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7天的昭和64年。
只有七天,一个名叫翔子的小女孩遭绑架遇害的命案湮没在人们对于新天皇继任的喜悦之中。
可是这个小女孩的父亲雨宫却无法忘记。
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他一个人听过凶手的声音。
于是这14年来,他每天对着厚厚的电话簿,打几十个几百个电话,只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当年杀害他女儿的凶手。
后来凶手找到了,他在公共电话亭里在听到自己永远也忘不了的声音的那一刹那,慢慢跌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没有证据将电话那头14年前的凶手绳之以法,而且自己的女儿翔子也再也回不来了。
原本记录凶手来电的录音记录仪在电话铃响起的那一刻突然出了故障,众人都在手忙脚乱地检修仪器时,雨宫接起了电话,听到了凶手的真声。
没有记录下凶手的声音,负责此事的其余四个刑警对上级隐瞒了自己的失误。
后来,这场案件无疾而终,其中一个刑警幸田出于愧疚,留下了说明真相的报告,辞职离去。
可是这份“幸田记录”却被害怕负担责任影响仕途的上级隐瞒了起来。
雨宫找到凶手之后,幸田策划了和14年前一模一样的绑架案,绑架的对象正是”昭和64案”的凶手目崎的大女儿。
目崎带着一箱子现金仓皇赶到幸田最后制定的地点时,他发现自己14年前的事情已经败露,在警局里他拒不承认,不想承认自己失误的上级将他释放回家。
其实目崎的大女儿并没有被绑架,她的手机被幸田偷走了而已。
当年参与“昭和64案”的刑警三上是本片的主人公,也是警局的宣传官,在自私的领导和叫嚣的记者之间周旋,女儿也因为自己是警察而离家出走。
三上不能接受警局把有罪的目崎释放,他偶遇了目崎的小女儿,并打通了目崎的电话,告诉他他的小女儿在自己手里。
仓皇失措的目崎赶往当年放置翔子尸体的空地,14年前他就是在这片空地上将翔子勒死抛弃在汽车的后备箱中。
空地上有一台破车,目崎不假思索地想要打开这台车的后备箱。
可是三上帮他砸开后,里面空无一物。
三上质问他,我说的放置翔子的“小棺材”,你怎么知道是后备箱。
目崎被随后赶来的警察带回警局,跟着一起过来的目崎的小女儿似乎明白了一切,目崎对小女儿喊到“不要过来”,小女儿抱头痛哭,声音响彻整片天空。
目崎当年做下的孽,他的妻子和女儿却要被迫承受痛苦惩罚。
雨宫也想到过绑架目崎的女儿,也让他承受自己当年的痛苦,可是当目崎的小女儿坐上雨宫的车后,雨宫却留下了眼泪。
小女孩抱着书包告诉雨宫这不是她回家的路,雨宫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叔叔刚刚走神了”。
他也许想起了14年前自己天真可爱的女儿也坐在目崎的副驾驶位上,那时她还不知道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了。
四个小时的娓娓道来,这是个沉重的电影、让人多次流泪的电影。
十四年的案子终于落下了帷幕。
失去女儿的雨宫会从记忆里走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吗。
三上离家出走的女儿也会感动于父亲的执着而安全回家吧。
目崎也许会在监狱里度过剩余的人生,他应该也很后悔自己当年所做的一切吧,他也没有忘记,用杀死翔子的手去抱着自己的女儿是什么感觉呢,这14年来目崎也是痛不欲生地侥幸活着吧。
这真是一部好电影。
在影院连坐4小时没跑厕所的看完了,剧情铺得很开,略拖沓,众记者只是复杂了局势,没感觉有推动情节的作用,略烦。
(花了4小时和120块还是要留点什么,以下有剧透部分)故事讲的是父爱吧,利用父爱犯罪,始于父爱去侦查,也是利用父爱好好惩戒了罪犯,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本片唯一触动我心灵的是也是真相揭露的时候,雨宫对于女儿被绑架当时所发生的细节一直都牢记心中,连当时自己被罪犯耍的团团转时,途径小店里坐着的女警员,虽只有一面之交,却能在十几年后一眼便识出。
更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想去找出仅仅用电话来与自己联系的绑架犯的声音,不断地用公用电话打了将近一整本电话簿的无声电话,一家一户地去分辨,当终于找到是绑架犯的声音,雨宫失声痛哭……这段营造的氛围还是不错的。
用了整整上部来铺垫,2小时过去了,放字幕说中场休息,当好多人被忽悠都起身准备奔厕所,下部又开始了。
接下的1小时揭露了真相,当感觉没啥好演了,看了下手表,发觉还有1小时。
剩下的1小时全部用来展现主角的英明神武。
最后终于结束了……4小时也算是个人生体验,也证明了有一颗良好的肾!
横山秀夫的小说《64》,基本情节和评论,见之前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昨晚看了电影,趁还没有完全忘记,对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编版五集电视剧和此次上下篇两部电影的各自特点。
1. 电视剧剧情与原著基本没有变化,但电影下篇对结局进行了重大创作,与原著无关。
电影上篇cover了电视剧1—3集的剧情,从三上夫妇“认尸”开始,交代了三上身为广报官的职责与困顿,刑事部和警务部、地方和东京的矛盾,到“64模仿案”发生为止,叙述角度上几乎以原著为蓝本,非常好看。
下篇后四十分钟几乎都是原创剧情,重点表现原著中没有写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后,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
这部分电影编剧发挥得十分尽兴,因为猜不明结局的走向,演员又很用力,观影的时候让我难得紧张了半天。
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横山秀夫对这里的“续写”如何评价,至于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它依然延续了原著的“抑郁”基调:警察无能且腐败,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执念——一遍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听到那个声音为止。
这样的压抑,是我紧张感的来源,和原著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电视剧里都没有明言D县位置,仍以虚言实,但电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马县。
这一改变,估计是想让异常重要的“D县,58万户,182万人”这一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观众更加有概念吧。
<图片3>2. 电影卡司虽大,但在主角的选择上,电视版似乎更胜一筹。
主要是在男主角三上义信的选角上,原著对三上的外貌有过直接的描写,特别是和其夫人作为“D县警花”相较,真是其貌不扬。
这也是三上和女儿之所以有矛盾的外在原因——“我要整容!
我为什么要长得像你,这么丑!
”电视剧的三上夫妇是有皮埃尔泷和木村佳乃饰演的,对比电影版的佐藤浩市和夏川结衣,对比显著多了。
<图片1><图片2>在人物塑造方面,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颇有戏份的D县警务部“地下人事部长”的二渡,在电影中几乎等于二向箔,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而因为是人气偶像的关系,绫野刚饰演的广报室股长诹访和瑛太饰演的《东洋新闻》的记者秋川戏份都很多。
这两个角色在电视剧里大概也是“偶像”来演的,一个是新井浩文,一个是永山绚斗,瑛太的弟弟。
兄弟俩都参演了同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饰演同一角色,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番。
我个人虽然很赞赏瑛太在其他作品中的演技,但在这两部电影里,给他的空间似乎并不多。
再加上电视剧在先,弟弟表现的也很不错,这一场比试,瑛太不能算赢。
而且,电视剧里秋川这一角色的一句台词,原著中也出现的,不知何故电影中并没有表现。
在三上向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报告孕妇开车撞死老人案的情况时,公布完孕妇和死者的姓名后,三上接着把广报室主任藏前搜集来的关于死者(铭川次亮)的信息,以期唤醒记者们的新闻初衷。
记者们的确被打动,也接受了三上,但记者俱乐部的代表秋川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还有,这个还给你。
”秋川把两张钉在一起的纸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原来是铭川次亮的身份调查。
当他离开记者室的时候,把这两张纸连同声明用纸都一起贴在白板上了。
“我们什么都没看见,也没什么都没听到——这原本就是我们的工作。
”<图片4>3. 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点联想。
电影的“续写”,在原著三对父女关系——雨宫和被害的女儿、三上和出走的女儿,犯人目崎和“被绑架”的大女儿——之外,电影又分别上了一重这三位父亲和目崎小女儿之间的“父女”关系。
未免剧透,在此不便明言。
这三位父亲都有失去女儿的经历,都完全明白且懂得那种痛苦:“你们到底明不明白?
女儿不在身边的时间有多么难熬!
用这双手……牢牢地抱紧她。
你们连这点也不明白吗?
连这种同理心都没有的人可以当警察吗?
”只可惜,故事里的父亲和女儿都没有得到幸福。
所以,我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
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
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首先说一下我的观看顺序:电影前篇——原作——电影后篇。
没看过电视剧版,我觉得也没必要看,建议只看原作。
看了原作感觉真的不适合拍电影,不进行大幅改编的话很难拍好,真要拍那也只能是拍电视剧。
本来原作都没想读,只是看了前篇之后太多不懂的,没办法,不想后篇也看不懂,才读了原作。
后来读了原作才知道,就这叙事方法,就跟丝毫没玩儿过wow的人去看魔兽一样,也许看了知道在讲什么,但是绝对谈不上是看懂了。
原作中主线是翔子ちゃん这个案件没错,但是真正想讲的并不是这个,这台戏真正的冲突点在刑事部(代表地方)VS警務部(代表中央)这个点子上。
电影里面提是提了,但没有升华到主题的高度。
就只有后篇赤間怒踹桌子那里给我留下了印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刑事部周四就完蛋了。
」这句赤間的标志性台词在电影里好像也没出现?
另外,实际上的重要人物——幕后「騒動師」二渡也在电影里基本上打了酱油。
至于那堆记者,以及広報室和记者的冲突,电影里面倒是表现得八九不离十。
再说悬疑推理的问题,原作里面谜底最后揭开得有点儿太快,而且之前各种蹊跷(案发时间巧合,雨宮正好不在家,原犯人不可能效仿当年那一套)让人没读完就能猜到目崎就是当年的犯人。
但至少,不读到最后30.40页很难想到是雨宮靠無言電話找出的凶手以及一切都在二渡的算计之中。
结果后篇一来就给你提示了电话亭,电话账....而且也没提松岡是怎么用他独特的方式确认犯人的.......电影看起来悬疑推理性大减。
说老实话,我觉得日本电影还是擅长打温情牌,这电影演着演着就变成了父爱亲情篇,三上的あゆみ,雨宮的翔子,当然还有犯人目崎的かすみ。
前两个父爱就不提了,都懂,至于犯人的,他其实早就想到是有人在给他下套了,但他还是选择了女儿,因为他不知道女儿没被绑.......最后再说下电影的原创结尾。
原作是开放式结局,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读者自行脑补。
电影加了个确定逮捕目崎的结尾,虽然可以是可以,但我想说,既然要弄GOODEND,那为何不让あゆみ也回来?
皆大欢喜岂不更好。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点,二課長落合在記者会見上晕倒那里,电影里柄本佑演得太假了。
直接坐着翻个白眼就往前倒算什么.......怎么也应该站起来晃两下再倒啊.......
昨夜一夜未眠,以至于深更半夜把原本计划两天看完的《昭和六十四年》前后两篇都看了个遍,前篇因为是白天看的,还算耐着性子,而后篇是一边似醒未醒的状态,然后厌倦了片中的表情特写最后乃至拉了几个快进,算是有始有终。
一直觉得日本电影很“难看”,不是不好看的意思,而是不容易看懂。
自以为还算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但放到电影这么个短篇幅的载体里,还是觉得自己勉为其难。
日本电影有一点我很崇尚,就是现实性的再现。
在如今日益颠覆三观的日剧里,至少电影还是维持了其对现实的写照。
若是要说和从前日剧的不同,那就是从前的日剧现实但鸡血,一般让人心血澎湃。
而日本电影很有意思,几乎都是黑暗且厚重,似乎不这样便不能让观众沉重地走出影院,当然也有可能我看得不多见识短浅。
反正不知道这算不算日本文化里热爱悲剧的民族特色,仿佛这个民族生来就是为悲剧而生。
听说《昭和六十四年》电视剧一共也只有5集,而电影前后差不多四个多小时,不知道差不多同样的篇幅有怎样不同的精彩。
若说精彩,电影里大咖云集,上来第一眼看到的三浦友和便让我心潮澎湃,曾经的鲜肉虽然老去,但往昔俊朗的面容仍然依稀可辨。
说到这里,想顺便说说日本的男人。
不知为何,再青春再鲜嫩的少年,放在日本的国土里,上了年纪都会越长越象,作为老前辈的尾大不掉几乎人脸一副,似乎年纪=严肃,年纪越大越严肃越苦闷,无论是不是真苦闷。
或许这和他们长期浸淫在一个论资排辈的集体中有关。
同样呈现这样问题的还有那个瑛太,几乎没让我认出如此热血随时充满肾上腺素的记者是曾经的美少年。
说回剧情,剧情实际并不复杂,如果直接讲破案找凶手,那就成了狗血国产剧,大和民族的电影必须反映黑暗现实。
于是,集体与个人的对立,比人高比天高比国家都要高的集体,永远是大和民族心中不为人道的无奈。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对决,反映的是日本社会无比现实的内与外,党争派斗,看着影片,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似曾相识,一幕幕都在我脑海浮现,心里不由会心一笑。
此书作者横山秀夫,据说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没看过书不好说,但单从影片来看,与松本清张还是差些距离。
自以为,推理的主线自是推理,而任何现实也好情感也好,都是其的附带,若是喧宾夺主,难免让人不适。
后篇为很多书迷所不满,虽然对我这种愿意喜剧收场,坏人天诛地灭的观众来说,看到三上狠揍凶手那幕,自然心里一宽,但纵使不曾看过书,也不得不看出这一幕有如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明显路数不对。
剧情突然高潮,突然收尾,难免狗尾续貂。
好吧,浑浑噩噩地看戏,戏里戏外都是心情不轻松,想想也罢,还是回头去看韩影,虽然现实一样黑暗,至少最后总是坏人出场好人胜利,让我这种简单的心明明了了,心里也有些轻松。
挥挥手,别了,短暂的昭和六十四年。
PS:每次写完评论再想题目,总是很头疼。
此标题明显文不对路,不过也算我对剧中人物们的一种叹息吧。
3+2.5=5.5。
平成十三年间的电闪雷鸣,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一,我在电话这头听见无助的母亲恳求孩子归家的哭诉,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倾盆大雨,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二,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一向要强的父亲害怕的不敢说一句重话,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阳光普照,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三,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记者们吵吵闹闹逼问消息,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大雪纷飞,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四,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官僚躲在办公室秘密商讨掩盖真相,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秋叶染红,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五,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自责不已的警察重新着“都是我的错”的喃喃自语,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狂风怒号,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六,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孩子们不被父母理解的烦恼,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风和日丽,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日,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了我重复十三年后终于找到的声音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哭了,掩面而泣平成的十三个年头,不过是昭和最后七天的循环,日本人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昭和时代最后一年的昭和六十四年,而我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平成十三年凶杀归案的“昭和六十四年”
今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昭和64年的上部和下部。
只是说的我感受,抛砖引玉。
本人是喜欢横山秀夫的,但是没有看过这本《昭和64》 的原著。
看上部的时候感觉这上部拍的又臭又长,难看到不行,铺垫了半天都是隔靴搔痒,当时都在考虑要是还是这个水平下部我到底看不看了。
但是我最后思考了一下,感觉看剧不能看一半嘛。
但是看了大概一小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看小说时候对横山秀夫笔下刑警的那种硬汉的温柔,搜查一课的那种骄傲和暗底下和二科相互擦屁股的温柔,甚至包括记者们对宣传一课的温柔。
喜欢横山秀夫笔下的刑警一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人物。
所以,且不说故事如何,人物已经足够还原了,很满意。
然后找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可以说是略微穿帮吧。
1:37:15秒左右目崎刚刚落水,第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左手是背在后面的:
1:37:20秒第一个全景镜头,目崎的左手拿到前面了:
1:37:23秒这个视角的镜头也是左手在前面:
1:37:28秒第二次给目崎的这个镜头,他的左手又放到后面了:
然后我自己在床上模拟了一下这个动作,感觉除了手有意识的摩擦摩擦,不然一般不会去做这个动作,会很不自然好鸡肋的发现。
在看完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却还没看原作的情况下,整理一下仅针对影视化的感想。
【整体节奏】尽管做了一定的心里建设,但这部的节奏再次刷新了我的心理预期,毕竟我个人对于影视剧中日本的“警察/公安内部争斗”内容,不管在哪个片哪个版本里,大都是一种想要略过的状态,但之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去略过,是因为忽然发觉,这种“想要略过繁冗直追主线要点”的心情,可能也正是主角的心情——想要略过,但无法逃脱——一种无意识的映射和轻微的重叠。
真相揭示环节所落的位置,常规而言的确太靠后(很久以前看《半自白》,虽然现在记不清具体情节,但也留下有些相似的布局印象)。
如果说是原作者蓄积了大量“意力”,那么在和文字时间感受方式完全不同的影片中如何顺利传递和还原,想想也是蛮大的挑战,毕竟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多少有点好奇他在这个改编过程中的想法。
那么说到结尾,电视剧版的结尾对我来说是恰到好处的,电影版的记忆点则是新结尾中被稍微强调的“惩罚”,但那结尾中过多的台词描述一下子减弱了本来就稍弱于电视剧版的“现实感”,或说“纪实感”,也许初衷是想要来一个醍醐灌顶,但却打破了原本慢慢收拢起来的圆融之气。
【剧情细节】也没有必要重新梳理了,只说一个地方。
打无声电话这条线,属于“最简单的东西最难刻画”。
在一个脉络如此层叠的框架里,要把一个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的做法的内在力量表现出来,在为之添加的“佐料”时,难度不比描绘一个精巧的诡计低,对演员在这一块表现力的考验也更大,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什么”,更是以“小”见大的“意识到什么”,而最好的佐料就是“时间”。
如果无视这一点,只认为所有其他的佐料“应该”在一开始一下子到达该到达的地方、发挥最“合理”的作用,那便不是这样一部关于“人”的作品。
【选角配置】电影版的卡司配置无疑很强大,只是警察(包括记者)这块重要角色太多“热门主角脸”,于是一种谜之“并驾齐驱”的感觉伴随了我很久。
电视剧版则偏重一种选角的层次感,都是熟脸,却融合度非常高。
主角方面,之前觉得佐藤浩市高层官僚感有些重,看到后篇这种感觉倒是弱了一些,相较剧版的三上而言,这个三上的“苦”可能表现得更外放更适合大银幕吧,大概是“沉重”与“凝重”的区别。
至于坂口健太郎这个戏份……换成别人有差吗?
【音画效果】音画基调各有千秋。
剧版的细节更为犀利,在皮埃尔泷镇住全场的昭和气质下,做一些偏现代的设计、以及加入大友良英的配乐,都是游刃有余别有格调;而影版的色彩更为浓郁复古,在细腻的配乐下不偏不倚地散发着三丁目夕阳的光(吉冈秀隆式微笑)。
【其他】关于“松本清张接班人”这个说法,个人以为,二者性格“情结”不同,这个介绍词可能还是会让初步接触他作品的读者,对这位个人特色非常强烈的作家带有一些错位的期待和笼统的判断。
时隔两周,《昭和64年》的下篇终于有了资源,姗姗来迟的影评终于可以完美收官,影片也可以最终谢幕。
接续前篇,简要回顾。
最初两个小时的情节,节奏感出色,伏笔好,让人有种继续看下去的冲动,准确的说,是想知道故事的走向与结局,更想看一看正义人士三上的人生轨迹。
带着这些期待,我开始下半场之旅。
照例看一看日本专业影评网的点评,总体来说,与上作比较下降了些,可能4个小时的影片长度让人觉得“观赏无力”yahoo!
映画:3.15(与上篇相比褪色了不少)
映画.com评分:3.5(基本与前作保持一致水平)
进入个人点评说实话,期待太多,失望太大,影片继续唠唠叨叨了2小时,有些情节如裹脚布——又臭又长,无意义的叙述充实了整个下半篇,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有意拖延时间或者说黔驴技穷了。
虽然个人十分理解主创人员继续沿用冲突与斗争作为主要卖点,可是如此重复的演示某段固定的桥段就让人感到费解。
如媒体与警视厅,警视厅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细细算来,下篇有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来描写这些内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主线完全成了陪衬。
对于这一点,个人表示不解。
猜测有可能是导演想将原作里那些社会性批判的文字内容实体化,这样一来,剧情的冲击力能够使观众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不过,十分可惜,导演的拿捏不够精准(甚至有些偏),纯粹用影片的时间来堆积这些内涵性的文字内容反而适得其反,冗长而又没有实质意义的媒体舆论、暴力监督的重复渲染,让原本风味十足的电影迷失了方向。
下半篇另一败笔——个人英雄主义的抬头。
这又是导演的错误思维,相比原作——依靠三上揭示阴暗面,让众人警醒的主旨,电影版的意图明显歪了。
导演有意无意的将三上这个普通角色塑造成了“日式英雄主义”代言人,有正义感、有执行力、有气魄、为人刚毅,一人孤身探案,满满的英雄气概,正义凛然。
哥们真心醉了,相信原作作者横山秀夫先生看完此片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对于本作的下半场,个人牢骚挺多,不为别的,就为片子的”成色”困扰。
一部这样有深度、有层次的文学作品,竟然被改编成这样,尤其是最后几十分钟,别扭,矫情,自编自导的成分太重,令人感到无趣。
写在最后,4小时的电影,实际卖点就是电影时间,影片本身对于原作的改编处理不够成熟,节奏慢半拍,拖沓无聊,对于原作的精神了解不够,呈现的作品瑕疵较多,尤其是人设,社会阴暗面的记载不够专业,令人失望。
原作★★★★★(横山先生的作品,推理作品中的翘楚)演员★★★★★(演技卓越,感情细腻)导演★★★☆☆(改编过于随意,品质下降)视效★★★☆☆(日系色调,看多了,也就厌倦了)音效★☆☆☆☆(不予评论)推荐人群:所有人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佐藤浩市演的不错但是根本不该选他,外形台不合格了。
三上在原作是相貌相对偏丑,女人嫌爹丑自己又像他才离家出走,佐藤浩市这脸哪个女儿会嫌他丑、tv版选皮埃尔泷其实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昭和颜。
警察官场斗争在原作和tv比重都很重,电影则更偏重64本身的案情,警务刑事不合、地方中央不合基本一笔带过。
泷,存在感很强的二渡也几乎轮为路人。
后篇最后半小时基本是原创了,多加的东西画蛇添足。
原作和tv最后是保护了犯人家属的实名的,电影全改了,甚至加了三上和犯人搏斗的情节,匪夷所思!
其他演员阵容很强大但槽点满满。
椎名桔平县警本部长,刚出现的时候场内几乎爆笑,泷藤贤一警务部长、三浦友和搜一课长、忍城修吾搜一刑事。
你们县警有好人么,都是变态流氓面孔。
总之本片抛开原作和tv的确是良作,和tv放一起不足就很明显
23/8/16 @ The Grand [Summer IFF&#39;16]。兩集一氣呵成看完。可能因為衝突位集中在上集,下集到中段開始覺得拖戲了。不知為何,佐藤浩市在片中的造型令我聯想到朱江....
小女孩的父亲居然十四年里每天几百个电话日复一日的拨打,通过甄别声音找到了真凶。2023-4-20但是影片太故弄玄虚了。而且节奏很慢。不像凶杀案的破案。
往事并不如烟。
看到结局,就知道肯定是优秀小说。然而,被导演拍烂了。庞杂的东西过多,记者与警署的关系,警署没有刑事部长不行,这都是什么鬼???
不仅剧本结构出问题 大卡司集体翻车 气氛也很糟糕 看完觉得连山本美月都变得可爱不少 荣仓和绫野的表现太尴尬 二渡的boss感沦为摆设
继上篇撕票案后又发生一起同类型少女绑架案,于是警察不同部门之间,警察公关部与记者群们,罪案中受害者或嫌疑人间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纷争各起。查明真相成了利益角逐的手段,真凶还关联着警部们的升迁荣退。可怕的不是罪犯的杀心,而是个人与组织的对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去与将来的赌博。电影拖沓
昭和64年只有短短的7天,在这几天内发生的女童被绑架撕票案却让至少三个有正义感的父亲深陷其中整整14年。随着受害者父亲的不懈努力才真相大白,震惊二字绝不足以让观者平复心情,悲悯下的以牙还牙也换不回犯罪者的忏悔,高层警察唯利是图的嘴脸让人痛恨,还有,失去亲人的家属受到的伤害永远难以弥补。某个群体内部的黑暗、人性的贪婪,远远比一个加害者更加让人战栗。
喜欢横山秀夫
感觉是今年岛国电影TOP1了吧,不仅集结了空前的演员阵容,却并无堆砌之感,沉郁而厚积薄发的剧情,使得这个故事所涵盖的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案件,其包罗万象的人性情感,警察系统内部的灰色纠葛,都堪称震撼人心。唯一觉得没必要的是做成上下两篇,长达四个小时。有些太过面面俱到。
估计很精彩,我我下载的事“后篇”,前面的还没看,吸收不了啊……。(删掉了)
瞎鸡巴改。
谜一样的双眼之谜一样的声音
故事本身还是蛮扎实的,完全展开后可以是剧。上下篇之间有割裂感,毕竟当真的案情线开始时,是没有闲笔可展开其他旁支的。
看剧时觉得没想象中好,谁想到电影演成了孤胆英雄硬汉侦探佐藤浩市硬拗成伊斯特伍德🙄️。
真心欣赏不来日影。。。
最后那段英勇对战是什么鬼,完全没抓住内核啊。
依旧无力
讲到一遍遍地拨打电话时故事的感情到了,感动
后篇完全没比前篇好多少啊,日影拖沓冗长的通病。有的时候需要留白,有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瑛太和永濑正敏演得好,其他都是端正的脸谱……不知道原著是否也是如此散漫
20230516 看过原著,不记得情节了。日本电影和小说总能弄出很震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