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是一部恐怖电影才会去看的 倒是现在觉得嗯 是一部恐怖电影 我没看到人类的爱 现在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我真的想问什么是爱情?
是艾里克斯对露琪娅短短时间内的交识吗 还是在自己的妻女死在萨拉热窝的时候还在床上跟婚外情对象做爱的约翰保罗 这两个人的爱都能称之为爱吗 因为艾里克斯所谓的爱就能杀掉一起出生入死的威廉姆斯?
现在是绝望的 这部电影看得我太难受了 当他们一次次的举起枪向着那些孩子的时候 那个小女孩的死是真的戳着我的心 那种痛 让我很难受 一个人守护者自己的爱 近乎偏执的想要改变世界 可是 世界会被改变吗 所以我又在强求着什么 强求着被覆盖痛觉的艾里克斯心里念着战友吗 我以为他在作战时是没有感情的 没有的话又为什么会为露琪娅的死而对威廉姆斯产生恨 有的话 为什么无数次生死相随的战友尽然比不过认识不久的一个私人教师?
为什么 是因为他追随露琪娅太久了 还是因为威廉姆斯太强 强到他以为手雷都炸不死他?
我一次又一次的发问 一次又一次的表达着自己的愤怒 一次又一次的给自己找解释一次又一次的推翻他们 所以我这也算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守护吗 守护者自己心里对爱的向往 守护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希冀 这个景观世界里 一切都可以被演出来 我想做什么呢 我又想守护些什么 我故作镇静的说我爱着某个他 所以又理所当然的伤害着别的人 这是我想要的吗 不是 不是这样 我想要一切都和和美美 想要所有爱的人都在被爱着 这才是我的心愿 所以当这些被冲击以后 我开始愤怒 开始悲伤 开始绝望 因为我发现 我守护不了这些 所以就更加拼命的在意 就越悲伤
影片结论:杀人的是自私自利的人性,工具则是语言带来的心理暗示。
无比赞同。
当初日军侵华、屠杀的前提是,因觊觎中国的资源,无数日本人一直被教育中国人是劣等的“支那人”,根本不必当人看。
这就是发生常人无法理解的南京大屠杀的根本。
极端符合本作的内涵,可视作本片结论的例证。
不同的一点是,当年日本人做的不仅仅是屏蔽良知,他们以虐杀为乐,让人怀疑这些所谓人类的真正属性。
是的,语言的确能杀人。
因为语言是反映人性的镜子,是传达情感意图的工具。
说到根本,是给人一个泯灭良知来达到自己目的,却又能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这一点,从古至今一致。
如同圣经中对犹太人鄙视的语言,美国鄙视黑人的“Negro(黑鬼)”。
种种血迹斑斑的历史结局也不必再展开。
这里,我只想请大家关注日本。
“支那”这个辱华,并带来过血腥禽兽到无可想象的屠杀的名词并没有消亡。
新闻上不时爆出的日本高级政客以此名词(常常是无端的)指责中国人。
政客的言行以国民的认可为标杆,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
曾经看过一个统计,超过半数的日本年轻人仍对中国抱有敌意和鄙视。
若不信,能否想起日本那个高端化妆品牌pola,那个靠中国贵妇的钱救起来的大牌,在店门外张贴“中国人不得入内”的新闻?
他们是否道歉,是否关店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中国人需要明白,一个无论如何仍旧鄙视并敌视你的强大邻居的存在(是的,他们中许多人不只是不喜欢你,而且在还异常强大。
可以自行搜索日本的GNP、创新指数和海外资产,以及因中国游客产生的利润)。
写这些不是说所有日本人都是敌人,也不是宣传抵制日货,只是,还是那句话,中国人,你们,一定要心中有数,时刻警醒啊!
这部日本人出的佳作。
不知天上张纯如若能看到,会作何感想。
怀念至美至真的她。
昨天刚看了红海行动的电影,里面的特种兵作战留下了很不专业,拖泥带水的观感。
虐杀器官在作战描写上,很简洁,指令和协同作战都行如流水。
就剧情来说,里面对地狱,自由,人性的描写,有着某种执念。
算是不错的看点,虽然不甚苟同,但是中间对男主以及身边麻木的人,用着工作的借口为自己麻木所做行为找着理由,一度产生了很强带入感。
用食物短缺来解释互助于屠杀的矛盾,还有穿插在主角,约翰和妹子之间的爱情关系,简单的视角却是不容易理清的目的。
中间一度描写卡夫卡,语言,还有大脑与认知,男女主在学习捷克语的沟通很有玩味,语言也许只是无意义的东西,我们人类在基因层面就有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学习只是建立了某种约定的映射罢了。
那,沟通,又是基于什么,我们的意识真的自由吗?
最后的最后,结局算是科幻电影里不错的烧脑结局了。
男主和约翰说的话,黎明时候的牙齿特写,记者询问的是约翰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男主说完说的是这是我的故事,还有响指,都暗示了两个角色最后的交换。
中间女主说你们很像,把识别虹膜的隐形眼镜丢掉等明示,仿佛一切都是设计好的。
仿佛卡夫卡的城堡,被响指打破,在egoist的歌里,久久不能平静。
如果打分,5分给个4.5把。
这部电影在最近看的电影里算比较好的了。
剧中 反派这样说 自己察觉到屠杀之前有一种氛围 后来总结出一种文法 屠杀的文法 能诱导一个群体互相残杀反派又说 这根源是原始社会时 遇到旱灾这类情况食物不足 人类社会就会为了掩盖良心而产生的这种文法 进行屠杀以保存自己但反派没有否认 人类也是存在爱 无私奉献 帮助别人的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 互帮互助能让人类更好的生活这种情况难道就没有文法吗(就像后一部和谐里面的日本社会 充满了互助关爱的气氛)这不巧了吗 剧里的美帝已经发展出远超现实的科技 从队员琐碎的话语中也可以看出 其生活物资相当充足(吃不完的汉堡披萨)这不正是食物充足的情况吗 与其想着怎么让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自相残杀 不如让全世界人都吃饱喝足 利用文法让全世界互相关爱 这不好吗?
然而剧里剧外的美帝 从不会将科技分享出去 去援助落后国家 仍停留在殖民主义 攫取其他国家利益以奉己身 一旦有不听话的就干涉内政乃至出兵镇压最好其他国家都打成废墟 就不会对美帝本土造成威胁和平的文法 你在哪里?
「虐殺には、文法がある。
言葉なんて、意味はない。
意味なんてのは、その上で取り澄まして役に立たない貴族のようなものだ。
音は意味をバイパス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其实,跟深层语法无关,跟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无关,约翰的初衷不过是源于最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的对食物不足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这恐惧足以诱使任何个体群体进行杀戮。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间的战争、约翰的杀戮与最后上尉的选择是没有分别的。
「ある自由を放棄して、ある自由を得る」有人放弃隐私自由换取安全(福柯的dynamic normalization),有人愿付出肉体自由换取思想自由,人们都选择放弃不伤害他人带来的灵魂自由,为了生存。
但是这就成一个悖论: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选择遮蔽一部分所谓的良心,那么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
标准的文本电影,说得太多,展示得太少,倒完全不科幻。
核心是战争伦理、生态伦理、语言学和人类学,但只是粗略地拿来用了。
语言学家的话很清楚,技术调试和原始遗留力量的作用原理一样,一方面切断感觉使其和认知分离,一方面将价值判断引向特定方向。
先不聊反复点题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和后殖民问题,首先认知科学或者认知语言学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就算不同脑区负责不同模块,模块是否单纯,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变量很难控制,感觉、情感和认知的剥离实施起来没那么容易,找乔姆斯基不如找汤姆金斯。
然后把乔姆斯基和萨沃假说强行接起来是很扯的,深层结构虽然是认知,但是所谓屠杀的语法结构本身还是朴素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说法,夸大语言对思维的强影响,搞得跟言灵一样,很神秘很厉害的样子结果最后就这?
终极奥秘来自进化论和原始社会,念咒语的男语言学家把自己绕进了殖民和法西斯那一套(因为是工作所以没办法和我要保护我所在的文明世界所以让野蛮地区自相残杀有什么区别啊拜托),对我来说这才是卡夫卡的地方,研究大屠杀的文本资料后声称自己发现了深层语法的学术骗子(民科啊民科),毫无伦理修养和历史学常识,真就去招摇撞骗,然后大家还信了......语言学家看了都得把头挠破。
疯狂碰瓷卡夫卡但却非常地味......当然那些文学、语言学和理论梗(故意扮文化暴发户讲想用捷克语读卡夫卡真的太精准了)看起来是很开心。
可以说捷克是碰瓷的一部分吧,女语言学家的角色还是很有嚼头的,包括讲到卡夫卡使用德语和外来人身份,就快靠近德勒兹的少数语言了,可惜被拿来当引路人和工具人用(情感触发器和“知情权派代言人”),爱的语法什么的就很扯,没有那种东西,不存在一个能够植入个体的消极(杀戮)或是积极(爱与和平)语法,对群体来说则需要配合其他机制使用,也不占据主导地位,还不如说前个体呢。
当然说要起作用,强影响就是天马行空的虚构,弱影响就是无聊的废话。
真正的革命可能性在酒吧老板作为游击者的一派,通过甄别不同的监控手段、使用纸币等前技术时代的方式来躲避信息泄露,也道出了自由选择的伪命题,选择的自由作为一种交易,让渡的部分和换回来的部分之间的不对等,实际上还是权力关系的不对等。
然而很现实的是在暴力的分配上也不平等,游击派和赎罪派都会被军人粗暴杀死,搞不过强势语言所在国之中有军队、科技一整套体系加持的暴力派。
看与不看、知与不知,过保护和他人之痛、人可以闭上眼睛却关不上耳朵,这些都是反复谈论的问题了,只不过从军人的角度来看还比较新鲜。
男主和战友作为一个对子,以象征的对比形式出现,弄混卡夫卡和贝克特的战友最后知晓真相的反应是捂住,而男主作为讯息传达的承载者,必须要被唤醒感情和良心(美人计和触发器)去告知他人、履行他人的知情权,但是整个心理发展就很莫名其妙,最后责任为什么给了他?
是什么特质把他和战友区分开来?
在这个节点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并且互相为敌(不要跟我说是死了喜欢的人,因为这个要么是文学滤镜要么是叙事需要要么是爱的语法,哪一个都很牵强)?
就因为是读文学出身热爱卡夫卡吗?
我看文学部的极限就到这里了,笑死。
话说回来,最科幻的部分,到底为什么读文学的能进精英部队、读语言学的能拿到五角大楼的支持?
请给各位文科学术人也指条明路。
最喜欢的是鲸形保护仓被投放进海里那一段视觉效果,比喋喋不休更好地传达了生态伦理问题。
人工饲养的海豚鲸鱼被肢解,基因编辑,做成人工肌肉,而人工肌肉做成军人和重要人物的保护仓,这个保护仓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外面装配武器屠杀平民,不需要的时候就自动分解(分解时内部不能有人体,否则人体也会受伤)。
此刻作为男主逃跑的符号被投放,视觉上也极力描绘了鲸鱼的外形、外皮和内部肌肉的质感,在空中和水中,被肢解重组用作工具的鲸鱼重新游动起来。
还有一处对肉身脆弱性的描绘,战友胳膊掉了下半身也没了,但是因为被抑制了痛觉(虽然感觉不到但能认知到)还能继续开玩笑和作战,踩在断开的半截身体喷涌出来的血迹上,战斗服的鞋子被沾上血污了,这个血污一直留到了后来的潜入。
可惜的是这种描绘只有两处,而全程都透露出叙述的自负。
本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本来从题目开始就有惊人之语(虐杀是屠杀,器官是发声器官,也是战争/文明机器的构成),过程中也有了游击派、声音力量、肉体和技术伦理的探讨,却过早地关闭了这些可能性,最后把落脚点还是放在了自我与他者、知情自由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上,而且谈论的方式也不尽人意。
这种战争中终于还是发生了。
哈马斯朝以色列区域射火箭弹,以色列人往巴勒斯坦区域射导弹——不但炸毁了新冠医院,炸死了新冠医生,还——打电话通知。
没错,打电话通知,这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战争。
将巴勒斯坦人描绘成反LGBT的保守分子,通过一系列尊重差异的方法,进行攻击。
电话通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像拉康的例子“要钱还是要命”。
电话打完,你是要继续待在你的房子里,还是跑路,从而获得在这场“无害的战争”中的位置——反正没炸死你嘛!
美国国防部长支持以色列捍卫主权。
他也是个黑人,就在一年前这个国家还因为种族主义问题陷入分裂当中。
民主党支持的温和组织在暗中篡取运动的主导权和“尊重警察”,与此同时警察工会在系统的研究针对运动的战术。
或许他们支持的是这样的表演:你大可以上街游行,示威,你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你不能伤害别人!
要尊重差异!
资本主义收编的方式并不是单纯的异化——仿佛把人变成没有思想的机器(或者像只要唤醒人们,就能获得解放一样的启蒙思想,这两种想法不过是一体两面)——正是因为差异,语言才得以作为一种形式发挥作用,尽管似乎改变形式就能改变语言的整体,但是这只不过是将他者作为变量而考虑和引入。
所以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着被商品化的风险,也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着财阀撑腰,但是资本对此总是来者不拒,一旦运动放弃了从生产关系上对社会予以变革的立场,那么无疑是在削弱自身的力量(除非是不得已的策略),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
好莱坞战争动作片风格的动画,偏写实的画风,行云流水般的枪林弹雨,各种高科技的科幻设定。
这种风格的影片看多了的话应该还是会审美疲劳的,感觉偶尔看下还是不错的。
有很多动画或电影中都会提到维护世界和平的极端方法,如《心理测量者》中的犯罪指数、《少数派报告》中的预知犯罪、《FATE/ZERO》中的“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想法等等。
而本片中引发屠杀使得世界上的一部分地区获得和平的想法,虽然荒谬但是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仅靠语言就使得他人拥有杀戮的想法是可能的,但是不会对所有人起作用。
姑且不谈片中提到的纳粹,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拥有强烈信仰的宗教徒们打着解放圣地获得救赎的旗号,前仆后继前往东方杀死异教徒。
刚开始的一两批人可能还是真的是为信仰的原因踏上征途的,但是之后渐渐撕去了“高尚”的外衣,仅仅为了掠夺而杀戮,甚至攻陷了拥有同样信仰的盟友的君士坦丁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中东一些国家持续不断的“圣战”、制造恐怖袭击的邪教等等。
可能有人觉得以上这些东西看起来与身处和平环境的我们很远。
那么,政治家煽动民众的演说、传销机构、鸡汤文、“不转不是中国人”等日常的文字语言呢?
虽然像科幻片中说几句话就洗脑的情况是不现实的,但是语言确实能在潜移默化下影响他人。
然后是靠在他国引发杀戮,保证本国的和平是否可行?
我觉得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其实现的和平是短暂的、低效的。
在存在恐怖组织的国家引发动乱可能确实能让恐怖活动的注意力维持在这个国家内,而无暇去其他国家搞事情(当然如果某些国家充当正义使者要去参一脚的话,被报复也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和平国家内原本不安定的情绪和想法也会转移至国外,就像历史上有些国家之前还在内乱,当收到侵略后又同仇敌忾将内部矛盾转移至国外。
说其短暂低效是因为这种做法只考虑了杀戮战乱的前期,后续的难民等一系列问题都没考虑,而且公众也不可能长期把注意力一直放在国外。
就像某些品牌爆出一些问题引发全民抵制,一段时间过后可能民众又选择性忘记这件事情继续用这个品牌的商品。
所以动乱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扩散,然后波及原本计划是和平的国家。
最终导致全世界陷入混乱,不再有和平可言。
我觉得这部电影至少不是让我看完只觉得“好看”的爆米花式电影,看完能引发一些思考才是其趣味所在。
虐杀器官。
Human——自我屠杀的种族/物种。
以站在善一方出发点的特种兵作为叙事者,深入属于恶一方的走上歧路的学者。
从善向恶深入,解析出恶和屠杀的来源和多隔层面。
而不是单纯的善恶对决。
最终也是给学者的恶予以了一个善的理由。
是否有天国或地狱?
善良的土壤里会诞生出恶之花,似乎这是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唯一的解答。
被用科技抑制自我情感的特种兵,是行恶之手。
使用思想的刀刃——“语言” 改变他人情感的学者,是行恶之脑。
选取的几个地点,捷克印度非洲维多利亚湖,都是世界大战著名的屠杀地点, 印度不太了解。
剧情节奏紧凑,地点不断切换,借助不同角色人物之口来讨论的话题也非常现实性。
各个讨论的内容都非常吸引眼球 挑拨人心,是流淌出的灰紫色瘀血。
卡夫卡,warlf假设,语言模因,大脑器官,信息化ID,一锅炖的很入味的大杂烩。
一方面日本拍这种能挺客观,也黑美国一把。
但是,加入日本南京大屠杀是不是更好?
呵。
也许人类根本无法相互理解,只能相互影响。
最震撼的,只有一个:主角在印巴交战区活捉约翰。
运输囚犯的飞机被击落。
主角一路杀到飞机里,发现队友下半身已经被炸断了,但是队友依然继续战斗,继续心平气和地跟主角对话,直到他眼睛里最后一丝光亮消失。
被痛觉调制后的战士,完全成了杀戮机器——没有感情,没有知觉。
哪怕自己的半个身子炸成碎肉,肠子流出一地,依然跟事不关己一般。
而主角在接受一大段心理治疗以后,心理医生问他:那么,你现在可以向儿童开枪了吧?
原来,心理“治疗”,也可以让一个人变成毫不犹豫向孩子开枪的冷血屠夫。
科学没有让士兵成为百打不死的美国队长,只是让他们变成了任何感情都没有了的机器。。。
——————————————————————————————杀人狂杀人的动机是满足自己的特殊嗜好和心理需要,他们是【带着感情去杀戮】········现代战争通过民族仇恨和各种动员,让士兵有一个崇高的道德目标去杀人,他们也是【带着感情去杀戮】··········而这些未来士兵呢?
只是按照训练和程序,各种神经控制下的人肉机器人········就像电脑编程的自动铡刀,把所有塞进自己刀下的东西统统砍了·············而对面的士兵,也是这样的机器化的人,即使中弹,只要脑部完好,身体碎成破烂,依然战斗不止···············——————————————————————片子里那个可怕的战争············
现实主义佳作。有诸多对人性、对二战日本和今日强国恶劣行径的影射。
8/8.5 反乌托邦的世界观构造相当惊艳 但反派的做法看似高大上 实则是包裹着“中二”的内核 不过那又如何呢 世界不正是被那一小撮被斥责为“中二”的狂人改造的么
伊藤計劃的小說,本身揉合科幻、軍事、哲學,批判政治之餘,也批判人性,幾乎黑到入心、入骨,結局是震撼;拍成動畫,明白有取捨,但拿掉主角重要設定,結局留了一手,感覺太保守;動作場面則是可取的,冷峻而具實感。
真特么烂
有好的创意点,但整体缺乏冲击力,如果是部真人电影可能效果会更好吧
4.2/10……………靠对话推进剧情……………
概念比较好,拍的不怎么样,内部逻辑都不通,风格直接抄袭了几个经典日本动画。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至此,人类永远遁入不可覆身的阿鼻地狱。(复习了一下乔姆斯基和萨丕尔)
2007年科幻星云奖获奖貌似。
既视感有点像攻壳的科幻。药物跟纳米机器控制神经痛感,人造肌肉等生物科技,幻想现实的设定也是独立完整的。武装直升机类似攻壳里的细腰蜂,光学迷彩一样,眼膜捕捉类似于军用义眼。剧本语言产生心灵控制的意思我也能明白,因为语言就是人脑的命令程序。并且我也认为人脑还有其他基础指令尚未被理解,就像语言有国别产生听不懂,音乐就可以对所有人产生情感催化。但这剧本不是很立得住,其实这跟攻壳主题往往故作晦涩又有种相似。剧本刻画太绕,即便主角跟反派主角大段心灵独白也没看明白。总之总是火车冲向二条轨道,一条人少,一条人多,你救哪个这类的伪大义谜题。痴线,打打杀杀不好玩吗。尽整那些没用的。
制作用心,几个战争场景中对未来高科技兵器的刻画是亮点,但剧情不断被冗长的解释型对话打乱节奏,导致缺乏高潮。而所谓的哲学思辨与人性探讨又显得粗浅而直白,语言文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主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最后就沦为了不伦不类的嘴炮动作片。这基本是这类故作高深的日本动画的通病了。
一些邏輯不能自洽的部分看了影評覺得有圓回來一些,還不錯的故事啦
边缘地带的生死与是非 “当自己站不稳的时候 人心便摇摆不定”
太过说教
983+//石川界人 。。。
由此可见,我对科幻类故事是有多么的不在行……我实在喜欢不起来
正在港岛发生。语言如何鼓动人的暴力和杀性。语言就是人的第六器官。
利用小说电影黑(粉)乔姆斯基也是一大发明
伊藤三部曲唯一能看的了吧..
讲了半天乔姆斯基和萨丕尔沃尔夫,结果就整了一出“将世界分为和平和混乱”的理论?这战争反思是越弄越倒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