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姐家的二楼,是《水饺皇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
可以说,它是属于女性,属于理解,带有某种乌托邦意义的空间。
但同时它又承载着属于女性的、某种苦难的过去,以及她们,在时代限制下,不得为之的选择。
片中,臧姑娘在来到湾仔后,投租在红姐这里。
其实我们在从臧姑娘被介绍来红姐这里的一开始,就能猜到,这个会收留、能收留她的地方。
而这个地方在之前,肯定也收留过,如今也正收留着其他女性。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露丝和珍姐这样的存在。
也能看到红姐一边带点嫌弃地对臧姑娘说,“一个这样的女人,带着两个女儿,听不懂广东话又不会说”,又会一边关心她,“揾到工作没”,给她暂缓了三个月的房租。
这样的场景,在这栋临街的二楼板间房里,显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板间房空间板间房,指的就是为了扩大居住利用率,用木板把房子隔开来,只留出中间通道的房子。
在故事发生的70年代香港,这样的房子很常见,片中得专门交水火费,定时关灯,也是因为这样的房子没有独立水电表。
在这样的空间里,一板之隔,隐私性是很差的。
木门一推一拉,有空间,但没秘密。
所以就像片子里拍到的那样,金先生关起门来,把收音机调得很大,隔壁上下也都知道他又在打老婆了。
而在这些时候,我们也才知道,红姐之所以会把房子租给金先生,也都是因为可怜金太太。
这些红姐家二楼空间里的场景,非常有香港群居电影的况味,朱石麟的《一板之隔》(1952)和《水火之间》(1955)都是这样的板间房故事。
即便是已经处于不同的年代,这种板间房空间也依然代表了香港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那种市民感,两边的推拉门隔开的板间房空间,一开一关,就是不同的世界。
臧姑娘的关门刘伟强在这个二楼的世界里拍了很多次开关门。
有些关门,是关起一些秘密,也关起一些暴力,还要关住女性的自由。
金先生一家就是代表,他关起门来家暴妻子,但二楼里的其他人会让这扇门打开,让我们看到金太太哭泣的脸。
这些曾经被隐蔽、被遮蔽的所谓“家丑”,正应该这样被看到,才会消失。
有些开门,则充满了温情。
红姐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电视的时候,就会“开着门”,在注意到臧姑娘的女儿在身后偷看时,她还会偷偷挪开身体,掐掉香烟,拂开烟圈。
我们因此也就明白,这时候她看的儿童动画是“故意的”,开门也是“故意的”。
为二楼空间立过许多规矩的红姐,反而又在这些不言明的、悄悄的、还有点害羞的规矩里,变得可爱了起来。
红姐的庇护所这个空间,其实也和刘伟强和惠英红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惠英红当年在湾仔长大,卖口香糖的时候,住的就是这样的板间房,一家七口,大概也就5平米的样子;而刘伟强,同样也住过板间房。
作为同样在湾仔生活、长大、感受过湾仔烟火的他们来说,这片板间房的天地,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庇护所。
红姐显然为臧姑娘提供了庇护,暂缓房租是一方面,一个很微妙的设计是,当臧姑娘刚来到这里时,是有同乡为她翻译粤语的。
而在这之前,她为了找工作,又怕因为不会粤语而被另眼相看,只能假装成“哑巴”,她是失语的,也是失权的。
来到红姐这里之后,臧姑娘的两个女儿很快就学会了粤语,而臧姑娘自己,说粤语的时候确实不多。
但她在片中说的第一次粤语,就是在红姐这里,说出的“早晨”,第二次粤语,则是“多谢红姐”。
我想,这也是因为这个地方所提供的温情、理解、保护,让她愿意去靠近文化和语言,或者说,不再害羞说出一句并不是那么标准的粤语。
红姐的二楼,还是一个小社会。
我们能在这里看到过着许多种不同生活的女性。
薛凯琪饰演的露丝和江美仪饰演的珍姐,虽然影片更多拍到她们“看起来很美”的一面,但夜幕下的辛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一闪而过一场戏里,露丝向骚扰她的大兵泼酒,那或许是她在这二楼小筑之外经常需要面对的现实。
但在回到这个可以被称之为“家”的地方之后,又会有红姐、臧姑娘为她出头。
那显然是女性才会懂得女性的心疼。
露丝金太太则又是过着另一种人生,他们房间里支起的小阁楼,能得见一些曾经的上海风华,但如今的她为了留住所谓的面子,还要专门选在晚上去打工。
家庭并不能为她提供什么庇护,反而在吞噬她。
看起来很神秘的红姐,总是一个人,身边没有男人,也没有孩子,很容易可以想象她曾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也才会收留下这些女性。
在臧姑娘第一天摆摊,一分钱都没赚到的那个夜晚,她下了一碗虾子面,开了灯,喊她出来吃面,对她讲起了自己的过去,要说的,其实是一种态度——只要是靠自己的双手,不偷不抢不骗人,没有什么丢人的。
这种态度不仅指向的是做小贩、买水饺、当街吆喝,更多的,是女人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虾子面的夜晚在女性没有太多选择的年代,她们或许会选择相信爱情、仰赖婚姻、依仗某位男性,这没什么好指摘的。
在世界没有给她们太多空间的时候,她们折纸花,装玩偶,擦洗刷碗,好一点的时候,能够当护士,做房东。
但她们当然,也能一点点摸到世界的轨迹,去开店,去做老板,甚至跻身到原本更多属于男性的工业之中。
臧姑娘直到生意做大、开设工厂之前,都没有离开红姐的小楼。
这里从庇护所、收留站、板间房、出租屋变成了冰柜间、家庭工坊,也变成了某种“未来”。
于是板间房的那些隔板与门扉,就不再是分割,而是“可能”。
上一代的红姐,这一代的臧姑娘,下一代的蓓蓓蓬蓬,其实就是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可以”、“能够”、“将要”选择什么样的命运。
《水饺皇后》这部片子的宣传让我们认识了臧健和这位商界传奇女性,凭着一手包水饺的好手艺,在远离家乡山东的香港创建了湾仔码头这个水饺品牌,把饺子的味道传遍世界各地。
这样一位有故事的女性,是个好题材,改编成影视剧应该不差。
大部分人冲着饺子这种中国人的传统食物,想看看一位女性如何将它发扬光大,因此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真实人物改编的电影,试图领略一代传奇人物的故事和风采。
故事有,风采也有,但你要把它当成人物传记片来看,就大错特错了。
有一个重要的点,不知你有没注意到,这部片子的导演是香港人,刘伟强导演。
所以,这注定不是一部内陆导演拍励志题材的传统模式片:与天斗与地斗,遇到困难不服输,跌倒八百回再爬起来,然后步步为营,将商业版图一点点做大,最后或笑看江湖或带着遗憾离去。
这部《水饺皇后》更加突出的是一个“情”字,我认为影片中提到的情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香港人对内陆人的托举之情义。
影片中出现如此多的香港老戏骨,可见刘伟强导演超好的人缘,但他请这么多香港老演员为臧健和做配,可绝不只是因为人缘好,让大家来露个脸而已,我想刘伟强导演还是有自己的“私心”在的,这个“私心”指的是借此回忆老香港的风土人情,一街一店,每一块老招牌,每一盏霓虹灯,一桌一椅,老出租屋的七十二房客格局,沪人南迁至港……都是满满的老港味儿。
无论是惠英红饰演的房东红姐,袁富华饰演的糖水伯,吴志雄饰演的黑帮老大,还是江美仪饰演的珍姐,姜大卫饰演的小店主,薛凯琪饰演的露丝……这一众老港星都瞬间将观众带回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灯红酒绿的老香港,他们是富有正义的港人代表,他们对臧健和无私的帮助,是这位女企业家生存和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大陆人偷渡、香港市中心留置政策以及后来的香港回归这一系列史实的呈现,展现了内地人向往香港、扎根香港以及大陆香港同胞共融的一个真实历史过程,黑白老片段的加入让港人角度的回忆杀一波接一波席卷而来,触动人心。
第二种情,是强烈的情绪感。
全片将臧健和是旧式婚姻的受害者、一个女人拉扯两个孩子长大的艰难这一剧情重复强调,导致马丽全片都处于情绪“极度饱满”状态,全程不是在掉眼泪就是在掉眼泪的路上,尤其在片末母亲去世的时候撕心裂肺哭到高潮,赚足了眼泪。
其实,商界女强人的创业肯定都是艰难起步的,她的艰难不止在于女性身份,甚至是被迫害的女性身份,更重要的还是商场的残酷。
而她们之所以成功,除了必须具备的勤劳善良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常人不具备的韧劲儿以及对于商场的敏感、果决和智慧。
干事业,一定有眼泪,但不应只有眼泪,还应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
可惜,马丽演出了女性带着孩子生存的不易,尽孝道的不易,做母亲和女儿身份的不易,却没能演出女企业家刚强果敢智慧的一面,而更像是无数的好心人帮扶了她,市场刚刚好的空白成就了她,女性的性别加分太多了,小情湮没了大情,有失偏颇。
最后一种情,是情怀。
这种情怀是对于故乡味道的留恋,是无尽的思乡之情,是与故乡家人团圆美满的期待之情。
但香港导演处理北方的故事部分还是粗糙了一些,仅有一个小家庭的小布景,没有山东的江河山川,没有故土的炊烟缭绕,也没有北方城市的质朴和烟火气,仅用一个小家庭一扇小窗户怎么能刻画出沉甸甸的浓重的故土情怀呢?
这个故事里,饺子代表了山东,代表了广袤的中国北方,代表了臧健和骨子里质朴善良勤劳生动的一面。
片中多次出现的臧健和的家乡,剧情虽然不能与香港部分平分秋色,但至少大环境、大情怀要讲清楚,不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三个情分析清楚后,我们不难发现,导演更偏重的一定是第一个情,即香港风物和香港人的大义。
无怪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便是香港导演眼中饺子的故事。
这部影片对于香港老市井的描写部分是很精彩的,也很好地讲述了臧健和从零到一起步的艰难过程,值得欣赏,但也有不足之处。
最为明显的是房客金先生和太太的故事,一个拿着老婆的辛苦钱嗜赌成性的上海渣男,一个被丈夫家暴却不敢反抗最终甚至用自杀来“成全”丈夫和孩子的傻女人,王祖蓝的演技实在很不上台面,而这个穿插进去的故事本身也不知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对比反衬臧健和的坚强?
感情线也不太成功。
马丽和朱亚文CP感欠缺,负责捕猎的猎人爱上了猎物,当臧健和事业已小有所成的时候,面对自己喜欢的阿华警官的表白,臧健和却选择了拒绝,观众恐怕要问一万个为什么,两人在一起并不影响事业啊,那时的臧健和也完全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不再惧怕遇见渣男了呀,让人不禁怀疑真实的故事是否另有隐情。
而在最初臧健和刚到香港拒绝去泰国的时候,她为何没有选择带着孩子回山东呢?
家人一定能理解她的选择,那时她也还没有任何创业的想法与念头,她真的喜欢陌生的香港想留在香港吗?
回山东,有家人帮忙照顾孩子,自己再创业或者工作养活孩子,都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这里的故事不连贯,感觉很怪异。
“北京水饺”为何会改名为“湾仔码头”?
剧情中湾仔码头的源头交待了,但改名过程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毕竟臧健和女士为人熟知的是“湾仔码头”而非“北京水饺”,就算一带而过,也应该略有交待才是。
马丽很努力,但不知是否因为她是喜剧演员,在本片中仍保有一贯的东北大姨的气质,有时看着看着容易跳戏,觉得下一秒也许就会抖个包袱出来。
马丽呀,以后接这种悲苦富贵大女主的角色还是要悠着点儿。
你自赏花,他便看叶。
这个电影不完美,但值得一看,不同角度欣赏都有别样的味道,就当吃顿饺子,致敬臧健和女士!
(含剧透,并且所有讨论都基于电影剧情。
)首先,恭喜演员马丽总算不再是用来搞笑的吉祥物,演到了一个具有主体性的角色,尤其是保护女儿那一段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了她强大的可能性。
(其实我本人是完全不关注演员的,除非演得特别出色让我多年难忘,比如本片中也有出演的惠英红在《我的非凡父母中》的演绎,或者是演得实在太烂已经影响到了片子整体。
因为演员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剧组的情形,很少有人能够独树一帜,在所有或好或烂的项目中都保持高水准。
但马丽是个例外,我在众多陪家人和朋友看的春节档中很容易就注意到了她。
她作为喜剧演员,在那些充斥着以歧视弱势群体为笑料的片子中,总是作为男主角的陪衬存在。
可她其实非常亮眼,她的眼神也好,整体的气质也好,都是很“劲”,很有故事感的,完全不只是绿叶啊。
)其次,虽然这片子还是有局限性,比如饺子改进那一段很拖沓;后十分钟拍得直接可以说很烂,从她母亲死,乱煽情开始节奏就一塌糊涂,最后更是强塞了一些类似县长招商引资的画面和台词……用原作台词来讲就是拍得相当“不讲究”。
但必须承认,原型臧健和女士所造就的这个故事真的特别迷人。
片子整体完成度也不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人物的关系特别“讲究”——主角她是一个“偷渡客”,却一路收到好心的组装小作坊夫妇,朋友的朋友,包租婆红姐,一系列邻居,甚至警察的帮助——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她是个带着两个女儿的“可怜”又勤劳的单身母亲(当然其中也有剥削大陆客的“反派”作对照)。
其中又以提示她摆摊的糖水伯,以及本应作为暴力机器驱逐她,却又对她(们)网开一面的警察着墨最多。
前者这条线最后完结于与伯伯的偶然重逢(也可以再加上最后的遗像),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生际遇起伏。
也让我又回忆起了大学老师对我们说的话,过去太久,原话确实已经很难记得清了,但大意我始终不会忘记,并且时常都会不自觉想起:身在顶峰之时,不随波逐流,坚守己心,不骄不躁,不鄙薄他人。
身在低谷时,不自怨自艾,不怨天尤人,脚踏实地,厚德笃行。
(融合了少年时期的班训用以表达。
)这种所谓的“励志创业传记”能够拍出这个意思是非常之难得的,因为作为“成功人士”,它们一定要有超出常人的地方,或是智力,或是坚强的精神,或是让人艳羡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有可能是运气,等等。
也因此,这些人,或者拍这些人的故事,最后很容易就变成“社达”的代言人,如何平衡它们人生的传奇与对这个世界的人文关怀,这是需要细细揣摩的。
后者则抛出了一个“终极命题”——月亮和六便士怎么选?
别误会,这里的月亮是臧女士自己关于卖饺子的理想,后者才是那个能给她“一条退路”的优秀男警察(也就是爱情)。
关于这个选择,还有两条线作铺垫。
一条是包租婆红姐坦言自己的过去(做皮肉生意),没有说得太直白,不过大抵是被丈夫救了风尘,所以她作为过来人希望臧女士与警察百年好合,很合理。
另一条线是租客金太太,这里有一点真的真的非常讽刺——我刚看完甚至就忘了她叫什么,只记得姓范——就像片子里明明对她很同情,也施以援手,但最后都不知道她叫什么的包租婆红姐一样。
只有臧女士记住了她的姓名,并且在收到警察送来的遗书那一刻就意识到是她离去了。
这个细节在看的时候是令我拍案叫绝的,为什么这位“水饺皇后”的“运气”那么好啊,竟然到了遇到的所有人都是好人,都愿意对她施以援手的程度?
原来原因是在这里。
而这位金太太的故事也很有隐喻,她看似好命地嫁了“太子爷”,生了两个“不赔钱货”的儿子,可依然得不到丈夫家人的接纳,甚至“太子爷”丈夫也在时光的消磨中变成了游手好闲,赌博成性,家暴老婆的“渣男”。
以至于她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让“太子爷”丈夫能够带着两个儿子回去啃老。
那么,是否是她们的反面故事促使臧女士作出了拒绝警察求爱的决定呢?
或许有影响吧,可细想又不止是这样。
这位金太太何尝不是另一个臧女士?
同样的遇人不淑。
臧女士在初始尝试卖水饺失败时也曾试图放弃生命,是糖水伯和她的两个女儿救下了她。
【这一段和后面她为了保护女儿而挥刀向黑老大的剧情及演绎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后面这段,我回想起来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头皮发麻(褒义)。
因为这样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母女关系正是支撑着我走到今天的最大理由。
如果说到最后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舍得舍弃的,那确实想都不用想只会是母亲的怀抱。
所以能和妈妈一起在母亲节临近时看到这样的片子真是太棒了。
】如果后期臧女士没有靠着自己的水饺打出一片天地,那么她又能比金太太好多少?
综上,到了这时候,臧女士那句“靠自己”就完完全全的立起来了。
她所有的选择,都基于她没有人可以依靠,当有可能的依靠出现时,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得出的结论也只会是:他人不一定可靠。
所以她最后作出这样的选择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靠自己”很容易成为悬浮的口号,或者表现成离谱的孤胆英雄(你说塑造一个孤独的艺术家/科学家还算是合理,可谁又会相信一个成功的创业人士没有受过他人的帮助呢?
),但本片利用这些温馨的人际关系避免了后者,又用臧女士一点点艰难地自主创业,改进饺子,乃至于拒绝警察先生给的未来托起了前者。
(到这儿,我真的很难相信……现在的影视作品里,连这种言行一致的角色都很难找了……大部分都是喊着些讨巧的主流口号,实际上行为离题十万八千里的东西……)至于警察先生这个角色也非常有意思,他不止是男人,不止是爱情,他的职业,警察,本身就是公权力的象征,仔细看你也会发现他与整个片子中穿插的背景介绍相互呼应。
臧女士之所以能够从“偷渡客”变为“水饺皇后”,和当地人(包括警察先生)的包容,乃至于当地当时整体环境的包容是分不开的。
看的深夜场出来,北京在下雨,感觉很空虚,不知道啥感觉,就只能记住一个事儿:想吃饺子了。
当马丽被模板化叙事腌渍成“苦难样板戏主角”时,我就知道这电影完了。
突然意识到自己和银幕里的臧姑娘达成了某种共谋——她推着三轮车在香港码头重复「苦难-希望」的西西弗斯诅咒,我蜷缩在电影院里经历「被励志-致郁」的牛马荒诞夜。
演技修罗场里的角色失语症马丽半夜在出租屋的厨房包饺子时,发丝间粘着的面粉像撒在老香港洋装上的雪。
这个瞬间的臧健和是活的:她脖颈暴起的青筋在控诉生活,手指揉面的韵律却在歌唱希望。
可惜当镜头切到日本商人办公室,所有细腻都被「我要争气」的台词碾成齑粉——我们眼睁睁看着马丽从《东北虎》里会呼吸的文青,退化成《感动中国》颁奖台上的提线木偶。
惠英红瞥眼掐灭烟头的一笑,足以让整条砵兰街的霓虹黯然失色。
她眼尾的每道皱纹都在讲述偷渡客的潮汐、黑帮的枪声、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市侩哲学。
可编剧偏偏要她做鸡汤批发商,那段「我年轻时也惨过」的独白,简直是把百年港片史熬成了便利店关东煮。
马丽抬头看红姐那一眼,故事性出来了,但如果不是演员演技撑着,跳脱出电影之外的可能是又一个爱豆贡献的演技名场面。
电影人物是群像的但你感受到群像的原因,纯粹因为每一个好演员演技撑起来的。
仔细回忆下,人物性格、名字、故事你能记住几个?
但你记住的都是演员本身:马丽,惠英红,薛凯琪,朱亚文,tvb的熟脸,开心麻花的熟脸,而不是角色。
这是一场演技的修罗场,也是角色的隐身大法。
苦难通货膨胀,时代的廉价催泪弹我讨厌苦难叙事,更讨厌苦难精品化。
导演强行将臧健和的半生压缩进“苦难-贵人-逆袭”的三幕剧,却让传奇沦为俗套。
被丈夫抛弃、被恶霸欺凌、被疾病折磨……每一次转折都像按下了“催泪键”的机械操作。
当臧姑娘在要自杀后后接过糖水伯递来的甜汤时,荒诞感甚至冲淡了悲情——这究竟是市井互助的温情,还是对苦难的廉价消费?
更荒谬的是,影片对商业博弈的简化近乎儿戏。
现实中,臧健和与日资百货的谈判是一场精明的拉锯战:她以“批发价高于零售价”的天价策略,既保住品牌主权又撬动渠道资源,其胆识与谋略堪称商业教科书案例。
而电影却将这场交锋简化为一句“我有骨气”的口号,让商战沦为热血漫画式的自我感动。
臧健和女士的故事的可挖掘的太多了,那是七八十年代「香港」这个文化符号的缩影,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市侩、人情、淘金、堕落、迷惘、绝望、希望交织的一副港风浮世绘。
但模版化叙事让故事可看性大大减弱。
当“大女主”的成长被压缩成“吃得苦中苦”的道德训诫,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企业家的智慧,而是一个被时代浪潮推着走的苦难符号。
电影用快两个小时证明:请够好演员,角色再扁也能被演技腌入味。
马丽的皱纹在说失业主妇的辛酸,惠英红的抬头纹在演九龙城寨编年史——可惜这些全是演员自带的注解,和“臧健和”三个字毫无关系。
那些TVB老熟脸更像个残酷隐喻:观众看到他们就自动脑补《大时代》《创世纪》,偏偏想不起眼前角色的名字。
这不是怀旧,是导演举着“港味”灯牌在废墟里捡垃圾。
好看吗?
好看。
每一个演员的演技都让我看的很爽。
难看吗?
难看。
就像看陈道明、刘晓庆、蔡少芬、孙俪等等一系列老戏骨给我演逐梦演艺圈一样的难受。
走出电影院时雨还在下,找了两家便利店,翻了翻美团外卖,也没找到卖饺子的。
突然觉得自己大半夜来看这场电影真的好荒谬,2025年第一次走进电影院,我也真的是饿了。
在香港霓虹与市井烟火交织的画卷里,《水饺皇后》用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描绘出一段跨越时代的生命赞歌。
水饺皇后 (2025)6.4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 刘伟强 / 马丽 惠英红这部影片,描写的不仅是一部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幅对人性温度的时代映像。
当镜头掠过1980年代香港码头那熙攘的人群、拥挤的出租屋和异常热闹的街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香港经济腾飞的缩影,更是无数普通人在命运夹缝中倔强生长的剪影。
接下来,结合看完全片之后的感受,聊聊这部期待已久的《水饺皇后》。
一、时代浪潮下的香港:市井烟火里的生存哲学影片的故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开始,那时的码头是轮渡往来的枢纽,也是无数底层移民的求生战场。
导演刘伟强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时代风貌:电车叮当穿行的街巷、霓虹灯下的小摊、结合深夜大排档蒸腾的雾气,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图景。
臧姑娘推着小摊车,在码头叫卖水饺的身影,正是那个时代香港精神的具象化——这座城市的崛起,从来不是依靠摩天大楼里的资本神话,而是千万个如她般在风雨中站稳脚跟的普通人。
二、单纯的善意微光:再次升华了人性光辉的温度影片中我认为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对小人物间“互助”本质的深刻诠释。
当臧姑娘被地痞无赖欺负时,是平日看着有些“毒舌”的房东红姐拎着扫把挺身而出;当她因腰伤陷入绝境时,是素昧平生的糖水伯递来攒了半辈子的积蓄帮她置办起了可以用来营生的小摊车等等。
这些通过影片中传递出来的善意,没有居高临下的施舍感,也没有带有极强目的性的预谋感,有的只是市井江湖中打拼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生存智慧。
就像糖水伯在片中说的话那样,他帮助他人的动机很单纯,只因“我年轻时也被人帮过”;还有红姐在雨夜跟藏姑娘吐露的“女人最要紧是看得起自己”等等这些台词和影片片段,都道出了底层互助的纯粹。
当看到片尾字幕升起时,想起片中那些热气腾腾的水饺,觉得“水饺”其实早已超越了食物的概念。
它是人在困顿中的希望火种,是异乡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更是时代发展、商业化浪潮下不曾泯灭的人性微光。
而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个人很喜欢主演马丽对待一些人或事的态度上,而她本人也曾在活动现场时说过,“因为我淋过雨,受过伤,所以我现在有能力了,就会去给别人撑一把伞”,就如影片中传递出的那份纯粹的善意,也更能让人感到温暖。
1、我想看真的电影,我看到了看完电影回家,正好我女儿也放学回来,我说:“我刚刚去看了一场电影,马丽演的,叫《水饺皇后》,太好看了,我整个人都哭肿了,哭得浮囊了,你能懂吗?
”女儿问我:“是那种催泪的喜剧片吗?
”我想不出更好的词来总结,于是我说:“不是的,而是那种,真的电影。
”这种真,不限于真实的故事,当马丽的第一张照片在大荧幕上出现的时候,一直到电影落幕——我其实没有看到表演,因为,那就是臧健和女士,马丽没有演臧健和,马丽真真实实地在过臧健和的一生。
爱与感激,这两个最简单的词,是这部传记电影最想表达的。
没有炫耀个人的成就,没有渲染苦难。
在电影拍摄现场,臧健和女士的女儿,抱着马丽哭,说她跟自己的妈妈一模一样。
那一幕使我相信,《水饺皇后》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存在,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因为,有两个小女孩,她们想妈妈了。
她们想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方式,跟妈妈说:“我们好想你。
”她们还想对所有帮助过她们的人、所有不嫌弃她们一无所有的人,深深感激。
那是妈妈教她们的呀,当妈妈把糖水伯的遗照放在姥姥的照片旁边;一碗汤圆,摆在一盘水饺旁边。
那两个女孩儿,就懂得了世间最珍贵的情感。
青岛的一场路演,沈腾老师说,这部电影让他哭得通透。
看完,我了解了,是这样的。
这种哭不是悲伤,是懂得。
命运所蕴含的真理,和数字一样简洁,无他,爱与感激而已。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对命运的期许,和对土地的期许是一样的:播种、收获;爱,获得爱;获得帮助,感恩帮助。
马丽亦如是。
她感激观众“盛大的爱”、感激何炅老师,感激沈腾。
那些为她大女主电影欢呼,觉得她可以脱离沈腾的人,她回应:“不能离开,沈腾老师是老搭档,我要感谢。
”2、演一个母亲惠英红老师在一个综艺里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大家都来找我演妈妈,每一个妈妈都是不一样的,我会演好每一个妈妈。
”马丽和惠英红,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成长路径的女演员,在表演这件事情上,都有着特别朴素的观念:不管什么角色,多少戏份,演好就行。
母亲,那是母亲啊。
可是那么多女演员说,不想到了一定年纪就只演母亲。
成为母亲,仿佛就代表着一个女人就失去自我。
不是的,真实的原因是,外界所能给予一个母亲的养分太少了,我们只能自能从自身挖掘,挖掘出时间、精力来养育我们的孩子。
这样的我们,依然是我们。
无论我的力量来自哪里,可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妈妈、或是女儿、事业、爱情……无论我的时间和成就归于何处,它们都平等,都是我,是我的。
母亲固然不要空洞的赞美,但是更不想要贬低和嫌恶。
女性要的是:是否要成为一个母亲的自由,以及,成为一个母亲后,能获得应得的权利、协助、理解和充分的社会福利。
如果当一个妈妈,是很多女性的必经之路,那文艺作品里的这个角色,就不该被避之不及。
反而需要更多、更深刻、更真实、更诚恳的关于母亲的创作。
更不用说所有现实中的问题,那是无法逃避的,是要一个一个去解决掉的。
从《第二十条》的李茂娟,到《水饺皇后》的臧健和。
很多很多年之后,当更年轻的人想要学习表演,她们会无数次揣摩这两个角色的吧。
茂娟和臧健和,被表达得如此真、鲜活,充满了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值得世人长长久久地去爱。
感谢所有愿意去演、演好、演活每一个母亲的女性演员。
3、马丽,我也祝你大展宏图特别遗憾,五月四号上海的路演,我不在上海,没法亲自见到你。
可是我一定要将这些话说给你听:我为何爱你——有一个特别浅显容易知晓的道理,很多人都在强调、她们都想用一句话来教会我。
只有你,是用一部一部电影来教我的,用你受过的委屈、曾经的困惑,用你的坚持、你的成功,用最质朴的方式教会我了。
现在,我也是这样活着的:无论高矮胖瘦美丑智慧愚钝,都可以抛弃掉他人的质疑,一个人不仅仅是要做自己,而是要:专注地做自己。
专心致志地,做那个笨的、只会一件事的自己。
那个愚笨的我,终将用我,填满我的一生。
谢谢马丽,谢谢臧健和女士,谢谢这一场光影人生的相遇。
你们在电影里传递出的爱,对我而言,也是盛大的。
最后祝你,也祝我,大展宏图。
首先要肯定的是马丽的演技绝对抗打,再次验证了喜剧演员的演技绝对是被低估的,离开沈腾,离开麻花,马丽绝对在线,前提是要有个好本子。
因为职业的原因,很早就知道湾仔码头,更了解臧姑娘的故事。
进影院之前就不断提醒自己别当做一部励志电影来看,结果还是不幸看了一部主旋律的励志片,一个耳熟能详的个人奋斗的电影,同样也具备了主旋律影片的一切毛病,煽情,强制煽情,最不能接受的并不是大家最喜欢吐槽的“拒绝工伤赔偿”的资本家论调,也许只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坚强和骨气,反而对剧中臧姑娘的妈妈的描写过于简单和表面化,没有铺垫她的含辛茹苦和无私奉献,使得后面母亲离世的这一段只能依靠马丽的个人演技强行煽情,虽然也让人红了眼眶,但是剧本的硬伤让这一幕彰显了刻意,至于代表着妈妈的味道的水饺作为剧情的主线传承下去的主题升华更加凸显刻意,走了主旋律电影拔高主旨思想的老路,让人心生不悦。
臧姑娘的发迹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红姑,华哥,糖水伯,甚至是B哥志雄仅凭女主的挥刀便彻底破防,让这个本来可以成为臧姑娘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瞬间被二十碗水饺直接感化,实在让人感到诧异和不可思议,水饺的威力堪比核弹,黑恶势力的土崩瓦解差点让我给这段剧情配上“让世界充满爱”的主旋律,臧姑娘瞬间也化身观音菩萨和圣母玛利亚。
最后说说导演刘伟强,香港电影工业的流水线化,让很多香港导演习惯了短平快的制作思路,也许古惑仔系列才是刘导演更加适合的类型,而驾驭主旋律的励志片,特别是对剧本本身存在巨大缺陷的情况下,更加暴露出导演功力的不足,短板尽显。
没有讲好故事,是这部片子的硬伤,当然如果强行升华本片的励志温情的主题,我也可以把本片套上母亲节,陆港两地融合等高大上的主题,只是如此一来,本片就更没法观看了。
水饺皇后 (2025)6.4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 刘伟强 / 马丽 惠英红(⚠️先申明:以下,不针对演员,仅针对剧情!
) 1⭐️都多了!
不明白为啥评分那么高!
强行煽情!
没苦硬吃!
一点感动不起来!
一度如坐针毡,几乎从不在观影过程中查看手机的我破例了。
你为了逃避,不回青岛,那你去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行啊!
有必要去香港吗?!
尤其那年代香港人那么看不起大陆人!
(尤其原型女主的丈夫是泰国人,他们也是直接在泰国见的面,和香港没半毛钱关系)你自己一个人就算了,还带着两个女儿去受苦!
负面情绪还要发泄在孩子身上!
孩子晚回家上去就是打也不问为什么!
有没有想过孩子并不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并不是主动选择的父母,也没有参与你们人生的重大决定!
这种有毒的童年经历孩子长大内心没扭曲没阴影都神奇了!
长大了不能埋冤,还要以“我妈为了我,多么辛苦,养大我们多么不容易”这样的咒箍来自我麻醉,来压抑一度冒出苗头、蠢蠢欲动的迟来指控,邪教徒一样叩首感恩。
这样的家长真的直接死一死好吗?!
还有那个跳楼女!
你老公因为你被赶出豪门,你们分开不就好了吗?!
非得跳楼吗?!
你能赚钱他不能,就不可以甩开他自力更生吗?!
非得要多养一个家暴你、精神虐待你的寄生虫吗?!
你有想过你的孩子吗?!
你要是以这种方式在孩子的生命中画上句号,你当初就别生孩子好吗?!
然后那男的在事后抱着两个孩子街头哭一哭就洗白了?!
那黑社会老大,准备刁难她们,收她保护费,然后她拿刀子甩一甩,老大居然脑里飘过了自己妈妈年轻时样子,来了句:真像我妈!
——然后就……peace and love了?
前几秒他手下还骚扰人家未成年女儿来着!
还有那“红姐”!
女主难过是因为觉得卖饺子丢人?
难道不是因为挫败吗?!
我还以为你要拿什么励志故事鼓励人家呢!
结果是向对方袒白了自己早年从事不正当行业,以及她老公让她从引以为耻变成引以为荣这件事!
hello?!
性工作者咋的就光荣上了?!
我就莫名其妙这咋过审的?!
这不是三观不正吗?
还是我太狭隘,太封建了?
然后有必要强行穿插一段感情戏吗?
有意义吗?
(如果原型真的有这一段,当我没说!
我回头还是会去看看她传记的) 女主她妈过世她回去奔丧,整个无法接受近乎胡言乱语的时候,我满脑子只有一句:早干嘛去了?!
🙂 最后回忆那一段,整个就一香港古早MV,镜头乱拼切,不同的三段回忆之后都拼接了同一段女主靠在石柱上流泪远眺的镜头!
没错!
同一段!
真正意义的同一段!
时间线都相同的那种!
看第二次我还以为“卡”了!
看第三次我忽然觉得自己点进了B站“鬼畜”频道,在旁边的观众都在抹泪的时候,差点没笑出来。
戏里唯一感动的就是“糖水伯”这个人物和演技!
正好前不久看了《三命》,也是对这位演员的一段戏份印象非常深刻。
整个电影给我感觉就是个“湾仔码头”的巨型广告。
(以上仅个人感受,如果你和我观点完全相反,就当我冷血吧!
不要讨厌我!
🫣而如果你是看完了我这篇观后感再去看的电影你可能会因为我把你预期值拉太低了而觉得其实也没那么糟糕,那就当我变相为电影宣传吧!
感兴趣的就去看看吧!
毕竟“小马过河”嘛!
对吧?!
)
水饺皇后是我在乌兰察布看的第二部影片,都是在乌兰察布的W商场里看的。
水饺皇后目前评分不是很高,但是过去以后看了还是觉得不错的。
在乌兰察布一呆也是整个五一假期,我刚到的时候还是四月底,那个时候乌兰察布的市区里面还极为安静,而且风是那样地大,一出酒店几乎要被吹到天上去,行走在吃饭的路上心里有说不出的压力,认为自己来错了地方,也许不应该选择在这里度过五一假期。
然而事实上后来发现虽然乌兰察布有一些发展上的后进之处,比如一些酒店、餐馆的服务员不够有礼貌,以及城市规划馆空有场地却黑着灯也无人管理,还有景区场地规划和当地居民的一些事情等,但是总地来说体验还是不错的。
乌兰察布有辉腾格勒以及乌兰哈达两处著名的旅游景点,这里离北京高铁只需要90分钟,到旁边的呼和浩特也很近,当地的宣传口号是“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这个和河北的文旅宣传口号“这么近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神韵一致,都体现了北京的京城影响力。
我去了乌兰哈达的火山,不过没有去辉腾格勒草原。
在市区,还走访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一所纪念馆。
另外还吃了蒙餐以及去了书店。
在乌兰察布的日子,是充实的。
关注五一电影的都知道我说的是哪部了。
是的,比预期还要高一些。
没有爆哭但是眼泪一直没干过,尝到了眼泪的味道,好久没有了。
但是我怀疑别的观众会不会这样,比李焕英还是差不少。
只因我太有共鸣了。
老朋友们都知道,我也有个南下HK挣钱的妈,甚至她的腰在那也摔骨折了。
我甚至也有个渣爸,上一次联系还是在217天钱呢,我今天问老光棍:他不是挂了吧?
他说不会的。
这个事不算冥冥中自有天意,也算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异曲同工。
只不过我是当初被留在老家(东城)的那一个。
记得,我第一次去HK的时候,她住在一个垃圾站边上;我第二次还是第几次去的时候,她那个屋子,我只能打地铺,将将够十三岁一米八的我伸直。
所以这个片有一点点不真实,有一点点童话,在我的视角这些香港人,并没那么慈眉善目。
但是这不是香港人的问题,这是这个世界的法则,就像那句糖水伯的台词,关键词是“本事”。
我想起我在以前的工作(不要问哪个问就是失忆了),当时小领导一个名校中名校,很牛比资历的人,委婉的批评我说:小邢啊,表现要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只靠人品好啊。
原话大约完全不是这样,但是意思丝毫不差。
我到今天还是很鄙视ta啊!
就算你丫的年薪多少百万,这个三观也太尼玛扭曲,我甚至会同情她的孩子。
今天的女主角能够成功,首先她有一个很正的母亲,如果她母亲也来一段上面这个发言,连菩萨都不会保佑罢!
不好意思写到此处有些上头,我撤回对她孩子的任何诅咒(如有)。
希望她的孩子也能上那所名校,真心的。
这就是电影和现实的区别吧。
电影里最终只有好人混得好,要不然就没法过审,哈哈。
我今天晚上又发了一系列段子在朋友圈。
你们猜哪一幅最touching。
嗯我改换了一下顺序,亮点在最后——tmd良好得服务态度滴滴给她安排的都是事逼……哈哈,这才是真实吧。
也许还是那个名校前领导说的对,我应该听她的呢。
然后我现在也许也有个颜值高、还愿意为我跳楼的美老婆了呢?
我都不知道我在坚持个什么仙人板板,如标题图。
但是到了这个年纪,大约是改不了了。
好多了。
伪影评+1.——《水饺皇后》 9.5/10
2.5蓝丝大聚会,港人终于也有了自己的xx大业…此片是誓要勇夺港产片里流泪最多的吉尼斯纪录吗?没有女人的眼泪你就不会拍传记片了是吗刘伟强?刚看到开头还在感慨投奔怒海的另一面终于要被补上了以及女人从一开始的失语到最后实现大陆人的香港梦,就算只是从市民剧入手这片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越拍越悬浮。既然没有办法顾及到那么多角色那就从一开始不要设置那么多。马丽那大体格子(褒义)出演臧姑娘确实很有说服力,各种意义上在弹丸之地上站稳脚跟就是需要有这样一个女演员。只是是否一定需要其他替身去“代替”死亡和成为圣人的另一面,尤其还是在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传记片里出现,这很难评。对了,朱亚文长的一点也不像周润发,像黄德斌…因为臧健和女士本人的经历和马丽确实下了苦功去实现塑造,不忍打二星。
看完电影好想吃一顿饺子啊。臧姑娘艰难带女儿香港求生,完全的天崩开局,但是她却靠着自己的坚持和韧劲,白手起家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好顽强的女性生命力!最后感情线的反套路be简直疯狂加分,这么清醒的选择,完全让我相信了她是事业心强的大女主!马丽的演绎也非常细腻,从开始的迷茫到努力再到自信和坚定,把臧姑娘每一个时期的状态都拿捏的非常到位!真的是适合五一劳动节的一部电影,女性力量靠自己也可以成功
卡点抒情,泪点满满。事业线、亲情线、落魄路上恩人线,每条线都呈现得可圈可点。马丽演技还是可以的,当然个人更喜欢糖水伯和红姐。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有“妈味”的传记电影,一如本片以身为单亲妈妈的臧健和在异乡艰难求生为开端,以她将妈妈的味道传下去并分享给更多人的心愿得以实现作结。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马丽出演非喜剧角色,相当惊艳。无论是臧姑娘起早贪黑身兼多份工的勉力拼劲,还是摆摊首日苦苦吆喝也卖不出一份的失落无奈,抑或生意红火后对信用和自主原则的不懈坚持,都演绎得让人感同身受。她的人物刻画也足够立体,在自强不息事业心外,也有显露脆弱一面的时刻,比如疲累至极后的发泄情绪、送别华哥时的默默不舍。惠英红对红姐的诠释亦发挥出了影后水准。她对女主的一路扶持真正彰显了女性间的深切共情与相互托举。影片还穿插点出了香港发展演进中的不少重要时刻,一种时代洪流里的平民史诗气息油然而生,几个粤语歌的段落也蛮惊喜。
平庸的剧本,陈旧的手法,落后的主题,很好的演员,远去的时代。
没有魔改成女主爽文设定由男人拯救,相反全是个人努力打拼和亲朋好友们的互助与扶持。片子有泪点也有笑点,很适合五一档带家人去看。
看到后半段为马丽扮演的臧姑娘彻底泪目,刘伟强很能将主角的情绪起伏作为抓手,引发观众的深层共鸣。真人真事改编,单亲妈妈从底层摊贩做到世界经销,也是属于我们出差时候的美食记忆。电影更是将香港和大陆文化融合,糖水伯和红姐两个底层配角,围绕主角的生活层次丰富。臧姑娘将母亲的味道和亲情,渗进饺子,传承给女儿,最后那句“现在你可以替我做主了”,彰显没有男性的女人也可以成功,辅助的是周围人传递的悲悯善意。虽为男性导演,但是所有女性角色都十分立体,结尾真实影像和片中角色对照,做了充分调研改编,是对当下大环境艰难小人物挣扎的映照。推荐一看。
“你用的酱油一定不便宜吧” “你们这后厨比很多餐厅都干净”(大意)
马丽这张劳动人民面相的脸,勤劳质朴,有亲和力有温度,天生就让人想吃她包的饺子。刘伟强说,马丽就是臧姑娘,有了她,才有了这部电影。马丽的港风造型和惠英红同框,有种说不出的CP美感,特别融洽,喜欢两个人在餐桌上的那段对手戏,女性之间给彼此力量。马丽成功的一次转型,为喜剧演员的演技正名,之前还担心马丽演一个山东女人会不会带有东北口音,开始看后就完全打消疑虑了,臧健和将是马冬梅后生涯又一经典角色,她就是我心中的大女主。
马丽、朱亚文青岛路演场。1.吃苦叙事就能成为企业家吗?2.工伤赔偿怎么不是应得的钱!3.水饺都有什么馅的啊?4.有必要让女儿被嘴上玷污两次吗?
没想到薛凯琪比马丽还大一岁
马丽老师+1星,惠英红老师+1星,糖水伯+1星,nothing more…真的剪的太烂了,整个片子从叙事观念,剧作结构到剪辑技巧都十分十分老,也太老了,导演该是最大锅!真的辜负大家那么认真的表演!!到底为什么每分钟都给我闪回关键台词啊,很多台词我五秒前刚听完好么??到底为什么每到上情绪的时刻要不然给我硬升格要不然就疯狂叠画啊??到底是为什么要把所有文戏都给我剪成蒙太奇啊??明明稳稳的当一场文戏剪多好的。我全片看完印象最深的一场整文戏不是蒙太奇的,竟然是王祖蓝打女儿那场…真的蛮离谱。
以后有马丽我坚决不看
太灾难了,我看电影一般很宽容只要不是太差不会给一星,唯独这次如坐针毡好几次想站起来走了,简直是演戏综艺中表演片段大融合的流水账拼好影电影,又血亏一百块😭
看点:全员的演技,但故事剧情直接没走流程套流水线生产,节奏把握也很差,结尾故事拍不完了直接上切片,浪费原型故事浪费演员。
其实原型故事很值得拍电影,但是这戏文戏就很水
太难看了…拍传记片但主角成长全靠外界,把每一次遇挫折都拍成一模一样的“哭、被好心人帮助、开始好运”套路,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声音和画面闪回,完全体现不出主角自己的能力和韧性。以上在叙事上的问题直接导致人物形象塑造完全失败,进而影响到片中所有的情感表达。本以为毫无铺垫纯靠角色自说自话的亲情线已经足够尴尬,没想到爱情线更是让人不忍直视,两个本来都很有魅力的演员在完全起负作用的角色光环加持下,演出了一段让人赛博厌食到想吐的异性恋感情故事。剧情烂成这样,技术层面更是不遑多让,剪辑水平仿佛是没学过剪辑的人用剪映剪出来的课程作业,甚至比不上部分vlog博主;全片大范围地使用配音,多次出现对不上口型等问题,非常出戏。虽然本来也没入戏。全片看点:每次出场都很有魅力的惠英红,以及穿警服讲粤语时的朱亚文。
早上看《我仍在此》就想到这部同是孤女寡母女性传记片的作品,下午修手机的空暇就看掉了…… 其实看得出有导演真的想拍的部分,类似于青岛part的连口型对不上从中段的深入香港之旅就有一步步的改进,虽然美术部分依旧很糟糕很TVC,但确实有点久违的能令人信服的香港人情味参杂其中,虽然还是有些看得出是为了迎合主旋律的段落,也有一些“是广东人就一定要说广府话”的港式傲慢,再辅以这种搞不好剪成短剧上流媒会更赚的爽点哭点拍摄模式,就属实有点为了手机平安而修行——但发现其实也没预想那么糟糕的感觉。btw其实无论主配菜是哪种,作为传记片最大的看点始终就还是在马丽身上,马丽的演技确实也有一定程度地撑起来这个能够相信“我唔使识讲乜话都可以在香港觉得开心”的旧时代角色,看完之后想吃好久没吃的贵贵湾仔码头……2.5归3。
是不是前期的镜头没拍够,剪辑一塌糊涂啊,非常mv的作品,导演毫无人文底蕴,完全看不到人物塑造,直接拍成mv就算了,刻意得不行,浪费了电影票钱,诶诶,还有马丽把角色演成了咆哮疯批真的没事么…
湾仔码头水饺原型故事,女性创业发家史,加歌颂母亲伟大的题材。开头婆婆一句“我们潮汕人必须要有儿子”笑,所以让儿子另娶了老婆生了儿子,到了香港拒绝当小妾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以偷渡客的身份打零工手作活,不管是长洲老板夫妇还是港岛红姐包租婆、租客都很有人情味(王祖蓝演的落寞太子爷家暴老婆、暴打小女孩除外),阿Fi好美虽然戏份少。日子过得很苦,两女儿也真苦。一系列的打击受伤住院,在楼顶差点想结束生命时,两个女儿和糖水伯的安慰鼓励重新振作做起水饺。湾仔码头的走鬼档部分拍摄有历史情怀在,听从客人的建议一次次改良,和一次次的技术合作,最终成功。和阿Sir的感情戏有点莫名其妙,看到片尾还有真人照片,好吧尊重事实。当人物传记看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