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紧张、迂回曲折,结合Hall的状况,片段跳跃有点多!
不太好意思花了3天才看完,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不在电影院而有电影院的感觉(迷糊)。
人生中的幸福总是需要不断的,again and again 努力,而悲剧却可能是一瞬间的,一蹴而就! cherish the present...
全片多点叙事,人物穿插眼花缭乱,但主线清晰,毫无瑕疵!
“壁花少年” 罗根·勒曼对这类电影驾轻就熟,如果只是简单的认为男主的演技已经到了瓶颈的话,那我只能说持有这类观点的人太过单纯。
范宁以类似VOGUE杂志封面般的着装粉墨登场,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确实给影片增色不少。
人,纵有多面,也确是一个整体,纵使身处人生之巅,也难免要被之前的低谷所累。
影片不断出现的幻觉就是对自身的一种重新审视,男主羁绊于之前和之后的不同人生,最终也难免唏嘘于自己最终的归宿。
结尾或许就只有一个结果,那便是人,大抵如此!
如果说后半生的自我放逐是对前半生的一种救赎,那么相信男主死后应该是可以上天堂的吧!
勒曼长大了,可是他在我心中仍然是那个波西杰克逊的样子,他仍然是那个壁花少年,他也是狂怒里紧张的小士兵,他还依然是那个情窦初开的犹太人小男孩。
他的声音从Charlie's letter让我永远不能忘记。
希望他一直都这样,希望当我遇见他的时候,他也一直是我心中这样的模样。
(这次电影整体及格,三段插叙精彩,但对于每一方面细细拿出来评价的话,还是缺少了很多优秀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叙事手法,不同的三条时间线索相互交错,处理的也算比较到位,将Sidney Hall一生的三个重要阶段都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内容也比较紧凑,镜头处理的风格是我喜欢的feel 。
Sidney Hall的一生都认为是自己害死了 Brett Newport ,因为自己的母亲将Brett Newport要揭露自己父亲罪行的录像带给烧毁了,导致Brett Newport的自杀。
他认为如果不是自己的失误就不会造成 Brett Newport的死,所以认为是自己间接害死了他,他的一生都无法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
Hall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因听其女友 Melody 的建议他将Brett Newport的自杀写成了一部小说---(这也是我有点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要将这件对他的一生都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事写成小说呢?
不应该是想办法忘却吗) Hall因这部小说而瞬间成名,然而其作品也发展了一出悲剧(就如同Brett Newport一样导致了一个读者的自杀),他的事业蒙上了阴影 ,而他又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中。
加上因出轨而导致与自己妻子 Melody的感情破裂,再加上他一生的挚爱Melody的死亡,这重重打击击溃了Hall最后的心理防线。
他无法继续写作,他开始流浪与一只同他为出世就随他妻子一起死亡的孩子同名的狗,他开始疯狂地在各大图书馆烧毁他的著作(将Brett Newport的自杀写成的那部小说)。
最后Hall在病床上对他的自传作家娓娓道来自己的一生的场景打动了我,而他也得到了最后的解脱。
总得来说,是的,我喜欢这部电影。
西德尼豪尔,一个少年天才作家。
五岁就开始记日记,中学时已经是学校校刊上的小作家,连学校里的黑人老师都刮目相看,剑走偏锋,在老师布置的散文课上,自己竟写了一篇关于青少年性意识的意识流文章。
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导致了同班同学很重要的一卷录像带被其严密监控的母亲发现。
(原本他母亲就是个喜欢整理儿子房间,并清理儿子乱七八糟或者自己认为不合时宜的东西,比如豪尔的漫画杂志。
)豪尔应该意识到录像带的重要性,并且在看过了里面内容后仍然随意的放在自己的房间,导致其母亲发现,并在盛怒之下,扔进了壁炉的火中,然后就导致了同学的自杀。
但豪尔不但没有把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也许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以此为契机,以同学的自杀事件启发,以此为蓝本,写出了一部非常畅销的小说,并以此成为了天才作家。
(当然,豪尔本身就有作家天赋)然后,在后来的生活里,平步青云,名利双收,财色兼顾。
(当然,此时也出现了精神异常:幻觉。
也许是遗传?
他父亲究竟是因为什么病史不得而知。
)出轨,并被发现,但死不承认,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也许,真的觉得自己的出轨是幻觉?
)最后导致自己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因被困电梯间突发哮喘而亡,一尸两命。
然后,豪尔才开始自我检讨,七年间一直流浪,隐姓埋名,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正如电影的名字:《消失的西德尼豪尔》。
最后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身患绝症,并同意另一作家的请求,书写传记,然后才有了这一部电影。
故事其实很平庸,不过,三线交叉叙事的方式很特别,悬念设置的很棒,平庸的故事,也一点点的伟岸起来。
镜头,配乐,画面,都很棒。
我特别喜欢,豪尔流浪那一部分镜头,很喜欢。
这是一部关于自责、自我赎罪的电影。
一个少年天才作家,如何在懦弱和成功的迷失中一步步毁掉了自己的所有,最后也毁掉了自己。
自己的失误,导致了同学的死亡;自己的迷失,导致了爱人的死亡;自己的自责,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也许,换个名字会更恰当:西德尼豪尔的一生。
我喜欢这个残忍的故事,更喜欢导演的这种叙事方式。
有时候电影不够吸引人,不是故事不好,而只是导演是个白痴。
能用镜头抓住观众眼睛的导演才是好导演。
同理,作家也是如此
另外说一句,我更喜欢他父亲这个角色,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句台词
西德尼·豪尔从五岁开始就有写日记、随手记录自己心得的习惯,有着极高的写作天分。
母亲过度控制他的一切,父亲残疾,一家人靠着父亲的残疾保险活着,家庭关系并不和睦。
中学时,不擅长社交的西德尼性格懦弱,见到欺凌状况也不敢阻止。
看似强壮无比、在校恃强凌弱的布瑞特却在家人面前自杀。
西德尼曾在五年级时他一起将一个盒子埋在郊区的山上,后来西德尼才知道里面放着布瑞特的家庭秘密。
聪明美丽的邻居少女蔓丽迪爱上了西德尼,读了他在校报上发表的所有文字,还建议他以布瑞特的遭遇为小说的开篇,西德尼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想到大卖。
蔓丽迪有着过人的竞技能力,没有玩过的游戏都能赢,两个年轻人最终走到一起。
可是因为西德尼不停参加书友签售会、访谈。
让他们的关系没有了原来的默契。
蔓丽迪哮喘病意外去世。
西德尼得知一位年轻读者看了他的书而自杀,让他自责懊悔。
二十三岁的他抛下成名带来的一切。
改名、变换身份踏上了通往西部的流浪旅途,将路过的图书馆中自己的小说找到后烧毁,以免有青年读了他的小说而自杀。
弗朗西斯假扮侦探一直寻找着突然从出版界消息的西德尼,他曾与西德尼一起提名普利策奖,最终因西德尼的粉丝自杀而变成他获奖。
他们彼此都从文字中欣赏对方。
因为儿子看了他的作品,使儿子从失母之痛中走出来,他对西德尼感激不尽。
当他找到西德尼时,他希望写一部西德尼的传记,最后一路同行,送西德尼到了所买的沙漠深处的房屋。
这是西德尼曾经与妻子蔓丽迪的约定, 不管将来会不会在一起,到了三十岁的5月25日时,来到这里相见。
他将妻子生前喜欢的小雕塑放在桌上,了却了心愿的他晕倒在地。
弗朗西斯接到电话时,西德尼已经在医院里病入膏肓,七年的流浪耗尽他的身体。
他同意弗朗西斯为他写传记。
就这样,一人躺着讲述他所经历的一切,一人坐着录音、记录…… 电影将西德尼未成年时,成名后及流浪时三条线交织,让不太复杂的剧情看着很繁杂。
与母亲争抢日记本、录影带的场景和妻子困在电梯间呼吸困难的场景来回切换,很有冲击力,因他生死的人让人难过,悲哀。
这也是作家细致、敏感、多情的结果。
我不懂拍摄技术,只要故事讲清了,有一两段打动我,就会觉得电影不错。
这部是值得的。
资源请搜索公众号:终极电影网(id: btdygod)
符合了A24一贯风格:精良的商业制作,主题指向小众孤僻的“怪人”。
三段线平行剪辑,节奏相协调,同时在最后达到高潮。
摄影配乐剪辑不错。
感受到浓浓的美国文化,家庭的疏离,放纵的性和毒品,人们的空虚感,名誉金钱的崇拜,自由和爱情的困惑。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钱本位的纯粹商品经济带来的阶级固化、两极分化、人们缺乏精神信仰。
没有纪律性,所以也没有爱。
也没有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切还是要走到人本位上来。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区别在于,虽然二者都在追求富裕,但是二者区别在于:资本主义是钱本位,它追求总量上的富裕,所以不会在乎每个人,所以它是精英制,阶级固化且两极分化严重。
它的惠民政策只是为了防止他们引发骚乱,影响上层阶级利益。
为了安抚民众提出了绝对自由观,但是用落后的公立教育剥夺了人们进行深入思考的权力,所以底层人民才会“自由地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又不能向政府做激烈的反抗,因为“削弱政府职能”也是他们自己呼吁的。
一切都是为了镇压人民,巩固上层阶级利益。
共产主义是人本位,追求金钱是为了人,先富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后富。
当然,美国很多有钱人是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从死后财产全部捐赠、和呼吁公共设施建设和完善福利体系就能看出来。
从艺术上来看,有很多电影、文学反映了绝对自由造成的内心空虚,虽然只停留在了表面,却也是觉醒的标志。
西德尼·豪尔从五岁开始就有写日记、随手记录自己心得的习惯,有着极高的写作天分。
母亲过度控制他的一切,父亲残疾,一家人靠着父亲的残疾保险活着,家庭关系并不和睦。
中学时,不擅长社交的西德尼性格懦弱,见到欺凌状况也不敢阻止。
看似强壮无比、在校恃强凌弱的布瑞特却在家人面前自杀。
西德尼曾在五年级时他一起将一个盒子埋在郊区的山上,后来西德尼才知道里面放着布瑞特的家庭秘密。
聪明美丽的邻居少女蔓丽迪爱上了西德尼,读了他在校报上发表的所有文字,还建议他以布瑞特的遭遇为小说的开篇,西德尼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想到大卖。
蔓丽迪有着过人的竞技能力,没有玩过的游戏都能赢,两个年轻人最终走到一起。
可是因为西德尼不停参加书友签售会、访谈。
让他们的关系没有了原来的默契。
蔓丽迪哮喘病意外去世。
西德尼得知一位年轻读者看了他的书而自杀,让他自责懊悔。
二十三岁的他抛下成名带来的一切。
改名、变换身份踏上了通往西部的流浪旅途,将路过的图书馆中自己的小说找到后烧毁,以免有青年读了他的小说而自杀。
弗朗西斯假扮侦探一直寻找着突然从出版界消息的西德尼,他曾与西德尼一起提名普利策奖,最终因西德尼的粉丝自杀而变成他获奖。
他们彼此都从文字中欣赏对方。
因为儿子看了他的作品,使儿子从失母之痛中走出来,他对西德尼感激不尽。
当他找到西德尼时,他希望写一部西德尼的传记,最后一路同行,送西德尼到了所买的沙漠深处的房屋。
这是西德尼曾经与妻子蔓丽迪的约定, 不管将来会不会在一起,到了三十岁的5月25日时,来到这里相见。
他将妻子生前喜欢的小雕塑放在桌上,了却了心愿的他晕倒在地。
弗朗西斯接到电话时,西德尼已经在医院里病入膏肓,七年的流浪耗尽他的身体。
他同意弗朗西斯为他写传记。
就这样,一人躺着讲述他所经历的一切,一人坐着录音、记录…… 电影将西德尼未成年时,成名后及流浪时三条线交织,让不太复杂的剧情看着很繁杂。
与母亲争抢日记本、录影带的场景和妻子困在电梯间呼吸困难的场景来回切换,很有冲击力,因他生死的人让人难过,悲哀。
这也是作家细致、敏感、多情的结果。
我不懂拍摄技术,只要故事讲清了,有一两段打动我,就会觉得电影不错。
这部是值得的。
★★★★★ 轻描淡写的悲伤,令人窒息的唯美,影片里没有一般悲情电影里常有的大吵大闹与浮夸的演技,没有过多的台词,悲与喜交织并进,安详平和的表面,却又无时无刻不流露着内在的千疮百孔,从始至终都在触动着我。
一个人深夜在网吧看的,可能是当时心情低落,看的让我哽咽,也终于让我终于理解了那种感觉,美的让人心碎。
人生的一声当中,能有多少真实感受?
有多少是你有缘分能够捕捉到的?
又有多少你有能力重温它?
又有多少成了一直向前的动力?
“真实感受”,我根据电影台词自创的一个词,不太好界定,只能举例子。
什么不是:比如看一个冷笑话,觉得很好笑,不是;给一个方案给老板老板认同采纳了很开心,不是;考试考上了,也不是。
什么是呢,当自己对于一切都没有预设,没有预判,它出现了,自己感受了,时间过去了一直记得那个模糊的画面,那个感受说不清,但一直记在心底,大概是这种感觉吧。
而且我觉得,越是社会化,真实感觉是会越少的,年少的时候最多,甚至有很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年的时候我们需要跟着社会不断运转,被大脑支配着,到了快死了,放下了一切,那时候应该会感受到更多的真实感受吧。
电影对男主角的文笔的描述就是,非常质朴、诚恳、真实,但是没有给出多少文笔,只有两端,一段是性幻想,一段是坐火车,这两段感觉不明显,但是影片的画面对这种“真实感受”的表现,真的是做到了,我想这也是它之所以触动人的地方。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fanning在电梯里倒下,感觉快不行了深受去够男主的那个画面,那只手伸出去的画面。
电影中段出现过这个画面,在男主跟第三者打电话的时候闪过,而且那时候显得有点诡异(我非常怕鬼,所以一直记得这个画面,但是看到后面,觉得好感动)。
在他挂断电话之后,他的女助理过来了,发现他写了很多东西,男主说那些都是不完整的句子。
但我想,那些就是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的真实感受吧。
这些感受都是断断续续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非常短的片段,所以是“不完整的句子”,而这些,就是弥足珍贵的“真实感受”。
其中之一就是他们被困在电梯里,他自己也意识不清对着墙向melody忏悔的时候,仍然感受到fanning用手触碰他,的这个感觉。
(这里感觉时间线不对,他跟第三者打电话时间线应该在被困电梯之前的,我也不太理解)电影有提到,男主后来写的都是一些不完整的句子,但它们却是那么的真实、打动人。
我想,生活里感动我们的,绝大多数时候也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资源获取,更多的,是当我们放下大脑,纯粹地感受周围物质的自然运转,所带来的美好。
在男主身上,有美好,也有悲惨,那些经常出现的幻觉,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心理阴影,所以我觉得“真实感受”就是跟心理阴影互为反义词的那个词吧。
但是它不是全是好的,想男主所说,“那里有生有死,有希望有勇气,有悔恨”。
这个电影我是在搜fanning的电影的时候,看到略过的海报而产生兴趣的,不过其实我是看错了的,我看成那是一间平房,上面是大片大片的天空。
而这个画面给我很深的感动和舒适,有点类似宫崎骏那种大片的草原,加上一些点缀那种画面,但是整体画面灰白,更偏向于平静。
而这个就是我一直想要找寻的感受,也是为止努力的动力。
但是这个真实感受的起源,已经无从稽考了。
通过这个海报我觉得电影最后会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所以感兴趣就看了,还真的是这样子,男主经历了生、死、希望、勇气、悔恨,终于找到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式。
其实,每一个自我,看似是许多知识、意识的整体。
或许,真实的自我,其实只是那是真实感受的整合,它们一直支持着我们,给予我们内在动力的。
我想,我们最后会记得的,就只是那些感受,也是那些感受,一直支持着我们走到终点。
希望
悔恨
勇气
It's a story about teenager, about love, about family, about friendship, about being a success author, and also about some miserable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your past how to influence your present.
看完有种怅然感,以个人的载体背负起来自各处的指责与自我的懊悔,在聚众光环下,因为p字而失神,译名改为流浪的西德尼或许更好?
不错
somehow a sequel to Charlie
这是一部关于自责、自我赎罪的电影。一个少年天才作家,如何在懦弱和成功的迷失中一步步毁掉了自己的所有,最后也毁掉了自己。自己的失误,导致了同学的死亡,自己的迷失,导致了爱人的死亡,自己的自责,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可以换个名字也许更恰当:西德尼豪尔的一生。值得一看。
一个写悲剧的人变成了悲剧中的人物。一部需要耐心观看的电影。
因为还有那么多“我无法选择我也不让你选择”的父母和潜在父母的存在。
I can’t stand first verses, finish the goddamn thing
《消失的西德尼霍尔》。(以下无法避免因愤懑导致的剧透)。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还充满期待:一个作家伪装成警察,追踪他曾经的竞争者、选择避世的另一位作家。后者隐姓埋名到处纵火,试图烧毁自己所有已出版的著作。多棒的故事!但两个小时过去,我发现这是一部俗烂不堪的青春爱情史,而且反转来反转去落点还在原生家庭上。也就是说,从起点出发,它本有上百条精彩绝伦的道路,结果到达的却是最屎的终点。当然,它还是有些价值的,可以激发一些灵感碎片,同时也让我明没搞清了一个疑惑,为啥我最近对国产电影越来越包容——因为没有期望,自然也没有失望。我的倒霉之处就是看到一半对西德尼霍尔期待值太高了……
导演肖恩克里斯滕森,79年生人,本科普瑞特学的平面设计,当了十来年摇滚歌手,之后转行影视。他的作品有种独特的浪漫气质,丧和颓废中把握热情,这很摇滚。听抓马讲过这部电影,之后经常想起这个故事。打乱时间线叙事很棒,但是处理得有点乱。音乐风格有点糅杂。摄影要是能找到更好的片子质感还能上升。主题指向的是女人,但感觉还有挖掘空间。和女主相遇的部分是全片精华,文艺青年的浪漫和敏感很吸引人。
8.0/10 分。看完后莫名的心碎。。。我喜欢这部电影。。。打动了我内心的一部分。。。
深沉、厚重、内敛、动人心弦。叙事奇迹。
故弄玄虚半天以为要讲什么不得了的故事
中间一大段渐渐让人觉得凌乱而无感。不过最后几分钟的水落石出还是让人有点唏嘘。那个5月25日的画面突然让人不寒而栗,怎么就刚好跟今天的日期撞上了呢?
这个主人公让人不舒服
什么垃圾电影
Logan Lerman胖了。
不喜欢这样的三段叙事方式, 跳来跳去好么? 除了范宁气质演员。 没什么看的
不喜欢
这部应该锁定我的年度最佳了,毫无悬念,叙事老道,交织结合,让你能猜到个大概,悲剧的起因,但最后那一下的豁然实在是爽彻心扉,爱恨,生死,复杂的情感,每个人的语言都好似千雕万琢但又是那么豁达自然,太喜欢了,感觉像是看了一个悬疑剧,但其实是个关于爱情和生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