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EgQQL7qVNKeFxCBSWIG4g谦大爷这次从往常的捧哏角色,摇身一变,成了《老师·好》中的主人公——抵制“抽烟喝酒烫头”的霸气严师。
不负众望,于谦凭借着扎实的演技、玩味十足的台词,把应试教育下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中国式教师”演活了。
就在今天,票房突破一亿大关,于谦不仅是个被相声耽误的影帝,他在娱乐圈中的号召力也让人叹为观止。
何冰、吴京、张国立、胡军、马苏、艾伦,乔杉等众多明星组成的客串天团,纷纷跟随于谦老师,一同穿越回八十年代,客串没有姓名甚至没有台词的高级“龙套”,在片中出现的时长比电影的彩蛋还要短暂。
《老师·好》并不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叙述这部表面上在讲述老师的故事,而是以学生王海的视点,层层铺开泛黄的回忆画卷,而这幅画卷展开的,是我们的学生时代,是与老师们的斗智斗勇的时光,更是除了常规青春片所表达的爱情、友情之外,最容易被忽视掉的——师生情。
于谦所饰演的苗宛秋老师,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学生都曾遇到过并对之又爱又恨的典型教师形象。
他们不苟言笑、严厉又慈祥、唯分数至上、偏袒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错误盲目归咎于班级的刺头儿身上。
学生们认为老师“思想观念陈旧,打压新生事物”;老师们则认为学生是“朽木不可雕”。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影片正是以师生之间的对抗与和解为主线,勾勒出他们八十年代的高中生活。
故事发生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除了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二八自行车外,还有印着“奖”的搪瓷杯、军挎包、布拉吉、录音机等道具频繁出镜,迅速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年代。
虽说我们与八十年代相去甚远,影片开篇还不足以激起更年轻一辈的怀旧情怀,但好在青春总是相似的,他们当时跳的霹雳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街舞;他们沉迷的录音机,也像我们曾经的随身听、MP3。
所以,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影片中去,不同的只是道具和服装,而青春里的同窗之情、青涩暗恋、师生情谊是永不过时的,最能引发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
说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与和解,就不得不提片中多次出现的自行车,它对谦大爷所扮演的看重精神荣誉的苗老师来说,可是一个有着荣誉象征的自行车。
这一道具同时又是贯穿故事始终,缔结师生情感转变的一个重要元素。
自行车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工具高一新生们,不服班主任“苗霸天”的严厉管教,心生“报复”,号称“不在压迫中爆发,就在压迫中灭亡”,一方同学将苗老师的自行车后的挡泥板卸了,同时安排另一同学在办公室为苗老师跳霹雳舞引开注意。
这最终害得苗老师的衬衫溅了一片泥水。
这只不过是他们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开始。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苗老师主观地把这一恶作剧归咎于在班级的刺头儿洛小乙身上,再次引发了师生间的冲突。
苗老师同时信奉着“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将自行车推到教室的最后一排,洛小乙旁边,这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自行车是承载同学情感的载体青春片当然也少不了单纯青涩的暗恋。
洛小乙为了调虎离山,把苗老师的自行车挂在了操场的最高处供全校师生瞻仰,而这一壮举只不过是想趁机偷取苗老师没收的他与安静的合照。
当全校师生在操场仰望“高高在上”的自行车,洛小乙蹲在楼道里,他对自行车的事情毫不关心,温暖的阳光笼罩着他,他只沉迷于手中的照片。
在洛小乙的爷爷住院时,也是苗老师骑着自行车驮着洛小乙去医院,而自行车却被偷了。
于是引发了后来全班同学旷晚自习,打着手电集体为老师寻找自行车的动人场景。
最终不负辛苦找到了对他们意义重大的自行车时,本以为会给苗老师带来惊喜和感动,却迎来了苗老师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自行车丢了我可以买,你们的时间浪费了能买回来吗?
”可以说,此时此刻的于谦,好像就是每一位观众记忆里呕心沥血的老教师形象。
在影片最受诟病的戏剧性之处——安静骑车去给苗老师“伸冤”遭遇车祸,也是自行车承担了叙事元素。
这几处自行车道具的运用,使师生情谊得到了升华。
自行车,不仅是苗老师上下班的工具,优秀教师的荣誉象征,它还承载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回报。
这不是一部单纯表现师生情的电影,导演为了使电影中展示的青春记忆更加具体真实,也刻画了学生们的群像,加入了不少友情与爱情的点缀。
活泼爱美的关婷婷、为了治病在教室做生意的王海、内向扭捏的安静、善良的刺头洛小乙等,这些人物的表情、动作、性格,仿佛都能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找到影子,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地使不同年代的观众产生了共情。
懵懂的初恋年纪,一个眼神就可以让一个人心中装下另一个人。
除了送军挎包、补课等老套又百看不厌的情节点,导演连情敌之间的较劲处理地都相当可爱。
关婷婷看到洛小乙二人补课后故意刺激他们,又在课堂中检举揭发,这些看似像“搞破坏”一样的行为,在青春期的年纪其实最为常见,无伤大雅又真实的可爱。
最终关婷婷在痛失友谊后转变态度主动求好,我们也不禁唏嘘,那时候的友谊是最真诚、最动人的。
说到青春里的人,我们总是会回忆起纯洁的初恋、要好的伙伴,却往往忽略掉占据我们学生时代很大一部分,对我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老师们。
以往的青春片中老师只是一个背景色,人物形象扁平、单一,甚至带着戏谑。
《老师好》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把老师这一角色丰富立体化了。
苗宛秋老师和我们印象中的老师十分贴合,比如进门要喊报告、声音要洪亮、霸占体育课、抹杀学生的个性、追求分数至上,以及错怪无辜、偏袒优生,这些大部分学生都对老师有过的“坏”印象,导演并没有在缅怀老师、歌颂老师时,更没有只展示老师无私博爱的一面。
相反,正是有了这些细小的缺点的刻画,才使得老师这一中心人物真实饱满,也更容易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影片,从而接纳影片中老师无私慈爱的另一面,而不显得刻板说教。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歌颂教师的电影,我们从影片暖黄的怀旧色调、富有时代感的道具、服装等,还看到了我们纯真的少年时代,以及我们年少时光里的人。
“抽烟、喝酒、烫头”,即便你不知道于谦是谁,应该也听过他老人家的这句名言,当然现在可能还要加上弹狗。
啊,人生,爱好的不就是这么点事儿嘛。
除了德云社“郭德纲背后的男人”这一称号外,于谦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其实是——演员。
瞅瞅下面的图,你能一眼找到他在哪儿吗?
诶,没错,《小龙人》、《海马歌舞厅》、《李卫当官》这些古早热门影视剧里都能发现他的身影。
而在做了二十多年客串及配角之后,于谦终于在2017年出演了自己首部男主的戏。
而现在这部《老师·好》,则是他的第二部男主作品。
捧哏还是逗哏呀?
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一切都才开始解禁、传统与新鲜交杂的时代。
刚升入高一的毛孩子们当然是兴奋且激动的,处于青春期顶点的他们,有着使不完的一身劲儿。
女孩子们爱美爱新潮,有条件的已经开始烫头、抹口红,穿紧身显曲线的衣服。
男孩子们则被霹雳舞、墨镜、外贸货所吸引,除了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他什么都想试试。
而这时出现的“魔鬼老师”,则无疑是他们追求自由路上的最大阻碍。
没错,“魔鬼”就是这位苗宛秋老师。
——你这是烫头了?
来,我给你钱,今晚回家就给我扯直了。
明天再把钱还我。
——你嘴上这是什么?
还说没抹,这色儿怎么回事?
把你抽屉里的口红给我拿出来。
——什么?
口红是你卖给她的?
还有什么都交出来,给我到前面站着去。
——怎么这么味儿?
没抽?
没抽你怎么有火啊?
你也给我到前面去。
——你给我站住,迟到给我到门口喊报到去。
没叫你进来就一直喊!
——三马路派出所侯振宇那是我亲小舅子,有的事情这说不清楚咱们换个地方说。
牛逼,牛逼,社会,社会。
刚上第一堂课就镇住了班上所有的“坏”学生,手腕极其老练,面色极为冷静,打击“敌人”于无形。
那么,学生们会就此罢休投降变乖乖猫吗?
Too simple, too naive. 这才是“战争”的刚刚开始呢!
你收我东西罚我站,我就拆你自行车挡泥板;你把自行车推到教室后面,我就有本事让它出现在电灯杆上面;你不让我当班长争先进,我就把你心爱的荣誉杯子给搞花。
这叫做,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而这也勾起了我的一些青春回忆。
上初中时学习新来了一位特别严格的教导主任,每天总是变着法的找学生麻烦。
后来就老见他下班时抱怨车胎没气了,到了快学期末,整个车轱辘恨不得都被整歪。
嗨,谁上学时候没拔过老师的气门芯子呢!
更让人怀念的,还是在这种你来我往的“斗争”中,渐渐变亲密的师生感情。
这么说好像有点奇怪,但是人跟人之间,真是不打不相识。
而隐藏在苗宛秋老师严厉外表下的,是他的一颗真正关切学生的心。
当年的他,是一个有机会去北大中文系深造的学霸,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却因为成分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师范院校,最后到小地方当了名普通的语文老师。
因此他才会为了安静这个优等生没有更高追求而气恼,恨她不珍惜这个大好的机会;他也会为了洛小乙这个差生不来上学而着急,在小酒馆里破着命也要拉他上岸;他还会为了耗子进派出所拉下脸找小舅子求情,而在耗子重病时号召所有学生为他捐款治病。
他也不是个完美的高大全式的老师,他有自己的偏心与清高,他把荣誉看的比什么都重,所以房子他不去努力争取却把奖来的茶杯和自行车当成宝贝,免费给其他中学的学生补课结果丢了优秀教师的饭碗。
但正因如此,他才是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情绪的真实的人,这样的人与事,才会真的打动人。
坦白说,看完片子的第一时间,我有点懵。
脑子里已经完全忘记那个“抽烟、喝酒、烫头”的相声演员于谦,他就是戏里的苗宛秋,他的八字脸,他的黑色半框眼镜,他的米色衬衣配夹克,他不离手的印着“奖”的杯子,他崭新的二八自行车。
在此时此刻,于谦就是那个被相声界耽误的好演员。
当然一部片子的好坏不能仅仅由一个人来决定,一众学生的表演也都是合格出彩的。
桀傲不驯的洛小乙、温婉可人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大智若愚的脑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设、八婆海燕、奸商耗子……(此处引自简介)他们各有性格,各有妙点,最终汇成了一曲美好的师生情。
最后私心安利一下洛小乙的扮演者王广源,没别的原因,就是一个字——帅!
有好些人说像刘昊然,我就有不同看法了,这明明就是翻版尹子维啊!
(不知道尹子维是谁的我可要生气了,快去自己豆娘)弟弟你可要快点加油红起来啊!
摸摸你的心口窝!
安利完毕。
哦,再补充一下,这片子里有大量老熟脸出没,脸盲症患者可以拿来练手了,诶,这不是那个谁谁谁吗,哎,就是演过那个的谁谁谁啊,哈哈哈哈哈,期待你们的演员表答案!
和妈妈一起看的电影。
本来是冲着于谦老师去的,最后却被自己的学生时代冲击的一塌糊涂……后半场,基本是哭着过的。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我们班主任。
教学水准一流,严厉却不失温和。
家长挤破头想把孩子插班进来,最牛的时候我们一个班就有近40名学生,小小的教室最后一排学生顶到墙根。
然而,她不是在编教师。
四年级的时候,要清退一批民办教师,除非掏3万块钱买一个编制。
那个时候,是98年,在农村3万块钱简直不可想象。
因为没钱买编制,她再也不能教学了。
我不知道她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当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看她的时候,她只说不要再来了。
后来,我们再也没能敲开她家的大门。
看片之前,对《老师·好》并不抱什么期待,看完之后,意外觉得挺好。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也大致能猜到它的套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试图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无论结果成败,他都成功改变了一拨学生的观念和人生轨迹。
类似电影有《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等,2015年的电影《尼斯·疯狂的心》,也是此类电影的变种。
这类电影都在表达同一个观念:教育的核心不是应试,也不是教人学乖,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成就自己。
影片中的老师最后败得越狠,就越令人动容,也越能起到批判的效果。
因为一个腐朽体制最害怕的,就是有反思精神的个体,老师的失败,只能证明他的强大以及体制的脆弱。
相比之下,《老师·好》不太一样。
于谦扮演的苗老师虽然也与众不同,但他并不是反体制的斗士,相反,他恰恰是这个体制的急先锋。
他治理下的三班,心无旁骛,从上到下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他不容许女生抹口红、涂指甲,不容许男生抽烟、迟到、顶撞,不容许一切有违应试目标的行为出现,他甚至直接喊出:“从今天开始,这个班只有一个规矩,它姓苗!
”看到这一连串情节,原本瘫在座位上的我,立马坐直了。
我意识到,这个老师和我从前看过的都不一样,我很纳闷电影要怎么拍下去。
苗老师被同学们戏称为“苗霸天”,是个说一不二的狠角色。
他心里很清楚,要想维持自己的绝对“统治”,有两件事要格外警惕:第一,个人不能挑战我;第二,众人别想左右我。
关于第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抓典型,把班里的刺头搞定,其他人就好说了。
于是第一堂课上,苗霸天盯上了洛小乙,他让这个不良少年以很没尊严的方式站在班门口喊“报告”,以此警告众人,臭来劲在我这儿不好使,没人能例外。
第二件事,苗霸天通过选班长,向众人宣告了自己不可置疑的地位。
他先借此打击了拍马屁的女生,后又无视大家的选择,自己指定了班长。
那意思是说,你们套近乎没用,人多势众也没用,这个班最后还是我说了算。
就这样,苗霸天的绝对权威树立起来了。
他要这样的权威也不为别的,只是为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高考。
估计现在的学校里也很难见到这样的老师吧,哪怕大部分老师都认可应试教育的理念,也不见得有人像他这样从思想到行为都坚决贯彻。
与此同时呢,他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影片也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
比如帮身患重病的学生募捐,骑车送学生去医院探病,对后进学生不离不弃,以及无偿为穷困学生补习……可是,他的温情并不泛滥,而是有着一道决绝的边界,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事威胁到“高考”这件事。
他的学生为了帮他找回自行车,花了几个晚自习的时间,结果自行车找到了,却换来他的破口大骂。
学生们想为他赢回荣誉,课余时间排练健美操,最终文艺奖杯拿回来了,他只默默看了两眼,并不为此感到开心。
就连无偿办补习班这件事,最初的念头,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浪费时间帮别人补习,才突然萌生的。
这个有着温婉名字“苗宛秋”的老师,就像一个良心未泯的暴君,在生活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个和蔼的好人,可一旦和“高考”二字沾上边,立马就变成一副凶恶的嘴脸。
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最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原来在1965年,年轻的苗宛秋曾经考上过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不久,文革就爆发了,他也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这是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道伤疤,难以痊愈,并随着时间慢慢腐烂,流出烫人的脓水。
这伤疤折磨着他,每当看到赶上好时候却不知珍惜的年轻人,就会无比愤恨,伤口也愈发疼痛。
最终,在他温厚的另一面,恶魔已悄悄长成,而唤醒恶魔的咒语只有两个字:高考。
一提到“高考”,苗宛秋就会不自觉地恶魔上身。
那恶魔,正是文革的阴魂,是荒唐的历史在个人心里烙下的羞辱的刺青。
于是,苗宛秋的结局,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影片中的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失败证明自己的胜利。
他只可能在经历了自身的失败之后,又将这种失败生出的恶果毫不自知地传递给下一代。
因为,一段没有被妥善处理的历史,像瘟疫一样,会自动传播。
因为,一个人的恨意,会催生出报复性的补偿心理,使得恨无法消失的同时,还会滋生出更多的恨。
尽管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试图用毕业时刻告别的伤感,来消解掉批判的尖锐性和弥漫全片的悲情气氛。
可是,你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苗宛秋这个人物的一生,已彻底灰败。
至于被不断叨念的金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温情的伪装。
那真的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
我深刻地怀疑这一点。
不信你看最后,当一切煽情的气氛都已备好,毕业照的位置留下了,同学们站好了,可苗宛秋却选择独自离开。
这种离开是带着悔意的,仿佛在说:哪怕那真的是最好的时光,哪怕学生们献上的是最诚挚的道别,我也不配留下。
如果没记错的话,苗宛秋第一次出现在镜头时,他正推着自行车走进校门。
自行车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代表着什么?
其实就代表着体制对个体的褒奖与绑架。
那自行车是苗宛秋获奖得来的,是一种荣誉,可荣誉背后形成的恶性循环却是,你要不断为这样的体制卖命。
哪怕你从前是受害者,只要你此刻进入了体制,就要为体制所用,甚至无意中成为施害者。
到了影片中,我们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抗衡,基本是围绕自行车展开的。
自行车作为体制的一种代表,起初被学生破坏、拆散、高高挂起,可是最终,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了。
当苗宛秋丢了自行车之后,那些曾经与他势同水火的学生们,突然集体转身,与他休戚与共,竟自发去寻找自行车了。
没错,这就是这场教育的胜利。
苗宛秋——一个恩威并重的长者,当他威严站立于学生面前,对他们苦口婆心地讲述做人道理的时候,那些教诲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作用。
它使得学生们从教育体制的对立面,悄悄移开,聚在老师的周围,决心为他的荣誉而战,投入到“高考”的大业之中。
这其中最悲剧的角色,就是安静。
她原本可以保送成为老师,却在苗宛秋的暗示下,为弥补他未能读北大的遗憾,一心要考上北大。
最终又是因为自行车,安静出了车祸,错过了考试。
此后的两年又连考不中,最后她放弃高考,人生彻底改变。
这不仅是安静和苗宛秋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这出悲剧最悲情的部分,就是使得善良的人们承担本不必承担的负罪感。
影片最后的落点,是几十年后,年迈的苗宛秋再次找到安静,默默把当年没收的蝴蝶结,系在安静门前的树上。
那分明是一次忏悔,忏悔自己犯下的无心之错。
而那蝴蝶结象征的美好年华,已一去不返,再难追回。
不可否认,《老师·好》在制作上有不少糙的地方。
最后也难免要为老师洗白,落在一个相对温情、怀旧、春风化雨的结局。
但它想要完成的批判,都包裹在温情的外衣下悄悄实现了,而且还很锋利。
他用一个人的失败,追溯了一场更大的失败,这种反思力度,在近年来的国产片里也是少有的。
好希望每次走进电影院,都能收获这样意外的惊喜。
那天偶然看到一句话,说:生活是由微小的成功与巨大的失败构成的无尽合集。
我想,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恰好也是巨大失败的痛楚与微小成功的喜悦的集合,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大实话。
太烂了太烂了,这竟然都能有评分,而且竟然都能获奖?!!!!!!
整部电影内容不如截图吴京的表情包的贡献大。
说说电影内容吧。
女主是品学兼优的转校生,性格胆小害羞。
男主是校霸,黑社会老大。
按理说这个人设应该很好嗑的对吧,大部分言情文已经写了应该如何继续下去剧情,无论是男主后来帮女主摆平什么事也好,还是女主带着男主一起变好努力学习也好,都是一条不算错的剧情走向。
嘻嘻,但别忘了,这个电影名字叫《老师好》,中心一番是老师,好啊好,既然是老师,那是不是应该描绘师生情呢?
是不是应该男主这种校霸在老师和女主的拉扯下最终好好学习或者是成就一番事业呢?
结果,师生情我是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了男主的超雄和老师的各种不辨是非。
首先举个例子,女二是那种开朗大方人缘颇好的类型,在本片老师新上任的时候就主动要求当班长,主动负责了班长的活,同学们也都认可她。
可是呢?
老师就是不让人家当班长,就非得把班长的活给女主,女主自己明明没有要求当班长。
好啊!
好!
这个老师在课堂上宣布班长人选的时候,先把女二的名字点出来让她站起来,人家正开心的时候,他说让女二推荐一个班长人选。
女二不服气他的决定,就把事闹大,直接推荐男主当班长。
这个老师好,我是一点也没看出来,他让人家女二推荐,女二给他一个下不来台,他直接独断专行就让女主当班长。
啊????
有一千种一万种方法,这个编剧是故意针对女二吗?
想表现这个老师好,难道不可以让女二当班长,女主做副班长,让她们彼此配合吗?
他在课堂上这样宣布,直接给女主树敌吗?
故意让女二不舒服?
这个剧情是想表现什么呢?
然后又是,女二喜欢男主,但没表白,某天在去公园和姐妹拍照的时候,碰到了在公园教男主功课的女主,女二气不过吃醋,就去他们面前阴阳怪气了几句,女主先跑了,后来女二还是气不过男主要追女主,就说男主学习成绩烂考不上大学,女主早晚把他甩了。
我寻思着人家女二也没说错啊?
难道不是吗?
男主学习成绩好还用得着人家挑理吗?
男主放狠话对女二说,被女主甩了追她姐妹去行不行?
女二生气继续。
接着男主超雄时刻。
男主入团仪式的时候,女二说男女主早恋,说他们在公园的事。
男主解释只是去补习功课,女主又双叒叕跑了,她跑了后,男主入团的事被耽搁了。
结果男主竟然????
竟然在女二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拿着板砖跑到人家的家里去,一句话也不说,就把板砖狠狠地放在桌子上,把人家全家人吓够呛。
虽然男主什么也没干,就坐下喝酒吃菜。
但这已经算私闯民宅了吧哥们。
男主在女二家胡乱撒气后,跑到女主家附近,大声呼唤着女主的名字,嗯……哥们,这就是你爱人的方式吗?
在这扰乱社会治安制造噪音。
接着男主离谱的脑回路,不知耻而后勇,反而自暴自弃,又旷课打架去了。。。。。。
这个老师他在男主和社会青年喝酒的时候去叫他,男主被老师几句话击中要害了,直接拿酒瓶往自己脑袋上砸。。。。。
他是哪长得脑子啊?????
这竟然都能考上高中?
编剧,你不行先去进修下脑子吧。
因为离谱剧情太多了。
最后说一下我印象深刻的剧情吧。
老师办补习班(其实一分钱也没收)被隔壁邻居举报,但是这个老师呢?
嘿嘿,有嘴他就是不和领导说,甘愿被停职。
女主为了给老师申冤,去闯县政府找县长,申冤成功了但回来的路上出车祸失去双腿还错过了那年的高考。。。。
不是,非得制造这种没有脑子的矛盾冲突吗?
能不能让大家的行为逻辑符合一个正常人类的脑子???
哭湿了好几张纸巾,题材真的很好,这似乎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主角是老师的校园题材电影。
除了歌颂了像苗老师一样的好老师们,也给“坏老师们"一个借鉴。
苗宛秋似乎和许许多多传统的老教师们很相似,古板,刻薄地把成绩当做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却又很爱自己的学生,只不过是恨铁不成钢。
苗宛秋的形象很丰满,不只是全篇地描写老师的伟大一面,也写了他的局限,比如第一次单车被拆,却理所当然地污蔑洛小乙。
本是高考全省第一考入北大中文系,却因家庭成分不好只能做个庸庸碌碌的教师。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苗宛秋的人生悲剧,可惜,可叹。
全剧让我最感动的是刘昊跟人打架,苗宛秋的小舅子通知他去警察局,苗老师把刘昊带出警察局后去吃面,刘昊一边吃,一边哽咽着说自己得了脑瘤,要花很多钱治病,所以才天天卖东西。
苗宛秋什么都没说,又给他点了一碗面。
(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关婷婷之前经常买刘昊的东西,觉得关婷婷其实挺好的。
)苗老师回班里进行班级募捐,班里的两个捣蛋鬼把辛辛苦苦买的录音机还给了老板,捐了50块。
“给钱的那一刻,是我人生最闪耀的时刻。
”苗宛秋免费开补习班被隔壁收费补习的张老师举报到教务处,导致苗宛秋被停职。
竟然跟郭德纲早些年说相声的经历如此相像,"别人说十分钟,我说四十分钟,那效果肯定比别人好。
"“他们都说,在郭德纲出现之前,我们本可以安乐死。
”洛小乙和安静之间的关系很美好啊,懵懂的青春,凭着本能的感觉去对一个人好。
但是这两人的结尾还是太监了。。。
只说了安静开了书店,其他人怎么样了一概没说,不见安静或许是出于愧疚不敢见,但苗老师把拄着拐杖蝴蝶钥匙扣挂在书店门口就一拐一拐地走了,安静还笑呢,笑啥啊,能不能符合点常理啊,那么久不见自己的恩师见他走了干嘛不追啊,离谱。。。。
但是让我觉得最不满意的,就是结局吧,安静跑到县长那给苗老师申冤,骑车过来却让大车给撞了。
为煽情而煽情,煞笔剧情,非得让苗老师悔恨终生,不当重点高中老师跑去乡村小学,甚至毕业照都不拍搞失踪,在黑板上留下一段莫名其妙还自以为逼格满满的话才能展示一个老师的伟大,无私,人文情怀是吧?
另外,剧情的时间线索很扑朔迷离,明明都高三了,高考还仅剩五十多天,搞了一大堆事情之后(找自行车,练健美操,表演节目,再到苗老师出事,换班主任),高考还剩三十几天。。
作为一个刚高考不久的人,真的觉得这样的时间流逝速度很离谱。
还有,教室里的一些细节也并不很好。
比如高三的教室课桌里书只有那么几本,道具书还那么新。。
特别是有一幕拍到关婷婷的书桌,桌上的几本书是全新的。。。
并且啊,安静中考考了全县第二,苗宛秋就对她评价特别特别高,比如“比我当年的天赋还好。
”只是一个中考成绩,况且还是山沟沟里的县,大可不必如此与高考对等,正常的有常识的老师真的不会这样。
中考厉害高考拉垮的伤仲永事件大有人在。。。
可以吐槽的细节有很多,第一次看谦哥的电影,总的来说还挺不错的。
鼓励鼓励
本片前半段有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的片段,尤其是一群有着各种问题的学生被严厉的老师批评收拾的片段,之后他们开始逐渐变得规规矩矩。
苗老师自始至终都以育德树人观教导学生,尽管一些行为会让某些学生叫苦不迭,但这些逆耳的忠言却总是能影响所有学生们的一生。
这是一部全程催泪的讲述师生情谊的电影,能让观众们回想起上学时的点点滴滴,并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这部电影,从原来学生对老师的恶作剧,对老师的厌烦到最后全心全意的帮助老师喜欢老师,就是一个态度巨大的改变,放弃高考的复习时间,为老师找自行车,让老师重回岗位,却碰上车祸,这一件件充分体现“师生情”的故事,看的催人泪下。
老师,是一个多么高贵的词,老师好!
是多么美妙的一句话都说老师是自己的第二父母;老师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从上帝那里带来最珍贵的财富知识,送给我们,他们的心是善良的。
电影本身没啥技巧,拍的像流水账,论技术,充其量电视剧水平,完全没法跟《地久天长》比。
难得的是:真切细微,反而比《地久天长》有代入感。
@于谦 老师上讲台一顿骚操作,太特么神还原了,我一秒钟回魂到80年代氛围,冬眠多年的应激反应都快起来了,后脊梁骨一阵紧张,内心既有点哆嗦又有点期待,这才是我们一起经历的年轻时代啊。
完全被 @于谦 老师演技圈粉。
想不到于老师除了会说相声、变魔术以外……还有这本事。
[强] 严格来讲,那个时代老师的专制行为,放到现在看,属于严重的政治不正确。
不过,这种“政治不正确”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年经历的历史。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一码事归一码事。
大家念旧的是青春,不是倡导回到当年的蛮荒。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
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
电影选择的是白描画法。
电影笑点出乎意料很多。
比《人间·喜剧》笑声多。
我个人最中意韦小宝版入团申请书,轻浮的政治玩笑油腻到可爱。
敬爱的团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天下风云我辈出,一入高中岁月催,我洛小乙,一介草莽,但自认为平生光明磊落,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若得组织赏识,小乙定当结草衔环,生死相报,歃血为盟。
平生不入共青团,纵使英雄也枉然!
申请人:洛小乙
洛小乙费劲心思到班主任办公室偷东西,居然不是为了偷处罚文件,而是为了偷那张被偶然拍到的公园“合影”。
很暖。
点点滴滴,如同小诗。
片尾字幕“感谢下列只有一句台词的演员”和“感谢下列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演员”很喜感,全场小孩都笑了。
是的,电影里超多大咖龙套。
吴京都来了,演了一个体育老师。
吴京不演战狼有点萌,挺可爱。
我原以为这部电影怀旧,主流观众是70后、80后,事实上,电影院居然大部分是年轻小孩。
他们笑的很单纯、开心。
很高兴他们也能get到属于80年代的青春。
如此,春风微暖,值得一看。
电影上映时和我哥去电影院看的,当时觉得感官还好,挺温馨的,今天重看这部电影,不好。
不好就不好在前期温馨,老师与学生的矛盾突出,笑中带泪,很有旧时代的味道,而最后的结局太过于虐心,为了让观众落泪而落泪,这种结局在日本文学中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是一种摧毁美好事物的变态美,但是我不提倡这种虐心的剧情,甚至咱们中国的主流文学也不提倡这种摧毁美好事物的变态美。
安静她本有大好的人生,却因为帮苗老师申冤遭遇了车祸,双腿瘫痪,也没能考上理想大学,导致自己的一生都截然不同。
苗老师本来是一个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好老师,却因为被诬陷补课,一度停职处理,最后在众人毕业当天默默离开了学校,和这群孩子们再也没有见面。
这种温情电影中典型的让观众喜欢的角色没有好下场以来虐观众的心,让观众在结尾感动时落泪,从而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是因为这部电影拍的好所以很感动,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正常的有同理心的人都会有所感触的东西。
所以这部电影不好,就像小沈阳讨厌的,很多小品结局都是让观众看哭了,他不喜欢这种小品,他就想让观众从头笑到尾,而不是开始笑,结尾哭。
再次用不够出彩的故事消费了八十年代、高中、师生关系。无论多么宽容,也不能忽视老气横秋的桥段、少有亮点的表演。场景还原十分用心,后期调色过分靓丽,略少了一点质感。不过,1965年场景的突然回溯,蝴蝶飞进教室的视角,用悬挂凤单车把老师调虎离山那一段长镜头,也是颇动人的亮点。结尾的照片流分明已点题:这部看得出用心但勉强及格的电影,在努力传达中国式校园环境下师生的独特缘分,是传承,是发现好苗子的欣喜,是爱恨交加的人生。
男学生学会了抽烟喝酒,女学生学会了烫头!
真不错!
5分左右。谦大爷演技确实出色,除此电影再无出彩。
谦儿大爷电影甩纲哥好几条街啊
挺好的故事结尾洒了狗血。看了评论里的暗喻觉得有那么点意思。不过需要解说才觉得好的电影不算好电影。
都是一个台上的演员,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客串阵容很强大
一段时光一种经历,师生情每到毕业时节都格外动人。愿我们都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时光。
电影院,大银幕首映礼
结尾不好,太仓促无新意
悲剧的美,在其遗憾与不完整
矫揉造作的假做旧质感,让人不适。
这是碗掺杂着添加剂的鸡汤,要看你愿不愿喝。80年代的怀旧无论从布景还是配乐上都做的不错,在拥有叛逆青春学生的陪衬下,老师永远都是指点迷津的灯塔,使得伟光正的俗气浓了一些,一味的好与坏明显的套路化,使得原本平铺直叙的剧情更加虚伪不真实,频繁使用配乐来煽情有些显的刻意。不过老师的光辉伟大的确值得称赞,于谦老师的演技轻车熟路让人肃然起敬,半个圈子的老戏骨都来客串格外惊喜,相比之下学生的灵动秀气全被恶心的烂尾所毁,那场意外真是俗不可耐的烂。多给一星全是为了向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
想要把自己的路複製或投射給學生們的老師不會是個好老師,但他的確會為學生前進方向全身心投入付出以至於忘我。看來我還是要對學生疏離且嚴酷一點,跟他們三觀和笑點太多不合!片尾曲改編謝雨欣《誰》加分,京恐扣分,大牌彩蛋多。中規中矩的校園青春片,男一是照著劉昊然的臉找的吧?@西南大學光大禮堂 感謝@156907590 🎫
我觉得挺好的 本来挺困的 还想上厕所结果一场电影下来 又没睡觉又没上厕所。
粗糙的像个大学生习作,看的肉疼;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用扭曲的方式对你好,毕业时你忘不了”的老师,本片斩获了大量的共鸣,但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症结,也是最该批判的价值观——教育相关的电影,印度就好太多了(推荐听反派影评对本片的评价
一部老旧的片,包括观念和桥段。也是一部哭片,恨不得每个桥段都湿哒哒的。开场的回忆视点很有问题,到后面混乱不堪。三十年后那个煽情太多余了。道具用得挺好,苗老师代表荣誉的杯子和自行车,和那张是误会又不是误会的照片。
看了20多分钟,能把这个年代背景的校园戏拍得这么自以为搞笑而毫无幽默感也是挺厉害的了。
三星半,车祸大可不必。完全无私的老师形象可信。笑料很多,客串惊人。又名《自行车往事》《于谦朋友圈》《80年代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