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主演:刘威,韩宇,姜中锦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1
简介:几个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女性,却都因钱丧弃人格,丧失人性而堕入深渊。她们是如何堕落的,在她们的世界里钱真的可以抵得过这世上的任何东西。《风中玫瑰》就是讲述了女人如何禁不住金钱和欲望的诱惑一步步的迷失自己。详细 >
也就像马其顿这种落后国家的人才会把精力花在这种事上吧
69th Berlinale 目前为止加短片看了20部,这是最惊喜的一部,全场观众掌声最持久。历史系毕业失业女孩在警察和教宗,媒体和传统宗教男权之间,轻盈得如同一支蝴蝶。
3.5
很奇妙的q a 被导演的话激发到了。我要好好活下去
这世界很多地方还是很荒谬的,看电影可以,真实的话,难以接受
用一个宗教活动的性别成见来揭露女性在社会中遭遇的歧视,以极度限定的视角和场景来增加矛盾的紧张感,这些是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但比起女主,我可能更欣赏那个女记者。歧视或不公,是你努力了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才有资格说遭遇了歧视,才有底气去争取。如果人设一个废柴,嘴上说我可以,行为上消极,那被看轻和是男是女没有关系吧。
节奏上佳,不疾不徐,可惜故事有点单薄,二十分钟左右就想到结局了...僵化的母亲,不讲法律的执法机构,暴徒与守旧的教会“我对于共产主义和民主结构的混合有兴趣”“也许这就是这个国家时日无多的原因罢”
有点虎头蛇尾
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很粗糙。维护着女性权利的女主浑身充斥着与片中男性同出一辙的暴力与愤怒,就像片中「给女模特安个男性的头能让她变得更幸福」的比喻一样,似乎女性中的反抗者依然是男性。这样的认知可能比故事本身更能体现北马其顿人(包括导演本人)根深蒂固于宗教传统中的偏见。女主所遭受的歧视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而最终走出困境又依赖于男性的帮助与爱情,这样片面且最终意图不够不明确的叙事反而削弱了片中金句的力量。目的较为清晰的镜头成了唯一的亮点。3+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警局那段一度看睡着了。。。电影画面还是挺科班的,很多对称构图,从追逐十字架这件事看到男权社会的荒谬与可笑,一个有知识的女性,就因为长相不好看,找不到工作,被母亲嫌弃,这样的环境真的煎熬!
马其顿的一部反映女性平权和社会问题的影片,以个体女主人公对抗男性社会为核心矛盾,在斗争的过程中渐渐找到自信并顺带着收获了爱情,开头女主人公站在蓝色田野上配合着动感的音乐很有气势,后来的故事却以平淡对抗冰冷的体质,影片中还不忘“调侃”中国的政治制度,等导演来到中国生活个几年就会发现新的问题了吧。
抛开那些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世俗立场冲突,我看见一种深重的孤独。
7.5/10 Seattle IFF Intern 2020
精彩。但和好之间还差着生命力。
成也剧作 败也剧作
「FIRST第二场」故事讲得非常好,但结局戛然而止,极尽周章地讲好铺开一个现实,然而也只是个现实,放弃了深入 。如果它是关注于个人思想层面的胜利而顾不得大局,那宗教与女权的主题绝不是通过个体上的解脱就可以承载的。
直男癌和厌女症共用一副嘴脸
#13thFIRST#10
5#拍得实在是太浅了,剧情设置倒还蛮精巧,可惜过于脸谱化符号化,最后大段大段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设置和转变看着太出戏了。估计就是女性视角和权益的讨论才让它进的柏林主竞赛吧。(导演竟然是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者)
#Berlinale69# 4.5,虽然片场笑声不断,但其实看完心里挺沉重。从一个普通女性完全偶然的经历及其后果去探索宗教在世俗社会里对性别平等的压迫。少了对噱头的描述,导演把女性角色融入到了性别、宗教甚至公权力的结构描述中,使本片对女权主义的刻画更为饱满和朴实。同时,部分男性平等意识的崛起,对比了其他在权力关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们疯狂的愤怒,更将性别问题的实质,指向保守的惯例本身,而超脱了性别对立的思维。片尾里记者的一句话,2018年了,我们还活在黑暗时代里吗?这好像就是每次看到一些无可理喻的新闻时豆瓣青年们内心的感受。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也就像马其顿这种落后国家的人才会把精力花在这种事上吧
69th Berlinale 目前为止加短片看了20部,这是最惊喜的一部,全场观众掌声最持久。历史系毕业失业女孩在警察和教宗,媒体和传统宗教男权之间,轻盈得如同一支蝴蝶。
3.5
很奇妙的q a 被导演的话激发到了。我要好好活下去
这世界很多地方还是很荒谬的,看电影可以,真实的话,难以接受
用一个宗教活动的性别成见来揭露女性在社会中遭遇的歧视,以极度限定的视角和场景来增加矛盾的紧张感,这些是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但比起女主,我可能更欣赏那个女记者。歧视或不公,是你努力了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才有资格说遭遇了歧视,才有底气去争取。如果人设一个废柴,嘴上说我可以,行为上消极,那被看轻和是男是女没有关系吧。
节奏上佳,不疾不徐,可惜故事有点单薄,二十分钟左右就想到结局了...僵化的母亲,不讲法律的执法机构,暴徒与守旧的教会“我对于共产主义和民主结构的混合有兴趣”“也许这就是这个国家时日无多的原因罢”
有点虎头蛇尾
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很粗糙。维护着女性权利的女主浑身充斥着与片中男性同出一辙的暴力与愤怒,就像片中「给女模特安个男性的头能让她变得更幸福」的比喻一样,似乎女性中的反抗者依然是男性。这样的认知可能比故事本身更能体现北马其顿人(包括导演本人)根深蒂固于宗教传统中的偏见。女主所遭受的歧视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而最终走出困境又依赖于男性的帮助与爱情,这样片面且最终意图不够不明确的叙事反而削弱了片中金句的力量。目的较为清晰的镜头成了唯一的亮点。3+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警局那段一度看睡着了。。。电影画面还是挺科班的,很多对称构图,从追逐十字架这件事看到男权社会的荒谬与可笑,一个有知识的女性,就因为长相不好看,找不到工作,被母亲嫌弃,这样的环境真的煎熬!
马其顿的一部反映女性平权和社会问题的影片,以个体女主人公对抗男性社会为核心矛盾,在斗争的过程中渐渐找到自信并顺带着收获了爱情,开头女主人公站在蓝色田野上配合着动感的音乐很有气势,后来的故事却以平淡对抗冰冷的体质,影片中还不忘“调侃”中国的政治制度,等导演来到中国生活个几年就会发现新的问题了吧。
抛开那些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世俗立场冲突,我看见一种深重的孤独。
7.5/10 Seattle IFF Intern 2020
精彩。但和好之间还差着生命力。
成也剧作 败也剧作
「FIRST第二场」故事讲得非常好,但结局戛然而止,极尽周章地讲好铺开一个现实,然而也只是个现实,放弃了深入 。如果它是关注于个人思想层面的胜利而顾不得大局,那宗教与女权的主题绝不是通过个体上的解脱就可以承载的。
直男癌和厌女症共用一副嘴脸
#13thFIRST#10
5#拍得实在是太浅了,剧情设置倒还蛮精巧,可惜过于脸谱化符号化,最后大段大段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设置和转变看着太出戏了。估计就是女性视角和权益的讨论才让它进的柏林主竞赛吧。(导演竟然是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者)
#Berlinale69# 4.5,虽然片场笑声不断,但其实看完心里挺沉重。从一个普通女性完全偶然的经历及其后果去探索宗教在世俗社会里对性别平等的压迫。少了对噱头的描述,导演把女性角色融入到了性别、宗教甚至公权力的结构描述中,使本片对女权主义的刻画更为饱满和朴实。同时,部分男性平等意识的崛起,对比了其他在权力关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们疯狂的愤怒,更将性别问题的实质,指向保守的惯例本身,而超脱了性别对立的思维。片尾里记者的一句话,2018年了,我们还活在黑暗时代里吗?这好像就是每次看到一些无可理喻的新闻时豆瓣青年们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