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打成《我们俩的爱情》,就一个词,差异是很大的。
不过,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思考“爱情”这个词,很多的隔阂、谎言、还有谈判的筹码在利用这个词语。
这个词有时就像一个最高的权威在审判着一切,似乎,再多的不可理喻,只要占据了这个词,就占据了神圣的位置。
可是,也就由于她的神圣、权威,于是,更多的,我看到是人们用她来维护自己的私利。
有时,我真的不愿在口头上提这个词。
而且,我不知道“爱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真的不知道!
我只知道,两个人四目相对时,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眼眸的透明,直达心底;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还有,那种时而能体会到的发自心底里的、没有包含杂质的喜欢。
但是,我不得不又用“爱情”这个词,我找不到能替代她的词语。
虽然,这离我当下的生活很远很远。
但,我还是愿意去想这个事,期待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澄澈和温暖。
还有,在那之上的家的温暖。
记得,电影《角斗士》里,我永远记得马修莫斯在昏迷中所能想象的就是,妻子眺望丈夫马修莫斯的场景,让我感受到那种深深的眷恋。
我也常常期待能有这样的眷恋,自己也可以有这样的家人的眷恋。
《我们俩的婚姻》是从中间开始看的,我喜爱看有表演功底的演员所演的电视剧。
我觉得苗圃就是这样的演员;而李亚鹏的表现似乎人觉得他总算找到了他所适合的那种角色。
这部电视剧让我懂得或者是知道了很多的东西。
原来,平静而简单的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却又都是那么复杂纷乱,有那么多的故事;原来,婚姻中包含了那么多的内容;原来,“家”,在我们中国人内心之中的威力是那么的大。
以前,我都把这些看得太简单了,我都不知道细细地咀嚼自己的生活,而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囫囵的吞咽自己的生活。
《我们俩的婚姻》似乎是个深谙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人生活处事方式的一个研究哲学的人编的。
里面的人物有很多很多长篇的对婚姻、家庭的道理讲述,尤其是那个胡莉,我总感觉这个角色的存在就是因为编剧把自己赋予到这个人物身上,让她替自己把观点直接说教式的表达出来。
《我们俩的婚姻》里,可以明显的看到编剧其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观点表达。
只是,有很多的观点,我真的一时无法去接受,但,那些观点却似乎又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因为它更代表着现实存在的东西。
我喜欢野性的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我又有着对于那温暖的深深眷恋。
两种我都不想舍弃。
偶尔,再看看这部电视剧吧,也许可以慢慢消磨内心的一些东西!
有一集秦岩问她在女人角度什么才是好男人,她说完最后一句话后梗住了很久,电话响起后,起身的一瞬间,看到眼睛红红的,细节上真的很到位啊!
一直觉得柯蓝不错,以前主持也很好,现在演得也非常细腻
看了一半多,这个戏很难说是让人欣赏,倒不如说,让人心讪(这词我胡诌出来的),可见这个剧多么难以形容.儿子问娘:你想让我怎么样?媳妇问儿子:你想让我怎么样?娘连问也不问媳妇了,可这个娘想怎么样,鬼知道呢.三个人的心理活动永远跟三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点.媳妇一天到晚琢磨着这婆婆怎么拿儿子当自己的人生,嫌她是个八爪魚,当然一条很威严很难对付的八爪魚;儿子想着自己咋取了这么个白眼媳妇,心眼缺到了一个份上;婆婆就更神了,觉得儿子惧内是家庭辱没的象征,锤足顿胸地自我检讨连带检讨儿子...这片子要拿给老外看,估计老外要翻白眼,这都什么事啊.然而,咱自己可以看得很切肤,不是么,多么熟悉也多么不优美,宛如自家一段歌.因为,在中国家庭里,咱们永远找不真正的敌人是哪个;就跟小时候我表弟闹腾我妈打我似的,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不能打你弟,因为你才是这个家里的人.在这个相互妖魔化的小圈子里,其实,只是看到了一个对婆媳相处这件事充满了恐惧的媳妇,害怕到连怀孕了告诉老公都会失去自主的媳妇,OMG,这件事情已经足以界定为心理问题了(尽管这种问题在中国是如此普遍咱们都不拿其当回事),这种做法和初中生考砸了不敢回家告诉父母要离家出走没什么两样,但是,当幼稚被扣上自主性这一帽子,理不就站到自个这边来了么?我还看到了一个演委屈演受气演到入戏内心一边偷笑的婆婆,嘻嘻,俺这边一哭一闹,上吊可以当成保留节目(当然,限于这个是个"明理"的婆婆,好吧她不会这么干),瞧咱儿子对我这个重视啊,又是赔罪又是下跪,又是骂自己又是骂媳妇,离婚也可以,杀妻没准都好说,在媳妇内得不到的内点重视全在儿子身上补偿回来了,最后,再做个仲裁角色,儿子,你别再給我气受,别让我难做了,行不行.这个母亲并不是受不了委屈,而是不能不受委屈,当然,她从不要求更多,她只要受委屈就可以了.哎,儿子,稍微学过点交互分析的人都应该看得到吧,当母亲这样一位大神受难,他一马当先找媳妇的不是(saver);找完媳妇的不是回来并没有得到母亲的解脱,自个脸整绿了(victim);接着开始进一步对媳妇撒气,当然对母亲也有点小complaint(persecutor),哦,我喜欢这三个英文,因为这三个英文字永远解释了搅屎棍的运行机制和无奈感.英文里,管这种不直接面对而绕一弯子的做法叫:dance around.显然,这仨都是舞林高手;为什么,我们永远没有勇气说出一句不爽,吵一场有理有节的大架?林夕都只可写出shall we talk,写不出相应的中文,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内里的怯懦,然而,如果我们能看清自己真正所有的动机与行动,也许我们不需要吵,我们可以使用身体语言.
泪流满面。
很多人喜欢评论演技,我不知道什么叫好演技。
我只是对那些让我有同样生活经历和体验的表现著迷,无比著迷。
怎么会有的人能演出每个角色的那种深处的东西,真的是触及痛处。
我在看,也在演。
人生的戏,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我一早就说过我喜欢李,但通常都会被鄙视。
我真的是喜欢,因为最早他的片子,京港爱情线,那样的角色。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新疆的男人。
这么多年,他的口音都没有太多的改变。
我以前说过的,我记得。
看这个片子,其实不太想看,但是,~~~~看到他的时候,会想起来他。
很像啊,很像很像啊。
新疆的男人,讲话的语气,态度,表情,痛苦的时候。
刚看到秦岩喝了酒回家,小宁在门口等他,搀扶他,跌跌撞撞,扭打着倒在床上的片段,泪如雨下~~~~千万要珍惜眼下的手里的幸福啊。
还没有看的时候,听朋友说很好看,很现实,因为现实才去看。。
和《无处安放的青春》有点不一样,这个更加的现实。
夏小宁的性格是那种典型的强势型,有点不给人面子的感觉,如果我是男人,娶这种女人我要谨慎。
秦岩对夏小宁的不信任,我认为也与夏小宁的强势有关系,我还是喜欢秦芳的建议,对这种女人还是要狠一点。
夏小宁何胡丽的友情让我很温暖,至始至终我都喜欢胡丽的角色,如果一开始是她和秦岩,我认为对于秦岩和其家庭的伤害都会减轻许多。。
中间10集没有看,一看到夏小宁哭,就受不了,其实主题挺简单的,主要矛盾到后来变了味,变为婆媳矛盾,线索有点凌乱,所以即便没有看中间10集,也知道是什么的意思。。
总体来说,一般,如果线索再多一点,清楚一点,我觉得更好。。
王小波当年骂张爱玲:生活已经很心烦了, 小说不能再让人心烦. 但是, 为什么这么叫人心烦的电视剧会有人看, 无非就是给人一种:"这个人好像我, 那个人好像我老公"的亲切感. 我想到我妈看<人鱼小姐>,谈恋爱的戏都PASS掉,直接看婆媳战. 边看边念: 这个婆婆太坏了,这个婆婆太坏了.我妈年轻的时候被我奶奶欺压的闷声闷气的,比天后王菲还不爱说话.后来搬出去,本性大爆发. 我这个时候才知道我妈这盏灯也并不省油. 再说我姥姥,跟我大舅住过的时候受我大舅妈的气, 跟我小舅住的时候受我小舅妈的气.后来跟咱们家住, 不知道为什么欺负她的变成我.表面上谁恶谁善清清楚楚,其实是非黑白绝不分明.不能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同性住在一起, 最后关键因素不过就是气场. 气场半斤八两的斗一斗还能斗出点喜感. 要是东风压倒了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了东风 那恶婆婆死儿媳的戏码就要开演了.以前朱碧说刘慧芳不结善缘, 让周围本来还行的人都变成欺负她的恶人. 是有点道理的, 腐女的观点是天地万物有一受就有一攻,你是个"总受",就怪不得所有人都攻你.专家早就说:这个世界不害怕偏见, 害怕的是整个舆论的不平衡. 所以同理, 这个世界不害怕恶媳妇, 害怕的是面对恶媳妇你不当恶婆婆. 我觉得真的, 你也可以修忍辱. 但是真的忍下来, 那是要忍的甘心. 好像贾树生一样干脆玩SM玩的开心,或者跟胡丽一样让步让的海阔天空. 这种委屈求全,然后把儿子女儿弟弟妹妹都招来观赏你受难. 好让大家得出一个死儿媳伟大婆婆的结论? 这样不是真忍. 既然忍不下去就骂回去. 当面锣,对面鼓有那么难么?这样讲好像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觉得每一个不想受欺负的人首先自己得坚强.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彪悍起来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 也是为了对方. 我们用力量的制衡来使对方有所顾忌而不做一个恶人, 谁说我们不是在行善. 用自己的软弱和忍气吞声来打开对方心里欺善怕恶的潘多拉魔盒, 谁说我们不是在作恶呢.
好强自信如夏小宁也在人到中年的那一刻绝望地哭了人到中年是在一刻间,忽然丈夫背叛,忽然好友失信,忽然亲人病危,忽然职场遭难绝望的意思不是没有希望,而是没有了去实现希望的能力和精力所以妥协所以隐忍所以改变
剧情很真实.又是千古不变的婆媳矛盾,不过不是刁蛮婆婆和泼辣媳妇,而是通情达理的婆婆和独立个性的媳妇.从头看到尾,我都在说做老人的真可怜,小心翼翼的还会被媳妇脱口而出的话气个半天.夏小宁确实太自我了.演员都很精彩,看这个电视剧没有太多表演的痕迹,主演就不说了,秦言的妹妹,妈,小宁的妈,同事....每一个都很到位.不错不错,起码没有看到一半就放下,从头看到了结尾.也许,婚姻真的不止是两个人的事情.
看完这部片子有种无名的亲切感,他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近。
真的,那么的近!
我也觉得李亚鹏很适合演很本色的角色,也许他就是在演自己,说不清里面有种怎样的东西在打动着我们......是什么呢?
生活的真实吗?
一点点呼唤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的东西,或者就是人们想寻找的答案!
这部片子说了许多很现实的问题,比如李多揭示的离婚率28% 的确,尤其是80后,对婚姻生活的思考欠缺着好多,责任感,从爱情向亲情的转变 还有婚外情,好象很普及了?
为什么?
还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就是一对夫妻要养五个人,双方父母和一个孩子 养老社会化 独生子女的负担这些问题的确有待我们和整个社会去思考,去解决......片子只是适可而止的点到为止 而这真的只是个开始 开始而已
苗圃是占有欲太强了,她还是希望结婚后能和谈恋爱那样和李亚鹏过二人世界,喜欢婚后继续感受恋爱时的那份痴狂,那份触动,那份温存。
但结婚后她发现,他们两的路越走越远,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李亚鹏希望找到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就像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一次次的被打破,越绕越往里,走进了胡同,万劫不复。
而苗圃一次次期待李亚鹏的回归,心中的那份爱渴望得到满足,哪怕是一次欺骗的满足。
但李不是那种会说谎的人,他两边做工作,却做着两头都不讨好的工作,他希望两边能互相忍让。
冥冥之中似乎注定婆媳矛盾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老婆是女人,母亲也是女人,他们都有共通的地方,所以,苗圃一次次的失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每次他们希望通过谈话解决矛盾的时候,都是因为意见不和而草草收场。
根本就没有继续谈的必要了。
李没能找到一个能共渡一生的伴侣,仅仅是和一个自我的女人结了婚,他是不幸的;对于苗圃,我想应该用够幸运来描述。
他们一起品尝着爱情的甜蜜,走到了一块,李又是一个够体贴够厚道的男人。
正是苗圃对内心世界的贪婪,葬送了他们本应该美好的婚姻。
似乎这是女人的通病,也不能光怪苗圃。
男人有自己的事业,社交圈,家庭等等;虽然这个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但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本质上不可能改变,女人有的只是自己的家庭,就是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谈论的也主要就是这个内容,所以苗圃对爱情的贪婪还是可以原谅的。
觉得有些话真的挺有道理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还是单身比较过瘾。
如果不能相互宽容尊重与理解。那么不要结婚。现在80后结离都那么容易闪。为什么呀!
沈傲君戏份不多,08年播的剧,好早。
这是一部教学片。你可以不认同其中的观念,但中国式婚姻浓缩起来就是这些。
纠结死了麻烦死了头晕死了
喜欢苗圃叫他“哥哥” 喜欢在博物馆上班少言却可靠的他 喜欢沈傲君饰演的妹妹 喜欢柯蓝那样的朋友 喜欢这样柴米油盐的生活
夏小宁和秦岩的母亲之间爆发的无法调和的矛盾亦令秦岩感到万分无奈,夹在在特立独行的妻子和苛刻强势的母亲之间,秦岩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俩都需要各种耳光啊这纯粹就是俩傻子的婚姻啊!结合是对的!
婚姻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事儿。
婚姻生活真的比想象中来的易碎,太过小心呵护,太过暴露本性,都无法达到幸福的彼岸
这个剧本写得很好,致敬。
一样。
应该观摩看看
在这部戏里发现李亚鹏也没那么讨人厌
开头结尾有点扯,故事情节还行。有点像六六的《双面胶》。
太落地的情感关系了,苗圃演的不太合适,太TM纠结了,但是太TM落地了
我是自找没劲。。。
很普通的一部电视剧,但家常事聊的很有味道。
李亚鹏演得还可以~
还是很现实的,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或将来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虽说故事描述的有把某些细节放大的嫌疑,但是讲故事就得是这样吧。
演员挺好,剧本也还行,但旁白多得有点矫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