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宝贝 (2007)7.82007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本·阿弗莱克 / 卡西·阿弗莱克 米歇尔·莫纳汉
被“绑架”还是回到妈妈身旁,小女孩会不会有自己的答案呢?
她太小也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作为旁观者也不能判断,到底哪个选择对她更好。
男主有自己坚定的原则,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决定会带来什么。
女孩妈妈是个烂人,但她也是个可怜人,女儿是她唯一的珍宝;姑妈不能生育所以对女孩也视如己出。
所以也不能说女孩一定会不幸。
三个男人看似在帮助女孩其实各有私心。
瑞米见过遭受虐待暴力的孩童,他可以不择手段的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我觉得这样极端的做法跟他童年也许有关,片中有个细节提到他还娶了妓女。
而且还有那笔钱的利益在里。
女孩的舅舅动机也差不多。
老局长死去的孩子是他一生的痛,他可以用小女孩来弥补和抚慰自己痛苦,他也觉得自己能给她一个美好的人生。
问题不在于什么是“好”的,也不在于“未来”如何,无关于“希望”,解开谜题的钥匙其实在于影片中部一句对白。
忘了是谁问谁了,说如果我想死后上天堂的话应该怎么做?
牧师引述上帝的话说:你们当如狼般机敏,并且当如羔羊般清白。
这就意味着:你不是上帝,你无权替别人的生活做出选择,即使她的母亲是瘾君子,也不意味着你就有权拐走她的孩子。
如果她的孩子日后生活不幸,那也是上帝的意志,你当心存敬畏。
你们要清白,不要插手上帝的意旨,因为那是狂妄。
对于男主来说,他发现了这个秘密,那么使他保持清白的唯一选择只能也必须是把女孩送回给她的母亲,他也只是上帝之手,除非他永远不知道此事。
01《失踪宝贝》是本·阿弗莱克真正意义上的长片处女作。
从演员转导演的角度看,这部处女作堪称惊艳。
它丝毫不见新人导演的稚嫩,相反,它很沉稳,而且极具思辨性。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困境的故事。
在美国波士顿的多尔切斯特街区,四岁女孩阿曼达在家中无故失踪,私人侦探帕特里克受雇追踪女孩的下落,他一步步深入案件,卷入黑帮的内斗,翻出警方的黑料,最终真相在几经沉浮后终于浮出水面,但摆在帕特里克面前的,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是的,所有有关道德困境的电影,探讨的都是抉择。
这个抉择的艰难之处在于:怎么选都是错的。
因为无论你选什么,都将有某种东西被牺牲。
且牺牲的程度已经大到不能简单用“代价”二字来概括。
它可能是情义、是人命,甚至是道德,是正义。
在《失踪宝贝》中,导演通过精巧的剧情设计,历经三次反转后,才把那个终极的道德困境推到每个人面前。
原来,所谓的“女孩失踪案”,实际是由警方主导的一场阴谋,为的是把阿曼达从毒虫母亲的手中救出,交给黑人警探杰克抚养,给女孩一个更好的生活。
得知真相后,帕特里克来到杰克的房前,看着阿曼达可能拥有的幸福生活,陷入纠结:是选择报警,把阿曼达送回亲生母亲身边,还是转身离开,成全她此刻的幸福?
那一刻,这个选择,同样握在观众的手中。
不知道你会怎么选。
也不知道你做出决定时,是否无比笃定。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局,让观众悬在两难之中,而是让帕特里克做出了选择。
他的选择是:报警,带女孩回家。
相信很多人都没法理解这个选择,更何况影片已通过不同人之口,一再告诉我们海伦是个多不靠谱的母亲,把阿曼达送回到她身边,很可能是个更危险的决定。
那么,帕特里克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这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
02我觉得《失踪宝贝》这部电影特别适合那些高举正义和道德的大棒,在网上到处打人的“良心审判官”们集体观看。
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最朴素的正义观和道德观”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彻底失效的过程。
为什么会失效?
两个原因。
第一,现实中充满不可控的变量。
第二,选择者与旁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我们从后者说起。
影片中,负责调查女孩失踪案的是一对情侣组合——帕特里克和女友安吉。
最终,安吉因为无法理解帕特里克的选择,与他分道扬镳。
为什么会这样?
正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安吉更像一个旁观者。
她只看到了海伦身为母亲的严重失职,就凭借一种道德本能,认定把阿曼达从她身边夺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帕特里克才是这个案件真正的抉择者。
他所掌握的信息比安吉要多得多,并且,他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感到痛苦。
这时候,置身事外说些“政治正确”的风凉话是简单且无益的,真正困难的,是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
帕特里克最终做出报警的决定,也并不是因为那样的决定是绝对正确的或善的,而只是因为经历了一切后,他的内心冒出了那样的答案。
他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他曾经因为阿曼达下落不明,迁怒于一个娈童者,朝他的后脑毫不犹豫地开了枪。
那一刻,他见证了自己内心坚守的原则是如何轻易被冲动摧毁的。
还有,他认识的警察雷米曾为救下一个孩子,恶意栽赃他的父亲。
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如果我们默许了采用非正义的方式去寻求正义,那么这世间还有正义可言吗?
以及更富决定性的事件。
毒虫母亲海伦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当着帕特里克的面痛哭流涕,她说:“我知道我搞砸了一切,我现在只想让我的女儿回来,为此我愿意戒毒。
”这是这位蛮横无理的母亲在片中唯一一次示弱,而帕特里克是唯一的见证人。
正是上述这些事实——这些隐藏在一个艰难抉择背后的复杂变量,促使着帕特里克做出了那样的决定。
当然,我们还是没办法说,这个决定是对的或是善的,因为道德困境就是一团模糊的现实,让人难以理清善恶对错。
我们也只能说,这个决定是理性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相反,安吉以及那些永远高举道德大旗的旁观者们,看似被道德的神圣光环笼所罩,凛然而决绝,实际在那天真的笃定之下,包藏的是任性的幼稚。
这是《失踪宝贝》想要提醒我们的事。
放下道德那耀眼的光,才能学会怜悯世人的苦。
03偏形而上的部分聊完了,我们聊更现实的部分。
《失踪宝贝》的英文原名是:Gone Baby Gone。
很显然,这里面隐含着两层“失踪”。
第一层好理解,是纯情节层面的,也就是女孩的失踪案。
那么第二层是什么呢?
围绕阿曼达的失踪案,所有人为寻找她进入我们的视野。
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每个人最终寻找的并不是“阿曼达”,而是投射在“阿曼达”这个符号之上的自己的欲望。
阿曼达的舅舅要通过阿曼达骗取一笔赃款。
舅妈格外疼爱阿曼达,是为了弥补自己无法生育的遗憾。
警员雷米急于救出阿曼达,只因他对正义怀有一种极端的偏执。
探长杰克的女儿早年惨死,他答应抚养阿曼达,也是将她视为女儿的替代品。
就连帕特里克,其实也有私心,他曾因冲动杀死娈童者,而救回阿曼达,也视为重新恢复内心失衡的秩序。
这所有隐秘的心理动机,使得阿曼达不再是“人”,而成了一个道具,一个欲望的投射物。
所有人看似都很关心她,但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的关心她。
就像影片的结尾,阿曼达回到家,无聊地看着电视。
一旁的帕特里克为寻找她历尽千辛,但直到此刻,两人才第一次面对面说话。
帕特里克指着阿曼达怀里的娃娃问道:“她就是玛莉宝吗?
”阿曼达回答:“是安娜宝。
”
影片定格在这个意味深长的画面,凝滞的空气中全是心碎的声音。
原来,我们找寻了整部电影的女孩,我们那么渴望得到她,但实际上,我们连她最喜欢的娃娃的名字都搞错了,原来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她。
这太糟糕了。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阿曼达在被寻回后,又成了彻底的失踪者。
她像是从未存在过那样洁白、透明。
这是《失踪宝贝》在道德困境之上,为我们上演的另一出悲剧。
04在影片开始,有一段经典独白:小时候我曾问过神父要如何能上天堂,并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人世间邪恶的伤害?
他告诉我,神对他的子民说,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
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
这大概就是说:善良又智慧吧。
又有几人能做到?
不知道。
我只知道:身在狼群,是羊的宿命。
要想不变成狼又不沦为狼餐,一只羊需要很小心,很自省。
当你认为自己应该是这样做的时候,希望结果是好的!
但当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么好时!
片子的结尾也许不应该如此把不负责任的母亲给点出来,多少还留有一点温暖的希望,母女重逢的牺牲太大了,为的可能就是想让这位母亲兑现自己的承诺,让自己的孩子不离开自己的视线!
可是很遗憾,并不如人所愿!
想想,男主的女友最终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男主回来看他自己给那母女所带来的家庭,牺牲是多么大:两名警察的性命,一名警探提前退休只拿一半的退休金,因为被揭发还被入狱,那位小女孩的舅舅被自己的妹妹赶走,留下孤独的小女孩!
到底是为什么?
导演本.阿弗莱克对现实把握的非常好,给人很深的思考空间!
————这是法律,正义,道德与善行和爱的困境 数月的小非洲豹,是像小猫咪一样可爱的。
一只母亲死掉的非洲豹幼仔,被动物学家收养,野化,放归山林,跟踪拍摄数月后,终惨死与其他掠食者口下,腐朽的尸体孤独的在原野的角落慢慢被食腐动物和蝇虫蚕食。。。。。
这是我前几年看的一部动物纪录片。
动物研究者大抵都有这么一个争议,人类见到自然中的弱者是应该旁观还是应该救助???
有人告诉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中的环环相扣,互相蚕食的生物链就是这个样子,弱者沦为强者的食物,丢下它嗷嗷待哺的幼仔再暴露于冷酷的食物链之中。。。。
但也有人说,我们在眼睁睁目睹着我们可以拯救的死亡,却置之不理,如果我们真的救助了我们所遇到的,对于自然和对于被救助者本身,到底是救助还是干预?
总有一个声音说,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可以随意决定其他事物的存亡,我们不可以决定,我们无权利决定,这对于未救的和已救的都不公平。。。。。。
你看,人类就是这么纠结,这么矛盾-上帝用一双冷眼,在默默的看着这个世界-顺其自然,自生自灭 对于这个故事伦理与正确性的探讨,我们被导演一步一步逼进道德与爱的死角,确是男猪一次次关于真相的揭露和正义的选择。。。。。
人类总是会问:“山的那边有什么?
”,人类总是想揭开真相,人类总是永不停步,人类总是诉说“爱” 如果哈姆雷特当了侦探,也许就是男猪这个样子,他的性格中也带着《悲惨世界》中那位警察的固执的正直,但他并不是一个坏人,他一直在想把一切逐渐归位,却在不断的归位的过程中将一切变得支离破碎。。。
有的时候,我真的想对男猪说;let it go!
放下吧,okay?
如果人性的判断被正义伦理的信条机械的程序化,那么道德是否把人类一点点的变成机器?
然后是一个孩子,这个道德困境的主题———她即是笼子,也是笼中鸟,在矛盾的互化中被道德的栏杆困住。
人类,说到底也是动物,我们话题的轮回又回到了对于野生动物态度上来。
保证自然主体,顺其自然;还是保护生命客体,伸出援手。
但这援手到底该怎么伸才是正确的?
也许,最好的救助应该是教化这位失职的母亲,但教化这么一位根深蒂固的瘾君子又不是如此简单 而这样一个孩子,在她的生存环境中不断被外力不能避免的改变变化时,她是沉默的,就像她被关在暴晒在阳光下的车里三小时一样的沉默,她无法选择,无法选择自己被谁抚养,无法选择家庭,无法选择一份孩子本身急需的爱与责任的给与者。
血脉与抚养?
这到底是否真的矛盾,不要让孩子沦为这位这场道义战争的牺牲品。
就算是野生自然环境,有一个利于生物发展的原则也是,不要做“过多”的改变,尤其是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
如果羔羊已经被人领上其他朝圣的路程,如果那条路充满光明,充满快乐,充满爱,那就让她走吧!
是否最初出发的路才是正路?
是否我们要抢夺回羔羊把她强行带回来?即使这条路如此坎坷,即使我们让这种爱的缺少在这个小女孩上传承轮回,当她成长为另外一个不负责任的未婚妈妈,在K粉时把孩子扔在一边,我们又会追上去谴责她!
却忘记我们把她领回教她做婊子的正路,却还向上帝祈祷奇迹的出现!
最初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血缘的抚育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也许这最顺应道理,这最顺其自然,这最公平,但这并不是最好的 关于善与恶,法律,正义,道德与善行和爱,这始终是一个开放命题,始终是一个逼入死角的驳论。。。。。
我如果是主角,在面对真相时做决定,也许需要想很久,很久 我也许会先告诉孩子的母亲。
但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我会选择放手,我会选择每周探望,会默默关心,会让她逐渐接受我,我会选择戒毒,我会选择改过自新,等我变得足够好能养育她,再选择是否告诉她我是她的母亲。。。。。
这也许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生活没有最优解。。。
但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私欲,不是因血脉而占有,而是替她想一想,什么是最好的路,给她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对编剧说一句,您真是用了一位中国教授式的思维给了这个四岁女孩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存改善的解法啊!
您就不能直接让孩子舅妈领养孩子么,她好爱她对吧,而且母亲基本也就是把孩子扔给舅舅舅妈养吧!!!
--华丽丽的分割线以下是逻辑问题探讨《编辑发力过猛了吧 人物整体躁狂啊!!!
关于Gone Baby Gone逻辑的几点疑惑》首先,逻辑疑惑部分 一,Remy的死是本片里看的让我比较揪心的,但是细究他为何而死?
这种情节设置,让人感觉不是那么通顺。
他的死亡的主要导火索: 1。
是孩子妈妈的哥哥没扛得住男猪的追问于是编了一个故事?
从基本层面上,Remy是一个好人的,而且和失踪孩子母亲的哥哥是好朋友。
但这位阿凡提胡子大叔却编了一个即使Remy不死,也是被男猪送进监狱的故事!!!
晕,这是哪门子好朋友啊!
2。
Remy另外一个死亡导火索是,他在电话里说人们应该把秘密带进坟墓里,为了防止真相外漏,他乔装成劫匪,自己拿着枪闯入了酒吧,想要杀死失踪孩子的舅舅!
以上两点,从一个普通人的逻辑出发,为朋友妹妹的孩子改善成长环境不顾法律就很出格了!
再演变成为朋友妹妹的孩子改善成长环境不惜将朋友杀死!!!。。。。
这什么逻辑啊!!!????
而且,两位大叔,您们就非要这么极端的互相拆台么,一个编的故事能把对方陷害进监狱,一个拿枪准备直接爆头,您们的关系真是好到爆啊!!!!
从正常的逻辑出发,剧情的矛盾没这么容易激化上升吧!!!
编剧啊,您发力有些过狠了吧?
将两个善心大叔一下子就变成两2B热血暴走族了!!!
而且Remy都中枪了,阿凡提大叔啊,你坐在那编故事编的这么high,这个时候不会救人么????
不会说其实Remy是好人么?
正常逻辑,两个一起做坏事的善心大叔不是应该在这种时刻互相包庇,把男猪蒙的团团转么???
您们可真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啊!!!
一个酒吧端枪就诋毁了一半后来死在露台的壮烈形象了!!!
二,还是从一个普通中等智商情商的人的思维出发, 孩子的舅舅和舅妈本身是非常爱孩子的,舅妈蒙在鼓里,才会焦急的找警察,侦探,哥哥摊上这么一个吸毒自私的阿飞妹妹,频繁的在养育过程中严重的失职,为了改变孩子的生存环境您们明明可以报给儿童福利机构母亲失职,自己收养过来不就好了么!!!???
而且看剧情,这孩子本来就基本上您们养吧!!!!
生母根本不关心!!!!
您就通过和平谈判,生母把孩子扔给你们养都没问题,非要这么麻烦的用这么一个馊主意啊!!!???
最后弄得不禁你看不了妹妹的孩子,连老婆都跑了,而且孩子的成长经过这么多转折,您是专门祸害孩子的吧!!!
三,男猪啊,您是《悲惨世界》里天天追冉·阿让那个警察么,真是拿着“道义”和“法律”当《毛主席语录》啊,您真是编剧大神体现 正义与爱的驳论的利器啊
这两年,有关寻子的电影很多:《亲爱的》,《失孤》,《找到你》,《宝贝儿》……这些电影受到大家广泛关注,因为少年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儿童保护”永远是热门话题。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也是以寻找失踪儿童为主题的。
电影的最后,俩警察把小孩绑架了,但网友却站在了他们一边。
可爱小女孩遭绑架,平静小镇沸腾了在波士顿一个平静的小镇上,4岁小姑娘阿曼达突然失踪了。
【可爱的阿曼达】阿曼达的妈妈,以及舅舅、舅妈心急如焚,他们一大家子平时住在一起的,舅舅、舅妈也把阿曼达当做自己女儿。
安静的小镇,一下子涌进了很多人:警察、记者、热心人……
虽然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电视里滚动播放着阿曼达的信息,但警察没有找到什么线索,警方暂时将案件定性为:绑架。
阿曼达被绑架已经76个小时了,她的舅舅、舅妈为了早日破案,找到了小镇有名的私家侦探:帕特里克和安吉拉。
【帕特里克和安吉拉:既是男女朋友,也是私家侦探所的工作搭档】于是,警察、私家侦探、热心人……所有人全部上场,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被绑架的阿曼达。
妈妈是个瘾君子不负责任,解救小女孩陷入困境各种各样的阻力出现了。
首先是孩子妈妈,帕特里克发现了:孩子的妈妈海琳是个瘾君子,吸毒、贩毒,从来没好好照顾过孩子。
孩子失踪那天,她跟男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做毒品交易,随后孩子就不见了。
【阿曼达的妈妈是个不负责任的瘾君子】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根本就没有履行好看护义务,能从她那里得到什么有效信息?
其次是本地警察。
这两个老警察一上来就对帕特里克不友好,甚至劝他退出:你一点经验都没有,最好别给我们添乱!
超过72小时的话,孩子凶多吉少,而现在,已经76个小时了……
【本地警察雷米和他的搭档】私家侦探是来帮忙侦破绑架案的,为什么警察跟他们不配合呢?
再次是警察与失踪儿童妈妈的配合,丝毫没有配合!
这两个警察明显很讨厌阿曼达的妈妈海琳。
【警察讨厌这个丢了女儿的妈妈】但即便这样,帕特里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靠着他在三教九流的关系,他追踪到了本地一个毒贩那里。
线索指出:海琳偷了毒贩的钱,进而毒贩抓走了海琳的女儿阿曼达。
【本地穷凶极恶的毒贩】于是,他们提出用赌资换回孩子,但最终爆发了激烈的枪战,毒贩被击毙,孩子却没有救回来。
线索就此中断,警方以阿曼达已经死了来结案。
但帕特里克并没有放弃,偶尔的机会,线索又接上了,但他再次遭遇枪战。
混乱之中,另一个小男孩中枪身亡,他一枪打爆了绑架并虐待小男孩的变态。
【绑架并虐待小男孩的变态】
大反转:舅舅与警察合谋“绑架”小女孩正当所有人认为线索就此中断的时候,电影再次反转,帕特里克发现:孩子的舅舅一直在撒谎,并没有告诉他全部的实情。
【孩子的舅舅】顺着这条线索挖下去,帕特里克发现:正是两个警察绑架了阿曼达,而阿曼达现在,也正在退休的警局局长家里。
【退休的老局长,摩根·弗里曼饰演】老局长自己的小女儿在一次事故中夭折了,他没有女儿,但他很喜欢孩子。
于是,阿曼达的舅舅,和另外两个警察,合伙带走了孩子,送到了老局长这里。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所有人都知道,阿曼达的妈妈海琳是个混蛋,没有做妈妈的资格。
阿曼达在老局长家被照顾得很好,她很快乐。
道德与法律的矛盾:小女孩该不该回到妈妈身边?
但是,帕特里克陷入了矛盾:应该让阿曼达留在这里,快乐地成长呢?
还是回到她的人渣妈妈哪里?
一边是道德,一边是法律。
从道德的角度讲,阿曼达在这里是最好的选择,这对老夫妇对她很好,她也很快乐,将来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女孩。
但与此同时,阿曼达是海琳的女儿,她理应回到海琳的身边,在这里,就是被绑架。
30年后,也许她会问这对老夫妇:“为什么当年不让我回到亲生母亲身边?
”
【阿曼达的妈妈海琳】最终,帕特里克选择了遵从法律。
阿曼达被从老夫妇身边带走,难舍难分,而老夫妇也因为绑架坐牢了。
【小女孩阿曼达被带走,难舍难分】一切都平静下来,帕特里克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导演也不是社会学家涉及到儿童保护,总是存在很多悖论,这两年也不断被电影所反映。
从小被拐卖的儿童,他们与养父母,建立了深深的感情,突然把他们从养父母身边带走解救,很可能伤害了他们与养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像电影《亲爱的》。
天生有重大身体缺陷的儿童,是不是应该坚持把他们生下了?
生下他们的父母却没有能力养育他们,治好他们的病,这对他们是负责任的吗?
就像《宝贝儿》。
【杨幂主演的电影《宝贝儿》】电影最后,阿曼达回到了妈妈身边,而妈妈也并没有改变自己不负责任的性格。
看着又一次被扔在家的孩子,帕特里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这部电影明星云集,导演本·阿弗莱克凭借《逃离德黑兰》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而他正是男主卡西·阿弗莱克的哥哥。
卡西·阿弗莱克则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斩获奥斯卡金像奖影帝奖项。
【卡西·阿弗莱克饰演帕特里克】电影通过平实的手法,将道德与法律的难题摆在了观众面前,引人思考。
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而导演也不是社会学家。
反观国内一些类似题材的电影,非黑即白,非正即邪,因为人物太过模板化,而失去了深度。
强烈推荐这部影片。
↓↓↓↓↓↓
剧本的切入点相当的自然,阿曼达作为一个事件的受害人却是唯一没有受到伤害的人,参与其中的人物围绕保护阿曼达的这个主旨所展开的各种事件,无论是阴谋或者救赎,不仅仅是选择,更是每个人在个人内涵中对于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
善与恶,对与错,红与黑,生命与生活,答案都是一个柠檬。
无法定义的善恶,无法判断的人生,所以我们信仰,所以我们等待末日的审判,在人生的最后请求上帝的判决:我们的一生所作所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如题所说的,不要随意的去裁决某个人的一生,不要自以为地决定别人的命运,因为,你没资格,也没必要。
所以,Patrick最后call了警察,把小女孩Amanda带回了她母亲Helene身边。
Patrick没有决定小女孩的人生,只是他同时也阻止了别人去改变小女孩的人生。。。
而Patrick能做的,就是如最后影片末尾,陪着小女孩,陪着她寂寞的看着电影。
是的,三个警察为了小女孩的以后生活得更好,为了使其脱离可能会异常疼苦的人生,进行了一场绑架秀,可是,这就是对的?
为了让小女孩活得更好的本意,我承认是绝对善意的,可以实现的方式有很多吧?
可是,为什么这三个人都选择了这种方式呢?
片里,小女孩的舅舅Lionel选择的方式是背叛了妻子Bea,甚至和Remy一起策划杀害了Cheese,而另一方,督察Jack Doyle也是因为失去了女儿,才有了私心想养小女孩Amanda,而且整个策划,他也有份。
为了让小女孩幸福成长,这底下可是垫了人命的,还不止一条,那么,这种做法可以么?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哦,是的,哪怕那个是杀人犯,你也不可以随便夺取他的生命,如果这样做,那你和杀人犯有啥区别”,不是有这样一说的说法么。
强调,我觉得这个才是Patrick之所以会吧小女孩遣送回来的原因所在,谁都没有资格去随意主断的决定这一切,何况还为此杀了人,而你所能做的就是陪着她身边。
给我,我未必就会像Patrick这样做,只是,能理解Patrick的做法,想法而已。。。
看到全片高潮的时候,真的希望故事会以Patrik选择保守秘密为结尾 直到警车出现了,我的心里还有点无法接受现实的感觉 这是那两个至死都保守秘密的好心警察不愿接受的现实 也是Patrik的女友不愿接受的现实 可是现实就是那么的残酷 人生就像AB剧 永远无法假设 可我仍不住想,小女孩回到母亲身边,真的就是最好的结局吗?
如果Patrik当时做出另一个选择,又会怎么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谁也无法保证小女孩被黑人警察收养后,生活一定无忧 你不能否认有这种可能性,由于黑人警察结怨太多,小女孩受牵连被坏人杀害,而你也不能因为小女孩现在的家庭条件不好,就悲观地认为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现实中,有太多的成功人士出身自不幸福的家庭,我们不是也都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
(况且小女孩的母亲只是比较自私,又没有坏到丧尽天良的地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所以说,也没必要把男主角的这一选择看得有多具有决定性似的,好像他走了这一步,就要承受以后会发生的所有的不幸,好像这些都是他罪有应得似的。
拜托,人的命运是不可能被一件事所决定的,这个道理很难懂吗?
今天我做了一件……比较那个的事情……回到家,下午在街上逛,冷冷的,刚刚跟老爸吵架完,不想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
有三个四、五岁的小孩在路上拦着路人乞讨,所谓乞讨好像还不太合适,大家都经历过,那叫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不应该叫乞讨。
本来想不做理会,溜之大吉,但是不巧我跟一个鼻涕结干在嘴唇上、手上拿着破碗的小P孩眼神交错了……我正要拐,结果衣角被他拽住,再后来就是他坐在我的右脚,抱着我的右腿,死死缠在我腿上,嘴里嘟囔着我听不懂的话……我的天……因为是在市中心,实在是太尴尬,我一拖一拐的走了两步,然后妥协了,从兜里摸出五毛钱,然后看着他的眼睛。
今年全国雪灾,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那些叫你们来要钱的人……我心里这么想着,其实这样的报道已经见得不少了,在这些小孩的周围一定有个大人在指使。
我绕着周围看了一圈,然后问小孩:“告诉我,小朋友,叫你来要钱的人是谁?
”小孩委屈的看着我,然后摇摇头。
“告诉我吧,你告诉我,我就给你这5毛钱,怎么样?
我们来做个交易”,他盯着我的眼睛,在瞄了一下我手里的硬币,还是摇头。
我搜着裤兜,又掏出个一块的硬币说“你要是告诉我,这些都归你,你可以把它藏起来,不交给大人,只要你告诉我。
”他还是不说。
我再三询问,他觉得不划算,然后直接走掉了。
小孩还是聪明,用一顿毒打换一块五,不划算。
我在想,要是他告诉我了,我会这么做?
报警?
还是当场就把那个大人骂一顿?
还是把小孩带到派出所?
难道把他带回家?
想远一点,大人被警察带走,小孩被警察领走,如果运气好一点,会被送回家,他可能是被买给人贩子用来乞讨的,那么他父母为什么要卖?
因为养不活?
如果他没有父母呢?
谁来管他?
我只是做一个行为,但是很可能会改变小孩还有他大人很多。
但是结果是我想要的吗?
我当然是出于好意,但是好心办错事的事情,我也不是没干过,幸好影响不大。
感觉自己很贱,那掏出来的一块五也不好意思再放回去……我过去摸摸他的头,把钱扔进去然后转身走了。
对?
错?
不作为?
你选那边?
所有人做事情,都有他的逻辑。
至少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不同立场,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思维方式……没有人是统一的,朋友的争执,父母的吵闹……说大一点,毛泽东,布什,布莱尔……谁敢说自己总是对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实是出于什么?
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还有文化大革命……如何作为,关键取决于目的,也就是所谓的立场。
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PATRIC这么做,他给出的理由是他对孩子母亲做出过承诺,他不想孩子以后怪罪他没有带她回家。
探长的理由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还有弥补她失去女儿带来的情感空缺。
邻居们就更不用说了,这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至于法律,那些警察真的就没有权衡过法律和女孩生活之间孰重孰轻吗?
法律是人在一个历史时间定下来的,对于未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先见性。
人的行为到底是根据历史性的条文进行还是根据利益弊端权衡结果进行?
道德?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已经讨论过了,是人希望别人对待自己就像自己对待别人一样而做出的相互让步的规则。
那么PATRIC的行为违反道德吗?
能不能有个人站出来告诉我,这件事情的道德评价是什么?
我觉得这件事情跟道德没什么关系。
一次行为,对于事件的结果的影响有可能是质的改变,在行为之后,结果并不见得真的会按照想象的那样去进行。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我只能做一个生意人,哪边弊端小,哪边利益大,我选哪边。
没有好人坏人,没有道德不道德之说。
历史自有评说?
我看它不见得评说得清……
说真的,我看不明白。
舒适感高
不是指电影差 耐着看了小半忍不住就删了,没看懂什么意思又缺乏兴趣,SORRY
看的版本太差。。。
该说些什么呢?看了只能说每个人都是好人,没有对错,只是价值观不同罢了。。。那么你呢,你的价值观跟我的是一样的么?如若不一样,是否连一句“我爱你”都是那么的意义不同
既要像毒蛇一样精明也要像鸽子一样清白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所有我们做出的决定负责,社会充满伤痕,期待结果是不是就可以不顾过程~~
很别扭的电影
今天刚看了Ben Affleck导的《城中大盗》,不很喜欢,但是这部同样是他导的电影还是不错的。电影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导演显然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全都塞到这个电影里,但我觉的主要想说的还是我们失掉了一些孩童时的单纯,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Gone Baby Gone。
剧本不行,为了转折而转折,逻辑各种站不住脚,想要夺走小女孩抚养权直接拐走就行啦,非得弄一出毒贩交易的大戏,整的这么复杂,高个屁智商,脱裤子放屁,最后男主还圣父病,劝毒狗向善呵呵
不管什么借口,都要站在正义和法律一边
电影制作水准五星,想要表达的内容零星。看来自己的心态真是老了,对于这种不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再也无法保持平常心了。
男主演技太弱气,黏黏糊糊伸展不开的感觉太尴尬,导演啊任人唯亲可不太好
Ben可以考虑多做导演了
其实还不错的。
结尾简直就是FUCKING ASS
男主后面举报里根弗里曼,显得很无厘头。男主果真如此守法,容不得半条漏网之鱼,麻烦举报自己先,你也是杀人犯一个,冒充什么正义使者。导演为了强行弘扬美国主旋律也是够拼的。
这兄弟俩不得了了~
看下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太稳当了,故事节奏四平八稳,一个疑惑接着一个疑惑,一个阴谋接着一个阴谋,而且导演事先给出了线索,就等观众把疑惑提出来。后来一看导演,就是主演的哥哥本阿弗莱克。第一个疑惑是“奶酪”打电话到警局要求交易。哪有这样蠢的毒贩?第二个疑惑是在郊外交易地点,雷米把意图“埋伏”的奶酪杀了。枪声响起,一切发生得太快,一路逃命,到发觉时才看到奶酪中枪躺在地上。这里面似乎有阴谋的气味。第三个疑惑是雷米起初说不认识雷,但在医院外嘴快说出了雷曾经是他的线人。然后就是一查一问,相关人物都有某种关联,事情原貌慢慢浮现出来。最后又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让观众们争辩思索。好稳!把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讲得如此之稳当,同时观众看得很舒服,确实功力不凡。PS:我也不喜欢这个结尾,但无论什么结尾,都提供了思辨。
这是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