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人看很多遍的电影。
它有很多看头,其中最让人心驰神往趋之若骛的当属性感天神莫妮卡贝鲁齐三点全露,男人可谓人间尤物,女人当叹我见犹怜。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原名为‘玛莲娜“的原因。
而“西西里美丽传说”无疑属于难能可贵的出彩中译版本,远好于不知所云的“真爱伴我行”。
然而影片播出后,莫妮卡贝鲁齐说:“性感的不是我,而是意大利”。
传说一向是在人口相传中添添补补,在时间磨转中剥离真相的。
一个传说,完全可以没有确定的人物,没有确凿的剧情,每一个人都是龙套,每一个版本都只有一支桨,在粘稠的时间里摆渡圆圈。
西西里美丽传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确切地点的故事,却遗失了主人公,人人都是龙套,而主角,与其说是“玛莲娜”,不如说是“美丽”本身。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主角是骑着单车的少年。
从一开始少年就在和爸爸纠缠自己不是穿短裤的小孩了,应该像大人一样穿长裤。
每一次的提议都在一片鸡飞狗跳中不了了之,暴躁的父亲,宠溺的母亲,神经质的姐姐,意大利语独特的节奏将每一个重音押在倒数第二个音节,穿插在影片开头俨然是交错在浓淡绿色中的地上海诙谐诗---在一片热闹中少年的单车弹跳着,以一种年少人的姿态穿入人群。
三三五五这样的单车穿插在古老小镇的每一个门拱,每一个石桥,每一个小巷,只为了制造不经意的遇见---玛莲娜。
色欲熏心的男人们拦着她进行最贪婪的吻手礼,男孩子的单车只是在西西里的巷弄上吱吱呀呀地折转,然后被扔到路边,他们安安静静地看着她路过,从出现,经过,到离开。
然后跳上单车,飞驰向下一个她将出现的路口。
“命缘是怎么结在一起的?
只是一个擦肩而过,然后丝绳就这么系上。
”然后就是该影片著名的桥段,将男人的性幻想演绎到了极致。
从好莱坞电影到神话传说,从学校里的胡思乱想到藤蔓缭绕少年律动的床。
钱钟书在《猫》中说,十八九岁没有女朋友的男孩子心中藏的女人,往往比得上皇帝三十六宫的数量。
在这部影片中,无疑是从一个印记上,生根发芽了万般巧笑,千种风情。
她贞洁不屈,又热情如火,是生命之光,也是罪恶之火。
当玛莲娜丈夫死讯传来,随着玛莲娜的一步步堕落,影片开始推向高潮。
而少年,也就在一个从未有过言语的女人的悲剧中蜕变。
他想在她痛哭时对她说我会陪着你。
他祈祷,请你保护她。
他在她家窗边的树上看到玛莲娜被律师强暴,跌下来摔断了手臂。
于是他去教堂,用自己的石膏手打断了圣彼得石膏像的手。
他向馋涎她的男人酒杯里吐口水。
但是他不能阻止失去经济来源穷困潦倒的玛莲娜变成暗娼,明妓,最后被驱逐。
在影片最后少年罗纳多做出了两件与玛莲娜有直接间接关联的事情,是一个男孩最后的帮助。
若干年后他写信告诉玛莲娜残疾还乡的丈夫她搭上了前往何方的火车。
当这个荒颓的妇人傍着她残疾的丈夫重返西西里后,在一次市场里的“偶遇”,他第一次面对她,捡起了她掉落一地的橘子,他说谢谢。
少年跳上单车,一边晃晃悠悠地蹬着一边回头看。
松松垮垮的裤腿绕在小腿上,不知道是否个子长得太快。
旁白是:后来,我的生命中出现过许多女人,她们在我怀里问:你会不会记得我?
但是我知道,那个让我记一辈子的女人,她从不曾问过。
玛莲娜。
也许每个男人都有这么一个记一辈子的女人。
你并非不能再遇到像她一样好的姑娘,你不过是只能年轻一次。
第二次看的时候,主角就被幻化成了玛莲娜。
名符其实。
莫妮卡贝鲁齐的精彩演绎脱离了台词。
同时不得不赞叹特纳托雷天才的展现手法。
玛莲娜的三个形象每一个细节都配合到了极致。
伊始,是白色连衣裙,黑色波浪长发,白色高跟鞋,一枚项链在胸前的位置高一分是修女第一分是荡妇,地中海的阳光给连衣裙加上了半透明的暧昧效果。
在人群中,玛莲娜始终低眉而昂首,持她自己静默的自矜--葡萄,你是吃不到的。
玛莲娜被逼良为娼是以一个艳冶而哀的高调转变开始的。
火红的短发(后来染成金色),浓妆的容颜,黑色的套装,她挑衅地穿过人群,坐在他们中央,她低下头,然后很多很多男人伸手来为她点烟。
玛莲娜终于不是一个传奇,因为所有在梦中不清净的男人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机会,传说,变成了艳闻。
最后,当玛莲娜再次回到西西里的时候,特纳托雷将她改成了缺乏打理的短发,棕色的宽大套装,平底旧皮鞋,走路外八字,她穿过人群,低眉然而不再昂首。
她回来了,美丽已死。
玛莲娜的美丽并不在她被嫉妒的女人们驱逐时消逝,而是经历了一个完好的含苞-盛放-凋零的过程,只是因为被加速而带有悲剧式的引颈就戮。
---但是美丽,几多能长久?
第三次看的时候,主角其实绕回了莫妮卡贝鲁齐的话--是众人。
玛莲娜三次出现在广场上的时候,众人的反应堪称经典。
每个龙套都很到位。
从嫉恨的主妇,馋涎而不愿惹麻烦的男人,到浪荡的妓女。
玛莲娜和罗纳多可谓两个在众人中独立的角色。
老态横生的玛莲娜像所有的主妇一样去市场上买菜,她出现的时候是一秒钟微妙的寂静,糅合了猜疑,羞愧和宽容。
妇女们像对别人一样和她打招呼,把菜塞给她,女人间的纠纷恩仇就这么泯然.也许她们的敌人不是玛莲娜,而是美丽。
玛莲娜回到了西西里,而罗纳多呢?
他是否正要离开?
他是否终要回来?
上次看是学期初的时候,一直没有机会写这篇影评。
我也不知道影评正确的格式是什么样的。
很多内容已经记不清,好像传说本身,只留下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只记得上一次把旧录影带放进播放机里,波士顿鹅毛大雪,西西里情欲纷纷。
Renato Amoroso: From now on, I'll be at your side. Forever, I promise. Just give me time to grow up. 雷纳托阿莫罗索:从现在起,我就在你身边。
永远,我保证。
只要给我时间来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st lines] Renato Amoroso: Buona fortuna, signora Malèna. 雷纳托阿莫罗索:波那福,夫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从一个13岁的少年视角来讲述一个失去丈夫的“寡妇”玛莲娜的生活。
因为玛莲娜非常美丽,她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优雅迷人,很容易吸引到男人们的目光。
玛莲娜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传来之后,小镇上的人们就开始蠢蠢欲动 从男人们开始,他们肆无忌惮的用低俗的语音讨论玛莲娜。
之后是女人们,因为嫉妒,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战争胜利后,一群女人们嘴里喊着“惩罚荡妇”把玛莲娜揪出来进行殴打,辱骂。
那些男人们也就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人站出来帮助玛莲娜。
殴打结束,她们又大喊着快滚,人性之恶,真的令人难以想象。
还有就是玛莲娜和断了手臂的丈夫重新回到小镇上时,人们一改从前的态度,当玛莲娜出来买菜时,她们热切的打着招呼,她们真的是因为愧疚吗?
还是不再年轻美丽的玛莲娜已经不值得她们去愤恨与谩骂了?
我不知道,也许只有她们自己心里清楚。
美丽不是原罪,丑陋的人性才是。
电影里女主的美似乎让人们找到了一个点,一个可以攻击女主的借口,甚至于他们在寻找一种快感,一种摧毁美好事物的快感,在人们欺凌她的时候,他们也许并不确定他们这样做是不是对的,他们也许想的就是大家都在欺负,自己不欺负白不欺负。
在起初女主被传谣言的时候,大家并没有证据,确把它当做一种谈资,理所应当的添油加醋地造谣侮辱,似乎在传播谣言的人是亲眼看到似的,所以归根结底谣言是因为妒忌让人性的恶压倒了他们心里的那一点良知。
似乎从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也好,很多人都倾向于人性本善,我想到了前些天看到的一个新闻,内容大概是说为什么要教育孩子要学会善良,要相信有好人,回答是现实社会已经很残酷,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人性的恶,那只会让孩子我们的后一辈把人性的恶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玛莲娜。
玛莲娜。
玛莲娜。
少年纯洁的性幻想对象。
一群小男生骑着车奋力前行就是为了多看她几眼。
她眉头紧锁,独自穿越这个小镇上所有男人的目光。
猥琐的,贪婪的,留恋的,爱慕的。
玛莲娜是女神。
所有男人都为之倾倒,有家室的,独身的,年轻的,老的,无一例外。
玛莲娜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其一,女人若是生得太漂亮了,必然是种灾难。
自古有红颜祸水一说。
总有君王沉迷美色因此误了前程毁了江山。
玛莲娜是个例外。
她的美丽外表祸害的只是她自己。
只因为她身在“寡妇”的处境。
男人都爱她,当然只是爱她的身体。
女人都恨她,多半是嫉妒心理作祟。
她不多言不多语,神情忧郁。
岛上所有流言蜚语都对她不利。
丢了工作,打了官司。
有律师挺身而出帮她赢了一仗,代价自然是一夜春宵。
不再有工作愿意要她,所以她不得不沦落为妓女。
要换得钱财,换得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一个“寡妇”,又失去了父亲,她的处境已经退到无路可退。
她剪了头发坐在广场上等着男人为她点一支烟的神情很凝重。
但是那些男人,大概是早就巴不得她快一点出来接客了。
少年罗纳多。
说他可爱也不是,不可爱也不是。
打从第一次看到玛莲娜,他就被深深吸引了。
目光总能穿透她的衣服,看到她的裸体。
思维总是天马行空,能想象各种场景,但是主角总是他和玛莲娜,并且也总是在亲热。
他跟踪她,每晚偷窥她的生活。
玛莲娜告诉我们的道理其二,就是这世界上,隐私总不是那么容易保留的。
所以即便在自己家,也请随时注意自己的穿着。
起码不要太裸露。
他在一次一次的跟踪,一次一次和她擦肩,一次一次夜晚从小洞里窥视之中独自建立起真实并且坚定的感情。
他看到律师强行脱下玛莲娜的衣服,竟然流下了眼泪。
残酷的现实压迫和摧残着他的神经。
他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她被人凌辱和欺负。
然而他很无力。
他没有勇气迈出保护她的那一步,或者说,没有资格。
硬生生地被人推开。
就好像在玛莲娜父亲的葬礼上,他不过想过去亲吻她的脸,却在靠近她的时候被硬生生推开。
最后一次,玛莲娜被所有女人拖到广场上毒打唾弃的时候,他依然是躲在人群中。
她将自己的身体包裹的严严实实准备离开。
惟独他认出了她。
骑着自行车目送她上了火车。
应该庆幸他从一开始对她锲而不舍的追逐。
不然就不会有人对玛莲娜的丈夫道出真相。
他终于勇敢了一回,虽然没有直面那个退伍的独臂军人。
当他已经长大,身边跟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女朋友时,玛莲娜挽着她的丈夫回到西西里。
他们神情淡然,不紧不慢地从广场中间穿过。
她衣着整洁,不施粉戴。
她的身体有发胖的迹象,也不如从前妖娆诱惑。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她身边有人和他在一起。
于是女人们不再嫉妒,对她说了早上好,热心地推销东西给她。
阮玲玉当初写下“人言可畏”的四个字用到这里是再合适不过。
好的坏的,都是那些人说的。
罗纳多对她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祝你好运。
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大概也体会不到什么特别的感觉。
只当是岛上所有的人,似乎都对她友好了起来。
少年第一次的爱恋总是最刻骨铭心。
他最后那一次长长的回眸,不用旁白,任何看客都该明白,她是他心底最不能忘怀的女人。
最后的最后,那个穿吊带丝袜,神情忧郁,魅惑妖冶又命途多舛的玛莲娜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传说。
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伊塔卡的奥德修斯出征特洛伊后的二十年中,他的美丽的妻子帕涅罗珀拒绝了百多位觊觎王位或美貌的求婚者,在丈夫阵亡的传言中枯守寂寞,白天织布,晚上则又拆线,将无尽的思念凄苦化作永远织不完的布帛。
玛蕾娜·斯科迪亚恰巧也曾是个裁缝,她的新婚丈夫被征召去了非洲打仗,而且不久就传来了阵亡的消息。
法西斯当局隆重地举行了追悼仪式,玛蕾娜却引人注目地缺席,因为悲痛是个人的情感,无需放大到光天化日之下,更不愿接受众人虚假同情下嫉恨的目光。
她在父亲住所的床塌上独自哭泣。
同样在《奥德修记》中,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正站在青春期迈向成人的门槛上,在化身的雅典娜的帮助下,他决心去寻找父亲,在磨难和考验中完成他的成人礼。
如果说奥德修斯的主题是回归,帕涅罗珀的是等待,那么忒勒玛科斯的则是成长。
当西西里小镇的人们为墨索里尼的宣战讲演而欢声雷动时,十二岁半的雷纳托·阿莫罗索得到了他平生的第一辆自行车,在当地,成人的阶梯有若干个台阶,比如自行车、比如穿长裤,等等。
与忒勒玛科斯一样,雷纳托和他的伙伴们都处在青春期的下半时,他们没有去广场凑热闹捧“领袖”的场,而是在海边大道边等待着,等待着女神的出现。
女神就是玛蕾娜,身材高挑丰满长发飘飘的她款步走来,如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走出了画布,也走进了雷纳托的青春幻想和白日梦中。
他旷课跟踪她,爬上大树偷窥她的住所,对诋毁她的人施行各种孩子气的报复。
晚上,他听着她在家里听的同样的浪漫歌曲,边将春宫画里的裸女想象成玛蕾娜,边SY。
为了不惊动楼下的父亲,他甚至给他嘎吱做响的床下的弹簧加了机油。
在他的白日梦中,他是泰山,是关山飞渡的牛仔,是从天而降的伞兵,拯救他的玛蕾娜并接受她的爱的回馈。
雷纳托·阿莫罗索的青春期就这样度过。
玛蕾娜,没有帕涅罗珀的财富和宫殿,却有着同样的坚贞和美丽,在小镇的芸芸众生中显得不寻常的美,超然物外。
她高扬着头带着希腊雕像女神般的眼神风情万种的走过小镇的广场街道。
对于小镇的男人,如天外犹物,每个人的梦中情人,YY的对象,他们眼睛直了,报纸拿反了,嘴巴也闭不上了,高跟鞋的哒哒声回荡在他们的脑海,久久不绝。
然而对于女人,则无疑是全民公敌,她们用轻蔑、仇恨、敌视、嫉妒的眼光向她宣战。
于是,流言四起,众声喧哗,三人成虎。
玛蕾娜顽强地生活在孤独的等候、思念和坚守之中,直到丈夫的噩耗传来。
雷纳托成了她暗中的守护者,他甚至与圣徒偶像达成“协议”,让其保护玛蕾娜直到他成人。
玛蕾娜的美丽和孤傲换来了小镇普遍的敌视,女人们拒绝卖食物给她,男人们则因为惧内而不敢雇佣她,当局也因为传言而断了她的津贴。
她的生计象意大利王国的战局一样每况愈下,日益维艰。
小镇的头面人物们垂涎于她的美丽,于是她的门前车马喧嚣,人们为了她甚至大打出手。
她被嫉妒的女人告上了法庭,但正如辩护律师所说她的唯一罪过就是她太美丽。
美的东西总是遭嫉恨的,总是被贪婪的眼光吞噬。
为了生存,玛蕾娜也不得不与人们周旋,但却坚守着底线。
然而,玛蕾娜纵然能够以坚定和拒绝来对付那些“来到伊塔卡的求婚者”,但却无法解决面包和盐的问题。
轰炸又夺走了她的唯一亲人她的父亲。
终于,她只能堕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雷纳托心痛欲绝,大病不起,神父和女巫都唤不回他的魂,只有他的父亲了解他的青春症侯的症结,把他带到了妓院,在飞机的轰鸣炸弹的火光中,长相酷似玛蕾娜的露比达帮他完成了男孩到男人的那一步,这一次不是白日梦。
西西里解放了,当年为“领袖”欢呼的人们热情地欢迎美军的到来。
清算开始了,但头面人物风光依旧。
女人们的复仇烈焰燃向了玛蕾娜。
她被拖出来,痛殴,并被剪掉了头发,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欧洲,头发是神圣的,对头发的侮辱就是对本人的侮辱,在中世纪迫害女巫的高潮中,女巫被处死前都要被先剪去头发,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她们用头发与撒旦做交易,法力也藏在头发里。
)人们这样清算自己的同胞,为了出气泄愤,也为了表明自己站在道德的高位。
(大概就是汉娜·阿伦特说的“恶的平庸”,“邪恶的人出于嫉妒而行动;这也许是出于对他们自己(如理查德三世)无过错而无好结果的愤恨,或者出于该隐的嫉妒,该隐杀死了亚伯,因为‘上帝只喜欢亚伯和他的献祭,而不关心该隐及其献祭。
’或者邪恶可能受到自身缺陷的怂恿(如麦克白)。
或者相反,由于纯粹善意而感到对邪恶的强烈憎恨”。
——阿伦特《心灵生活》) 与别处不同,这里是清一色的女人动手,男人旁观,他们没有勇气出来制止疯狂的妻子母亲们对这个可怜女人的暴行。
她被双重打击并被唾弃了。
这不由让人想起波兰诗人塔·鲁热维奇的诗《辫子》:“在流放中所有的妇女发辫被削掉……这些头发不再闪耀光泽不再被微风掀起不再由任何人的手或者雨水,嘴唇抚摸”只有雷纳托心如刀割,但他无能为力,他目送绝望的被侮辱的玛蕾娜乘火车离开,这声汽笛也宣告了他的青春期的完成。
他长大了,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女朋友。
玛蕾娜丈夫尼诺的意外回归,重新打开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他的帮助鼓励下,尼诺找到了玛蕾娜,并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昂着头不失尊严地回到了小镇。
小镇的女人们是最敏感的,她们发现玛蕾娜的眼角也有了皱纹人也胖了,她们伸出了手,重新接纳了降到凡间的她。
和解和宽恕终于驱逐了仇恨和嫉妒,玛蕾娜也平静地接受了曾经伤害她的人们的善意举动。
那一刻,我感到人类是有希望的。
正如南非的图图大主教所说:没有和解和宽恕,就没有未来。
这是一部成长记录,关于心灵和身体。
弗洛伊德主义者可以将其作为性欲冲动的典型个案;左派理论家会从中批评法西斯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女权运动分子则会把它当做斗争的檄文。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阐释。
卢卡契曾说,电影是无神世界的史诗。
对我而言,这部弥漫着青春期的腥热气息、地中海的灿烂阳光和略带感伤的电影不仅是史诗,更是寓言。
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性欲、关于责任、关于美、关于脆弱、关于坚守、关于嫉妒,以及,关于信念。
寓言来于生活,却超越具体历史,因而具有永恒观照的价值,青春遭遇美,影像叙述了有关成长的亘古寓言。
“后来我长大了,交过许多女孩子,她们总问我会牵记她们吗,我说会的,但那只是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候。
有一个人,甚至从来没有问过我的名字,我却会永远记住——玛蕾娜。
”影片的最后雷纳托说。
莫妮卡.贝鲁奇拎着手袋穿街过巷,神色傲然,目不斜视--尽管她身上罩者男人贪婪的目光和女人妒忌的眼神。
她简直不是在演戏,她是在散步--我心里想。
是的,这个已为人妇却还让阅尽美女无数的超级因扎吉忍不住对她诉衷肠的女人,这个意大利的第一女影星,她的魅力足以撑起一部电影并让其它绿叶黯淡无光。
然而,导演似乎很迟钝,纵观整部电影,他不是在延续美丽而是在折损红颜。
他让我们的女神丑陋,让她堕落,让她饱经风霜,让她年华老去。
但如果说这是一部《羊脂球》式的控诉电影,我绝不苟同。
因为控诉电影缺乏它的天真和幽默。
以男主角作为电影第一视点这并不新鲜,但正是这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让我们眼前一亮。
他的作用就象《皇帝的新衣》里揭露皇帝的小女孩一样,他洞悉一切。
但很遗憾,他无能为力,他只是一个孩子而全镇的成年人都是"皇帝",结果他无处申诉无处揭露。
另一方面,让我们诧异的是:鼓动男孩去 明了一切的并不是他天真无邪的心,相反,他是怀着强烈的性幻想和模糊的性冲动去接近女主角的。
他渴望得到女主角的垂青,渴望了解女主角的一切。
然而现实无情,他只能望梅止渴。
在对美丽和性的渴望的驱使下,男孩干了很多少年在性心理成长期干的一切。
导演用幽默而睿智的手法完成了一次对性的调侃。
这样的调侃让我们发出缅怀而善意的一笑。
性毕竟是构筑在感情的基础上,男孩的目光也从女主角玲珑浮凸的曲线移向她的内心。
他的思想趋向成熟并且有了主见。
尽管有先入为主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嫌疑,但他矢志不愉相信女主角的圣洁,并尽一切办法去证明。
无疑,整个证明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由于全镇的男人的垂先涎三尺和全镇女人的虎视眈眈,而丈夫战死沙场更是雪上加霜,女主角生活和精神均进入困境。
更加不幸的是,她受到了别人的骚扰和诬告,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举步维艰,迫于无奈,只好放下尊严,拿出女人的本钱。
男骇将整个过程尽收眼底,他悲愤却无可奈何。
电影采用了一种夸张的舞台剧似的表演过渡了这一过程,律师的唾沫横飞,声色俱厉,后面包含着占有欲;送粮人迫不及待,上下其手的性饥渴;女人们妒火中烧,恶毒至极的咒语全部用小丑式的演绎方法表达出来,电影看似滑稽的表演把人性的丑恶放大十倍。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回味的只有男孩溢满泪水的眼眶。
如果电影至此结束,它充其量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各种丑恶欲望。
然而,它没有就此打住,因此,它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女主角的丈夫没有死去,并执着的把不堪忍受迫害而离家出走的女主角带回本来属于他们的小镇。
他们在众人不可思议的目光下坚强地生活。
战争让男人失去了一只手臂,让女人失去了她的圣洁,最后,当人们用枪尖戳着镶有莫索里尼的镜框游行时,我们终于明白到电影与其说是对小镇人们的控诉,不如说是对战争的憎恨。
让人恩惠的是,两颗经过战争洗礼的心并没有死去,依然坚强地活着,至此,导演让铅华尽洗的女主角告诉我们,美丽的是她无惧风雨的心。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个名字终究没有叫错,美丽是无惧时光飞逝和恶魔鞭笞的。
对于故乡,常常记忆中可能只是一部电影,一个女人,或者一艘船。
所以托纳托雷的西西里三部曲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一个女人和一艘船。
一架钢琴如同一片土地,一个女人教会了他一个男人应该了解的一切,不只是身体上的启蒙,还有关于人性的美丑以及家国的悲哀。
这些词汇都如此沉重,却因为都发生在西西里这部土地上,于是一切都喧闹而奔放。
战争结束了五十几年了,西西里岛上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不曾改变过。
黑手党的儿子还是黑手党,那些沉睡了几个世纪的橄榄树继续有一搭无一搭的收获着。
也许,每一个小镇都有一位女子叫做“玛莲娜”,或许现在她已经变做七尺粗腰的西西里老妪,顶着染过的菊发,穿着睡衣,继续行走在那条唯一大路上,当年那些曾经追逐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广场上闲聊的老头儿,他们一定还记得,“玛莲娜”。
他们可能和我一样,在很久之后,甚至忘了,“玛莲娜”其实还有一位老公,也忘了其实她一直深爱着自己的老公,电影即使已经是生活的精华,却还有那么多内容渐渐的要被遗忘。
于是,我们都只记得她的美,并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仿佛突然看见她朝你走来,才明白,原来她的美是如此的单纯而无辜,原来我们不只是外表丑陋,内心也是这么的猥琐,无法接受她人的美好,正如同无法原谅自己的丑恶一般。
我相信,对于玛莲娜,很多男生拥有的不只是爱情,爱情在此刻显得太过淡薄,那是一段人生,关于成长的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曾经十分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政治,我妈说,因为谁也离不开政治,于是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逃离政治的人。
直到我看到玛莲娜,我发现她就是那个逃离了政治的人,能在墨索里尼的煽动中继续默默前行的人,即使她的老公可能就是前线的战士,即使她也无法抵抗寂寞与饥饿,于是我才发现如果人不与所谓的政治勾结的话,就一定会被摧残。
人类社会的政治,说穿了就是要彼此捧臭脚。
如果你在这个庸俗的体系之外的话,生活平静的时候可能尚且一团和气,一旦动荡来临,风口浪尖的受害者一定是在群体之外的人。
而美丽这件事本身就是惹人嫉妒的,所以,玛莲娜,即使她毫无兴风作浪的想法,却也无法平静的生活,因为邪恶的是我们这些平庸的人。
我常常觉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海上钢琴师》其实是一部片子的内外两个面。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关于爱,《海上钢琴师》是关于精神家园。
他们都是悲惨的,只是因为他们的爱不在他们的精神家园中,所以他们才会在选择中痛苦。
1900在电影的最后不是曾经对Max说过这样一句话: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 It's a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这个世界太大了,却没有1900容身的地方。
虽然琴键是有限的,但是他带给1900的人生确实无限的。
而船下的世界虽然看起来是无限的,却无法带来他任何一丝确定的存在感。
所以,最后,虽然他深爱的女人和他人口中的焰火与幸福都在船下的世界,他也还是选择留下。
因为这里有他的精神家园。
这就如同多年后,玛莲娜终于挽着她的老公再一次出现在西西里的小镇上时,所有人的呆住了。
她们本以为成功地摧毁了这个完美的女人,却在多年之后发现,即使你抓破她的脸,剪断她的秀发,也无法摧毁她的信念,她的精神家园。
对于这样的片子,我只能在热烈的捧臭脚中讴歌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Malèna)是2000年发行的一部意大利剧情片,由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莫尼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主演。
该片讲述二战时,13岁少年雷纳多迷上了当地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少妇玛琳娜,她丈夫上了前线,而她的美貌招来当地妇女的妒忌和排斥。
少年幻想着跟这个大姐姐重演电影里的浪漫片断。
这部片子让我记住了一位动人的女子,片中玛莲娜的扮演者——莫妮卡·贝鲁奇。
她实在是太美丽了!
电影以少年雷纳多的视角叙事,表面看是在勾勒一个青少年的成长,实则是在用一种较为丰富又不是单纯的方式去讲述一个美丽女人的悲伤故事。
之所以悲伤,不仅仅是在那一个令人心疼的拽打场景,还在于玛莲娜这个人物所经历的流言、猜忌、误解、嫉妒、怨恨甚至赤裸裸的身体侵犯(那个看起来一本正经的理发师和严肃的律师,都没有忘记去占有玛莲娜的身体)所导致的人生坎坷。
不容忽视的还有时代背景,战争让玛莲娜和丈夫分离,让玛莲娜承受孤独和谣言的痛苦,也让她的丈夫遭受身体和心灵的摧残。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美和人性的丑,还展现了青春的躁动和成长的烦恼,更揭露了战争的残酷。
美貌无罪,单纯无罪,可是这两样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放在一个女人身上的时候,在这个人性还没进化到至善的世上,这就是一种灭顶的灾难。
挺遗憾我看的是非常绿色的版本,不是说非得看什么暴露镜头不可,而是我在一路下来的马赛克中只能更多体会到好电影中露肉的必要性,永远不是为露而露,每一个镜头都自然有其深意,而思想猥琐之人看到的却不过是最浅显的不同色块的像素罢了,可悲。
最想说的还是之后的结尾,玛莲娜挽着丈夫的手回到了西西里之后在菜市场的那段情节。
非常讽刺,算得上全剧最高潮。
一句“早安”前后的变化让人唏嘘。
玛莲娜说出早安时的心情是如何的?
面对着曾经疯狂大笑对自己施暴的女性,她为了今后的立足,不能像爽文里的女主一样潇洒地回一句“Fuck you all”,而是最终选择沉默,隐忍。
其它的妇女呢?
为什么“原谅”了玛莲娜,无非就是她衰老了,有鱼尾纹了,容颜不再如最初时美丽得咄咄逼人,对她们自己而言“没有威胁”了——更重要的是,她丈夫回来了,她有了家,有了依靠,不再是谁都可以随意践踏的弱女子,她也不再是单身的女人,也不再对自己的家庭“造成威胁”再换个角度说,从最初的清冷,到最后虽然依旧话少却开始妥协对着仇人微笑问好,玛莲娜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而不过是和那些长舌妇“一样的人”,一样需要料理家务,一样需要买菜做饭的家庭主妇。
“我们都一样”就是那些妇女停战的原因。
很真实。
毕竟这样的男人和女人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玛莲娜回西西里那时紧紧挽着丈夫时的那个踉跄,一路上男人和女人们看她的眼神,玛莲娜回到菜市场买菜时的不自然和紧张,被问好时意味深长的对视和沉默后的问好,和男主唯一一次对话时最后的回眸,无声处见惊雷,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让人折服。
电影结尾还是太仁慈了,给了玛莲娜一个虽然略显狼狈却依然美好的结局。
即使电影加了一层蜂蜜,还是没法不去想象真实中那把不会被善心修饰的匕首,究竟会如何锐利。
sfw最爱片之一(另一部就是神女)。伪善的男性视角反省片(跟沙村广明一个套路想搞色色套了个立意高点的故事上去……
为什么我看了只觉恶心……无限夸张。女主撼动城市的美丽?她每天性感地招摇过市只让我看到一群只会用嘴巴思考的刻薄女人和只会用生殖器思考的下流男人。男主沉浸在跟踪、偷窥、 手淫、性幻想里,这就是所谓青春期?每一个男人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性是神圣美好的,但是性不是生活的重心更不是唯一
大登拍的小登故事,臭味熏天……这不是人性故事中夹杂青春萌动,是猥琐意淫性骚扰中稍带了点人性……叙述方式有种“嫖客救风尘”的自我意淫满足感……时隔多年再看,莫妮卡贝鲁奇的美貌真是这电影的遮羞布
你凭什么对优雅拳脚相向,你凭什么对美貌滥用私刑,所有人都在嫉恨、垂涎,唯有撸管少年的那一发春梦,安翔骀荡,浩瀚无边……劈艾丝,莫妮卡贝鲁奇这戏演得太苦了,不是被脱光就素被殴打,好心疼 = =
但唯一我从来没忘记的,是一个从来没问过我的人。
我觉得还行吧,口碑有点过了。不过莫妮卡贝鲁奇确实是美的倾国倾城,她是除了佩内洛普和苏菲玛索之外我心中的第三女神。这部电影其实也就因为她才有传奇色彩吧。只是不喜欢里面的小男孩,懦弱而YY,典型的闷骚。。。。诶,我最讨厌的就是闷骚男了~片尾那句台词倒是非常经典!!
男凝 雌竞 高高在上的俯视视角 等等各种恶臭的元素集大成者 这不是几个美的镜头语言可以抵消的low
在乌鸦的世界里 天鹅也有罪
厌女和男凝的超典型案例。男主意淫跟踪偷窥偷内裤样样在行,女主需要帮助的每一个时刻,他只会沉默,并在心中无能狂怒。最后总算干了件人事,可把自己感动坏了,发表了一箩筐跟放屁没啥区别的感言。女主被塑造的不像个人类,更像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个悲惨的性感尤物,逆来顺受从不辩解。人长了嘴不止可以用来吃饭,还可以用来说话,为什么受委屈被冤枉就一直闭着嘴优雅的杵在那儿,看的人很窝火好吗。还有就是真的难以理解村民们居然仅仅因为嫉妒女主的美貌,就让一位军人遗孀吃不上饭沦落为妓女?这村子里全是爱嫉妒的丑女和一到关键时刻就缩龟壳里的色胚是吧,不至于吧? 被德军占领我唯唯诺诺,对待女人我重拳出击,他们不感到耻辱吗?!
她有什么罪过?她唯一的罪过就是太美丽。这就是为什么托那托雷只看了一眼莫尼卡就确定她是女主角。她的美如同清晨的一个梦,那样靠近,又那样遥远。 西西里不美丽,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尘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让人惦记,我也如那少年一样把玛莲娜放在了心里,然后看向彼岸,那里依然有如花盛放的容颜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 一个是男孩的成长 一个是女人的蜕变 “唯一我从来没忘记的 是一个从来没问过我的人”我觉得这是导演最终想表达的主旨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 也许再少一点情欲的赘述 多一点朦胧的美的描绘 就会更好 ★★★
“你必须是在公众眼中的(表现得纯洁的)荡妇,我才能私下淫秽地理解、拯救(享受)你”,崇拜就是迫害。
我怎么觉得是部烂片啊!不晓得它在讲什么主题!
但唯一我从来没忘记的,是一个从来没问过我的人。
我真的要疯 看个电影看得我鬼火冒 我这辈子都没看过这么烂的电影 邪恶虚伪恶心至极的人类 简直气得我捶墙 这个小男孩也不是个好人 这么多坏人 简直虚伪邪恶得救了大命 我这辈子都没看过这么烂的电影 我真的要气疯了 气傻了 我这辈子的错误之一就是看了这个电影 千万不要看 看了就是浪费时间 浪费金钱 浪费生命 浪费一切 好吧发泄完了 如果导演真的要反讽的话 我操 这是反讽吗 不 是吧!!这个小男孩就已经够邪恶了 偷人家内衣我要不要这么恶心 我真的会吐🤮 不知道 吧这是导演的视角吗完全不是反讽好吗!!!这个反讽完全不成功 反而暴露了 电影制作人员 低级粗俗 落后 歧视女性 封建的思想 给了一星简直是给多了 就应该给半星 半星还是看在美女姐姐的份上给的 太虚伪了 这群人类 狂热没有思想。!
贝鲁奇美得不可方物!一颦一笑都透露着女人的魅力!同时一些人的丑陋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过程很令人心痛!音乐选择的很棒!
不知为什么影评里面似乎大家都在说Malena多年后回到岛上获得其他妇女的善待、而她原谅了她们是什么温情的结尾,我靠,没有见过比之更加虚伪的事情好嘛!美丽有什么错,错的都是其他居民的冷漠、无情、贪婪和淫欲。或许我就想要出口恶气、以牙还牙的人。明显是讽刺故事 Chris
男凝典中典了,消费女性苦难再给她发个牌坊了事。对♂权来说,女人的自毁不是反抗,是取悦。
得不到的就毁掉,植根人性的厌女行为。又或许是一种畸形的嫉妒。最后人们与她友善,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赎罪吗?或许是因为将曾经美好得无可企及的她拉下神坛后,觉得自己配与她打招呼了,才主动对她说“早安”的吧。
当情色片看的,小孩儿不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