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贾木许的《帕特森》,是建议放弃手机才能发现身边世界的诗意,那么阿萨亚斯的《私人采购员》,则大抵是展现了埋头于手机才能和身后世界去通灵。
近年来愈发高产的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在《锡尔斯玛利亚》后,继续选择“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继续塑造明星光晕边的那个人和故事。
《锡尔斯玛利亚》中,她是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即将过气巨星玛利亚的贴身助理,到了《私人采购员》里,成了替当红明星凯拉置够衣物的替身买手,在巴黎、伦敦、米兰三大时装之都间来回奔波。
这算是一份颇能让人能产生好奇心的工作,职业要求大概是,熟悉明星老板的品味和偏好,有敏锐的时尚触觉,清楚认识哪种场合该有哪种衣着,身高和身形与所代理的明星相符,能成为最恰当的那个衣服架子。
低端一点的,就是陪逛街,提出购物建议并试穿金主替他人购买的衣服;高端那头的,则就是《私人采购员》中女主角莫林这样,不停地从奢侈品店为明星凯拉搬回最恰当的一套套成衣,然后给店家开具一张支票,“一共4500欧,皮带500,两个包每个2000”。
熟练而快速的支付操作,堪比新闻里踏遍老佛爷每一寸地板的中国土豪购物团,而且不用自己买单,也大方搭乘着地铁或骑着电摩托,而不用担心被打劫。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这番轻松随意的表演,在新闻中听起来混乱如战场的“巴黎斯坦”,可能存在吗?
照我自己在巴黎北郊前后旅居三次的经验看来,非常可能,正常把纸袋放在一旁,拿着手机刷屏,就会被当作是买菜回家的本地亚洲人,当然也有可能只是运气好而已。
《私人采购员》的故事主体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独来独往替明星置办衣物的年轻姑娘,在收到陌生人发来的信息后,所卷入的一场稍有些惊心动魄的麻烦事。
人设中的莫林,在看似无牵无挂的冷漠性格深处,还有着任何一个女孩都有的物质欲望,她会趁着明星出差跑场时,提心吊胆地把这些价值不菲的成衣珠宝穿在自己身上,然后躺到主人公寓中的大床上,去做短短一夜的美梦。
并在与陌生人信息的收发中,产生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游戏刺激感。
非常庆幸,偶像明星范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遇上了总爱在商业电影中去实现独特艺术追求的法国人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就此主动而努力地告别过去的“暮光女”形象,以不做作不夸张也不至于太内敛到失去年龄合理性的表演,完成着一场场的大特写和长时间独角戏,成为了有口皆碑的九零后最棒女演员之一。
手机和电脑视频,伴随着斯图尔特的出色表演,一道推动着剧情走向高潮。
从巴黎坐火车过海底隧道,到伦敦购置新款时装后再返回巴黎。
在差不多半小时的电影时间中,阿萨亚斯冒险地让手机成为主角,Whatapp上陌生人信息不停闪现,手机那边的人知晓莫林要去干嘛,这让真正“心怀鬼胎”的姑娘心烦意乱,慌乱了一阵干脆把电话调至飞行模式,又按捺不住好奇心的重新开放信号,全程像极了一部出色的黑白默片被着色。
摄影师Yorick Le Saux的镜头,也伴随着莫林起伏的心态,而不时从手机上跳到或开阔或逼仄的窗外风景。
莫林之所以“心怀鬼胎”,是因为她还是一个有通灵能力的姑娘,之所以待在巴黎做明星采购员,是想等待忘兄从故去的郊区宅邸里给她释放一个“讯号”,让她知道哥哥已安心于另一个世界,才会去阿曼苏丹国,找分别已久的数据工程师男友。
于是乎,故事一开场,就以在大宅里等待“讯号”的情节,为电影糅杂进惊悚恐怖片的氛围。
白天替人购物,晚上为己通灵,相似之处都在于对着够不着的虚幻事物去想象。
而无论是为解决生计替人购物,还是为让购二手房者心安理得入住“无鬼之屋“,莫林及其身边人的遭遇都不太好。
至于这算不算是导演对消费主义的某种批判,可能见仁见智吧。
倒是剧组得感谢带着”暮光女“余光的明星斯图尔特,只有她以主角出场,才能牵来香奈儿、卡地亚等名牌的高调植入和非常有可能的拍摄资助。
阿萨亚斯一直善于将本与主体故事无关的个人兴趣,去巧妙融入电影剧情。
开始研究1970年代左翼青年文化思潮和古罗马建筑了,就让闯祸的法国革命青年逃到意大利去考古(《五月之后》),对1980年代左翼和民族解放联姻的国际恐怖主义来兴趣了,就开始制作国际通缉犯“胡狼“的传奇故事(《卡洛斯》)。
而这一次,阿萨亚斯的新兴趣或许正是通灵以及早期抽象艺术。
为此,导演还让影片中时刻不离手机屏幕的莫林,在公共交通上,看上两段可作为戏中戏的You Tube视频。
一段是1960年代某电视台制作的《泽西岛的雨果》,关于雨果记录朋友请碟仙的故事;另一段是按照朋友的建议,去认识Hilma af Klint,这位早于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却不被诗人熟知的抽象绘画先锋。
按照艺术评论人在为画展所做的分析台本,这位瑞典女画家是受精灵委托而创作,其全部作品建立在一种精神上的意识,即在一个日益增长的物质世界里被边缘化。
当她绘画时,相信有一个更高层面的意识正穿越自己,而精神世界也正是通过她与我们取得了联系。
显而易见,斯图尔特饰演的莫林,也渴望找到通往灵界的那扇门。
从巴黎到阿曼山区,分别有一支杯子在耳边和眼前破碎了,她满怀期待的询问并疑惑,“哥哥,这会是你吗?
又或者只是我自己?
”
早知道有这部电影,是之前看采访小K时知道的,不太记得她当时是如何描述这部电影的了,但看完后果断5星,不懂什么演技,不懂什么故事情节如何推进的鉴赏,只是单纯为这个主题罢了。
如果不是因为坐在电脑前,没有在电影院更强烈的代入感,否则肯定又会因为莫名的点哭成一个傻逼了吧。
看电影的时候记下了一些点:克林特(想起了韩国电影《杀人漫画》);降灵论;神智学;神灵使者(Medium);给对方发送指示(sign);维克多·雨果&泽西;隐形的存在(soul);No desire if it's no fobbiden;直觉很强的人。
哥哥的灵魂,他确实就在那里,他给了你sign,可你却不懂;死者会照顾活着的人,一直相信。
我看不出所谓的自我发掘与认知,只是觉得这或许是对于最亲近的人告别的一种放不下与逐渐释怀吧。
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的片段,但或许是因为感知的不同、应激反应不同,我们呈现出了不同的化学反应。
最近在看一本书,《前世今生 生命轮回的启示》,淡化对死这个fobbiden话题的恐惧。
信 能量 永生 淡然。
“山是我的坟墓我是上帝的呼吸我升起降落我想要天空 而地想要我星星将我拉起棺钉却困住我的脚影子喊着'下去'太阳却喊着'上升'在地面上郁郁寡欢守卫无数的坟墓看穿空空的头颅我就是噩梦的煽动者从冬天起你就离开海岸去往平原有什么理由吗我无处不在但只在某些时刻被人看见我升起又降落灵魂啊要遵守律法正如星星那样它们想恒星那样和谐相处有的灵魂有处安身有的则四处飘落天堂有两面太阳和灵魂夜晚和死亡光芒和重生一半夜晚属于来世另一半夜晚属于无限”
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但还是不敢说自己完全看懂了,不过也正是它教会了对于任何一件事,感受远比认知更重要。
尽管如此,对它新的认识还是要说说的~①哀悼与放手。
莫林突然失去孪生哥哥,为了等待来自哥哥的sigh留在巴黎。
她如此执拗,旁边很多人如哥哥的女友和挚友都已经开始了新生活,只有她不肯放手。
片中的各种主观镜头(可能)都向我们表明哥哥的鬼魂确实存在,他跟随妹妹,向她发出微乎其微的信号,就是告诉她是时候放手了。
②电子媒介、自我映射与沟通。
在电影中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是完整的“角色”,如莫林用手机发信息的正反打和她与男友视频聊天的场景。
莫林用手机看视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做的,几个镜头在视频画外音播放时给到了拥挤的人群,表明在电子产品的影像下人们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沟通”的能力,电子产品将自己和他人隔绝开来。
现代人的情感疏离,也表现在莫林会轻易将自己的内心透露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至于通灵,我认为它恰恰表现了现代人的迷茫内心,所以那些抽象画的作者才会说她的作品至少在20年后才会被理解。
电子产品也是每个人内心的映射,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莫林的男友盖瑞根本不存在……这个角色只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且画面十分模糊,当莫林忙碌时不会想到他,当她需要引导时男友就会在自己的选择下出现,包括最后前往山洞遇到哥哥的鬼魂。
“男友”盖瑞是莫林内心的映射,他代表着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
③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莫林始终声称自己是灵媒,但除了一个鬼魂实体的现身,其他时候我们并不能感觉到她的通灵能力。
死去的哥哥一直给她传递信息,可莫林始终没有察觉。
而哥哥的好友,坚信他的鬼魂就在身旁,对此她只是一笑而过。
这时哥哥直接现身,通过打碎水杯的方式告诉妹妹——“我就在这儿”,可莫林的反应是这水杯只是被人无意碰到的罢了。
到最后在山洞里,莫林都不肯相信和她交谈的是自己的哥哥。
她认为的,自始至终什么都不是,这才是最让人叹息的。
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为女性也作为私人采购员,莫林羞于谈论自己的欲望,尤其是有关物质的。
影片前段,莫林采购衣服时,所有人都会问她是否想试穿,她都是先拒绝再犹豫地接受了提议。
她看到奢华的珠宝的心仪的华服会停下,却一直抑制欲望,这也是她会被短信中的陌生人利用的根本原因。
片尾的对话是解读全片的钥匙,信息量巨大。
莫林说到自己总是跟随哥哥的脚步——无论是灵媒还是私人采购员,都是她从哥哥处接手的。
也行从这儿我们能感觉到莫林等待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没有做好“一个人”的准备。
她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她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因此死死守着在他人看来毫无希望的来自哥哥的信号。
哥哥给她的那些信号,从这方面看也在告诉妹妹要自我觉醒,他之所以没有发出清晰的信号是想让莫林一个人摸透,可惜最后还是要通过山洞的交谈让莫林明白“This is just me.”可以说阿萨亚斯没有在影片中给出任何答案:是否哥哥鬼魂真实存在?
凶杀现场的光是为何?
男友为何始终没有露面?
这些我们或许全都不得而知,但唯一确切也唯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和莫林『自己』有关。
电影《私人采购员》看的迷迷茫茫,魑魅魍魉。
但是,后劲还挺大。
细品阿萨亚斯的含蓄表达,正对准所有每天活得迷迷茫茫的那一群。
近在咫尺的物质和层次差距带来的限制以及手机背后的飘渺看不见摸不着,矛盾神经质又无助又无辜的表达真是让全程都多了几分无声的哀凉,好在最后结尾意识到自己头上算是拉回来了一些令人分裂的想象。
不知道算不算是有张力的表演,但是几场镜头表达确实不错,几个一镜到底的惊悚让我乍一看还有点点害怕,但是结尾突然就戛然而止这速度确实有点快以至于我以为我家断网了还没演完,回过神来一琢磨这遐想空间留的过于太大了,果然抽象派一时半会理解不了,总之乍一看是个啥...仔细一想还不错,差不多就是理解到这样。
其实挺极端的,貌似挺没劲,但就怕细品的一部电影,还算是挺值得推荐的。
那是你吗,路易斯?
不,你不是。
或许,那是我自己!
该怎样讲述这个奇特的故事?
那座郊区的大宅中,昏暗的傍晚,女孩总能感觉到什么,看到墙壁上和桌子上划出的十字架,还有那突然自动流水的龙头。
终于,灵魂现身了,人形灰白的一团雾气,肆意冲荡,那般狂暴,似要将女孩吞噬。
这不该是我的哥哥。
女孩吓得冲出房间,再也没有回来。
可是,这所谓的鬼魂似乎并不打算从女孩的生活里彻底消失。
火车上莫名的短信,仿佛黑暗中一双敏锐的眼睛,洞察所有。
正是这个不知名的人,怂恿女孩打破禁忌,穿上明星的美丽衣裙。
我想,身为采购员的女孩,平凡得甚至有些落魄,内心深处,肯定也是想穿上那些价值不菲的衣服,注视着镜中的自己,好好欣赏一番。
女孩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巴黎市中心的街道中,男友远在异国,没有多少朋友的她,孤单在所难免。
同时,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死去的哥哥,真的在守护自己吗?
女孩一直等待着所谓的信号。
网络上雨果在偏僻海岛上证实灵魂是否存在的视频,还有那本女艺术家创作的诠释精神世界的几何式画作,似乎都是佐证。
那场残酷的凶杀,或许也是女孩心中恐惧和焦虑的外化。
很多韩剧当中,也涉及到所谓鬼魂不去,徘徊人间,希望传达情感的故事。
但都是围绕爱情和亲情的陈词滥调。
鬼魂最终都能了却夙愿,甘心散去。
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似乎在用这一萦绕不去的鬼魂,暗喻着个人身份认同的混乱与焦虑。
路易斯真的出现了,拿着杯子从女孩身后的窗前轻轻移过。
杯子掉落碎裂,女孩并不知道那就是路易斯存在的痕迹。
女孩决定放下一切,离开巴黎。
当然也不再替他人采购从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珠宝和衣裙。
不可否认,潜意识中,她也一直在渴望那些奢华不实的装饰。
可为什么,沐浴着中亚的阳光,来到旅馆,看着铺在地上的床垫,女孩又看到了那只杯子,听到了鬼魂的回答:砰,砰,砰。
或许,什么都不存在,只是女孩自己的不安与幻觉。
如果女孩本身并没有感到生命的缺失,并没有身陷厌倦自我的泥潭,就不会被所谓灵媒的诱惑所魅。
刺客聂隐娘中那位歌姬之所以会被邪气所绕,就是因为身怀有孕,体制虚弱,同时担心被夫人嫉恨的担忧所致。
最佳导演奖的获奖作品,总是独特得令人迷惑,但同时,也确实带来了某种不同寻常的视野和思考的角度。
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看待事物!
物质与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乐于讨论的两种世界上存在的现象。
而物质,在人类社会得到了顶峰的推崇,如女主的老板,物质在她的世界已经流转得行云流水。
在整部作品中,女主始终追寻着哥哥的踪影,哥哥的踪影,更多的象征精神。
哥哥是个木匠,从哥哥的女友以及女友的现任来看,与女主老板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存在,在他们的世界,讲究直觉,讲究灵感,讲究安静的创作。
而女主在这其中,身处于物质横流的环境,却一心追求如其哥哥般无欲无求的精神。
无疑是冲突的,挣扎的,矛盾的。
而这种冲突,被老板的前男友看到,利用,激活到了顶峰。
故事的结尾,是女主终于离开了物质世界,前往了视频中男友所在的地方,那个地方在山上,那个地方的人有信仰,那个地方的人,更向往精神。
或许在影片的最后,女主找到了哥哥,找到了自己,也就找到了精神的向往之地。
穿过物欲横流的世界,到达精神的彼岸,方能安心。
小k冷艳隐忍的表演十分契合主题,很不错。
这也是一大亮点。
这是一部关于自我的电影。
阿萨亚斯用大量笔墨旁征博引来突出人的矛盾性,虽然导致内里有些空洞,但还是盖不住他用创意给我的魅惑力。
我对电影情节颇有感触。
因为小k身上闪烁着我生活的影子。
我经常克制自己难以实现的欲望,长此以往以为自己无欲无求,但总是不自觉向自己向别人去证明自己无欲无求。
我们想追寻自我,总是抱怨生活,但又用生活不易及各种借口冲淡这些想象,本性的贪图安逸蛰伏在神经中,导致矛盾常常压抑着意识。
我知道同情自己是卑贱懦夫的勾当,但却无所适从。
既不愿屈服于生活,不愿让苟且亵渎幻想,却又囿于惯性。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只能选择一种可能,我们必须学会放弃。
小k饰演的角色在两者间徘徊,结果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陷入搁浅式危机。
虽然另一个人格不断以灵的口吻暗示她不能放弃这一方,但除了痛,还能怎么样呢?
凡此种种,塑造成她那冷艳的面孔。
影片的目的,在于碎片化地捕捉都市中旋转的疲于奔命的疾走者,放大他们身上的色泽,试图打动一个共振的你。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这部电影真的是烂到我忍不住写影评。
太差了……叙事差,演技差,镜头也差,还偏偏拿着文艺片的腔调。
浪费了我人生中宝贵的三个小时。
所有人都没有演技,所有对话都像是纪录片访谈,光是短信界面就占了一大半(那我干嘛不直接看小说啊!
淦!
)看了半天大概知道讲了什么,逻辑牵强,人物单薄,凶手也毫无悬念,但是电影却演得仿佛大家看不出来,也许这就是自欺欺人式叙事吧。
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给了我许多个吐槽的理由。
太烂了,实在是太烂了。
跨类型:时尚都市、通灵惊悚、谋杀悬疑女主角是一个时尚大咖的个人买手助理,她同时也是一位通灵者(medium),在同胞兄弟死后,她住进老宅等待着她们约定中的信号以知晓对方真的还存在着,一切所谓通灵都是真实的,而不是他们的臆想。
但是老宅里只有一个女鬼而没有她的兄弟。
而她的工作身份又说明她也是一个物质主义者,她向往老板的高档华丽的大牌时装,也终于在一个神秘的短信通信者的鼓动下穿上了她们。
自由的在老板的豪宅里穿着她中意的华服的、睡在她的床上,她似乎实现了一直以来期待着的反抗。
但是灵异再次出现。
第二天老板被谋杀,而她是第一个目击者,同时灵异又在豪宅中显现。
她仓皇失措逃离了现场后又回来报了警,奇怪的是她从卡地亚帮老板取的珠宝以不翼而飞。
原来是老板的情夫?
还是那个灵异?
答案总在两者之间,她们都出现在了那个酒店、从那里走出了酒店大门。
一个是可见的实体的具体的人,一个是不可见的、灵魂的、欲望的力量或场…p.s. Kristen Stewart 演技在成长。
是不是人到中年了都有去重新思考那些本以为有了答案的问题,比如灵异,物欲以及一点点的小情色?
从惊悚片变成时尚片再变成哲理片最后回归成太多俗套的爱情片,看片的感受也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变惊奇为通俗。
或许通灵者在当代社会就是那些未知来电者的网游,早已渗透在我们每一天的日常中了,无需恐惧!
除非是k或者导演的粉丝或者好奇张曼玉的老公 不然都属于浪费时间把吧
我就是来看kristen的
3.5
深得侯导真传,并在其内核上进行了极为大胆前卫的革新。情节会破坏人物的自由状态。导演铺好时间与空间两条轨道,给人物一个入口,让其自行寻找最“本我”的坐标。
导演不按套路出牌,这样的前提下还能如此无趣绝非易事
抽象派礼赞!一部电影涵盖了整个抽象派历史!大赞!
也不知道是哪个人翻译的字幕,还中英文呢,翻译烂的还不如谷歌,直接看英文字幕都比中文强,电影除了女主角长得比较漂亮,某些镜头挺好看之外,不知道这个鬼电影到底在讲什么鬼故事,乱七八糟的!电影整个过程,苹果手机形影不离,特写镜头里分分钟可见,难道是苹果的软文,可也太糟糕了吧
毁掉酷女孩,故弄玄虚
手机演得比杯子好,杯子演得比鬼好
年纪轻轻怎么就驼背了呢
“文艺向”,带有神秘气质的恐怖片,一个简单的犯罪故事,一段需要疗伤的丧兄痛苦,一种乏味工作生存压力下的情绪觉醒,气氛全靠音效并且并不高明,但是对于智能产品的作用,尤其是手机短信的运镜眼前一亮,其实不想要劫后余生般的对话,如果死在宾馆,我认为是更有趣的收尾。
美KK
#HKIFF# 四星半。用类型片元素包裹一部关于孤独和寻找自我身份的电影。成功地在艺术、通灵和社交媒体之间营造出一种通感。
很想点一首鸭姐的「爱不离手」送给Kristen Stewart女士。
没看懂。。。。
一直当鬼片看,没想到结尾还有惊喜,原来都是她一个人闹的鬼,所以人是谁杀的…
缺失2分钟
开篇很赞 然后渐渐弱下去
各方面神韵差了点,但不妨碍是一部形式新颖的悼亡电影,类型的融入没有扰乱既定的时空秩序和叙事节奏,反而深嵌入已建立起的外部社会情境,构成了人物精神迷网的一部分(正是此二者影响女主角使其陷入危机)。很喜欢列车上的段落,现实中的动作连续与网络交流的交叉属于一种具有当代性(媒介焦虑)的视听语言创造。
A fable for a (dis)connected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