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完全不懂艺术,就谈谈看了一场电影的直接感受吧。
就是看百老汇办德国的影展,看到票都卖完了,然后就买了最后的票进去坐着。
第三排最边一个座位,在最近银幕和最边银幕的地方,大场景的俯视和全屏镜头,头要抬得高高的,蛮辛苦的。
说实话真想到最后一排的地上去坐着看了,但又出不去。
不过只有一秒钟,就秒呆了,被凯特的阵势,和对白的内容。
我的天啦,震憾。
一边看,一边根据场景写出这些感受的词语:冰冷 空洞 满屏 俯视 愤怒 力量 僵硬 笨重 沉重 死板 空无 复杂 凌乱 空旷 笨重 垂死 老旧 丑陋 伪装 控制 未知 迷茫 梦幻 年轻 希望......一边看,觉得这样满屏的表达,真要考演员的水平啊。
一边看,并把电影的文字翻译全部拍了下来。
前面的那段话,我真是想录下来啊,就是太慢了。
以下是整理的,花了一天的时间,根据拍下的照片做的文字记录,前面部分没记完,从1/4开始记录比较完整,但偶尔会拍少几张。
艺术就是感受,记录文字的感受。
达达,就是虚无。
一如你们的宗教,虚无。
再无宗教,再无共和主义者,再无保皇派,再无画家,再无作家,再无乐师,再无雕塑家,再无帝国主义者,再无无政府主义者,再无社会主义者,再无布尔什维克,再无政客,再无无产阶级,再无民主党人,再无资产阶级,再无贵族,再无军队,再无警察,再无祖国,再无这一切,再无一切,只有虚无,是虚无!
形态不定的变种,如何指望建立秩序呢。
不想冷得发抖的人,就得大步走。
我们和一起大步走的人,看到远方。
正在苏醒的晨曦,晶莹透亮,正发出第一缕光芒,令人欢欣雀跃的第一缕黎明之光,和伟大的艺术乌金,将开始其胜利之旅;今天我们比以往,更相信我们的意志,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唯一的生命价值。
而这个价值就是,永恒的变化。
我们必须重建城市,使它变得,像是巨大喧嚣的造船厂一样,无一处不灵活,机动,有生气在空空如也的未来门前,今天我向你们艺术家,画家,雕塑家,赏和诗人宣告,艺术不是谈资,而是真正快乐之源向你们宣告我的言行,我已将自己,变形为零的形式,从不良的学术派,艺术泥沼中摆脱出来,物体象一烟雾一样,消失无形,我已摧毁了边界,摆脱了物体的限制,这受诅咒的边界,禁锢了艺术家,并误导他,远离毁灭一切的目标,我们永远有新发现,而我们的发现不可隐藏,强行将我们的年代,融入过去的年代,实为荒谬之至,生活必须纯净,才能进行正常演化,艺术不应趋于简化,而应趋于复杂我在所到之处宣扬堕落,手从天堂指向地狱,眼从地狱指向天堂,人的生命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如泰山,其实是一回事,唯一永恒的,就是“死亡”一词你可能享受生活,别人教你什么,你就喜欢什么,如果你不是那么胆小地退缩到,那些你被迫去想的崇高理想和不存在的抽象龟壳中,所有这些废话,不过是教条,你就会站直了,玩大屠杀游戏你不明白,一个人什么都不靠,也能感觉幸福,我们见识过一切,我们什么都不爱,我反对体制,最能接受的体制是,没有体制的原则,逻辑的废除,记忆的废除,考古学的废除,未来的废除你就象你的希望一样,虚无你就象你的天堂一样,虚无像你的偶像一样,虚无像你的政治人物一样,虚无像你的英雄一样,虚无像你的宗教一样,虚无放弃爱,放弃唯美,放弃智慧,这负累,因为在新文化里,你的智慧荒唐又渺小,只有迟钝无能的艺术家,才会用真诚,来掩饰他们的作品,艺术需要真相,不是真诚,为透明,为清澈欢呼吧,为欢呼吧,为水晶,为流体,为优雅,为笨拙,为闪烁,为光亮,而欢呼,为永恒的建筑欢呼,建筑可以很空旷,火红色,质地平滑,坚硬,有棱角,残酷,圆形,精致,彩色,不雅,彰显欲望,梦幻,有吸引力,让人不快,悸动,充满活力或死气沉沉,如果冷,就冷得象块冰,如果热,就热得像烈焰,建筑必须燃烧现代主义者,有完全相同的情感价值,人不是有规律的,人的想法经常跑题,想完一件事再想另一件,而是同时想两件事,断断续续的。
什么逻辑,逻辑就是个错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整个世界,就像个见鬼的业余乐队在演奏,是谁对真诚提出质问的是通过个人情感净化,明确我们自己的人呢,还是那些讨好本就不多的观众,不成形队伍的,艺术家们呢我们自己以外,从不可能产生真相,生活就是, 对时不时的雨天,开放的系统,没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内在价值之物,其富有的诗意,只在内部维度发展壮大,我们寻求的真理,不在表象,而在思维上,我们必须创造,人类不再模仿,而是发明创造,他在为世界补充事实,人类生于自然,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新的事实,一首诗,一幅画,一尊雕像,我们必须创造,这是我们时代的标志强加美学限制,从自己的能力中,不是整合旧的价值观,而是创造新的价值观,我们留在身后的过去,是腐尸,我们将未来交给占卜师,我们要的是今天,不再回顾过去,别再谈什么未来主义,奇迹般照亮着独一无二又对向上升的“我”,异常敏感,永远更新,又永远相同,让我们崇拜先锋派,让我们热爱这个无与伦比的世纪,我们的利己主义,我们的信心毫不动摇,在我光荣的孤寂中,我通电的神经,发出了奇迹般的炽热,我得到了启发一个伟大时代业已开始,精神上的觉醒,不断恢复失去的平衡,对精神播种,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门槛上,一个伟大灵性的时代,艺术,文学,甚至是“精确”科学都在这“新”时代,处于不同的变化阶段,它们都将,被这种灵性所征服,我们正在摆脱,各种束缚,记忆的,联想的,怀旧的,传奇的,神话的束缚,我们正在创造,明显既崇高又美丽的,现实形象,不从基督,人类,或“生活”获得灵感,建造教堂,而从我们自己的情感中,获得灵感建造教堂极点就是现在,和浪漫的人来说,它们只不过风景如事,饶有趣味,而富人毫无例外,全都令人厌烦,伟大的艺术漩涡万岁,我们的漩涡,并不害怕过去,它已经忘了过去的存在,“**”是唯一活跃的东西,生命是过去与未来,而现在是艺术,我们代表着现在,这一现实,而非伤感的未来,或是无赖般的过去,未来派如今,对机器飞机等过分赞赏,他们是当今那些所谓的现代主义者,之中最为浪漫以及多愁善感的人,如今我们,不想对着汽车大惊小怪,它们像刀叉大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人类的无意识,人类的愚蠢兽性,还有他们的梦想,艺术直觉永远是原始的,还是爱恋的人,我支持的艺术亲爱的想象力,你那慷慨的品质,“自由”是唯一,我们虽然继承了,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只有想象,给了我一些暗示,这已足够让我,投身于此不惧犯错,直接相关的事实,我们抛弃 了,所有不合常规 的,一个人从出生至死亡,所有不合常规的,在文明和进步的幌子下,考虑和我们经历,只允许我们,目前仍流行的绝对真理,我们仍然生活在,投身于此不惧犯错,提供我生活可能的样子,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诸多不幸可至少,仍能使我激动的词语,我最喜欢我们仍然生活在逻辑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把自己交给梦想家看看孩子们,树林非黑即白,梦中人永远不会醒朝着人群开火,让自己入迷,万一你死了,你确信自己,会在死人堆中苏醒对吧,我相信在未来,梦与现实这两种状态,将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即超现实,理性并不创造任何东西,在创造形象之时,它隶属于潜意识,潜意识是丰富的源泉,蓄满了,为心灵所感知的意象,包容着,构成人的本质的观念,潜意识塑造构成,并改变个体,我相信人在自己所选的,非理性道路上,出发行进,以及抵达目的地时,会感到的纯粹的欢乐,别了,荒谬的选择,梦里的黑暗深渊,形形色色的对抗,以及长期的耐心,别了,季节的飞逝,人为的思想秩序,危险的坡道,以及一切事物的时序,但愿你能下点功夫作诗,今年夏天玫瑰是蓝色的,大地披上了翠绿的斗篷,像幽灵一样,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活着和不再活着,不过是想象中的解决方案,存在感在别的地方,要耗费很多时间做日常之事,将它们作为艺术,赶到意识层里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它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蔓延着的线条水生巨兽的强势站姿观念或概念,是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使用一个概念艺术形式时,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实施起来,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观念成了创造艺术的机器,这种艺术即非理论性的,也不是理论的例证,没有目的性,不管艺术品,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它必须源于一个想法,它是什么形式呈现,不那么重要 ,艺术家所关注的,是概念与认识,形成的过程,这个作品,不仅因为他们能轻松地说谎骗人,或是迅速而决然地,或杀害他人新的网络形式是,人类扮演上帝,速度超越了时间与地点,速度就是力量,速度让虚假信息,让时间与地点,迷失了方向 ,它是一个我们对调整的痴迷,使得我们,腾不出时间或地方回头,如今说什么也太迟了,今天已是昨天,其记忆 已经消失,我们怎么能够向前走,意味着见机行事,双目久久凝视着某物,知识变成了信息,以致言不及义,话语成了观点,你一无所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反省自身就是照镜子,深思熟虑就是说,想着自己如果人类,并非面对黑洞的话,这些或许都还可以解决,他意识到自己的绝对机能,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意识,已被夺走,人类曾具有独创性,与一定的真实性,一切都消亡 了,终结了光能够创造多少种彩虹,会对热浪的差别多敏感,想象一个,充满难以理解的事物,有着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运动,以及不可计数色度的世界,“太初有道”,之前的世界,让所谓的幻觉,进入你的知觉领域,接受梦中所见,不管是白日梦,不必让心灵之眼,能令灵感产生共鸣之处,或是能激起想象力之处,你们可以参考,老电影,新电影,音乐,书籍,绘画,照片,诗歌,梦境,闲谈,建筑,大楼,桥梁,树木,云朵,水体,甚至光影,我希望你们只选择那些,直接与你们的灵魂对话的东西,这样做的话,就算称为剽窃真实性非常宝贵,而原创性并不存在,所以不必费心隐藏,你的剽窃行为,让——吕克戈达尔的话,关键在于你要把它们带到哪里去不能出现导演的名字,一定控制住个人品味,我已经不是艺术家了,我发誓,一定忍住作品创造,因为我认为,这个瞬间比整个永恒还要重要 ,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从我创造的人物,和场景之中带出真相,倾尽全力在所不惜,任何高品味,以及审美方面的考虑,事实创造规范,真理带来启发,电影艺术里,有更深层次的真理,还有一种叫做富有诗意,令人欣喜若狂的真理,这种真理神秘莫测,唯 有通过,虚构想象,及因袭才能触及我与我所处的,与一切存在于僵化怯懦形式中的权威,我是数百万,不随大流的人中的一员,我们没有家,没有家人,不奉行教条,没有自己的地盘,不知道何为起点,何不终点,我向所有的偶像,与定局宣战,向所有,利用我自己的谬误,与可悲的恐惧,来束缚我的历史宣战,我只知道一些瞬间,一些如同瞬间的一生,以及一些带着无穷的力量出现,后来又“化为乌有”的, 建造众多世界的人,是一个崇拜肉体,崇拜美妙音乐,崇拜夜幕下轮廓的人,我没法知道你的名字,你也没法知道我的名字,明天我们将携手,建造一座城市!
直觉形式应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不是,对人世间生灵的克隆,但其本身就是灵性之物,自然本有灵性,供我们顶礼膜拜,对于那些,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人,我们我们会不屑一顾地说,你们,你们自以为自己是审判者,可终有一天,是要受到审判的!
我这个非艺术者的对艺术的宣言:感受,感受,感受!
* 本文首发于 ELLEMAN 睿士,亦发表于深焦 DeepFocus。
本届圣丹斯首映单元里最具实验性的电影得数由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尔德执导、凯特布兰切特一人分饰十三角的《宣言》。
朱利安此前的作品多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装置艺术与短片,在圣丹斯放映前,《宣言》刚在纽约军械库公园大道上以装置作品的形式展出,13 面巨大的荧幕上跃动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酒吧里的朋克女郎到压抑的家庭主妇,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妆容、不同的衣着,都在凯特绝妙的表演中显得立体迷人,最后呈现的马赛克拼贴形式大杂烩则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和音觉效果,产生巨大震撼力、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观众沉浸其中。
在圣丹斯,《宣言》以传统电影长片的形式出现,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纪艺术家、活动家、导演提出的艺术宣言,涵盖波普艺术、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道格玛95等,试图探索艺术的本质及其元精神。
以独白或画外音形式出现,宣言表达了对精神根基的渴望,既然原创是虚假的命题,只有发自肺腑的宣言能使这一切凸显真实,这只是一项运动的开端,宣言发出之后,形形色色的个体前仆后继,为此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影片兼具现代艺术的大胆气息,开头便是燃烧的烟火,在黑色幕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热烈,瞬间将观众引入矛盾的境地,一个否定理性又渴望理性的状态。
在电影的层面上,《宣言》谈不上吸引人眼球,导演坦言,若不是凯特的出演,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大量的语言堆砌和简单的片段叙事,很容易使观众分心,抽离的体验令人疲倦,激情澎湃的演讲亦导致听觉麻痹。
然而,影片的开拓性就足够伟大,全部取景于柏林,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拍摄,在一个历史渊源复杂的大城市里寻找与多个思潮内核相符的场景,加以匹配角色与文本,项目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冒险,诠释着现代艺术的宣言。
通过角色对比制造的强烈冲突再次淡化了其电影性,《宣言》渴望引发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讨论,渴望以全局的眼光包容万象,使得观众不禁发问:艺术是什么?
然而,对提问者最尊重的答案是缄默不语,正如导演说的,凯特不是发言人,而是宣言这一本体的化身,她没有代表什么,没有呼吁什么,因为那就是她。
有趣的是,影片选择了由一位女性来担任男性写出的宣言的化身。
尤记得去年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在《宣言》中一人分饰13角。
各大媒体都聚焦在她惊人的操作,却忘了真正的幕后“黑手”。
大家难道不好奇,连大魔王都想与其合作的导演,是何方神圣?
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朱利安·罗斯菲德于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
有着影像艺术家,电影导演,美术学院教授等多重身份。
“艺高人胆大的德国获奖导演”,这是《宣言》香港电影海报上对他的定义。
我们绝不否认,轰动一时的《宣言》为他赢得了名声,但这也是他应得的。
Deep Gold,单屏电影,黑白,2013/ 2014算上90年代到现在,朱利安也已经有至少超过20部影像作品,还不包括摄影作品。
早期他制作了大量的16mm和35mm电影,多以影像装置形式展出。
The Shift, 2008他的作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全景多通道投影,屏幕巨多,并同时播放的沉浸式体验。
American Night, 5屏影像装置;彩色,声音; 2009第二是时常充斥着辛辣的讽刺幽默。
The Swap,2015第三是对自我深刻的反思,对当代社会深刻的反思。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沉浸式体验很好理解,他善于将电影投射到多块屏幕上,创造出一种类似全景的效果,把观众带入一个超现实的、戏剧般的世界,那里的居民被日常生活的结构和仪式所困。
The Shift, 2008
《宣言》
《宣言》是罗斯菲德最新的一部作品,有电影和影像装置两个版本。
去年《宣言》作为影像装置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昊美术馆首次展出,采用的方式便是用十三个屏幕同时播放,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昊美术馆展览现场 ©️昊美术馆《宣言》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罗斯菲德的一次观影,以及与布兰切特的相遇。
他很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托德·海恩斯,曾执导了一部纪念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
《我不在那儿》剧照,布兰切特饰演鲍勃片中多位演员饰演“不同”的鲍勃·迪伦,其中布兰切特正好是最后一位演鲍勃的。
他对这部电影多人分饰一角的表现形式和维度吸引,所以与布兰切特达成了合作。
“历史上的艺术宣言能否影响当今社会”,这是《宣言》对当代的提问。
《宣言》剧照《宣言》的剧本是罗斯菲德引用了20世纪的一些艺术家的发言,观点和宣言。
他认为这些宣言绝大部分仍符合当下实际,毫不过时。
这是一次对创作者的致敬,也是一次曾经的宣言能否适用于今的检验。
《宣言》剧照罗斯菲德通过从100多篇宣言中筛选出了60篇,并浓缩成13个文本,借由1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下的职业身份表达出来,将艺术宣言引入日常生活,产生共鸣。
《宣言》剧照像在教师篇中便引用了贾木许的名言:“没有什么是原创的”。
布兰切特试验的老师对学生教育道:“你可以从任何地方窃取,那些与你的灵感有共鸣,或激发你想象力的地方…”颇有误人子弟之感,却有着辛辣的讽刺与幽默。
宣言,2016-2017 ©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Park Avenue Armory《宣言》与其以往作品都不大一样。
《宣言》的话特多,但在他另外的作品里,人物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反而突出的是音效。
《交易》,《干涸之地》
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7《干涸之地》拍摄于摩洛哥,片中工业部分取景于德国。
影片描绘的是一个未来世界,一队科学家来到了已经被人类搞得一团糟的地球,人类毁灭了自己的文明,古老的庙宇,宣言以及工业文明,连人类也销声匿迹。
科学家们身着白衣,对遗迹展开研究。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 2017©Roman März罗斯菲德一直很关注在现代社会和消费时代下心自由资本社会,如何塑造这颗星球和人类本身。
并将我们变成“愚蠢的消费者”。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审视这些问题,来开阔观众的视角。
这也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里。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2017© Angela von Brill他从青少年便乐衷于电影。
在《交易》中,他专注于特定电影种类,探寻电影本身。
The Swap,2015他没受过专业的电影制作人训练,但他经常感叹于电影拍摄所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在拍摄中及不同电影种类下营造某种氛围,创造出虚构现实和精神现实中的真实感。
The Swap,2017,昊美术馆,© Liu Feng另一方面,《交易》与《干涸之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它们都是探讨的都是当代社会问题。
它指问如今的一些货币交易,财产失控,以及银行存款不透明的情况。
现如今“交易”不断地发生,我们逐渐失去了对金钱的基本控制。
The Swap,2016 © Kruszewski
《小丑》,《愚人船》
American Night,2009他早期的作品,多是对于生命荒诞性的发问。
对于生命中的日常仪式,我们毫不怀疑,想当然地遵循,但我们审视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时,我们会发现,那是多么的戏剧和荒诞。
Clown,2005《小丑》讲述的就是一个小丑,没有观众,没有舞台,只有大自然和漫长的一天。
Clown,2017 昊美术馆© Liu Feng若隐若现的角色,可以被看作是生活日常荒诞的隐喻。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众所周知,德国有着悲剧性的历史。
罗斯菲德正好是二战结束20年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这代人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早期经常创作具有自己文化认同和名族认同问题的作品。
The Ship of Fools,2007因此他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所以在他的影像作品中,经常有一个多次出现的主题:一个人面对大自然,镜头向后运动,观众产生被自然淹没的感受,再直面这种自感渺小的美妙感情。
My home is a dark and cloud-hung land, 2011人类何其渺小,生命何其荒诞。
现在哪有人还会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呐,我们一直在接受,接受被安排,工作,接受观念,接受标准,一天结束了,大家就开始高举自由的酒杯,抱怨几句,最后再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
当我们审视自己这一天的遭遇,就好像什么都没做般荒诞至极。
American Night,2009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稍作改变,只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
「AME影说」第二期,便是一次不守规矩的放纵之旅,改变的机会放在这里,就看你想不想打破僵局了。
⬇️
AME影说 | 想要触摸现实,何不进行一次虚构的影像创作?
参考网址:朱利安·罗斯菲德官网https://www.julianrosefeldt.com/photo-works/—End—/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往期回顾:
嫉妒别人,不如让别人嫉妒自己 | 蜷川实花
立志成为漫画家,却“沦落”为鬼畜之父 | 伊藤高志
厌食症,“恋物癖”,被禁拍7年,依旧阻挡不了他成为大师 | 杨·史云梅耶
导演与艺术家,哪个才是你?
| 阿彼察邦
技术会进步,社会会发展,认知会扩展。
而人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人类的缺点也是永存的,无论信仰什么,都无法逃脱人性的轮回,人类被自我囚禁在原地打转。
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放。
就算是疯子,说出来的预言也不过是愚人的宣言。
《宣言》,又是一场北影节的电影。
没错,我就是冲着凯特·布兰切特来的,对电影讲的是什么毫无了解。
电影开场,无形的摄像机高悬在一个毫无生机的灰色工业废墟上,俯视着钢筋水泥的尸体和空荡荡的灰色楼房,流浪汉牵着狗蹒跚前行。
漫长的人名字幕后,凯特的声音开始用在影院中隆隆作响的声音念着旁白,有如声音刺耳的神祗,毫不怀疑地念出自己的宣言。
电影的主色调很冷,很灰白,很单调,配合着对于艺术门外汉来说有如念经一般晦涩难懂又震耳欲聋的宣言,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就像回到了理论课上。
这部电影里,凯特·布兰切特一人饰演13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场景,每个角色的宣言、职业、性格和口音也各有不同。
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未来主义,波普艺术,虚无主义,达达主义,激浪派,流浪汉,职业女性,女主播,工人,科学家,艺术家,都以凯特·布兰切特和13个场景呈现出来了,我无意赘述其中的每个细节,解构每个角色和场景的不同含义,我只想谈谈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和我看到的这部电影在传达什么。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以上帝视角观看人类本身。
而这个“上帝”,就是人类艺术家,你听到的旁白,就是上帝之音,就是艺术家的各种宣言。
电影结束后,我没听到有人讨论这一部电影。
《昆虫物语》结束后,人们在讨论这个电影究竟想说什么,在困惑导演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拍摄过程放进电影里;但《宣言》后,没人谈起它。
不知道是因为电影结束时,流浪汉最后那一段蔑视的话阻碍了大家的讨论,还是大家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
流浪汉蔑视所有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
我则认为,一些观众之所以看不懂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像一幅超前的现代派画作,在当代是看不懂的,只有到了未来,或者与创作者有着相同的预见,才有机会被看懂。
电影开头,在观众注视着流浪汉蹒跚前行时,旁白高声宣布:曾经统治全球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的创作已经越来越容易被局限,从创作变成了抄袭和嫖窃。
如果想要创造,不想剽窃,就必须像一个革命者让打破旧有的局势,不断的质问这一切,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在“未来”尚未到来之时,它会被认为是疯话或蠢话;如果革命爆发了,那么这幅画就会变成一个准确的预言。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艺术家去世了,他们的作品才被重视,是因为他们并非单纯的世界记录者,而是预言家,只有当属于他的时代过去,他所预言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家才能理解他的艺术,但这一切都晚了。
比如在梵高生活的年代,大部分人不理解他的艺术,直到他去世了很久,他的作品才被重视;最后,在现代被卖出了天价。
也许在更远的未来,这又会成为废品。
所以如果你想利用艺术手段来赚钱的话,那你就无法或不能成为一个预言家,因为如果你成为了一个预言家,一个革命者,那你很有可能被现代人当成一个疯子,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你。
所以只有当预言实现了的时候,不具备这种预见性的观众才会读懂这一佛电影。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跟《昆虫物语》很像,因为他们都采取了令人不适的方式说出了不被人们所注重理解的真理,他们所说的,所表达的,超出这个时代,超出了观众的理解程度。
只不过《昆虫物语》解构的是电影,《宣言》解构的是艺术,二者殊途同归,都解构了现实。
在我看来,电影中建立了一个宗教,叫漩涡,无论是科学家佩戴的漩涡徽章,令人头晕目眩的漩涡形楼梯,艺术家在发言时提到的漩涡艺术,都在彰显着这是一个信仰漩涡艺术的社会。
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现代人并无不同。
小孩会牵着双手转圈,母亲在饭前祷告时说的是流行艺术的宣言,流浪汉则对这世界发出未来世界的宣言,新闻主播张嘴就与记者讨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葬礼上,寡妇则眼含泪水,对于老老少少谈起唾弃他们虚度光阴的达达主义。
看起来,她们好像信仰的是更为理性、先进、具有人性光辉的宗教,但她们的生活却与现代人一样,枯燥、乏味、被禁锢在各自身份的牢笼中。
就像木偶师手中的木偶,说出命定的语言。
即使流浪汉唾弃这个世界,倡导着革命和改变,但导演对于未来,也就是革命后的世界并不持乐观态度。
因为人性是不会变的。
不管人们信仰的是达达主义,是基督教,还是共产主义,人性永远如此。
不管他们换了什么信仰都一样,从一开始的沉浸于新时代的欢乐和怀疑,转变成对于时代的麻木,被时代所局限,沉浸于嫖窃、抄袭。
这只是一个轮回而已。
影片中,不管在哪一个场景里,不管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主演都是同一个人。
而人也与影片一样,不管被放到哪一个时代里,人性都是一样的。
具有同样的优缺点,有着相似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以上帝视角拍摄这一部电影,正是身为艺术家的“上帝”在赤裸裸地审视和嘲讽着人类自己的所作所为。
上帝不也是人类塑造出来的另一个加了滤镜的人类吗?
这电影里,漩涡主义者所说的话,所上的课,看似荒诞不经。
但放在那个时代又是合理的。
正如现代人看过去的人会产生优越感,会觉得古人可笑,因为他们不明白,过去的人怎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殊不知这样愚蠢的错误仍然在现代社会中上演,只是他们看不到而已。
现在人们知道了,古人看待自己就会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不解——未来的人怎么会做出说出如此荒诞不经的话?
大多数人类都是间歇性盲目的,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而不盲目的人说出来的话,被认为是疯话。
所以只有疯子间才能相互理解。
对,未来的人会意识到疯子所说的话是神奇的预言,但又怎么样呢?
过去的疯子已经死去,却被捧上了神坛,而当代里说真话的人又会被认作疯子。
所以人类永远在犯同样的错误。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歌颂人性不同,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激浪派,都脱胎于对于人类的失望和嘲讽。
但这又如何,嘲讽人类的人也无法摆脱人性的弱点。
技术会进步,社会会发展,认知会扩展。
而人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人类的缺点也是永存的,无论信仰什么,都无法逃脱人性的轮回,人类被自我囚禁在原地打转。
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放。
就算是疯子,说出来的预言也不过是愚人的宣言。
Menifesto:all the solid melts in the air,to put out a menifesto,you must want A,B,C,to formated against 1,2,3.To fly or rage,to shapen ur wings to conquer and seminate little abc or big ABC. To sign,shout,swear,to prove ur no plus outro,to organize pros to form an absolute and irrefutable evidence. I am against action. I am for continuous contradiction and affirmation too . I am neither for nor against. I do not explain,because I hate common sense. I am writing a menifesto,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say. I speak only of myself and since I do not wish to convince.I have no right to drag others into my river. I am olidged no one to follow me. And everyone practice his art in his own way.if he knows the joys to rise like an arrow to extra layers or other joys to goes down to mine of corpos flowers,fertil basels. and Does anyone think they find psychic base common for all man kind. How can anyone expect to put order into chaos to constitute that infinite shape of variation?
MAN
从戏院的走出来重新回归繁华的城市的那一刻,我不禁有些不习惯。
看完这部电影好似我又去了一趟欧洲(不确定电影的全部取景地,但是我很肯定有一幕是在Berlin前西德山上的那个观察台上拍的)。
电影叫Manifesto,本身就是对宣言的一种“宣言“。
作者对于各种art movement的理解和看法,我并不是非常认同,但是对于立场我和他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导演认为这个时代是被资本主义、工业化等过渡侵蚀的时代,处处渗透着腐朽颓败的气息:自然这就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它不再因“模仿“而存在,从而脱胎于古典艺术(academy art)。
我之所以说不太认同导演的理解,并不是认为它说得不正确,而是我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来去理解一段艺术运动的宣言;而不是片面主观的将个人情绪添加到每一个艺术词汇上,如此我认为导演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肤浅的(literally)。
比如,葬礼上反社会反人性的致辞,导演认为是Dada,但是我个人认为是Neo-Dada;以及家庭晚饭前的祷告词这一段,有人说是Pop art(的确也说得通但不明显,我的认为pop art更应强调消费主义),然而我认为这段来表达conceptual art 也说得通(因为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啊)。
此外,我觉得其实逻辑和间接上可以做得更好(我就当这部电影是Video art的集结,但是“策展“不怎样)。
以上仅个人观点。
如果你问我从“艺术的角度“给电影打分的话,3星半(not a masterpiece)。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爆肝了整整四十八个小时之后,我要来看这么一部探寻后资本主义世界艺术的电影。
一个半小时里不断涌现的种种概念符号,我勉强算有所了解的只有第一个长镜头的trading desk, 里面貌似thomson reuters的系统,和墙上闪现的VOW3. 一人分饰十二角固然是很有趣,不过对艺术思潮毫无了解的文盲如我,可能确实食髓而无法知味吧…就起始和末尾的流浪汉的高呼而论,我是不大同意的。
宣判资本主义死亡的应当也只能是资本自身。
旧系统的崩塌和新系统的塑立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参与者,流浪汉、交易主管、产业工人、戏剧导演、酒鬼烟枪、商人,共同推动的。
艺术家,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家,都没有能力来宣判一个时代的终止。
他们的在社会的diffusion中的身份都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产业工人用双手表现自己的力量,艺术家利用作品制造呼声表现自己的力量。
仅此而已。
撇开艺术论点,十二个角色剪影式地展现了现代中产生活的众生相,和艺术观点对于每个人人生态度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
快速而精彩。
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
有机会二刷吧。
http://filmrise.com/Manifesto-Press/MANIFESTO%20Notes%203.28.17.pdf
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让艺术成为我们抵抗世界的武器。
北影节放映《宣言》,片尾黑屏到结束时,现场出现了几秒钟的沉默,然后观众很犹豫地抬起手,稀稀拉拉断断续续鼓掌,不像别的电影散场时可以听到干脆整齐的掌声。
多少能看出一些不情愿的成分。
可以理解,纵然全程是凯特女神的独角戏,但是依然无法排解此片的晦涩难懂。
先锋的戏剧结构让很多人都云蒸雾罩不知所云,大段大段的让人费解的艺术宣言,以及歇斯底里的梦幻独白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说文德斯的电影太文艺晦涩,那么好吧,看看《宣言》,这部电影会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充斥着哲学性独白的实验电影,或者先锋艺术。
北影节上,有两部奇怪的电影看的让人有些懵圈,一部是阿巴斯的《24帧》,此片由24张照片特效合成一部电影,放映现场一大部分人对着会动的照片昏昏欲睡;另一部大概就是这部《宣言》,我想主创也许并没有打算让所有人看懂,只要你能听懂只言片语,或者无意间被某句宣言击中从而引发精神世界的山洪海啸,那么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下面是我看完后的一些凌乱总结,算不上宣言,因为不成系统,斗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艺术不必全部真实,但是应该讲真话,应该揭露真相。
艺术反对逻辑、理性、限制,崇尚抽象、感性、自由。
艺术不是剽窃、复制、模仿,而是发现、孕育、原创。
艺术应该关照敏感灵动的柔软内心,而不是物欲横流的冰冷外界。
艺术是个人自我革命的武器,而不是被社会政党或者某个集体利用的工具。
艺术家不光是某个具体领域的匠人,更应该成为那个更好世界发生的先知。
艺术不是死去的过去,或者被过度想象的虚幻未来,而是现在的每一个存在瞬间。
艺术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属,不是达官贵人的庸俗消遣,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创造,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不是绘画音乐某个领域独有的边界性概念,而是一种无限的流动的不断生长的生存状态,一种激越的毁灭的又创造的存在瞬间。
艺术需要剥离芜杂世界的无聊表象,凿开一成不变的坚硬外壳,直接深入事物最初的本质,让本真的灵魂成为艺术源源不断的源泉。
艺术应该蔑视权威反对体制,反对一切冠冕堂皇的口号或者束缚教条。
艺术不应该有任何界限,无论是政治压迫、经济封锁,或者是僵化的文化体制束缚。
艺术纯粹又不纯粹,艺术伟大又不伟大,艺术存在于在社会人群之中,并且,艺术塑造着人的性格更引领社会发展。
艺术不是金钱的奴隶,不是速度的人质,让利欲熏心的商人和研制脑残发明的科学家去死吧。
艺术应该倡导一种新的价值观引领人类的未来,而不是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孤芳自赏。
艺术不是好莱坞商人的赚钱工具,而是惊世骇俗的法国新浪潮电影。
艺术是酣畅淋漓的做爱,但艺术不仅仅是做爱。
艺术不是冷漠狭隘,不是恐同直男癌,不是铜臭的金钱,不是歧视弱势群体,不是耍酷搞婚外恋,不是装逼的学院派,不是法西斯统治,不是花边新闻明星八卦,不是学者名人胡说八道,不是被强奸的网络,不是犬儒主义,不是带着镣铐舞蹈……艺术只是艺术。
艺术没有程式化的标准,也没有商业与文艺之分,可以流行,可以风趣,可以性感,也可以恶搞,说是一坨光鲜亮丽的屎也行。
艺术从来不介意自己是不是一坨屎,就算它是一坨无人问津的臭狗屎,我们也应该把这坨屎变成一坨五彩缤纷的充满希望的屎。
艺术是一次次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艺术应该改造人的灵魂塑造美的心灵。
每件艺术品都是一场伟大的人类创造,在心灵掀起天翻地覆的革命。
艺术是夜空的星星,不是地上的高楼大厦;艺术是孩子手中的蜡笔,不是商人赚不完的钞票;艺术是情人间的低声细语,不是无止境的工作上不完的班。
艺术是对抗黑暗现实的武器,是治愈世道人心的良药。
艺术不能没有想象力,正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突破现实界限御风飞行,抵达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艺术属于每个新生儿,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尚未被物质侵蚀,所以美丽如彩虹,天空没有被残暴污染,所以永远湛蓝动人。
艺术终将带我们穿越现实的束缚,突破生命的界限,走过死亡的深渊,直抵自由之境。
自由,我们永远向往的天堂。
生活中处处是艺术,一切都是艺术,艺术没有边界,宇宙即艺术,所有可以拿来用的,你用心创造出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
世界已然无可救药,但是幸好还有艺术。
过去的一切已经死去,过去的艺术限制着艺术的前进,需要抛弃所有虚伪的僵死的束缚的旧艺术,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美学,让新的艺术诞生于世,多样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艺术要进步,必须抛弃一切愚蠢的腐朽的教条,义无反顾地向着人类心灵大胆进军。
同时,要敢于破旧立新冒犯权威,哪怕贝多芬、歌德、莎士比亚、波莱德尔、马尔克斯,也不是永远正确永远不可冒犯,大胆踩着他们过去,去创造一种全新的现代感艺术。
艺术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由内而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精神到肉体。
艺术应该革命,因为艺术已经堕落腐朽沉沦,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否则,艺术将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拥有这么多改变的无限可能,也从来没有一段历史像现在这样,艺术贬值得如此厉害,在物质和强权面前一文不值。
艺术错位如此严重,所以需要让艺术回到正轨,让艺术重新获得新生。
因此,艺术需要一纸宣言,去正视艺术的尊严与价值。
波普主义、达达主义、激浪主义、未来主义……都是一次次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尝试,他们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勇敢地踏过人类精神的废墟,在新的战场上插上艺术革新的大旗,即使失败也虽败犹荣。
而现在这个时代,看起来物质丰沛资讯发达,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资本化,处处都是所谓冠冕堂皇的发展进步。
但实际上只是资本的进步强权的进步,这样的时代不需要完整独立强大的个人,不需要标新立异的精神,以及天马行空超然物外的艺术,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廉价劳动力,螺丝钉电灯泡一般可有可无,一生被无聊的重复耗尽,鲜活的生命最终沦为毫无存在感的劳动力。
而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究竟是在解放个体成全艺术,还是在限制个体毁灭艺术,尚且是一个待解之谜。
所谓艺术宣言,就是破旧立新的先声,开启一场自发的精神革命。
就像《宣言》里说的那样,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艺术家,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浪迹他乡居无定所,用自己的艺术抵抗世界的剥削,从自己身上努力克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傻B时代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从自己的身上开启自我革命模式,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自己,让艺术成为最原初的样子,就像我们儿时想象的那样。
只有我们的努力坚持,这个世界才不会永远是一坨狗屎,而会变成一片“精神至上”“艺术至上”的人间乐土。
你的宣言,你的选择。
你可以的。
(一些零散的感想,难免有不成熟之处,欢迎补充交流)
宣言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系列的电影,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也是自己上网做了一些功课,电影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讲的很深,很深。
我知道,对于导演来说,想把他的宣言,一次性全部讲完,这部电影的时间完全是不够的,所以他应当是把最精髓,晦涩难懂,却又显而易见的部分搬到了银幕上,又以分饰十二角色为噱头,来宣告自己对艺术,哲学的一个理解。
未来主义,情景主义,绝对主义,贫穷主义.........每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观念,都是一场艺术的流放,激励着人们真实生长,很少有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因为彼此顾念太深,又各抒己见。
我本就是一个不愿寒颤之人,来源复杂,你又何苦将我淡化,归于简易。
与其说是一篇电影,倒不如说是一场生活短篇艺术,贴近生活,却又胜过生活。
让人不禁觉得,一个人的苦难,极易被忽略却又在某一时刻被人记起,矛盾与纠结的综合,本就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自我流放。
摆脱了束缚,才能创造更新,如若给自己设限,则变相给自己栓入一个牢笼。
你们太热衷于你们被灌输应热衷的事情,太害怕失去信仰,你们理应知道,不依附,也可以生存。
即便是安坐一刻,也就是舍弃一生。
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他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对于你们,对于我们,生命不过是个系统,任由大雨骤降,他们也毫不相干,只是诗意的相似我们当惯了审判者这个角色,认识人间从无到有的一个改变,但事物本身,本就是有灵性的,而那些不理解我们,滥用情绪之人,终将会被我们审判,这是我们的宣言
situationism(环境决定论),homeless man;futurism(未来主义),broker;suprematism /constructivism scientist(绝对主义/构成派),architecture worker in a incineration plant;dadaism(达达主义),funeral speaker;pop art (波普艺术),conservative mother;stridentism /creationism(创世论),tatooed punk;vorticism /blue rider/abstract expressionism(漩涡主义/蓝骑士/抽象表达主义);ceo(首席执行官)at a private party;fluxus/merz(激浪派),performance choreographer;surrealism/spatialism(超现实主义/空间派),puppeteer;conceptual art/minimalism(概念艺术/极简主义),newsreader and reporter;film(电影)teacher。
人类已经阻止不了大魔王表演了!
其实这片挺抽象的,内容有的很生动,但总体来说,对现当代艺术没有很深了解的话,如堕云中!
但是就是因为大魔王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大家就硬生生坚持下来了!
我们对大魔王的爱,让我们无所畏惧啊!
导演编剧在呈现理念,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只有大魔王的表演,无懈可击啊!
【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完全靠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撑起来,宣言简单粗暴看着让人昏昏入睡,只有三个短片还算OK,展厅设计特意让每一段宣言同时播放却没考虑到观众可能听不清的问题,电影院看体验肯定更差,因为展厅里看的话还有屏幕间的移动让人不那么昏昏入睡,电脑看的话那就告辞了呵呵。
看不懂的实验电影,除了凯特布莱切特一人13角的角色变换,还有穿得如同外星人的舞台表演场景,一无印象。
#8thBJIFF# 当装置艺术确实可能不错,但是用电影的标准来看就实在太无聊了,除了还算有个数据库电影的方法可以谈一谈,不然真的是想弄死导演了。要是都有结尾段Dogma95那么好玩该多好。
12个大魔王也扑了 反讽喊口号看得人想睡觉
看不懂,台词信息量太大,也许更适合阅读吧。唯一感慨的是凯特女王塑造角色的功力太可怕。
6/12/2017 Event Cinemas George St 4 (Sydney)
导演本身学过建筑,所以场景的设置和对摄影的安排都比较合理。但是这件作品作为电影本身价值不是很高,所谓的不要靠说教结果全在靠说教也很是打脸。凯布演技很撑场子,不过化妆更是神来之笔。居然和卡罗尔是一位化妆师,想说我爱你!
不解就反艺术宣言
反对和批评总是较创建本身容易的,因为往往只需要以点破面,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说教和宣言也总是较行动本身容易的,因为往往只需要在形式上做文章,就能让人不明觉厉。最后12个角色出来一起嗡嗡作响简直爆炸……
演技牛逼。这么长的在我看来毫无逻辑的台词是怎么背下来的。似乎只有最后一点点我终于读通了句子。完全看不懂。画面还挺美。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片,不是读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这些的别费劲了,不信中国大学有好好让学生讨论过现代西方(不只是艺术)思潮。台词翻成中文你都不知道哪段是共产党宣言,哪段是戈达尔说的,里面致敬的恐怖片都不一定看出来是哪部。
谈论文学、艺术、政治,也许用话剧表达,会更通俗易懂。
一人饰13角代表艺术不同流派呼喊艺术宣言 everlasting changes~
在葬礼上宣读达达主义宣言,在课堂上指点小学生dogma95,在天气预报演播厅里讨论概念艺术……如果对艺术史有更充分和深入的理解,可能每一段都会像dogma那样有趣。
又一次被演技折服,然而,是更适合在博物馆里放的镜像。
这部艺术影像的重点并不是凯特布兰切特或其表演,而是导演朱利安的概念以及大量引用的dadaism和situationism的文本(如最精彩的葬礼一节)
像是在看大魔王讲政经,一个半小时云里雾里,2倍速都嫌慢。这两颗星全是大魔王的
没有点艺术流派理论知识真是看不懂!
It’s not where you take things from — it’s where you take them to” -Jean-Luc Godard
全程感觉是导演请大魔王把他对艺术的看法和吐槽对着观众狂喷了九十分钟,关键是也没说出啥道道来啊,开始还行吧,听到最后变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佳诠释“有喜欢的演员照样看不下去”的电影是啥样。不是形式的问题,是说的东西撑不起来啊,在博物馆看反而应该会更糟心因为门票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