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雄”、“十面埋伏”之后,人们已经觉得,张艺谋已经变了,变成了一个风光片和广告片的导演,人们觉得,张艺谋好像丧失了一种对人性、社会的敏感,丧失了对观众审美的把握,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赚钱机器。
于是,很多人预言,老谋子已经不能代表“先进性”了。
但是看到老谋子大把大把赚钱,大家还是怪气不忿儿的。
于是,豪华制作并最终豪华抢钱成了中国电影界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当然不包括陆川这样的影人)。
其代表就是陈大师的《无极》了。
不过,老谋子把大伙给忽悠了。
于是,就弄出个“千里走单骑”。
之所以定这么个片名,我以小人之心度之,大概老谋子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傲:举世皆醉我独醒,大伙都朝一个方向看热闹去了,我就偏偏走次单骑,让大伙瞧瞧。
于是,出来了这么部“男人戏”。
这个题材让我兴奋,因为老谋子过去的电影中,女性题材成功的不少,大红灯笼、秋菊。
但是深入探讨男人情感世界的很少。
男人情感这东西,弄不好费力不讨好。
老谋子是谁?
他不在乎。
老谋子千里走单骑,请来了一位银幕中的男人传奇,我为这个男人的故事而心动。
不过,张艺谋怎么能牺牲色彩呢?
看看这次老张的片子,哦,原来老谋子还是没放弃风光片的技巧啊!
不过,这次,有谁还能说,老谋子不是在拍一部好的电影,而仅仅是一个风光片呢?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shenzhen.blog.sohu.com
一个自我心灵救赎的电影,当面看的时候觉得过于文艺和乏味,等到现在找出来细细的看一遍,真的觉得张艺谋导演用心良苦,很多人的真实爱意和忏悔往往都是在一些事情无法挽回的情况下表达出来。
为什么要事后花很多时间去弥补,让美好在一开始就出现很难吗?
突然觉得,这也许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的文艺片。
情感的晕染是渐入而醇厚的,故事不复杂但真实而不平淡,高仓健演技精湛,角色的诠释令人无话可说,构图依旧是张艺谋本色,云南的地理环境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海报简直是将主题呼之欲出,全片没有父子之间的直接交流,亲情的感动却溢出了荧幕。
这种情感的渲染方式挺不错的。
我觉得张艺谋这部电影用的技巧就是留白。
在我看来简直不能再白了。
至于那几段旁白,你得理解,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不说明白不行啊。
要都是您这素质,张艺谋得乐死。
这部戏我觉得稍感遗憾的是高仓健的表演。
这也不怪高仓健。
而是导演张艺谋太过追求那种没有表演的表演造成的。
在他心里,高仓健还是当年坐在真由美后面骑马的样子呢。
但高仓健已经70岁了。
你还让他通过点几下头,砸吧几下嘴唇,就把意思都表现出来,不太现实。
你看高仓健那已经下垂到看不出咂嘴动作的嘴唇吧。
再者,70岁的老人,表现心情和意识的方式总该有点儿不一样吧。
除了这一点,我觉得日本部分拍的有些呆扳。
这当然跟编剧和导演没有日本生活有关。
可惜的是他们也没有充分借助日本演职员的力量,把这部分戏拍鲜活了。
在我感觉来,如果这两点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部戏无疑又是一部完美之作。
让我万分吃惊的是,丽江(回复里写的是云南)的那几个民众主演,戏好的都没法说。
那个男导游一串日本话之后冒出来的英文。
那个坐了牢的面具艺人立在高仓健面前开始痛哭流涕的样子。
印象太深了!
这部片子是这样一部戏。
你无痛无恙地看着它,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一下子就被感动了。
不知道从哪来的劲头儿。
这是应用了大量留白的电影手法的结果。
我觉得张艺谋的电影越往后拍手法上就越东方了。
就艺术技巧而言,东方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是做加法,而东方则是做减法。
不过加法也罢减法也罢,不把艺术玩儿到一定层次,都免谈!
老实说,看这部戏我没哭,可我想哭。
我给这部戏的评价是:静静地悲剧。
找不到伴,所以一个人去看了这部电影,倒也符合电影的气氛,我也得以更专注地感应电影中丝丝缕缕的温情。
千里走单骑,张艺谋用云南面具戏的题目来命名这部电影,除了因为电影的线索之外,还蕴藏了更深的涵义:我们都在人生路上行进,孤单而漫长。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就像一座座孤岛,我们的灵魂寄居在这孤岛之上,孤独加剧了不安全感,所以我们用面具来隐藏自己、保护自己。
高田先生在崎岖的山路上追逐小杨杨,就像倾他半生在挽回自己的儿子一样,吃力、执着而悲怆。
好在最后高田找到并感化了杨杨,也得到了儿子的谅解,至于杨杨没有没有随他去监狱看望父亲,高田未能在儿子临终前见他一面,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那些温情和爱意已随着杨杨连绵不绝哨声呼啸而来。
我从头至尾并未流下泪来,但看到杨杨一路追着汽车撕声竭力地鸣哨时,我被那真情交汇的呼喊融化,泪满眶。
我认为感情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内敛的,张艺谋和高仓建的演绎手法内敛而朴实,却像山一般厚重。
影片表达的感情不是掏出来,而是溢出来的,片中高田和杨杨在离别时紧紧相拥,正是感情在抑制下的喷涌,所以我们才会被强烈的感染。
高仓建对张艺谋拍摄《英雄》的高片酬邀请不屑一顾,而对《千里走单骑》欣然前往,我敬佩他的境界。
片尾,李加民在晃眼的灯光和嘈杂的配乐下表演《千里走单骑》,一群狱友给他配戏,身着囚衣围着他穿梭于台前,场面看似滑稽,其实庄严。
最后镜头在关公朱红的面具和高田岩石般的脸上切换,表现的是一种刚毅。
我还将凭单骑,行千里,怀着一颗坚韧和温情的心。
虽然《千里走单骑》在年末贺岁档期的被推出,但压抑和挫折感贯穿了整个影片。
从儿媳给高仓健打第二个电话,通知他儿子健一的病情时候起,我就开始泪如雨下,暗自跳出来分析,这源于本性的善良与同情。
再后来,就不在有力量在流泪的时候进行理智分析了,几乎每一个存心煽情的细节,在你明知道他煽情的情况,眼泪还是象开了闸一样的奔涌不停,真是没出息极了。
昨天还在生父亲的气。
父亲要在1月1日凌晨3点的时候,去替外地同事接的他在北京上大学的孩子下火车。
父亲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身体又不是很好,半夜如此折腾让人担心。
对那家人娇纵子女的不合理的要求,父亲竟也全盘接受。
于是,看到了这个电影。
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如下:一、片头,高仓健独自居住的辽阔的雪境礁石海岸真是美丽极了,万境人踪灭的寂寥,独断天涯路的苍凉。
高仓健穿着冷色外套的挺直而硬朗的背影,孤独而坚强的与自然溶为一体,完全是一种意象中形而上学式的美感。
二、高仓健在录象里,向王主任哭诉原委的场景。
他举着红色的奖旗,每当啜涕不能已于言的时候,红色的奖旗便举得稍微高那么一小点儿,恰好遮到眉毛,你只能用想象补全奖旗后面的眼泪。
当奖旗放下来时,依旧是那副无动于衷,钢铁造就的脸,你从表情上很难寻觅到隐匿着的无限柔情。
三、在村口送别的一幕,虽然非常俗烂的使用了呆住不动、热情拥抱、突然奔跑、展示信物、独立坡顶,远处守望,等一整套非常牙碜的惜别场面。
我事先就知道那孩子一定会吹哨,而且一定会边跑边吹。
但是高仓健在车上卓越的挥手姿势,却成为本片中无法抹去的亮点。
他从窗户,伸出手去,直着胳膊,没有动……依然没有动,然后,紧紧的握成了一个拳头。
这是我在所有的国产影片中,在所有庸俗情节中,看到的最酷的一个拳头!
四、影片一直在强调高仓健去拍戏的毫无意义性,他儿媳的几次三翻的电话,他儿子根本不想看戏,那本是一句客气话,这个戏谁演都一样,他儿子非常做作的按情节突然死去,所有人无数次的催他回去……最后连高仓健本人也放弃了拍戏。
但是,片尾的戏,依然是最精彩的一场。
虽然后来又走了形,变成一种流行歌曲MTV式的绚技式的剪接。
那个片段,虽然很短,虽然只有两句的唱,依然足以压轴。
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五讲四美,服从政策”的标语下红色天鹅绒的幕布前六个身着囚服帮腔和唱的壮年男子笨拙的7扭8歪的舞蹈的簇拥着傩戏的古老华丽的糙绣行头古拙的木制的关羽面具围着黑色头巾咿咿呀呀的喉,以及最庸俗的舞厅里常见的5色蜂窝转动彩色塑料灯。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五光十色,趣味杂糅,纯粹而花哨的拼贴式的场景。
而因为采用了中远景位的一种冷漠旁观的视角,而显出不那么刻意的自然和生猛,其中的荒诞含量绝对够个作品!
我感觉影片中叫做林什么的翻译形象,非常可爱,举止谦卑,内心却很高贵。
影片也屡次用他点题,比如他讲《千里走单骑》的剧情,一个“义”字,非常谨慎的把钱退还,放在电视机上的瞬间表情,以及在总犯人人多势众的哭泣,他依然一脸木然的呆坐,表现都非常8错。
虽然屡次在情节上,煽情的痕迹太过露骨,有的地方非常做作,但由于高仓健的内敛老道的演出,还是亮点颇多的呀。
毫无疑问,如果是一个更高级的导演,一定会做得更好。
但是他也依然使我们对坚持与执着险些信以为真,对里面的抛去面具真诚示人的道德训诫几乎接受,对人的尊敬甚至儿童的意愿的尊重与服从快要认同。
可生活依然还是老样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千里走还是要去看场电影的。
于是我们从宜家转战岗顶,再又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地从天河赶往北京路,在售票处仰面选择:《无极》——既然已经是三亿多的投资错误,我们这几十块钱的小股东就不要下海了。
《情癫大圣》——我们还不至于富到为了听配乐而大花钞票,入场陪谢哥哥“癫”。
那剩下的只有《千里走单骑》了——张大导在两部搞笑武侠片之后,应该能够有所突围吧。
单骑这是一部关于男人的电影——在日趋阴性/中性化的社会中,男性的阳刚已经到了可以典藏入文艺电影的地步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男性阳刚气质象征,著名演员高仓健在幕前;曾极具草根意识,深入刻画过中国内陆地区社会现实的张艺谋在幕后,两个男人能够如何交待一个关于四个男性的故事呢?
事实证明,张艺谋的导演功力在缺乏岁月沉淀的同时,也在日渐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主体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题材,简单的情节、复杂而冲突的人际交往,父子两代人的感情与隔阂在一件简单的事件中凸现得极为明显。
可惜张导演却没能够很好的把握。
在没有很好地表达父子间的隔阂之深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日本父亲的丽江之行,以至于后面要表现父子间的感情之厚时就变得缺乏依托。
所有的“落泪点”都只能让有相关人生经历的人只感“泪”意,不见“泪”下。
导演作为一种创作,同样需要导演者对人生有着丰富的阅历,深切的体会。
否则将难以创作出力透纸背作品。
而电影中太多形式主义的情节、镜头、布景都是那么的画蛇添足,让人难以信服,甚至失笑当场。
过时的影像语言说明,张艺谋作为中国导演一个曾经的代表,已经逐渐步入老年,学习能力已慢慢失去。
相比之下,高仓健作为一种男性气质的象征,一位出色的演员,是当之无愧的。
在一个不够力度的剧本框架下,他用数十年丰厚的演绎经验和人生阅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外表严肃、内心慈爱的父亲,在面对父子间那几乎不可逾越的感情隔阂时所付出的努力。
高仓健所饰演的父亲一角,恰如其分的演绎,几乎到了一种出于自然的地步。
报道集中描写他举锦旗相求一幕时的哭戏演出,但我觉得那一幕剧情编排过于做作(当然,这与高仓健的演绎无关);反而在此之外很多寻常镜头更为震撼人心。
父亲几次与媳妇的电话交谈、为狱中演员展示照片,日本老人充沛的父爱之情,掩藏在男性刚阳惯性外表之下,让所有见过父亲微笑的儿子为之感动。
我相信,高仓健是在用他为人父的人生阅历演绎着这个角色。
戏内木衲的表情,呆板的言辞、艰难的拥抱、孤清的背影,甚至连脸上的岁月痕迹,都让为人子的我重压于心——父子,这两代男人间的深厚感情,在父权与独立的磨合中,在自以为是的尊严维护下,在衰老和成长的三十载年月流转里,我们建起了一堵堵心墙隔断了亲情的传递。
到再回头,竟已经到了相对无言的地步——纵使内心如何地深爱。
父亲,这个词,在孩子的心中该是怎样的神圣?
而孩子,对于父亲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看《千里走单骑》,心中百感交集。
那是一种痛苦的爱,一种真正的痛。
《千里走单骑》,谋导的回归之作。
我是带着一种仰慕的心情去看的,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我很好奇,在谋导眼中的“父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慈爱的?
严肃的?
豁达的?
睿智的?
高大的?
威岸的?
……可,当我看着这个影片的时候,我才发现远远不是我原先的估计。
也许,你可以用任何的形容词去形容父亲,但在这里,父亲却是痛苦的!
在影片中,有两位父亲,一位是下重墨的高田,另一位是轻描的李加民。
虽然笔墨轻重有别,但却是同样的痛苦和无助,想要给予孩子的爱,却又都是有心无力。
让人心中不免感慨。
看着影片中一对互相不了解没有沟通的父子,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真实心意而就此错失。
另一对素未谋面的父子,因为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相认而因此错失。
使我不禁要想,固执是怎样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要使两个原本有爱的双方承受着这样大的痛苦。
因为固执,不肯去谅解对方,乃至完全不能了解对方,非得要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追悔和无法愈合的伤痛。
高田与儿子的永远分开,就是最好的明证。
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互相伤害。
高田为了弥补对儿子造成的伤害,不远万里去到云南,想为儿子拍下他最喜爱的面具戏。
他想给病危的儿子一份最好的礼物。
但他想不到,他想错了。
短暂的中国之行,让他明白到原来自己一直不懂的儿子一直不了解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个孤独而痛苦的人。
他以为自己能送给儿子的礼物,在儿子心中却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这短暂的旅行,却让他付出了与儿子永别的代价。
虽然,此行让儿子第一次对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但这个第一次,却也是最后一次。
无谓的互相伤害,在此到达了顶点。
为什么两个希望为对方着想的人,却总是做着完全不理解对方的事情?
为什么不能准确的传达自己的心意给对方?
为什么要这样的痛苦?
为什么非要到离别时,才想去真正了解?
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就是影片留给我的沉思。
谋导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去解决,也许他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解决吧。
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另一对父子——李加民和杨杨。
虽然这对父子,一直到影片结束依然没有见面,但是只要有活生生的生命在,或者将来有一天,能有圆满结局的时候吧……以上为记我与妈妈在家看《千里走单骑》,我不远千里带回来的《千里走单骑》,我一心一意想与父亲分享的《千里走单骑》,而父亲却在影片开始不久就离席去玩他的游戏,留下我独自痛苦的品味的《千里走单骑》……我不知道,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到底能大到怎样的程度,完全无法理解和沟通,也完全无法认同和欣赏,却又必须紧紧联系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啊……最后,记下影片结束时,妈妈的话:“沟通,真的有那么难吗?
”不知她是否是在感慨影片,又或者是感慨我和父亲……乙酉 鸡年 十二月 二十九 除夕 00:03
很多年没有看过高仓健的演出,74岁的他似乎更有魅力了。
他饰演的父亲深沉、有力、内敛,有一种从内心打动人的力量。
他很少说什么,更从来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听到儿子的病情时,他也只是默默的流泪。
所以当我看到,离别时他那么笨拙又真挚地抱住小扬扬的时候,心里狠狠抽动了一下,于他,这是怎样的一个变化,或许彼时彼刻,他抱住的还有自己曾经没有紧紧抱住的儿子。
影片里还有两次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地方,一个是父亲为了能够进监狱拍戏而恳求李主任,流着泪高举起感谢的锦旗;一个是父亲特地跑到监狱里面,给李加民看看他儿子的照片,扬扬天真无邪的样子出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都在抽泣。
我很久没有为一部电影落泪了,今天却一再被打动。
或许是因为,亲情是一个谁都避不开的话题。
影片的画面很大气,光影等处理也很好,音乐恰如其分。
张艺谋还是擅长文艺片。
影片也有许多细节处理得很好,比如去全村最高的地方找信号,比如村子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筵席,比如去寻人的队伍打起的火把。
在电脑前呆了好久,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
只能泛泛的说,相比而言,我以为这是今年年终大戏里面最好的影片。
《如果·爱》除了一点爱情的小感触什么都没有,《情癫大圣》是节日时候的开怀一笑,《无极》很好看,只是象征意味太浓,表达的东西太高,而《千》,恰恰是扎根在最深层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深埋着的东西。
父子亲情,是该片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而这种关注却恰恰源自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阂的孤独状态。
对《千里走单骑》这部影片,张艺谋导演曾说,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卸下面具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
他进而把这种孤独的状态扩大到不同的文化元素中,表达一种普世的和谐理想。
本影片,不仅为我们讲述了父子亲情,而是试图更深层次地探讨当代社会中,甚至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因为父子亲情的共同体会,人们达到了心灵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
影片以一种精妙的方式实现了大团圆式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心灵的想通与共鸣都得以实现。
说心里话,我不喜欢中国导演拍摄的日本人,对日本文化都是一知半解的,拍出来的一个个骨子里都是龟田小队长。
这次不一样了,每个矛盾都是那么真实,真实的无可挑剔。
语言不同造成的孤独和不安,每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人都会切身感到的。
导演有斜射的阳光,一排长椅,把孤独的高田,描写的淋漓尽致。
高田要见儿子,儿子不见他。
李加民想儿子,自己的儿子却不认他。
李加民想见儿子,能在大家面前痛哭,高田也想见自己的儿子,他却哭不出来。
要进监狱,可谁会让一个外国人到监狱里面拍摄呢。
恐怕中国人都很困难。
日本人如何做人,中国人如何做人。
日本的父亲,中国的父亲。
日本的儿子,中国的儿子。
千里走单骑,他寻找的是什么?
你我寻找的又是什么呢?
很喜欢高苍健,但不喜欢这部电影
这是贵州安顺地戏!不是所谓的云南面具戏,老谋子还请了安顺当地的老艺术家们出演电影,当主演替身。电影中的面具也是安顺当地雕刻艺人的作品,包括海报上高仓健拿的那个,最后说是云南面具戏,气死了
张艺谋唯一能看的片
1. 非常工整的作品,化用千里走单骑的典故,故事一波三折。2.父子情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在电影中作为故事的动因,在电影外作为沟通中日关系的手段。3. 刻画了东亚刻板的父亲:寡言、不善沟通、不懂表达;但同时也解构了这个形象。对高仓健的男性表演人格也做了解构。4. 非专业演员的表现为电影增添了感染力。5. 在对特殊地貌和民风的选择上,流露出某种游客视角,让镜头好看,让日本观众好奇,但有展示文化符号之嫌。6. 中日两个团队的合拍片。7. 热情善良的中国人,愧歉的日本人,和中日关系大话语迎合。8. dv,相机作为媒介;翻译的过程是叙事的一部分。
在电影院看的,旁边几个大妈哭得好伤心。也许当了父母的话,看这片的感触会更深吧。
起码比那要死不死强
有人很感动,但是我没有。可能看的时间不对。
我喜欢这样的简单故事,不管谁拍的
异国他乡寻到了自己的亲情,总体一般
不知所云。
你永遠看不到身後的那座山有多高。
怎么一点也不感动啊
老谋子的一根筋式线索虽然没啥新意,但是父子关系这题材还是很能打动人的
中国爸爸和日本爸爸的心灵之旅……剧中出现的元谋土林,曾在2013年3月前往游历过,也曾在高仓健发呆的地方驻足很久。
我觉得是挺好的,高仓健也不容易,一个老头为了中日和谐拍个剧。
第一次完整的看是在辽宁省艺术类的省统考上……
当一个剧本乱七八糟的时候,也可能迷失在里面,因为你会想,是的,生活也是这样乱七八糟。但最终,你知道这不是剧本给你的,这是你自己的迷失/宽容
就张艺谋的水平,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就算不错了。
语言的囫囵中表达了父子的爱。
煽情,非常煽情。但是整个过程中我的表情基本没有变化。结果是煽情的,但是毫无铺垫与预兆,各种各样的悲伤、痛哭与悲凉,有的莫名其妙,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让我觉得是“接近矫情却未达到矫情的煽情”。并不缺乏矛盾与冲突,走的是“平淡中见真情”路线。但是,实在缺乏那么一点震撼力,也很难让人回味。说是文艺片,其实只是外壳。同时也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善良与大好河山,可算是爱国主义教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