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

Whil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时,青春年少时,玩转4字头(港),青春倒退噜(台)

主演:娜奥米·沃茨,本·斯蒂勒,玛丽亚·迪齐亚,亚当·霍罗维茨,马修·马希尔,彼得·雅柔,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德丽·海明威,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年轻时候》剧照

年轻时候 剧照 NO.1年轻时候 剧照 NO.2年轻时候 剧照 NO.3年轻时候 剧照 NO.4年轻时候 剧照 NO.5年轻时候 剧照 NO.6年轻时候 剧照 NO.13年轻时候 剧照 NO.14年轻时候 剧照 NO.15年轻时候 剧照 NO.16年轻时候 剧照 NO.17年轻时候 剧照 NO.18年轻时候 剧照 NO.19年轻时候 剧照 NO.20

《年轻时候》长篇影评

 1 ) 成功的过程

剧情发展的很缓慢,尤其去喝药水那段,没看明白,迷迷糊糊的,不知想表达什么。

围绕人到中年了纠结于是否要孩子,在光环下如何更好成长以及纪录片到底什么是真实几个话题穿插着讲述。

刚开始没影片多少吸引人的地方,年轻人希望通过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和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讨好别人,从而建立关系,不知觉中拿到了bet,踩在别人头上成功了。

而为什么已经人到中年还会羡慕能狠狠享受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也许一直没能很好的在那个年纪体会吧,所以趁着还没老,在疯狂一次?

杰米,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设想,无底线的结交,更应该是一种利用别人,编出让当事人觉得被骗了的剧,可是这样却成功了,可是过程到底有多重要呢,可是人生这么长,过程不精彩,就算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男主,为什么会有被骗的感觉和决定让jay出丑,可能是因为他没能拿到赞助和完成自己的纪录片,想着能培养自己的门生,只是还是too young,too naive,这也许就是人生吧,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原来这样也行。

杰米拿着微型摄像机一直在拍,你说这看着还不像是一个纪录片人?

 2 )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

起初还以为不惑就是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是都明白了的意思。

《当我们年青的时候》讲述了一对丁克夫妻,按部就班的经营着他们的生活,爱情甜蜜,朋友小聚、自由不羁,还有各自的事业追求。

一对年轻男女闯入了他们的生活,打破了平静。

夫妻俩开始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有激情、浪漫、刺激和不断的变化,为此他们改变自己,享受着那种变化。

可是好景不长,夫妻俩开始难以忍受对方,原来的朋友也渐稀渐远……坐下来的他们才发现,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不惑者,惑过也。

 3 ) 喜剧演员们的中年危机

喜剧演员们的中年危机喜剧演员恐怕是所有演员里除艳星外,最容易被定性的一类,所以往往从喜剧发家致富并在星光大道上刻上名字后,即便是人到中年,均集体向独立电影靠拢。

毕竟那些年抛洒下的笑容,若干年后,在年老色衰未杀至前,便要一朵朵地捡回来。

而工会体系下的演员们,好莱坞的小金人是众人眼里至高的荣誉,即便是在银幕里嘻嘻哈哈的众巨星们也是难免惹俗。

也就有我们的橡皮泥大亨—金凯瑞在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那段“挣扎”,可惜学院就是那么看不惯喜剧演员和阿汤哥。

但无奈却是事实的是,成功戏骨如葛大爷,但凡一搁屏幕里,观众就膝跳反射,“咯咯咯咯”。

你无法说,这事情是对一位喜剧演员的赞美亦或是讽刺。

而他们的才华却不是简单四个字“喜剧演员”就可以轻易掠过。

本.斯蒂勒作为在金凯瑞背后的好莱坞第二号喜剧演员,长期在凯瑞叔叔的阴影下成长的二号人物,恐怕他的野心亦是不会输过凯瑞叔叔。

在凯瑞叔叔年老色衰,面部肌肉松弛,成了一块晚节不保的橡皮泥后(请看阿呆和阿瓜2)。

阿本用他那张天然呆萌的脸,依旧在努力地去征服好莱坞中年评委大妈的心。

于是有了前年那部“白日梦想家”和今年这部“年轻时候”,而不同于“白日梦想家”那部聚焦宅男视角,“年轻时候”则是回到老生常谈的中年危机。

也正如,年逾五十的阿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 ”一个去掉定冠词的演员“。

片中的中年导演Josh,正直人生巅峰44,却迷茫地如一枝过早倚靠墙头的迎春花。

事业遇到瓶颈,夫妻无法生育,代际间的困惑接踪而至。

毕竟谁要是有个业界权威的岳父,那确实是非常尴尬的人生。

也因此遭遇年轻的嬉皮士夫妻党Jamie和Darby,一时恍惚间,便被这个急躁的年轻气盛的社会劫持而去。

整个剧本在前60分钟显得诙谐有趣,一对中年郁闷夫妇被一对年轻不羁夫妇重新带回cool的年代。

Facebook,Youtube, Hip-hop舞,Iphone的快速互动,甚至修灵体验,各种快节奏的快餐生活都会让人恍惚间有种“回光返照到了少年时代”。

但中年和青年毕竟是两个体系,每个台阶都有不一样的交际圈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问题。

人到青年才会知道少年做了许多猖狂的无用功,但是回想起来,总会嘴角挂着笑,内心弹幕,闪过一排“哈哈哈哈,逗逼”。

而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被困在“道德的枷锁里”,做与不做并不是出于本意,更多被滚挟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的道题语境。

因此,Josh和Cornelia的变化,让原有的社交圈开始疏远他们,或者他们是在有意的自我逃离?

人到中年,难免被社会“压按”成繁殖恋,放佛孩子才是进入各种场合的合格通行证。

这两个漂亮的戏剧矛盾伴随着剧情走向讨论两种生活状态之中,这也是让这部轻喜剧电影最终不致于沦为年中鸡肋的关键。

本.斯蒂勒和娜奥米.沃茨配戏,两人倒是不时能擦出一些火花,大概一位柔美的妻子能坚守在呆萌的文艺中年丈夫身边的角色搭配是可以让一竿子纽约客信服。

但是两位主角,人到中年,不靠抽脂的好身材,难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带有过重的中产阶级审美品味的电影。

人到中年,身材走样,大腹便便才是老美们征服全球的经典游客形象。

片里另外一个看点是,现代社会对纪录片的看法。

一部纪录片是否应该遵守不用各种戏剧因素去干扰成片,让纪录片里的影像去述说,而不是人工添加些可以引导观众情绪的调料?

这个问题正如,当初纪实摄影摄影诞生时候的问题般。

但电影毕竟不同于摄影,它是一个协调性的事业,而这种背后需要发行商,投资商,需要利益成本回收的商品,它的复杂性也就远远高过一张平面或者数字化的照片。

以至于,有如此”优雅“的借口,让众多从业者脑中自动删除了影像是具有巨大危险”模仿力”的“教条”。

而在人人都可以利用可携带性设备,做出“自以为是”的纪录“片”的同时,我们能否忘了曾经的初衷或者作为人最根本的诚实?

总之,这是一个消费情绪与情绪需要被消费的时代。

因为,所有的一切,除了理想,都太亦触手可及,且淘宝有售。

 4 ) 电影最后十分钟让我惊艳了一下

首先我认为导演很成功,从头到尾掌握了我的情绪。

其实开开头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年轻男子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很“慷慨”或者什么,也就运用结尾本说的最后一句话来概括吧---“其实他没有错,他就是因为年轻。

”看的中间一度想关掉,感觉好憋屈,感觉好不顺畅,感觉很不好,可是我就在快接近高潮的最后十分钟之前我打开窗抽了根烟,我想,我之所以这么不爽,也之所以导演是成功的。

一直不太喜欢纪录片,可能是还太年轻,也像女主父亲说的纪录片也就是还原真实并且运用合法的电影手段,我希望将来可以接受,不知道力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样》是不是纪录片,像这种励志的真的是每低潮必看。

每次看本·斯蒂勒的电影真的都是在考验我的耐心,也可能不是耐心但是就是很奇怪,比如《格林伯格》,好在我看的时候是夜深人静,所以我耐着性子看完了,感觉还行,因为有一句台词很不错“hurt people,hurt people,just like me. ”我觉得值得看,一定要耐着性子,也不要期待太多。

 5 ) 年轻人,该浮躁吗?

浮躁,百度百科上说它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

此之称为浮躁。

当代年轻人是浮躁的一代吗?

是的,可又不是,我们想得到:money、house、car、love、respected,这些也只能自己争取,只能力争在同类中脱颖而出。

这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错了吗?

我们错了吗?

我们错了吗........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时跟我们一样想要成功的人,在获得所谓的成功后(娶了性感火辣的才女,自己的纪录片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这时,他觉得生活无趣,而且因为一个年轻人喜欢他年轻时喜欢的一切,有他年轻时的眼光、气质,而喜欢这个年轻人;在接触中他又发现自己自私、狭隘,从而慢慢改变自己;但改变之后他发现他受骗啦,年轻人没有那么无私,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成功,一如当年的他自己,他为此气急败坏,而且当众揭发这个骗子。

但众人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小丑,自己自作聪明啦。

最后,他想通啦,回归了以前的生活,并且跟妻子一起去领养孩子。

我们年轻人该浮躁吗?

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也正处于这个时候。

并且在1年内达到了自己十几年前想要的目标,意外的达到了!

兴奋的同时失落,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是不是哪里不对?

好像一切太容易啦!

那我下一个目标是不是应该更高些,更远些,但那样是不是也意味着我要开始浮躁啦?

答案似乎未知,但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去吧,皮卡丘,追求你想要的未尽事宜待续

 6 ) 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是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

看前半部分以为是中年危机主题,看到中间以为是电影真实性讨论,看到后来才发现是一碗生活鸡汤。

同样是人到中年的我,喝了这碗鸡汤,觉得还不错。

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是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

前半部分,两夫妻想融入年轻的文化还挺打动我的,人长大了以后,生活固化了,社会或家庭能给予的情绪能量越来越少了,看到年轻人的状态真的挺羡慕的。

可是主动的融入年轻群体也不容易,无法再拥护你曾经抛弃过的观点很认知,接触的越多会发现自己爹味越大,或许会有一种平衡点能做到,可是打中这个平衡点并维持也很难。

年轻人对电影的认知和男主有不同,这个就很难磨合了,或许最好的结果是守住各自的精彩,尊重彼此,不渴望更不劝服。

 7 ) 诺亚·鲍姆巴赫:纽约新势力

纽约的白人导演,一旦拍出不错的电影,就会有人齐声呐喊把他捧为“伍迪·艾伦的接班人”。

他们不管老伍迪还活着并一直有作品,也不管当事人愿意不愿意,只要他拍出了不错的纽约故事,便会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纽约的代言人。

最近,这个名号落在了诺亚·鲍姆巴赫的头上。

人们惊叹:纽约电影崛起了一股新势力。

【地道纽约客】纽约西村有家名为“Bar Pitti”的餐馆,老纽约客们爱去。

初到纽约的有钱人喜欢住华尔道夫,拿着米其林指南找三星饭馆,像“Bar Pitti”这样的地道纽约馆子,一般人万万找不到。

而诺亚·鲍姆巴赫是“Bar Pitti”的常客。

西村是著名的艺术街区,住着很多作家、画家、电影人,多数是纽约的外来客,比如陈丹青、艾未未在纽约生活的落脚点都是在西村。

纽约以高昂的物价和宽松的文化氛围包容了这些艺术家。

鲍姆巴赫不一样,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

1969年,诺亚·鲍姆巴赫出生于布鲁克林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犹太人、小说家,母亲是《村声》杂志的著名评论家,诺亚他们的孩子中排第三。

1991年从瓦萨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他进入《纽约客》杂志当一名通讯员。

在他面前,人生坦途已经铺好,当记者或者编辑,写作、成名……典型的纽约知识分子的成长轨迹,但诺亚轻轻一振摆脱了既定轨道,他要成为一名电影人。

1995年,26岁的鲍姆巴赫拍摄出处女作《疯狂二十年华》,这是一部以无所事事的大学毕业生为主角的生活喜剧。

该电影由约什·汉密尔顿主演,入选了纽约电影节。

凭借该片,年轻的鲍姆巴赫成功晋升纽约电影界。

而后几年他又紧锣密鼓推出了《嫉妒先生》、《高球》、《三十》,均为自编自导,并因此结识了导演彼得·博丹诺维奇和好友韦斯·安德森,与他们结成了终身友谊。

在2005年和女演员詹妮弗·杰森·李结婚后,诺亚搬到了西海岸。

2005年,他凭借大获成功的《鱿鱼和鲸》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还为他赢得了一次和大明星合作的机会——妮可·基德曼和杰克·布莱克、约翰·特托罗主演的《婚礼上的玛戈》,该片口碑毁誉参半,票房表现不佳。

2010年,他邀请好友本·斯蒂勒拍摄了《格林伯格》。

电影拍摄完,他和妻子分居,重回纽约。

先后拍摄了《弗朗西斯·哈》和《年轻时候》,新片《美国情人》正在筹备之中。

由于他的纽约生活背景,诺亚常常被问到“是否是一位纽约电影人?

”对此,他回答道:“我并不会给自己贴上纽约的标签。

当我从洛杉矶回到纽约拍摄《弗朗西斯·哈》时,我对拍摄一部纽约的电影没那么自信了。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但我感到拍摄关于纽约的电影是我的归宿。

我又开始拍摄纽约了,并且是黑白片。

黑白片的质地改变了我观察事物的方式,让我回忆起童年时纽约的种种光景。

”【鲍姆巴赫三部必看】诺亚·鲍姆巴赫拥有多种职业身份,编剧或言作家是先于导演。

首先所有他导演的电影都由他执笔编剧,其次在导演的同时,他还为其他电影撰写剧本,包括好友韦斯·安德森的《水中生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好莱坞商业片《马达加斯加3》等,他出色的文本架构能力与他的家庭熏陶不无关系。

一直以来,鲍姆巴赫被人广泛诟病的是:他的电影或多或少都会有本人的影子。

尤其是早期的几部电影,基本可视为个人自传。

当你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看待鲍姆巴赫作品,你会发现将他简单贴上“伍迪·艾伦传人”之类的标签是轻率的,也不负责任。

他和韦斯安德森也不尽相同。

作为纽约著名的一对好友导演,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有饱满的少年心性,繁华浮夸的作风,人物无论成人小孩都显现出十四岁左右的奇思妙想性格和四十岁左右的思想做派;鲍姆巴赫则是贴地飞行的导弹,紧紧掐住了现实,专注于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虽然在推出处女作后的第二年,鲍姆巴赫就已经被《新闻周刊》(Newsweek)评为“1996年度十张新面孔”之一。

但2005年的《鱿鱼和鲸》才是他第一部真正引起影评人广泛关注的作品。

该片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为他打开了通往好莱坞的大门。

但它诞生的过程却堪称命途多舛。

剧本初稿2000年就已完成,却一直找不到资金投拍。

据韦斯·安德森回忆,那段时间鲍姆巴赫颇为失意。

于是一次在聚会回家的路上,安德森主动邀请鲍姆巴赫来和他共同写一部法国博物学家的剧本,就是后来的《水中生活》。

2004年《鱿鱼和鲸》终于投拍。

这部电影可能是根据诺亚和他哥哥的亲身经历改变而成,年轻的杰西·杰森伯格在电影中扮演了诺亚哥哥的角色。

他们的家庭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小说家父亲事业日薄西山,母亲是一颗正在崛起的文学新星,兄弟俩各站在父母一边互相角斗,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隐藏了巨大的矛盾。

鱿鱼和鲸是两个水中生活的巨型动物,它们互相打架纠结在一起,象征着婚姻和矛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年轻的鲍姆巴赫以此为婚姻生活提供了一个绝妙的隐喻。

2010年上映的《格林伯格》鲍姆巴赫在洛杉矶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本·斯蒂勒饰演富有的格林伯格家族一名成员,生活无忧,玩过摇滚,现在是愤世嫉俗、遭遇了中年危机的木匠。

他接受弟弟的邀请前往洛杉矶度假,唯有他弟弟的私人女助理(由格蕾塔·葛韦格饰演)陪伴着他。

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性格迥然各异,相处中竟然也擦出了火花。

投诉航空公司、投诉星巴克、投诉宠物医院,本·斯蒂勒饰演了一个对周遭充满不满的愤怒的孩子,一个被世界宠坏了的巨婴;而格蕾塔·葛韦格则是一位对任何生活的痛击都来者不拒的女孩,可亲可爱得仿佛拥有自行痊愈的能力。

故事有点伍迪·艾伦的怪诞,又有雷蒙·卡佛对生活沉重的洞察,严肃活泼团结紧张,不失为一部可看之作。

该片入选了当年的柏林金熊奖。

拍摄《格林伯格》,鲍姆巴赫最大的收获无疑是格蕾塔·葛韦格,美国独立电影界的美女加才女,“Mumblecore”运动的女神。

电影一杀青,鲍姆巴赫便与妻子分居,回到纽约,与格蕾塔·葛韦格组成了情侣和写作搭档。

两年后,两人合作编剧的电影《弗朗西斯·哈》上映了。

这是一部受到全世界文艺女青年追捧的黑白电影,其中混杂了鲍姆巴赫对纽约的复杂情感,他的镜头语言愈发自如地向新浪潮致敬,充满深情地抚摸着纽约和女主角;而格蕾塔·葛韦格不仅贡献出杰出的表演,还有纽约当代青年生活和心理的深刻洞察,有点小尴尬,但又有点幽默。

两人的首次编剧合作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弗朗西斯·哈》是鲍姆巴赫第一次以女性为电影第一主角,绝无导演本人生活的痕迹。

自从伍迪·艾伦远遁欧洲拍片后,它是十年来描绘纽约最生动的一部电影。

所有人都会对格蕾塔·葛韦格在纽约街头边跑边跳的那个镜头深有印象,她跑得如此欢快、无忧无虑,充满青春与希望,无人不会为之动容。

《弗朗西斯·哈》是鲍姆巴赫首次入选《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的电影。

【Q&A 鲍姆巴赫】诺亚·鲍姆巴赫最新上映的《年轻时候》又重新关注知识分子焦虑的心灵世界。

依然与本·斯蒂勒合作,又有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等新鲜血液加入。

《年轻时候》讲述了一对中年电影人夫妻的生活,本·斯蒂勒饰演一位有追求、焦虑的纪录片导演,在拍九年尚未完工的纪录片。

中年到来,身边朋友渐渐走入家庭生活,于是夫妻俩和另一对年轻的情侣越走越近,谁知故事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在电影里,鲍姆巴赫不仅描绘了知识分子的中年危机和年龄焦虑,还着重探讨了艺术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关于《年轻时候》鲍姆巴赫接受的简单采访:问:你是一个怀旧的人吗?

答:我觉得我不是。

看到季节更替,我确实会有一点感伤,就像闻到汽车尾气,你会觉得味道有点冲一样。

某种意义上说,我导演的所有电影都是在讲述我童年的经历,无论我拍摄的故事是不是我的童年。

问:说真的,你妈妈就是前电影批评家,但你真的不读任何关于你的评论吗?

答:在网上,你很难去聚精会神只读一篇东西。

读来读去,你总会看到像《每日邮报》这样的网站上去,这样还不如将评论关了算了。

问:你是如何平衡你与格蕾塔·葛韦格的关系?

相对于一对情侣,你觉得是否有必要保护你作为电影人的自我感知?

答:我认为我们的关系不是你说的那样。

我喜爱和她一起拍电影,我们也会合作拍更多电影。

这些电影是属于我的,也同样是她的作品。

我不觉得两者有什么区别。

问:是不是已经听烦了是她让你的电影重焕新生?

答:你不说,我根本没听到过(笑声)。

随便人们怎么臆测去吧……刊登于《世界电影画刊》

 8 ) HE'S JUST YOUNG

Ben Stiller最近貌似老演这种人生哲理片。

Adam Driver最近老看到,高的竹竿儿似得又总是吊儿郎当演一hipster,爱不起来。

俩人对峙和岳父演讲交叉那段音乐太赞。

STILLER和NAOMI夫妇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那段参加啥CULT组织的经历真心让人觉得纽约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京呆了仨礼拜终于回到香港,下飞机的一分钟刷出一封邮件一项目死了。

呵呵呵,也好终于下周不用回北京了。

其实年轻时我们总是装着不care,小清新,文艺复古,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成功又不择手段。

直到中年时看似拥有一切的中产生活,apple TV, kindle和每天准时去健身房,11点睡觉,其实内心却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打心眼儿里嫉妒年轻人的活力和live in the moment,惆怅又患得患失。

岳父作为一人生赢家则轻松一笑,年纪大了也终于看开了,该装傻时装傻,该不CARE时才能真的不CARE.这类电影最后总是主角找到了自我。

STILLER终于放下纪录片和妻子休假。

等飞机时看到DRIVER终于也是成功了,STILLER也终于释怀了。

”HE'S NOT AN ASSHOLE. HE'S JUST YOUNG.“也许这是我们全都必将经过的过程,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魔咒。

在想自己现在处于哪里,貌似也是在两者间挣扎呢。

 9 ) 简评

影片阵容强大导演是诺亚·鲍姆巴赫 ,《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

善于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 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闻名的女演员 娜奥米·沃茨出演。

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片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计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是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似乎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10 ) 《年轻时候》:与欲望共舞

“他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看《年轻时候》之前,我是准备把这部电影当成文艺小品来消遣的。

看完之后才发现我错得离谱。

这是一部真诚、深刻而严肃的电影,它真正探讨的,是欲望。

主演本·斯蒂勒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喜剧演员,但他最近主演的几部电影都让我笑不出来,相反,我被他作品里的真诚所深深感染。

《白日梦想家》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勇敢做自己和追求梦想的故事,而这部《年轻时候》讲述的则是一个中年男人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的故事。

影片的定位是喜剧,却看得我浑身发冷。

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中年男人的故事。

影片中,纪录片导演Josh(本·斯蒂勒饰演)在一场演讲中引用了让·吕克·戈达尔的一句名言,“纪录片拍的是别人,剧情片说的则是自己。

”有过编剧和影视制作经验的人就能理解这句话是多么深刻和一语中的。

看电影,看似是看别人的故事,感受别人的感受,事实上,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永远都是自己。

(本影评涉及剧透,介意请绕行)影片一开始,Josh和妻子Cornelia(娜奥米·沃茨饰演)正在照顾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这让我们误以为这是他们的孩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孩子。

人近中年,他们身边的朋友大都有了孩子。

哄宝宝睡觉、给宝宝喂食、为宝宝换尿片、带宝宝玩耍、陪宝宝上早教班……宝宝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一旦宝宝降临,夫妻生活的重心都将不可避免地倾斜到了孩子身上,不管你是否喜欢。

表面上看,有孩子的父母们都显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他们陶醉在全新的生活里,他们脸上洋溢着甜蜜和满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或者说这就是事实的全部吗?

Josh的死党,一个正在给孩子喂奶的父亲对他敞开了心扉,“我爱我的孩子,但我仍旧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孩子给我带来了快乐,但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快乐。

”这部电影之所以触动人心,秘诀之一就在于诚实和勇敢。

《年轻时候》揭示了隐藏在平凡生活背后的真相。

那些真相也许我们还不懂得,又或许我们只是不愿意去面对。

影片着重刻画了三组人物,一组是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他们代表的中年人,一组是Jamie和Darby,他们代表的是年轻人,还有一组是由Josh的岳父和一位老教授组成,他们代表的是老年人。

不同年龄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对欲望、成功、价值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拓宽了这部电影主题的厚度。

Josh已经44岁了,家庭还算幸福,事业却毫无起色。

作为中年人,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传达出的是不甘心。

是的,不甘心。

他们不甘心得不到认同和成功,不甘心逐渐老去,不甘心被时代抛弃。

所以,当医生告知Josh已经患有关节炎的时候,他才会显得那么震惊。

这种病可是老年人才会得的,他知道自己迟早也会得这种病,只是没有想到发生得竟然这么快。

Josh的死党也是一样,早早地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壮志未酬而身先老,这是一种痛入骨髓的悲哀,特别是对人生还有所追求的人而言更是这样。

Josh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他想制作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

为此他已经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结果却是毫无进展。

一个困境是,资助他拍摄的金主们先后都退出了,他甚至没有钱支付给剪辑师,另一个困境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部长达7个小时的片子是枯燥和乏味的。

理想很丰满,无奈现实却是赤裸裸地悲凉。

Josh想成为一个像他岳父那样的人,一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极度渴望能获得大家的赞许和认同。

出于可怜的自尊和骄傲,在过去的岁月里,Josh从不接受他岳父的任何帮助,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片天空。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挫折后,Josh终于放下身段,他为岳父放映了自己的纪录片并征求对方的意见。

坚持了7个小时后,岳父终于看完了影片,他表示这部纪录片里的好多片段都苍白而无聊,应该毫不犹豫地剪掉,但Josh却认为这些耗费了无数心血的片段才是纪录片的核心。

为此两人大吵了一架,Josh认为他不应该来请岳父提意见,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是他自取其辱。

一个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得不到认同,是愤怒,更是悲凉。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的歌真正唱出了人生的滋味,你耐人生何?

怀才不遇,知音难求。

所以,当Jamie出现在Josh的生命里,当这位年轻人对Josh说很喜欢他的纪录片时,我们就能理解Josh的受宠若惊和喜极而泣了。

对于现在的Josh而言,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

Josh和妻子与这对年轻夫妇越走越近,他们震惊于这对年轻人复古的生活方式,更惊喜于他们年轻而自由的心态。

他们用卡带和黑胶唱片来听音乐、用录像带看电影、推崇DIY、讨厌Google、FaceBook……他们的身体和心态都是如此的年轻,简直美好得一塌糊涂,让人嫉妒。

年轻真好!

至此,这部电影的故事已经过半。

如果主题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将毫无疑问地流于肤浅和平庸。

幸好不是这样。

受Jamie的感染,Josh决定敞开心扉地去帮助这个年轻人,与他一起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Jamie决定做一个纪录片,为此Josh将自己的各种人脉无私地分享给Jamie。

正当Josh感觉自己正重新活过来的时候,真相却悄悄地浮出了水面。

相遇、相识、仰慕、合作……原来一切都是Jamie早就设好的局。

作为一个年轻人,Jamie同样渴望着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Josh被他当成了通往成名大道上的一块踏板,一颗棋子,一个筹码。

年轻却老辣的Jamie利用了年老而单纯Josh,就是这么简单。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而Jamie竟然用虚假的方式来拍纪录片。

发现这一真相的Josh怒不可遏,他决心在岳父的表彰会上揭露Jamie的真正面目。

无奈Josh遭遇了现实再一次的啪啪打脸。

在Josh踢爆的这个惊天真相面前,所有人甚至是她的妻子全都毫无反应——没人真正在乎Jamie是不是采用了欺骗的方式来制作这部纪录片。

“也许Jamie是个混蛋,但是他的片子我很喜欢,谁在乎呢?

”聚会上,Josh出尽了洋相,还因袖子着火被Jamie用水泼了个透心凉。

现实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已经跌入了悲惨的谷底,其实还有更大的深渊等着你。

没人会真正在乎你,你只能自己在乎自己,没人会真正理解你,你只能自己理解自己。

理解不了这一点,就永远不能脱离痛苦。

有得到就要有付出,凡事都有代价,只看你是否敢于去付出。

Josh功成名就的岳父就曾一针见血地女儿说,“回顾我的电影生涯,我反思自己是如何取得如今的地位和成就的?

如果我对自己说实话,我会说我的成功是以牺牲你和你妈妈作为代价的,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是一个自私而无畏的混蛋。

但是对外我不会这样说,我会说我成功的原因是我的天赋,我的努力和运气……”对女婿的失败,岳父也毫不留情,“他至今浑浑噩噩一无所成,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成功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依旧相信着那些虚假的演说和心灵鸡汤……我知道他想成为像我一样的人,但他不够冷酷,所以他永远成不了我。

”这让我想起一个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懂了那么多道理,了解了那么多真相之后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在我看来,了解真相虽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但当你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你的心里会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坦然。

追逐着理想,向往着成功,渴望着被认同,这是每个人的心魔。

不能驾驭它,平静快乐的人生就无从谈起。

我们追求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结果真的比过程中要吗?

他人的评价真的比自我认同更重要吗?

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

影片的最后,Josh的妻子在翻看杂志时发现,Jamie如今已是影视行业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个年轻人获得了Josh渴望已久的成功。

妻子说,“看,这个魔鬼已经被放出来了。

”Josh淡淡地笑了,他说,“他并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最终,Josh做到了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虽然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还有很多的痛苦和磨难等着他,但他已经理解了别人,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人生。

不甘心就不甘心吧,不迷失自己,不放弃努力,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突破自己做人的底线,做自己就好。

别人不认同你,就自己认同自己吧。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真正的快乐,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首发自公众号 2j的花果山,欢迎留言及转发。

谢绝未经授权的转载。

<图片1>

《年轻时候》短评

给前半段。我想说人生的见解从来都不要从别人那儿得到,比如必看的一百部电影,一百本书。到现在还是觉得万人以下评分的电影好看很多。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感受第三世界。

9分钟前
  • holly
  • 较差

看着更年轻的别人,总会怀疑自己的生活节奏

13分钟前
  • MaclovenZD
  • 还行

玩的好high 好一出鸠占鹊巢 文艺青年的中年危机其实更可怕…导演这几部片子把文艺青年的画像各个年龄段都覆盖了遍 理解的真是深刻…

17分钟前
  • doherty
  • 推荐

孩子和保时捷,都不能成为拯救中年危机的工具。而巧言令色,投机倒把是一个人属性的问题,不能单纯归咎给年轻,时间。说教味太重,不喜欢。关于纪录片本质的分歧与争执好无聊 不喜欢。失却了Fransic Ha的灵气,即便有再妙的配乐与演员的卖力表演也无法挽救这次失常的发挥。

20分钟前
  • ____Baby lion
  • 较差

年轻时候蓬勃的野心,中年焦灼的危机感,老去之后一切都坦然。

24分钟前
  • sofarsogood
  • 推荐

每一句台词,都让我如坐针毡,每一个场景,分分钟打脸。真是残忍。

29分钟前
  • hermaphrodite
  • 推荐

Frances Ha的男版,四个我喜欢的演员,没有炖出什么老火靓汤,甚至都没达到Frances Ha的神韵。

3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He is not evil, he&amp;#39;s just young. You are not old, you are just normal.

38分钟前
  • Zephyr
  • 推荐

你要回到年輕 還是務實面對家庭 雙面力量拉扯 你堅持的還是不放 是不是讓思緒轉個彎會比較輕鬆?

43分钟前
  • Colman
  • 还行

颇有感触,但是!真的好讨厌男配这个角色和男主这个演员,再也不看本斯蒂勒的片子了。

47分钟前
  • Katrina
  • 还行

爱情喜剧是吧😅

52分钟前
  • 最原終一
  • 很差

好气啊……男主就这么算了吗?什么鬼

53分钟前
  • 公主の刷屏時間
  • 很差

半场好戏

54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怎么会有Adam Driver这么丑的演员,相比之下Ben Stiller简直太帅了。除了颜值低,剧情也相当无聊,人物简单,不过就是为了说明开篇的那个道理。年轻的时候总是想尽办法出位,人到中年就要跟这些年轻人和解,最终才能跟这个世界和解。2022.8.23 天啊我现在竟然能习惯Adam Driver 的颜了。

5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两只编导狗的婚姻生活。无女子的困惑,事业无成的苦闷。总体上赶脚是对生活的表现,尽量不带评判的态度。也许纪录片导演只有追求戏剧效果才能获得世俗成功(这样的追求对客观有一定的破坏);Ben Stiller扮演的男主是一个追求真实的导演,并因此不得志,不过他老婆也恰恰是爱他的实在,夫复何求。

60分钟前
  • 成都越
  • 推荐

就是讲了个无聊的故事呗 可是有侯麦的影子

1小时前
  • 🤡
  • 推荐

比较羡慕那面LP唱片墙~不过片子太做作,也太虚伪,焦点跳来跳去~而且拍的是我最讨厌的所谓雅痞士

1小时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内种上够不着天,下摸不着地的年纪。

1小时前
  • 比多
  • 推荐

里面的哲学说教还是挺有益的,风格不喜

1小时前
  • 麦子
  • 较差

尴尬的中年人。感受到来自年轻人的冲击,有些无所适从,想扮年轻,拖延衰老进程,无法很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的时间线上的位置。向左看年轻人,有些看不惯,向右看老年人,又缺少人家的淡定、从容。尴尬中,一点点老去。

1小时前
  • Sabrin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