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Awakening Spring,觉醒之春,片中对应的应该就是女主的名字“觉晓”。
春眠原本不觉晓,但影片讲述的就是一次两人扶持下在春天醒来,看向未来的故事。
但春天醒不醒来,都不能改变四季轮转,区别只是在于到了冬天是在睡梦中,还是自觉地挣扎求存。
所以我觉得影片并不是在表达“孩子”就是一切问题的解药。
恰恰相反,白客的角色的存在恰恰表明了他们的孩子、包括他们自己,以后所必然要面对的苦难。
孩子只是他们醒来所抓住的一根稻草、是尹昉走向淹没时的那个呼喊、是尹昉坚持托举着想送到对岸的寄托(哪怕从距离来看,最终结局只会是两者共同被淹没)。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病院的枕头上写着“雁南飞”。
大雁冬天南飞取暖,直至“春眠觉晓”飞回北方。
病院才是那个温暖的南方,一切都有人包容、是最适合的环境,可以放松地睡过春夏秋冬。
可是总有一个向往的、视之为归宿的世界在引诱着他们回去,哪怕要面对现实的寒冬。
为什么是归宿?
因为岛的那边是没有壳的螃蟹,它们先天失去了壳,就像男女自生下就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完满家庭一般。
而男女主想要给它们一座城堡,想要让它们健康成长,想要看到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虽然王子文线完全不够丰满,虽然片中对男女主的精神问题一直处于工具化的呈现。
但还是感谢这些主创们对这个题材的支持,起码院线有几十万人看到了这个电影,比更加真实的纪录电影死在流媒体甚至查无此片的结局要好多了。
这片子还差一首好歌,所以我没有哭。
但同观影的六七个陌生人都没有玩手机地坐到了演职员表最后,我想他们也是有触动的
5.24 英皇影院打卡~电影整体完成度不错,拍摄这样的题材说明导演是有所想法的人,关注边缘群体和易被大众所忽视的精神病症,但青年导演难免有剪辑和情节处理上的生涩感,有些片段的把控过于MV的感觉,以至于片段与片段之间的组接不顺畅,流于形式美的呈现,内容着力略显苍白与不足,感觉导演剪辑版与上映版上有所出入和保留(但这次是首映礼,还是以宣传为主,导演本人的观点输出和交流不足,如果导演之后有机会做客资料馆或做导演映后场,希望能多听听导演本人的创作感受)但两位主演、咏梅老师、张琪老师等几位演技出色的演员给电影加大分!
很喜欢这张明信片上的这个片段
我站在你身后 连影子都在说我爱你
磕到啦!
从电影里对角色病症的细腻诠释,对人物性格反转的多种呈现,时而焦灼暧昧时而平和温柔的对手戏份,以及映后交流中对演戏经验的侃侃而谈,都能看出尹昉和王子文是对“演”有自己理解、有要求、有个性的演员,所以他们两位在电影中的演技我是认可且欣赏的。
姐姐好美!
电影中有好几处桥段让我记忆深刻,其中是一组超现实片段:一处是男主幻想自己与未来女儿在海边游泳的画面,黑白灰的冷色调阴郁且沉闷,不停翻滚的海水也预示着男主狂躁难以遏制的情绪;一处是男女主两人相互捧手飞出白鸽的画面,隐喻着不被原生家庭与社会接纳的两人,于黑暗中依偎取暖,找到了舔舐伤口的慰藉与生的希望;一处是男女主第一次相遇的场景,男主于白茫茫一片大雾中走来,错愕惊慌中抱起了自剜倒在一片血泊之中的女主,男主慌乱向前跑去,背后大雾渐渐散开,也预示着男主偶然的闯入,意料之外地拯救了濒临生命情绪死亡的女主,一段不同常人的爱情与生命救赎悄然展开。
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她的孩子确诊自闭症,那时候朋友们问她,打算要二胎吗?
有的人话里话外,都说生一个吧,老来还有个依靠。
我心里想着,应该不要了吧,毕竟照顾一个自闭症孩子,需要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匀出时间照顾二胎。
但是朋友的回答确实让我意想不到:不要二胎了,不想老二从出生开始就背负老大这个责任。
我想,这可能是母亲独有的无私与爱——我的决定不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孩子好!
那老二是怎么想的呢?
《温柔壳》给了我答案。
看完影片,大部分观众都为两颗伤痕累累的灵魂互相救赎而感动,而我却因为弟弟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一番深情剖白而动容:我去她哥的茶园上班了,是不是挺丢人的。
总觉得自己能干成大事,结果什么也干不成。
有时候我觉得,你比我幸福多了呀,看上去是我幸运一点,可咱们俩的痛苦是一样的呀。
你看你活得多洒脱呀,而我呢,只能每天假装没事。
你记得吗,小时候别人欺负我,我老拿你说事,我说,我哥是个疯子,杀了你们也不犯法呀,他们就被吓跑了。
我能做的就这么多了,哥,你能不能,就当没有我这个弟弟,能吗?
我真的什么事也干不成,戴国平我也是在管不了了。
要是能再来一次,咱俩换换。
这个社会的规则之一,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这个能力,往往是相对的。
一个家庭里,妈妈已去世,爸爸和哥哥都患有精神疾病,唯一健存的弟弟,承担了这个家庭的所有压力:他要经济上照顾患病的爸爸,支付他治疗的所有费用,还要负责他出院之后,安顿他养老;他也是哥哥的监护人,哥哥带女主离开医院后,被女主家属找麻烦,他要第一时间找到哥哥并安抚家属;哥哥需要赚钱和女主生活时,他有百般张罗给哥哥找工作。
其实弟弟的生活也不如意,他自己没有过人的能力,当了上门女婿,被岳父岳母瞧不起,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伤害,是从里到外的。
当哥哥跟他说,女主怀孕的时候,弟弟爆发了,他也想要孩子,谁不想要孩子呢?
但是他们家有遗传精神疾病,两个病人还不够吗?
当哥哥发病送院需要家属签字时,医生问谁是家属?
弟弟沉默了,此刻,也许他在等待谁能把这个包袱接走。
弟弟的自我剖白,就是发生在哥哥住院之后的,哥哥出院后,把父亲接回家照顾,而弟弟也许真的从他们的生活里面退出了。
一个健全的普通人,生活也不见得容易,如果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生活将更加困难,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抵御这病态的生活!
电影《温柔壳》讲述了戴春(尹昉饰)和觉晓(王子文饰)患有精神疾病,在精神病院相遇相知相恋的故事,两个人在最美好的岁月里遇到了最好的彼此。
但当他们回归社会后,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却遇到了各种现实问题。
比如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就业问题;比如赚钱养家的同时又要照顾年迈又痴呆的父亲很吃力;比如戴春应激性反应导致再次发病;比如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他们要如何生育自己的孩子……抓人眼球的意象:苹果苹果被戴春作为宝贝藏了起来,就像他的温柔善良没有被人发现,可他把这份温柔善良悄悄的有点害羞又有点强势的放到了觉晓的身边,觉晓才敞开心接受了他的好意。
戴春最后住院时,出院前将满盆苹果分发给每一位病友,我觉得这也寓意着他想把这份美好和幸福传递下去。
鸟影片中说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只鸟,说明每个人都有病,当这只鸟飞出身体后,病就好了。
觉晓决定跟戴春在一起时,不再执着于寻找妈妈,她有了自己的家,那只鸟飞出了她的身体,为了丈夫和孩子她开始变得坚强。
但那些未察觉到自己身体里住着鸟的人,可能还未意识到自己生病了。
蜕了壳的螃蟹这样的螃蟹因为没有壳,所以身体非常柔软,也没有攻击性,自保能力很弱,所以当它蜕壳的时候都会躲起来,因此我们很难找到蜕了壳的螃蟹。
长出新壳后,它们才会出来行动,但也完成了一次成长和蜕变,就像影片里的戴春和觉晓。
影片中每个晃动的镜头以及戴春发病时采用的第一视角,都会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主人公的台词没有苦和累,但观众看在眼里都是心疼和感同身受,如此现实的剧情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映后导演王沐这样揭示片中非常重要的“椋鸟”的意象。
而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只自由翱翔在海边的鸟。
因为我希望这部现实题材爱情故事拥有这样自由温暖的底色~
每天吃药,做操,劳作,集体活动,这群特殊群体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节律,似乎一切都停滞住了。
而戴春是个异数,他注意到了沉静的觉晓,喜欢看她落寞却孤清的背影,想为她寻觅一个港湾,更想天天这样痴痴得看着她~
爱情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
没有人能预见到爱情会在哪一个时刻降临,但每个人都会真切感受到它的醇美。
爱情也没有任何分别心,每个个体都可能会收获弥足珍贵的真挚情感~而爱情的模样也各不相同,为她买一只能遮掉疤痕的手表,为他做好每一顿可口的饭菜,亦或是携手在泥泞的路上欣赏绚烂的烟花~爱情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它的坦诚,醇美和历久弥新!
片中张琪老师的表演更是为本片增色不少,无论是什么样的境遇,都有人记着你的名字,都会记得你的偏好,也会一直爱你宠你,亲情也是可贵的温柔壳啊!
低低配版《绿洲》,7.2分吧。
锐评一下《温柔壳》:整体想讲的是两个“非正常”的人在一起生活之后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最后he的故事。
整部片子感觉很细腻(更多的是演员表演上的细腻吧),但是又有很多地方很粗糙,经不起推敲,说到底还是剧本不够扎实很多人说是低配版的《绿洲》,把这两部片子做对比,然后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是,《绿洲》是男方相对正常,男方非正常;《温柔壳》是女方相对正常,男方非正常,由此衍生到男女问题上来。
很矛盾,前者会有人骂“男主拯救女主凭什么女主处于弱势地位”,后者会骂“女主拯救男主吃了亏”,好像不论怎么拍,都能被诟病分享一下个人观点(观点不同甚至相反太正常不过,你觉得A,我认为B,没有对错没有对错没有对错之分!
)感觉对男女主的复杂感情都是因为她们是个人啊,人性>性别,有时候少点审判是不是观看体验会更好呢?
如果不是有缘估计平时不会看到这种类型电影的想不到的要深思,有内涵,意犹未尽可以讨论的点,沟通的视角也很多也反映出很多社会人性家庭选择等问题而且演技在线,值得一看前期如果是铺垫,是压抑,那后面就是解脱全心全意,真心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用爱感染对方在极端恶略情况下,逆境怎么过好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觉悟
只要不抱着看一部温情、纯爱、治愈、小清新文艺片的心态走进影院,《温柔壳》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也许是前期物料给了我错误的期待,于我而言,这部影片是残酷现实的写照,实际观看过程也是比较痛苦和揪心的。
这种痛苦不是说影片质量有什么大问题,而是因为它选择聚焦在躁郁症、抑郁症等严重精神疾病,在这样的题材背景之下,观众会看到角色们饱受折磨,他们不仅遭受着各种命运的不公,还接连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银幕内外,对觉晓的两次遗弃】王子文饰演重度抑郁的觉晓,影片前半程陆续交待和暗示了她的成长环境:母亲出于某种原因而离开,但这种遗弃又不是彻彻底底的,小姨将她一手带大,还为她找了很多工作。
对这个人物来说,观众自然会认为她的主要目标为“寻找”。
有了这一目标,角色身上便带着强烈的、天然的主观能动性。
她需要向母亲求一个答案,又或者她需要一个了结,不然她就无法从过去走出来,永远无法开启下一段人生。
遗憾的是,创作者在银幕之外对“觉晓”进行了第二次遗弃:影片后半段,她沦为戴春身边彻底的配角,先前的种种伤痛消失殆尽,没了一丝踪迹。
这样的处理容易让观众觉得割裂,也不太能够使我信服。
为了戴春,觉晓化作一个极其理想化的人生伴侣,为他做出种种付出。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爱的力量治愈了她。
在故事最开始,真诚善良的戴春主动向觉晓靠近,也逐渐获得了她的信任、爱慕,从一个苹果开始结缘,两人一路相伴,到电影结局,也迎来了下一代。
但作为观众,我也不得不发出和弟弟戴河一样的质问,父亲的精神疾病使他不敢要孩子,这个阻碍在觉晓和戴春身上却没有任何体现。
在角色戴春的成长中,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仿佛世间所有惨绝人寰的痛苦都降临到了两位主角身上。
失去母亲的惨痛经历本就已经需要一生去治愈了,又有一个那样残暴的父亲。
任何一个普通人,遇到这些事情,都恨不得调动生命里所有的爱与正能量,来化解创伤、仇恨。
可是即便如此,戴春依旧勇敢去爱。
为什么呢?
我想不明白,影片也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导演应该是有一些戏剧导演经历的,迷雾之中,戴春抱着觉晓,像极了舞台上才会出现的场景。
在好几场戏当中,演员的走位都给人强烈的刻意感。
这种处理往往会给观众一种疏离感,让我们很难去和主人公共情。
两个角色的名字连起来,组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影片的英文名“awakeing spring”也点明了这一主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影片对精神健康、养老院现状的社会关注值得肯定,但这场春雨过去之后,又能留下些什么呢?
今天去看了温柔壳,其实最近520被各种甜甜的恋爱酸到,想去被治愈一把。
结果不仅被治愈了,还认识了国内比较边缘的群体。
其实甭管是我们有烦恼的人,或者有某些精神障碍的人,都值得被爱,被尊重。
看完电影,感觉不管这世界上有多少个戴春,都值得被爱的权利,去寻找他们的觉晓。
其实看电影后我挺想映后分享,毕竟我曾经也有过轻生,抑郁症的问题。
我也承认自己也曾有某种程度的狂躁,对我家人朋友傲娇地狂叫。
也不是什么家庭问题,就是我个人接受不了高考的压力,社会的毒打,疫情的影响。
但是在最紧要的关头,总是有一个她,会给我带来安慰,会给我温暖,治愈我。
但是可能跟电影里萌生感情不一样,现实里她要不然是给我心理学书籍让我看看排解一下,或者通过言语,跟我遛弯,一起喝杯闷酒,吃个饭沟通沟通。
这样我高考的压力或者面对社会的压力,那个长得像鸽子的心结都会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排解出来,放飞。
可能我也不想把我跟她的关系复杂化,也有可能我太胆小,走不出那一步。
说回电影,看的过程中,我一直蛮难受的,看到尹昉演的戴春原来在可爱的外表下原来遭受过那么多痛苦。
他通过苹果想给王子文演的尹昉带来温暖。
结果自己原来心里藏着那么多痛苦,包括被家暴,母亲上吊自杀。
我看的太心酸,尹昉演的真好,他真是把自己深深地代入这个角色,不通过言语,更多通过他擅长的肢体。
一会像个成年人,一会瞬间在强烈刺激下成为孩子。
当我看到他不得不接受电击治疗,想狠狠抱住他,给他最好的安慰。
更为痛心的是王子文演的觉晓,可能我一直一个误区最心疼女儿的应该是父亲,但是其实母亲才是教会女儿生儿育女最重要的人物,我蛮喜欢本片最后一个镜头,女儿平静地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告诉她自己要成为妈妈了。
可能这是她在整部影片需要迈过最大的一个卡,学会爱与责任,放下偏执跟敏感,成为戴春的温柔壳。
发挥她的母性光芒。
我蛮高兴作为王子文的粉丝,看着她从欢乐颂里的曲筱绡,到三体里的叶文洁,到现在的觉晓,可能每个演员,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不同的角色突破自己。
看到温柔壳里子文这么精彩的演绎,也期待未来更多的突破。
然后简单说一下配角,咏梅老师演觉晓的小姨妈真的,太精彩了,很快地让我们了解觉晓的心结,她内心里的鸽子。
虽然只出现了一段,但是她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跟白客演戴春的哥哥一样,他们是照顾,关爱自己家人的,言语虽然激烈,刺耳,但是句句都在理。
甚至我觉得白客那个角色的痛苦真的在那句不当戴春弟弟和给完钱后达到了顶点。
戴春跟父亲那条小支线也戳到我了。
虽然小时候经常被打,但是在照顾年迈的父亲和跟父亲告别后,感觉突然间戴春的鸽子被放飞,他也变了,也许变得更好。
很喜欢这部电影,温柔壳,也希望更多人能被它治愈到。
电影主题很简单,我能理解编剧想讲两个病人在艰难时世相遇相爱相互疗愈的故事,问题就是吧,主角这病得也太严重了,以至于根本分辨不出来是什么病。
看主角难以和人交流、有严重强迫行为时我以为是孤独症;但看有幻听、记忆闪回和经常性暴怒行为,又在考虑是不是分离性身份障碍;不过看病友们眼斜口歪的样子,又怀疑是不是智力障碍;到后面男主完全失控拿扳手打人又感觉是PTSD……再加个精神分裂就该把精神病诊疗手册里的所有症状收集齐活了,似乎稍微跟正常人沾点边都不算精神病人。
男女主住的我看不是什么安康医院,是他妈的阿卡姆疯人院,有这样污名化精神病患的吗?
看豆瓣的编剧手记说18年就开始酝酿剧本,还说看了很多参考资料,但就没人提醒他拍精神病患相关的片子要看的是心理学吗?
还是他看的都弗洛伊德?
电休克治疗不麻醉不打肌肉松弛剂嗯电半分钟这是在杀猪?
即使抛开对精神病人的严重污名化,整部电影也充斥着王沐这位导演兼编剧的强烈自恋、自我感动和自我陶醉,一方面是许多带有象征性质的抒情运镜和喧宾夺主的音乐,另一方面是演员像没对过戏一样缺乏临场配合(每个演员单独来看都不错,缺乏配合是导演的问题),还有照搬自书面的生硬台词,直令人想念起《爱情神话》和《漫长的季节》里充满灵气的对话。
基本功都还没掌握,就塞入了致死量的自我表达,以至于不知道该用“零碎”还是“一团浆糊”来形容这部电影。
说回剧情,男女主在最初的短暂浪漫后很快就有了孩子还非常开心地想将孩子生下来将其视为一切爱和希望的代表,好像导演对爱的一切定义就是生个娃当爱情结晶。
我本身算是比较喜欢文艺片的人,但披着文艺皮的《温柔壳》绝对是一生中看过最傻逼的电影之一,让人对演员的表演感到可惜。
这部片子镜头语言太美妙了,从开篇的明亮色调逐渐变暗,至暗之处破茧重生,转回到绿意盎然的色彩。从上半部分的她被救赎,到下半部分的他被救赎,这种被爱人稳稳接住的情感好美好让人动容。尹昉从路过未来到温柔壳,刻画角色越来越让人信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乃至于我觉得他就是戴春,而不是演出的。谢谢导演拍了这样的一个好故事。
咏梅演得很好,主角戏份太多,表演显得很匠气,剧本糟糕
⋯⋯⋯好難看
王子文在影视剧里最美的一次,开始还有病的时候,拥有一种破碎感的美丽。尹昉好帅,谁人不想被尹昉拯救。其他演员,咏梅,白客,周依然也很喜欢~
要不是票挺贵我就中途离场了。虽然是一部试图刻画精神病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状况的电影,但是我总觉得导演在尝试制造奇观的时候,就已经暗含健全人的傲慢了,最典型就是男主父亲偷吃那场戏,用健全人的视角展现他们的格格不入,而并非以他们为主体去理解他们的艰难。故事和绿洲很像,导演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是在向绿洲的水准去靠近,但是真的差很远。尤其是很多时候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思路,电影在弱势关怀(群体特征)和青春疼痛(个人风格)中摇摆,无法从一而终,在压抑中却也无法锐利的展现真的尖锐,片如其名,温柔限制了表达。也不认可最后女主角决定把孩子生下是种救赎。超现实镜头运用非常突兀,倒是有几个镜头颇得恐怖片的心理惊悚精髓,溢满血色的场景、停滞无法打开的门,都非常高明。真诚建议要不然下次还是拍恐怖片吧,术业有专攻。
浓浓的忧伤,淡淡的幸福。
这片为什么会有7分?硬着头皮看完感到相当迷惑
收尾不错,尹昉很好(这遮都遮不住的单纯少年气是天赋吧),其他很煎熬,视听层面尤其匮乏,与对最佳导演的期许相去甚远。[230526]
拍一对边缘人的爱情,算是比较克制了,但整体气质仍然更贴近纯爱片。影片把重心放在家庭上,更着重去描绘遗传厄运对人精神的毁灭性影响,也是两位主角最大的困境,这就避开了社会和更深重的劫难,为纯爱留足了空间。这样做有一点两头儿不讨好,既无法满足普通观众对催泪片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影迷对深入社会议题的要求,最后刚好卡在一个略显温吞的位置。夸尹昉几句。演员最难得的气质是赤诚,尹昉身上有,曾经的黄轩身上也有。这就更显出尹昉的稀缺。只要不丢这份气质,他还可以演很多年好戏。
剧本不行,抑郁症成了蹭话题。摄影很低成本。不是台词少留白多就是文艺片了。
【0】想骂的话都写在长评里了☺️
尹昉啊,咏梅啊,接点好本子吧……
立意是优秀的,而主题其实就是借着抑郁症患者的设定,来表达底层和边缘群体的故事,严格意义上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因为创作者对该类人群的了解实在太低,有些想当然了。实际上把病人这个设定删掉,男女主只是原生家庭阴影+社恐的边缘人,这就没问题。演员OK,但白客这个角色缺乏说服力,不是是演得不好,而是白客根本不适合这样的角色。片子里还有孙阳,演车行老板
我看明白男主的病之后觉得尹昉演得是蛮好的,可是哪里来的相互救赎,一直是女主单方面对男主的救赎罢了,就像最开始女主进“病院”一样莫名其妙,我不理解她是如何爱上,也厌恶最终用一个孩子来完成救赎的结局。感觉就像是在意淫,不管多悲惨的男人总有一个心甘情愿的女人无条件用命来补偿你一样。
这是对另一个精神世界人们的写照,他们以及他们周围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尹昉演得特别好,王子文也不错,只可惜剧中的角色觉晓后半段没有深入刻画,重点放在了戴春的生活上。两个人的名字非常有趣,戴春、觉晓,春眠不觉晓,awakening spring。
拼凑感强烈,爱情也不知道怎么就爱上了,写实呢聊胜于无,对所谓的边缘群体几乎没有深入的表达,周边的人物环境都退缩为模糊的背景。男女主刻意的镜头太多,而且台词也不讲人话,显得白客的part自然多了,但是又与主题其实没什么关系。
没想到是一个包裹现实关怀的爱情片,但相比两个残缺的灵魂之间的动人连接,我更在意的是片中呈现出的某种疾病的“隐喻”。母职的追寻总要伴随着自我主体性的确立,而父权的戕害却不得不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达成救赎。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着所有人,无论是否健全。从这点上来看,这个爱情故事是治愈的,但底色也是悲凉的。就像片名一样,再软的温柔,也会有壳,虽然抱在一起仍然会有点硌得慌,但是至少能共同抵御来自外界的冰冷风霜。
在中午的影院一人包场。有被打动。演员和配乐都值得赞
“正常人”的意淫
让常人感到拉扯,但无法消解燥郁,尹昉演得很好,印象深刻的还有白客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