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Donald Trump赢得了这场权力的游戏,坐上了总统宝座。
消息一出,美帝人民立即陷入了“冰火两重天”。
Trump的支美帝人民在请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执政美国“史上第一个女总统”的梦想破灭,那就请英国女王执政喽这部剧就是一部关于伊丽莎白二世的“纪录片”。
结果,我无法自拔,一口气看完了10集。
一. 良好的制作Netflix在这部剧上可谓下了血本:光第一季就花了1亿多美金,平均到每一集,手笔已经超过《权力的游戏》。
二.演技不必多说演员阵容好到爆炸Clair Foy:她在剧中扮演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看这英伦范的红唇第十一任《神秘博士》Matt Smith:剧中扮演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Jared Harries:扮演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John Lithgow丘吉尔的大智慧完全被表现出来历史的细节都被重新摆出来我们看到的每一幕都是历史三. 独到选材伊丽莎白这个看起来和蔼的小老太太真的就坐的这么安稳?
她难道就没有经过一些世事?
她真的就如同电视里的得体?
座位待机时间最长的女王她经历的比我们想象的多的多她经常穿着不同颜色的得体的套装经常没事就给人们颁发奖章偶尔人们会想起她的大名鼎鼎的儿媳戴安娜王妃所以我们就根本不了解这个小老太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句话总在伊丽莎白上再合适不过王冠值得一看
话痨预警!
爆肝码字!
一、《王冠》的光与影王冠是一部众生相的剧,也是我想写的女王剧评系列三部曲中格局最大的一部剧,此剧传达的价值取向太多,我能get的也只是我的纯主观角度。
它既尊重与还原历史大人物超脱于寻常人的神圣伟岸,又通过多方切入,努力让历史大人物的光环落地,巧妙的进行人性层面的挖掘。
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这部剧绝对的女主角,却不是绝对的主角。
《王冠》的剧本,编剧首先做到了尊重历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自主的创作,既让王冠辐射下的众生散发各自的光芒,又让观众看到那些与光芒相伴的阴影。
而正因为如此,才看出仅十集的剧其剧本之功力,它做到了饱满扎实,精雕细琢,人物刻画的多面立体。
光篇(一)高贵公主的纯粹爱情
在我看来伊丽莎白对菲利普的爱比菲利普对她来的更纯粹。
仅仅是因为他是他,所以她可以不看他的背后的家族是否没落,也不去将他与其他适婚者比较,仅仅因为爱他,所以选择他,嫁给他。
第一集有关菲利普亲王这样一个大众熟知基本不用科普的背景,剧里是选择一笔带过的。
但是也有暗示,比如丘吉尔在婚礼高喊菲利普的姐姐嫁给了纳粹。
本质上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德国佬”,但是这个德国佬也非凡林鸟,历史上的他既美颜盛世又内外兼修。
菲利普的爱情显然是复杂的,作为一出生就在外国流亡的希腊王子,他虽与莉莉贝特的相识相恋的过程如同青梅竹马般美好,也能做到在非洲行面对大象威胁的时候,不顾自己安危去维护伊丽莎白的安全。
但当他岳父死时他表现的毫无悲恸,反而与家族一起庆祝“蒙巴顿”姓氏的胜利时,却又无法不让人怀疑是否甜蜜的相爱里也掺着点权衡,毕竟一旦这位失势王子娶了全世界最成功的王室之一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爱情与面包就都有了。
但那又何妨,起码在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身上,看到了她对纯粹爱情的追求。
外表端庄温柔的伊丽莎白,内心分明是有着一股韧劲的。
这个角色已经通过她对爱情与婚姻力排众议,有主见的态度渐渐在立起来了。
这样的她是很讨喜的,即使是古老君主制的代言人,即使出生于还相对保守的年代,她的婚恋观也是带着前瞻性的现代女性思维的。
罗马非一日建成,正是她这些细节处性格上的光芒,才有理由相信她带领的王室能在新旧世界的交替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二)平凡的父亲与伟大的父王
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是带着触电一般的感动的。
就是这样一段话,写出了一位平凡的父亲与伟大的父王两重形象。
编剧功力实在可怕,这位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父王,是在用心良苦的把守护女儿的接力棒传给女婿,是在呕心沥血的为自己的继承人铺路搭桥。
她才是你的职责,爱她就是爱国。
这句话的重量菲利普可能需要花一辈子去领悟。
剧里的乔治六世,具有一个国王的所有美德,忠孝仁义,爱国爱家。
可以想象他半路即位,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扛起王权的大旗,放弃自己之前对生活的所有规划,从没有王材的平庸王子历练为一个真正的国王,是付出了多少艰辛。
他克己自律,为了当好一个国王,他只有听听荤段子来缓解情绪,甚至以疯狂抽雪茄抽烟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克服口吃,最终因此罹患肺癌。
对于观众来说,他与女儿相处时俨然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平凡的父亲,他说伊丽莎白是他的pride,玛格丽特是他的joy,他的父爱溢于言表。
他教导姐妹手足之情大于一切,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但从伊丽莎白的角度,他是位有榜样力量的伟大父王。
伊丽莎白成为女王之后,与父王的每一次回忆都是一门帝王课业。
当前国王爱德华八世用那种提起乔治六世就带有的天生优越感说,乔治六世是一位虚弱的兄弟的时候,王室秘书的回怼让人拍手称快。
“先王并不软弱,我可以代表在场所有人表态,他是个英雄。
”这是句来自臣下的衷心评价。
剧中刻画的乔治六世并不是生而为王,更别谈什么君权神授,他之所以成为了真正的国王,完全是因为他的勇敢与担当,他站出来用言行举止维护了王室尊严。
而他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伊丽莎白。
(三)有趣的国父
安东尼这句“温斯顿还觉得自己是国父呢”虽然看似是在评价丘吉尔很自大,但整个第一季通过刻画对丘吉尔的定调,分明是国父无疑了。
首相常有,而国父不常有。
因为是他国历史,所以在看《王冠》与《敦刻尔克》之前,我并不是太能想象丘吉尔对那个时代的英国人的影响力的具体程度,看完之后,实际上说他是英国人的精神领袖也不夸大。
历经二战的英国,除了国王有力量在战时鼓舞人心,再来就是这位英国国父了吧,或许二者的地位在当时英国民众心里是等量齐观的。
抛掉这位历史名人曾对中国的种种行为,还是该给一句这是位有人格魅力的大人物的中肯评价。
就像即使是如希特勒那般政治错误的人,也会有他的过人之处,何况他还不是希特勒。
这位有高度责任感又能力超强的首相,该庆幸年轻的女王遇到了他,这会是一位最棒的伙伴。
记得他真诚的说“政党需要我,国家需要我,她需要我。
”
他当然不是完美的,他自带着政客的伎俩与狡黠,他看起来太过精明而缺乏善良。
然而,这位英国国父的那种充满骄傲的倔强与带有智慧的变通,却又让他鲜活无比。
当雾霾覆盖整个伦敦的时候,犯经验主义错误并醉心于政治博弈的他,终于在那个女秘书因雾霾天出车祸而死之后,如梦初醒,那个崇拜他并且不断敲打他不忘初心的女粉丝死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决策错误。
看着他在短短几分钟内,以深厚的写作才华与出众的演讲实力给出了一份危机公关的最佳案例,从差点被女王逼下野到扭转局势为“危机中的真正领袖”,这种紧急中所展现的机智还是让人内心叹服的。
尽管还是脱离不了政客的作秀与心机,但我相信他是出自真心的像爱豆一般为死去的那位女秘书粉丝惋惜。
剧中丘吉尔第二次如梦初醒是因为他的另一位粉丝,一位画家,奉命为他画一幅肖像画。
他们甚至成为了莫逆之交。
但当他第一次在议会上揭开那幅画的时候,他是强忍着愤怒的。
回来后,他更是又羞又恼,因为他心中的自己与画中的自己分明是两个人。
他甚至认为这是那位画家对他友情的背叛。
这位画家是真诚的,他毫不留情的拆穿丘吉尔英雄迟暮的事实,并且提醒他认清事实。
真爱粉就是这样吧,即使忠言逆耳,也要拒绝阿谀奉承。
丘吉尔就是这样有趣,中国有句古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位老头虽然恃才傲物倔强到甚至自大的程度,但是作为领导人从善如流的基本素养却从来没有丢过。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该退位让贤了,衰老的身体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益处。
于是他坦然的像自己真心教导过的晚辈一般的女王告别,一直谨遵礼数,即使身体勉强也要站着觐见女王保持臣下的态度的他,第一次不顾礼数,吻上了女王的额头。
他还向亦敌亦友相杀相爱的安东尼告别,纵使有过不愉快,但这都过去了,没有哪位首相是不想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虽性格不合,但他俩的理想是一致的,他们双方都清楚这点。
在第九集末尾,伴随女王向他的致敬演讲词,那幅他内心无比拒绝的肖像画被烧掉。
当他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现实,又何须一幅画来提醒呢?
肖像画被烧掉冒起了青烟,象征他过往的辉煌也注定成为历史。
剧里还交代了他退任后的生活,这位传奇人物,使我想到了美国人的一位国父,汉密尔顿,正如音乐剧《Hamilton》里唱的:“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同样送给这位英国国父,千百年后,谁会活着?
谁会死亡?
谁会将你的故事传唱?
影篇(四)破灭的童话
王子与公主的故事若是停在婚礼起誓的那一刻,或是停在他们蜜月期,又或是停在他们共同迎接爱情结晶的那一瞬,都会是一个圆满的童话故事。
但在而后漫长的岁月里,王子会逐渐变成一位委屈的,满腔包袱无处施展的王夫,公主则勇敢选择修炼成一位真正的女王。
故事的走向也就不可能是童话了。
犹记得众多公众号以这对伉俪为主题写的各类鸡汤与反鸡汤的文章。
实际无论是哪种,美好如“女王与守卫”的故事的确是存在,破灭如“花心亲王”的丑闻也无法掩埋。
之所以美好与破灭并存,恰恰是因为,他们,乃至他们所代表的王室群体,都不会像民众期待那般成为童话故事的主角。
她与菲利普的故事像是虽以童话开了头,但结局却走向寻常百姓都会经历的入世婚姻。
为差异化的观点而争吵,为谁掌握一家之主的位置而闹脾气,为如何摆脱女王与小白脸的扭曲定位而挣扎。
菲利普若真的心甘情愿胸无大志的做一个女王背后的男人,可能女王也不会像迷妹那般爱他了。
正如许多媒体撰写的那般“正是因为所有人都仰视她,菲利普对她如普通夫妻的那种平凡的缠绵与纠葛才令她更加珍视与爱护。
”有不足的菲利普却仍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但这段爱情,这段婚姻,相对于美好这个词来说终究是幻灭,带着缺憾的。
在中世纪,女王可以有男宠是上流的约定俗成的一个传统,但作为一个伴随着近代革命遍地开花,君主制摇摇欲坠的时代背景登基的特殊女王,即使面对丈夫的出轨,也不能像过去的统治者那样放纵自己内心。
更何况这还是位有着崇高责任感与坚贞爱情观的女王,她必须竭力维持王室的体统与作为妻子的自尊。
第一季对于菲利普的出轨,描述的有些隐晦,大概是出于历史真人还在世吧。
男人与女人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男人情人多的夸张到可以开俱乐部,但有些女的还是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别是身居高位有顾忌的女的。
女方才冒出一个纯洁的匆匆那年的青梅竹马,却足以让男方大醋横飞,女方只能通过真挚的表白来消除隔阂。
王冠光芒映照下的男主角,却依旧带着普通男人可能会有的劣根性。
伊丽莎白这番话分明是让菲利普羞愧难当的,一个专一的女人能让一个滥情的男人羞愧,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美德散发了光芒,另一方面是因为菲利普还爱着伊丽莎白,尽管这份爱带着肉体出轨的阴影,暗淡的不再耀眼。
菲利普大概就是那个验证深情不如久伴的人吧!
他的确不够深情,但他也从十几岁陪伴她到八九十岁,并牺牲了年轻时候所有的梦想。
虽然这段爱情童话般的打开方式被现实打败,破灭了,但他还是从未背弃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二、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一)神性的加法与人性的减法想起丘吉尔对伊丽莎白说:“不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伊丽莎白,不要让他们看出王冠也是负担,让他 们看着你,但只看到王权不朽。
”想起丘吉尔对玛格丽特说:“王权,他们想看到这个,而不是你。
”
王权是神圣的,带着神性,而你作为人的色彩,却再也不再重要。
于是女王的微笑是否发自内心再也不重要,她甚至假笑到脸抽筋到必须注射治疗,手的挥舞可以做到如同机械一般的频率,那个高高在上例行访问的国家统治者,看起来却越来越像一个招财猫,一个吉祥物。
这是因为,王冠,让神性做着加法,而让人性不断的做着减法。
“最神圣的时刻,我们不为什么能观看,因为我们是凡人。
”神族有所失,凡人有所得。
你看,上帝选的代言人,也并没有比在坐的各位活的更快乐。
或许那一瞬间有人曾羡慕过王冠光芒下的那个女孩,但大多数人也就仅限于那么一瞬,带着猎奇的动机,带着一丝对王权的向往。
接受“我不是一个凡人”这样一个伪命题,分明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
(二)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通过这部剧的展现可以看到,要成为一个女王,绝不是投了个好胎,亦或者玩些君权神授的戏法那么简单。
真的女王,不是承受王冠之重下的傀儡洋娃娃,而是一个不断修炼内心,强大自我的勇者。
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这位勇敢的现代女王,跟大多数现代女性一样,除了事业上需要超脱于大多数女强人,去处理逼格很高的国际事务之外,其他时候,与事业型女性一样,她也还需要思考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也会需要面临婚姻与亲情危机,更会为如同寻常百姓家的家长里短头疼,在未来几季,还要面临世纪难题,那就是与儿媳戴安娜的婆媳问题。
而这些,如果没有一颗勇敢的心,没有一个迎难而上的心态,是很难让自己有力量坚持下去的。
生而为人,本就不容易,更何况,生而为王。
爱德华八世不勇敢,所以变成了故国难回的前国王,但她勇敢,所以成为了超长待机享誉世界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其实对一个现代女王来说,认输才是最大的勇敢吧!
承认输给王权,在王权面前,“自我”永远是第二位,甚至是不应该存在一样东西。
而这个勇敢在于,为了将胜利拱手让给王权,必须在漫长的女王角色扮演生涯中,静悄悄的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后甚至毫无余地的亲手埋葬“自我”,魔幻般的给自己营造出不平凡的一生,作为女王的一生。
在倡导个人主义的西方,这是一个十分不易的现象。
看臣民高举“放飞自我”的旗帜时,她却必须冷静自持的一边表示欣赏,一边同她的王室家族一起,收起想一起狂欢的羽翼。
而万民窥探,成为历史活样板,更是她输给王权的赔款。
白驹过隙,那个跟朋友们在Party中手舞足蹈的海军夫人伊丽莎白蒙巴顿,随着伊丽莎白的勇于为王之路,也就慢慢变成了泛黄的历史,尽管那个海军夫人,才是伊丽莎白她自己。
这是透过编剧的刻画,我理解的剧中的伊丽莎白。
实际上我个人,无论是剧里还是现实,羡慕女王,其实也就只是羡慕她有钱一个理由而已。
比起羡慕她,欣赏与尊敬的态度更为贴切。
而这份欣赏与尊敬,就是这部剧编剧对女主角的态度,因为欣赏她尊敬她,所以有关她的所有剧情,都是引导观众往正面的思维去看待她,这才是一个编剧刻画女主角时最该做到的。
唯有编剧真正爱惜这个角色,观众才能真正体会到角色的魅力。
从“王冠之主,舍你其谁”到“现在只有伊丽莎白女王”的台词暴击,总是让明明不那么悲壮的剧情,带着些丝丝悲壮感,观众也觉得莫名悲凉,大概是因为谁都不想失去那个真正的自己。
丧王之痛其实只能暂时的铭记于心,丧己之痛,才是一个女王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吧!
PhilsumyNetflix的新剧王冠刚刚上线(11.4),我用了不到两天就追完了10集。
如果是别的电视剧,我或许会打个“剧透”提示;可是这部剧好像打不打都无所谓,毕竟"历史"已经书写完毕,我们欣赏的只是“故事”。
历史剧的好处之一就是它的连续性,以及背景的真实性,毕竟,“历史”。
就像莎士比亚的经典四部曲一样: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上、下;王冠也有前传,如果看过《国王的演讲》的各位,根本就不需要做什么多余的背景介绍:为了美人放弃天下的爱德华八世;为了责任接任王位乔治六世;还有伊丽莎白·鲍斯-莱昂,乔治六世的王后,伊丽莎白二世之母,以及爱德华夫妇口中的“Scottich cook”“苏格兰厨子”;当然还有两位主角,或者说,主角与准主角,女王夫妇。
如此的人物放在一起所展现的剧情张力是巨大的,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他们之间的故事。
(当然这部剧还没有续集,因为。。。
女王还在“超长待机”。
)如果说“历史”更着重于光辉的、伟大的一面,那么"故事"则更喜欢聚焦于那些光明背后的阴影、脆弱。
比如说王夫:菲利普亲王,爱丁堡公爵。
很多人喜欢他的高大帅气,与女王的完美爱情。
这部剧里则更多聚焦与他的“脆弱”。
很多人知道他是希腊王子,可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希腊是个“共和国”。
他的父亲,安德鲁王子(安德烈阿斯王子)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第四子,很显然,继承顺位靠后。
1922年,希腊在与土耳其的战争遭遇惨败,安德鲁王子与政府大臣、军队指挥被关入大牢,等待枪决,最后英国派军舰前去协商,安德鲁一家才得以获释,而当时1岁的菲利普亲王是躲在橘子箱里,离开了他的“故土”。
安德鲁亲王对菲利普亲王也不怎么关心,喜欢花天酒地。
菲利普亲王更多的时候是与舅舅蒙巴顿勋爵在一起,当然,最后,他也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蒙巴顿“所以当故事进行到公主大婚前夕,他放弃希腊国籍与王位继承权,改姓“蒙巴顿”,英王乔治六世赐予他那一连串头衔的时候,剧中的表现出他的轻松以及他感觉仪式的繁复,忙于应付。
我想现实中的菲利普亲王放弃的很轻松,因为他的那些希腊头衔就真的只是“头衔”而已。
他是一个没有家,没有故土的“孤儿”。
女王陛下: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女王其实很小女人,与在皇家海军服役的丈夫在一起,拿着摄影机拍着自己的丈夫,带着“迷妹"的小眼神,我想女王与其他"迷妹"不同的是,她真的与"男神"在一起了。
在乔治六世去世的时候,在丈夫的要求下,她正在给她的父亲写信,请求与丈夫一起回到马耳他,殊不知早已天人永隔。
到了决定女王尊名的时候,也正是预告片里所展现:“我的名字就是“伊丽莎白”,我们就别在这搞得过于繁复了”私人秘书站起身,对她说道:“女王万岁”从此,她不再是丈夫的迷妹,不再是众人宠爱的公主,而是女王陛下。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这部剧展现的是历史之外的“脆弱”,也正是人的部分。
理论上大权在握,其实什么也做不了,总想发表意见,然后又不能发表。
“一事无成是最难的事”作为英国国教会的领袖,请大家不要忘记是亨利八世为了离婚而创建的,不仅不能用这个头衔去要求别人,反而经常被人限制。
连“爱情”都无法做主。
爱德华八世为了“爱情”放弃了王位,玛格丽特公主一心想跟父亲的秘书在一起,最后。。。
女王即位之前,跟工作人员说,我能不能把王冠借走,回家练练,工作人员一脸懵逼,“这本来就是您的”。
女王把5磅的王冠戴在头上,看着镜子中的父亲,那个准备加冕礼的父亲,两个人就这样看着彼此。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配角就是先王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
公爵为了“爱情”放弃王位的故事,已经众人皆知。
这部剧里的公爵经常出现,回到伦敦,回到痛恨他的家庭身边,要求妻子的尊号,要求妻子能够与自己一起参加典礼,要钱;而我们的先王的要求总是被拒绝,然后他曾经的仆人们开始跟他提条件,先王勃然大怒,说你们这些奴仆敢跟我蹬鼻子上脸。。。
然后想想自己的处境,只好作罢,说,好吧,由我去劝女王,那个钱,你们赶紧汇给我。
剧中的公爵,有一只风笛,公爵夫人还特意向记者介绍,公爵只在思乡时吹奏。
终于,到了女王的加冕礼,公爵义务给身在法国的众人解说。
众人说,这典礼把女王变成了神,你是怎么会放弃成神的机会呢?
公爵答道,我拥有了最伟大的东西“爱情”。
公爵表面上对王位不屑一顾,对爱情崇拜至上。
可公爵真如他所说的那么伟大吗?
他真的把爱情放在祖国,家庭,王位之前吗?
我想公爵肯定也会后悔,也会流泪,也会思乡,因为他跟我们一样,也只是个凡人。
也正如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公爵一个人,在法国,在别墅的外面,吹奏着风笛,泪流满面。
剧中的王族待着无限的光环,可其实啊,他们也只是凡人罢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蜘蛛约影(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3642011/最近好多人跟美剧叔安利一部美剧,美剧叔看完第一集就和他们翻脸了——“能不能专业点?
”叙事像呼吸般平稳有力,史料和虚构如水乳交融,最重要的是,那股浓浓的英伦味道,装不了。
“这一看就是正宗BBC出品好吗?
”结果被打脸了。
Netflix剧集《王冠》,连乔治六世都是美国人演的。
网飞的老规矩,第一季十集,全部放出。
一口气看到第九集,不禁脱口而出一个字:爽!
好在,网飞继续土豪上身,投资1亿英镑, 后面还有5季。
据说,要换三个女演员,演出不同时代的女王。
这,才叫史诗大制作。
口碑已经爆裂,豆瓣评分9.2,高过一票美剧。
IMDb9.1分。
烂番茄的新鲜度91%。
整部剧集,就是一部讲述超长待机女王事迹的英伦王室正传。
有一定阅片量的人应该知道,这种为活人做传的剧集,简直是九死一生。
拍得太主旋律,观众受不了。
人为修改历史制造戏剧冲突,当事人受不了。
总之,几乎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王冠》完美完成了。
有一种历史剧,看的是历史,虐的是人心,因为——唯真实最打动人心。
《王冠》不是纪录片,里面有大量与史诗不符的细节变化,但正是这种修改,令剧集反倒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第一季的故事,就是以伊丽莎白二世为首的英国王室的真实生活。
伊丽莎白在代替父亲去非洲考察的途中,惊闻父亲去世,连王冠都不知道怎么戴才好,就这样成为了伊丽莎白二世。
历史,比任何虚构的剧情都更加惊心动魄,还原历史,主要基于其场景的逼真,以及顶级摄影、服装、道具带来的视听盛宴。
被完美还原的历史感、精美无比的王冠、令每个人焦灼无比的历史氛围……没有一处不靠谱,为了让历史靠谱,满眼都是钱。
但是,绚丽的场景只是为剧集本身服务,《王冠》的角色塑造,也几乎是一本影视剧教科书。
尽管它的选角,处处是争议:几乎所有观众都说,这是他见过最高的丘吉尔和最丑的菲利普亲王。
丘吉尔的扮演者约翰·利特高,身高1.93米,丘吉尔的真实身高1.6米。
历史上的菲利普亲王,是有名的美男子,他的扮演者马特·史密斯,因为出演第11任《神秘博士》被人熟知,颜值还算有,但是和顶级美男子,差距有点大。
公认塑造最好的角色,一代名相丘吉尔。
第一集公主结婚时,老谋深算,最后一个到场。
伴随着音乐、掌声和女王的注视,缓缓进入教堂,尽显身份的与众不同。
第九集,全剧评分最高集,那个骄傲的丘吉尔,却在一幅画像面前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衰老。
希特勒和纳粹都打不败的铁相,终于还是败给了时间,历史的沧桑感,尽在演员惊心动魄的演技里。
是的,惊心动魄!
当丘吉尔画像最终在火焰中被燃尽,连火焰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
同样奉献出伟大表演的,还有乔治六世。
一直到死,他都在想着怎样履行英王的职责,想着怎样让女儿顺利接过王位,同时,幸福地活下去。
他对菲利普亲王说的那句“你的工作就是给她幸福”,所有的父亲,听到都会泪奔。
国王与父亲,王权与人性,身体孱弱与灵魂坚强,几场戏而已,演得比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更加清晰,也更加动人。
当然,还有第一季女王的主演克莱尔·芙伊。
长得一点不像女王,但是从无忧无虑的公主到身负重任的女王,她每一刻的表演都足够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历史中的伊丽莎白二世。
这样一群演员,就这样在历史和虚构的反复交错间,在安逸和危难的反复切换间,用强烈的真实感狠狠揪住了观众的心。
“王权必须胜利,必须永远胜利”这么厉害的剧集,编导团队怂不了。
编剧,是《女王》的编剧彼得·摩根,一部活的伊丽莎白二世及王室的字典。
第一二集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他的代表作你一定看过,《朗读者》、《时时刻刻》。
最打动人心的第9集,导演是《成为简·奥斯汀》的导演朱利安·杰拉德。
收官的第10集,导演是《霍金传》的导演菲利普·马丁。
这些导演风格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故事扎实、角色丰满、影像的历史感精准到毫厘。
在统一的艺术把握下,整部剧集,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如果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王冠》显然给了历史一副淑女的模样。
重要的不是场景 “真实到窒息”,而是角色、氛围和历史感“真实到窒息”。
剧集不是纪录片,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伊丽莎白二世。
可是在正史和野史,事实和虚构之间,编导却最大程度地接近了那段历史。
剧集不是为英伦王室歌功颂德,而是像刻刀一样,近乎残酷地表现出历史的无情,这样才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些传奇人物,到底失去的是什么?
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神话的高大上,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菲利普亲王内心的不甘,伊丽莎白女王面对妹妹爱上有妇之夫时在王权和亲情间的无奈,还有,丘吉尔离开唐宁街时的落寞与无奈。
无论史诗还是传奇,能够为后人所理解的,都在人性。
英伦王室真正的高贵,不是在历史中一尘不染,而是经历过人性的深渊和王权的冲突,依然保持着王室的尊严和王权的尊严。
全剧最动人的台词,来自看着三位国王走上王位的祖母,在给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的信中,她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在你悼念你父亲的同时,你也要悼念另一个人——伊丽莎白·蒙巴顿。
因为她现在已经被另一个人所代替,伊丽莎白女王。
这两个伊丽莎白会经常起冲突,事实是王权必须胜利,必须永远胜利。
当她面对新上任的女王,自己的孙女,完成对女王的跪礼,所有的观众都明白了这句台词的意义。
从历史真实中还原的人性,不回避人性与王权永恒的冲突,才让人了解了英伦王室何以在现代社会屹立不倒,这才是《王冠》最动人之处。
这部BBC范儿的美剧,豆瓣9.2都嫌低!
说它每一集都是一部《国王的演讲》,太夸张。
可是像第9集这样的品质,说它配不上奥斯卡,说不过去。
英女王的故事,还没讲完,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故事,比如戴安娜之死,还得等等。
后面的5季,按照网飞的习惯,应该有50集——一段大英帝国的历史,60集,讲完。
咱们的武则天撕逼传奇,96集。
你想看哪一种王冠,美剧叔不知道,但是对于我来说,《王冠》这么牛的剧集,再久,也值得等。
本文作者:美剧大叔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转载需联系微信公众号:蜘蛛网订阅号(spider201310)-THE END-
在看这部剧之前,看过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有关的电影和书籍、也看过关于玛格丽特公主和汤森的的故事,关于菲利普亲王的花边新闻也看过一些。
丘吉尔的自传也读完了。
《国王的演讲》也看过了。
只是关于女王的故事没有看过。
对于伊丽莎白二世的事迹一直是模模糊糊的,在别人的故事中,她一直是底色般的存在。
常常不显眼,但一直都存在。
网上有一句经典的调侃“铁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来说明伊丽莎白二世超长待机时间。
现在她已经打败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作为那些对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人物,我们的评价并不重要。
她一直在那里,我们只需要看着就好了。
特别是近几年,女王的表现越发让人觉得她简直是吉祥物般的存在,只要挥手微笑。
似乎就会收获民众的鲜花和欢呼。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对英国女王的印象就是这样的。
在看了这部之后,觉得那个超长待机的老太太真是不容易啊,果然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虽然本质上英国皇室是没有什么权利的。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虽说只要挥手微笑,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脸是会笑僵的,必须通过注射治疗才能继续微笑,而注射治疗的后遗症是你可能会把汤撒出来。
找一个自己爱的人结婚,他的亲戚却妄图窃取自家的皇位。
每一个王后跪拜王是世人眼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而王夫向女王下跪,似乎是受了天大委屈一般。
明明是把烂摊子留下,并间接害死父亲的凶手,却还要继续给他支付高昂的抚养费。
明明退位前就说不会再出现在公众面前,要过隐居生活的人,却为了金钱,向媒体爆料各种内幕。
似乎是很可靠的大臣,也偶尔会把事情处理的一团糟,在轰前任下台的时候,似乎各种计谋源源不断,对于外交上的麻烦却无能为力。
虽然这有着历史进步的原因。
女王,果然不会一个简单的工作啊,因为王权必须赢。
最震惊的段落是伊丽莎白二世在被首相和家臣联合挤兑之后雇佣了一个家庭教师,人家一问,她才知道原来自己没接受过初中、高中、大学这种系统性的通学教育,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盲。
唯一系统学过的是宪法,唯一擅长的是赛马。
原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封建集权制的王朝进入20世纪之后衰落到仅仅只剩下一张华丽的虎皮。
稍微想一想也懂,乔治六世那么浅薄的教育自己的继承人,无非是向英国国会表明,温莎王室严格遵守君主立宪,从无野心复辟集权统治,既然无心复辟,名义上的统治者也就不需要学世界历史、政治、军事、自然科学这些东西,就怕有心之人要么怂恿君王复辟权力,要么挑唆大众彻底赶走王室,乔治六世他们其实也只是为了保住自己一家人目前的荣华富贵而已,仅仅就那么十几口子人吧,想想也挺可怜的,他们手无寸铁,也无武装,就靠小心翼翼的经营那张体面,体面在,家就在,体面不在,国会彻底废除王室,赶走他们,菲利普亲王少年时代有多惨,温莎王室就会有多惨。
伊丽莎白二世的演员演的很好,刻意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样子夸张的呈现在浅浅的景深下,紧抓前襟的手,急促呼吸的鼻翼。
也从一个侧面告诉现代人,内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老王薨逝,新王登基,少女伊丽莎白身边一个能打的没有,我相信菲利普非常能打,但不能用他,用他就是干政,国会绝不允许。
所以女王只能求助于资历尚浅的私人秘书,家庭教师,我想历史上的那些宠信宦官佞臣的国王也是如此,只有这些身边的微末小人物才会感激君王的赏识,君王也才敢信任这些没有任何根基的小人,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君王看来,无论是自己的叔叔,祖母,还是那些看起来风评一流的忠臣,不管真不真实,他们首先是太可怕了,直接侵入私人安全空间,而伊丽莎白二世一开始的表现,仅仅是想保住工作体面而已。
我觉得,伊丽莎白和菲利普是一对世间难得的夫妇,他们的婚姻比纯商业化的各种娱乐节目复杂多了,想想《康熙来了》才播了多少年,他们的婚姻维持了多少年,73年!
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是各自一意孤行,后来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自己的人生,不管这样过,还是那样过,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不会让你称心如意,而且就算你费尽心机一路追根究底到了月亮上,能得到什么,石头,沙尘,荒漠…… 他俩其实挺萌的,一开始真的是干茶烈火,女王加冕前娃都生了两个,加冕后的婚姻和世间千百万对夫妇的婚姻一样,逐渐走向无趣,但是他们不能离婚,如果结婚前他们还有各自无数可选择的未来,那么结婚后就没有了,离婚,两个人一无所有倒不至于,但会失去人生最大的幸运,他俩首先深刻认识到各自都不是天赋卓绝的人,菲利普成不了威灵顿,伊丽莎白也成不了维多利亚一世,他们也不孤芳自赏自视甚高,自身携带的资源单独拿出来都不足以让自己实现自我,但结婚,他们俩再适合不过,仅仅一场婚礼就奠定了成就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夫妻,最成功的男女的事业基础,几十年的经营砥砺奋进、步履不停,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来临再往回看,让其他人宣布他们的事业刚刚攀爬到了顶峰。
他们不是艺术家、不是演员、不是歌手,拿不出代表作,他们的著作就是儿孙满堂和对外展出的生活,最华丽最端庄也是最片面的皇室风范必须为他们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近导演,最佳男女主演,宇宙级的!
2021年4月9日,在伊丽莎白女王最后的陪伴下,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在温莎城堡离世,这场被人们注视了近一个世纪的皇室婚礼就此落幕。
今天,让我们回到英剧《王冠》第一季第一集,回到1947年,回到菲利普亲王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回到那场“门户不当”的世纪婚礼,回到伊丽莎白皇冠未佩时,也回到她的父亲,乔治六世,这位体弱、腼腆却也恪尽职守的国王,最后的日子。
1.Chance would be a fine thing <英>良机不多
这是英式英语的一种说法,表达的是“我也想这样,但恐怕没这个机会”。
这里伊丽莎白对未婚夫说今晚好好休息,但是想在婚前最后的单身派对上休息是不大可能的,能出席明天的婚礼上就不错了(不是)。
-"You should relax a bit more." 你应该多休息。
-"Chance would be a fine thing." 我倒是想。
2.Get back on one's feet 恢复活动,振作起来
乔治六世大病初愈,今天是恢复工作的第一天,他的侍从们从准备早餐开始帮助国王get back on his feet。
它可以表达久卧在床的病人终于可以下床自由活动了。
也可以引申为颓丧了一阵子的人重新pull himself together and get back on his feet.3.Count someone out 把...排除在外
Count someone out很好理解,不把某人算在里面,除了用于像丘吉尔这种被其他政党刻意“排挤”的意思,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不把某人算在里面,不带有主观情绪。
-“Does anyone want to go to Tims after school?” 谁想放学后去Tims?
-“Count me out — I’ve got homework.” 别把我算进去, 我还要做作业。
4.Cut through the jargon
Jargon是术语,行话的意思,比如medical jargon医学术语。
Cut through原意是穿过,通过。
“穿过这些术语” 就是看穿看懂这些术语。
5.Bounce back 恢复, 重振旗鼓
又来了一个重整旗鼓的表达。
bounce 本身是"弹跳,回弹"的意思, bounce back则表达的是“恢复”。
它除了和get back on one's feet一样可以表示人身、心的“恢复”外,还可以广泛地表达,环境、经济等等的恢复。
China's economy starts to bounce back after the pandemic.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
6.Be up to something 胜任某事
这是一个常用又好用的表达,up可以表达很多意思, 比如最常见的It's up to you这里的up就是“取决于”的意思, 但It‘s up to you to do it,这里的up就是"由..负责,由...完成",表示“这事该由你做”。
影片中的up则表示“胜任”, 这里丘吉尔问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能胜任吗?
”。
up 还可以表示“忙于”, I'm up to business "我忙着做生意"。
7.Break someone in 帮助某人适应(新工作、环境)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break in表达破门而入, 比如 She wouldn't open the door so the police had to break in, 或者“插话”, 比如: Sorry to break in, but your mom is calling. 除此之外Break in它还有“使适应(新的工作或环境)”的意思哦。
这里,乔治六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想要先通过几次外交访问来慢慢“培养”未来的女王。
8.Throw oneself into something 投身于
throw-“投”, oneself-“身” 这个表达也很形象啦, 表示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某项事情中去。
He throw himself into his work once he came back from holiday.假期一结束他就投身于自己的工作9.Fire away 想问就问吧
Fire away 有“连续射击、开火”的意思,它还可以表达“开始提问吧”, 一般当谈话的某一方想让气氛变得轻松,让对方敞开心扉,就可以这么说。
There is nobody here, fire away. 这里没人, 有话就说吧。
10.Step into one's shoes 接替某人的工作
Step into one's shoes 可不是站在某人的鞋子里的意思,而是接替某人的工作的意思。
Fill in one's shoes 也有类似的意思,而且因为他不仅step into, 而且能都fill in (穿满某人的鞋),那就是指可以“很好地接替某人的岗位”
创作:晶八五审校:Juliet排版:Wind总编:大风哥Wind
美国人投资拍的英剧,本来会有所怀疑其成色。
但放映过后,即使是“网剧”,也丝毫不亚于BBC的作品,所有豆瓣会有9分以上的高分,拿开有色眼镜的群众眼睛才是雪亮的。
花了一周的空余时间撸完全季,看了一下时间,已是00:09。
感叹一下,第二天早上再写剧评吧。
第一季的时间节点放在二战前后,由于是纪实类的电视剧,情节大多尊重史实。
所以给我们这些观众一个温习英国史的机会。
读大学的时候深感高中时历史课太短,一节课能讲完中国一个朝代,一节课也能谈完一场世界大战,朝代、战争前后的种种都被老师一句带过,让我这位历史迷好不过瘾。
但几年高等教育时间匆匆而过,工作之后,离开图书馆那浩于烟海的历史图书,才觉得读书的可贵。
但选择容易上手的历史书籍也很重要,这部电视剧也很容易上手,边看边查阅百度百科,渐渐能看出门道。
本剧围绕女王身边的人,亲属,近臣以及政府高官,线索千丝万缕,每一集也能保持主题不散,实在难得。
女王在登基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故事或危机,比如父亲的去世,比如与丘吉尔的相处,比如不省心的妹妹的爱情故事,比如渐行渐远的夫妻感情,还有控制欲极强的内侍。
年代离我们现今相去甚远,但依然会有我们熟悉的历史剧情,爱江山不爱美人的温莎公爵退位,丘吉尔重新上台,国王去世,女王登基。
殖民地慢慢瓦解,雾霾灾情严重,国内物资短缺,面对着内忧外患,女王只能通过自己的巡游给子民们生活的信心。
虽然丘吉尔一直活在二战的过去美梦里,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是年轻女王的好帮手。
每天向女王汇报国情动向,对女王关心的事情给予建议,估计丘吉尔的辞职女王会怀念。
相比之下前任艾德里以及后任艾登就弱很多,都整天想着丘吉尔下台,但下台之后碰到了苏黎世运河危机就又辞职了,所以丘吉尔的自傲是值得尊重的,所以他被评选为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人物。
英剧的演员都不是很熟,但演技完全在线。
虽然有些与实际的人物并不形似,比如丘吉尔的身高,但依然很有力的为你展现历史人物的风貌。
观影过程中,你不会吐槽,你不能走神,你只会沉浸在当时的英伦故事里不能自拔。
期待下一季。
《王冠》S1E8
在父亲乔治五世眼中,Elisabeth代表pride,但Margret代表joy。
“谁是父母的最爱”似乎是多孩家庭中永恒的问题,也是永远的刺,尤其对一对年纪相仿的姐妹花,尤其对一对活在君主立宪下、拥有继承顺位的姐妹花。
E虽然身为The Queen,但羡慕M的鲜活与个性,M拥有E奢望的自由,但嫉妒E拥有的王权。
因为性格本就不同,且继承顺位不同,两人的个性与命运更是宿命般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好像只有与对方足够不同,自己才可以安身立命,自己才是父亲的最爱,自己才是自己。
M瞧不起E没有个性,她在deputize E的时候故意彰显魅力与幽默,认为那可以带来character and excitement,但实则已经逾越制度与宪法带给她的权限。
她认为E characterless,实则,E拥有太多她没有看见、且不认为是优点的特质:知道何时闭嘴。
克制背后是分寸,分寸背后是判断力。
E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她请教授再度接受更广泛的通识教育,她有着不怕危险的勇气,使命必达的责任心,她赢得了丘吉尔的尊重。
这些都是M看不到、也不愿付出的努力。
在姐妹双生花以外,我们也看到了她们母亲的挣扎:丈夫去世、自己失权、母职不再被需要,她也急切回归自我:去遥远的海边花100英镑买下一栋亟待修复的旧城堡,过上远离世俗的僻静生活。
在谈判过程中,她刻意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因为她希望be taken as who she is。
然后,最终临危授命,这个念想毅然决然打消——没有人的humanity可以在君主制前完好无损、不受妥协。
这部剧命名“王冠”,它是君主制的符号,对E而言,接受它就意味着接受一个伴随一生的dehumanization的过程,所以一集一集里我们看到的是作为human的她 vs. 作为君主的她的挣扎,以及在这个挣扎里受波及的人的反应(她的母亲、妹妹、丈夫等等)。
这也是该剧的牛逼之处,它在宏大叙事里,给了足够的颗粒度显微镜般看到了个中的人性纠葛,字斟句酌、充满尊严的台词嵌套在严丝合缝、处心积虑的框架里,作为观众既能感受到一种严谨,也能感受到一种non-judgemental的人性观点:在这个institutionalized dehumanization的体系里,对谁过分苛责都是没有必要的,叙述者的责任是叙述。
这部历史剧,充满了恻隐之心。
我自己,一直是对君主制有感情的,欧洲的基于基督教下的君权神授。
这种感情一直是隐性的,从小时候开始。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时刻吧;第一集的结尾,乔治六世和爱丁堡公爵一起在湖面上猎鸭,他们向着前方的一团浓雾不断的开枪。
乔治六世的死讯传来,玛格丽特公主骑着马狂奔。
这个镜头的力量感十足,摄影组和演员都厉害。
乔治六世和小女儿一起唱歌,这段戏前面切了很多近景,让观众以为是两个人的场景,直到这个镜头后切了中景,机位向右摇,才显露出后景的人群。
前面的唱歌镜头两个演员的表演很深情。
[img=3:C][/img](此图片因法律法规不允许出现///(^v^)\\\)这个是全剧最让我动容的一个镜头,看完侄女加冕仪式的爱德华八世吹起了家乡的风笛。
关于这个镜头的力量,前面做了好几次铺垫,温莎城堡前每日清晨的乐手,法国记者对巴黎的温莎公寓的参观。
这个镜头嘛,有点爽文的意思,但是我角色带入的话,会觉得很感动。
这是第九集里的内容,关于丘吉尔辞职,关于他的后期政治生涯,都浓缩在这个镜头里
整部剧,可以当做历史科普,回望
哪一种荣光不是带着镣铐跳舞
女王妹妹的婚姻问题不着重描述核心的新旧观念差异和宗教政治,转成姐妹互撕太遗憾了,姐妹互撕已经是过度呈现的题材,再汲取不出一点营养或者趣味。这种避重就轻的取舍让人迷惑,索尼和奈飞没有维护英国王权和政治的义务,但对还在世的女王大可不必如此诛心,以个人的性格、经历瑕疵遮掩敏感的宗教政治问题,这种拐弯抹角的献礼真的有意义吗,这种错愕感就像剧里教女王宪政课的竟然是个数学老师,试卷特写清楚可见都是数学公式。尽管租借摄制场地有最好的,可遗憾Hatfield House的出镜率太高,廊厅和门厅一眼就能认出来,快成横店了,还大模大样标成温莎堡,难免让人轻视,俩公主小时候读书的场景是门厅,e10的起居室是廊厅,怎么布置还是窄,格局显然都不是正经厅堂,这种糊弄乡下人的把戏一旦抓了现行,再夸制作精良,只好一哂。
珍珠项链才是心头好
整理了一下时间顺序:倾国之恋(大伯爱江山不爱美人)------ 国王的演讲(老爸克服口吃)-------- 王冠(父死女继,Elizabeth的成长)--------- 女王(儿媳戴妃之死给王室带来的舆论冲击)。
没耐心╮(╯_╰)╭
原来给尚在待机中的女王拍传记也难逃困境,虽然记录历史真相的证据很多,但只能有倾向性的选择。这个剧,对衣食住行的还原度高,对个人感情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又要勉强合点逻辑……大约顾虑收视率和官非吧,王权尚余多少决策权、王族的真实面目之类的就省了。
这段历史我本身没感觉,看剧也完全是出于八卦热情。但是能看出很还原历史了,剧本和服化造还有演技都可以的。3.5⭐
年度最爱剧集。
Ok
有人觉得剧不好看,去负面评价剧,然后会有人来攻击他,为什么对作品的负面评价会招来人身攻击呢?可能有人把自己和作品融为一体了?没什么意思,看了3集,女王既没有很大权力,也没有做重要决定,执行的任务是访问和看文件,争取了住自己宫殿和随夫姓,就是个摆设?
来看英音的
王权与人性的冲突,从家庭切入,略显单调。SY
The dignified.
真的拍的很难看啊
最后一集艾登首相说:我们不是人,我们一半是神,是从荒诞神话里被脱出来的半神,你的人际关系将饱受摧残,这样的残酷现实将伴随一身。与其说是对英国王室的窥窃,倒不如说是看一个进退两难的女人的成长,资质平庸的女孩成为了王冠的佩戴者,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面向人请教学习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爱好,虚心稳妥一路走来完善了身披荣光的神的形象。面对哈里王子梅脱事件的她是不是明白了命运从来都是会重蹈覆辙的啊,过往的在亲情和王室尊严中举棋不定的她一如既往恪守了职责,all or nothing。和丘吉尔的这条线可以单独拎出来做电视电影了。
越来越散发着殖民主义的恶臭
英国王室版《唐顿庄园》,除了菲利普亲王没有本人帅,其他都很完美。
有点tedious. 但是mise en scène不错
把爱倾注于告别,以责任庇佑孤独,每个人都不动声色地剑拔弩张。连对白都精致到标点,而好多瞬间又好似风轻轻一拂,让你看星辰安静地崩塌成柔软。
闹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