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8:《私人采购员》~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美国女孩在法国,开着小摩托的私人采购员,接触各种大牌的服装与饰品,只为雇主,孪生兄弟刚在法国去世,异国、失去亲人、工作环境和现实生活的对比,关键女孩还有感触异灵的本领,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导演兼编剧,可以好好来讲讲故事了~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张曼玉曾经的老公,那部《清洁》的导演~法国有名的导演,讲真,不觉得这部有什么突出的地方,知道导演想辐射很多,可是他确实没有说到点子上,那些联想可以有,但是是要先知道导演的名气,才会故意地深入思考一下,导演留着的那些点,并不难找,只是他没有把这些点在影片中像个结扣那般紧密连结又越收越紧,法国固有的浪漫松散吧。
或者,我们已经习惯于某种模式,真要用另一种模式来讲述,作为观众的自己,却要有一个调整节律的过程~主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看着这部和上次她演的《锡尔斯玛利亚》角色很相像,原来,导演也是同一位,两部戏中,她的风格近乎雷同,我很喜欢她的不刻意和帅真,可是这两部里面,导演应该给她些许变化的可能~在《比利林恩》里面,比利的姐姐那个角色就非常适合克里斯汀,李安真是会挑演员,在《比利》里面,萧条的克里斯汀,非常出色[鼓掌]~而阿萨亚斯两部电影里的克里斯汀,她本原的性格被过度演绎了,多少导演要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种幻真幻假中自然而然的种种联想,谈何容易啊,导演之间的水平,哪是差一点点呢?!
~这部影片中,导演,有时会用固定的镜头,拍摄运动的物体,形驶中的小摩托,冲着镜头的方向开来,断开,再一个固定的镜头,再冲着开来,几个镜头连接在一起,中间有点退格的重复感觉,拉长了行驶的距离,同时更体现了女主无从与慌乱的心情~有时,导演还会用快速一扫而过连贯的镜感,就像从这扇门横扫过过道到另一个出口,运动的镜头中,扫过的空间中,你会发现似是有一道道隔屏的感觉,在快速的移动中的一种阻力,也是心情的展现,可见,法国导演还是比较爱用心思的,很喜欢这种小段落的展现~影片的配乐,越到后面,越精彩起来,女主下火车后那段,我真希望自己一耳朵就能听出来,可是,好多熟悉的,只是知道无数遍地听过,却不知是谁谁,真是笨得很[敲打]应该是巴赫吧,导演故意地稍加了些隆重~听音,俺还是要加油啊[敲打]
写着写着就超过140字了。。。
豆瓣5.9的分实在是。。。
为什么没有在电影节上买票看这部啊,大银幕会让演员的表演更可信(很多人吐槽女主演技可能是因此,其实她在4k120帧中场无战事的表演也很恰当,但在电脑上就觉得她演来演去就是一副面孔)和画面的质感加倍。
一部反类型片,不同寻常的悬疑惊悚片,关键点不着眼于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传统的惊悚元素的铺陈,而是在本质上讲迷失在消费主义的华服和对灵异身份的执念(其实是对至亲逝去的极度痛楚引发的执念)的女主自我追寻和逐渐抽离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圆融的平衡和对自我的坦诚。
火车上和匿名人的交谈的紧张氛围营造颇好,几段配乐也很喜欢。
其实没必要把导演留出的开口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弥合链接起来,重点不在此,不然得失掉多少乐趣和这部不同寻常的“悬疑惊悚”片的意义了。
估计不少人打低分的原因就在于此执念吧,暂时他们还走不出来。
No desire if it's not forbidden。
这句话真的是言简意赅,常想常新。
以下是关于悬疑部分的梳理:给Maureen发短信是Ingo,Maureen向Ingo谈及双胞胎哥哥Lewis的去世以及afterlife相关的话题,Ingo说Kyra要和自己分手并且强调他们之间只是physical,Maureen收到的其中一条神秘短信是I want you, not physically,很明显Ingo在欲盖弥彰。
他开始只是想引诱和挑逗Maureen毕竟她年轻又漂亮,对Kyra的谋杀是临时起意,并且当Maureen身处案发现场时,Ingo也在,Ingo在前后推那扇开了一点的门,让Maureen误以为那是Lewis的sign。
这也可以从他们在Kyra家的对话推断,Maureen说Lewis会给留下sign,Ingo追问是什么样的sign,后续Maureen提到vibe并说那是you see this door, it’s only like sightly ajar. Maureen对于vibe的形容完全和她在案发现场见到的那扇门一样,而此前她去Lewis家并没有发生任何符合她心中期望的sign,所以我认为Maureen当时和凶手也就是Ingo共处一室,Ingo为了脱身而晃动门。
同时警察反复提到了首饰,Mureen在进了Kyra家之后把袋子放到餐桌的椅子上,去警局的时候身上明显没有袋子,从警局出来到Kyra家门口取车也没有袋子,说明袋子一直在Kyra家。
后续Mureen通过短信知道是Ingo使用备用钥匙将首饰放进自己家,所以Ingo是何时从Kyra家拿出首饰的?
时间只可能是Mureen吓得跑出去骑车的两分钟里Ingo从Kyra家出来并拿走首饰。
如果只是发送短信Ingo其实不必如此紧张到威胁Mureen,Mureen和Ingo共处一室才是Ingo做贼心虚的原因。
而我认为事后Mureen也发现了推门的人是Ingo因此她更换了手机卡。
首饰在Kyra的谋杀里非常重要,它是Ingo作案的间接证据,能从Kyra房间里把它带出来的除了凶手不会有别人。
Mureen去酒店找Ingo的时候是有提首饰的,她之所以能从酒店毫发无伤的出来是因为他们达成了某种与首饰有关的协议,比如她同意将这个证据交给Ingo(虽然Ingo从酒店出来手上并没有提东西),总之是消除Ingo的嫌疑。
此次事件对于Mureen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即Mureen否认Lewis的存在。
其中有个镜头是Lewis端着杯子从窗边一闪而过,关于该情节我比较倾向于导演是为了展现Mureen的矛盾—她相信Lewis存在但不敢承认,而不是代表Lewis真的存在。
电影通篇都是用一种sign或者vibe去表达灵,因此我觉得这个明示过于突兀了。
结尾的分析:结尾Mureen的对话是与雨果和灵的交流相照应,一次表示肯定,两次表示否定。
Lewis?(没有回应)Are you here?(咚) 我在这Have you been waiting for me?(咚) 我在等你Are you at peace?(咚) 我平静Thank you.(没有回应)-到这里Mureen其实相信Lewis的存在,但还是抱有怀疑,不管是对Lewis还是自己,于是她继续询问。
她认为如果是灵,灵会按照一次表示肯定,两次表示否定的方式来回答她。
因此接下来她问了一个和之前一样的问题只不过回答从“是”变为“否”。
Are you not at peace?
(咚)我不平静Mureen期待的答案应是两声咚(实际上只有一声),表示他平静,并且Mureen这里有等待另一声咚的表现,可灵只回应了一声代表他不平静。
这显然和他几秒钟前说得相反,于是Mureen接下来的情绪就变得激动说:Are you playing with me?
(没有回应)由于得不到回答,Mureen比之前更加希望得到两声咚,因为在她看来如果是两声咚她就能说服自己,所以她问了一个Lewis无论如何都会回答NO的问题:Do you mean harm?
(两声咚)不会伤害你Or is it just me?(咚)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它让我想到拉康关于自我的解读,比起寻找Lewis,Mureen是在寻找Lewis的过程中寻找自己。
那些sign和vibe是否可以认为是心中大写他者的表演,Mureen的欲望是寻找到Lewis从而开启了象征,自我因此缺失,结尾的咚不是释然而是Mureen需要找到的答案。
最后想说观影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情,毕竟我们往往是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而非通过它们来充实自我。
所謂眼見為實, Maureen於兄長身故大宅等待逝者留下訊息, 她自稱同哥哥有通靈能力, 信念是根深柢固的個人觀點, 不易抹去, 不理它是否現實還是屬魂, 相信就是來自感覺的多疑猜測的持守不息, 不信的就是身歷其境都會以各樣借口推翻, Maureen置身哥哥死亡處在, 他身前思想殘留, 妹妹早上醒來發現牆壁標記似是十字架痕跡是否亡兄發出訊息? 還是碰巧的穿鑿附會? 妹妹有先天心臟病, 身體檢查時她告訴醫生她不知能活多久, 她有隨時病發身亡領悟, 她的這份厭世讓她要在尚可呼吸時希望能與哥哥通靈, 她信靈體, 目睹的印記增強了她的信仰, 要鞏固信要有實則支持, 她討厭的工作帶來了接收資訊良機, 衣服採購員不時要乘英國倫敦往巴黎約二小時半火車, 她打開手提電話網絡聆聽靈異境界賦予抽象畫家靈感節目, 不知不覺小睡, 她抵達那刻醒轉, 視頻尚未播交完畢, 人同靈接觸的殊途詭異早於女子閉目小休時傳輸入腦, 現代資訊發達, 網絡發佈資訊氾濫, 哪些是實? 哪些是虛? 眼見未必是在, 耳聽可以是虛, 妹妹一往傾注要同亡兄的通靈先以發現橫直交錯痕跡立據, 再以記載影片加強所持, 妹妹看、 聽得到的訊息是她於私人及工作期間得到, Maureen隨時命休的生命依賴她要了解胞兄的死扛著; 她往返英國巴黎兩地火車行程她急於閉目聽沒有科學憑證的超自然視訊加重倦怠, 她的靈魂是依附哥哥亡靈而活, 以上是她單方的願意接受。
然而, 妹妹獨留大屋樓上浴室水喉自動開啟; 煙霞繞室靈魂浮游的吐納唬得妹妹蹲下不敢直視, 哥哥到底要給親人什麼訊息? 她茫無頭緒。
妹妹不正確聯絡方式帶來的是深刻恐懼。
Maureen朋友說她知道通靈法門是通靈者問了問題, 靈以震動通靈者數掌按壓桌面次數多少轉成是何字母組成句子作答, Maureen稱這麼費時方式是胡說八道, 可是她看了網絡片段說服她先前說的不信, 她信靈界不能常理判斷, 她寧可採用網絡世界不分真假資訊, 能與哥哥通靈任何方法要試。
互聯網是匯集文化歷史、千奇百怪藏庫, 通靈是偏方, 網絡搜尋的珍貴奇異節目可能對症下藥, 通靈片段方法一試無妨, 哥哥亡魂未知尚留多久, 能用的法子多怪都要用, 這是妹妹將會應用奇謀理由。
畫面是4:3比例的拉近影片看來是電視電目, 逐漸擴展影片原來是手提電話播放的網絡節目, 體積小且隨時隨地接受世界各地資訊手提電話取締了只可安坐家中收看經年甚久電視機。
輕便聯絡工具卻可以是幽閉地方, 以及人流甚廣公共場所的恐懼溝通凶器, 連串不即時答話立馬問題轟炸屏幕的嚇唬是都市人Maureen不論在列車廂、街道均低頭焦急掃手機, 生怕過時瀏覽短訊會招致不測, 儘管Maureen勇敢經酒店房門防盜鏡看出面是否有人造訪? 手機用戶的恐懼是網絡的無形監察, 濫用, 或是兇手利用Maureen著急要與兄長通靈借刀殺人的網絡殺局。
Maureen工作是替名媛選購衣履鞋飾, 她衣著隨便, 一身皮衣牛仔褲搭著一副嚴肅臉孔步入時尚名店接洽在職人員談論買手穿衣配搭, 她經常給更適當雇主出席名人聚會時裝配襯予職員, 女士愛美, 亦有把自己裝扮時髦漂亮的虛榮, Maureen樣貌冷峻, 不長肉, 穿起品牌不輸老闆Kyra, 她要給予高跟鞋的長髮男子不要告密, 她穿了, 並仔細端詳這對貴不可及鞋子, 世上哪有不沾葷腥的貓? 有的是罕見, Maureen不會自拍留念, 萬一給他人發現告狀肇事者仕途泡湯, 她穿戴高貴衣物變成名門淑女, 時刻雖短, 但她明白剎那華美永存心裡, 不需要於介紹名人網站刊登照片, Maureen只要穿上雇主衣服於她的床塌躺下嗅出名人沾有貴重衣料摩挲華服, 自瀆, 代入名人的淫蕩圈子, 她算是沾上上層門縫。
私人採購員看了一會手提電腦Kyra穿著她代為購買衣物網頁闔上面版, 她同意雇主與香奈兒首席設計師Karl Lagerfeld合照是時尚愛好者夢寐以求的幸事, 雇員穿上品牌可以登大雅之堂, 就是名氣不及, 人脈不廣, 她只能背後穿上老闆稍後穿著衣服代入一會, Maureen討厭巴黎是她是名人背後不能曝光的幽靈, 她不能於雇主與律師談事務打擾一下提問, 她的卑微不見便服員工在名店取走雇主訂購衣物, 而是Kyra不賣帳給詢問公事職員。
妹妹問靈魂是否和她開玩笑? 數下碰撞聲音答覆不能釋妹疑竇, 她是不是遇到亡兄靈體? 還是身處英國巴黎出差積壓出來的精神病? 她重獲自由的可見一片天相信是導演給予女性可以是時尚潮流卻困身名利場的品牌奴隸, 能放下離開是飄流遠方休息的通靈女子。
Patrick Chan寫於2017年5月7日。
Title: Personal ShopperYear: 2016Country: France, GermanyLanguage: English, FrenchGenre: Drama, Mystery, ThrillerDirector/Writer: Olivier AssayasCinematography: Yorick Le SauxCast:Kristen Stewart Lars EidingerSigrid Bouaziz Anders Danielsen Lie Ty Olwin Audrey Bonnet Nora von Waldstätten Pascal Rambert Hammmou Graïa Benjamin Biolay Rating: 7.1/10
The sophomore collaboration between Olivier Assayas and Kristen Stewart after CLOUDS OF SIL MARIA (2014), in PERSONAL SHOPPER, the latter is elevated to the sole leading status, plays an American girl Maureen in Paris, she is the titular personal shopper of Kyra (Waldstätten), a well-minted celebrity figure. It is a dream job for fashion-and-ego oriented girls who cannot afford the luxury but are vouchsafed to luxuriate in it as a surrogate shopper (and get well paid), by dint of high-end dress sense. But, Stewart, who emanates a distinctly counter-consumerism flair in her androgynous mien and dress-down spontaneity, takes the offer with defiant nonchalance, because Maureen hates it, not only because Kyra is an impersonal monster, but in a more personal note, she is repelled by the nature of her vocation. A theme being predictably provoked when she is abetted by eponymous messages sent to her cellphone: Does she want to become a different person? Simply by donning those haute couture (a conspicuously vain idea of identity shifting), Maureen is tempted, tried, but eventually she thinks better of it. So, the glamorous job is merely to defray her rent, the main reason of Maureen’s drawn-out sojourn in Paris is a highly psychic one, she shares the same congenital heart problem with her twin brother Lewis, who passed away several months ago here, professing both are endowed with a medium’s made-up, and a promise to contact each other from beyond whoever dies first, she is waiting, seeking, for a sign, a signal (from Lewis) and a closure (for herself), and the wait extends while many parapsychic phenomena transpire around an increasingly jittery Maureen, including the said messages, are they from Lewis, or has she been driven to such a state that she would like to will herself to believe they are from Lewis? In due course, she would be implicated in a grisly murder, and eventually (spoilers alert), the story is puckishly topped of with yawning evasion, in the middle-east Oman, but the revelation somewhat leaves some splashes to impel viewers to examine inwardly the notion of ghost and spirit, preferably with an idealistic methodology, not dissimilar with the mystic vanishing of Stewart’s character in CoSM. Spiritualism’s correlation with technology is a scintillating proposition Assayas assuredly propounds but seems to fumble for a clear answer, instead he dishes out Hilma af Kint’s abstract art and Victor Hugo’s séance videoclip (from a fictitious TV movie) to (nominally) ginger up the intrigue, insofar as he even confects gimmicks from horror genre, a visible ghost disgorging ectoplasm, or a blink-and-you-will-miss-it apparition materializes itself in the background during an overtly extended long take focusing on Maureen. Those moments, may contradict Assayas’ preordained tack of straddling the issue, but are effective attention-stealers one might think Assayas wouldn’t deign to conduct at any rate, we all love surprises, don’t we? Still, PERSONAL SHOPPER is an empath’s self-reliant rite-of-passage to bring down the curtain on a bereavement, on top of which Assayas grafts his sortie in psychological horror, affixed with a tangy criticism towards the glitter and vacuousness of consumerism, not a bad combo at all, if, you are not galled by an open-ended denouement staring squarely at your face. referential points: CLOUDS OF SIL MARIA (2014) 7.0/10; Denis Villeneuve’s ENEMY (2013), 8.2/10; Jack Clayton’s THE INNOCENTS 1961, 8.8/10.
女主一开始相信鬼的存在,觉得自己能够感受到,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放大自己的感受。
在看过艺术画作表达的鬼后,她在哥哥的房子见到了"抽象派"的鬼。
当在电影中看到通过桌子抖动与鬼交流的桥段,在最后旅行时哥哥貌似以这种方式与她对话。
但与哥哥的对话让她迷惑了。
最后她问,还是只是我一个人?
好像是在说从头到尾女主压根感受不到什么鬼,鬼也许根本不存在,一切不过是她的想象。
但仔细回味电影某些细节,女主躺着老板家床上,有个魂飘在旁边,她没感觉。
女主在她哥女友家,有个貌似她哥的样子端着杯子站在窗户后面,然后摔碎了杯子,她也没有感受。
在酒店,电梯自动门没有人自己开关,似乎也没人察觉。
好像又在表达鬼的存在。
只是人类蠢或者自负地认为自己可以感受他们,可以和他们沟通交流。
当人们否定他们的存在时,他们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信鬼说者,往往容易被骗,变得大胆,释放压抑许久的欲望,凶手利用这点玩弄陷害女主。
而哥哥一直在她身边默默守护着她。
酒店电梯以及自动开关门的镜头给了两个,一个是凶手从酒店房间出来之前,一个是凶手走出酒店。
然后警察就来了。
哥哥默默抓住了罪犯。
至于鬼魂幽灵是否真实存在,保留敬畏之心。
生活中的疑神疑鬼,大部分是心理感受吧。
未知世界总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跟平衡规矩。
讲真,这段时间我很少看英语片,虽然百度云盘里还有几千个G的资源等着去消化;但是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下的精神产品,作为一个东方人,确实无法欣赏。
于是每年越来越多的电影被留下来占着越来越少的空间,而我却像一只屎克郎继续积累着这些无法看懂的电影。
有段时间,在看电影之前我会去查一下豆瓣的评分,实在太低的话,就直接弃剧了。
本来我以为《私人采购员》应该是一本我可以看懂的电影,因为出演的女主角是暮光之城里那个爱上吸血鬼的人类小姑娘。
有这么高的颜值 ,想必电影不会太难看。
谁知,我还是错了。
我从头到尾没有看懂这到底是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我普普通通的头脑里,故事总要有情节,不管是精彩还是烂俗,终究中心思想终究还是要有的。
不过,对于许多电影导演来说,他们就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而不是观众能够看得懂的电影,至于他们掩藏在电影的隐喻,不在一个价值体系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得懂的,更何况类似于我这样看外国片全程看字幕组的人更是如此了。
好吧,吐槽这么多,还是回到电影本身来吧!
一个女孩为了等待她早已过世的双胞胎兄弟可能通过灵媒传递过来的信息跑到巴黎,给有一个有钱的妇人当私人采购员。
然后,就是一堆莫名其妙的场景与对话,包括灵媒的,包括与一个未知身份人士的聊天。
在聊天中,他不断地勾引她去做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
女孩藏在雇主家里,穿她的豪华衣着,睡她宽敞的大床,用她的电脑以及看她的邮件,直到有一天她发现雇主死在她的家里。
于是,灵媒破灭了,女孩却仍然想同那些不存在在世的灵魂交流,或者那些灵魂更多地来自她自己的执念。
前几日我看了韩国电影《坚持住》,一本反映职场女性焦虑的剧情片。
如果搁在数年之前,也许还会为女主角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而感同身受。
但是现在的我看来,这样的职场压力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对于时间不可回溯的生命来讲,眼下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体验。
不管是谁,百年之后,大家都是从哪来就从哪里回,没有人可以摆脱时间的铁律。
帝王将相也一样,谁也逃不掉。
在我这个年纪,其实已经不必太在意结果。
只要努力了,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或者哪怕是感受到了失败的痛苦,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那么真的不必太在意其中的得失。
名与利,说到底,还能带到地底下去吗?
趁着自己还有健康的身体,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不是挺有趣的么?
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但还是不敢说自己完全看懂了,不过也正是它教会了对于任何一件事,感受远比认知更重要。
尽管如此,对它新的认识还是要说说的~①哀悼与放手。
莫林突然失去孪生哥哥,为了等待来自哥哥的sigh留在巴黎。
她如此执拗,旁边很多人如哥哥的女友和挚友都已经开始了新生活,只有她不肯放手。
片中的各种主观镜头(可能)都向我们表明哥哥的鬼魂确实存在,他跟随妹妹,向她发出微乎其微的信号,就是告诉她是时候放手了。
②电子媒介、自我映射与沟通。
在电影中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是完整的“角色”,如莫林用手机发信息的正反打和她与男友视频聊天的场景。
莫林用手机看视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做的,几个镜头在视频画外音播放时给到了拥挤的人群,表明在电子产品的影像下人们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沟通”的能力,电子产品将自己和他人隔绝开来。
现代人的情感疏离,也表现在莫林会轻易将自己的内心透露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至于通灵,我认为它恰恰表现了现代人的迷茫内心,所以那些抽象画的作者才会说她的作品至少在20年后才会被理解。
电子产品也是每个人内心的映射,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莫林的男友盖瑞根本不存在……这个角色只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且画面十分模糊,当莫林忙碌时不会想到他,当她需要引导时男友就会在自己的选择下出现,包括最后前往山洞遇到哥哥的鬼魂。
“男友”盖瑞是莫林内心的映射,他代表着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
③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莫林始终声称自己是灵媒,但除了一个鬼魂实体的现身,其他时候我们并不能感觉到她的通灵能力。
死去的哥哥一直给她传递信息,可莫林始终没有察觉。
而哥哥的好友,坚信他的鬼魂就在身旁,对此她只是一笑而过。
这时哥哥直接现身,通过打碎水杯的方式告诉妹妹——“我就在这儿”,可莫林的反应是这水杯只是被人无意碰到的罢了。
到最后在山洞里,莫林都不肯相信和她交谈的是自己的哥哥。
她认为的,自始至终什么都不是,这才是最让人叹息的。
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为女性也作为私人采购员,莫林羞于谈论自己的欲望,尤其是有关物质的。
影片前段,莫林采购衣服时,所有人都会问她是否想试穿,她都是先拒绝再犹豫地接受了提议。
她看到奢华的珠宝的心仪的华服会停下,却一直抑制欲望,这也是她会被短信中的陌生人利用的根本原因。
片尾的对话是解读全片的钥匙,信息量巨大。
莫林说到自己总是跟随哥哥的脚步——无论是灵媒还是私人采购员,都是她从哥哥处接手的。
也行从这儿我们能感觉到莫林等待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没有做好“一个人”的准备。
她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她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因此死死守着在他人看来毫无希望的来自哥哥的信号。
哥哥给她的那些信号,从这方面看也在告诉妹妹要自我觉醒,他之所以没有发出清晰的信号是想让莫林一个人摸透,可惜最后还是要通过山洞的交谈让莫林明白“This is just me.”可以说阿萨亚斯没有在影片中给出任何答案:是否哥哥鬼魂真实存在?
凶杀现场的光是为何?
男友为何始终没有露面?
这些我们或许全都不得而知,但唯一确切也唯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和莫林『自己』有关。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私人采购员》,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通灵者怪异寂寞的迷乱评价了!
Pincent:灵异,寂寞,尝试与外界“联系、接触”,到头来都是同自己的对话、和解。
像是专门拍给小K的,非常贴合她的气质。
薛Tony:前面不知所云,结尾使我迷乱。
日烦夜烦:概念堆砌的倒是挺多又唬人,可神秘主义可不是这么玩的,拍得是个什么鬼。
暧昧而多义的指向不单单是靠惊悚氛围和人物设定本身,这种题材和表达就太吃演员了,扮的好从来就不等于演的好,斯图尔特还是不太行。
淡水河边:感觉挺奇怪的片子,套了个灵异题材外壳,有几场戏拍的效果还挺好,但是整体有点莫名,并不太熟悉阿萨亚斯的风格但是可以感受到导演在片子里作者性的内容和技术上的想法。
我略知她一二:k将她的表演风格发挥到极致,不确定性和疏离感之下蕴藏的汹涌的内心活动通过克制的爆发而让人窥见一二,这种压抑的情感和不能说的变化是所有人的成长中最私密的内心。
其实导演再故弄玄虚一点就好了.......Her Majesty:所以五方和小K都朝着艺术片道路前行了吗?
大导演们主要还是看中偶像演员的气质,演技啥的该调教调教,没悟性的也就作罢。
片子还是有东西的,只要你对于虚无有自己的看法,五星和淋星都可以给这部片子,个别调度很像侯孝贤。
法罗岛岛主:看完后细细回味了一下,越想越口区,越想越口区,索性不想了直接给个二星,不然我真的要发飙了,你tmd这是什么瘠薄玩意儿。
我们敏熙:原本以为是个鬼魂惊悚片,没想到最后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的个体焦虑。
斯诺-纳什维尔:剧本很适合Kristen Stewart,倒也蛮能抓住观众,让观众继续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导演Olivier Sssayas用鬼故事作为一种探索悲伤主观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妄想的手段,然而他在构建超自然现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问题要么被公然展示,要么就根本没解释,留着被观众误解。
果树:关于居留,关于等待,关于跳脱与关于告别,原本会适合我当下的心境来看,但得到的共鸣却不及预期。
中段的谋杀案冲淡了太多本来该有的情感酝酿,结尾很高级,似乎有了答案,却又一切悬而未决,似是故人归来,却发现仍是孑然一身。
了却烟硝:其实影片本身的设定还是很有意思的,当你能弄懂影片中某些镜头的含义时,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的精彩之处的。
影片本身通过一个疑似能通灵的女私人采购员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不过前半部分直到女主收到匿名短信为止的部分略显沉闷了一些,撞到鬼的桥段更是颇具喜剧风格。
不过后半部分影片渐入佳境,宾馆部分的镜头运用更是全片最大亮点,也足以见得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强大的执导能力。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也算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前半部分的呈现其实是很奇怪的,但是越到后面,尤其是最后在阿曼部分与哥哥灵魂的对话一段更是充满了影后气质。
#FIFF6#DAY4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列举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三部电影:《迷离劫》、《登机门》以及《私人采购员》,不难发现阿萨亚斯从90s到10s风格的逐步演进。
这三部电影在我看来都拥有相同的本质,而它们表现这一本质的形式和方法论则各不相同。
也恰巧因为这一点的存在,观众得以感受到深藏于电影和人物中的情绪,与之共情。
与其他渲染情绪的电影有着形式上和外表上的不同。
简单来说,这三部女性主导的电影都利用了“陌异感”这一特质,将主要人物置于陌生,疏离的环境与人群中,以突出她们在其中的格格不入与孤独。
有趣的是,三部电影都以模糊的,去头去尾的类型化,悬疑化外壳驱动剧情发展,若只关注外表很可能会被电影的类型片逻辑带偏,从而忽视电影的情绪内核。
这种发展随性,逻辑不清晰的类型框架也是一部分批评声的原因所在。
《迷离劫》(1996)1996年上映的《迷离劫》是阿萨亚斯在中国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文本上的“元电影”形式不仅强化了电影中围绕张曼玉进行渲染的情绪,也让彼时阿萨亚斯激进的表达方式找到了巧妙的落脚点。
在电影中,饰演自己的张曼玉只身来到法国,同陌生的剧组拍摄“迷离劫”这部影片,而让-皮埃尔·利奥徳饰演的导演则可以视为阿萨亚斯本人的化身。
作为中国观众,看到亚洲面孔的张曼玉在语言不通,格格不入的情境中与外国人交流,工作会立马感受到强烈的异样感与孤独感。
阿萨亚斯为突出主角身份所做的尝试间接引导了中国观众对同为亚洲面孔的主角产生“身份认同感”,因此感到与角色有更深的共情。
同时,得益于角色与导演本人之间的互文关系,结尾处看似与正片整体基调截然不同的短片可以视作阿萨亚斯的一次炫技:在电影中,从头到尾都神经兮兮,热衷摆烂的利奥徳拍出了技惊四座的短片杰作;而在电影外,对观众固有预期的破坏也让节奏平缓的影片迎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潮,非常明显并巧妙地展现出阿萨亚斯当年的导演意志与天赋。
《登机门》(2007)而在2007年的《登机门》中,角色与环境之间的身份互换了:艾莎·阿基多饰演的主角被迫流亡于香港街头,为谋求生存穿梭,奔波于陌生的市井中。
相比10年前的《迷离劫》,《登机门》拥有更多的类型元素,在持续不断的高速剪辑和镜头运动中,角色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变得非常显著。
除此之外,角色毫无逻辑,随心所欲的感性行为让电影充满了不确定性,情节发展的轨迹变得不可莫测。
但这却并不妨碍那些独属于艾莎·阿基多一人的喘息时刻渲染出孤独的情绪,对未来命运的摇摆不定更是加深了这种感受,此即为剧情随机性的意义所在。
在这里做一个猜测,可能对于欧美观众来说,欧美面孔的主角在亚洲面孔中间的异样感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角色的“身份认同感”,从而从中感受到更强烈的情绪。
《私人采购员》(2016)2016年的《私人采购员》在延续《登机门》悬疑元素的基础上,在多数桥段中都呈现出《迷离劫》般的日常情境。
但比前两部电影更进一步的是,阿萨亚斯已无需利用角色身份与环境的相斥关系渲染情绪,也不再使用激进的表达方式,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与之所处的环境是完全贴合的,而环境和电影的氛围本身则是清冷,具象并拥有极强疏离感的。
剪辑和情节发展也具有随意感和留白处,可以批评它们是简陋的,然而我却认为这是阿萨亚斯弱化导演存在感,信任并将主权交予人物与环境的表现。
当摄像机以平常的方式记录下面无表情,流露着冷峻气息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流转于各个场所,做着她认为枯燥乏味的工作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位孤独灵魂的缩影。
引用友邻“迷宫中的站起来”的短评:“一部只有人物且只有一个人物的电影”,便不难理解打动我们的实则是人物和围绕着人物的孤独感。
电影中幽灵发的短信,难道就不能是我们手机中的朋友吗?
不时出现在各处的幽灵,难道就不能是我们某种执念的体现吗?
这些事物可能极其虚无缥缈,但却始终紧紧牵扯着我们,牵扯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私人采购员》以最反类型,非典型的方式,刻画了现代生活中部分人群的真实写照。
而这一点被深深埋藏于类型框架中,以最不起眼的方式进行细腻的描绘与表达。
但也恰好是这些隐秘的,真挚且关乎于生活的东西,让这部电影的存在变得格外珍贵。
看了四遍,每一遍都睡过去了,作为催眠电影,它是合格的。感觉每个角色出场都蒙在雾里,场景晦暗语调温吞一个个角色也不知是干嘛的,貌似要拍个鬼片,骨架宽大的斯图尔特也露了两点,可从头到尾都糊涂
啊?
阿萨亚斯在临摹偶像形成自己的体系。虽然灵媒题材多少一言难尽,但角色自我审视非常细腻到位。
阿萨亚斯用一点点神鬼元素讲了一个少女被无聊工作折磨成精神病的过程,主题(应该是,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没看懂)关注的是单身女性潜意识的脆弱,其实还挺喜欢这本子的。第一次遇见全场嘘声,斯图尔特演技渣渣,去年威尼斯遇上她的同等族群,今年遇上这个,完全可以封杀她了。
没看懂。。。。
我以为是时尚+心理悬疑,谁知道是鬼片……
古宅中的走廊长镜头。短信戏。犯罪现场的黑影。走出宾馆的幽灵。
其实电影情感好浓,女主角的遭遇让电影给人一种脆弱的感觉,可真要从这个剧情里品出点什么,也困难,全然当作惊悚悬疑片来看,还挺喜欢的,甚至觉得颇有味道,尤其是它冰冷的气氛让本来就神秘的剧情多蒙上了一层面纱,只是最后一场戏破坏了这种感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演得挺自然的,看着也挺舒服的。
导演不按套路出牌,这样的前提下还能如此无趣绝非易事
终于看了心心念念的这个 我对买买买的话题总是很感兴趣2333想砍死评论里那个说爱买买买的都不得好死的👩🏼🔧感觉小k演谁都是自己 没啥太大感觉也没啥戳我的点 有点故弄玄虚……
你哥飘过去了。
也不知道是哪个人翻译的字幕,还中英文呢,翻译烂的还不如谷歌,直接看英文字幕都比中文强,电影除了女主角长得比较漂亮,某些镜头挺好看之外,不知道这个鬼电影到底在讲什么鬼故事,乱七八糟的!电影整个过程,苹果手机形影不离,特写镜头里分分钟可见,难道是苹果的软文,可也太糟糕了吧
美KK
苍白是其次的,如此讨巧的场景与镜头设计就显得不迷人了。
精彩。突然失去爱的人后的心境,比起琐碎温柔的讲法,这样冷感而有些恐怖而又无法确定的讲法,我要喜欢得多,也很触动。花园里那位现任男友其实是比女主角看得更清、感知更强吧。
完全不懂时尚产业,却又因陌生感和永远与己无关的距离而喜欢相关电影,比如《霓虹恶魔》、《成衣》和此片。阿萨亚斯为演技日精斯图尔特设置了一个让人好奇的工作身份,与明星身形相符的衣装采购员,并糅杂入惊悚恐怖的氛围之中。能把内心焦虑和恐惧甚至重要的剧情推进,通过Whatsapp聊天聪明的表现出来
I’m ashamed of myself. Black harness. Cartier @Muscat Oman
正如阿萨亚斯在大量使用的不同影像素材(低画质视频、网络video),影片呈现出强烈的拼贴气质。拼贴所产生的荒诞感一方面营造隐藏在日常浮面下的惊悚,一方面却让剧情的某些转折显得无比突兀刻意。剧本在美式与法式两种风格的撕扯不时走向不知所措的死胡同,却又能被几处点睛之笔拉回正轨。
让小K沉迷发短信,不管什么原因都觉得不太搭调啊;鬼啊鬼的说来说去最后落脚到“独自存在”“独自面对”“面对自己”…让我觉得:哈?用绕这么一大圈?PS. 看看巴黎街头的跳接还是蛮爽的
私人化的内容杂糅,既有好莱坞俗气感又有法兰西的文艺腔,用灵异事件讲人心中的恐惧,大房子里的幽灵,陌生人的短信,熟识人的被害,这些诱发出女主不安情绪的元素太飘忽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