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了一下才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
看到豆瓣评分这么低,觉得有点失望。
看了几集觉得还不错,剧情发展较快,不像国内偶像言情剧般冗长拖沓,剧里演员塑造的也很好,性格突出。
看到很多人说男主大男子主义,不顾妻儿,现代社会不值得提倡,这种剧就不该播出来。
反映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不能完全以现代观念去批判吧。
相信上一辈确实是有些坚持那样英雄主义的人存在的,集体观念大于一切,大公无私,他们接受的教育被灌输的理念都是那样做是正确的。
而剧中有些冲突和矛盾我认为其实也是间接批判这种做法,如果男主既能领导集体,处处为公,又能兼顾家庭,面面俱到,那种高大全就更假了吧。
大哥好当,大嫂怎么办呢?
龚全珍还没有找到答案。
她奔波了那么多年,落脚到新疆时,以为此生就安定了。
说实话,她一点儿也舍不得离开新疆。
从1950年进疆,一直到1957年返乡,在新疆生活了八个年头,龚全珍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里。
当初进疆,部队号召大家爱新疆,扎根新疆,号称要世世代代做新疆人。
她感觉很安心。
新疆很美。
有她从未见过的山川美景旖旎风光,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简单、纯粹、热烈、深情,这一切都令她陶醉。
她更舍不得八一子弟学校的那些孩子,天真烂漫,活泼自由。
她爱他们,她喜欢教师这个工作,她愿意做一辈子教师。
还在新疆时,她问过甘祖昌: “江西老家有学校吗?
” “你问得奇怪,全国都有学校,老家怎么会没学校?
” “那里的学校缺老师吗?
” “这个我不知道。
噢——你是怕回去了没工作做吗?
没饭吃吗?
”甘祖昌反问,“你只能当拿工资的老师吗?
学校不要,你就不能当义务教师,就不能给群众扫扫盲?
” 龚全珍知道,丈夫平时是话不多的人。
一旦他开起“连珠炮”,往往自己就不知该如何应对了。
她觉得太突然了,心说,我又不是见钱眼开的势利小人,只是想继续做老师。
但当义务教师、给群众扫盲,确实没想过。
至于说怕没饭吃,当然不会了,你有饭吃,我还能饿着?
再说了,我还有双手!
不是说下田去种地吗?
走,去就去。
她赌了一口气,要跟丈夫一样,下田干活去。
在家乡劳动的甘祖昌 乡亲们都看着。
小山村几十年了,没出过大人物,走出堂堂一个将军——从农民到将军,泥腿子到将星闪烁,真不简单。
可从将军再到农民,从云端重返土地,人老几辈没听说过。
甘祖昌知道乡亲们都在看。
多年以后,他在自传《战斗在农村》一章中说:“我带着爱人、儿女、孙子愉快地回到农村,乡亲们都感到很稀奇,不相信我会参加劳动,更不相信我会扎根农村。
只有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说明一切吧!
” 身为将军,甘祖昌的“实际行动”也跟常人不一般。
回到老家,他一改在新疆军区时的生活习惯,不穿鞋了,变成个“赤脚大仙”,光着脚板,走路带着风,唰唰地,一个字,快!
龚全珍纳闷又觉得好笑。
中国人都离不开土地,到老家了,亲近土地,接接地气,可以理解。
可不过三五天,老二突然悄悄地对龚全珍说:“爸爸变坏了!
” “哦!
怎么个坏法?
” “他不准我们穿鞋,还让我们捡臭狗屎!
” 不,穿,鞋!
捡,狗,屎!
发生了什么事?
的确,回乡第二天,一大早,甘祖昌就喊了当年的乡苏维埃主席甘美恩,一起到村子里和田间地头走走看看,顺便走到供销社买了几只大筐。
到了第三天一早,孩子们还在梦中,就被他一个个喊起来,一人发一个筐,“捡粪走!
” 甘祖昌的侄子甘来朗后来在《忆伯伯带我们拾野粪》文中回忆说,当时我十二岁,伯伯带着我们五个孩子,一大早就起来拾野粪。
“我们都打着赤脚,踏着露水,凉丝丝的”。
捡粪,在农村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劳动。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那时,莲花县还未使用化肥,种田都靠农家肥。
各家各户,自己积储。
甘祖昌在村里察看时发现,牛粪、猪粪有人捡,唯独最肥的狗屎没人捡。
他带着孩子们捡了三四个月,给队里积了不少肥。
要么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呢,渐渐地,别的社员也跟着起早捡粪了。
甘祖昌对孩子们说,捡粪的多了是好事,我们不要跟人家去争啦。
不过,以后每天还是早早起床,去割草。
牛吃草,草也可以垫圈,垫了圈的草也是肥。
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使用镰刀割草。
龚全珍开始还有点担心,十来岁的孩子,别让刀刃伤着,可孩子们学起新鲜事来很快,一个个有模有样。
乡下的生活,在小孩子的眼里是新奇有趣的,有什么事都给妈妈说。
还是刚开始捡粪的那会儿,有一天,老二又给龚全珍报告爸爸的言行:“爸爸说,肥多粮才多。
他捡得好快呢。
我们还没捡上半箕,他就捡满一箕。
爸爸还说,狗屎最肥,猪屎第二,牛屎差一些。
这个‘知识’你不知道吧!
” 看着老二得意的神情,龚全珍觉得好笑:“爸爸的‘知识’,妈妈这个当老师的可教不了。
” 老二说着话,眼睛也没闲着:“哇,妈妈你看,这里有这么多狗屎,没人捡,这里人真懒!
我要去告诉爸爸,赶快到这里来捡!
” 说着就跑掉了。
龚全珍感觉真有趣。
一个月前还是城市娃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吃糖都要挑高级的,现在居然光着脚在土地上乱跑,变成个农家子弟了。
她担心孩子光脚会生病,甘祖昌却说,这叫“练脚”,不练,将来怎么干农活?
龚全珍就笑,好嘛,你赤脚也就算了,一家子都搞成“赤脚大仙”,还人人拎个粪筐。
即便是几十年以后,一想起这个画面,龚全珍还是想笑。
她笑丈夫、笑孩子,没想到自己也被人“笑”。
转年春天插秧时,龚全珍也去田里帮忙。
她见乡亲们赤脚踩在泥水里,低着头,弯着腰,把手中的秧苗齐齐地插进水田,又快又好。
心想,这活看起来不难嘛,动作优雅,还挺美好的。
谁知脱了鞋子,一脚踩在田里,她就知道麻烦来了——明明是自己的腿脚,怎么就不听使唤了。
泥水又滑又黏,好像下一步就会仰面朝天滑一大跤,浑身上下搞成个大泥人。
龚全珍汗下来了。
她张开手臂,小心翼翼地在秧田里一点一点蹭着步子。
可水田里的其他人都躬着腰,飞快地退着走,插秧又快又齐。
她想到那首《插秧偈》,相传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写的,确实写得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可她现在没法让心底清净啊,心缩成一团,万一滑倒了多丢面子啊。
龚全珍被大家包围在中间,动弹不得。
别人一会儿过来一会儿过去,走了好几个来回了,她连一行也没插完。
她有些懊恼,手脚怎么这么笨啊。
春季天气多变,微风吹着,一团乌云飘过来,恰好遮在水田上,雨点噼里啪啦打下来。
大家从田里拔出泥腿,一阵风跑去躲雨了。
龚全珍可就为难了。
那条坑坑洼洼的田间小道沾了雨水,她走在上面,像踩在冰上一样滑溜,一步一趔趄。
哧溜!
吧唧!
她终于滑倒了。
好几跤跌下来,整个人连泥带水。
她身子都不敢伸直,越是怕,越走得艰难。
两个好心的村妇返回来扶着她,左一个,右一个,这样“保驾护航”,终于胜利走出了稻田。
那个狼狈劲就甭提了。
等到好不容易回到家,她呀,似乎连路都不会走了。
甘祖昌见了,问:“插秧怎么样啊?
活都干完了?
” 龚全珍不好意思,搓搓手上的泥:“农活没干多少,还给别人添麻烦。
” 甘祖昌故意说反话:“走路你都不会走了,怎么去种地啊?
” 龚全珍恍然大悟。
原来当“赤脚大仙”不光是为了省鞋,也不是什么接地气。
在农村,不会赤脚走路,你就没法劳动啊!
孩子们早都能熟练地赤着脚干这干那。
她后悔没跟着早一点一起练脚,要不然也不会出这洋相。
有一天,生产队社员们开会,李延恩老汉说,祖昌离家革命30年,重返故里,到底还是一身种田人的老本色。
作为初来乍到沿背村的新社员,龚全珍也看在眼里。
丈夫带着全家回乡,面对“将军能不能当农民”的普遍疑问,他从捡粪、干农活这些最普通的劳动开始,意义不一般。
这是甘祖昌带动全家做出的第一步回答。
对龚全珍来说的难事,在甘祖昌看来,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难怪他在新疆时那么自信地要求回家来种田。
龚全珍终于见识了,丈夫确实是把种田的好手。
犁、耙、插秧、割禾,样样能干。
他常常把自己搞得一身土,还说:“身上没有一点泥土味,就容易染上臭气!
” 龚全珍知道,这是甘祖昌的“本行”。
她早就听说过,当年,甘祖昌在延安参加过大生产运动。
1939年,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
甘祖昌时任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
那时,他34岁,正是精壮的汉子,每天能开荒一亩多地。
开荒没锄头,动手自己造。
甘祖昌带着一帮士兵,收集废铁,架起炉火。
叮叮当当,一连锻造了十多天,每人都有了一把锄头。
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睡在地头上。
很快,缺衣少食的部队吃上了小米、玉米,不再顿顿黑豆了。
也穿上了棉布、毛线衣,衣服就是甘祖昌带人创办的大光纺织厂生产的。
那时,甘祖昌负责了好几个军需手工厂,有纺织厂、鞋袜厂,还有一个修械所。
厂房是新挖的窑洞,又上山砍树,制造土织布机。
建厂房、造设备、搞原材料,白手起家,甘祖昌领着大伙一起干。
龚全珍后来见过一组照片,是军旅摄影家袁国祥当年拍摄的这段场景。
窑洞门前、茅草棚下,战士们浆纱、洗毛呢。
几架纺织机一字排开摆在院子里,织布女工站在机器前,操作自如。
老照片已经发黄,观看者却似乎能听到“哐哐”的织布声。
那时边区缺医少药,日用品也极缺,甘祖昌又搞了个大名鼎鼎的大光商店,到边区以外用土产换回需要的物资。
他是个解决难题的高手。
而今回到乡下,还没几个月,甘祖昌又发现问题了。
他把全家人召集到屋后的虎形山上,说:“我们这里人多田少,大家看看,这么好的矮山,让它荒着!
多可惜!
我们把它挖开,种菜种果树,变成花果山多好!
” 弟弟洪昌说:“大哥,不是我们怕苦怕累,不愿开荒。
早几年就试着开过荒,结果什么都没收到。
”他蹲下来,抓一把土,团在手心里黏糊糊的捏不碎,“你看这土,都是死黄泥,不长东西。
不是打击哥哥你的积极性,红壤恶土开荒是白费力,实在是不生作物。
我们不要再浪费劳力啦。
” 洪昌说的也没错。
江西丘陵地带多红壤,呈酸性,肥力较低。
有些荒山的植被都不茂盛。
洪昌他们前几年就在虎形山上开过荒,还咨询过老农,看有什么办法能治理。
老农摇头咋舌,说了一句俗语,“生成的眉毛,长成的相”,谁能治理得了?
祖辈都没在太岁头上动过土,只有傻子才干这种无效劳动。
洪昌一听,也就放弃了。
甘祖昌呵呵一笑,不为所动。
他踩踩脚下的土地:“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何况土地呢。
红壤土缺乏有机肥,这个没错,科学家研究定了。
但这种情况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不是死黄泥种不出东西,是开荒的方法不对。
你们是不是一锄头挖下去,把上面的土翻到下面去啊?
那不行。
挖得浅,水渗不下去,太阳一晒,种什么都得晒死。
” 他讲起当年开荒摸索出的经验:“南泥湾的土质比这里还差,怎么就长出好庄稼了?
是找到了科学方法来改造它嘛。
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先把表层的土挖到旁边,再深挖下面的土,得挖一尺以上,然后再把表层土盖在面上。
这个表层土很重要,腐烂的草啊叶子啊,都是肥料,再施农家肥,改善土壤。
这样开荒,一定能种出好东西来!
”弟弟们听了将信将疑。
洪昌说:“听起来,大哥说的挺有道理,那我们就按大哥的方法试试吧。
” 甘家兄弟开荒的消息在沿背村传开,来瞧稀奇的社员很多,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这是自讨苦吃。
还有人说,这就叫出力不讨好。
龚全珍也不太懂,也劝说丈夫:“你身体不好,要多休息,这么大的荒山,一旦没结果,劳而无功,这又是何必呢。
” 甘祖昌对龚全珍说:“先开一块地试试看嘛。
事在人为,我相信有办法改造它。
”他又给众人讲了一番开荒方法,大多数人都摇摇头笑着走开了。
后来,弟弟们也走了——那个年代还是人民公社时期,社员要集体上工,随大队一起劳动,开荒这样的“闲事”,只有甘祖昌一个人天天扛着锄头上山,挖山不止。
《本色》书名:《本色》作者:木闻出版:西北大学出版社定价:68.00元联系电话:029-88302621 88303593
自从2月5日《初心》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剧场播出后,就迅速掀起了一股收视高潮。
央视凭借《初心》的观众缘,连续两周霸榜,多次单日跃居榜首,并保持了收视率破1的佳绩。
《初心》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国家一级导演宋业明执导,吴京安、丁柳元、宋禹领衔主演。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而初心往往易得,而坚守却绝非易事。
剧中,以甘祖昌、甘锦荣为主要人物,聚集于一代“农民将军”的故事,讲述了甘家面对时代转型的困难与决心。
它折射的正是时下的社会热点:农村建设问题与百姓的现实生活。
在时代的淘沙中,他们究竟是历史的推手还是社会的砥柱,引发了所有人的深思。
在整部电视剧中,最重要的是甘祖昌这个角色,最为抢眼的莫过于宋禹饰演的甘锦荣,他是甘祖昌年龄最大的儿子,也是他的得力助手,但是父子二人又常常充满各种“争执”。
作为“将军”之后,甘锦荣不仅被父亲剥夺了想“走后门”的思想,也被断言“他不是块料”的阻力,这导致他必须艰苦奋斗,不能搞特殊化。
在前面的剧情中,有很多父子二人的情感冲突戏。
宋禹把甘锦荣的人物塑造的内心世界很饱满,又十分真实、接地气,有生活化的气息。
比如,他爱耍小聪明,想出风头又不爱吃苦,由于父亲是高干,一开始难免有些“纨绔子弟”陋习,上文化课跟工友打扑克,被老甘逮住,把他当众大骂一顿。
父子二人,一个是一根筋,一个是要面子,两个急脾气的汉子碰撞在一起,剑拔弩张的戏很精彩。
这个戏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宋禹演出了那个年代不重视知识文化又思想落后的一批新青年,同老甘的长远理想和目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个细节也为后来剧情发展中的人物思想蜕变埋下了伏笔。
一部大戏,很多时候不是剧情选演员,而是角色选演员。
甘锦荣这个人物让宋禹来饰演是再合适不过的。
宋禹的父亲宋业明73年参军,7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84年考入北电导演系,他毕业后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忻口战役》就获得了第二届“天鹅杯”艺术奖。
此后,宋业明导演还执导了现代军事题材影片《冲出亚马逊》、以及《八月一日》、《彭德怀元帅》、《延安颂》、《八路军》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其作品和个人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他的人生与部队、军人紧密相联,诠释了八一厂的精神,为我国军事影视剧的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禹深受父亲的熏陶,从小就有军人梦,身上有一股军人与生俱来的硬朗,他一出道就接拍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八月一日》,也在《九月杀》、《血染北沙河》、《夜隼》等多部主旋律作品中挑大梁。
所以,在《初心》这部剧中,他更能深刻体会到角色面对不同人物和矛盾时的内心活动,这也是他为什么能把甘锦荣饰演的入木三分,因为其中传递了真实的情感。
其实很多戏不是“演”出来的,而是用真实的生活阅历和感悟展现出来的。
除了个人成长经历与剧中人物吻合,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宋禹从业10多年锻炼出来的,稳扎稳打的演技。
从出道以来,宋禹每年都会接拍2-3部主旋律题材的正戏,保持“红色作品”的优良水准。
他热爱演戏,产量也比较高,但他最看重的是剧本和角色,他曾经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他很珍惜每一次演戏的机会,珍惜和每一位演职人员交流、学习的过程,无论角色大小,他都会全情投入、非常认真地创作,向前辈们请教表演经验,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力求把每一个人物都演出个性,给观众展示多变的自己。
从目前的剧情来看,甘锦荣的人物演的非常细腻生动,有共鸣感。
甘锦荣从企盼新疆好生活到重回农村“当苦力”,起初对于父亲脾气的排斥与逆反,后来逐渐理解了父亲,这个初心的过程同样令人动容。
你会发现,这个人物的内心有着另一面的世界,他不再依赖父亲的身份,而是渐渐流露出许多正面的特质。
比如,在村子里听到不良村民对父亲莫名其妙的风言风语,他将带头造谣的人痛打一顿,虽然骨子里依旧是那股冲动的急性子,不过在父亲潜移默化的教育下,甘锦荣已经逐渐明白了人要坚守正道的道理。
对于甘锦荣这个前后反差很大的角色,青年演员宋禹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推敲与理解,细腻呈现出了甘锦荣面对事业、面对父亲时在情感与态度上的巨大转变,将这一角色演绎得有血有肉,极富张力。
其实演员不同于普通人,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特征。
除了正面角色以外,宋禹也出演过一些亦正亦邪的角色,如:《彭德怀元帅》里的郭炳生,他把人物的经历和情感刻画的非常有男性感,一面是亲手培养他的彭元帅,一面是美色当面的女特,是坚守理想与信念还是满足物欲和情欲?
“郭炳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宋禹把角色抉择时的矛盾心理和性格的扭曲演绎的淋漓尽致,最后的幡然悔悟与欲望下的内心崩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而在《斗鼓》里,宋禹饰演的顾永祥,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商人,从最初你猜不透他的底牌,到一点点撕开血海深仇真相,他把人物演的有质感、有人性。
近日,宋禹还出演了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八十年代戍边战士的影片《阿尔山》。
该片通过讲述在内蒙阿尔山某边防哨所两对恋人的感人故事,讴歌了一代代戍边官兵忠诚报国,竭诚奉献的大爱精神。
据悉,电影拍摄环境非常艰苦,气温寒冷(日均气温零下三四十度),演员常常冻得控制不住表情。
而在一场雪地骑马戏,宋禹不慎掉入积雪中的沟里,膝盖被马背压伤,但是他仍忍痛坚持完成了所有的拍摄。
在谈到为什么要来阿尔山拍摄时,宋禹说,我是主动要求提前下部队深入生活的,我就是想亲身体验在极寒环境下人的生理极限和感受,只有来到这里你经历了,才能真正感悟到戍边官兵们的坚守,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相思树精神。
”透出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更多观众才能看到我们的祖国还有这样一批好青年。
作为一名军人子弟,宋禹演出了军人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作为演员,宋禹演出了当代军人的使命感。
宋禹就像《初心》中的甘锦荣,为了初心,他的字典里不怕累,没有“苦”字。
//我在屋里玩着自己的电脑,爸妈在客厅看着他们的电视,原本是两不相干的,结果他们看的两个电视剧由于声音太大,使我进入了被动观剧状态。
说实话,当电视剧不是你喜欢的电视剧,你又被迫不得不看时,真地令人很不舒服,对剧的愤怒象一把火,在胸中烧来烧去,令人没办法解脱。
这两个让我浑身上下难受不已的电视剧一个是《初心》,一个是《那年花好月圆》。
懒得说《那年花好月圆》这种把现在的某些东西搀到过去,然后传播一些腐朽思想的玛丽苏直男癌所谓的大女主戏,我在这里说一说《初心》这个剧。
话说剧里的男主角叫甘祖昌,解放前是个将军,解放后一定要拉家带口地回到农村当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故事。
话说这个故事真没什么,题材上无非是理想主义者实现理想的事,哪个国家还不需要一个这样舍弃自我,一心为民的人呢。
但是......他是去当农民吗?
跑到哪里都掺一脚,别人反对,就有人站出来说,这是甘将军云云......这不是当最底层的农民,这是典型的另一种特权阶层啊。
在剧中,里面遇到了很多问题,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老百姓出问题,而是各个层次的权力的任意使用,这样当然是不对的,但中央一套的大戏不是倡导如何不要这个样子,而是用甘祖昌这样的他们认为的“好的”特权去对付那些不好的特权。
这能改变什么?
对未来来说,甘祖昌的行为什么也改变不了。
别人冲甘祖昌道歉认错,不是源于对甘祖昌正确性的认可,而是源于对甘祖昌权势的认可。
这就是这个片子要达到的目的?
将军圣光保佑下的农村生活,这就是甘祖昌的初心?
(仅对戏不对人)
好剧都是碰到的,吴京安演的真好,甘将军早有耳闻,但是看这艺术作品还是完全不一样,把这个人物活灵灵摆到面前,人和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心中的坚持,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人,都是有经历才能感同深受,这是一部很写实很真实的片子,豆瓣这低分只能说没经历过战争和苦难的人,难以感同身受,只会纠结于一些可笑的细节,毕竟身无褴褛,腹不饥荒,何来理会这苦情的“作”。
不过,我们的复兴,我们的梦,现在和将来就需要甘将军这样的人,才能实现!甘将军在时他就不理会身边的流言蜚语,只想一个字,干,现在又何必理会这些呢,一个5分才是最好的,最真实的!
5星,为这部电视剧拉拉分。
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男主所作所为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不是傻就是蠢,不但自己傻还连累家人,放着将军不做,回家种地。
这在今天的价值观里说白痴都是好听的了,更何况这还是真人真事改编的,更让人无法理解了。
但你们想想:在那个讲究无私奉献的年代,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里,我们的先辈们就是靠着艰苦奋斗,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才能换来我们今天的生活。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
这部片子不识时务也罢,主旋律也罢,不符合当今价值观也罢。
但我们的先辈是可敬可佩的,后世不忘前世之师。
不忘初心,开创未来。
1、党能直面以前的事情;剧中反应当年的现实生活状况。
2、农民将军的个人情怀和磊落的做人原则值得大家学习,现代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社会的种种而不去做自己初心想做的事!
3、以前的老传统思想好的需要继续发扬光大。
4、编剧挤泪水情节太严重。
5、整剧下来我们可以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
值得我们深思!
没有信仰,没有初心,这就是当代社会现状。
说深了涉敏,还是谈点感悟。
甘将军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放在我身上,我绝对会放弃。
回乡被村民在背后说三道四我会生气,好心帮乡亲们开荒却遭冷眼旁观我也会生气,弟妹和儿子的抱怨反对我也会生气。
后来想通了,甘将军之所以成为将军,就是因为他这样过人的胆识和坚定的信念。
所以抗日革命他不会退缩,回家乡遇到反动派阻挠,亲人反目,村民的误解时,也不退缩。
这是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没几个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是预言家,似乎看到了未来自己成功的画面,那样清晰。
生活中要有这样的人,必然是将相之才。
剧中最睿智,最有气度,最有格局的,是两位母亲。
我是一位尊敬母亲的人,从始至终,一直在观察龚全珍和李凤。
龚老师和儿媳李凤一直是甘将军的得力助手,面对身边的种种困难和责难,她们也有怀疑的时候,也有动摇的时候,也有和甘将军发生矛盾的时候,但最后她们还是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她们所信之物,正是甘将军身上散发的乘风破浪之气。
信仰也是有危险的,李保山的媳妇就是最好的解释,她也有信仰,她信的是李保山玩弄的手段。
我相信现在能在互联网冲浪的人,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字:烦。
我从没见一个学科,能让人一提到就抵触,一学就反对。
明明打游戏的时候还知道没用过的角色不好评判优劣,没有触发过的剧情没有资格评价;学数学的时候知道没有充分的条件不能证明两直线平行,没有逻辑的推导就不能说某个公式是正确;学物理知道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做不得数;买菜的时候知道没定价格的食物不能开钱,没吃过的蘑菇不能判断有没有毒;怎么放到政治这里就变傻了?
似乎政治生来就和假大空,洗脑这些贬义词是一家。
似乎通过互联网,靠他人的言行就能学习到任何知识,遂放弃了独立思考,任由自己的思绪跟随权威,跟随大流。
有信仰是一件很傻的事情吗?
有梦想的人就该被嘲笑吗?
我想不是的,同仇富心理一样,不过是不爽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东西罢了。
发展到后面,还会极力去证明,拥有信仰和梦想的人并不会比没有这些的人过得好。
上等阶层嘲笑下等阶层的信仰和梦想,是因为害怕。
同阶层和同阶层的人还互看不爽,实属不该。
还不用敌人从外部发力,自己人已经内部瓦解了。
什么时候能分清敌友,统一战线?
这样的不正之气的疯狂生长,从拥有信仰和梦想的人一个一个的消失开始。
没人敢谈论这种事情,一来没有任何实际收益,二来显得自己特别不合群。
尽情嘲笑吧,没有信仰和梦想的人不会为失去初心而悲哀,这正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2023年9月3日更新 龚全珍同志9月2日逝世了。
致敬大爱无私的平凡英雄。
————分割线————几年前看央视的新闻采访知道的老一辈革命家。
一集集看完,事迹我确实非常感动,佩服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使命。
剧里面很多小人物的恶与善,有些人不能说是坏人,因为他也会展露出一些好的方面,但绝对是小人,大概就是社会中的普通人。
二婶这个角色从她出场的第一集就想踹她,非常典型的“恶毒”亲戚嘴脸,不是什么恶人,但是说的话特别伤人。
李保山这种就是纯粹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小人,比马副书记还是让人厌恶,王司令刚出场说这个人不能留在部队里,还以为他有偏见,看到十集就发现王司令慧眼如炬。
李二美就是没文化、自大、不听劝、墙头草、喜欢占蝇头小利的市井小人的缩影。
还有好些个时代背景中的败类、渣滓,这些人现在生活中也常见。
有时候,会觉得人性和时代无关,和社会无关,它就是一个特定的东西,存在于无形中。
剧里的主角甘将军和龚老师,真正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用了一辈子时间,舍弃了一生荣誉,造福当地。
看剧的时候时常会被他们的感情和坚持打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但是,这部剧细节太粗糙了,最多三星的水平,演员其实都是演过很多主旋律的老演员了,但是剧里的妆造和衣服都太新了,在新疆的时候(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演员的唇彩有点过于鲜艳了,比他们二位十几年前演的剧(如《围屋里的女人》和《亲兄热弟》)的妆容还要鲜艳,到了江西莲花时就好很多。
可能因为篇幅有限,几位小孩的演员,好像十年都长不大一样,除了建建和平荣,其他几个几乎没有什么戏份,最后新新就像消失了一下,建建的演员换了三个,最后一个演技是真的……有点差,平荣小时候要花裙子那段,觉得和甘将军性格是真的像啊,执拗(不听话版,长大后那个演员哭的……像假哭。
希望主旋律剧的好演员班子能有好剧本,更注重细节。
一部上乘的主旋律剧会让更多人了解一段历史和人物,有很远很深的影响。
刚看完,给我的感受最多的就是感动,战争年代俗称纯真年代,从战争年代走的过老一代老二代可以说是纯真的人,他们身上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说到这儿,想起许许多多父母长辈对我的教诲,原本之前自我感觉挺磊落,但看完这剧现在我感觉自己还是不够坦荡,我不知道这种洗脑是好还是不好,但是不忘初心,我该像老将军好好学习。
最后说一句,男主演技炸裂啊!
为什么主旋律的片子就不能好好导呢?看着就假大空,两集就受不了了!剧情能不能用点心,演员能不能用点心,导演能不能用点心?
以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方法来评价这种主旋律的电视剧是不成立的,就算大部分都在夸张演绎,其实也挺真实的。
不能理解将军的是没听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结合时代和主角身份,蛮真实的啊,看来我是老年人了?😂😂
这确实是真人真事,但确实我也理解不了
评论里面说主人公怎样大男子主义怎样不顾家人,但是那个时候男性确实就有这种问题。《亮剑》书中对李云龙建国后家庭生活的描写也是如此,而且把他拍出来并不是代表提倡这个,反而是当成缺点呈现出来的,这有什么好喷的只是现在的时代无法理解,那怎么不说再往前大男子主义更严重呢当然前面有些情节弱智
并不是质疑真实性。主角首先是一个人,该按照人性去设定符合人物真实反应,而不是因为某真实人物在某岗位上取得某些有意义的成就,同时我们恰好需要一个光辉正面的形象,那么就把这个获得成就的人塞进这个完美的角色里——那样塑造出来的是金身泥塑,不是有血肉的人。我所说的人性并不是有阴暗面的就叫人性,而是在不停的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的在矛盾中成长,是看这个人如何战胜了自己的内心而不仅仅是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这样才叫不忘初心,这样才体现出恶劣的环境下信仰产生了什么作用,而坚持信仰又是为了什么,这样才会给观众正面启示。
不知道真的假的,精神可嘉。
无语了。。。。。。。。
我也不喜欢高大全的甘祖昌,到哪儿别人都要跟着他干,他说什么都是对的,他跟李保山之间的斗争也没有什么悬念。除了最开始追求小学老师那段有点意思,整个就一无聊的主旋律历史正剧,半程弃。
高级黑
主旋律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还可以,就是矛盾冲突有些过于突兀(虽然能理解编剧这样设计的目的),整体还可以,看完确实很感动,这样一位无私伟大的人真的太少了。
跟我爸一起看,我觉得这个剧是高级黑我d😄
以现在的观念看当初那个时代背景的电视剧,佩服你们,你们挺牛掰的。
我靠,男主为了祖国,为了别人,不管不顾女主的人生理想,问都不问,就让女主跟他一起实施自己的理想,啊呸,这三观就是我为啥不愿结婚的原因
非常好看 比那些帅哥靓女的偶像片好看一百倍 一心为民的将军为了当初的诺言甘愿做个农民带领百姓造福农民 还有一群朴实的江西佬农民 剧情很有意思
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期待能看到。
甘将军好面熟
爸妈在卧室看初心,我在客厅里干各种事儿,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他家这两个孩子怎么还没长大?导演拍的也是real随意🙄,关键是爸妈边吐槽还接着看
要不是因为新型肺炎疫情,我也不会每天晚上和家人在电视机前看这破剧。什么事情到甘祖昌这里就都迎刃而解,政府官员就啥事也干不成。男主永远喜欢教训别人,别人也都得听男主的。男主说别人一套一套的,自己从来不顾别人的感受!【🤮】
英雄,榜样,力量,甘祖昌回忆兄弟临死前对他说的话会看到上甘岭的兔子的影子,为人民着想的人,人民会记得他们,歌词也是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