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
没有爱不会死,但有了爱却能活!!!
难得的不矫情不突兀的H E!
真好!
2024年3月20,三刷,还是这么好看。
完美的,没有任何瑕疵的一部难得的he的同性电影!
比起看一个没有道德瑕疵的主角,然后没有道德瑕疵的纯爱,我更喜欢看这部的主角,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人,他有各种缺点,他会犯错,他有自己的真实人生困境,他丧他迷茫他抱怨,但是他本性善良有担当,他知错能改,他有成长,他愿意沟通表达,愿意改善,所以,他值得得到另一个好男人的爱情,这样的磕磕绊绊的遇到过危机的,破镜重圆的爱情,也更难能可贵,也更让我觉得感动。
我也觉得上帝之国,因为导演增加了很多生活细节,剧情徐徐推进,两人情感逐渐升温,更加细腻,从而使主角两人的感情也更加落地,让人能深刻感受到两人相处时适配度极高的生活温度,两人之间的爱与温情,并且主角间确实为了对方,有在计划未来,争取改变自己,争取共同的幸福,更让人回味,后劲很大。
不少评论说,这部不如断背山什么的。
我个人觉得,断背山,确实好电影,但这部,也不比断背山差多少。
我觉厕所里这个行为,要看它是不是本质是背叛。
显然他俩当时都没有互相承诺,或者确认恋爱男友关系,他俩只是互有好感,有sex,还在试探阶段,尤其感觉国外人对待sex更开放宽松,并不是说有了sex两人就是直接默认为情侣了。
尤其当时酒吧里的谈话,卷发异国男(不好意思我忘记名字了)的言辞,算是某种程度上拒绝了农场主儿子的表白和确认关系(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愿意去爱一个人,与之一起生活),所以我认为他一时气愤,绝望,甚至会感觉被羞辱了,破罐子破摔,又重新回到过去他曾经习惯唯一能释放他孤独压力,但不一定是他喜欢的生活方式(只和陌生人约炮不谈感情),所以,我个人感觉,他并不存在出轨。
所以,我看的不膈应,反而很喜欢这段酒吧以及厕所的桥段。
我个人理解,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为啥我觉得好,看的特别感动,甚至是我目前心中排名前几的同影,是因为剧本特别扎实,人物特别立体,(尽管农场主儿子瑕疵很多),两个男主的角色行为逻辑非常统一,他们每一次转变,不是突然的突兀的。
就好比农场主儿子在酒吧厕所,随意找陌生人约炮这个行为,如果前面剧情,没有铺垫他之前为了排遣释放孤独和压力,经常随意找陌生人约炮,并且他不习惯甚至不会去和人建立感情纽带(他的女同学要介绍男同学给他认识,可能会发展一下罗曼史说不定,但他不愿意,甚至排斥,因为他可能自卑,也可能知道他没有权利去享受那种年轻人的单纯快乐和爱情,他必须工作养家工作养家),那他和卷毛异国男在酒吧谈崩了之后,他去找陌生人约炮,我也会觉得膈应不舒服,觉得这个人太垃圾了。
但前期展现了他为了农场不破产,无法离开去读大学,只能担负起一家的重任,在农场里孤独的生活场景,他认真工作,他成长背景又母爱缺失,父亲又不理解,不认可他,很严厉等,他这么年轻,如果不想被逼疯了,那生活方式就只能是这样去逃避现实。
所以,在酒吧里,和异国男谈崩了,他鼓起勇气想进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全新生活的路,又被堵住了,他只能退回到他习惯且熟悉的生活模式里,去寻求安全感,这是他唯一可以掌控,自我安慰的事。
其实我觉得,异国男也是理解他临时约炮这行为的,虽然他不接受,也很气愤伤心,因为他之前就侧面了解到农场主儿子是什么样的颓废的私生活,孤僻,深夜烂醉如泥(sex方面也不会纯洁到哪里去),他不会对农场主儿子有滤镜。
所以,他最后想打他,但是又没打他,可能也有点怒其不争,气愤又心疼他的感觉。
每天都会刷一遍God's Own Country。
还有一些Josh 的采访视频。
超爱俩个人。
Josh在伦敦的一个节目里聊这部电影时,主持人让Josh给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介绍一下剧情。
Josh开心的聊着,当说到剧情Gheorghe时,正巧后面屏幕上出了俩人的剧照,Josh马上回头指着Alec说“There is beautiful Alec.”
There is the beautiful Alec还有一次采访中女记者说,听说俩人拍片过程非常好,问两人是怎么相处的。
Josh说“Amazingly…Alec is always the guy…”Josh觉得Alec的气质非常符合Gheorghe---peaceful。
可以完全综合掉Johnny的愤恨。
他们的化学反应第一天就开始了。
在另外一次Netflix网剧相关“the Crown”采访中,女主持人问Josh在所有合作过的人中最想再和谁合作。
因为是相关王冠的采访,所以Josh先表达了对这部剧里所有同行的称赞。
Josh特意问了一下是否在他整个演员生涯里合作过的?
得到肯定后,Josh说“I still loved working with an actor called Alec Secareanu.”
严厉的奶奶,患病的父亲,偌大的农场只有约翰自己一个苦力,他苦闷的不仅仅是整日重复劳作的枯燥,还有和亲人间的疏远。
尽管他很努力,但总是差一些,父亲对他不满意,奶奶也总是恨铁不成钢,直到“他”的出现。
他是一个温柔的男人,对于农场里的活计都十分娴熟;他热爱农场里的生活,对待每一只羔羊都充满了爱心;比起生涩的约翰,他更懂得生活,也更懂得如何经营一份感情。
当两个人站在山顶看风景,他用眼神告诉约翰,这里有你就不孤独。
对于约翰来说,他的负担太重了,格奥尔基不论是在农场工作上,还是日常生活里都是约翰最好的依靠;对于格奥尔基来说,农场就是他的归属,无论是在罗马尼亚还是在英国,只要生活在农场,只要生活里有约翰,就有他最理想的归属。
约翰最终去找格奥尔基,这个生涩的怪咖用他的行动回答了酒吧里格奥尔基的疑问。
比起《call me by your name》,干农活的主角要比读小说、弹钢琴、说意大利语的忧郁男子简单朴实许多。
接生小羊,借机为新生的小羊寻找母亲的画面很温馨;而《穆赫兰道》让我想到王家卫,看不大懂。
这片子的缺点太明显了,男主又渣又别扭还要全片以男主为视角,男二的好看程度直逼奥斯卡伊萨克却一点视角都不给,要不是最后给了个happy ending估计非英国本土观众看完都会因为替男二不值暴毙而亡一段关系里有情感上的主动/逃避方以及社会关系上的强势/弱势方是非常正常的事,更何况本片导演在英国脱欧前夕捕捉到移民务工人员这种敏感题材,表现社会强势/社会弱势下雇主/雇工情感地位的变化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酒吧男二被本地老板歧视那一段也能看出导演不是没有想法。
但全片以男主为唯一视角的后果就是男二无论作为两人关系中的另一方还是社会意义上的移民务工都完全消失了《断背山》自然是比不上了,看完这片后我想到的是《夏威夷》,同样是雇主视角的雇工/雇主关系,瞧瞧别人是怎么处理的:《夏威夷》里开始视角给的马丁,和男一相遇后主动和男一搭话找到工作叙事才交给男主;本片里男主接人教育男二不要玩手机,从此男二休闲活动变成了吃巧克力;而《断背山》里对应的是杰克对着后视镜刮胡子《夏威夷》里穿对方衣服的桥段是马丁趁少爷不在对着镜子偷穿雇主的衣服;本片里还是男主在穿男二的衣服;《断背山》的衬衫我们就不提了《夏威夷》里打破僵局的也是马丁,吹眼睛这场戏很漂亮的表达了感情世界里双方强势/弱势地位的微妙变化;本片里男二一软到底,连揍男一时停在半空中的都是巴掌不是拳头看看,前者才是正常的二人关系该有的样子。
互动是要靠双方一起有作为才会有化学反应,就算以一方为主视角另一方的感情描写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两部片子的主角组真的非常像,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但情感上主动的雇工,社会地位强势但不断逃避的雇主,把双方关系由社会投影为主向情感投影为主的转变作为冲突。
但《夏威夷》强在闷骚少爷不敢跨出明面上的那一步,所以马丁的主动越界显得自然,而过程中双方的试探也格外抓人;本片我们从头到尾只能看到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外界压力的男主无止境的闹别扭,男二无论是被歧视的移民背景所带来的外界压力还是两人关系中细腻体贴换来的男主不开窍稍微挖下能讲的太多了,奈何导演根本不给机会。
我是多希望本片能多点男二吃巧克力做奶酪在桌子上用糖画画伸出一根手指碰男一的小桥段啊,然而导演宁愿把男主的完整约炮过程拍两次也不肯把叙述匀一点给男二,指望随着感情进展双方雇主/雇工地位产生变化以及和周遭社区的交流就更不现实了。
酒吧里翻脸的一场戏作为冲突爆发的核心桥段这缺点额外明显,本来老板一开始对一起的两人齐齐投出恶意的目光还有点意思,我想两个人终于要一起做点事了,结果双方讲了几句合不来,男一马上开启人渣模式约炮,留男二一个人在外面和老板打架。
这种在剧情关键时刻不靠男一男二互动纯靠外人来推动只给男一视角的做法,无论是对剧情本身,还是站在男二的角度考虑男二的心情,都只能说是心塞这种替男二不值的绝望感终于在片尾到达了顶峰。
男一支支吾吾开始道歉的时候我的脸色就和男二一样黑,什么“我的压力也很大啊”“我真的很想你啊”‘没有你我过不下去啊“都是虚的,‘I am sorry’“对不起”这三个词有这么难说出口吗??
然而男主只是像个小学生把“我真的想和你在一起”重复了三四遍,连悔过的意思或者宁愿改变的决心都没有表现出来,麻烦你不会道歉说一句“你想做多少奶酪都可以”这种给男二面子的话也好啊。
而本来老不开心的男二也是随便给了点脸色,看见男主哭竟然马上就心软同意复合……我只能说男主这货大概上辈子拯救了地球总的来说,导演拿着外来移民务工人员这种天然优势的题材以及男二的颜值暴殄天物,非要拍颓废的资本主义国家青年自我怜惜作践别人感情这种东西,本地人大概还能博得一点代入感,作为一个非本地观众想代入男二视角,抱歉我做不到(男二明明比男主好看,倒贴也解释不了)。
就算是为了完善男一的性格,多给男二一点叙述视角比让男主毫无来由的内省要有说服力多了PS 先表扬下片子里的务农场景很真实,但是两个做粗活的大男人晚上吃杯面而不是豆子罐头吃得饱吗,这东西我都是当宵夜吃的……
剧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杀,约翰尼爸爸第二次中风之后,妈妈留在医院照顾他爸,约翰尼回家喂牛,回到家后,格奥尔基在家做饭,桌子上摆了一瓶小小的黄花,两瓶啤酒,整个屋子映衬着暗黄温柔的烛光,格奥尔基将两盘刚做好的饭盛出来放上桌子,尝了一口,发现盐放少了,拿起调味瓶后没有给自己加,而是先给约翰尼加了盐,还给他拌好,才让他尝……爱他就宠到生活不能自理,好甜好宠,绝世好1啊,这是第一次单独的正正经经两人一起吃饭吧,格奥尔基想给尼留下好的回忆,语言表达能力不好,说不出来更多的了,……这浪漫真绝了,看到小尼醉酒了虽然和别人在厕所……,但是从鞋子的方向是对着的,可以看出是那个男人帮他……,厕所一开门也看得出来,他醉的很厉害,并没有像电影刚开始和别人那样。
虽然,但是,格奥尔基对你这么好,小尼你没有心……还好结局完美,两人一起坐车回到农场,一起经营农场,圆了恩尼斯和杰克阴阳两隔都没办法达成的心愿。
断背到上帝之国15年过去了,时代变了,人们对tx的接纳和理解越来越高,两人如今才能得以一起经营农场,世间只有一种性取向就是心之所向,那个人刚好是你而已。
家乡的百合花开啦!!!
刷了第二遍,真的很喜欢这种对白很少,情感饱满的电影。
约翰尼不懂得爱,是因为从小到大没有好好地被爱,被母亲抛弃,父亲和奶奶只是盯着他干活,一天又一天,生活永远是那么一成不变的孤独,他对农场的活儿流于应付,夜夜去酒吧买醉,随便和遇到的人来上一发……直到奥尔斯基来到他的生活里。
他工作踏实勤勉,努力挽救濒死的小羊羔,会剥下死羊的皮给小羊羔套上,会在难吃的杯面里加上调味料,还会去看落日余晖,更重要的是他会很温柔地查看抚摩着约翰尼被磨破的手,会很温柔地抚摸约翰尼的身体,他会拿过约翰尼的手放在他的脸颊上,教他抚摩自己,然后温柔地蹭着他的手掌,所以约翰尼终于很认真地跟他接吻了,虽然很紧张,但 那感觉一定很美好,比单纯的发泄性爱更美好,他们吻了又吻,紧紧地拥抱着……终于,是MAKE LOVE,而不是单纯的SEX,这样一件事情有了更多意义。
然而父亲中了风再次入院,奥尔斯基想留下来尽可能的帮助他,约翰尼虽然应下来,但很多事情他还没有很好的理清楚,所以奥尔斯基追问他对农场和他们未来的计划时,他无言多对,惶惶然拿更多的酒来麻痹自己,而且在厕所里对陌生人要求来一发也没有拒绝。
可以想见奥尔斯基在酒吧里被其他人侮辱和恶言相向,去厕所找约翰尼时,看到那激烈晃动的门,以及门下交叠的双人四脚,听到那隐约可见的呻吟喘息时,是多么伤痛和愤怒,他忍受那么多就是为了约翰尼,但这个人想要的显然和奥尔斯基真正需要的,不一样。
即使是那么愤怒伤心,面对约翰尼拦住追问他为什么要走时,他怒吼着:FUCK YOU,把约翰尼压在车头想要揍他,那拳变成了掌,但还是没有落到约翰尼身上……这绝对是真爱啊!
约翰尼的父亲终于好转了,而约翰尼也前所未有的努力工作,他给羊们买了杀菌剂,好好对待它们,再没有碰过酒,打理好农场也照顾着父亲……爱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活,也点燃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他终于大老远去找奥尔斯基了,原本怎么也说不出口的话被试图再次离开的奥尔斯基逼出来了,他哭着说:我想和你一起,我想我们在一起。
然后是吻和车上昏昏欲睡时那温暖的依靠。
这么多年以后,断背山一样的故事终于有了这么HE的结局,真好。
虽然与李安的细腻不同,但这种有点糙糙的感觉也很好,演员很棒,情感的互动非常自然真实。
九月在英国撒欢,第一次光临英国电影协会的南岸影院。
看了片子,参加了映后座谈沙龙,还凭套票在影院里的Benugo餐厅和好友一起吃饭庆祝。
这个特殊而尽兴的生日,从这部事先毫不知情的牧羊人故事开始。
寒雾弥漫的乡间,破晓时分,窗里的灯亮了。
从某种意义上,电影中的英格兰北部景色已经是一个主要角色,亦正亦邪,在与两个男主角互动的同时将他们推向彼此。
映后的座谈沙龙中,在约克郡生活多年的壮汉说本片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英格兰北部。
完全不同于绿树成荫的温柔庄园,它隔绝,破败,满是泥泞,寒冷而危险。
就像导演Francis Lee说的,他想要示人的是自己成长中所熟悉亲历的那个英国乡村,没有田园和自由,反倒时而让人觉得残酷压迫。
这是另一个层次的美。
英国电影协会近年来致力于支持本土、新近影人和独立作品,《上帝之国》只是这股英国乡村“新浪潮”中最新的一波。
去年有女导演Hope Dickson Leach的《The Leveling》,讲述女主角在兄弟死后回到遭受洪灾的农场,重新面对家庭和童年。
更早的例子包括2011年Andrea Arnold版《呼啸山庄》。
这部片子是我的大爱,也摄于约克郡,其手持摄影机镜头中寡言的人物和灰暗寒冷的英格兰北部环境和《上帝之国》简直如出一辙。
这一方面肯定有节约交通食宿、场地租用的现实考量,另一方面也是英国在促进多元文化的同时强化历史传统认同的重要手段。
英伦腹地的乡村接纳一个罗马尼亚人,在如今的时政环境下,很难不让人从反对脱欧的角度解读,尤其考虑到约克郡投票支持脱欧的事实。
至少作为影院里唯一的黄皮肤,我第一次看时就紧紧跟着Gheorghe的情绪,甚至也一时觉得让当地人通过我的双眼来更深刻地领略这里的美是可能的。
不过导演表示,在写剧本的时候,连公投的概念都还不存在,只想聚焦移民劳动力。
“外国劳力是维持这些本地社区运作的重要因素……展现一个拥有积极力量和想法的外国民工成为那个拯救世界的人对我很重要。
”不管是不是英国的“断背山”,片中的性爱场景颇为可圈可点。
关于这方面,同一场观影的一个母亲说得很好:“我儿子是同性恋。
我可以接受这个事实,但不能多想,特别是他和别的男人做爱。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我很要好的异性恋朋友,我也不想看他们做爱。
但是今天片子里几段性爱场景并没有让我不舒服,我觉得很自然。
现在想想,我感觉自己更能理解儿子了。
”从兽性的粗野到逐渐感性的身体互动,两人的爱由性而生,在无为又明晰的镜头中慢慢演进,火爆,却并不觉得经过刻意建构。
这样的性爱场景,若是在异性恋影片里,就能瞒天过海不为人注意。
这是对导演的夸奖。
他弱化言语强化画面的习惯给角色的躯体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表现Johnny从滥用自己的性爱能力到学会用身体局部试探、甚至表达感情的蜕变过程。
他孤独、酗酒,但并不残缺。
Gheorghe引导他透过新的视角审视周遭,让他懂得关爱自己的身体,并由此通联他的家人。
他在医院用手指触碰父亲就是这一蜕变的分水岭。
从cinema verite诞生在法国的那一天起,电影人就乐此不疲地以记录片的方式巩固虚构故事的议程设置,但主要手段不外乎手持摄影机、非专业演员和虚实混淆的情节线索。
近年来又有一个新趋势,就是实时展示劳作的过程,这劳作包括角色所掌握的技艺。
从电影《悲惨世界》的现场真唱、《爱乐之城》高司令弹钢琴到《罗丹》里大量筑模雕刻的段落,电影人不惜投入金钱和时间突击培训演员、做足道具场景,一方面避免替身和演员间的镜头切换让刁钻的观众出戏,更重要的还是通过精准的细节和即兴的行动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在《上帝之国》里,我们看到角色盖石墙,拍卖牛只,给羊接生。
最动人的两个瞬间来自Gheorghe照顾小羊羔的场景,其一是刚接生的、奄奄一息的小羊在他不断揉搓后突然活蹦乱跳起来,另一个是他剥去死去羊羔的皮、把它像棉袄一样套在瘦弱的小羊身上。
导演冷静的镜头避免了观众发出情景剧里有爱的“哦~~”,但每到这两段,都有观众小声感叹——他们的心已经跟Gheorghe走了。
虽然一日游的编剧导游一口咬定约克郡被称为“上帝之国”没有什么深刻的背景寓意(他顽皮地说“because our place is beautiful!”),网上一搜也能发现不止一个地方有这个称呼(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和新西兰),但影片里还是透露着一些宗教隐喻。
比如Gheorghe让羊羔“起死回生”,Johnny手心受伤。
再想得远一点,罗马尼亚人作为这个家的“入侵者”,俨然呼应了帕索里尼1968年经典作品《Theorem》里Terence Stamp的角色。
当然,后者是愤世嫉俗的天使/魔鬼,这部作品里,外来人是低调、诚恳、完美的拯救者。
不过到头来,两个故事都打通了阶级和种族的隔阂。
南岸那场放映让我有种找到组织的感动。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可爱高素质的观众群体。
自始至终没有手机光亮,每个人都坐得端正挺拔,没有丝毫声响。
我右手边独自的年轻眼镜男自始至终都没有动过上身,只有手臂换了两个姿势,专注得简直要把银幕望眼欲穿。
影片快要开始的时候,出口大亮,一位老者坐着轮椅被推进来安顿在第一排边上。
每到匠心独运的悲喜转折桥段,总会有观众感叹出声,移情能力了得。
即使到了映后和影评人座谈的环节,真正有建树、有启发的评论都来自观众发言。
与此同时,Little White Lies的影评人Caspar Salmon反复表达着希望结尾继续拍下去、要拍得更美好更童话的激情感想,又娘又可爱。
至于对影片不满的地方,我只有一个,就是配乐。
其实整部片子一共就两段配乐,我认为完全是画蛇添足。
镜头中演员和风景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已经足够,音乐反而分散了注意力。
没有悬念的是,当我表达这个观点后,影评人默默回想了一下,然后困惑地说完全没有注意里面有配乐哎……如果真没有意识到,那片子就完美了。
Good for her。
对于独立影片,国际票房不是目标,电影节奖项也变幻莫测。
《上帝之国》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映射了很多大主题,奖项口碑兼得,宣传强势,映期持久,实属可遇不可求的成功案例,也足以照亮未来相关题材的独立电影发展之路。
我的旅途在月中进行到约克,Patrick Wolf的歌声反复巩固着影片里的情境,何止意犹未尽。
于是在影片拍摄、故事发生的这片土地,我又重温了一遍。
第二次观影,约克郡的寒风、雾气、石楠花、矮石墙和起伏延伸的地势已经是记忆中感同身受的现实。
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喜欢的同影了,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男主颓废不堪的宿醉,然后慢慢的体会到他十年如一日的麻木生活,感受到他活得很痛苦,生活没有盼头,每天行尸走肉一般,自己是个gay,没有自由,没有什么朋友。
我就想着如果会有那么一个人,能给他这无尽折磨的人生来带来一丝希望,那么这就一定是一个好故事,是我喜欢看的故事,然后男二出现了。
男主对男二的爱是循序渐进产生的,而不是一见钟情似的开始,虽然第一次去接他,看到他抽着烟倚在墙边,说了句fuck,可能觉得这男人还挺帅,所以他处处刁难他,除了因为他来干活好像抢了他工作,也有一方面,这是男主引起另一个人注意的小心思。
所以那天凌晨男二才会说,我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满脑子的不可描述。
男主对男二的爱,从看到他第一次为羊接生开始有了一丝苗头,他看着小羊说,它活不了了,就像那天爸爸把枪递给他,让他亲手结果了那个他本来想要亲自接生的小牛犊。
那时候的他是带着一些无能为力和绝望的。
所以当他看着男二,用尽一切努力,把小羊羔救活的时候,心里划过别样的感觉,就好像是自己完成了救赎。
然后看到他每天细心的照顾小羊,把小羊藏在怀里,给小羊喂奶,心里觉得很温暖。
那是他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温柔,也从没有被人那样捧在手心里过,所以当男二教他什么是亲吻,捧住他的脸,抱住他的时候,他才会那样动容。
当他的手被划伤,男二小心翼翼的握住他的手,帮他检查伤口,以及男二小心翼翼地舔舐着他手心的伤口,都让他有所动容,他很久不曾再被谁这样温柔以待,恐怕从小到大,跌倒了爬起来,受伤了,咽下去,突然有这么一个温暖的人出现,仿佛能够为你抚平这无情的世界在你无望的漫长岁月中划出的所有伤痕。
男主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是一只小羊真的死了,男二用刀割了小羊的皮,他以为他可能是为了吃肉,或是取暖,但是男二把羊皮穿给小羊,让小羊回到妈妈身边。
我想,那一刻,他就彻底沦陷了,因为,我也沦陷了。
他从一开始的只知道性,解决生理问题,到最后学会亲吻,学会拥抱,学会爱,学会撒娇,学会柔软,也学会了为了爱的人孤注一掷。
我起初不懂,为什么要安排那一段酒吧里男主出轨的片段,看得我心里钝痛,为男二,仿佛那一刻我就是男二。
因此很多人都说男主渣。
可是如果两个人一帆风顺的就这样结局。
男主还是不懂爱。
他仍然不会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跟男二有亲密的举动,仍会怕被奶奶发现小心翼翼的。
这一段只是为了让他明白,什么是爱,爱是只能跟我亲吻,只能跟我拥抱,只能跟我一个人做爱,做不到,那么我就离开。
所以男主不确定的问男二,为什么离开,男二瞪他,他就点头懂了,原来真的只是因为他跟别人有肌肤之亲,他才离开的,他也明白了什么困难都不会将他们分开,除了背叛和伤害,所以他哭着说我就是想试一次,我想你回来,我想我们在一起,这一次我不会再搞砸了。
其实以男主傲娇别扭的性格,这样深情的表达可能真的用尽了他一生未曾用过的勇气。
他连握住他爸爸得手都不敢,怕被人看到,赶紧缩回,可是为了爱,他来找他,他被人说三道四仍然没有退缩,他来问他愿不愿意回来。
要有多爱,才能这样放下自己的尊严,放下自己赖以生存的铠甲,来求他回去。
最后的最后,他能不顾所有人的眼光,抱着他在工厂最广阔的场地亲吻,在车上靠在他肩膀。
证明,他真的懂了,什么是爱。
他是他生命里的一道光,照亮了他暗无天日的世界和前途未卜的人生。
其实男二知道男主是个什么样的怪胎,傲娇又别扭,知道他还不懂爱,所以经验还算丰富的他得教会他。
他看似失望的的走了,却没舍得打他,一副恨铁不成钢又奈何不了他的样子。
但他留下了联系方式,他踢醒他,一脸你不好好说我就不跟你走,最后逼着他说出心里的话。
都说男二是男主的救赎,是他生命里的一道光。
可是男主又何尝不是男二生命里最美好的意外,他移民,回不去祖国。
四处漂泊,打零工。
飘零没有定数。
自己的农场没有保住,也有过无疾而终的感情。
他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多规划。
却没有算到一个他。
如果他们一帆风顺的在一起了。
我们或许多少会想,他会不会因为能有个农场,或是终于能够安定下来才跟男主在一起的,所以那一段插曲也说明了男二是真的爱他,如果你不忠于我们的爱情,那么我就会离开,我跟你在一起,什么都不图,只希望你全心全意爱我一个人。
仅此而已。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庆幸的是,我去找你了,而你回来了。。
我之所以不太喜欢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故事的最后他没有去找他,没有问一问他。
愿不愿意为了我。
不结婚。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又相信爱情。
让我知道即使遇不到。
可仍然能相信。
从Josh上大巴开始的最后一段结尾,大概看了快20遍。
导演出众的审美在这一段体现得淋漓尽致,Josh走动时的摄影,走和停,人物与背景的融合度,细腻的感情处理,一切的一切,让最后那个HE出现的时候,情感铺垫得恰到好处。
看过太多功力不够的导演,什么都拍了,细节也很完整,但你就是没法代入自己的感情,没有办法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这个真的要靠导演的天赋,导演说要有hope,于是有了这部超级治愈的God’s own country.(导演在访谈中提到,他发现同性之间的故事几乎没有正向的结局,而他认为希望非常重要,因此有了这样的结尾)🌟喜欢的几处细节:1.最后Gheorghe抚摸Josh的脸,Josh终于迎来久违的触感和温暖,忍不住想哭,然后无比贪恋地靠近Gheorghe的手掌,想感受更多。
2.几段sexy戏的处理恰到好处,是推动故事必不可少的部分,Gheorghe教会了Josh爱和做爱。
尤其是这场在山上的泥地翻滚戏,最抢镜的是远处山下城市彻夜通明的灯火,文明和原始的冲动,克制与释放,人性的欲望都在这一镜里。
超级喜欢。
访谈里也说到有自己孩子是同的家长看完了影片,对几段sexy完全不反感,反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侧面反应出导演出色的掌控力。
3.结尾两人拥抱后,切回夜晚飞驰的大巴内,厚重的The days音乐渐起,第一镜是josh一个人靠着窗,给观众Josh一个人回家的错觉。
然后Josh慢慢滑向Gheorghe的颈窝,两人依偎。
镜头随即果断地切回小屋前,Josh和Gheorghe目送篷车被拖走,Josh满脸落寞,又因为Gheorghe一个搭肩而感到安慰,嘴角迅速抿出微笑。
Gheorghe终于登堂入室
浴缸🛀戏josh也这样笑过ps:因为此部电影情绪处理上佳,后遗症是我在短短5天内,循环了38次The days…4.山上小屋里,两次Josh的特写,一次是看到Gheorghe出去后侧身出神,嘴边呵出白气,desire(饥渴感)爆棚,一次是Gheorghe刚回来,Josh紧张地抓住稻草,wonder Gheorghe desire him as well or not.5.喜欢的一句台词,Gheorghe对Josh说,I'm not the answer.❄️不喜欢的两处细节:1.Josh从父亲住院的医院回来,Gheorghe准备了双人浪漫晚餐想取悦Josh还帮他调味,虽然呼应了在山上方便面调味那一段,但是情感转折非常突兀,不觉得那时候是Josh会享受二人世界的良机,反而显得Gheorghe诸多刻意。
2.结尾那段,Josh在两人言尽、各自回头之后,后悔地抹了一把脸,鼓足勇气回头拉住Gheorghe这里,“演”得有点明显,还是喜欢用facial expression而不是physical movement来表达转折的情绪。
🐑关于演员去youtube上扒了一些访谈,知道Josh接这个角色是因为人物跟自己几乎没有相似之处,让他很兴奋,属于一见钟情的本子。
定下了Josh之后,罗马尼亚小哥去伦敦auction,测试和Josh的化学反应,最后被选上。
罗马尼亚小哥完全是city boy,家境很好的那种,在罗马尼亚郊区有自己的度假别墅。
开拍前两个人都被送去不同的农场干了两周的农活,Josh就在影片拍摄的那个农场。
罗马尼亚小哥的英文没有片子里那么好…Josh比剧中人物可爱多了,丧丧的那种可爱…两人都是直的…🎬导演这是Francis lee的处女作,编剧和导演都是他自己,背景就设置在导演自己从小长大的约克郡农场。
虽然电影台词很少,但剧本很厚,每个眼神、每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剧本里有详细的描述。
总结:个人而言,电影的完成度和观影体验好于去年两部LBGT电影cmbyn和bpm。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有借鉴和致敬BBM的部分,尤其是两人打闹,迅速切到远处观察者视角的那一镜。
但整部影片不是简单的模仿之作,导演也没有要超越BBM的野心,而是选择讲好一个格局相对较小的故事,他做到了。
两人越过燃烧的草坪向上,来到他们的god’s own country.
看似“粗俗和野蛮”的一部电影,仿佛能闻见男人身上的汗味,看到空气中飘荡着的尘土和动物皮毛的纤维。
但又因为天空的辽阔高远,和这份晶莹剔透的感情的存在,竟有了几分人间仙境的空灵和美感。
对白并不多,反而愈显得一静一动皆是戏。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听见自己的心在静谧的夜晚中猛烈地跳动,仿佛某种警醒和试探。
让人想到《断背山》和《犬之力》,故事发生在相似的环境里,却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
真喜欢和自然及动物贴的这么近的电影——当全世界只有我们两个人,谁在自我欺骗,谁又在自我放逐?
约翰尼的长相和气质也太贴性格了,就是一只浑然天成的小狼狗,像原野的孩子——但后来又回归苦逼的人类世界了。
4 导演肯定把断背山刷了千万遍,荒野间两位牧羊汉子的互动全然照搬断背山的桥段,还不停加戏,发糖发到少女心如烈风中的干草般熊熊燃烧,谁能想到两位农场牛粪黑泥里摸爬滚打的年轻男人之间的爱情竟会如此甜蜜,以至于连断背山上的夙愿最终也在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实现。同志单身狗绝佳续命片。
写实风还是很喜欢,剧情内容比较平淡无聊。
一部分。
HE版《断背山》。可能我还是更喜欢带点遗憾的爱情故事吧,因为确切地知道,现实远远没有如此美好。
我只想见你 我想和你在一起 想你回到我身边 所以我来了
从剧本到摄影都过度匠气以至乏味。
如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伪小清新式的无病呻吟,那么《上帝之国》则是伪极简主义的有病但不懂得怎么呻吟。时下流行的观众自行脑补过头与自我感动过头掩盖了诸多编剧上的毛病,这值得呻吟一把。
看完这部电影,我学会了如何养羊。。。
感觉1齁冷齁冷的,感觉2先做a后有感情,感觉3这么能干有爱的人,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都是居家好男人。怀揣绵羊的镜头真是暖呀。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小天使男友在准备晚饭时放在餐桌上的一枝花。沉默却又细腻。
和断背山比就差很远了。
田园童话吧,上哪找这么勤劳可靠温柔解意执着于耐心前戏分担你孤独压力来时不卑不亢走也撇件毛衣甚至原谅你前脚求婚后脚出轨只需要泪几滴让人直想唱“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是爸爸和奶奶,还不谢谢爸爸和奶奶)的异乡情人啊。
甜出糖尿病的乡村爱情故事,看久了大都市LGBT片真是耳目一新,单身狗感觉自己还能再活两年。制片也提及周末时光的影响,我还问到脱欧有没有让剧情走向产生变化,答曰其实剧本很早就已写好,导演也有亲身体验,脱欧其实只是给敏感的移民话题带来了更明确的语境【英国人喝醉酒都是傻屌的设定太感同身受
算是英国的农村题材电影,尤其最后真实的农民劳作片段,这个片尾应该给本片加分不少。男主太渣了,腐国真实的同性恋都这么随意吗,随便看对眼了就能来一发,然后又能若无其事地当作陌生人,这也太渣了。除了主角都是放羊的同性恋,宽阔的草原景观,这和断背山差的不止一点,明显断背山比这好看多了呀!剖羊皮,给羊分娩之类的画面严重让人心理不适。
完美结局版的《断背山》,搅基版的《万物有灵且美》,看完非常满足。拍的演的非常生活化。有的时候真的是,再勇敢一点,幸福就在不远处
还你一个《断背山》没能实现的梦,对白的缺失让影片的情感显得更为含蓄细腻,遗憾是讨好观众的玛丽苏少女心和政治观点的表达上显得太刻意。
“海边的曼彻斯特”版《断背山》。阴郁、冷峻的云层天空下,却包裹着巧克力一样甜的结局。
就是一个fucked up kid成长的故事,男主从不负责任的小屁孩成长为一个试着负责任的人,但是,为什么他们总是一堆眼就能看上对方?男配到底喜欢男主啥?男主最开始是为了取悦爱人而好好表现,后来是被家庭逼着长大了一些,再然后是在爱人离开后发现自己必须做出彻底的改变,不能再糊弄了。其实是非常常规的成长线呢。对了,另外不要把这部片子和断背山对标好吗,根本不是同性恋主题的,是男主个人在爱情和家庭的催化下成长的片子,换成任何性别的人带来爱情都可以,只不过伴侣是男性更符合农场阴冷粗粝的气质。你很难想象一个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拯救鼓励一个小屁孩,毕竟这里的爱人需要既是爱侣又是家长导师的角色
确实是《God's Own Country》,这是属于特殊条件下的故事。不仅是两个男人的故事,还有农场,世俗里的父母和酒吧里的诱惑和恶意。剧本还是较为薄弱,情感的起始和爆发都交代得不够,莫名的感情线就展开了。最后在一起真的千呼万唤啊。英国海洋湿气下的冬季,孤独的人需要彼此的暖意。
一只充满欲望的小兽,躁动又压抑,而温柔的牧羊人,用抚摸和亲吻逐步试探,用暧昧和真情教会他爱的真谛,好似断背山上前缘未了,曾经的悲伤都被治愈,所有的甜蜜还在延续,这里只属于两个人的上帝之乡。从两人山坡放羊到两人浴缸偎依再到摸他的夹克衫和穿他的毛衣,导演你说把「断背山」看了多少遍! @2018-01-15 23: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