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个印度的电影《无所不能》,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的简单,两个盲人罗汉&苏之间的相识相爱最后男主在女主受辱自杀后化身盲侠的复仇故事。
影片的开头节奏很欢快,一看就是正常的印度的喜剧歌舞片,我们能够憧憬到哪两个小两口买房新婚燕儿的甜蜜,仿佛全世界都在帮他们谈恋爱一样。
罗汉&苏是两个非常独立的人,他们有着各自的工作,他们变没有因为身体状况而表现出,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屈就,凑合。
也许因为自立的生活,在他们的心里负负是不能得正的。
但是,通过交流沟通,他们三观出奇的一致,如是开始了生活中的种种交集。
舞池共舞、商场寻人、新楼置业等等行动,打动了苏皮莉亚的芳心,因为她不仅感受到了浪漫、美好,更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尊严感,盲人的生活不比正常人差,盲人的爱情,同样美妙动人。
当我们憧憬他们的幸福的时候,命运开始作弄他们了,权贵阿米特嫉妒眼红罗汉一个瞎子娶了那么漂亮的媳妇,要偷走破坏掉他们的幸福。
趁着罗汉去上班的时候强奸了苏。
此后也开始了,此次电影的高潮的地方。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只有直面自己的弱点,才能让自己持续的强大。
个人也觉得是印度电影或者所折射的社会面比中国人更优秀的地方。
印度的女性被强奸的问题?
印度,也许是国内“龙象之争“的比较印度的“强奸”类的新闻总是见诸于各个新闻媒体,以至于印度阿三除了搞笑的特技表演,浑身散发的咖喱味道,就是行走的春药这中标签了,India god oil, 碰见一个落单的女性就要强奸的这种群体。
真心佩服宝莱坞的导演,将这种情节真实的再现,权贵与小混混觊觎苏的美丽,站在正常人应该比盲人更有优越感,以至于挑衅他们,最后强奸并逼死了苏。
执法机关的不公正与权贵的结合:对于性侵作案,没有做到基本的具体分析,程序正义,直接站在权贵的角度,肆意的侮辱苏的人格尊严。
难道女人长得漂亮就活该被强奸么?
而针对性侵的的敏感性,很容易对于女性造成二次伤害。
此次也是罗汉黑化的导火锁之一,你需要的是程序的正义,而不是对于社会公义的需求。
“你没撞到他,你为什么要扶他!!!
”“你个长得那么丑,你不诱惑她,他会强奸你?
”“你个女司机,刚拿的驾照,这个是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就是你!!!
”........当这个电影里面出现了,权贵的腐败,当议长包庇他强奸犯的弟弟,并威胁罗汉的时候。
当议长跟警察同流合污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这个电影真的很有力量。
至少,能够揭露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正如印度的良心阿米尔.汗在《真相访谈》栏目中控诉印度的童婚、种姓、巨额嫁妆......这些无疑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牛逼的社会敢于直面社会阴暗的一面,那样才能看见阳光。
丑陋的印度社会,当执法机关也腐败的时候,弱者的生存空间也就更加残酷。
世间皆盲,唯爱让罗汉前行。
当你吃亏了,没有公义帮助你的时候你会怎样,因为你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没有蜘蛛侠,没有蝙蝠侠,也没有超人。
也许导演当时也思考过《座头市》盲侠,可惜印度人不会武士刀,而罗汉变成了自己的绿箭侠,他为了苏,在司法程序正义的保护下开始了自己的复仇大计。
他运用自己的天赋,对于声音的敏感,发达的嗅觉,神乎其神的口技。
让其产生内斗,逐一干掉仇敌。
当罗汉穿着卫衣站在楼上,是否有绿箭侠的即视感。
诚然在复仇的过程中,也产生了Bug,罗汉单挑无敌,但是这一点都瑕不掩瑜。
因为本片的主题就是为了爱与公平公正无所不能。
而戏剧性的是警察最后找的目击证人,也是一位盲人。
而这让人联想到张扣扣的复仇,这一切都是现实与电影的差距。
罗汉完美复仇之后将苏的骨灰撒进来大海......那一刻阳光透过云层.......我想导演一定是看过鲁迅的《药》这个文章的“啾的一声......直看远处的天空,一只乌鸦像箭一样飞去了”。
鲁迅的这只乌鸦,在当时一定是日本的乌鸦。
(豆瓣er的双标:如果这是一部中国电影,是绝对不能有7.1分的,换成印度/美国/日本/韩国则不然) 我就不说这情节有多少bug、所谓的完美犯罪有多少漏洞了,这是复仇电影?
害死他妻子的真正凶手应该是剧中的坏警察,正是警察的错位、助纣为虐、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最终导致了悲剧的无法挽回,而两个坏警察最后一点惩罚都没有。
这算啥?
还有,被强奸之后痛苦都是男主的?
女主为不让男主继续痛苦而自杀?
我一个男的都看不下去,充满了偏见与傲慢。
就这一部电影,居然7.1分。
原本对该片没什么期待,看片名以为只是一部普通的美国动作片外加肌肉秀,可没想到是一部印度电影,而主角居然还是残疾人。
影片开头是中国人非常有代入感的相亲场面,只不过相亲的是盲人,从陌生的抗拒到相识、相恋,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美好,相信有过相亲经历的小伙伴们肯定会对这些会心一笑,不过影片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些表面,很快画风一转,女主角被强暴,警方不作为,女主自杀,男主开始复仇,真正的故事拉开序幕。
影片每隔一段时间就设置了一个小高潮,抗拒相亲→甜蜜相恋→盲人的不便→男主的天赋→女主被强暴→证据被毁灭→警方不作为→女主自杀→男主复仇,故事层层推进,每个环节丝丝相扣,时刻抓住观众的眼球,罗斯汉的表演非常出彩,很多细节也设置的相当巧妙,此外印度特色的歌舞和音乐植入也毫无违和感,反而有种让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那个司机用手在他们眼前来回晃,看看是不是盲人。
这个情节很多电影都有,每个盲人看不见的原因或许不一样,但这种方式他们其实是能察觉到的,一般情况下盲人都能感觉到外面光线的变化,就像你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手电筒的照射,因此他们往往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走到一堵墙面前也会自动停下来,这并不是什么特殊能力。
另外要提醒的是这个动作大家不要随意去做,因为这是对盲人的不尊重,除非你是做医学检测或事先作了说明并得到允许。
宝莱坞电影充分借鉴了好莱坞的编剧手法,将那一套流程融入到自己的电影体系中,而且还学的很好,相比中国大部分国产片还远做不到这点,各种不接地气的高富帅,各种生硬的恋爱,强行安排一方为另一方挡子弹……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片中的故事甚至可以直接搬到中国,照样可以反映国内的社会现实,可为什么我们拍不出来呢?
当然影片并非完美,从爱情故事转到复仇主题略显突兀,复仇的手段存在BUG,贪腐的警察依然逍遥法外……但瑕不掩瑜,该片依然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上乘佳作。
1.不少影迷评价《无所不能》是“《调音师》与《一位母亲的复仇》的结合版”,恰如其分。
整个故事简单地讲,就是盲人复仇的故事。
导演用了不少类型片的叙事模式,来让电影变得好看。
一开始,观众可能以为电影讲盲人相爱的故事,甜蜜、温馨,因盲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设定变得更加动人。
但紧接着,剧情急转直下。
浪漫的爱情故事遭受磨难,女主角被反派力量奸污至自杀,男主角踏上了艰难的复仇之路。
电影类型迅速切换到充满暴力和血腥的犯罪复仇片,与前面温情感人的爱情片形成对比。
这不正是印度电影的特点?
极尽夸张之能事,怎么直接怎么来。
这些看起来过度、夸张、逾越生活常识的桥段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原因在于印度独特文化背景的加持。
就如前半程数次出现的歌舞段落,冗长而无必要,却早已成为印度电影的标配。
如果一部印度电影没有载歌载舞的段落,简直让人疑惑这还是不是一部印度电影了。
印度电影正是运用类型片行之有效的叙事模式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果说早年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煽动性极强的表达方式仍有隔阂,那么经过近几年院线的轮番洗礼,接受早已没有难度。
甚至于,这种情感表达正在成为主流,现实生活隐藏的秘密法则在影像中不再有效,最好把表达的东西直接抛予观众。
2.《无所不能》之所以“好看”,还有另一层原因。
整个故事其实是典型的“好人受难”,这不只是《圣经》中《约伯记》的叙事模式,同样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叙事套路。
尤其是后者,影响深远。
在某种程度上说,《无所不能》是一出现代悲剧,人物和故事都能在古希腊悲剧中找到原型。
古希腊悲剧讲的是人在不公命运下遭受苦难,主人公为了显示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抗争命运的故事。
即便这种抗争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主人公仍然不会放弃。
正是在自觉选择走向陨灭的意志中,“悲”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出来。
现代的悲剧不可再讲什么命运,因为这是众神退去的时代。
现代悲剧之所以还能称为悲剧,原因在于人继续捍卫他的尊严。
如果说希腊悲剧中的角色面对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那么现代悲剧中的人面对的则是不可见的权力。
后者是由官僚体系密密结织,对于普通人同样起到“决定命运”的作用。
《无所不能》的男主角罗汉,善良温情,有着美满婚姻,除了眼睛看不见外没有任何缺点。
甚至由于眼瞎,他额外发展了自己的听觉能力,从而比常人更能判断危险和适应现代生活。
这虽然是电影创作者一厢情愿的设定,但不可否认罗汉自一开始便是十足的好人,而且被当做潜在的英雄塑造。
3.罗汉缘何要遭受苦难(妻子被奸污至自杀),这是无法探问的。
俄狄浦斯为何跌入“杀父娶母”的厄运,同样没有解释。
这只能认定为是“好人受难”的逻辑使然,来引发观众身上的悲悯与恐惧,从而让他们的精神得到净化(悲剧的目的)。
罗汉面对的不再是命运,而是强大的权力。
是议员与警长的勾结,如同密密织就的天网,将他隔身在外。
权力有其运作逻辑,这是作为普通人的罗汉无法探问也无法知道的。
最开始,罗汉尝试通过法律手段来寻求正义,但很快,他便发现权力之间互有勾结的关系。
在正义无法通过合法手段得到伸张的情况下,罗汉只能逾越过法律,依靠自己的力量与仇人单打独斗。
罗汉的复仇一方面是为妻子雪耻,另一方面也是显示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电影中数次出现了罗汉受辱的场景,不是没有原因的——尊严对于盲人来说更加珍贵。
这是悲剧的逻辑,也是英雄诞生的法则。
不同的是,悲剧中的命运抗争不过,主人公知道并毅然选择走向毁灭。
这种主动姿势捍卫了人的尊严,像是对命运的无情嘲讽。
现代悲剧因为众神不再,外界的强力成为不可抗拒之物。
如《无所不能》所显示的,罗汉最后击败反派力量,成为一名英雄。
4.片名“无所不能”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指男主角罗汉行动力上的“无所不能”,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通过听觉训练,他可以比常人更为敏锐地发现新事物,注意到危险,完成日常家务和工作。
虽然有夸张嫌疑,但这是罗汉在电影后半部分一路开挂的必要铺垫。
第二层意思是议员和警长互相勾结、联合形成的官僚体系的“无所不能”。
罗汉几次诉求于法律都无果,说明看不见的权力非常强大,远远超越于个人力量之上。
罗汉要反抗不能通过体系内部留出的假性权利,而要在法律之外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积极地抗争。
这是个体与集体、个人与体系之间的差别,人既然无法直接对抗官僚,那么通过诡计让官僚内部产生质变,从而崩溃,便是可行的。
通过拟声,罗汉成功地在权力体系内部形成裂缝,再借助个人的聪明进行一对一的对决,慢慢将庞大的体系瓦解。
罗汉找到的正是这样的办法:在无法依靠体系内部的法律行使自己权利的情况下,罗汉借助自己的聪明绝技(配音能力)让体系形成内斗,令其奔溃瓦解。
最后他复仇成功了,显示了自己作为(盲)人的尊严,英雄由此诞生。
当然,“悲”的原初意义是徒劳和失败,这是后话了。
蛮喜欢建筑工地的几处伏笔的,曾经带给这对新人美好生活希望的地方,也帮助男主送走了恶人,步入新的生活。
不用刻意制造太多反转,大快人心的复仇结局才是观众心之所向。
与其说是开金手指开太大,不如理解为男主为了实施复仇计划费了多少心思布局,花了多少时间提前熟悉现场地形。
因为决心足够强烈,因为准备足够充分,所以才能在三次与视力正常的恶人的搏斗中取胜。
《无所不能》讲述的是一个法治无力、权力相护的故事。
当我看到男女主第一次去警局报案时,镜头多给了警察一秒,我迅速就意识到故事的幕后黑手是警方以及政府等本应为人争取权利的权力机关。
男主的盲眼在内容和形式上成为了很重要的人物塑造点,一是暴行发生后诸多的阻碍是因为盲眼而造成的,二是男主目盲心不盲和敌手心盲目不盲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第一个,盲眼在这个故事中仅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即,这个故事无关乎盲人群体,无关乎被强暴的印度女性群体,只是一个属于法治无力、权力相护的故事。
盲眼是为了男主申诉、复仇之路更加艰难而被编剧人为设定的“困境”源头元素。
这显然对女性困境、少数群体困境是有所蒙蔽的。
犯罪片这一类型中,以法治无力、权力相护为主题的并不算少,但是能够表达出同样主题的,做得好的片子依然不在话下,比如说《沉默的真相》。
盲眼并不是此类故事的必要元素,而是首先为了制造困境而制造困境的剧作要素,其实是一种“偷懒”行为。
在发挥它的剧作作用后,盲眼不仅遮蔽了两大群体(女性、残疾人)的本身困境,还使得观众因为主角的身份特殊丧失了代入感——而明明法治无力、权力相护的片子最应博取观众的广泛同情,因为作为非权力机构中的当事人,“他也可以是我”这一心理前提永远生效。
因此在我看来,为了减轻剧作压力增强趣味性,而牺牲这一类型故事的主题和受众共情感,是有所偏失的。
第二个,对比同样表述”法治无力“的经典犯罪片《杀人回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不同与美学境界的高下之分。
《无所不能》告诉观众的依然是“大众灵药”——爱,而《杀人回忆》却狙击的是人性广泛恶,美好在极恶的边缘绽放。
更重要的是,《无所不能》的男主以原始暴力手段复仇了原始暴力(强暴),控诉了制度的不堪;但《杀人回忆》却让警察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开枪——前者否定了制度的同时也否定了文明本身,它让我们看到的是极端情景下暴力只能以暴力反击,这让观众的朴素正义得到了补偿的同时,男主从文明之人变为暴力复仇犯罪分子的过程又泯灭了故事最想追求的人性与文明本身。
在这里,内容与形式背离了,只满足了观众的朴素正义、得到了爽感。
但是后者《杀人回忆》的警察放下了枪口,法治无力、魔鬼在人间的极恶被揭露的同时,那放弃枪击的手又闪烁着人性与文明的光辉。
什么是人性与文明?
不是抹上世上的所有恶的存在,而是让自己放下枪口、遏制住自己的人性恶的存在。
此内容形式不仅契合,且让故事主题再次翻新,堪为妙绝。
作为同样复合类型和收获大量商业成绩的片子,其美学境界之高下,肉眼可见。
第三个,在这个用原始暴力的复仇行为对原始暴力的强暴行为的故事中,原始暴力本身完成了覆盖、升级,即,血腥复仇覆盖了强暴,完成了紧张性的升级。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个覆盖上。
覆盖意味着原来的被遮蔽,也就是强暴行为本身的被遮蔽。
强暴行为本身是广泛存在(可能在印度更加广泛吧)但亦是极其严重的罪恶行为。
当这个罪恶行为被复仇升级覆盖后,强暴本身的不值得提倡性和严重性就被削弱了。
就像有些女性主义者所批判的,女主苏的被侵犯成为了男主复仇的合理化理由,女性被默认为男性的所有物而存在,因此这就不是一个女性被强暴的故事,而是一个男性所有物被抢夺、侵犯的故事,本质是男性的故事;男主反的是男性权力机关和权力结构,影片却赤裸裸地遵循、维护了男女的固有权力结构。
这是令人心寒的。
也许,比起剧作本身的技术性、趣味性的本身,更应该放眼行为性质的本身,毕竟编剧的文需要道德感,摄影机因为取景框而拥有原罪。
在这个层面,《素媛》这一类的故事比《无所不能》表现得更好。
(2019.06)如果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盲人,想要报复连警察都能收买的议长,他能怎么做?
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影片开头很甜蜜,两个盲人的相亲彼此都很欣赏,相识、相知、相恋。
尽管她说黑暗不能点亮黑暗,生活中负负不能得正。
然而他的自信和人格魅力让她不由自主的走近,最终成为夫妻。
可惜天不遂人愿,议长的弟弟垂涎女主的美貌,和兄弟一起侵犯了她。
俩人报警,鼓起勇气去医院检查取证。
被收买的警察让人将他们关押、随后又扔在海边。
超过了案件发生24小时内的最佳取证时间。
被海水浸泡冲刷后,犯罪证据消失了。
警察百般嘲讽、羞辱、污蔑他利用妻子进行敲诈诽谤,伤口上再捅刀的诛心之言,这种场景看着愤愤不已。
女主是一个很优秀也很坚强的人,经此磨难,她并未像传统的印度女性那样被打倒、低到尘埃里去。
她爱丈夫,甚至理解他在事后的情绪与沉默。
如果没有第二场劫难,他们本该一起走过这场阴霾。
第二天男主还向之道歉,诉说当时的自责与痛楚,然而他只摸到了一具尸体……
很沉重而令人心碎的故事起因,复仇路漫漫,何况一个看不见的盲人。
电影中的很多细节,都是后面的重要呼应。
无数次的练习,他自己的声音天赋,内心坚定的信念,以及他对亡妻的深爱,支撑着他计划并实施完美犯罪。
其实细究,还是会有很多破绽和漏洞的。
比如现场一定会遗留的指纹、毛发、DNA。
比如他要去往的地方,肯定需要询问其他人或有人带他去……但这也不影响影片的精彩。
除了过程中的惊险、情节环环相扣的紧凑,更有男女主各自优秀的魅力令人折服。
起初以为和《调音师》很像,不过这是不同风格的片子。
前者是目击凶杀案为了自保的被动迎战,后者是为爱复仇的主动谋划。
本周评分最高的电影,莫过于排片最少的印度电影《无所不能》,复仇主题—而且是盲人复仇主题。
因为把现实社会描述得够黑暗(不是说盲人的世界够黑暗,不过……也可以这么说),后半场暴力复仇血腥场面就够解气。
电影作为一种价值观宣传输出手段,其实担任了古代社会中民间祭祀的功能。
每逢节日,宗族或者官府会出相当大的人力财力来组织民间祭祀,选一些宣扬因果神怪的表演,对民众进行教化作用,毕竟识字的人不多。
在现代,通过电影故事来了解各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就很有代表性了。
印度电影一向敢于挑战底线,看了《无所不能》之后,我发现我对于人性之恶的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特定的社会、特定的人群、电影故事形成了一个完美且人力无效的闭环,权钱勾结,践踏弱者尊严,希望毫无出路。
哪怕男主运用高智商杀完了所有仇人,依然身在此环中,印度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能拥有主角光环而“无所不能”呢?
近几年印度电影几乎每部都是爆款,在错过《摔跤》、《巨星》、《护垫侠》之后,总算是领教了印度电影的尺度。
社会题材电影不像史诗电影那样美奂美伦,磅礴浩瀚,但是揭露腐朽尺度大胆,把每一处光都熄灭,看着你如同蜉蝣一般挣扎,看着你复仇,看着你仅凭个人之力也无法改变“众生皆盲,无间地狱”的终局。
故事情节很简单,三段式。
头场,两个自信独立的盲人在邻里的介绍下认识相爱,积极向往和普通人一样的工作生活,心心相印之下他们也逛庙会、舞池约会、看楼盘、海边求婚、直到结为夫妇。
中间还附有几段非常不错的歌舞片段以烘托气氛。
中场,本区议员的纨绔弟弟羡慕嫉妒他们的幸福生活,认为“瞎子居然还能结婚?
我都没有一个妞儿”,同时觊觎女主美貌,带领混混趁男主不在家侵犯了女主。
第一次侵犯后,两个人在议员的恐吓和警局的偏袒下失去了证据作罢,当然,盲人看不见本来也很难佐证。
有恃无恐,议员弟弟和混混又对女主进行了第二次侵犯,并告知她,这种事会一直有,女主绝望之下精神崩溃,上吊自杀。
终场,男主独自开展了三轮复仇,杀死议员、议员的弟弟、混混。
女主是钢琴老师,两人在舞池的部分是歌舞部分,印度电影必备。
不过彼时有多欢快,之后就有多残忍。
因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两个人在朋友的陪伴下去另一个居住区“看”楼盘,憧憬为了幸福生活,此处有歌舞部分。
在老房子里终成眷属,举行了隆重的传统婚礼,此时,幸福指数经过几轮推波助澜,层层加码,已经到达顶峰,为后面的黑暗拉起摔下去的距离。
中场,灾难降临这个小家庭,无休止地被侵犯,弱势残障人士被欺辱,不能诉诸法律,当权者一手遮天。
女主自杀,整个色调都是阴郁的,没有光照进来的地方。
第一次被侮辱,两个人都坚强地挺过来了。
但是第二次来得太快,而且施暴者明明白白告知女主,以后会经常来,怎么报警都没有用,这才是绝望的。
葬礼上,议员上门进行威胁,直言我弟弟喜欢你妻子,就会经常来,那是她的福气,她死了是活该。
我是我弟弟的靠山,你不要试图报警,没人会理你,不然把你也咔嚓。
(惊呆,作恶居然能这样嚣张直白?
)感觉像旧社会,不像现代社会。
而我们之前以为对男主遭遇有怜悯之情的查乌比警长,其实是城府颇深,暗中引导一些事情,想干掉议员自己上位的人,全片中掌权者无一个是好东西。
最后想把男主抓住未能成功。
终局,复仇局。
第一个杀人是在废弃的歌舞厅吊死了混混并嫁祸给议员的弟弟。
其中用薯片垫地听脚步声等技巧凸显盲人特色。
第二个复仇,在议员弟弟曾囚禁他们夫妇的仓库炸死了他,点燃的火烛由议员不知情下亲手燃爆,以毒攻毒,解气。
第三个复仇,雨夜,在新居毛坯大楼里将议员推下去,自己利用安全绳逃生,“我妻子看着是自杀,其实是他杀。
而你,好像是他杀,其实是你自杀。
(咎由自取)”查乌比警长终于露出真面目。
在他操控下警察不作为一是为了顺从议员的意思,二是想发酵整个事情然后立个大功,顺便将议员干掉自己上位,当他洞悉男主一切行为,却因为没有目击证人无法抓捕男主。
正常人都不能以己之力对抗权贵,何况一个盲人?
说出去没有人会信他,他总算明白男主的“众生皆盲”。
片中还调侃了另一位印度电影天王,男主是配音演员,模仿阿米尔汗逗弄妻子。
印度教的葬礼分两程路,火葬和水葬,火葬之后,男主进行了千辛万苦的复仇,了却痛苦,才将妻子的骨灰撒入大海,这也是终章。
但是有什么用呢?
存在的黑暗依然存在。
我想不出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这一切。
印度裔在北美科技精英和商业精英阶层占比比中日韩裔多多了,据说印度首富比中国首富还要多钱。
这一切仿佛意味着印度进入现代化社会文明了,但众所周知,在某些方面,印度一直活在古代。
我也曾打算从种姓制度来解释议员们的嚣张,但是议员自述“我父亲是个旷工”,又堵上了这条路,电影想告诉你,就是制度腐败。
解放前旧社会,也是官场腐朽,《二十年目睹官场怪现状》、《老残游记》、《呼兰河传》包括江浙一带地主初夜权的研究报告,记录的光怪陆离的惨事儿真的是数不胜数。
个人的复仇除了生者了结怨念,对这种状况无能为力。
片名《无所不能》是指作为一个盲人对抗遮天的权贵阶层,确实是挑战智商和体力的胜利(其实也没有什么胜利,如果使仇人肉身消亡也算胜利),让人觉得这个男主的设定真可谓是无所不能,而他屡次给女主灌输的无所不能的基础,就是自信、自尊、独立自强。
另一层意思,大概也是说权力的无所不能吧。
男主和女主虽然都是盲人,但男女主都是很独立、自信的人。
男主是配音演员,女主是社会组织的钢琴教师,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谈了40分钟的恋爱后终于结婚了,才过了新婚之夜没多久,美丽的新娘被两个小混混盯上了。
趁男主上班不在家,小混混光天下日潜入小夫妻家里qj了女主。
男主回到家发现狼狈的妻子,痛不欲生。
原以为警察的介入会让真相浮出水面、将坏人绳之以法,谁知小混混A的哥哥是地区的参议员,用金钱、权利和警察局长一起掩盖了弟弟的罪行。
谁知没过多久,小混混再一次将女主qj了,女主不堪忍受,最终含恨上吊自尽。
男主从此走上了为妻子复仇的道路,高智商的男主精心策划,利用自己模仿声音的才华和出奇制胜的听觉,先后将小混混b、小混混a、小混混a的哥哥引入一个又一个圈套,最终为女主报了仇。
而警察局长始终找不到男主杀人的证据,连最后一个证人也是盲人,无法进行指证。
故事就这结束了,男主将女主的骨灰撒向了大海,表示一切都已释怀。
被剧中一句点题戳中,讽刺且真实,如一句古老的告诫,诉说无奈。
用戏谑的糖浆,包裹着粘稠漆黑的愤懑;极端的报复之下,是一份一意孤行,坦然为之的确信。
——“这世界多美,众生皆盲。
”我想世界上能够导致发生最大结果的力量,无不是来自于绝对纯粹专注的善念,与绝对纯粹专注的恶念。
唯意识到自己盲者,能看见真相。
确实有bug但瑕不掩瑜,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正义只能靠电影来实现了,这也是电影存在的意义之一。
男女主都好看 前半太甜 后半太虐 穿插一些突兀的抖舞 反映了一些印度当下确实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
众生皆盲。在大荧幕里看主角以暴制暴最后还不用坐牢真难得。
气得肝疼!
女主太美了!前面两个人跳舞的时候我真的露出羡慕的微笑,后面开始惨虐,其实再无所不能,也是有点牵强的,毕竟看不见是绝对不好行动的。但是以暴制暴太爽了,最后警察看了盲人那表情绝了。
调音师和无所不能让我对印度电影有了很大的兴趣。这个电影每个伏笔都让我觉得恰到好处,每个伏笔都用到了,虽然确实有很多bug,但是对于我这种喜欢看埋伏笔,前后串联的电影真的太合我的胃口了。
我的妈……goosebumps
真 魔幻 铁棍拿着好好的 非要给对方 枪明明顶着头了 非要打两拳 不管做什么都要解释一下 我真的不想知道 还有蜜汁背景音乐和突然插入的四首歌 莫名其妙
印度“故事会”电影,前半段的盲人爱情戏写得好甜。
3.5,完美的世界啊,大家都是瞎子。印度,强奸,政权金钱勾结,弱势群体的无助。
我爸嘟囔想看好多天了,硬着头皮陪他看完。电影整体很普通,情节靠生拉硬拽来推动。比如男女主刚相亲一次,好嘞,结婚。于是我就知道故事主体会讲婚后的变故,果不其然……这种剧本太低级了,不忍直视。其他方面也没有撑得住的地方,导致电影整体都差。这电影还花了我2.5元,能说啥呢,孝顺呗。
神扯。
一开始传的多好看,结果看了好失望。原本期待高智商完美犯罪的,结果一点不完美还很弱智的感觉。而且太夸张了,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女主被xx后,男主有一段还很冷漠,总之觉得有点不舒服。
我觉得前面谈恋爱的部分还是值五星的,罗斯汉太帅了,女主也是越看越好看,不过后面的低智商犯罪我真是无力吐槽,但凡有个智商正常的角色也不至于被男主这么虐吧?还有这里的歌舞是推动剧情的手段,没有不必要吧,我觉得很赞呐
求求你们别再舔3哥了,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狗血,浮夸,不如同类型中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优秀的复仇还有《外婆》。男女主养眼
众生皆盲
无力吐槽
印度男演员断代了么?怎么都是些50左右的在演青少年?!
前面也太冗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