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洗不去红色冲浪板上那触目惊心的血色。
一块红色的冲浪板,醒目显眼,特别出片,但也正是这块红色的冲浪板,不仅仅有着夺人魂魄的浪漫,也暗藏着杀人阴谋的腥红血色。
《红色冲浪板》真的是一部值得N刷的好片,二刷已经又发现了太多细节,但仍有许多的人物与场景关联,需要再进一步探究明细。
导演马雪在片中隐藏了太多的细节,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片名《红色冲浪板》,故事中,确实也有一块相当“帅气”的红色冲浪板,放置在海边的冲浪板店内。
为什么是红色?
其实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醒目,也不仅仅是“虹色”的红色,看似普通的一件冲浪用具,其实也看尽了这个小店内所发生的一切。
与红色冲浪板一样,目睹着正在发生的一切的,还有那一簇簇的鸢尾花。
众所周知,鸢尾花的花语,一般是“恋爱使者”‘“友谊”“彩虹女神”等等,而在影片的开篇,东滨交代给了刚刚来工作的小方一盆鸢尾花,说这是他的’“老婆”。
而后,影片中又陆续在不同场景出现了鸢尾花,比如东滨儿子小海的墓地旁,比如东滨拜佛的寺庙里的插花,又比如影片结尾,久无人打理,已经干枯的鸢尾花……鸢尾花的花语究竟是什么?
或许支离破碎的宿命才是它的终点。
一边是可以带人乘风破浪的冲浪板,一边是静立观望的花朵,它们都在整部《红色冲浪板》中肩负了重要的使命,既是这场看似平淡实则惊悚的爱情故事的见证者,也是这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记录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系列事件的“始作俑者”。
如果能理解创作者在片中凸显两者的目的,对于理解整部《红色冲浪板》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后面往前推,这样的结果导向,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故事。
红色的冲浪板,看似绚丽,却暗藏杀机,有视觉的致命诱惑,也有被暗暗毁坏之后,给冲浪者带来的致命危机。
这块板,直接让阳光帅气的袁泳命丧大海。
与此同时,那棵被东滨视为爱人,要小方每日精心照料的鸢尾花,也在影片的最后,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变成了一枯枝败叶。
冲浪板完成了“复仇”的使命,代表着复仇者身份的鸢尾花,却没有再持续活力。
这大概正是创作者的隐秘式表达:付出生命代价的复仇,并不能让曾经的受害者感到痛快,反倒因为叠加的痛苦,而陷入无法救赎的境地。
由此,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整部《红色冲浪板》的剧情,原来这不是一个讲述私密之恋的故事,更是处处都在看似鲜花般平静美好的生活之下,暗藏的杀人之刃。
从一开始就注定被倾覆命运的小方,有他悲情的宿命,即便为了少年时代的过失,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受害者小海的亲人,还是没有放过他。
那是一种看似云淡风轻,却又处心积虑的不择手段。
无意闯入小方生活的袁泳,更是这场复仇之战中的无辜受害者,他冲浪的过程出事,不仅仅是一场偶然,更是因为小方对他的好感,让他成为了这场复仇的砝码。
对于小方而言,爱男生并不是过错,但生命中两次目睹自己心爱的男生因为意外去世,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这种打击,足以摧毁他所有生存的希望,由此才有了片尾一直向深海中游去的画面。
虽然影片没有明说,但我们知道,他一定到达了另一个世界的彼岸。
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儿子小海从楼顶的坠亡,一定给了东滨和阿姑这个家庭巨大的打击,所不同的是,两个人选择了不同方式的应对,一个心存执念要复仇,一个遁入空门求解脱。
所以,复仇究竟是不是最好的安排?
小海的两位至亲的选择,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其实,整部《红色冲浪板》还有很多的细节可挖,这不仅仅是国内第一部讲述同性之爱的公映电影,更是从这个娓娓道来又石破天惊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尽人间百态。
冲浪板与鸢尾花,只是片中带有象征意义的两个元素,片中还有更多的人物与事件,有待去观影的你进行解读:比如冲浪板店的小薇,她正是当年小海少年时代的女友,在这起复仇事件中,又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呢?
比如袁泳在旅途中偶遇的红发女孩杨帆,在整个故事中,又有着怎样的作用?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动。
总有些感同身受,是无法言喻,也不言而喻的,《红色冲浪板》就是带给我这样感受的一部电影。
它的起调是带着不少沮丧,三个主人公各自身处人生的迷茫,但人性朝向和故事发展却是看似极温柔的。
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故事的基底,也许不像画面中的碧海晴空那般美好,而是黑色的,没有人在成长中解脱,只是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红色冲浪板》,也是《血色冲浪板》,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完美杀人和亲情复仇的故事。
李康生饰演的冲浪店老板东滨哥,每一场有他出现的戏,总透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和诡异,又看似与主角们的故事没有太多关系。
东滨哥总是以一种淡漠旁观的视角出现,他对待小方,就像是一个面对猎物的猎人。
如果说,他的儿子其实就是小方曾经失手杀掉的小海,他成立的这个看似乌托邦的冲浪聚集地,就是他诱捕小方以完成复仇的一张网,这个角色的许多行为是不是都一下就解释通了呢?
这片表面上收容厌倦世俗之人的海岸,是一个即便有人在海里一去不返,也并不会让人意外的地方,无论寻死还是杀人,都是好去处。
东滨哥作为冲浪店老板,却从来不下海,会不会正是因为那一次又一次的冲浪板脚绳断裂并非意外,而是每一块店里的冲浪板都被他做了手脚,只要使用,出事就是早晚的事。
片头东滨哥莫名送走的男孩,在他口中是家里有事回去处理,但显示给观众的却像东滨哥特意把他送走,像是因为知道小方出狱,特地要给他腾出位置。
东滨哥对小方的态度,他对小方没有理由的接纳,给他缺乏的信任和温暖,总是让人看着不安,更像是一种心灵控制,甚至有着很浓重想要引导小方去死的意味。
小方的生活也确实时刻处在东滨哥的监视之下,导演在小方刚来到冲浪店的一场洗澡戏中,特地把镜头给到了印有硕大眼睛的毛巾上,这显然是一种代表着窥视的符号。
袁泳出事之前有一场戏,看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就是东滨哥从小卖部女孩那买椰子,送给之前也有出现的庙中尼姑。
这一段落里,三个人偷感都特别重,像是在监视三个主角一样,看得人不明就里。
但如果联系到小海就是东滨哥的儿子,那么有可能尼姑就是小海的妈妈,在儿子出事后遁入佛门。
小卖部女孩则是长大的红裙少女,小方和小海当年争执的导火索,东滨哥复仇计划的帮凶。
所以小方第一次脚绳断裂,是东滨哥和小卖部女孩一起在海边目睹的,好在他命大。
所以当小方犹豫要不要留在这里,他到庙中祈祷时尼姑给了他一个好签,让他下定决心留下。
甚至,很可能小方并不是东滨哥这样除掉的第一个人,他的儿子墓前种着一朵又一朵兰花,就像是在用一条又一条生命祭奠。
因为东滨哥可能并无法确定走出那座监狱的年轻男孩,哪个才是当年害死自己儿子的人,会试图把每一个情况近似的人都吸引到这里,利用壮美又危险的大自然,做完美凶器,一一除掉。
这样一来电影开头那段“送走”上一个男孩的戏,就寓意明显了。
如果不是袁泳和杨帆的意外出现,小方的命运可能也不会泛起不一样的涟漪。
小方差一点就得救了,袁泳差一点就带他脱离东滨掌控离开了这里,就差一点。
小方和袁泳的感情,和小海的感情,毫无疑问都会是《红色冲浪板》被狠狠讨论的话题。
在我这没有另外的答案,他们之间就是爱。
说不出口的,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爱。
小方是个忏悔的人,所以在身上纹上了圣母,他内心是渴望赎罪的。
他又是个无法面对自己的人,否认自己爱小海,也否认自己爱袁泳,即便旁观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不得不说,马雪导演太擅长营造暧昧气氛了,全片没有一处情色戏,却处处充满了情欲,荷尔蒙的碰撞在空气中随着镜头弥漫开。
无论是小方和小海,还是小方和袁泳,导演都用镜头语言精准捕捉了他们之间的情感,那种无需说破的爱慕,互相之间难以把持的吸引。
少年们带着同样的伤越走越近,青年们挤在一起捏爆烟珠点上星火,打架后给对方贴创可贴呼吸都会喷在彼此脸上……更绝的是,影片拍出来了一种互相之间的理解甚至同情。
这仿佛就是爱的本质,我和你很不一样,但我特别能理解你,还觉得彼此可怜需要呵护。
无论袁泳还是小方,都是世俗意义上的边缘人,学着“在海里站起来”,也就是更勇敢的去面对生活,对他们而言都很难,但因为彼此的出现,也有了可能。
遗憾的是,东滨哥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袁泳的死在我看来不是意外,更不是自杀,而是东滨哥给小方的致命一击。
小方在袁泳死后那场独自在床上游泳的戏,就像是他个人对袁泳的纪念,怀想两人同在的时光,完成自己没能做到的事——教袁泳在海里站起来。
于是小方在电影结尾也选择架着没有绑脚绳的冲浪板游向了大海,于是东滨哥处心积虑总算大仇得报。
但他甚至都未必知道自己已经成功,还是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
当然,这一切可能是我的过度解读,也可能只是来自于艺术家杨玉玲杜撰的一个故事罢了。
杨帆和杨玉玲,究竟哪个是真实的?
杨玉玲是她的艺名,还是杨帆只是她旅行中给自己起的化名呢?
整件事究竟是杨帆的真实回忆,还是杨玉玲的一段在旅行中突发奇想的脑洞大开?
我倒不是很确定,甚至觉得观众怎么以为都是可以的,只要自己愿意去相信。
《红色冲浪板》这样一部在边缘青春的伤痛与成长之下,暗埋了种种悬疑的作者电影、文艺作品,我相信不仅仅对国产电影,放在任何层面看它都是足够独特的,完成的耐人寻味,且值得细细品味。
《红色冲浪板》是一部细节满满的夏日电影。
看电影的过程就像玩剧本杀,一点一点地寻找编剧,导演埋下的彩蛋,然后点到点连成线,在脑海里画一个故事。
最开心的是,和导演还有主创交流的时候,发现拼图拼对了。
电影本身的功用,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分享想法和交流。
——你来我往中,看到共鸣的呼应,真的像许伟豪说的“头皮发麻”。
懂得的人那刹那的明白,就可以彼此慰藉。
我个人很喜欢小方这个角色,压抑,饥渴。
沉寂在日常里,像一株枯萎的植物,但是在偶然的时刻,被袁泳这一阵风带着,就摆动了起来。
而且我觉得三个主演颜值都好高,又各自性格不同,我好喜欢!!
小方是压抑得洗得掉色的蓝,袁泳事明亮的blingbling的阳光色,杨帆虽然是红发,我却觉得她是粉色的,明媚的率性的铺洒开的粉。
导演选角非常到位!
观影后,看了一下预告片,非常期待2!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影片宣传上被淡化。
它原本也叫过“浪人情歌”的,极其浪漫的名字。
虽然上映版弱化了情感线索,突出悬疑调子,但观影中还是嗑到了。
映后又见着两个主角和导演,大家在大马路上聊天,是非常神奇的体验。
于是又听到许多幕后的事情,所以给《红色冲浪板》当个自来水。
————大概前30分钟(第一幕),是以炫技式运镜讲述一个尚云里雾里的故事。
因了大海、帆板、孤独的人而充满迷惘气质。
尤其搭配李康生一贯生无可恋且毫无起伏的调子,观者被引入一段毫无指望的海边生活。
只要熬过去这些,等到G里G气后故事便渐入佳境。
这三人行果然比去年隔壁燃不起来的冬要热烈许多,是能在影像语言中感受到的张力。
————然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滑落。
做悬疑解读,是一种景致,和主角幼时的经历行成平行镜像。
人心的恶是无边的大海,刺目的红色帆板将年轻的生命埋葬。
而守着心内废墟的父亲,只是做了“该做还是要做的事情”。
而从情感线索推敲,青春是“没命”的阵痛,于主角来说,成长的代价显然太过沉重。
但他在两次孤独取暖的关系中,一次是毁灭,一次却是救赎。
他终以自己的方式去救赎了自我,或许还能替另一个人好好活着。
导演自述埋了许多伏笔,需要有心的观者去解读。
但把一个故事讲好,或许不需要塞入太多复杂的元素。
————观影中捡拾一些有意思的碎片:1」以书籍来隐喻或许是导演的私货夹带,都是神来之笔。
主角在看乙一的《Zoo》,暗黑的气质便已铺垫。
而象征情感线索的《白马啸西风》,也暗合了三人间的关系。
2」沙滩上有一段精彩的慢镜头打斗,主角自述也有他一时兴起翻的跟头。
————结尾时,导演给了三人一场未曾真正遇见的宿命擦肩,像是一个梦,又如一个未完成的假设。
以前笔者写过这么一段话,感觉贴合这宿命感:“所有的相遇在相遇之前,都是已经存在了的,甚至存在了很久很久。
但在相遇的那一刻,命运才生出崭新的枝蔓,昆虫的翅膀刺破茧子,飞出蝴蝶。
”真相是什么?
一切只有大海和红色冲浪板知道。
仅供观者脑补了。
乍看片名和海报,想必是部小清新的爱情片,暖阳、微风、沙滩、海浪、装扮清凉的青春男女、色彩鲜艳的冲浪板,这氛围感有点儿像多年前的《夏日嬷嬷茶》。
影片的开始伴随着不同场景,笼罩着一层时暖时冷的滤镜,人物渐次出场,时空交错中故事徐徐铺展。
一望无际的大海,微波荡漾的浪花,葱郁碧绿的棕榈树,冷清萧条的小镇,狭小简陋的面馆,平静慵懒的行人,大自然的唯美风光与寻常的生活化景象相融合,有种既遥远又亲近、既新奇又熟悉的感觉。
理想的乌托邦与现实的失乐园存在于一个平行宇宙之中,仿佛暗示了影片矛盾冲突的基调。
零星的台词,跳跃的镜头语言,勾起丝丝诡异的气氛,不经意间营造出一股悬疑感。
随着两个年轻男女的出现,画风顿时欢快起来,对白也变得活泼、幽默又密集。
女生前卫靓丽、鬼马精灵,男生高壮阳光、行走的荷尔蒙既视感,跟男主小方忧郁沉闷的气质形成反差对比。
此后,三人频频同行,但没有呈现貌似“情侣”的男女独处,反倒穿插着不少小方跟男生的单独互动,欲言又止、眼神拉丝、性张力拉满,氤氲着一种异样的情愫。
期间还不断插叙小方少年时期的经历,懵懂率真、志趣相投的两个白衣少年,空气中漂浮着清淡暧昧的鸢尾花香味。
看到这儿,似乎察觉了故事的一条主线。
影片刻画的角色很少,除了两男一女,再有就是滑板店老板,一个表情淡漠、行动刻板、举止略显神秘的中年人。
老板的戏份虽不多,但从头到尾时有出现,最后才发现这个人物也起到了推动故事线的重要作用,可谓是整部影片的悬疑担当。
故事的结局很悲催,多年前的悲剧再次上演,明暗两条线最终契合呼应了。
影片的整体画风清淡却非寡淡、平和却非无趣、徐缓却非拖沓,抽丝剥茧却非和盘托出,有一种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节奏感和分寸感,观感舒适且诱人!
那种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关系太上头,纯爱真爱不能被性别界定,美好珍贵的感情只存在于适合的人之间。
三个人逃避俗世来到小岛,以为找到了简单、幸福、自由、欢乐的理想之境,但遗憾的是,乌托邦终究是虚构的,是永远都追逐不到的幻影。
1. 双男主的名字。
帅哥即袁泳姓“圆”,男主小方即方晓姓“方”,一圆一方,两个男主名字上就是一对。
2. 关于三角恋。
杨帆更喜欢方晓:1)袁泳亲她的时候,她看着方晓 2)最后离开前也是希望方晓留下她方晓更喜欢袁泳,这个电影中无数细节。
1)随便说一个杨帆问他喜欢什么样的,他说“喜欢有趣的”,那就是说袁泳。
2)在袁泳死后,小方对他的爱更加显性与浓烈了,在床上抱着袁泳的泳衣在怀念他。
袁泳两个都喜欢。
1)出场就一次性吃两个冰淇淋,还说“一个怎么够我吃呢?
”此处暗示袁泳是双,且暗示方晓和杨帆两个他都要。
2)袁泳说“自己不被爸妈认可”,“爸妈以为此时他还在南半球”,这里隐喻袁泳的性向不被父母接受,并且没有出柜/甚至是形婚、欺骗爸妈。
3. 关于男主坐牢。
片头和结尾方晓在面馆吃面,此时还是短发,有二维码但他不能扫码付款,老板说有没有零钱。
这里是暗示方晓害死小海后坐牢,刚刚刑满出狱。
交警说“不是第一次了吧?
”也是隐喻小方有前科。
另外,结尾不是说袁泳活过来了。
注意此时方晓是短发,时间线上是一年前。
4. “家庭聚会”上的几处反话。
在“家人聚会”上,“瞎子”问老板:“你们这还对外招人啊?
” 方晓说:“看到招聘广告就来了。
”1)“家人聚会”里面没有一个是家人2)“瞎子”不是瞎的3)这里本来不对外招人。
老板知道方晓出狱时间到了,安排前一位店员离开(一开始老板坐着,只出现了一次的一个拿着滑板裸上身的帅哥),故意把方晓引来为了复仇4)方晓不是看到招聘广告来的,是有心故意来的,为了纪念自己害死的同伴小海5. 关于老板的复仇。
老板的儿子就是被方晓推下楼的男生,名字在墓碑上叫“南小海”。
老板在车上说“孩子不是你想要他在身边他就能在身边的”暗示儿子死了、自己很无奈。
一开始面试时,老板只介绍自己的老婆(即那盆花)给小方,不带小方去认识自己的儿子(即墓碑)。
是因为小方和小海本来就认识。
小方洗澡的戏,印象中有一个镜头是圆形视角。
这里暗示老板装了监控,不是因为变态哈,是监控小方的一举一动,准备伺机复仇。
尼姑庵是小海妈妈的本人所在。
小方决定要不要留下时,去求签,求得的是“好运”,为了让他留下被杀。
椰子广告上写了“他杀”和“自杀”。
注意尼姑庵里面门的内侧有字,观众看到的右边是“舍得”左边是“放下”。
有一幕,老板进门走的是“放下”这一边。
所以我的理解是老板最初想要害死小方,在冲浪板上做了手脚(一开始小方掉到海里说绳子断了,以及汽车轮胎被人做了手脚);但后来相处之后老板“放下”了,袁泳的死应该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受到认可,在电影中夙愿达成通常都会死。
6. 关于袁泳的救赎。
结尾欺骗警察的部分。
两层含义:表面上,袁泳是为了救杨帆才丧命的,是为了帮助袁泳受到父母的认可;根本意义上,袁泳死了,三位主角的关系打破,杨帆才能解脱,得到拯救。
所以小方和想象中的袁泳,反复强调和确认,袁泳是为了救杨帆才死的。
7. 关于小方的纹身。
方晓出狱时做了纹身,是纪念被自己害死的小海。
袁泳死后,方晓洗掉纹身,是放下了小海。
遇见袁泳后,小方最爱的人是袁泳;袁泳死后,小方心中最痛的地方也不再是小海了,而是袁泳。
8. 关于小方和小海。
个人觉得小时候的部分,小方是喜欢小海的。
有一个重要镜头,两人用粉笔在天台的地上写字,一起写了一个“10”,小海写的1,小方写的0。
—— 最后说一下,整个电影是不错的。
男主小方长得不好看是硬伤,导致很多暧昧镜头少了一点点火候。
袁泳很帅身材也很好,是让人看完电影的全部动力。
死了真的很难过!!!
2024年5月24日 长沙
主创很真诚,电影美术,色调,镜头也都很干净,配合海边的波纹很好看。
看得出为电影的努力。
小成本电影,如果故事讲的好应该也很能出彩,但是全片看下来,却尤为的尴尬,台词功底不太行,很多台词都是很老旧像网文小说一样的棒读。
大量的“有些东西xxxx,就xxx”这样的看是高深,却什么都没讲的台词。
虽然不应该在小成本电影里谈逻辑,但是自己有幸在海南尝试过冲浪,在当地是有专门的冲浪体验服务的,价格也很亲民,付费就能有专业教练教你冲浪,在水深较浅的地方,完全能够让你在入门学习半小时后站立滑行,甚至给你提供拍照,电影中两人独自学习去深海的情节完全不存在,偌大海边只有他们几个人本就不科学映后导演讨论本片是受当地浪人生活启发有感创作,但是片子对浪人的描写却非常薄弱,就两次篝火,甚至没有什么实质性对话的内容,第一次篝火一个角色勾出有人不下水,以为有什么伏笔,后期也只是交代老板不下水是因为算命算今年不能下水,啊?
然后呢?
暗示男二下水会出事吗?
感觉很牵强,对浪人的描写也没有任何帮助。
可以的话,表现一下大家一起冲浪,当地生活美好的样子是不是更好呢?
而不是通过角色口头说说再者居中主角3人感情也很奇怪,感情的堆砌靠打架唱歌,说实话很难看到3个角色间有什么非常强的羁绊,还是路人的感觉偏多,现实很难共情最后导演的镜头确实很好看,窗台抽烟的两人,以及最后游向海里的小方。
本次参加的是不散观影团的11城观影活动《红色冲浪板》及其映后分享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裹在《红色冲浪板》故事内侧的情感是甜蜜的,而甜蜜的核心的是物哀的,那么故事外侧的讲述方式呢?
是不可靠叙事者的。
这并不是一个平铺直叙就开始以讲述进入的电影,而是里面嵌套了很多层讲述者。
最外面的一层是杨帆画家在接受采访时陷入的回忆,彼时画面是黑白相间的,她并没有说话,只是流下眼泪。
这一场景在故事的最后被回收,她回忆结束,借用画外音讲述一段表达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态度。
往里走一层,是小方的行动线,这个行动线非常奇怪:镜头跟随着小方不断向前穿过大街、穿过小巷、穿过看似破败的道路,他坐进一家饭馆,开始吃米线,此时是一个非常遥远的镜头,然后下一个镜头他又开始走路,走进了一家理发店,要纹身。
电影的结尾也是相似的,只不过那些原本应该相遇的人,却在快闪的剪影之中一一错过,而他走进理发店是要洗去自己的纹身。
故事的开始与故事的结尾形成几条响尾蛇式的衔接,仿佛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却从未发生。
小方似乎在做着相似的行为,只是命运的齿轮并没有就此运转。
再往里走一层,是抽烟的镜头。
这也是昨天分享会时片方给观众提的三个问题之一。
三个问题分别是:东滨和小方的真实关系是什么?
小方为什么要改变“禁止抽烟”的位置?
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在派出所为袁泳说谎?
这如同浪起浪落一般的故事,同时交织着似乎完全不能相容的情感色彩。
一是从小方的经历出发的,串起他幼年记忆与成年重逢感情的故事,这两层感情都以坠落的方式骤然结束,仿佛是以一首一尾的方式形成对称。
而另一层则是东滨哥隐忍蛰伏许久的复仇。
那些违和之处正好映射了东滨哥他所磨刀霍霍的事情——仿佛是被人刻意割断的脚绳,在切肉的时候播放的诡谲的BGM,似乎在宣泄着恨意。
我在初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发觉到这一层阴谋,而是在首映会后的主创分享上,导演亲口讲述了这么一段,于是那些违和的逻辑便重新豁然起来。
我也并不是完全赞同导演的本意 ,虽然马雪导演不断叠甲说,一部好电影观众可以有任何不同的解读,但这个阴谋复仇线似乎是她更多想传递的创作感。
而在一旁同时是编剧和主演的许伟豪老师(就是饰演小方的演员)并没有说话。
此时,红色不仅仅是表达炽热生命的颜色,同时也是手刃复仇的颜色。
红色冲浪板既可以传递出对于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的悸动,也可以成为用以结束一段感情的切口,如果我们将红色的冲浪板平放在海浪之上的话,那就是一道切开生命的血痕。
除了亲密感情故事线索和阴谋论线索之外,我还想提出第三条不同的思考。
一条来自精神分析的思考。
回到分享会时的那个问题,这就是答案了。
小方为什么要改变“禁止吸烟”的那个标志呢?
有很多朋友在分享心得的时候,说的是他和袁泳的感情逐渐萌发,集中在人物关系上。
但我觉得不一定,这或许是另一个不可靠叙事的标志开始。
如上文所说,至少我们看得到三层不可靠叙事和不可靠叙述人。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小方和杨帆虚构了袁泳的死因,把袁泳坠落浪里解释为救溺水的杨帆,此时他对面的警察就幻化为袁泳的模样,反复问“你确定吗”。
这里当然可以有很多层的解释,有可能是感情的确定,有可能是事实的确定,有可能是对好友完成自己梦想的确定。
中间的一层是小方在电影前后相似的行动线,按照电影最后的几个快闪镜头,他就从未遇到过袁泳和杨帆,他们彼此都是擦肩而过的路人。
而最外面的那一层是杨帆的回忆,如果这所有的故事都是杨帆的主观情感镜头,那么她完全可以想象出一场来自女性视角的画面重组。
而吸烟这个基本上名不见经传的镜头,不仅出现在主创分享的问题里,还出现在分享会的超大屏海报中,那这为何又不是一个不可靠叙事的开启呢?
整个电影拉通来看,抽烟的镜头自始至终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阳台上,另一次是在袁泳去世之后,小方在黑夜的自己家里,不断点打火机,然后在黑暗和暂时的光亮中看到了袁泳。
是的,只有这两次,不要觉得这是电影的疏忽,蓝色鸢尾花的镜头可是频繁出现的,电影里也给足了各种东滨哥可能是复仇的镜头。
按照电影的不可靠叙事的逻辑,只出现两次的对称画面,就意味着进入了另一个子叙事层,讲述了另一层故事,而抽烟的画面也是如此,就像糖果的糖纸的两头一样。
在点烟的场景里,小方和袁泳的对话是一次“我第一次抽烟”“会不会抽烟”的对话,也就是说这段对话本身就代表着对叙事的真假的讨论。
而禁止抽烟的标签在之前电影给店里的镜头时,从未出现过,所以禁止抽烟也可以理解为允许虚构。
中间有一段,小方和袁泳站在桥上对话说“其实我会抽烟”,但他要装作不会抽烟,袁泳回应“我能看不出来吗”,小方接话就是“你就是第一个我骗到的人”。
明示了抽烟和虚构叙事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在烟这个镜头再次以实物出现的时候,就是袁泳离开之后了,袁泳出现在点烟的火光之中。
那么这个不可靠叙事的讲述者是谁呢?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或许只有烟出现的镜头夹层,才是真正发生过的故事呢?
顺便提一句,小方的名字本来就是倒过来的,真名是方晓。
那么如果把袁泳的名字也倒过来呢,真名就是“永远”。
至于说到小方和东滨哥的关系,那就要说到电影开头小方漫长的行动线了,小方吃了粉之后掏出的事钱包而不是手机,说明他早已和社会脱节很久了,小方去哪里了呢?
而如果小方是以一个主动赎罪的心态来到万安,想默默给东滨哥忏悔呢?
因为小方即便是要找工作,也完全可以不来万安,如果根本就不来这里,当然也就谈不上所谓复仇一说了。
站在小方的完全精神分析心理的角度来看,出现那些东滨哥可能对他复仇的画面,就都是小方自我悔意的具象化,他找到了自己害死少年挚友小海的父亲东滨哥,躬身入岛为的就是陪伴在东滨左右。
按照其他观众影评的说法:小时候小方喜欢的女孩子,就是店里卖椰子的小薇;椰子送给路过的尼姑,就是出现在小海身边的哭泣的母亲。
那电影开始东滨哥和一个冲浪男生的对话,这个男生就是应该长大之后时间线上的小海,但随着一个“倒转镜头”从前路转到天空,整个车颠倒过来之后,这个男生消失了,只剩下了稻草人。
下一个镜头就是小方坐在这里了。
而这一切真的这么巧合吗?
答案是小方的视差错觉带来的主观镜头想象,是他把自己困在精神赎罪的囚笼之中的外显了。
我是过生日还在写回答的乌合,全文完。
红色冲浪板5月17日放浪爱西安场超前观影+主创交流提前观影,很想再看一遍今晚有幸与不散观影团在西安大悦城提前观影《红色冲浪板》,影片拍摄唯美,海上冲浪镜头感十足,演员演技到位,影片寓意深厚,无论生活怎样总有那些感动的瞬间,那些让你经历后变得温柔和坚强的事。
影片放映后,通过影迷与主创人员互动交流,从而对影片加深了理解,值得二刷三刷多刷……#电影观后感#影评#一起看电影西安大悦城,影院真舒适
三个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三个不同经历的灵魂,在同一处海岸相聚,一起写下一段故事,梦醒时分,似真似幻。
非常纯正的剧情片,导演和演员们在电影中充分表达了自己想说的。
尤其是李康生老师,还是稳定发挥。
如果您喜欢剧情片,像《燃冬》,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映后谈及是“浓人”还是“淡人”,李康生老师说自己是“闷骚”的人,哈哈哈。
)
马雪泪撒现场,为现场互动走入故事内核的几个观影人,“不认为审核制度限制了中国创作者的创作。这片子是逆流而上的清流,确实可以给大家带来能量。”(映后互动解析的评论。)
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的画面是平行时空的意思吗?如果有这样的结局就好了,最后祝票房大卖!准备二刷
像一首随性浪漫的诗,像夏日的通透阳光让你酣畅淋漓。三个人的关系刻画的非常细腻,很有意思。片中还有一些诡异的片段,更是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黄炎身材加一星 真的不能再多了
这是啥呀我的妈呀服了
开场五分钟的色调和剧情都略显沉闷,但也平复了下班匆匆赶来的心情沉入到故事中:阳光明媚的万安小城里,海边沙滩上荷尔蒙十足的冲浪运动,肌肉贲张外表阳光的大男孩、一头火红短发好奇心十足的杨帆,带动了沉默着安静喝椰青的小方去唱k打架,也揭开了往事的回忆——导演很小心把钩子深埋在了青春片的背后,勾着你不停地合理怀疑,一直一直希望能从片子中找到些线索,直到…🔚有些人有些事,如果不是拥有上帝视角的导演&编剧路演时亲口确认,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一如作为观众的我们旁观别人的人生。
网文故事,学生镜头,三流演技,土味音乐。片子如同男主方形的鬓角一样尴尬。
看演员有李康生我以为是宝岛的片子,导致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是不是宝岛受日本影响也经济下行了?看完上豆瓣才发现原来是大陆的爱情片,我感觉一切就都说得通了。也许三个人的感情还是太拥挤了,要不怎么三个谈着谈着就只剩两个了呢
电影设置的伏笔很深,需要多留意细节才能看懂。导演的镜头语言有点让人不是特别喜欢,感觉很多东西没有留足空间。但是主创都很真诚,映后见面会交流了很多想法并为大家答疑解惑。期待主创更好的作品出现~
看了北京5月9号首映礼,完全没想到是讲男同的。
精彩至极的一坨勾蚀,主角团的像是三只小猪,充满着可爱的愚蠢和人类看不懂的迷惑。大量的海边戏像是在《逐梦演艺圈》,诡异的配乐发癫的运镜迷惑的剧情让人不禁想问导演到底想拍什么?卖腐就大大方方卖,拍剧情就认认真真拍,两边都想要又都烂的要命真的让这部大作烂上加烂。
大海的美丽和袁泳的阳光为此片增色不少很喜欢这种有点淡淡忧伤的文艺片但是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同样也淡淡的
画面很美,表达一般
这个夏天,放浪爱~真的好开心看到了红色冲浪板的首映礼,电影的画面很有质感,也细节满满,好几个镜头需要深度思考才能明白。很幸运在现场听到了影评老师的分享,有些谜底揭开,带着答案去二刷更值得!祝电影票房大卖!
主创见面会可以加1星,映后比电影有意思多啦,黄炎好E啊,完全被吸引!
很久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部画面这么好看情感这么细腻的慢节奏电影了,而且还有同志元素。不过剧本还是略微单薄了些,虽然看得出有些细节也是花了心思设计的。以及这个悬疑和谋杀的设计真的毫无必要。其实说是友情片也完全合适,毕竟能成为恋人一定也是好友了。
前半段春光乍泄后半段八五年盛夏,合在一起是燃冬2.0。(但还是燃冬好看
之前很少看到这类题材的电影 现实而不跳脱 又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3分给8 其他算了吧
我在大荧幕看李康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