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惊魂》最新演绎版,片名翻译成破坏欲很差劲,一个好片名就这么被占领了。
片中离奇的音效很SB,忽悠观众到乏味,结局略有的悬念完全因为镜头误导观众,这点不高明。
一句话,这是一部镜中人统一世界的故事,这么看了又有点像那部《我是传奇》了。
同样,二流。
Sean Ellis的新片真让人失望......他的《超市夜未眠》(cash back),是一部让我很感动的片子。
清新的小男生情怀,淡淡的美术气质,轻松的英伦调侃,还有触不可及的浪漫以及对于时间和自我的思索。
那部片子赚了我许多眼泪,算是我前两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今年冬天的时候就听说了新片The broken,中文译为《破坏欲》,海报很漂亮,预告片也还不错,于是翘首期盼了半年。
前些天,终于看了,却失望得欲哭无泪。
那些敏感和幻想都被灰灰的调子和缓慢的节奏取代了,平淡的故事中还有许多漏洞。
故事很简单,用关键词概括一下,就是分身、镜子、车祸还有谋杀。
女主角出了车祸之后,发现周围的人不正常,其实他们都是分身。
分身从镜子里跳入真实世界,他们残忍地杀死了本人,取代他们。
女主角在惊恐中,搜寻自己在车祸中遗失的记忆,最后竟发现自己也不过是分身。
就这么简单,类似的故事在许多电影中都有体现:希区柯克的《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大卫.柯南博格的《双生兄弟》(Dead Ringers)史丹利·库布力克的《闪灵》(The Shining)、《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克里斯多夫·奇士劳斯基的《两生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布莱恩·狄·帕玛的《替身》(Body Double)、《蛇眼》(Snake Eyes)史蒂芬·索德柏的《索拉力星》(Solaris)大卫·林奇的《穆赫蘭大道》(Mulholland Dr.)黑泽清的《分身奇谈》(或《自视性幻觉》)(ドッペルゲンガー)艾維·奈許的《生魂》(Doppelganger: The Evil Within)柴田一成导演、清水崇监制的《鏡中幽靈》(もうひとりいる)林愛華的《安娜、安娜》(Anna & Anna)光是维基百科上列出的就有这么多,我个人觉得《搏击俱乐部》,《机械师》或者《致命ID》这类的也可以算在其中,虽然这些讲的是人格分裂,但是也有一定的关系。
上述的这些片子中,许多都是大师极的作品,也就是说这类片子已经有了优秀的前辈。
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要拍这类电影,有些冒险。
Sean Ellies的这部片子,在故事上没有任何新意,在拍摄手法上也很失败,试图用压抑和沉闷的气氛去营造恐怖和悬疑。
而这种手法,在《第六感》中已经被用得很完美了。
不同的是《第六感》的故事结构让人叫绝,而《破坏欲》让人开到半个钟头后便猜到了结局。
另外,片中有许多致命的漏洞,设置上也有许多牵强之处。
比如说,为什么女主角的全家都跟分身较劲呢?
难道是他们家有家族病历史?
还是中了什么邪?
也不对啊,女主角的男朋友,以及她弟弟的女朋友也都分身了,好像最后干净的只有她弟弟。
这之间也没有完全的血缘关系啊!
或者这是一种传染病?
那么起源在哪里?
女主角是医生,她爸是外交官,她男朋友是建筑师,她弟弟是画家,这样的身份设置似乎对情节没有任何帮助。
这是一部有类型片,而不是一部私人而个性的文艺片,这样颇有人文色彩的身份设置,太容易让人有其他的联想。
医生对口人性或者精神问题,外交官有政治倾向,建筑师和画家则是满怀艺术气质。
然而这些让人有联想的地方最后和电影内容没有半点儿关系,实在让人很费解。
其他人分身之后都变成了彻底的坏人,而女主角却似乎没有,而是仍然认为自己是本人。
分身杀了本人,然后撞车,难道撞一下就能把分身撞回本人吗?
既然这样,她的分身男朋友怎么会对她神神秘秘的,反正都是分身,不如告诉自己的同类来龙去脉啊!
......总之有太多未解决的问题......越说越伤心。
好的文艺片导演,或者很有自己个人特色的导演,头一次转拍商业框架的片子大多会有这样的问题。
被夹在一个不合适的体系中,自己的特长难以发挥。
商业片其实挺好的,怕就怕选错了路线。
Sean Ellis这次显然是选错了.....只能祝愿他下一步走好!
(芷宁写于2009年3月25日)对于这部埃利斯第二部自编自导的长片,有评论这样认为:“导演肖恩·埃利斯善于创造有想象力和冲击力的视听段落,但是故事线的编排和情节的铺陈是他的弱项。
”此评价评得很中肯,埃利斯于视听方面的创造力和特点,观众已在《超市夜未眠》的短片和长片中感受过,其中那些超乎寻常的臆想世界和新鲜美妙的画面构图,令观影过程不啻为一次悦人眼目的视觉之旅。
在这部埃利斯编了好几稿的《破坏欲》中,其拍摄手法依旧突出,构图立意别致丰饶,场景切换干净流畅,并以画面的渗透或交叠来推进、解构剧情,如有关撞车的镜头,在剧情行进到必要时,还以不同角度和视角的回切重放来再现两车相撞的细枝末节,再如,利用灯光的远近强度,来突显特定场景戏份的诡异和人物的紧张心情。
虽然在视觉上,该片依旧具有相当的优势,但拂去烟云花火,其主要情节则显得相对单一,且在叙事节奏上有少许的滞延之嫌,这或许和其太诉诸影像风格有关。
不过,即便有这些小问题,作为一部惊悚片,《破坏欲》还是有不少可圈点之处的,至少它胜在对特定环境氛围出色的营造、烘托上。
倘若再稍稍仔细一点便会发现,该片不仅有惊悚、悬疑、血腥和暴力,也不仅仅炫技于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而是在探讨人类惊悚恐惧的源头方面具有一定的带入性。
整部影片仿佛一场无休止无法醒的迷梦,甚至是恶梦连连,且有着明显的梦中梦,梦境中人的作所作为仿佛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隐秘性,自始至终的冷色调、阴郁气息和不时出现的多视角拍摄,更是渲染出了一个气场诡异、不同于日常惯态的谜样世界。
如主角吉娜(琳娜·海蒂饰演)沐浴时或在地铁通道奔走时,镜头常出没于、聚焦在其身后或左右,令一种逐渐富集并临近极点的恐惧和慌乱始终萦绕在吉娜周围,也呈现在观众眼前。
很高兴埃利斯采用理查德·詹金斯出演片中父亲一角,虽然又是配角,但这个角色绝非只为詹金斯超长的演艺履历表上添加了可有可无的一笔。
片中的鳏夫约翰(詹金斯又演了一回鳏夫)作为美驻英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每天从事着繁多枯燥又不能出纰漏的工作,这似乎暗示了他有一些心理特质,如他是个具有很强警惕心且多疑的人。
詹金斯一出场,就以其内敛自制的表演来暗示戏份的心理层面,其表情的老成持重和举止的简单停顿,都似在预示着这部戏于人的心理层面是有诉求的,至少是想要观众去深入思索的。
片中总出现镜中影像和光面反射等场景,角色日常的生活世界常映在镜中,而镜中呈现的实际上要比肉眼能看到的多很多,或许,在埃利斯的解读中,人们肉眼能看到的镜中自己只是一种最为世人接受的美好表相,镜子实际上还映射了自己的另一面,例如比较阴暗的那一面。
影片里的镜子还常处在突然破碎的状态,与其说这预示着不祥,倒不如说这个破碎仿佛将镜子所看到的、并禁锢囚禁着的人类隐藏的一面给释放了出来,而墙上残留的镜子碎片也照映着同一张脸的不同角度,因为碎片的反射点发生了很多变化,于是,那些脸看上去扭曲而变形,其中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埃利斯的镜子映现了人类心性的各个角落,包括那些平日里包裹的很好的见不得光的地方。
另外,颇有艺术口碑的埃利斯此次貌似还有个观点欲借此片传达,即驳斥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艺术工作者常常容易心理出位,甚至人格分裂者大有人在。
埃利斯想说的似乎是,这种分裂不是艺术家的专属,有时候从事最理性工作的人也会因过分压抑、过分理智、过分自律而引发心理故障。
片中吉娜的弟弟丹尼尔是一位画家,虽然他偶尔看似奇怪,如在画室里对着自己的画作似“入定”般呆滞,对女友凯特进门的招呼置若罔闻,事实上在片中,丹尼尔却是心理最健全的一位,而其他非艺术职业者,无论医生、建筑师还是公务员,都在惯常的表现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许凯特那甜美的笑颜下有着更多的冲动……片尾丹尼尔去医院找吉娜,在看到姐姐的一刹那,他却仓皇掉头便跑,因为他看出了其中的门道……http://nicolew.blog.hexun.com/30952642_d.html
大家看了这部电影,能有自己的想法就行了。
导演也是故意这样的啊,多重人格还是复制体这个结论,电影中都有证点,关键看观众们自己怎么想了。
思考,就是导演想让观众们所做的事情。
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
我自己也倾向于没有答案,管它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背景,看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看完了也能琢磨一下,这就够了。
看的过程和影片结束时的疑惑期,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最好的体验了。
我参考了下大家的理解,觉得大家说的都挺对的,呵呵。
可是还是发现了很多自己没理解的地方,比如1.镜子破碎时在场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弟弟没有被复制?
或者出现多重人格的迹象?
2.我想每个镜头都不是平白出现的,弟弟和弟妹回家时出现了一个亚洲人,就是那个橘子滚下楼梯的人,他口中念念有词的说他的妻子最后弟弟进屋前疑惑的看了楼上一眼。
这家人的出现是巧合吗?
3.好吧,也许女主角在出车祸之前就被杀了,浴室中的"gina”见到自己尸体的时候,明明感受到了杀人的快感和被人杀的痛苦,复制人真的可以把双方的感受也复制进来了吗?
4.如果说是多重人格,为什么女主角能看到男朋友的尸体?
真是亦真亦幻吼吼 最后多说一句,镜子的破碎是引子,可看这部电影依旧给我一种情节不够明朗的感觉,好像电影被人掐头去尾的只播出了中间的一部分。
好吧,我承认是我才疏学浅所以才看不透,但就气氛烘托来说,个人觉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本来我没打算写评论,自己文笔也不好,但是看了几位的讨论后我坐不住了。
有些分析简直太那个了。
先说说我对剧情的理解。
女主角一家五口在一起吃饭时,镜子突然破碎,国外好像迷信这个是不祥之兆,一家子嘻嘻哈哈也就没当回事。
之后女主角多了个复制人,女主角开始浑然不知,后来在街上亲眼看到了,还尾随了一下……恍惚中女主角出了车祸,丧失部分记忆。
出院后女主角意识到男友变成了另一个人,她隐约觉得男友要对她不利——但是,一起睡了一夜也并没发生什么不测(有点可疑哦)。
好了直接跳到杀人部分,也就是复制人之谜的解密部分。
美丽的弟妹刚勾起部分男观众的情欲就被自己的复制人一镜穿喉了,之后复制人收拾起作案现场。
原来复制人是想取代正版,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后女主角也在男友家阁楼发现男友的尸体。
紧接着父亲也遇害了。
女主角再打给弟弟,事情都急到这份上了,女主角也不要求见面,啥事都在电话里说,我都替她急死了,当然这也是编剧故意为之。
弟弟告诉她,你车祸前跟踪而至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家啊。
女主角开始胃疼,跑去自己家发现了自己的尸体,凶杀的记忆被激活,女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我是个杀人犯!
……悲痛与自责很快就平复了,毕竟复制人也是人,一山不容二虎(有点强盗逻辑),自己还是好好活下去吧,还能救死扶伤呢。
女主角的傻弟弟在镜头之外也意识到了真相,跑来找姐姐。
姐姐也坦白:我不瞒你了弟弟,我就一副半死不活的脸给你看,你能跑出我的手掌心不。
弟弟跑。
片子自始至终其实是有两位女主角,大约是两人街上相遇那里为分界,之前女主角为正版人,之后女主角无缝过渡到了复制人,谁要说我当时就看出来换人了,那他就是吹牛逼。
复制人怎么产生的?
纯超自然力量,这是一部鬼片。
车祸后女主角脑海里有一个画面:家人坐在餐桌边,都阴沉着脸,很恐怖的表情。
那些应该就是复制人。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不科学不和谐啊。
科学的解释是,他们一家子都是人格分裂,镜子一碎,他们心理暗示都很强烈,导致他们全都变成了另外一重人格。
根本就没死过人,你不要从这渲染恐怖气氛,宣传血腥暴力了!
呸CCAV没一个好东西!
那最后女主角的心脏怎么跑右边去了。
我不信她作为一个专门拍片子的女医生竟然不知道自己心脏一直不正常。
而且弟妹照镜子时,镜头告诉我们,在镜子背面有个自由活动的小妹妹,难道这也是弟妹的主观幻觉?
一边照镜子还得一边吓唬自己玩,真不省心。
对了我们从小都知道举一反三是好习惯,有些朋友又开始琢磨了,女主角其实不只两个,其实她被复制了两次,一共三个女主角。
然后再算上她爸她弟她男友她弟妹,哎呀手指头都不够用了。
我觉得也有道理,但我这人不相信自己的狗记性(咱也确实没老惦记着别人的伤疤),于是打开电影重看了几眼,我可以告诉大家,女主角已经不咳嗽了!
而且她的伤疤自始至终一直在左边,根据镜面对称原理,复制一次,左边的伤疤就会跑到右边去。
伤疤位置压根没变过,我放心了,不吓唬自己了。
说实话,我看到某些网友言之凿凿、而我看片时丝毫没意识到的分析,心里着实一惊,感觉自己怎么这么废柴。
但是细想下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不禁想起一个《柯南》最终结局:一切都是柯南的幻觉,柯南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里,YY着自己的名侦探梦。
有人说你这创意好,小孩看不懂,太成人了。
窃以为,他那就是放屁,拿着YY当本事。
YY的故事不是谁都能讲的,讲好了那是大师,比如某大师(坚决反对剧透),他的某部电影我仅能看懂主要剧情就很享受了,真实与幻想融合的扑朔迷离,而又合情合理!
以我的水平就不探究电影细节了。
我知道大家看电影都很多,片子看多了都精了,希望可以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这样咱也算没白看电影,能看出学问来,寓教于乐多好。
但我觉得看电影时想像力不要过于丰富,不要琢磨电影里根本没有的意思。
就好像某个作家的文章被某小学试卷拿去做分析,问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作家说我都不知道我要表达的是卷子上写的那个思想!
说到底就一个意思,是应该接受电影里明白儿告诉你的,还是采纳自己发散思维产生的智慧结晶?
谢谢。
(注:本人绝没有暗示说某些观众存在精神问题的意思。
本文解释权归自己所有,水平低,不排除语意不明的字句。
脾气差,如有不敬,望海涵。
有的观众朋友的意见真的是和我的背道而驰,我不得不去推翻,对事不对人,你就当我是个不得不找你茬的复制人吧。
大不了您别看《动物世界》了。
)
看片名还以为是多大动静的电影,没想到一个多小时无声无息的过去了,看完一点感觉都木有,真是浪费了这个名字。。。
片子主要说的是另一个自己从镜子里出来,杀掉真人,代替他(她)活下去。
比较扯的是,女主一直以为自己的男朋友不是真的男朋友,塑造了一个被害者的形象,片尾,女主才是那个替身,这替身也忒入戏了吧,竟然觉得自己还真是真人,还一直穷追不舍调查真相,结果知道了真相之后冷静的处理掉尸体,还是照样工作、生活。
不懂的是,四个人都被杀掉了,为什么独独留下了弟弟没有被杀?
莫非是他不照镜子的缘故?
而且为什么是他们这一家人呢?
片头和片尾都提到,心脏长在右边的人,后来才明白,镜子照出来的都是反的,所以镜中人的心脏都是长在右边的。
心脏长在右边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镜中人越来越多。
也许某一天,你就会遇到你的镜中人。
注意安全哦。
标题引用的是IMDb中的一个评论的标题,首先要说明的是引用此标题并不是因为我完全赞同这个评论,而是这个标题刚好也符合我的一些所想.首先从电影的标题说起
其实买这片子由于封面够吸引人,它用人物的照片却用镜子的皮囊做一个形象故事情节并不曲折也不难以理解,只是音响的效果加上我们自己的联想,使我们觉得其实我并不欣赏这个故事情节。
国外的惊悚片无疑人格分裂和鬼神之说而已此片,从镜子的另一端展开,思想有点深奥幻想有点深沉,从反面告诉我们人的正反面。
片子的血腥是由导演自己加进去,其实我是导演,当真人看到复制人时,眼睛对眼睛时,可以把灵魂吸走,这样更诡异点!
不用让复制人把真人杀害的。
那还要处理尸体,多麻烦啊~然后更深入的把看的人引进现实生活中,让人们感受到在生活中身边人的多变性。
随口说说,我不是导演,哈哈哈
《The Brøken》 破坏欲Gina和兄妹陪父亲过生日之时,镜子破了,大家并没有在意。
次日,Gina在偶然在街上发现一个女人和她模样,穿着打扮都相同,于是跟随她来到公寓。
之后Gina便出了车祸丧失了记忆,只有一些记忆的碎片,她一直记得那个和她模样相同的女人,并发觉身边的人模样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已然不是过去的人了,她开始跟着线索寻找,伴随着镜子一个个的打破,越来越多的模样一样的人。
Gina再次来到自己曾经住过的公寓,发现自己的尸体,并想起自己将自己杀死的过程…《破坏欲》的导演Sean Ellis曾成功导演过《超市夜未眠》这部影片,本片与Sean Ellis以往的风格相同,亦幻亦真的世界,但Sean Ellis身上少了一些聒噪,开始注重演员内心的独白和演技来渲染迷幻的气氛,但本片看来似乎并为获得转型成功,没有超越《超市夜未眠》的成绩。
本片很大一部分都在考验曾出演《斯巴达300勇士》和《四角关系》的女主角Lena Headey的个人演技,寻找真相的内心独白,显得有些苍白节奏不够紧张,配乐融合的也并不是很成功,唯独值得称赞的就是结局,以镜子破碎为线索展开的镜中人统治世界的剧情,灰暗的基调在结尾几分钟里转变,带来影片的小高潮,但也难以抹杀一个多小时的沉闷,总体来说难免让人对Sean Ellis有些失望。
平行世界那天交雜了,還得練得一身不被自己殺死的功夫⋯💆♂️
2009.03.27
导演!祝你好运!
导演一直在用安静的视角讲述没有原因的故事,我朋友说都快看睡着了,我也有同感。不是很深奥,但是感觉就是很冗长,而且冗长的要命
看不懂
补个记录吧:2020-9-30
看得让人有点心烦
不懂,镜子里的吧现实中的一家人杀了,还有失忆2015-3-31
人生就是一个新自己干掉旧自己的过程
John曾经是美国驻伦敦大使馆的高官,可是他老了很快就要退休;Stefan和Gina就要正式结束未婚生活,为跨入深不可测的围城做准备;Kate虽然年轻活泼,却对于Daniel将来的生活有潜在的忧虑。只有Daniel,天真烂漫,童心未泯。
太恐怖了!
若照一照镜子,镜子里的那个人就可以破镜而出,杀死旧的自己,泯来旧的生活方式,那么镜中人我来吧。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平行世界的物种因为失忆获得了短暂的人性,随着记忆找回……人性永远的消失了。
不管IMDB评分和COMMENT,还是蛮惊悚的……
看不懂
心理惊悚片风格的鬼片,气氛沉闷。镜子是个不错的梗,但为什么几个人家里的镜子都会破?镜中人杀死真身取而代之的设定有点莫名其妙,也许影片中的角色正处于现实生活的岔路口,内心的矛盾彷徨犹如镜子内外的自己,这样比较好理解。
4.9 叙事不清啊……
片子本身是好的,拍得有点……
他们从镜子里跑出来占领别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