫。看看我们一起共同生活了四十年的城市。
2017.09.20【C+】
3.5 喜欢结局
海绵绞干机的老年生活,和你紧紧抱住,这生命最后的旅程也已美妙。老人骑车旅行的那段,捷克小曲轻轻飞扬,这是无奈中的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