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演员的表演和拍片的质量我不想说什么。
我只想谈一谈我对这个故事本身的看法,它带给我的思考。
郁金香 这个故事至始至终的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听凭罗素剧本的安排扮演另一个人。
生活在别人安排的戏剧中逃避现实和真实的自己。
李宝宝 贯穿故事的始末,也许他已经完全的扭曲了。
可他说的一句话却那么惹人怜,只是我的感觉“所有人都关注你,所有人都不爱你”。
这句话的真实和刻薄相信很多人都有不愿意接受又无可奈何。
她的扭曲在股市里是有源头的,妻子的指责、离开、小狗的死、不断的被退稿、生活等等。
失意之际 郁金香亦罗晓霓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仅仅在网络上。
这个人让他忘却了现实生活的不顺给了他一直想做诗人又苦苦寻不到灵感的落魄另起了另一汪清泉。
罗素要的点击率 罗晓霓美丽自信的无忧生活 李宝宝要的真实与之相悖。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 不愿意接受与渴望相反的事实 一日混一日的洒脱,很多时候,慢慢的 渐渐的 我们被自己骗了 被骗的心甘情愿 乐极生悲。
罗晓霓说的 假装别人比自己要来的容易的多。
我很赞成这句话,因为很多人的血液中似乎就有着得过且过的糊弄言语。
我也不列外。
现代社会 谎言的蔓延 像瘟疫一样盛行 真实的荒漠 什么是真的 什么是假的 人性的扭曲 灵魂的无处可归 究竟是社会糟蹋了我们的赤子之心还是我们糟蹋了社会的一片真诚。
所有人都关注你,所有人都不相信你,只有我。
生活中有一个爱自己相信自己的人,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我们度喜欢被关注被爱的感觉,游戏厅里冷漠的人,隔岸观火的眼睛和态势。
让人心寒,我们不相信 我们开始相信不可能 开始喜欢这个囚禁了我们的谎言。
真理 真相 那里去寻。
是囚徒 那个囚禁我们的那个人 看不到它的存在 似是冥冥之中一股不可逆的力量 我们 这样荒芜的到老。。。
觉得整个狼来的故事,带我的体验就是2.首先不说别的,安以轩在里面很是养眼,可是那个爱吃萝卜的,兼有阳痿臆想的诗人李宝宝,简直就是恶心。
片子我觉得很有日本的禁室培欲的风格,只是男猪脚让我很难接受,冯远征的那张几乎面瘫的脸,的确是能体现变态的形象,但是换个帅点就不行么。。。。
整个故事很好,只是觉得拍出来,就缺了点什么。。。
好像主旋律,单调乏一。
这年头,骗人还是不好的,还是低调点,网络上的人,都是窥探着别人的隐私,指指点点,可是一旦暴露在外面,惺惺作态,各个冷漠不堪。
社会造就了这个氛围,不能改变!
很多年前就有人说过:"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神秘,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陌生。
网络红人罗小霓为了挽救自己日益下滑的点击率,答应了网络公司老板“直播绑架案”的计划,未料暗恋罗小霓的落魄诗人李宝宝对绑架案信以为真,孤身前往进行搭救,却导致两人一起陷入了更大的危机。
真真假假,《敏感事件》其实就是网络时代的一部浮世绘。
有了美国新锐导演吉尔·考夫曼的加盟,使得《敏感事件》多了几分西方影片的质感,如果同样的故事换成国内导演来拍,恐怕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了。
而这其实也给国产片的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我们既可以请国外的演员来演戏,也可以请国外的导演来拍戏,而不必局限于国内那些大导演。
300万美元的制作费用,与动辄上亿的国产大片相比略显逊色,可《敏感事件》的质量未必逊色。
尽管打着惊悚片的宣传旗号,可我更愿意将《敏感事件》当做一部故事片来看。
这部影片里既有李宝宝与素素的爱情悲剧、罗小霓的家庭悲剧、求职者遭遇的潜规则,还有网络时代人性的冷漠。
《敏感事件》中除了李宝宝为救罗小霓误杀小武那一段略显暴力之外,整部影片还是比较平和舒缓。
安以轩饰演的罗小霓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冯远征饰演的落魄诗人尽管心理扭曲,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敏感事件》中,李宝宝试图找到一个真实的罗小霓,可到最后也没有找到。
而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的悲哀,我们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工作、戴着伪装生活,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真的很难说得清楚。
正如《敏感事件》中罗小霓一样,她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会遭受人们的唾弃。
或许这就是炒作时代,网络红人们的真实命运。
“很多人关注你,但没有人关心你”。
关注与关心,一字之差,可意味截然不同。
我们有博客,有微博,有粉丝,可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显得太过虚拟。
《敏感事件》的真正看点其实不是惊悚,而是影片的现实性。
网络红人、视频直播以及对网络时代人性的剖析,使得《敏感事件》已经超越了商业片所承载的内涵,具备了纪录时代、解剖时代的价值。
中国的惊悚片还算不错了,题材很好,本来可以拍得非常精彩,尤其是这个选材,但是有很多原因是被限制的,有点血腥的要是拍出来估计就不能上电影院了,没办法,就说一点,比如最后的结局,太没有道理了。
都不理,当观众是傻子吗?
还反绑,最后如果罗晓妮杀了李宝宝,味道很多就不一样了。
总之演员很棒,剧本被很烂。
不谈电影局面,不说电影业界困境,也不说创作的集体阿尔茨海默,现在就来说说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首先,在画面上没有创造电影感,很难辨别出使用胶片拍摄的,应亮的dv电影,娄烨的春风也就这个画质,16毫米,35毫米,绝对不会创作出这么狭隘的视觉感受,而是前者有一种质感,后者有一种史诗般得开阔大气,而电影,如果不能用胶片,那就很难称之为一部电影尤其是在商业体制下,去看看《香水》的画面,不是说构图,而是那种画幅,视野,去看看《电梯里的恶魔》尽管是一部口水片,但看看那个画面,《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尽管是一步变态的片子,但是画面的电影感很强,大气开阔,而这部电影尽管我不确定他的设备,可是画面上电影感实在是不强,和电视剧的画幅差不太多,质感也差不太多,但这只是目测,推断而已。
再来说故事,故事立意很好,从电影理论的逻辑看,女主角在戏里戏外构成了一种自我叙述的互文本呈现,电影叙事本身又是对网络,影视剧,以及现实还有电影自身的多重意义指涉,构成了剧中剧,现实与剧情的网状结构,但是,问题是但是,故事本身被呈现的太混乱了,首先是人物逻辑混乱,冯远征的角色性格突变太突然了,铺垫明显不够,怎么直接就变成绑架了呢,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把人打死了,没查清就确认人死了,就算确认人死了冯远征也不能一点反应也没有,他的性格明显不是冷血杀手啊,再有就是冯远征到底是一个正常还是不正常的人,在剧中几次的场景呈现,冯远征都是一个正常人,怎么最后就莫名其妙的成了不正常的人了,心理变化的逻辑原因交代的太不清楚,显得不合逻辑,故事的每个单元有一些断裂感,冯远征把安以轩第一次关入柜子中后,突然剧情诡异的表现两个人的信任,没有一些前奏,就算是因为网络上的公开讨伐把两个人团结在一块,也需要一些过渡性的东西给剧情变化一些逻辑因由,最后再解释为一切都是假的,而剧情显得太突兀,一下子两个人就倾诉起来了,当老冯把安以轩第一次绑架后,他不正常的性格就暴露出来的,应该表现他诗人的歇斯底里,性格不稳定,但是剧情逻辑没有,而是以一个正常人来呈现,最后却解释为不正常,他的性格太不明显,观众得不到情绪暗示,逻辑上就接不上,现实可能是没有逻辑的,但是电影要是搞得和现实一样定位不清,就难以理解,而安以轩和老冯在神奇般的取得信任之后,明显老冯是正常的,他只是想挖掘出安以轩真实的一面,剧情逻辑也给的是这个暗示,就是双方获得了信任,结果剧情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假的的命题,那么就应该多暗示安以轩内心计划的东西,用以渲染安以轩的性格强度和冯远征的自说自话自顾自的精神沉溺,渲染一种诡异的祥和,这样电影的情绪强度逻辑暗示才起到作用,剧情发展才有了因由,最后,安以轩崩溃的歇斯底里也缺少一点浓度,刚还好好的喊着救命啊,煤气啊,结果一转眼就不正常了,至少我是得不到认同的感觉,而且冯远征一开始绑架安以轩--按照电影的剪接顺序,素材抛出的曲线来看,动作动机不大,一个没有动机或动机小的动作,戏剧强度是值得商榷的,总之就是,两个人的性格强度及其合理性没有交代到位,剪辑师的电影叙事逻辑与观念太平庸,剧情的转承启合过度的太模糊,没有逻辑甚至逻辑混乱,最后批判的力度又没出来,惊悚的气氛没有塑造,扭曲的心灵被社会摧残的性格及内心表的又没有力度甚至有头无尾,这是一个好故事,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现在的电影观众不好骗了,为什么电影业会有这么多的烂片在浪费资源呢,什么荒村系列,什么午夜惊魂,惊魂夜,异空危情,罪恶迷途,囧探佳人,就不能把资源让给那些有抱负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来做吗,为什么电影市场这么好,电影业又极度贫乏却就是不能破格提拔人才呢,结果是在一个好的市场下,一个烂的业界在烂片中集体狂欢又怨天尤人,诡异啊,中国影坛。。。。
从故事情节来看,获救是结尾,这也是本片的大方向,总算不是一个杯具。
但个人觉得,最后沙滩一幕罗小霓的回忆才是本片的结尾。
纯属个人观点,不解释。
有句话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本片归为惊悚是为了吸引眼球,片名也有点跑题,但总体还是有点教育意义的。
这是一个现代版“狼来了”的故事。
美女罗小霓把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网络直播出来,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并进一步被幕后老板策划成一个绑架案的受害者。
变态粉丝李宝宝的介入使得绑架案弄假成真。
她利用自己的演技逃出李宝宝的地下室之后,逃到一个网吧。
当她向那些此时此刻正在看她的视频的人求救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这是她的另一场“秀”。
这时她才发现,全天候的直播不但没有使她变得“更真实”,反而让她成为观众眼中一个虚幻的“角色”。
这是全信息时代网络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如果说舞台或者摄影棚是“前台”的话,那么现实生活就是“后台”。
在传统京剧中,“前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逼真,甚至到了如果一个戏子穿着蟒袍,见了真正的官员都不用下跪的地步。
而“后台”则是看客的禁地,所谓“吃饭不上厨房,看戏别进后台”。
这其中的道理我想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形象的逼真,而是在于:之所以让观众与后台保持距离,是为了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体会舞台上的“真”上;如果让观众对“后台”司空见惯的话,那一切都变成假的了,尤其是每一个角色附着其上的艺术化的“约束力”。
但现在全息的网络多媒体正在把无数的“后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其直接结果就是让人们厌倦了舞台上的虚假——艺术变成了虚假的代名词。
如果这还可以借祛魅的托词得到豁免的话,那更严重的恶果是:“后台”是一整套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对后台肆无忌惮地玩笑取乐就意味着原来的规范失去了约束的力量。
当后台被搬到前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之后,不甘满足的观众会像吸食鸦片一般继续要求提供“后台”之后的“后台”,而最终的后台就是属于每一个个人的道德和情感。
《敏感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个世纪末的著名影片《楚门的世界》(TheTrumanShow,1998)两部影片所不同的是,在《敏感事件》里,除了罗小霓知道自己“表演”的真假之外,其他所有人,包括罗小霓的老板都被蒙在鼓里。
甚至连想要帮助罗小霓找回真我的李宝宝,也从头至尾没有发现过真实的罗小霓。
罗小霓起初靠表演谋生,最后靠表演逃生,李宝宝连同他想要的真实一同成为罗小霓表演的道具。
而在《楚门的世界》里,恰恰相反,除了楚门之外,所有人——真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在“楚门的世界”里,只有楚门是真的。
——在这部影片之后的两年,真人秀节目抢占了美国几乎所有电视网收视率的宝座,并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真人秀是一场“后台”的饕餮盛宴。
新闻报道也成为一场无限持续的真人秀。
对于普通人,真人秀也成为一种行为模式,因为没有前台供他们表演,于是他们生活当成了表演。
美国有个网站叫做“justin.tv”,人们在这个网站上所做的事情就是像罗小霓一样全天候直播自己的生活。
很不错的一个题材,赞!
冯应该再心理变态一些,惊悚说不上,但的确反映了目前国内网友的心理特征:很多人会关注某个事件某个人,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当事者!!!
社会的悲哀,没有诚信的社会,你的纯真和善良只会被无耻的人利用,而那些无耻的人也很无奈,那么是谁,是哪个团体造就了这一切?
不知道导演是什么思路,整场电影根本没有悬疑跟恐怖。
就是男主角有些心理不健康,另外要说的事安以轩演的比较尽职。
这样的片子换谁都演不出什么花样。
明天(6号)《敏感事件》上映,虽然国内的片子很烂,但我还是抱着“冯远征应该不会接烂片吧”这样的侥幸心理考虑着要不要去看,看的话完全没有理由呀,总不会特意去看片中电脑的品牌吧。
看到宣传照上的支持方兴趣已经没有多大了其实。
定位的惊悚片不知道会不会像《B区32号》那样:全片算上送快递的5个人一共。
一个男人无法接受谎言,于是乎主动代替了真实的虚假,上演了一场虚假的真实。
BUG:那个三星的小本一会KITTY挡住后边的字母只露个“S”,一会挡住前边的字母只露个“G”,主角真有钱。
片中错别字我看到的就两处,作为字幕君,敢不敢细心一点?!
广告植入的……还行。
台词:“很多人关注你,但没有人关心你。
”结果关心你的还是个涉嫌变态(李宝宝)。
这台词意味深长的……
其实想法真是不错啊,对网络内外人情冷暖的刻画,对缺爱的偏执狂的挖掘,都让人觉得可以很有料,可惜氛围塑造得太差,安以轩在冯远征强大的演技映衬下沦为渣渣。
很多人关注你,却没有人关心你,这就是网络。。。
有点狼来了的意思,挺有意思的片子,关于炒作,关于网络内容的真真假假。
没在影院看的。
这类题材,拍起来着实不易,演技值得肯定,另外国产惊悚电影一律支持!
另外,在影院看的电影竟然跟豆瓣上的惊人的不符合,影片最后,罗小霓被警察救了,李宝宝被抓了。
不是惊悚片...顶多算是有点剧情,而已
质量差、无演技、瞎编。
完全睡觉状态
噗噗 安凉凉好赖斯的捏- -整个剧想怎样啊 老男人超级变态 想怎样啊 怎样!!二次元啥的真不靠谱啊
还不错啊,故事挺好的,离现在现实越来越近,不过拍摄在好点,逻辑在完备点就好了
很多人都关注你,但所有的人都不关心你.赤果果的说,达人们,该觉悟了!
这种电影,不拍也罢
其实我只是为了推荐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表达一下无奈
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当所有人都把假的当成真的,把真的当成假的,我们自己也会分不清楚是真是假。。。悲剧。。。
好了好了知道导演你是韩国电影fan了,学追击者就算了,还不忘植入一下老男孩。
每次一喊“罗素”,我就想接一嘴“克劳”。。。
惊悚片不惊悚,神经病不神经~尤其坑腐女!
-_-#差评!好不容易跑出来居然不叫人报警只是求别人相信他…… 这符合逻辑么… 编剧带大脑了么!?
冯远征很缺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