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安妮第二季

Anne with an E Season 2,清秀佳人,红发安妮(港),勇敢的安妮(港/台),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绿色屋顶之家的安妮,小安妮,安妮的故事,Anne

主演:艾米贝丝·麦克纳尔蒂,杰拉丁妮·詹姆斯,罗伯特·H·托马斯,达莉拉·贝拉,卢卡斯·杰德·祖曼,科里恩·科斯洛,艾默里克·杰特·蒙塔兹,达尔默·阿泽德,海伦

类型:电视地区:加拿大,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小小安妮第二季》剧照

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1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2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3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4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5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6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13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14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15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16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17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18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19小小安妮第二季 剧照 NO.20

《小小安妮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不尽如人意但勇气可嘉的改编

观看本季的同时,我也在看小说,改编太多初始我完全看不下去,一直等我把八本小说全部看完后过了段时间我才来把剧补完。

本季的最大争议就是改编问题,编剧可以说是紧跟潮流,无论是有色人种歧视问题、女权问题还是LGBT人群偏见问题……样样不少。

不得不说,一开始我是完全看不惯的,一个生活在19世纪(还是20世纪?

)的乡下小姑娘,她年纪小小却识破了村庄里所有大人们都未能识破的“淘金”骗局;她见到黑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排斥,而是邀请他来家里过圣诞;她初次意识到同性恋存在,便很开心地接受并与之相处愉快;她接受着保守的乡村教育却主张女性感情主动(见为什么不可以由女性求婚情节),一见到穿着奇特行为前卫的女老师便十分崇拜……这哪里是个什么乡下小丫头,这是穿越回去的时代先锋吧?

可是一旦接受了这些设定,又觉得未尝不可。

绿山墙的安妮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蒙哥马利创造了一个活泼可爱,善良纯真,但最重要的是有个性,敢做真正的自己的女性角色,再考虑到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从这个角度来说,编剧的改编还是符合安妮的精神内核的。

由此我也考虑到改编作品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改编才算好?

完全按照原著来?

绝好的例子就是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台词几乎都是一模一样,连书中的描述性文字都有画外音,但大多数人却仍觉得不好。

结合现处时代对经典名著做大幅度改编?

比如《神探夏洛克》,直接将福尔摩斯的舞台搬到了现代,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却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成功,而许多书粉们则认为其人设、精神内核等是最符合原著的改编。

因此我认为加入一些符合现代三观的情节也未尝不可,毕竟除了一些成年书粉,这部剧可能更多地是面向一些小朋友。

但是有些改编我还是不得不吐槽:存在感若有若无的男主角吉尔伯特,被弄得父母双亡、辍学去邮轮最底层打工,搞这么凄惨似乎只是编剧为了引入黑人线?

适当加入一些情节是可以,但这条线跟女主那边的主线基本上没有什么关联,真的有必要吗?

只给牲畜接受过的吉尔伯特,非常勇敢、主动并且淡定地给一位黑人女性接生这个情节,几乎可以称得上魔幻了,更奇葩的是后来的某一集,吉尔伯特突然又变得晕血了……而其中最令我不解的改编就是开篇出现的骗子二人组中长得比较帅的那位搞得玛丽拉“春心荡漾”的情节。

一位四五十岁十分保守的村妇,天天对着年轻帅气的小哥面红心跳的……这个画面着实有点辣眼睛。

我琢磨着这个改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难道是编剧希望给终身未嫁的玛丽拉加点感情线?

我记得原书中(还是第一季,记不清了)她好像跟吉尔伯特的爸爸是有过一段的,这还不够吗?

难道是编剧在宣扬女性追求爱情不应该在意年龄差距?

额……好吧,也不是不行。

全剧看下来,我的观感还不错,其实原著中安妮的童年只有一本,第二本就是花季了,第三本就开始工作了,情节起伏也不是很大。

看得出主创们是在努力充实安妮的童年生活,也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勇气可嘉。

也让我这种看完整套小说的人对第三季有了更多地期待。

 2 ) 暴躁

第二季第三集了,那两个杂皮啥时候能go away啊,我只想看安妮和小甜豆科尔的爱情啊,吉尔伯特去海外浪啥时候能归屋啊,爱德华王子岛那么美,它不香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为什么必须要140个字???????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过,虽然是两个杂皮,但是那个胖胖的还是有点良心,不想那个纳森,空有皮囊,心坏完了,还tease 我们玛莉拉,个狗!

 3 ) 关于安妮和她的所谓原配男主

我非常不希望她俩之间有什么感情纠葛,gillbert在我看来就是非常普通的一个男的,基本盘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然后标榜自己是女权男的男的而已,她俩没火花,也是真的不合适!!!!

个人感觉很多已经觉醒了媘妹会很希望能有个支持自己的男朋友,这个是正常的生理需求,我不否认,但其实也希望媘妹们能够擦亮眼睛吧,类似于gillbert的男生他们其实有一个大家很容易忽视的点,那就是他们虽然有一些女权方面的言论,但他自己享受的很多特权是他自己都没发觉或者说在装傻没发觉的,真正遇到利益冲突时,他会毫不犹豫选择保自己。

还想说一些关于有色人种这个问题,在sebastian遇见他的妻子之出,明明那个女性是有很浓厚的女性色彩的,我当时就一直在心里祈祷,这俩不要有什么瓜葛,好家伙,最后竟然还给我在一起了,哎,嘈多无口。

还有那个两次都打碎灯泡的男生,我的天哪,怎么可以蠢成这样,无语。

还有一个是比尔,这种蝻,我是很气愤的,我甚至唾弃去谈论这个角色。

 4 ) 编剧编得很好,下次别编了??

小小安妮,改自《绿山墙的女孩》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看了很多次,结果被翻拍成电视剧到一半就开始给我魔改。

政治正确改掉男主人设硬加黑人故事线,剧情被改了很多。

我最喜欢的部分,也不拍,还给我乱插入新的故事加配角,还贬低中心人物的品质让人感到女主轻信愚蠢可明明女主很聪明,我真的很恨呐。

近几年的美剧都有这些坏毛病,为了剧情冲突强改,呸!

什么时候编剧才能明白政治正确,不是万金油啊!

剧情冲突,不是让你乱改原著啊,老老实实照原著拍不好吗?

事业和爱情要拍就好好拍。

不要太偏重感情线,以至于全部放掉事业线。

无语 !

 5 ) 女主还是安静的思考一下未来吧

没看过原著,看了第一季和第二季给人感觉太过于想表达女主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上全部都是靠她嘴上体现出来的,缺少行动上的表现,比如她作为一个思想比较先进的人,一点都不尊重马修的隐私,拆开信件看还帮别人回信,过后的歉意也不是很有诚意。

另外她弄坏头纱也是同样的情况。

还有一点就是她嘴上说的好听,特别看中和黛安娜的友谊,但是他们一起去参加派对的时候,她却没有发现朋友的情绪不太对,而是一直沉浸在她自己的兴奋中。

但是男主的戏份不是特别多,但是就感觉他是思想更有深度的人,他没有种族歧视是通过各种行动来体现出来的!

特别喜欢邻居大妈,和添加的给人!

每次看到女主,都让我想起三毛,每次看到黛安娜都联想到天龙八部里的阿朱!

小小安妮 第二季 (2018)9.22018 / 加拿大 美国 / 剧情 / 海伦·谢费 阿曼达·泰平 / 艾米贝丝·麦克纳尔蒂 杰拉丁妮·詹姆斯愿每一个人都不负天赋,像男主一样知道自己的方向!

 6 )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 文| 刘双阳“在哲学思考过程中,不断变换我的姿势,不在一条腿上站得太久直至变僵,这对我很重要。

就像一路上行的登山人,回过头来走一小段,恢复气力,活动活动别的肌肉。

”—维特根斯坦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我还会专门写写【小小安妮】的剧评。

然后我发现它所向我展示的内容太丰富了,以至于一篇剧评可能完全不足以去描绘它多样的内涵和丰盈的纹理,然而我还是不想因为放弃这种描述的尝试,所以未来你可能还会看到我从其他角度写关于安妮的新的剧评。

今天我想切入的视角是偏见。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即是这些偏见和短视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它们的施害者。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种对于剧中展现的种种偏见的描述,更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提醒:永远以一种敞开的姿态去拥抱世界的多元,尊重差异和不同,学习欣赏别人的特异性和独特,然后让这个世界成为拥有绚丽多彩的艺术,而缺少独特的没有生命的模具。

1. 固执的偏见为什么会选择偏见这个主题呢?

要先从安妮的“身份”说起。

安妮是一个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孤儿,还是一个从小不断在各个寄养家庭之间周旋的孤儿。

大多数的寄养家庭收养了她一段时间,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人帮忙做家务和照顾小孩。

所以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来说,安妮经历了太多。

安妮也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被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霸凌。

拥有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她,一直想象着自己是一位落难公主,想象着自己拥有一个秘密的好友等等,而这些东西当她分享给孤儿院里其他孩子的时候,却成了她们取笑和嘲讽的对象。

带头霸凌她的女孩说她是怪胎,辱骂她,打她。

安妮太懂得被孤立和不被接受的滋味了。

来到绿山墙之后,虽然有爱她的养父母,但想要好好地融入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学校里也充斥着那些说她是孤儿,说她没有教养,没有父母的声音(虽然她还有好朋友黛安娜)。

那个叫比利的男生永远在找茬,还有叫乔西的女孩子,恨不得抓紧一切机会来羞辱她(比如在她剪了短发之后,到处说她是因为长了虱子才把头发剪掉的)。

更要命的是,学校里有一位恨不得时刻拿别人的不同作为羞耻他们武器的老师。

他对着温柔并且充满艺术细胞,正在跟安妮编头发的柯尔说:“既然你有那么强烈的女性倾向,为什么不坐到女生中间去呢?

今天你就跟女生坐一起吧!

” (教室里男女生是分开坐的)。

他对着剪了短发的安妮说:“看来我们今天教室里来了一个新男孩。

”安妮回到家,痛苦地跟养母马瑞拉申诉:“为什么人们那么享受为他人制造痛苦?

”我想这大概就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之所在吧:因为你跟我不一样,或者跟我知道的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不一样,所以你就是不正常的,是怪胎,是异类,是需要被唾弃,鄙夷和排挤的。

我想到上高中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小事。

事情大概就是有一个女孩子,她原来有点胖,后来减肥了,身材挺好的,会穿紧身牛仔裤,并且会像model一样走路。

这个事情后来被大家传成:她减肥了之后就变得“很骚”,走路各种扭屁股,真让人受不了!

同学们说这些的时候,会发出一阵阵特别奇怪的讥笑声。

现在想来,这难道不是同样的偏见和短视吗?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展现自己的性感呢?

现在的我大概会为她的勇敢和大胆鼓掌,而那个时候,我只是听到这些话会觉得不舒服。

并且听到这些话我也会害怕,我害怕自己有一天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成为下一个被耻笑的对象。

现在想想,我高中三年一天都没有穿过紧身牛仔裤,大概也跟这件事有一点关联。

偏见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才要时刻提防,不让它蒙蔽了我们如实地看到世界的双眼。

2. 换一个视角第二季【小小安妮】里最触动的情节之一,就是安妮和黛安娜,柯尔一起去参加约瑟芬姑妈在冬季举行的夏日主题派对。

导演和编剧在这个派对里,为我们在这个人们因为对彼此的偏见而分崩离析的时代严冬里,建构出的一个如盛夏般灿烂的乌托邦。

在讲派对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柯尔。

柯尔是一个充满艺术天赋,敏感,细腻,温暖,瘦高的男孩。

在其他男孩侃大山,打架或者讨论女孩的时候,他一般都是默不作声地选择在某个角落里画画。

作为班上的“恶霸”,比利自然也是看他不顺眼的,于是有一次,当柯尔站在梯子上为墙面做装饰画的时候,比利故意把梯子弄倒了。

柯尔从梯子上摔下来,并把右手摔成了骨折。

等他骨折好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拿起画笔画画了,他没办法像从前一样控制自己的手臂了。

柯尔跟安妮说,他再也不是从前的他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天赋。

安妮跟他说,或许可以一起去参加约瑟芬姑妈(当然是黛安娜的姑妈)的派对,去“换个视角”。

换个视角这句话在整个三季的剧情中出现了好几次,另一次我印象深刻的当安妮看到自己心爱的男孩吉尔伯特挽着其他姑娘的胳膊,感觉到伤心欲绝时,马瑞拉跟她说:也许你需要换个视角,我本来以为她要教导安妮什么,结果她带着安妮和马修,三个人一起坐上了热气球!

我觉得换个视角的奥义在于,你不仅仅是在认识上,而是在整个身心上,站在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和高度,正如马瑞拉带着安妮做的那样。

如果原来你在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你以为世界就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那么现在你知道了,原来人们还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还可以这样思考和生活,还可以以那样的方式活着……我觉得这场派对,对于安妮,柯尔和黛安娜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转折。

先来说说柯尔。

他大概早就知道自己是gay了,但谁也没有告诉,这当然很好理解,毕竟在那样一个保守封建的村子里,有那么喜欢羞辱他人的老师(后来发现老师也是gay)和恶霸同学,换做是我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在派对上,柯尔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约瑟芬姑妈终身未婚,但却一直有一个非常相爱的女友和爱人,这场派对也是为了纪念她的爱人格特鲁德而举办的。

在派对上,有人举杯,说致敬约瑟芬和格特鲁德,她们是她心中最美好的爱情典范。

看到这些的柯尔,大概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以不是异类,可以完全被接纳吧。

柯尔后来跟约瑟芬姑妈“出柜”时,约瑟芬说到:我觉得能在某些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是一种幸福,一旦这种信任建立了,你们的连接会更加紧密,我也感谢你能选择我作为其中的一员。

柯尔还在派对上遇到了一位粘土雕塑家,她告诉他说:“人生或艺术都不存在笔直大道。

有时候甚至根本没有途径,只能打破墙围,于重围之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抵达他们必须到达的目的地。

”然后她告诉柯尔,可以试试粘土创作,它会强壮他的手腕,说不定他还会爱上它,他的艺术天赋没有丧失,并且永远不会。

柯尔后来打破了自己对于“丧失艺术天分”的偏见,重新用粘土开始创作,并做出了很多艺术品。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偏见不仅仅是局限他人的可能性,它们也在局限我们自己。

觉得自己不正常,自己有问题,自己没有天赋,或者自己只能过某一种样貌的人生,都是一种作茧自缚的偏见。

如果说这场派对对于安妮和柯尔来说是一种解放,是一种终于融入和被接纳的愉悦感受,那么对于一直受到保守教育的黛安娜来说更像是一种冲击,甚至还伴随着很多不适的感受。

在派对上有一位技艺高超的职业钢琴演奏家,因为黛安娜也一直特别喜欢钢琴演奏,约瑟芬姑妈就迫不及待地把她介绍给这位演奏家,并且邀请她说说自己的演奏生活,她是这样告诉黛安娜的:“我走遍世界,到处演奏,分享我的乐曲。

这样的生活美妙极了,只要你不在意辛苦的工作与旅行。

这是你所向往的吗,黛安娜?

”黛安娜:“我所向往的?

”演奏家:“以音乐为生。

”黛安娜:“我…..不是的。

我想我能继续弹钢琴作为消遣娱乐,如果我丈夫同意的话。

”约瑟芬姑妈听到这句,有点无奈地说:“看看你的周围,黛安娜。

虽然你被这样教育,但你的人生并非一定要完全仿照你的父母。

”我感觉那一刻可怜的黛安娜是举足无措的。

她大概从来都没有想过,除了相夫教子,她竟然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

更冲击她的,大概还是约瑟芬姑妈的爱情故事,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原来格特鲁德和约瑟芬之间,是爱情!

有趣的是,当所有人都敞开心扉,把彼此的不同,差异和多样当成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时,一个处处恪守主流的人,却可能觉得无所适从,甚至反过来第一次发现自己无法融入。

这派对上发生的一切,都让我想到2019年去美国休斯敦访学的经历。

那个时候我和好友们一起去贺林在休斯顿的机构HGI参观,然后一起参加每年夏天都会举行的后现代合作对话盛宴。

在5天的会议里,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清爽自在,虽然在我面前的,是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同行的友人中也有我的gay蜜,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在会议上谈及性取向,但听到有与会的一个可爱的大叔讲到他和自己老公的故事时,还是觉得能这样毫不介怀地讲出这些,真让人轻松。

会议上有墨西哥人,巴西人,芬兰人,瑞典人,加拿大人,挪威人,美国人,中国人……,这种多样性反而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

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也从来没有被任何人仅仅当成“一个中国人”对待。

所有人都是那么坦诚,开放,没有芥蒂。

当一整个墨西哥团队拉着我们几个中国人跳舞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的家人。

我还被一个八九十岁的修女奶奶“缠住”,非拉着我探讨中国哲学(汗颜的是中国哲学我自己学的也不多)。

那段经历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当我们所有人都放下成见,可以去全然尊重每个人的特异性,独特和不同时,当我们敞开心扉去拥抱差异,去好奇,聆听和尊重他人时,国籍,文化背景,甚至语言都不会成为障碍。

那时一场我至今仍旧心怀感激的聚会,大概就像安妮参加约瑟芬姑妈的派对一样。

并且这样的聚会并不是仅仅从认识上改变我的,虽然那些工作坊和分享都引人入胜。

最触动我的,大概是我具身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子,当你周围所有人都在活生生地演绎着各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并且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到极致时,那一刻你是无畏的,你只是简简单单地知道,你也可以这么做。

3.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小小安妮】里还有诸多这样的打破偏见的故事:吉尔伯特外出打工时遇到的黑人朋友巴什,新来学校里任教的首位女教师史蒂斯,第三季里出现的印第安原住民等等。

借着剧集,我可以窥见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这部写于1904年的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的对于当代平权议题探讨的野心。

我觉得偏见更像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汲取到的各种关于“人应该是怎样”,“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正确或唯一正确的”,“什么是可以被接纳的”种种条条框框。

我们在文化和自身经历的土壤里汲取这些东西,并深信那些不符合这些框架的人,是奇怪的,是异类,是不可理喻的,他们过着某种“愚蠢”,“罪恶”,“不道德”的生活,或者至少,他们“不正常”。

这种偏见无处不在,并且不是只发生在“别人”身上:我看到妈妈去菜市场买那些已经不新鲜甚至有溃烂的打折水果时所表现出的厌恶,我听到别人的普通话“不标准”时的不耐烦,或者我看到别人做出了与我期待相反的选择或者言行时所感觉到的对方的“奇怪”,大概都可以算作是某种形式的偏见。

要描述出偏见似乎并不难,甚至现在,基于种族的,民族的,性取向和性别的偏见,正在一点点在世界文化的土壤里溶解,或者至少有了新的可能性。

但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敞开胸襟,不带有偏见地对待周围每一个人,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偏见在更多时候,是微妙的,是不显著的,是不易觉察的。

举个例子,就算你读了很多关于平权的人文著作或者哲学,你觉得自己对于黑人或者少数群体没有任何偏见,但当一个黑人真正站在你面前,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能像对待任何一个陌生的中国人那样对待他吗?

那些关于黑人的偏见,比如他们很危险,他们有暴力倾向之类的想法,会出现在你脑子里吗?

偏见并不在脑子里,而是在我们对待一个人的行动和态度里。

如果说偏见是一座复杂的大厦,它一定不是一天建造成的。

所以要拆除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座大厦,需要我们一砖一瓦地解构,需要我们在每一次面对自我设限,或者是评判别人的是非对错时,不断检视自己是否只有某个单一的视角,是否在打压,贬损他人的不同和独特,是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感觉到好奇,还是对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不屑一顾?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跟我说,她想要跟父母断绝关系时,我不会觉得她不应该,或者她怎么不知感恩,而是好奇发生了什么让她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去好奇她故事的脉络,去好奇她的选择背后对她重要的价值,去好奇那些我全都不知道的事情。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告诉我她出轨了,我不会觉得她没有道德底线,或者她“不检点”,而是好奇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她跟我讲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什么,好奇她需要我做些什么,或者我怎样才能听到,她最想让我听到的。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拿着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书来找我,上面写着“精神分裂症”或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时,我不会看到一个“患者”,并且不会让这些诊断阻碍我看到这个人本身。

如果她表现出某种“症状”,我会好奇这些“症状”是如何帮助到她的,或者它们是怎样协助她面临生活的困境的。

我会好奇她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们还做些什么,有什么是她觉得我需要知道的。

打破偏见就是当我听到自己说“我讨厌他”,或者“这件事情我做不了”,再或者“大家一定对我很失望”的时候,再问问自己没有看到什么,漏掉了什么,或者事情真的是我想的那样吗……最后我想到合作对话创始人贺林·安德森,和反思团队创始人玛格丽特的两个故事。

一次在贺琳的工作坊上,有人站起来表达了工作坊的某个设置让很不舒服,贺琳没有为自己做哪怕是一句辩护,她立刻说了对不起,她犯了3个错误(分别列举了一下),然后说她以后要如何做。

全程你看不到她有一丝丝不满。

而另一位我的老师说,如果换做是他,就很想告诉那个人说:你不满意就给你退钱,别参加了。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们在跟玛格丽特做督导的时候,有人问她:学了合作对话之后,反而对那些评判他人的人有很多不满怎么办,她说(我的转述):我们学习后现代不是为了让它成为一种新的权威和标准,而是让自己可以对于他人的评判和视角更加好奇和开放,并且我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而是可以对他人不同的观点敞开。

换句话说,我觉得打破偏见,也意味着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偏见保持好奇和开放。

今日份祈祷:愿我们都能以持续打破偏见的方式,活出生命的多元和多彩!

愿我们都能像安妮一样,勇敢无畏地做自己,同时也为别人可以做自己打气加油!

 7 ) the white way of delight

《绿山墙的安妮》是我小学三年级看的一本书,当时安妮的活泼热情给我的世界增添了无数色彩,长大了隐隐感觉到不服输的性子也许是安妮在隐隐地推动着。

人生苦短,世界却如此辽阔,约瑟夫姨妈的romance,柯尔毅然去追求理想的身影,还有那一场夏日舞会,似乎与渺小的我说人生就应该为了梦想去奋斗,而不是在过着大家想要你成为的样子,追求内心的平静以及人生的意义才是更应该去做的事情。

卡斯伯特姐弟对安妮的爱,以及黛安娜家庭矛盾的解决,编剧试图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爱是向上托举,爱是彼此互相着想;同时安妮的到来也让卡斯伯特姐弟解开了过去留下的创伤,当马修勇敢地与他人交谈,临危受命做舞台致辞,天知道我有多么感动,一个内向的人迈出一步是无比的困难,更何况马修迈出的是两步🥹。

编剧把安妮的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了,让她成为了一个走在新时代前沿的女性,以及黛安娜和其他女性的形象,展示了女性不止有一寸生存空间,还可以独立地生存、不结婚、不生孩子,无需为了丈夫放弃自己的人生,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成为任何人。

不仅是女性形象塑造上的丰满,包括整个剧的色调也都很清新自然,看完之后内心会变得平静与柔软。

这部剧也探讨了很多历史问题,比如种族歧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城市与乡村的脱节,工业文明对传统社会的入侵等等,世界观非常宏大的剧集,根本想不到从一个小女孩的发展可以看到这么多有意义的事件,可以排到我年度好剧的前三了🥹🥹🥹。

 8 ) 看过3个月后的评价,有些剧情忘了

这是我看过画风最美,最治愈的一部田园风的海外剧,看第一季第一集的时候,当时完全是抱着练习英语听力忍着看下去的(因为对我来说可能真的前面有点无聊),但是看到第二,三集就渐入佳境了。

对这种娓娓道来的剧,感觉又温馨有舒适,虽然都是围绕着村镇讲着平凡的一些故事,但就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我一直想看下去(甚至让我看得有点上瘾)。

可能女主角不是很完美,有很多时候我甚至很讨厌她(比如她有时很自以为是,还总是惹养父养母生气),但我每次都会在下一集或者下一个阶段再次理解她。

有时候甚至会联想到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安妮做的很多点甚至比普通人要好很多,但在自己的认知里我们总愿意苛责别人比自己多。

吸引我看下去的点有很多,比如亲情,真的很羡慕安妮有那样爱她的养父养母。

还有对女权的抗争,因为如今生活在一个男女平等的时代,可能现在对曾经的封建思想不是体会很深刻,但每次看到对女性过分的苛责再看到她们反击,总能激起我的观看欲。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男主基尔伯特的颜值,越看越帅,帅哥谁不爱呢,虽然他们的感情戏不是很多,但是我磕的很上头!!

 9 ) 爱情坎坷的cp

最新反馈,《小小安妮》第二季感想!

角色方面,我能看到女主的成长,用剧情的评价来说,脑子都是imagination,romance,喜欢big words,也喜欢大嘴巴gossip,但这也是普通人的特点之一,我不介意。

ANNE真的是一个有想象力,好奇心,同理心的孩子,爱美,热心肠,期待第三季的成长。

Gillbert,男主在前5集戏份太少了,一直在挖煤,后几集还多一点,为人很正,有宽阔的思想,有坚定的目标,有平等的观念,和anne有几幕cp感很强,希望第三季能修成正果。

Diana,一个美丽端庄女孩子,逐渐走出闭塞的思想,接受不同的爱。

柯尔,一个很有想法的艺术家,可怜一直被霸凌,看得我也气得慌,希望第三季能有成就。

约瑟芬姑妈,原来你真的是les诶,能看出你们彼此相爱。

卡斯伯特姐弟俩,你俩比任何人都好,真好,真诚善良,包容,愿意接受新思想。

普利斯,幸亏你逃婚,远离那个傻逼老师。

这部剧的几个坏人太脸谱化了,看得我气死,想鲨了你们。

新老师特蕾西是个思想开放的女子,穿长裤,骑“自制摩托”,带孩子们上科学课,把较为先进的思想带进校园,也帮助学生们考取大学,真的好老师。

剧情方面,从淘金热到家庭教育,从校园霸凌到同性恋,从黑人的苦难到新思想新教育,其实内容很多,所以能感到很多都处理得很仓促,希望第三季能好一点。

给分还是7.5-8官配cp能不能放点粮吃啊,我渴死[舔屏]

 10 ) 本季编剧不行

其实是很好看的,每一个故事,冲突都很有张力,但总的来说就编剧真的有点脑子有坑?

很多点都很突兀,比如老师是gay,prisy逃婚,都十分奇怪前后对不上号,对人物的刻画心理活动的挣扎变化都非常少,太赶时间了?

还有,如果prisy女性觉醒那么深就不会纵容自己弟弟这样对待同学吧?

淘金热那里,一开始真的好害怕两个boarders会伤害Matthew marilla,好在就是骗钱。

还有anne虽然还是个小女孩,但是有时候她的行为真的很不符合一个孤儿,辗转寄居在大家庭,备受欺负的形象。

一般而言这样子长大的人会隐忍、懂得看脸色、对于别人的东西会不碰或者小心使用。

但是她总是搞坏搞丢marilla的东西,要保护狐狸就冲着Matthew大吼,活生生是个spoiled的人。

就编剧真的很奇怪。

感动点还是非常多的,最感动是Matthew说anne你为什么觉得我没有人爱呢,我有你啊。

《小小安妮第二季》短评

看到第二季觉得女主角不仅演员演技尴尬,人设也不讨人喜欢(正能量狂魔+狂想症患者),颜也从一开始的“很特别”到越看越丑......至于剧情方面,编剧也许觉得原著表达的思想观念放在现代看太过时了,所以硬塞了很多杂七杂八的元素“LGBTQ,种族,校园霸凌,女权”等等一锅乱炖……使得原本很单纯的复古田园风青春剧变成了一不伦不类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4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这季的弹幕太影响观感了 为什么大家总希望女性角色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不完美才使anne更完美

8分钟前
  • 黄色垃圾袋
  • 力荐

三季中,好看的还是第一季和第一季的安妮啊。这季中基尔伯特在船上做苦工就那么比划两下,不知道是导演的问题还是演员的问题,总给人装模作样,假模假式的感觉。还有,大家接受黑人的过程似乎很顺利,人都太善良了,这地方世外桃源没错了。

9分钟前
  • 好好好
  • 还行

看不下去了真的

13分钟前
  • Quuui
  • 较差

一部强上价值的青春剧。勉强一看。最爱柯尔这个角色和演员,其他演技一般,角色经常为了戏剧冲突脱离人设

16分钟前
  • 小梅要好好长大
  • 还行

说实在的,这部剧它被过誉了。第二季比第一季烂很多,尤其是在女主的刻画上。成长剧就必须先抑后扬让安妮干出一大堆让观众“这是安妮吗”的蠢事,才能叫做成长剧吗?她随便地对家里的帮工Jerry呼来喝去,随便地进别人房间没有得到同意就拿别人东西,随便地拿走偷看还假装别人写信,随便地拿走别人的头纱戴在自己头上最后还给弄坏了…这些失误最后都被编剧用剧情合理化了,确实,安妮是一个想象力丰富本质善良的孩子。但是这些事情反复发生,就变成了“干出蠢事——哭说对不起我意识到错误了——用其他方法弥补或者圆过去——然后继续做出类似的错误”,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模板化的写作套路,非常非常无聊。除此之外还要硬塞各种LGBTQ、女权主义、种族歧视等等,网飞你要不要脸啊,什么都想吃胃有这么大吗?

20分钟前
  • 睡在鱼缸里的Vi
  • 还行

Anne和Gilbert的少年羁绊是含蓄和深刻的,表面上是儿童题材,内核却非常值得人思考:女性的独立意识,婚姻(即人生伴侣)平等,包容社会的边缘,人与人永远的信任和真诚,对梦想的赤诚追求。今年一定要去一次爱德华王子岛…

25分钟前
  • SaltySnacks
  • 力荐

好差劲,非常网飞水平。把安妮写成一个美役狂人和恋爱脑,不仅天天自卑容貌,整一个怨夫;而且经常想象爱情,“没有真爱的人生……”,好愚蠢啊!无法理解,能看出网飞编剧水平确实很差

28分钟前
  • 争春
  • 很差

不管是什么类型,网飞到最后出成品老是会走偏一点。这是个上上个世纪末期加拿大乡下小姑娘的成长故事,第一季画风很纯正,改编都还在原作框架内,扑面而来的外国乡土气息十分清新。第二季夹带了大量的校园霸凌,女权,同性恋,种族歧视等等现代元素的冲突,扑面而来的政治正确气息够齁人的。

33分钟前
  • 🌈
  • 推荐

比第一季靠谱一些,政治正确是必须的~

37分钟前
  • 罗斯熊毛毡
  • 还行

最后两集bash你会不会太油了一点救命😅怎么看都是外地人靠花言巧语一下子就骗到本地耕耘多年的女士。cole出柜有点意外,但是出柜后再看确实gay gay的。更偏好自然一点的剧情,但是lgbt、人种这些有点刻意,但是总体剧情还是可以刷刷的。

39分钟前
  • 每天都吃🍉
  • 还行

太治愈了啊啊

44分钟前
  • 冬惊
  • 力荐

隐私

46分钟前
  • 哈哈
  • 很差

第二季就差了不知道多少了,安妮闯祸的本事太多了,而且好多也不合逻辑,在马修姐弟接纳她并提供给她家的感觉之后,安妮的家仍然是剧中所有家庭里面看起来最冷的,光光的客厅,可能厨房多了些菜,但是真的就很冷,一点家的温暖都没有。而安妮似乎像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孩,和杰瑞的交流处在高高在上的公主气态;擅作主张去看别人信件;一言不合就哭。这不是我要的小小安妮,也许是文化的不同,也许是我没读原著,安妮失去了我认为她第一季最重要的品格—真诚的善良

51分钟前
  • 胜过飞鸟
  • 较差

3.85 节奏有点慢,但是有点温暖。我觉得它可能想一年拍一季,直到安妮长大…

52分钟前
  • 普通女性
  • 还行

现代议题嫁接得太太太生硬了……

54分钟前
  • fka EyeCU
  • 较差

本来觉得没有第一季好看,第七集的派对拯救了这一季。安妮这一季太烦人了,不求她懂事,咋就这么烦人呢。

57分钟前
  • Syfannn
  • 推荐

永远地守护着你。

1小时前
  • Viento
  • 力荐

看来快进解说版是这一季也有了。

1小时前
  • 若ε❤з水
  • 推荐

Life is complicated but it’s also simple, love who you love and to be with them.

1小时前
  • 寒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