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个五月的院线片单,方君很想穿越到几年前,逢人就骗:2017年进口片限额不存在啦。
估计面对一长串的进口大片,他们也会信上七八成吧:《银河护卫队2》,《摔跤吧!
爸爸》,《亚瑟王:斗兽争霸》,《超凡战队》,《异星觉醒》,《守护者:世纪战元》,《加勒比海盗5》……这个五月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北美一个月的周末大片加起来,也不过如此吧。
▲五月进口大片云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我们预料中的那种进口片,无论出品国家、题材类型、演员阵容、风格特色如何各异,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很燃。
在这些故事里,坏人动不动要毁灭地球,好人动不动就拯救世界,场面大的,开着宇宙飞船跟外星人死磕,规模小的,也要在擂台上拼个你死我活。
在这个五月,唯独有一部进口片,一样拥有傲人的特效,却跟“燃”划开了清晰的界限。
它是去年欧美影坛的大黑马,西班牙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履历上有《孤堡惊情》、《海啸奇迹》等佳作,并已接下《侏罗纪世界2》的导筒。
《当怪物来敲门》继承了胡导演对情感的细腻表现,去年西班牙上映后好评如潮,在第31届西班牙戈雅奖斩获九项大奖。
尽管如此,这部没有知名IP、跟燃丝毫不沾边、主打温情走心催泪的暗黑魔幻,会出现在中国影院,还是让方君诧异不已。
每天深夜12点07分,是小男孩康纳又惊又盼的时刻。
因为那时,巨树化身的怪物会出现。
它身高十几米,面目狰狞,声音低沉,力大无穷。
他愤怒时,浑身血液就变成通红炙热的岩浆,把坚固的铁轨融化成牛皮糖。
他一挥手,大宅子被拆个稀巴烂,他一发威,天崩地裂,犹如末日来临。
起初,康纳以为那只是个怪梦。
何况,他有更重要的事要操心。
母亲得了癌症,各种治疗都收效甚微,随着至亲生离死别的迫近,康纳被悲伤慢慢吞噬着。
为了照顾母亲,他必须跟不和睦的外婆共处一室,冷漠疏离的家庭气氛,让他的情绪时刻在暴走边缘。
离异的父亲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口口声声对康纳的爱,却分担不出更多的时间,让他大失所望。
学校更是个丝毫不友好的场所,康纳成天被同学霸凌,老师对此浑然不知。
对于康纳来说,生活就被困在一个逼仄的房间,四面的墙都在不断向内推挤。
现实不断增压,他只想尖叫崩溃。
万般无助的灰暗里,每晚准时光临的怪物,反而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怪物有一项奇特的爱好,讲故事,而且都是些三观不正、细思恐极的黑童话。
在他的故事中:一个为夺取王位,谋害妻子并栽赃嫁祸的王子,成了受人爱戴的明君;一个为了拯救孩子而奔走求援的牧师,却遭到审判和惩罚;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隐形人,因引起关注而引发了未曾预料的后果。
康纳很不解:这些故事从不按套路出牌,跟他以前听过的黑白分明、善恶有报的童话,画风完全不同。
怪物总是做着语焉不详的解答,让他更加糊涂。
康纳越来越相信,这个只有他能看到、拥有不可思议力量的怪物,远远不只是梦境的产物。
而那些暗黑故事,仿佛用一种微妙的方式,剖析着他抗拒又恐惧的生活的真面目。
那里藏着所有童话里都没有的人生课。
从王子的故事,他明白善恶并不绝对,谎言自有存在意义,要辩证地看待世界。
牧师的故事告诉他,心存信仰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隐形人的故事,让他理解孤独是生命的常态,独处也可以获得自信和尊严。
当然,这一切教学并不是免费的。
根据承诺,康纳报要回报一个自己的故事,那是埋在他心灵的暗黑深渊中,最难以启齿的秘密。
为了完成这次回报,他必须跟最骇人的心魔,做一次面对面交锋。
相信许多人看完电影都会问:怪物到底是什么?
电影的解答非常开放,就像《盗梦空间》的旋转陀螺,《少年派》的两重真相。
在现实主义者眼中,它代表了来自妈妈的教诲,是一个病危的母亲给儿子留下的人生遗产。
从精神分析者看来,怪物是康纳内心的化身,是他的另一重人格。
魔幻主义者也可以找出证据,怪物其实就是康纳的外公,因为它由连姆·尼森动作捕捉扮演,而墙上就有一张尼森饰演的外公的照片。
不过也许,真相远没有那么重要。
就像影片开头的旁白说的,这个故事的主角少年,早不再是个小孩,却又远未成年。
而怪物——不管它来自哪里——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帮他完成了成人仪式。
很多人的回忆里,青春就是无忧无虑的代名词。
家人的关爱,旺盛的精力,纯真的友谊,初开的情窦,每天睁开眼,都有一个全新的世界等待探索。
生活就像一场多彩的游戏,不管做错了什么,只要按个重启,一切都会回到正轨,阳光继续在前方照耀。
不过也有像康纳这样的倒霉孩子,他们的青春,与阴郁、失落、迷茫、孤独和愤怒相伴。
家庭的崩解,亲人的离世,逼着他们加速成长,提前与纯真告别。
握着病床上母亲的手,康纳终于明白,成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只有更多的黑暗。
带着对离世亲人的爱勇敢活下去,是成人必须担起的责任。
成长是一件可怕的事,不亚于在深夜里,约会一个爱讲黑童话的恐怖怪物。
但恐怖的形体,也可以释放出最温暖和治愈的力量。
我们看多很多打着治愈旗号的电影,但恕我直言,它们大都表里不一。
虚构一些糖衣包裹的大团圆,酿造一碗香飘四溢的鸡汤,把张牙舞爪的现实粉饰成人人都在献出爱的美好世界,充其量让你短时间感觉良好,但治愈不了任何人。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拥抱不完美,粉碎虚伪,直面现实的惨痛和内心的魔鬼,这样残酷的磨砺,才是治愈心灵的唯一途径。
毕竟,被现实刺穿的心灵,也只有最冰冷的现实才能冻结回去。
《当怪物来敲门》不是印象中的那种治愈电影,没有亲人的团聚,没有奇迹的邂逅,没有最后一分钟拯救,更没有“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影片的结尾,康纳不过是从一种阴暗,步入了另一种阴暗,他依然眉头紧锁,神色沉重。
但我们分明感到振奋人心,此时的他已不再畏惧。
世界依然肮脏,他已足够坚强,足以勇敢而坦然地面对一切的不如意。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被怪物敲门的少年。
他很害怕,也会抗拒,但从没有假装怪物不存在。
就像每个终将挑起生活重担的男子汉,他懂得,残酷就在那里,不面对,不承认,它不会自己走开。
最终,通过与怪物的邂逅,他完成了痛苦的成人礼,治愈了自己。
其实这是一部治愈黑童话。
质量很高,无论是真实的特效,还是流畅的剧情,或是治愈功能。
主角小男孩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可惜妈妈不幸患上癌症住院。
在家里男孩和外婆关系恶劣,在学校里又面对着校园欺凌,他过早的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有一天,一个自称被男孩召唤而来的树妖来到男孩家里,要求男孩听它讲三个故事,听完故事之后要给它讲一个故事,男孩极力拒绝无用。
电影由此开始。
树妖所讲的三个故事,电影用了水彩画的表现手法,独特且有新意,在这一部分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观众,而是听故事的人,跟小男孩一起思考着这些似有隐喻的故事。
树妖讲完自己的故事之后,逼迫男孩讲出他的故事。
这也是男孩面对自己、认清内心的过程,充满绝望痛苦,最终男孩喊出自己的故事,累倒在了树下。
树妖没能像男孩请求的那样拯救男孩的母亲。
当外婆找到他去医院见母亲最后一面时,男孩终于可以把藏在心里的话告诉他的妈妈。
这里真的暴风哭泣,母子之间解开心结的最后一面。
这就是一部关于长大、关于放下、关于面对的电影,值得一看,真的很棒了。
无论是王子,药师,隐形人。
辩证,信仰,勇气。
都是你接受黑暗的前提。
世界并不是非白即黑,同样有灰。
人生坚定不移的信仰,避免被黑暗吞噬。
要有善于面对孤独的勇气,因为总会接受异议。
你需要成长,便要褪去纯真。
面对自己的黑暗,就像面对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或许需要勇气,但绝不需要自责。
到最后只需要讲出最简单的那几句话就足够了。
一部口音独特、用词考究、视角清奇的欧式文艺片。
比起《当怪物来敲门》,笔者喜欢香港地区的译名《树魔奇缘》。
想来,能拍出这么一部大人不看、小人不爱的电影的导演,当也不会真心在意蹭什么《当XX来敲门》的热点罢?
故事中如水墨画般流淌的视觉体验,以动画隐喻的形式娓娓道来,一众人等的心路历程跃然纸上。
剧情看来尚待流畅,然而瑕不掩瑜,一如人性,如一首中世纪诗歌,也如一部心理学个案,许久未见、含蓄细腻、引人入胜而回味无穷。
故事讲的,是关于一个小男孩被迫放弃、而被接纳的一段人生。
满盈的尖叫、愤怒、恨意、乞求、苦涩、委屈、自责,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每天每夜、每时每刻,如跗骨之蛆,余味回甘。
同时,也是一则看似魔幻却又写实的寓言故事,当厄运降临,自我从自我欺骗、到破除束缚、再到自我出离、最后释怀接纳的生命历程,循环往复,而至死方休。
看完的我也不禁疑惑,当故事都不再骗我们了,当故事都残忍得尤甚现实,编故事的人究竟是变聪明了还是笨呢?
看故事的人究竟是变幸福了还是不幸呢?
每个人都有无论如何不愿让自己看见的东西。
笔者害怕看见破碎的、腐坏的人体,虚晃我一次便友尽。
我本人非常好奇自己的这个反应背后折射出的是自我的何种需求,估摸着该是在自我接纳的范畴罢。
那你呢?
不知为何,看电影的时候察觉到自己无甚恐惧、难过,我留心到自己的无甚恐惧、难过时甚是恐惧、难过,我想可能是经历过多刺激之后的疲累,也可能就是没经历过什么磨难的慌张。
不过,我更倾向于此两者以外的其他可能,因为人类总是复杂的,复杂到甚至创造出了善意的谎言这样神奇东西。
笔者曾被问过,愿意选“美丽的谎言”,还是“丑陋的真相”。
本不必要的选择,答案根本不重要,既然有了可以拿来抚慰人心的,人又怎会再舍近求远?
人一直以来想要的重要的根本不是“你是”,二是“我想”,于是自我慢慢将“你是”也变成了“我想”的一部分,也不知是生活所迫、或是人性使然?
我丝毫也不怀疑,谁不希望拥有一只强大而温柔的树魔呢?
谁又不是对自己内心中狰狞而和善的那只树魔又爱又恨呢?
每个人都值得通过他人而看见自己。
树魔长得敲像格鲁特族,漫威一堆嘴炮英雄里唯一一个斯文秀气的格鲁特,就像格鲁特的文雅通过火箭浣熊显示出来,火箭浣熊的聒噪又透过格鲁特映衬回来,我们人类从诞生伊始便在一个个客体面前被弹来弹去。
下午笔者惊闻吴孟达没了,那个总站在周星驰对面看起来唯唯诺诺、窝囊透顶、尴尬劲舞、惟妙惟肖、面面俱到、鞭辟入里的那个达叔走了。
我不知达叔有没有在星爷面前看见过自己,也无从得知两人的关系对星爷意味着什么,然而一名金牌配角的意义,犹如糖醋汁儿之于西湖醋鱼,花椒沫儿之于麻婆豆腐:不夹杂自己、不拒人于外,空白、无私,尊重、成全。
在这个快乐往往不是结局,付出不一定换来希望,充斥个性化主张以及个性化的年代,可能今天树魔究竟又少了一只。
无论如何,人性从来并非善恶两分,自我亦是。
欢乐既是松绑的链条,也是勾魂的绳索;痛苦既是催命的符咒,也是治病的良方;故而,他人既是我们的劫难,也是我们的福泽。
成长就是将他人揉进自我,而与自我、他人离别的过程。
关于第四个故事的寓意,讳莫如深。
我猜是不是在告诫我们,无论人的表面看来有多么淡定,ta的内心都有将当下的一切砸烂的冲动?
而无论如何,被砸烂的只有内心与内心里的他人、自我、一切,包括恨的与爱的。
砸烂之后呢?
内心一片狼藉荒芜的人岂能容这世间繁华锦绣,必得也想要砸烂他人的内心与他人的一切,与自己一样才罢,是这样吗?
是不是无论放与不放手,也都是从一个痛苦的深渊,跌入另一个痛苦的深渊?
有没有一种选择是不被吞噬、避开轮回?
我曾无数次拥有如故事中的噩梦,哭闹不已、紧紧抱住、突然消失,那些越不过的伤痛里,他人、自我都在慢慢消失。
都说时间是最灵的解药,却也是最毒的麻药,生活黯淡里,老的自我慢慢蚕食新的。
拥有、再到失去,是多么自然的命题,确是人们终其一生无法逾越的天堑长江,也是自生到死勘破无能的镜花水月。
是否要一只树魔才得以释放那些内心深处被囚禁的他人与自我?
在被崩塌反噬之前。
在变化无穷的世事面前,一只又怎么够呢?
是否忘记这枚继续前行,便会遇见长着新鲜枝芽的下一只树魔?
lifeiscomplicatedforaboywhoistoooldtobeaboy,andamanwhoistooyoungtobeaman.Buthe'llhavetolearnhowtoletlifego.附主题曲及主题曲歌词:Tear Up This Town(Keane的音乐总有一种穿越山河的魔力吖)I wanna hand you my heart and let you carry the loadNobody tells you anything you need to knowI need a friend but a friend is so hard to findI need an answer but I'm always one step behindCause it takes timeLearning to flyDo you ever feel like all you want is to go homeTo kiss the earth, to weave a way through this stormSome days I rage like a fire in the wildernessSome days I only need the darkness and a place to restOh it takes time (It takes time)Learning to flyTear up this townBlinking in the sunlight as the walls come downThis fire will burnDigging for a truth that just can't be foundDon't want your lessons in loveI want to tear it all upI need a friend but a friend is so hard to findI need an answer but I'm always one step behindOh it takes timeYes, it takes timeLearning to flyTear up this townBlinking in the sunlight as the walls come downThis fire will burnDigging for a truth that just can't be foundDon't want your lessons in loveI want to tear it all up公众号:加加的故事
听说此部影片得到了一些奖项,这次也很有运气的提前观看了该影片。
这是一部不同于现在大热的爆米花电影,看完之后会让你有一些深思的地方。
影片的开头是以男主(男孩)的梦境开始的,可以说开头就吊了一下影迷的胃口。
然而后面的故事趋于平淡了,可能与男孩的隐忍的性格有关,很多事情都藏在心底,无法好好的发泄或者表达出来。
于是乎就出现了怪物,看影片的时候真的不懂这个怪物是为何而生的,直到看到结尾才知道:没有它,男孩可能无法打开自己的心门。
虽然说是怪物,但其实看过就知道,它还是存在于男孩心灵之中的。
孩子心灵中的“怪物”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它因身边的环境、人物、感情而产生变化。
作为大人,我们如何能了解孩子心中的“怪物”为何而生,是何种样子。
我们不单单要关心孩子的生活,需要更多关心的是孩子心中所想,让孩子的心灵更加的富有。
最后想说,该影片节奏缓慢,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影片中怪物说的故事用童话的色彩表现出来很童话,又包含着道理。
男主的演技真的很好,小小年纪将来能更加出色。
一部心灵的真正艺术品。
这是那个月引进质量最好的片子毫无疑问,影片用魔幻暗黑的方式讲述了母亲在去世之际用故事逐渐带着孩子走出心魔面对自己和现实的生活的故事。
导演通过平凡的故事将影片从内核中充满了诗意和浓厚的母女情感。
看过孤堡惊魂的明白让这位导演拍母子之爱再合适不过,他以往擅长的正是恐怖类型片,拍摄这部黑暗的童话风格非常拿手,依然是最后回归温情感人的套路。
而且我又从中看到了斯皮尔伯格的影子。
母亲一人照料着自己的儿子康纳,而现在母亲患病正一步步走向死亡,在生活里一切都不如意,和姥姥的相处不融洽与学校同学的隔阂,被欺负。
这段时间小男孩康纳在每晚准时到来的怪物(连姆尼森配音)面前并没有惧怕,而是一次次面对她,听着她讲述的一个又一个不明所以的故事。
(在这里不讲述这几个故事内容和表达的核心)逐渐着他开始面对自己的生活处境,怪物在背后鼓舞着他去和欺凌的同学抗争,去与他的外婆和解沟通,最重要的是让他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他知道心爱的妈妈必将离开他,面对他心底的惧怕。
康纳对怪物坦诚的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愿望“希望她快点死”。
他不愿在看着自己的母亲这样痛苦的活着,也不愿自己的内心一直备受着这样的煎熬与折磨。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愿接受不愿放下的人和情感,可当一切已经成为现实,我们不得不放下的时刻,再难以割舍的也要学会放下,甚至是爱。
因为你的生活没有结束,你必须擦干眼泪站直你的身躯继续前行。
我之所以有很大感触,是我也在面对这样的事情。
小男孩也说出了我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独白。
在影片最后,小男孩康纳在妈妈临终时的病床前痛哭喊着“妈妈,你不要走!
不要走!
”他也知道这不可挽回,但这心痛的挽留才是真正的情感。
当他回到书房发现了一本书,书上正是妈妈所画的怪物和她给孩子一次次讲述的故事。
原来妈妈并没有走,她在生命结束前告诉了自己的孩子要勇敢的面对生活学会接受。
而妈妈早已化成了那可怕又可敬的怪物在背后陪伴着他继续成长。
还行吧,可能不适合所有人看吧。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有时候谎言是善意的,是需要存在的。
虽然听起来那个故事跟小男孩儿毛关系也没有,其实呢,就是小男孩因为不知母亲外婆都瞒着他感到痛苦愤怒,所以,有些谎言是善意的。
第二个故事是说,如果没有信仰,那就啥都没有了。
当然故事也说了,有信仰也没毛用。
不过对于病人家属来说,有信仰,坚信一切会好起来的,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挺明显的,小男孩自己说出来了,要有信念嘛。
第三个故事是啥来着?
看不见的人被看见之后也一样是孤独吧,好象是,我忘了,就是你怎么发泄你的愤怒,惨叫求救,最后也只是给自己增加麻烦,如果你遇到生命不能承受之痛,闭上你的鸟嘴,默默忍着,一切会过去的,时间会抚平一切。
第四个故事是比较重点的,就是小男孩儿无论如何也不肯说的,他其实已经承受不了生命中至痛之事,怀疑至爱的亲人会死,恐惧,有时候比伤痛更难承受,所以,有时候他会希望这种痛苦结束,希望妈妈快点死。
所有,很多时候,亲人朋友过世,留下来的人,会深怀愧疚,他们也不会告诉别人,自己心里曾经希望快点结束这种煎熬吧。
这个也不是说教,也不象治愈,有个毛治愈的啊,当你遇到至亲离去的痛苦时,就是这样,你会愤怒,别的家人也愤怒,多数时候会遇到冰冷的互相伤害,当然,你们仍然是家人。
然后,泪水日流夜流,流上一二个月,也就快干了,人很快就承受不了了,希望结束。
整个电影,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无比写实的过程,唯一的说教就是:接受现实吧,接受自己吧,到了放手的时候,你只能放手。
最近看的好电影太多了最近啊 在准备补考考试在寝室老是玩电脑不想写字,不知道还有多久考试我也不太清楚这次什么时候算是准备好了哈哈。
股票什么的最近关注的有点多了,,我不觉得像这样密集(其实还是不想把心思用在这该死的应试考试上)的关注资本市场能够让我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我越来越觉得最确切的资本市场判断是不经意间在早上刷牙的时候明确确定的,非常宏观的概念,然后再细分放到个股上电影有那么点意思但是为什么非要这么拍我不知道
面对深爱的亲人即将死去的恐惧和煎熬,你们有尝试过么?
2006年4月10日,我接到麻麻的电话哭着跑到医院,见了老爸最后一面,那时候他的手还是温热的,我看到他眼角的泪痕,我只是哭,没过多久,老爸温热的已经冰冷,离我们而去。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麻麻很久都不能释怀,而我经历了近一年的失眠,每晚只能睡2-3个小时,殡仪馆到下葬的那三天的晚上我仿佛流光了一年的眼泪,而白天,我几乎是没有表情的,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伤心难过,那麻麻会更加心痛,只有我坚强的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才能带着妈妈走出阴霾。
看过一部2014年的瑞典动画电影《羽国之旅》,一个用动画诠释死亡和离别的故事。
一只年幼的小兔子,他还不懂得生命的规则,试图与最强大的势力斗争。
随着他的长大,他对生命了解就越来越多。
而这部西班牙魔幻电影所传达的也是同样的意境,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心魔所困,而小男孩康纳的心魔只是因为自己无法承受生命中的离别之痛,妈妈的病情每况愈下,他要去承受生命中最痛彻心扉的经历,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痛了,他甚至“邪恶”的想要逃避、放弃…我们这一生,都要学会放手,坦然面对生命中的阴暗面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路上都要做的修行, 如果你的家人离你而去,你要做的是继续打起精神来勇敢生活下去,不能意志消沉,因为还是有很多关爱你的人。
康纳的姥姥承受的痛楚并不比康纳少,那是她的女儿,她的生命在垂死挣扎,可她必须振作,因为她还要好好照顾康纳。
可孩子和成人的承受能力还是有差别,幸好康纳遇到了看起来可怖的巨型树怪,慢慢的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行。
很喜欢巨型树怪讲的三个暗黑童话,无论是动画的表现形式还是故事的寓意。
「要学会辨证的看问题」这是个古老的童话故事,王子的祖父娶了年轻的王后,而在老国王去世后,王后便统治了国家。
王子爱上一个农夫的女儿,王后想继续统治国家就想要和王子共结连理,可王子带着心爱的姑娘逃走了,他们在红豆杉下休息,可翌日,姑娘却被人杀害了。
你以为这故事里的王后是个心狠的巫婆?
可怪物的故事里,这受人爱戴的王子却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杀害了无辜的姑娘,挑起民愤,然后赶走了王后,当上了国王。
我们看问题总是很片面的,有时候会先入为主。
并没有考虑到一个事务是都有两面性的,我们只看到一面,却忽略了权衡整个事情,最后导致真相被淹没。
「无论如何请坚守信仰」缺失信仰的牧师医药师需要红豆杉做药,而牧师坚守原则却不肯给他这颗树。
直到有一天,牧师的两个女儿得了顽疾,药食无灵,只能跪求药师,他说,他愿意付出一切换回女儿的健康。
可失去信仰的牧师还是失去了他的女儿们,人没有坚定的信仰就像是一具驱壳。
「永远不要看轻自己」从前有个隐形人。
当然,他其实并不是隐形人,只是因为木有存在感。
就连他自己也看轻他,让人都无视他的存在。
而有一天,他终于愤怒了,可我始终认为打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自卑对自己看轻,那他又如何让别人对他有存在感呢?
最后一个故事是康纳自己与自己心魔对抗的故事。
他只是个孩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痛,如若可以早点结束,那就好了。
没有很强的意念,他拉着她的手脱开了,看着母亲坠落深渊,这一切都结束了。
面对离别,没有谁的心可以波澜不惊,可如何正视它,接纳悲伤的现实呢?
生命中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它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主观的改变它带给我们的影响。
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 是电影开篇的一句话,康奈作为孩子还是太年轻,而树怪作为老人也已经足够老。
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附注:本文会有一些剧透,观看前请谨慎)关于“四个故事”将电影串联起来的是“四个故事”。
三个树怪讲给康纳的童话故事,和康纳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王子手拿宝剑,带领民众为爱人向后母报仇。
最终加冕登基成为一代明君的故事。
然而树怪却给了这篇故事另一种说法,王子不好,后母不坏。
所谓的好坏只是每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毕竟有光的地方背后总是会有阴影。
看一个人好坏真的很难期间也穿插着现实生活中康纳被同班高大个欺负的情节。
我总是感觉是因为树怪的这个故事让康纳觉得高大个也许没那么坏,从而隐忍下欺凌与不公平。
欺凌画面拍的克制而真实而这在最后得到了结果。
高大个最终于康纳“握手言和”,决定把他当做一个隐形人。
(故事后面情节接下在表)
一次有趣的握手第二个故事关于药师与牧师的故事。
为了救自己的女儿,牧师违背了自己的信仰。
而药师在一番考察后最终选择了不救,这个故事包含的东西最多。
一方面暗示了康纳母亲无药可救离世的事实。
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轻易违背自己的信仰。
正义与邪恶此刻无比的讽刺“信念是半个救治方式”是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其实从西方根深蒂固的基督观念来看,我并不赞成,但是因为本篇改编自小说,所以基于小说作者的主观臆想,以及时代特征这一点看也不难理解作者传达的这一意图。
原作A Monster Calls,作者派崔克·奈斯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隐形人的故事,经常被人忽略的隐形人最终爆发,而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康纳身上得到了投射,高大个被康纳打到生病住院。
我与你同在(force with me)相比与前两个故事的因,第三个故事更像是果。
“我是为你而来的”,树怪看到康纳后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而树怪的第三个故事其实是康纳自己召唤过来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树怪迟迟不肯将第三个故事告诉他的原因。
而这个果其实就是自己心中的郁结压抑所产。
而第四个故事,母亲去世,康纳终于释怀,怪物消失。
第四个故事其实一直源于康纳的一个梦,也是树怪一直想知道的内容。
在经过梦境重演,树怪的逼迫内心想法以后,康纳终于喊出了:“我想让她早点死。
”
从内心深处,康纳自己知道母亲最终会离去,但是潜意识里他不愿相信这一事实。
这在梦境中得到了影射,虽然康纳极力解救母亲最终还是坠入深渊。
而梦境也是重压之下的产物。
最后一次母子相见,康纳面对离别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不想让你走。
”潜意识里康纳已经接受了母亲要离去的事实,没有经过之前的压力释放,我相信内敛压抑的康纳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
本篇最泪崩场景关于“树怪”其实,电影过半我相信阅者已经知道大树只是康纳自己心中的产物,他召唤了怪兽。
而这只怪兽源于对母亲的爱。
从母亲与康纳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其实母亲是知晓“树怪”这一人物的。
本片为数不多的引子而这从后续外婆观看播放的旧录像中,可以看出树怪其实是母亲和儿时的康纳玩耍时涂鸦画出的东西。
而树怪所说的三个故事(准确的来说是两个)也是母亲跟康纳说的儿时童话。
母亲召唤了树怪,而康纳将其物质化。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树怪作为实体,是物质。
而康纳对母亲的爱产生的心魔是意识。
康纳的心魔召唤可以说是产生了树怪,而树怪间接影响并引导了康纳。
也就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物质是对意识的能动反映。
”这属于唯心论,马克思恩格斯如果看到此刻想必要在坟头尬舞了。
这就是所谓的画面感关于“感动”其实现在国人的泪点,其实很难捉摸。
我们会因为陌生人的小事而感动,对于自己身边所在却无动于衷。
也许正是应了那句话:“他人即彼岸”。
导演胡安在筹备侏罗纪世界2中间隙看到了小说原著,被感动随即将小说改编成了电影。
右一电影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不可否认,这篇电影是标准工业化电影的产物。
情节从虚拟到现实的转接没有丝毫生硬,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意为之。
(ps:韩寒真的可以去学学人家是怎么转镜的),从导演之前的做品诸如海啸奇迹,古堡惊情等可以看出的确是个有天赋的导演,于是乎有了斯皮尔伯格第二的称呼。
(所以说导演真的不是相当就可以当的宝宝and 艾佳)
扮演树怪的巨人为《飓风营救》硬汉大叔连姆尼森看到豆瓣有些评论说,电影漂亮,却无法感动。
诸如此类的话语,我想问的只是,你上一次和你父母通电话是什么时候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是母亲“有些笑话你是否因为听过太多遍而忘了它为什么有趣?
后来你又一次听到它,突然间,犹如恍然一新,你就会想起为何一开始就会喜欢它了”【ps:本人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anpengxian)】
在相框里看到连姆尼森爸爸!
面对死亡及种种负面情绪的成长故事。水墨动画段落大赞,全片几乎每处都有对经典恐怖片奇幻片的致敬,Fernando Velázquez的配乐保持了《海啸奇迹》的高水准。J.A.Bayona这几部片下来很有当年斯皮尔伯格的影子,期待他的《侏罗纪世界》续集
温吞失望,最爱的《孤堡惊情》《海啸奇迹》导演也失手了…
小孩承受这么大的伤痛还是很艰难的。参考《特别响,非常近》。连姆·尼森其实演了两个角色,这让故事可以再挖。哪里是恶魔,明明是慈祥老爷爷。
@balmes 满满一个厅哭得稀里哗啦。Bayona确实还是给人想成为斯皮尔伯格的莫名感,但情绪积累VS煽情说教之间平衡确实掌握得非常好,各种充满灵性元素的使用也摆脱了工业流水线的乏味,水彩动画营造的隐喻世界绝妙,根本没看够!小男主非常棒,配乐今年最佳之一。
原来妈妈讲过的故事并没有被忘记,而是沉入了潜意识里一直影响着孩子
没看出什么暗黑元素,根据我的观点,暗黑部分的变现力不足,大概是照顾儿童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教会孩子接受离丧的心理疗愈片。而且,这个疗愈的过程,由这个孩子自己创造的怪物——树人来完成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个树人疗愈师的形象,来自于母亲的灌溉。
剧情太赞,愤怒、哀伤与告别,水彩画漂亮,主角这个男孩子长得太好看了,演技也好
不敢面对母亲病重即将离世的真实,康纳借用召唤怪物来逃避现实,摧毁一切。在掩埋内心的同时,却又渐渐发觉不论是苦痛的事实还是抚慰人心的谎言,都让人学会接受与面对。结尾母亲房间成为自己的房间,桌上那本画册,如出一辙的童年怪物故事,她坐在树怪肩上,就像她说的,会伴你左右。配乐赞 7.4
不是很能Get到本片自己定位的受众到底是谁,借用开篇的一句话: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卡在不上不下之间,就像光腚把R级的金刚狼3删减成PG-13那样,变成一个四不象。
有好的创意,却没有好的创作。用奇幻式的树精串讲暗黑童话、以告别癌症母亲作为情感支点,大框架是最适合用来呈现半熟世代成长与挣扎的构思;可惜执行层面显得太过潦草,填充的内容过于芜杂、破坏了关键情节的质感,叙事的手法又强求工整、情感的爆发因此缺乏力量:表达太刻意、细节不精彩。诸如校园霸凌除了在最后一节执行表达功能,并没有被整个故事的内在逻辑吸纳;父亲、祖母这些支节角色也仅是戏剧冲突的引子,缺乏“人”的真实感……特别是小男孩Connor的行事自始至终没有随着故事发展,只是到最后一刻才由妈妈的画册宕开一笔——此时观影热情早已耗尽,很难走进去产生共鸣: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三个剥离出主线都耐人寻味的暗黑童话本身,置于主线反让人很难理解,到最后理解了、却已经结束了,只让人感觉无可如何。而且小男孩真的不好看(逃)。
爱我们的人永远守护在我们身边。
强看了好几次终于断断续续看完。跟潘神的迷宫差一大截,几个故事有点意思,但是整体剧情过于儿童化让观感质量下降很多,温情不够温情(除了最后的告别还有点感染力),残酷也没那么残酷,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作品。
觉得闷闷的,但中途突然想起上学期某天夜里被噩梦吓醒,梦境太过逼真,以至于捂嘴蒙在被子里无论如何止不住痛哭。担忧永别的无力感最近几年好像附骨之蛆,这种同理心可称是惊悚了。
算是《童话新编》? 但意图和手段都太明显了,好比"随着裁判一声哨响,比赛进入了垃圾时间",兴趣陡失。
小孩的脸无法入戏
一场异常沉重的告别与和解。告别是死别,和解亦是如此。长大是多么无奈且致郁的一件事,远比死亡更甚。
愿每个孩子都不要太早失去母亲
巴亚纳的导演水准还是OK,感觉他很喜欢这种偏于阴冷且主题黑暗的故事,暗黑版的斯皮尔伯格。不过本片主题真是太极端了,令人伤感,不可否认电影的目的达到了,但个人不太喜欢
童话故事被编成弟子规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