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道到感悟人生。
1-不要总用大脑去思考,不要总用理智去思考问题,不要总问“为什么”,这样的过程,我们总会忘记掉“用心感受”,这样会让我们的感受力、心灵变得原来越愚钝。
用心去感受,用感官去感受,用手去感受,有时候比思考其中的原理更加有效。
这也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可是我们总习惯于用理智和大脑去思考问题,忘记了感官和心灵的重要性。
2-当你不理解“为什么”得时候,先去“做”,去“反复地做”、“多次做”,一直做到“熟能生巧”,形成一种“习惯”,慢慢地,你自然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原理。
这就是“悟”或者“开悟”的过程。
不要总想搞懂“原理”、“理由”才去做一件事情—因为很多事情可能本没有完整的理由或者原理体系,或者说,你现在去获得了这些原理或者理由,你也没有办法理解透彻。
所以,放弃大脑的理智,而选择用心去感受,去行动,在行动中细细品味和感受,直到开悟。
3-世界上的事情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立即理解】的,一类是【不可立即理解】的。
对于能立即理解的事物,经历一次就够了。
对于无法立即理解的事物,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去才能渐渐理解。
4-对于任何无法理解理解的事物,用心去感受就好了。
就比如,对于“泷”这个字,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它美的字形、美的笔画、美的用笔,就可以想到瀑布。
这就是用外形去感受它。
这一点应该是我们欣赏万事万物的的方法和态度。
比如艺术。
我们无法理解艺术品到底在表达什么,其内核是什么。
可是这明显就是—我们的大脑理智在作祟,而我们的内心、感官却居于次位。
相反,应该调动起我们的内心和感官,去感受就好,去细细品味就好,不要总是在意“它的意义”。
5-“日日是好日”。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感受,发挥自己的感官,去享受每一个当下。
运用全身感官,品味当下瞬间。
下雪的时候就看雪,夏天感受暑气,冬天感受刺骨的寒风。
这样—每天都是好日子。
6-能一直重复地做同样的事情,这也很幸福,不是吗?
—的确,当每次我们都感受每一个当下的时候,那么每一次同样的事情都会有所不同,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完全在于心境。
7-珍惜做每一件事的机会。
当做一生只有一次去做事情,才会感受、用心、感悟,而且很可能这件事情之后再也遇不到类似得事情了—因为会:骤然是失去。
就像是老师突然失去了她的老师,就像是典子突然失去父亲。
一切都那么突然,一切的惋惜都来自于没有珍惜“尚存在”时候相处的机会。
因为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总是突然发生,来不及做准备。
这部我挺个人向的,因为看的时候陷入一个问题:这种繁文缛节的日式茶道有意义吗?
尤其对我这种只知道牛饮没啥讲究的人来说。
有说“内卷”其实就是在没有意义的事上精益求精,反正片子节奏缓慢思维一直游移到日本文化,中式文化,美式文化的差别。
比如日本吃面条要发出吸溜的声音体现好吃,但不提倡吧唧嘴吃饭的中国估计会觉得吸溜也会显得粗鲁吧。
脱离文化语境其实无所谓好坏。
但后来思考为何日本很多事情能够做得漂亮,也是因为这种吹毛求疵到有点“变态”的细节控,矫枉过正,取乎其“变态”,才能得乎其上,所以他们总是感觉干净整洁井井有条。
中国或者美国互联网文化,先有再好不断迭代优化是另外一条路,没所谓好坏,类似看《马斯克传》,他经常么事找事稿所谓的“运动”,其实运动本身意义不大,而是这种“变态”传递他的精神主旨,时不我待,一直给你超高的标准让你自我驱动,从而推动他的事业和宏伟目标一直向前。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34部:《日日是好日》
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一件事。
夏天听雨、冬天看雪、春天赏樱、秋天聆风,春去秋来,夏至冬归。
一期一会!
《日日是好日》这部影片以一种细腻而富有哲理的方式,探索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与禅意。
“一期一会”是茶道用语,后来引申为:人一生或许只能一次遇见同一个人,你眼前的人可能以后都不会出现在你的人生中,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相遇。
电影以24节气串联起女主24年学茶道的人生。
女主大学毕业后,每天过着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日子,对于未来充满迷茫,于是,她踏入茶室开始学茶道。
在这24年学习茶道的日子里,自然气候一次次的变换,女主经历了大学毕业、就业、恋爱、结婚到父亲离世等人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时心境的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积累和沉淀的。
在这个过程中,女主逐渐领悟到”日日是好日“的禅理,即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和体验。
影片中的”日日是好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感恩的心,珍惜每一个时刻,不抱怨、不焦虑,以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这种态度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瞬间。
这是一部风格清新的治愈系慢节奏电影。
看完后余味悠长!
每次做茶尽管动作程序都一样,但因每次的心情和环境不同,那就是不一样的,做出的茶也就是不同了。
这是树木希林的最后一部作品。
喜欢树木希林老奶奶!
分享一些影片中喜欢的台词:1⃣️“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要重重放下。
我们往往因为用力过度,而造成自己与他人的负担,所以'举重若轻'才是用心而不过度用力的智慧表现。
”2⃣️“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
”3⃣️”生命就像樱花一样,转瞬即逝。
一下子就离开了,一眨眼的事啊,樱花簌簌飞落,就像戏剧的终章。
“4⃣️“有些事情其实不必勉强去懂,勉强自己试图去了解,却徒劳无功,其实是时候未到,时候到了自然了然于胸。
”5⃣️“无聊的自傲,只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甩不掉的心理包袱。
一定要舍弃这些包袱,让心净空无一物,才能无所窒碍地容纳任何事物。
”6⃣️“雨天听雨,调动五感,全身投入,感受那一瞬间。
雪天赏雪,夏天感受暑热,冬天体悟刺骨的寒冷。
日日是好日,原来是这个意思。
”
电影:《日日是好日》国家:日本上映时间:2018导演:大森立嗣主演:黑木华、树木希林豆瓣评分:8.2-over-
写《日日是好日》书评的时候,要追溯到最开始写书评的时候,是2013年的末尾。
可见时间长了会有种错觉,一直觉得上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个炎热的夏天,可能下意识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夏日里看吧,令人感觉内心清凉的一本书。
今天看到这部书改编成的电影,觉得电影亦复如此。
电影由树木希林和黑木华联合出演,这部电影是树木希林的遗作,一直很喜欢这位老者,她的演技,她的生活方式,在这部片子里,她看起来依然很有精神,应该说看她演戏,本身也是对于生活的一种体味吧。
黑木华最近连着看了她的几部片子,不会让人觉得绝美的脸,可是在这部具有时间跨度的片子中,她的面容竟然觉得也有所变化。
是位很棒的演员。
电影讲述的是典子与一家人看《大路》归来,和表妹商议一起去学习茶道,两个人一起来到武田老师的茶道教室,她们经历了初学茶道的艰辛,渐入佳境,她们在茶道学习中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而茶道就这样默默陪伴了她们的岁月,书与电影中其实都蕴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时间。
应该说茶道整个过程也是在向时间致敬的吧。
每年都在重复同样的茶道流程,可是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对应着不同的卷轴、天气、自然与茶具,自然也有不同的心情,时间是无上的大神,不会眷顾任何人,呼啸而去,而我们唯一挽留他的方式,不过是细细品味每一天,每一刻。
我们无法像武田老师一样,每天选出那么合适天时的卷轴,无法收藏每逢狗年才能够用到的杯子,但是我们可以在内心里放置一个卷轴,写上你于今日的感受,在每天的一饮一啄中感受时光的意趣。
那么时光对你来说,就是充满了不同的感受的,能够藏纳于心的。
另外时光的另外一重意义,就是让你逐渐体会事物的意义,茶道的精神在于严格遵守其规定的方式,让流程内化于心,在不需要思考,让手带领你的思维的时候,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在我们过分尊崇大脑的年代里,用行动去指引思维与生活,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而当你在时光与行动不断交错的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体悟的时候,那是一种类似禅宗顿悟的快乐,那是一种通过你自己的思维与体验得到的经验,是谁的话语与行动也无法替代的只属于给你的感受。
片中的典子与武田老师在茶道中一起经历了24载岁月,其间是无数个节气与天气变化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肯定不会都是快乐的,要经历分道扬镳,要经历背叛,要经历分离,可是我想在一个午后,细细品味茶道意趣之时,依然会感叹:日日是好日,那么就是时光给予的最好的礼物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迷惘於人生的黑木華,偶然開始跟樹木希林學習茶道,十幾年下來,手腳仍然笨拙。
寒來暑往,她默默堅持,直至樹木希林快將走到人生的尾聲......日本茶道重視形式,由模仿學起。
樹木希林飾演的武田老師,教黑木華以肢體記憶步驟,我手沖我茶,不必事事進出大腦。
文字著述、理性思考可以長久流傳,代價卻是失去了工藝的玄妙法門。
以肢體動作切入傳統,反而更易深入。
近年不少朋友提倡喝茶者須懂茶,要了解品種、產地、栽種方法之類。
涉獵一門學問,耗時甚久,而且知得越多,有時難免執著於一家之言、門戶之見,反而成了交流的障礙。
武田老師說,「每年我們都在做重複的事,但我最近開始覺得,能夠這樣跟同一班人做同樣的事,是一種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喝到珍貴稀奇的茶,而是一班人慕茶道之名鍛鍊不懈,切磋砥礪,不知長日將盡。
愛茶者尋根溯源,當然要鼓勵;不管優劣、有茶下肚便成者,也不必批判,因為在飲品、化學品在在皆是的年代,仍堅持喝茶者已經不多。
至於將茶和慢活、樸素生活、簡約主義之類扯上關係,那是行銷的術語,商家可以自說自話,消費者專心飲茶便是。
有評論說《日日是好日》是平庸的日系小清新。
小清新不能當飯吃,雞湯當水飲不嗆死也膩死,但對一般人而言,日常生活勞碌有餘,難得悠閒,兩小時的心靈按摩不算奢侈。
先別說黑木華和多部未華子,單看樹木希林如何在寥寥對白之中,眼波流轉之間,呈現演藝生涯的萃取,已賞心悅目。
春花秋月,夏風冬雪,乃最閒卻又最宜人之物。
然而閒物易得,閒人難尋。
如何判斷事物重不重要,已是世所不傳的秘技。
將要事做好,是稱職的人;將閒事做好,是完整的人。
任由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看死君:作为今年北影节展映的第一部电影,树木希林遗作《日日是好日》无疑收获了不少好评。
这部让人又哭又笑的治愈之作,不仅因为树木希林的表演而熠熠闪光,更在于它借由茶道品读生命中的阴晴圆缺,并让我们对生老病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即便现实中的树木希林没能像影片中那么长寿,更别提“活到100岁”,但电影终究还是烙下了另一种永恒。
雨天听雨,雪天看雪,即便明天便会死,只愿日日是好日。
有意思的是,大森立嗣导演还在影片中以费里尼的《大路》作为比照,借黑木华饰演的典子之口道出,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反复重看《大路》时不同的心境。
从小时候的“完全看不懂讲什么”,到长大后的“如果没有被那部电影感动,你的人生就毫无意义”,再到经历亲人去世后的“痛哭不止”。
而茶道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作者| 满江红;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这是一部用茶道注解人生况味的电影,也是一部用二十四节气串联的电影,更是一部展示各式绚丽和服的电影。
冬去春来,一斟一饮,一期一会,二十四年,一瞬而过,人之一生,一只茶碗也不过只能用四五次而已。
简单来说,影片大致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身处大学阶段的典子,年仅20岁,找不到“真正想做的工作”,便陷入成长初期的迷惘。
某日,典子妈妈在闲聊中说起茶道教室的老师“武田阿姨”,对其充满好奇与景仰,随即撺掇正无所事事的典子去学茶道。
典子也只是闲闲的听着,无动于衷。
倒是正好过来玩耍的表姐美智子立刻产生了兴趣,雀跃着说要去要去,并且力邀典子同去。
左右无事,抱着姑且一去的心态,典子和美智子一起走进了武田老师的茶道教室,于是开始了与茶道近乎24年的羁绊。
刚进入茶道教室时,典子就注意到墙上的挂匾写着“日日是好日”五个字,对于当时找工作不断受挫的典子而言,这个偈语不无揶揄。
没有料到的是,开始热衷茶道的美智子,没过多久就早早退出了茶道学习。
而初始学茶道笨拙无比的典子,却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地一路坚持了下来,目睹了茶道教室内的轻风吹拂、樱花飘落、夏虫呢喃、秋枫染红、冬雪纷飞。
在武田老师温润而包容的注视下,典子逐渐经历了人生中就读、从业、背叛、失恋,也目睹了失去与死亡。
当典子从一个29岁的青涩豆蔻少女蜕变成一个45岁的优雅成熟女性,也终于明白了“日日是好日”所蕴含的人生意味。
武田老师只教典子和美智子用肢体记忆去熟悉每个动作步骤,用手烹茶冲茶,不必事事都要进出大脑。
从未接触过茶道的典子和美智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自然是十做九错,抬手举步、举勺放杯、甚至呼吸都要重新学习。
第一节课学习茶道基本礼仪,诸如进入茶室必须先迈左腿,茶道开始步向茶具时,在榻榻米上只能走七步,如何用规定步骤严格折叠擦拭茶碗的布等等规矩。
两个现代女孩完全无法理解这些做法有什么意义,自然格格不入,自然会问“为什么这样做?
”但武田老师既不解释也不愠不怒,她只是说,“就算开始不知道这些意思也可以,「茶」首先就是从「形」开始,然后将这些「形」放入心里就可以了。
”
学习了两年的典子仍然对茶道毫不理解,面对找到心仪工作而退出茶道学习的美智子,不无艳羡而自怜地哭泣。
数年以后,美智子已经顺利结婚,典子却在公司被后辈超越而替代,致使自己无法转正,同时又遭恋人背叛而失恋。
此时的她,在学习了十年茶道之时,动作仍被武田老师批为“粗疏”,还不如刚刚入门的高中女学生,典子心中的挫败感不言而喻。
武田老师温柔地说,现在停课不用再学也可以,偶尔过来喝杯茶也是不错。
但一直受挫的典子只是休息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放弃茶道。
在学习茶道的第24年,终于等到了武田老师这样对她说,“你可以出山收学生了。
”一个女人平凡的一生也要经历那么多的坎坷不顺,但至少典子在茶道上已经收获了圆满。
而对于武田老師而言,“每年都在做重复的事,能夠这样跟同一班人做同样的事,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
与热衷于讲究茶叶产地、品种、栽培方式的中国茶道相比,《日日是好日》所诠释的日本茶道,是另一种近乎禅机的学习门径。
日本茶道首先讲究的是抛弃一切想法,只在当下全神贯注于肢体动作,获得一种极致的形式感,而通过超乎一切的形式感,由外置内,最终达到安抚心灵进而保持内心的平静,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大约就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吧?
因为茶道是如此极具形式感的仪式,所以大森立嗣执导的这部电影也有着非常强烈的形式感,用来呼应影片中茶道的主题:比如影片用24个节气来串联全片,既说明时间的流逝、季节的转换,也让人物可以用当下的节气来道出此时的心情,“立春明明是最冷的一天,但大家还是说春天来了,以此鼓励着咬紧牙关熬过冬天的自己。
”
比如武田老师每次出场时不同的和服款式,无一不是在诠释这位茶道达人雍容华贵、从容不迫的姿态形象。
当然到后期与学生们进行“茶会”时,各种款式五彩绚烂的和服造型更让银幕美不胜收,这何尝又不是暗示茶道在日本已经普及到花繁枝茂的情况。
又比如12年才能拿出来一用的狗纹茶缸,是按照每年的生肖顺序使用。
典子进入茶道教室的第一年,使用的就是画着狗的茶缸;第二次使用的时候,典子已然经历了失恋之后又结交了新男友,开始步入熟女阶段。
而再次拿出狗纹茶缸时,典子已经可以从茶道教室正式出山,人生也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生肖茶缸巧妙地蕴含着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瞬而逝的意蕴。
再如茶道教室中每天一换的卷轴,不仅是字画的变化,也是典子学习茶道由表及里的重要投射物与参照物。
纵观全片,这些极具形式感的道具用得恰到好处,并不让人觉得生硬而产生强烈的违和感,也最大程度地让影片从外在形式去诠释出内在的主题精神。
影片的主要演员典子由黑木华扮演,武田老师则由树木希林扮演。
这也是树木希林演员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最后的遗作。
树木希林在影片中的表演从表情到动作,再到语言,彻底化身为一位终身都浸淫在茶道中的职业匠人。
她对典子固然关注却并不过分靠近,偶尔点拨其人生也不动声色,大有对空而语、全凭领悟的空灵,形成与典子亦师亦母的温润关系。
这样举重若轻的演绎已经完全褪去表演痕迹,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典范。
影片在日本上映于2018年10月13日,彼时,树木希林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
上映首周末两天,将近8万人冲进电影院观看影片,缅怀树木希林,取得将近亿元的首周末票房。
影片是日本电影蓝丝带奖的2018十佳电影之一,导演大森立嗣获得了2018年报知映画奖的最佳导演,黑木华也凭借出色的表演被提名去年日本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无论从编、导、演哪个层面来说,或者对日本业界以及普通观众来说,影片《日日是好日》都完全称得上是一部用心制作的优质年度佳作。
好在影片虽然说的是非常专业的日本茶道,但却并不枯燥乏味。
尽管茶道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已经非常遥远,但无论是否爱喝茶,也无论是否了解日本茶道,只要摒弃偏见与杂念,沉下心来去观看这样一部用茶道诠释人生况味的日本电影,想必你也一定会产生共情,进而关照到自己的内心。
作者| 满江红;原创|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年又一载 ,24节气,往复循环。
雨天听雨声、雪天看飘雪、夏日感暑热、冬日感寒冷。
热水咕噜咕噜、冷水叮咚叮咚。
慢下来,静下去。
用你的全身心去感受。
感受每一个细微至毛孔的瞬间。
变故倏忽。
珍惜每一个遇见。
重复去做。
大路终归会出现。
能一直做同样的事、热爱的事,却又每次有些微感受的差别,是很幸福的。
日日都是好日。
看得也想去学学茶道了~前半段的时候认为是略带说教色彩的电影,那些大道理正确却没有什么体会。
随着荧幕中时间纬度的拉长,茶道与典子生命的交融也让那些“道理”愈发回响起来。
我一直觉得人的生活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向上的,有着“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大家齐头迈进,也是我们在早年的教育中被一直灌输的。
可惜正因为目标的一致性,所以只有少数人能走到金字塔获得价值感(因为本身这就是一种零和博弈)。
于是到了一定年纪,许多人开始寻求另一种模式,也就是无所谓对错也不再通过比较获得价值感的探索式的价值观,茶道就是这种价值观具象化的一种表达。
典子是幸运的,她家庭优渥,即使毕业时正值日本泡沫破裂就业寒冬,她也仍旧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也即她的人生因为没有“向上”的压力从一开始更偏向探索式,这也是与表姐相比,她与茶道更为契合的原因。
但即使这样的人,也会有内心不够强大需要社会向上的价值观认可的时候。
30岁的典子就遭遇了这种时刻,彼时她考试失败,即将结婚的男友出轨。
连引以为傲坚持下来的茶道,也被一个刚刚学茶道的15岁少女的天赋所击败。
所以对于茶道这个本来是修炼身心的所在,她滋生出了比较与嫉妒之心,最终因为生活的种种挫败叠加导致情绪崩溃。
这也是电影里我与典子最能共情的一段。
最后的感受是,茶道这一形式,比起赏鉴茶的味道确实更偏向形式的美感。
就连茶道师傅,集中起来去欣赏的也是茶器而不是各色茶叶本身(感觉和国内很不一样)。
茶道,花道,书道,茶器,怀石料理等等,互为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的美学闭环。
「日日是好日」这句话,你可曾听过?
依稀记得第一次亲眼「看到」,是在日本某寺庙中的卷绘之上,而这次由树希林和黑木华带来的这部同名电影《日日是好日》,就正正是从这句佛偈起步,让恬静心境,像茶汤一样慢慢晕开。
树木与黑木,两位不同世代的演技派,赫然成为了茶道的最佳代言人。
树木希林近年的作品都离不开死亡,无论是小偷家族中无名无份的「唉丫」奶奶,或是擅长搓红豆饼的痳疯病人,她饰演的角色离去,就好像秋去冬来一样自然又冷酷,为电影带来催泪位,亦为观众娓娓道来生命的重要一课。
今次树木希林饰演的茶道老师活到最後,但演员本人却与世长辞,纵是因缘亦难免可惜,於是乎作品亦成了这位国宝演员的遗作。
人人看高一线,故事承载的哲理高深莫测,静待有心人发掘个中禅味。
《日日是好日》讲述刚上大学的黑木华与表妹在无所事事的假期中接触到茶道,起初本来只想当成兴趣班充实生活,却在无形中体验到茶道的旨趣,与茶道老师的树木希林共赏茶碗中的百味。
「这部电影令人看得很舒服。
」刚步出黑房,朋友如此总结。
电影是缓慢的,但几乎不会让人感到无聊。
故事从标准的茶道教学展开,步骤接步骤,茶道有多慢,电影的进程就有多慢。
曾看过很多令人费解的慢戏,感觉只是为慢而慢,如果是在家观影的话,就会急不及待按快进,但这部却没有那份闷气,观影时就像亲历茶道学堂现场,下意识屏息静气,拍得慢也有了充份的理由。
两个年轻女孩第一次接触国粹,十做九错在所难免,举手投足,甚至连呼吸都要归零重学,茶道几近「不讲理」的繁复细节引来观众暗自偷笑,远观已够折腾,落场?
认真咪搞。
问到茶道是否只追求形式主义,老师(英文字幕细心地保留Sensei,没有译为teacher实在加分)一句作结。
「茶道重心形,要习惯而非学习。
」引申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理性与感性。
大概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动物,又或人类就是贵在有思考而登上万物之灵,主角黑木华和一同拜师的表妹在茶道文化的大门外,率先被形形色色的手势丶步法丶角度等传统规条拦下。
「为何如此执着?
」门户之见,不耻下问无死。
而且我们都期望,老师之所以称得上老师,就是能够在该专门领域上事事解惑。
「嘛,也没有特别原因,很多事情都没有原因。
」老师不置可否,她更不解的是,为何年轻人总是大脑行先,忘记用身体感受,凡事都要理清效益丶逻辑,看不出意义,就视为不必要,不必就不做。
但大家未必了解到的是,喝茶只是过程中的一环。
电影出现了不少金句,部份由老师口中带出,部份则为黑木华的茶道得着。
「取物之道,举重若轻,举轻若重。
」「世界上的事有两种,一种是立即能理解,一种是未能立即理解。
小时候家人带我去看一部黑白电影,结果闷得发疯;近期再把电影拿出来看,没想到哭得乱七八糟。
」这些台词,也许会令观众觉得这部电影自比名作,高举曲高和寡,拒大众於千里之外。
但我认为这故事实则简单,说看不看得懂没有意思,反正也不是悬疑剧,无需要拆解的隐藏剧情。
简单来说,电影就是以二十四节气来剖析一众茶道从者的生活片段,若深入挖掘,当然可以找出更多生命智慧,但纵然找不出来,简单地看成茶道习成的小品故事,这样的阅读也没有损失可言。
见山是山,不是山,无妨。
时候到了,缘分具足,自然就会看到花叶中的妙趣。
我尤其喜欢电影中对卷绘的抽写。
起初主角看到字幅,念不出亦看不明,只知是在说好日子常在。
後来老师说看卷绘要当成画看,不去用脑想,见字如瀑布奔流,亦如沧海一栗,意境尤胜现实。
大脑主宰太久,闭上思路,释放感官,原来冷水和热水的声音如此不同,秋雨和梅雨,也可当成点茶的配乐。
所谓「钱买不到快乐」,其实说的是这种人为安排不来的人生乐事。
很多时你只能静待,时机莅临,人自能从岁月中萃取年华里的果实。
主角初拜师时是狗年,老师着她拿了一个印有犬图画的茶碗。
老师说,狗年才用这碗,亦即是每12年才用一次,不多也不少。
後来某个新年,众人着上和服秀丽登场,主角拿起茶碗一看,又是画上犬图案的碗,廿四载就在那一瞬间闪过,五味纷陈。
景色会骗人,四季如常,其实那年的春秋都只会出现那麽一次。
老去的家人,渐行渐远的亲友,新加入的家庭成员。
人只记得量度脸上的皱纹,老师却说茶道即专注眼前的一切,忘掉思考丶忘掉杂务,让身体自然流动,与四周的人和事作一期一会的交集丶共情丶互相指教,活到九十九仍然谦逊求学,求好茶长喝长有,祈求眼睛张开,日日仍是好日。
不急去完成的茶汤,又如同不急着去理解的这部电影一样,回甘 is yet to come。
文:一树原文刊于青叶文学部
一杯茶 一段歲月 一路人生 珍惜眼前的沒每一片落葉 每一滴雨水 每一陣微風 每一朵雪花 和每一個人吧 因為人生無常 今天的相聚 不知下次再見會哪裡 會在何年而這一期一會 不僅僅是我們和外物之間的際遇 更是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的重逢 生命只在這呼吸之間 只在這一句偈中 只在每個變換的節氣下隨之變化的那幅字里 無論是親人的離世 好友的淡去 戀人的背叛 人生的起伏悲歡 在這杯茶氤氳的香氣中 都化作了生命的背景 宛如夢幻泡影的莫測 更凸顯出眼前這杯茶的真實 精心展開茶巾的動 一滴清水入瓮的靜 一口茶點的香 一抿茶湯的醇 無不寥寥分明 念念在茲 還記得那生肖的茶碗嗎 當我們定下心來 仔細端詳手中的這個陶器 上面的圖案 在無聲地提醒我們 喝下這杯茶吧 用心記住它 因為下次再體會這人 茶 杯的因緣際會 又要再過十二年了 人生的三萬天 在這被簡化 被抽離出來的小小圖騰中 被還原成一段一段的記憶 而在這記憶中 封存哪些畫面和感悟 不取決於對從前的思量 也不取決於對未來的憧憬 完全由此刻 我們在茶中喝到了什麼心情來決定 衹要此刻 我們還有一顆靈明的真心在 還有一杯清寂的茶在 在這心與茶形成的時空裡 我們的生命就在 它就在此刻 就在此地 原來它是如此簡單而清晰日日是好日
在人事遽变中,唯有春时听雨,夏日淋漓于暑气,秋观秋叶,冬日体会刺骨寒冷,将一身五感向外敞开,犹如当悲伤时淋漓悲伤,悲愤时呐喊,万事尘埃落定时平静回味余味,一生不过聚散。
“樱花簌簌飞落,就像戏剧的终章。”—— 1 —— 🔴 2018 🔵 日本【8月【🟢】【➊】】【2019 ▲ 279】【≈ 100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
学习茶道之录影
莫名其妙,树木林希一点都不优雅,道理也一点都没出来
3.5;大森立嗣拍了这么一部风格清新的治愈鸡汤片,真意想不到,整体平淡,感动的点更多来自于树木希林的真实代入感;“下次见到不知何时呢。那时我已经100岁了”,生命无法预测,更好的总是在前方,在弯绕过无数激流险滩后,终将邂逅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深沉的生命长河。四季流转的风景真美,不悔过往,珍惜当下,日日是好日。
在我10岁的时候,我的父母带我去看了一部名叫《大路》的电影,导演是一个叫费里尼的人,讲的是贫苦流浪艺人的故事,内容很沉重,是部黑白片,我完全不明白这部电影有什么好看的。→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部叫《大路》的电影,当时完全看不懂,然后,前些天又重新看了一遍,才发现原来是部超棒的电影,棒到不禁让人觉得:要是无法从这部电影中获得感动,这一生就太遗憾了。→ 世界上有两种事,一种即刻就能明白的,一种则是一时半会不能明白的,即刻就能明白的事只要经历过一次就行了,但是,一时半会不能明白的,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慢慢消化。小时候,我完全看不懂费里尼导演的《大路》,但现在的我看到这部电影会抑制不住眼泪。—— 雨天听雨,调动五感,全身投入,感受那一瞬间,雪天赏雪夏天感受暑热,冬天体悟刺骨的寒冷,日日是好日,原来是这个意思。
怎么评价这种电影呢?是源于理学的侘寂,是一种日常的禅行,但是这一套行为范式背后蕴含的伦理规训总是让人感到厌恶的.
心里的预期是“人生果实”…
终于踩响今年北影节的第一个雷。《日日是好日》既无故事也无生活,就像一个「灵魂散发香气的女子」天天在朋友圈发自拍,配文是「岁月静好」🙄🙄🙄一个半小时的明信片集锦加茶道入门教学,可不叫电影。
树木希林奶奶的遗作,老戏骨即便坐在那里不动,也让人感觉到了时光的力量。日日是好日即为调用生命中的所有感官去感受每一个雨晴寒暑,在生命的流动里感受到停滞。一期一会的茶道精神贯穿始末,然而茶道本身也许无法支撑人物和故事,强行加入爸爸去世的情节,大雨里喊着感谢又完全落入了俗套。
叶叶生清风,日日是好日。二十四节气,品味二十四种茶道,融入人生的悲欢离合,茶就有温度。前半段初学茶艺,俏皮可爱,后半段续学茶艺,抚慰人心。静听生活,热水咕噜噜,冷水淅沥沥。带着淡然的态度面对生活,达观知命。这是树木奶奶的遗作,像茶艺,人走了茶却未凉,奶奶走了,但作品却一路相伴。
日本人是最能拍平淡生活,最能从平常生活拍出大悟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茶道里有这些动作,老师也回答不上来,就是习惯,就是传承这样做,老师也从未想过为什么要这样。“日日是好日”出自禅宗云门宗大师云门文偃之口,我通过影片悟道的是,明白再多道理,不如随时喝茶,拈花,打屁,抠脚丫。
形式和人生一个吊样,本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人们的赋予才有了意义。
日本的小家子气真的一点都不会变,各种偷来的文化自己发展就算了,感觉发现的好猥琐,一板一眼的繁文缛节,拍来拍去就那种田园风+小家子气+对人生的感悟,题目不变拍好看点也行啊
大森立嗣能在日影的既定视听里,将茶道以及传统东方文化与人物情感和修为融合的如此之好,又细致清晰到足以科普的地步,实属非常出色。电影在节气的转换间推进,也记录着主角心路变化的过程。而在茶道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墙上墨宝,也成为了导演的小心思,和全片的精妙点。导演以近乎编年史的方式,来不断弱化戏剧性,完全回归到品味生活,如同品茶。看似相似,但每个小欣喜都共同组成了“日日是好日”。
#9thBJIFF#大森立嗣终于从精神病院出来了(去年那部《光》看得我想报警),禅趣十足的日式小清新片,以茶道喻人生,和缓讲述着浅淡而深刻的哲思,首尾致敬费里尼《大路》,情感上也能寻见共通点。无需流连于技巧的琢刻,只是力度柔和、均匀地表现四季时序更迭、和风好物,便别有丰沛韵致。不过在表现主人公的成长和心境变化上,还是略失了些灵气,即便放在同类题材中,内容也显得温吞。最多的感怀依旧来自树木希林,以这样一部从容而沉静的电影和人间告别,着实再贴衬不过。
先行动,后得意义。停止大脑,听任身体。浸入此刻,相信时间。
客观讲片子整体拍得有点欠火候 片段高光 但是作为树木希林的遗作 且那么完美地展现了茶道片影 就都值得 很多情节是很戳的 日日是好日一期一会珍惜每一个当下
不焦急不躁 就会 日日是好日
当你专注于当下,心流便会产生。电影传达的哲学思想很认可,但我很疑问为什么只有女人在做茶道?虽然我很认可茶道带来的心流体会,但我不认可只有女人需要为客人和丈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