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动物灭尽的时候 人类也难逃厄运。
我们现在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所有动物的未来,包括我们人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是地球的一员。
人也是动物,动物未来也可能成为人。
人类的文明在大自然面前不值一提。
当下动物利用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我们利用动物谋生,我们凝视动物生活,动物也凝视着人类。
呼吁关注动物表演中的动物和艺人。
客观看待,理性讨论
动物福利 第2版评价人数不足[英] 迈克尔·C.阿普比 [美] 乔伊·A.门奇 [葡] 安娜·S.奥尔森 [英] 巴里·O.休斯 / 2021 / 中国农业出版社同步在看的书籍:强烈安利
必看~这地球真美。
还好还有和人类完全不一样的它们存在。
我们不要自以为就是这星球的主宰。
有太多太多人类完全无法掌控的事情了。
一己私欲竭力消耗这个星球。
最终带来的也许是人类毁灭性的结局。
因为自然界太神奇了。
可以自愈和重生。
相较之下人类如此渺小和脆弱。
会疼会死内心软弱又不安。
如果被新的物种替换关在动物园的也许就是幸存的人类宝宝了。
就算我们不会消亡。
那忍心看着企鹅等等这样可爱的物种消失吗?
爱护环境吧。
尽量好吗~第一集南极洲带来无数疗愈感动和震撼。
它们对人类视若无睹,而我们对它们虎视眈眈。
疫情😷在家online school,全家一起看的纪录片🎬 小小的幸福!
今日看了《北美洲》里面的萤火虫太感动😹了,森林中一片片的亮闪闪的萤火虫,美呆了!
👍 大卫爱登堡真得太厉害了,能坚持真么多年,让人类认识了地球🌍的美、神秘、珍贵!
保护自然,珍惜当下!
七个独立世界: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南极洲🇦🇶……组成我们独一无二的地球🌍
写给自己备忘的,超多剧透不要点。
20231220 大约两亿年前,地球几乎完全被海洋覆盖,而海洋环绕着一个超大陆,称之为盘古大陆。
南极洲 1.从盘古大陆分离出七个大洲。
南极洲在大约200年前首次被人类发现,南极洲大约百分之98的地域被冰雪覆盖。
2.雌性韦德尔氏海豹用牙齿咬碎冰层,以保持呼吸孔的畅通,幼崽出生的前十天还不会游泳,海豹妈妈用身体为幼崽挡住寒风。
春季的南极洲温度仍然有可能在零下40度左右。
有些幼崽死于暴风雪中,水下温度大约零下2摄氏度。
3.南乔治亚岛的圣安德鲁斯湾,栖息着大约50万只王企鹅。
幼鸟玩起了羽毛,打量着象海豹,差点与家长企鹅失散。
王企鹅可以将食物藏在嗉囊里。
4.雄性象海豹有与60只雌性象海豹的交配权,不进食,体重可以以每天十公斤的速度锐减。
上海报有很厚的脂肪层帮助御寒,体重大约四吨重。
5.大约3000多年前,南极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分离。
洋流环绕南极洲,是全球洋流系统中力量最强劲的洋流,遇了百万亿磷虾。
6.座头鲸捕猎鳞虾,座头鲸吐出鳞虾无法穿越的气泡网,自中心螺旋上升捕猎。
座头鲸在食物丰饶的南极洲夏季获得一年所需的所有体能储备。
7.南极附近海域的温度正在上升,南极大陆所拥有的冰的体积约占世界总冰量的90%,但在有些地方,大约每十年时间,海冰消融的速度就会增加一倍。
8.灰头信天翁鸟喙间的轻微触碰加强彼此之间的纽带。
南极洲是所有大陆中风力最强,风暴最多的大陆。
气候变化导致这里暴风雨更加频繁,威力更大。
风速可达每小时110公里。
被吹离鸟巢的雏鸟很容易在低温中死亡。
过去15年里,灰头信天翁数量大幅减少,处在灭绝边缘。
它们不靠视觉,听觉或嗅觉来识别自己的雏鸟,是看雏鸟是否在鸟巢里。
9.巴布亚企鹅(也捕食磷虾),是海洋中游泳速度最快的企鹅,时速可达35公里左右。
四个虎鲸合围一只巴布亚企鹅,并成功捕食。
巴布亚企鹅幼鸟的莫西干发型,秋季,尝试首次下海的巴布亚企鹅幼鸟可能会遭到浮冰的无情碾压,还要防止被豹形海豹(身长约有三米)捕猎。
浮冰中,巴布亚企鹅不能走,也不能游。
10.冬季南极洲每天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变为冰封之地。
冬末,南极洲上的海冰面积几乎会扩大一倍。
是世界上最大的白色荒漠。
11.海洋里有大约三米长的纽虫,有雌雄同体的海蛞蝓,交配时只需找到同类即可,但是它们的眼睛几乎看不见,所以找到同类很难。
相互进行异体受精,各自繁殖后代。
12.原地不动的海葵伸出触手捕捉食物,一只直径大约一米的水母在觅食,却被海葵捕食,够海葵吃上四天。
13.被人类捕猎的南露脊鲸,它们生性好奇,对人类缺乏戒心,经常主动靠近捕鲸船,游动速度较慢,被捕鲸者认为是最容易捕杀的鲸鱼。
带着幼崽的雌性南露脊鲸是捕鲸者最先攻击的目标,它们会到相同的避风港繁殖后代,与幼崽始终形影不离。
1986年,一个禁止商业捕鲸的公约通过。
目前,南露脊鲸的寿命仍然是个谜。
数十吨重的它们对人类保持着温和与好奇。
14.南极洲的象岛海岸,超过150头鲸鱼(大多是体长接近26米的长须鲸,座头鲸在其面前都相形见绌)聚集享受磷虾盛宴。
前天看了《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的第五集,欧洲。
看之前,我们对这一集是非常期待的。
期待的原因大概有下面这三个:原因之一,BBC 要讲我们这里了,要讲我们这里的动植物和山水了!
我们最近九年都住在意大利,再加上六年前搬来山里之后,又看鸟又看植物又看昆虫又采蘑菇什么的,所以我们算是既把这里当家,也对这里的自然略知一二。
原因之二,看 BBC 怎么拍「空荡荡」的欧洲!
如果不是年初偶然关注起了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还是会跟每一个人说出那些大家都无比熟悉的话吧——欧洲哪哪都好,蓝天白云,山清水秀,你瞧那雪白的阿尔卑斯哟,你瞧那湛蓝的地中海哟。
但我们说这些,其实没有比你说这些更不瞎扯,因为我们是前阿尔卑斯(prealps)乡巴佬(villager?
),哪都没去过。
意大利境内,我们最南就到过罗马。
意大利以外,我们去过的国家十有八九比你少(如果你来过欧洲的话)。
所以那些好,除了一小部分亲身体验,其他都是道听途说的好——还不是因为喜欢自己待的地方就爱屋及乌咯。
我们在小石头谷住了六年了。
前三年,基本就是一次次实现着出门就有山爬和安全溜猫的梦想。
第四年,我们买了望远镜和鸟书,开始观鸟。
接着,树书、花书、蘑菇书、虫书、蝴蝶书、哺乳动物书就这么一本接一本的住进了我们家,带我们把小石头谷的动植物认了个遍。
来过的人都知道,我们介绍起小石头谷有多激情四射:手抓这个叶子一小时就会死哦,这个花可以做通筋活络油哦,当年达芬奇就站在你站的这里欣赏瀑布呢,快来看木星和它的四个卫星(喂,怎么木星也成你们谷的啦?
我们谷够黑,所以才能看到木星,能看到,就算我们谷的),听到土拨鼠叫了没有!
,看到土拨鼠没有!
,看高鸦飞真是美的享受(自说自话,把客人晾一边)……注:高鸦=高山黄嘴鸦。
看我们在博物学的道路上走得既坚定又快乐,自然决定带我们进到下一个阶段。
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前那种天真快乐,因为根本不是真的,被戳破了。
在「一二二不小心意识到环境问题」事件里,以全球鸟类状况报告和珍·古道尔的保护课为导火索,我们推倒了自己苦心建立了31年的三观。
怀疑一切的我们,自然也怀疑起了这种口耳相传的欧洲之美。
就好比太阳下山之后大地被黑夜接管了一样,当盲目的高光退去,我们第一次睁大眼睛看了看周遭,就看到了一种敌视生命的阴影,它在目之所及的一切东西上都留下了印记。
发源于欧洲的它,在欧洲待的时间也最久,它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改造欧洲,使其贫瘠。
接着,欧洲人用船把它载出欧洲,经海路送到世界各地。
阴影所到之处,文明覆灭,平衡失衡,万物凋敝。
在大殖民时代笼罩全球的阴影,直到今天,也没有消散一丝一毫。
虽然距离殖民地独立狂潮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在很多曾经被欧美殖民者殖民的国家,为了摆脱由于长期殖民导致的极度贫困以及社会不稳,没有选择的当地人只能继续沿着殖民者开拓的老路往前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不公平的价格出让自己的自然资源,给谁?
给以前的殖民者,现在的出口国。
欧洲人把阴影送出去之后,终于没有了继续折腾自己的必要,或者说,也没剩下什么东西值得继续折腾的了。
终于,空气又变好了,天也变蓝了,水也变清了,秃了的山头又给种上了树木,就连区域性灭绝了的动物也花巨资给你整回来。
但其实,对于中国游客而言,只要空气好,一切就美得不真实。
在蓝得不像样子的天空之下,古城古镇古街古建筑,花田葡萄园橄榄林,纷纷以你不曾见过的高分辨率向你袭来,于是,你就看到了传说中的欧洲之美。
谁又会在意天上除了鸽子空无一鸟呢?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只有在她读了欧洲的自然史和殖民史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欧洲的自然风貌。
前面说的那些鸟书、虫书和花书,它们只会跟你讲事实(facts),不会跟你讲真理(truth)。
比如,灭绝只是一个事实,为什么灭绝才饱含真理。
如果你刚好熟悉前面说欧洲之美,那我想邀请你透过一个看过欧洲自然殖民双史的人的眼睛,看一下欧洲。
这是一个劫后余生色彩浓厚的地方。
此刻还活着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没有一个不是幸运儿。
它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成功活到了大部分欧洲人觉得不应该把别的生命赶尽杀绝的时刻。
在这个过程中,好多倒霉蛋消失了,有些是局部灭绝,有些是整个灭绝。
这些生命也拼尽全力想要活下去,但无奈运气实在不佳,没能撑到欧洲人民的觉醒时分。
你知道什么是「空森林」(empty forest)吗?
空森林里全是成熟的大树,看上去很适合动物生活的样子,你会期待看到大型哺乳动物频繁出没,但事实上,空森林里几乎没有大型哺乳动物。
知道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往周围一打量,哎哟,咱这,除了连空森林都够不上的小树林,剩下的,可不都是空森林么!
原来如此,好些动物——你可别让我数,我能数到明天——一旦被牧场主、猎人杀光了,那就是光了。
你要是哪天反悔了,你就尽管折腾吧,禁猎?
建保护区?
种树?
不好意思,爷们走了就是走了,绝不轻易回来。
我们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北上广的人来了都夸我们这里美,但我们这的动物还不如他们那多。
北上广,没有牧场主和猎人呐!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们那里空荡荡不代表别的地方也空荡荡。
那你看看下面这几个事:1. 冰岛以前几乎半个岛,都是森林。
欧洲人砍光了所有的树,冰岛才变成了什么地球上的月球;2. 欧洲以前80%的地方,都是森林。
欧洲人砍掉了一半,欧洲才变成了发达国家扎堆的大洲,以及 BBC 口中的「被人类改造得最狠的大洲」;3. 欧洲只有一处原始森林,在波兰和白俄罗斯的交界处。
波兰政府现在不顾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反对,铁了心肠的要砍它。
4. 2016年的世界各国物种多样性排名,按总量算的50强,一个欧洲国家都没有;按单位面积算的35强,有两个欧洲国家,它们是排第23名的克罗地亚和排第34名的葡萄牙。
不管你信不信,我还是完成一下我的讲述啊。
综上,我们觉得,如果只是想要展现自然之壮美的话,与其花钱拍一集欧洲,还不如用拍欧洲的钱再拍一集南美洲。
但很显然,这一次 BBC 是有立场的,他们早就放了话:《七个世界》要坚决把环境保护放在中心位置。
这就牵出了最后一个但是是最令人期待的原因。
原因三,看 BBC 怎么反思导致全球环境危机的西方文明!
既然 BBC 一句话描述这一集说的都是:「被人类改造得最狠的大洲」,既然 BBC 早就说了《七个世界》要把环境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既然西方的发展观和发展方式变成了地球上唯一的发展方式之后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在我看来,欧洲这一集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反思。
假设啊,人类成功的将环境危机对人类的危害控制在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也就是社会不崩,文明健在,法制安好,国家国家不打仗,社会里面不内乱等等(尽管往坏了想就好),那么欧洲的现状,很可能就其他大洲未来的模样——好的空气,好的水质,看起来很自然的景色但其实完全是人造自然,空森林,空海洋,空天空,猫狗还在,等等。
(这样讲实在太乐观了,我有一种对大家撒谎的罪恶感。
)如果着重刻画欧洲的「空荡荡」和「人造性」,大家会不会被活生生的例子和真实的画面冲击到,从而有所思考呢?
在我的想象里,全集凝成一股子呼喊的话,就应该是:大家看看西方文明都对欧洲做了什么!
朋友们,请你们认清人类的缺陷、资源的有限、自然复杂性的无限,请珍惜你们此刻还拥有的,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啊!
对,大致就是以屎为鉴(shitstory)的意思。
我们当然没指望 BBC 会有种到讲述欧洲人是如何搞惨全世界的地步,但欧洲人怎么搞惨欧洲的,总是可以讲一下吧?
如果这样都拉不下脸,那 BBC 你就讲欧洲大陆人怎么搞惨欧洲大陆的嘛,反正英国迟早要脱欧不是?
还有一点,不知道你们想到没有?
英国不仅出了弗兰西斯·培根、亚当·斯密和查尔斯·达尔文,英国还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鲸吞印度一百年不吐的日不落殖民大帝国,更是第一波高举「绝不走向奴役之路」旗帜走上新自由主义道路的国家。
BBC 作为英国的国家电视台,如果可以反思一下,这个情商非同一般。
之前听人说过一个想想还挺在理的观点:发达国家在这个十年(2020-2030)的表现,将决定发展中国家在下个十年(2030-2040)的表现。
发达国家已然掠夺了世界资源长达500年之久并且还在继续掠夺,发展中国家被发达国家掠夺了500年并且还在继续被它们掠夺。
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在需要它们行动的时候展现出绝对的诚意,那么谁都可以想见,到了需要发展中国家行动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配合的。
结果,两个十年都将没有建树,温室气体和温度都将爆表。
在体现诚意这件事上,反思跟行动同样有效,且不花钱。
所以,如果我是《欧洲》这一集的导演,我不仅要反思,还要是那种把面子丢到楼下去的反思。
by yoko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建筑大王
特别感谢有这样卓越的团队做出了这样的努力,让我们以最近的视觉感受近在咫尺的生命!
外面正下着雨,台风烟花,带来的雨,在青岛,这让我在看该片的时候,感慨颇多,不知道人类什么时候会灭亡,地球本来多美,生命多难。
人类急功近利的浮躁,正在破坏这原本的家园,唏嘘不已!
请爱护!
一起!
地球在哭泣,动物在哭泣!
南极洲总面积1424.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千米,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7.6万平方公里。
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98%冰雪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
全球最寒冷的地方,气候酷寒,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1983年),也是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州。
洋流带来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鳞虾的数量多达400万亿只,全球产量最大,但是其他的生物资源是最少的州。
矿物丰富,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
全州无定居居民。
南极洲发现简史韦德尔氏海豹weddell seal,是唯一能生存在最极寒的哺乳动物。
是以英国南极航海探险家詹姆士·威德尔命名,体长3米左右,体重300多公斤,雌性略大于雄性,在冰上繁殖,水下交配,每胎产一仔,独自栖息,少见成群现象,但雌性在繁殖季节会成群地聚集,数量可多至 100 只。
雌性多栖于冰面,雄性多在水中。
能潜到水下600米,并且在水底逗留1小时以上,靠嘴凿冰在冰面呼吸。
脑袋很小,对氧的消耗量极低,所以才能长时间潜水,是最优秀的潜水者。
据估计现存大约有75万头。
是一种极古老的生物,因而有“活化石”之称,它们曾被记载于亚里士多德的书中,也是哥伦布在“新大陆”最先看到的海豹。
“我好孤独!
孤独的活着,孤独的潜水”
“醒醒,俺不能孤独死,生个崽子来陪我”
”来,咔嚓一下,纪念劫后重生,没冻死必有后福“ 豹海豹leopard seal,体长34米,重300500公斤,雌性比雄性体格大。
主要栖息于有冰山和较小冰川的南极浮冰区。
在陆地行动缓慢,但在水中极其敏捷和迅速。
在南极是食物链的顶端,以磷虾、企鹅和海豹等为食。
是巴布亚企鹅的天敌gauntlet,虎鲸是其唯一的天敌。
”非豺狼虎豹,吾是海豹“
“王者潜伏,尽管来袭”
“囊中之物-探取自如” 象海豹elephant seal, 雄象海豹体长4~6米,体重2~3.6吨,雌性的小于雄性,体重约是雄海豹的一半。
象海豹形似海象(Walrus),区别在于无牙。
象海豹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栖息在南乔治亚岛。
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但切不可在其后方。
雄性会为了争夺栖息地colony大打出手。
以视觉来猎食,兴奋或发怒也是通过眼睛表现。
“再说我腿短,我呼一鼻子气,一口吞了你”
谁与争锋?
“谁主沉浮?
利牙不出,孰知吾器”
“整齐划一,与汝无关”王企鹅king penguin,是群居性动物,栖息在圣安德鲁海滩st andrew’s beach,现存大约50万只。
身高90厘米,体重约15-16千克,大小仅次于帝企鹅,区别于帝企鹅的是,颈侧有一明显的橘黄色斑块。
是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外貌最漂亮的一种。
主要以甲壳类动物为食,偶尔也捕食小鱼和乌贼,主要敌人是海燕、贼鸥等。
雌鸟产卵后返回海中捕食,雄鸟单独孵化,雄鸟有90天完全不进食,幼鸟孵出后,雌鸟返回原地,以鸣声找到雄鸟和幼崽(15米内),幼鸟5个月后,开始到海洋生活。
“看到没?
我娘胎就用上了爱马仕丝巾,生而为王,果然不同凡夫俗子”
“这就是我祖辈的基业,以后要继承的”
“听说明天母后要为我选妃,赶紧先来个季节限定海泥浴,给我的贵气增加点帅气”
”俺的媳妇选定了,哦,不对,严肃点,是殿下的太子妃“帝企鹅emperor penguins,成年帝企鹅高达100-130厘米,重达20-45千克,是体型最大的企鹅。
帝企鹅与王企鹅很相似,帝企鹅身材比王企鹅大,耳部是黄色的。
帝企鹅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个别寿命可达20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哎,还真是,王姓唱罢,我来登台”
“我爹可算走了,是时候该修理修理这八个虎弟虎兄了”
“顺便说说,这是我家族的长寿秘史,再次感谢我父我母”巴布亚企鹅gentoo penguins, 身长约60-80厘米,重约6公斤,眼睛上方有一个明显的白斑,嘴细长,嘴角呈红色,眼角处有一个红色的三角形。
是继帝企鹅和王企鹅之后体型最大的企鹅物种。
非常胆小,人靠近时,会很快地逃走。
是海洋中游泳最快的企鹅,时速达35km/h,每天外出80公里觅食,豹海豹leopard seal是巴布亚企鹅的天敌。
红嘴,白斑,羞涩,游泳健将
座头鲸humpback whales。
名字源于日语,身体较短而宽,一般长达1315米,体重2530吨,头相对较小,扁而平,吻宽,嘴大,嘴边有2030个肿瘤状的突起。
游泳速度很慢,每小时约为815公里,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洄游习性,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
实行一夫一妻制,雌兽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约为10个月,每胎产1仔。
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
雄性座头鲸每年约有6个月时间整天都在唱歌。
通常夏季来到南极洲,向内旋转成一个圈聚集鳞虾,几乎可以在夏天获取全年所需的脂肪储备。
座头鲸的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这种细胞以前只在人类、类人猿以及海豚等的聪明大脑中发现过。
超长前翅,会唱歌
优雅的跃出水面
吃饭还要绕圈圈虎鲸orca, 虎鲸头大,黑白色相间,视若虎,故名。
成体体重6600千克,平均体长6-9米。
全球各大洋均有分布。
雌性虎鲸每5年产1仔,终生可产5仔。
雄性寿命50-60年,雌性寿命80-90年。
虎鲸有“海上杀手”“杀人鲸”之称。
小到鱼类、乌贼、海龟,大到海狮、海豹、海豚,甚至须鲸和抹香鲸,都难逃虎鲸的捕杀。
虎鲸的社会形态是母系,一般是雄性捕食,拥有高度社会化关系。
“海上杀手”
虎鲸头大,黑白色相间,视若虎蓝鲸blue whales,须鲸科、须鲸属的海洋哺乳动物。
包括大翅鲸、塞鲸、布氏鲸、长须鲸fin whales与小须鲸。
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象体重的30倍左右。
身躯瘦长,尾巴灵活,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背部是淡蓝色或青灰色,四大洋均有分布。
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
一般是独立活动,有时2-3只一起,雌鲸通常2-3年生产一次。
由于蓝鲸的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可以做肥皂,鞋油等。
因此蓝鲸遭到了捕鲸人的大量捕杀。
1960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
目前只有日本,挪威和冰岛可以少量合法捕鲸。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
南露脊鲸southern right whales, 须鲸科,全长15-18米;重量47-80吨。
头上的硬茧、宽广而无背鳍的背部与长且呈拱状的嘴部。
南露脊鲸的睾丸是所有动物中最大,每个大约500千克。
实行一妻多夫制,每只雌性最多有七个雄性,雄性和同一雌性交配似乎没有敌意。
生性温和又好奇,会主动靠近捕猎者,所以很容易成为猎杀对象,尤其是雌性带崽的南露脊鲸,因为雌性与幼崽始终如影随形,目前存有2000多头。
信天翁albatross,体长约70—140厘米,双翅展开可达3~4米,体重8~9千克,为大型海鸟。
主要分布于南半球。
信天翁的栖息地是海洋,在海岛交配繁殖,一窝一崽,寿命很长。
通过鸟喙间的碰触增加感情。
通过鸟巢识别幼崽,雏鸟如果跌出鸟巢,父母不再相认,幼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回到鸟巢。
水手将信天翁视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灵再现,因此深信杀死一只信天翁必会招来横祸。
推过喙增进感情
海蛞蝓,又称海麒麟,是螺类的一种,海底栖息,体裸露,是雌雄同体动物,各有一套雌雄生殖系统,进行异体受精,可以各自繁育后代。
能够自断头部,并从残存的头部再生身体。
这是首次发现有复杂身体构造的生物能够进行身体再生。
几乎看不到任何生物。
海葵sea anemones,长得像植物的动物,通过触角捕食,很容易被水母jellyfish捕食,用四五天的时间消化。
办公室吃外卖总是需要精彩的下饭剧,看综艺总是担心笑出猪叫被老板同事歧视,后来习惯了看纪录片减压,一方面自然风光护眼养身,另外一方面作为社畜,有了眼前的苟且,其实也是渴望着诗和远方的。
最近腾讯视频新上了一个BBC的高分封神纪录片,不仅有自然风光,而且还有众多没见过的野生动物,可爱的可怕的一个都不少,拍摄团队简直是拿生命在创作。
看的时候给这些动物们脑补了各个人设,如果让它们出道,各种担当绝对可以组个团了。
实力派舞者,南极海豹。
哪怕暴风雪还坚持尬舞。
生活在零下40度的环境里,小海豹刚刚出生不久,就跟着妈妈学游泳。
水下游泳,温暖又舒适,还能躲开恶劣天气,希望北方没有暖气的天气里,也能这样骄傲的活着。
纯情小可爱,南露脊鲸。
它们单纯不谙世事,所以常常受到伤害。
主动接近捕鲸船,那些邪恶的人专门捕杀带着幼崽的南露脊鲸。
直到后来剩下35只雌性南露脊鲸的时候,各个组织才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
其实看到这一段我心情有点沉重,天性的善良不是错,人类的打扰才是症结所在啊!
黑人问号表情包担当,勘察加棕熊。
造型可爱,天然表情包素材来源。
生活在亚洲的勘察加棕熊们为了找食物,有勇气扑进滚烫的温泉,有的不小心就会被烫死。
这种为了吃不顾一切的勇气,可以说是动物界的吃货之光了...当然这背后也不乏人类乱砍滥伐导致棕熊的食物来源锐减...最佳歌王,印尼森林的扛把子,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吃喜欢的水果,通过粪便来传播种子,这样它喜欢的水果就可以生长在自己的周围。
感觉这也是机智的人生。
他们靠自己声音寻找伴侣,可是常常没有回应……因为现有的苏门答腊犀牛只剩下70头……他们的单身听上去是个悲伤的故事。
长腿担当,原驼
第三集中出现的原驼作为骆驼的近亲,原驼看起来没有驼峰,草原上的大高个儿腿长2米可以很迅速发现天敌美洲狮的埋伏,时不时就在草原上上演“为什么追我”的戏码。
你看,动物们多可爱,可是动物们又多无奈。
有些看似戏剧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人类的“添油加醋”他们也本该自在舒服地活在这颗星球上。
在第三集里面,镜头前一秒还停留在清澈的南美洲湖泊,远景一拉原来这河流湖泊的不远处就是人类的公路、水力发电厂......原来这干净的自然之地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小小一隅,动物们的生存空间正越来越少...这样的差异感震撼又有些难过。
这个纪录片不仅仅代表了BBC的优质制作水平,也让人跟着关心它们的出生,饮食等等的生活细节。
尽管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太难了”,可是那些小动物们在面对生存考验的时候不也在坚强努力的活下去吗?
强力安利《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一共用七集在介绍七个大洲的动物,生活在离我们很远也很近的地方,准备继续追下去。
这里也安利大家更多动物类高分纪录片,例如《王朝》《地球脉动》都在豆瓣有很高评价,不同的叙事风格,如果你很喜欢动物,那这些都很适合你,看完就可以去申请自然课代表了。
南极洲:真震撼,刚出生的小海豹好乖呀,好害怕被暴风雪冻死。
企鹅好绅士,要保护环境啊,泪目。
制作人摄影师幕后人员太辛苦了,致敬,拍摄好危险呀。
亚洲:好多海象都要小心被踩死。
喜马拉雅山随着板块挤压会越来越高。
金丝猴抱团取暖好可爱。
伊朗的蛇太牛逼了进化成尾巴像蜘蛛吸引鸟然后把鸟吃了。
蜥蜴跑起来好搞笑双手插兜仰头跑。
森林没了犀牛也要灭绝了,红毛猩猩也无家可归了,真的要保护森林不砍伐树木呀。
南美洲:美洲狮捕猎原驼都不知道希望谁赢了,都好残忍。
企鹅路过海狮去洗澡好搞笑。
亚马逊的鹦鹉吃土好漂亮,求偶表演跳舞很新奇。
澳大利亚:蜘蛛交配也好搞笑,还要挥舞双桨。
虎皮鹦鹉好像树叶成精了。
鲨鱼吃小鱼好壮观。
欧洲:无尾猕猴妈妈被抢走宝宝好无奈呀,居然可以梳毛吸引绑匪把娃还回来。
原仓鼠脸好大,走路好可爱,为了吃花大打出手。
蜉蝣只有3个小时生命。
北美洲:萤火虫好美啊。
龙卷风好多。
海马的伤疤太触目惊心了。
北极熊吃白鲸还是有点血腥。
非洲:黑猩猩好像人吃东西呀。
牛椋鸟帮长颈鹿清洁好有爱。
棕鬣狗在沙漠里好无助。
穿山甲吃蚂蚁。
大象站起来吃树好厉害,看到象牙堆起好触目惊心。
偷猎者向大象开枪太可恶了。
本作当然是维持了这几年BBC自然类纪录片的超高品质,无论是内容、拍摄技法还是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比起其他厂家的作品优秀太多几无可比性。
但真的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相比前几年BBC的作品算是高开低走,有些地方多少让人有些感觉意犹未尽,但总体上瑕不掩瑜。
从内容上讲,这一部比起往年的作品,在题材上的关注点有明显的不同。
以洲为单位,并且把地理环境作为剧情走势的脉络(这点在前几集当中尤其明显),补充了自然类纪录片的一个盲区,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对之前“太空看地球”种采取的新视角的一个延续。
在上镜动物品种的选择上,有意避开了自然类纪录片当中的明星旗舰物种,狮子老虎美洲虎大白鲨一律缺席,虽然多少让人觉得有些遗憾,但也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由美洲狮和猎豹这两个某种意义上不是大猫的大猫来举起猫科的旗帜,每一集都有对小型动物的关注,对于淡水生态系统的关注对于我这个鱼类爱好者来说更是喜闻乐见。
第一集南极洲最后长须鲸群的内容是本作最大的亮点,只能用震撼人心来形容。
不过以洲作为单位来进行剧集的划分也有它的局限性。
每个大洲的生态多样性差距是很大的,要让每一集都做到同样的高质量其实很难。
亚洲幅员辽阔,南美非洲生物多样性极高,一集排出来内容满满当当十分精彩,甚至让人觉得应该增加一些时间;而北美洲欧洲生物多样性匮乏,拍出来的效果就有些其力不逮了。
其实欧洲那集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把重心放在了野生动物如何在这个被人类活动高度影响的大洲与人共存上,摄制技法也非常多样;但北美洲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差,在内容的顺序上并没有很好地把这个大洲的地理环境理清楚,而且真正代表了北美生态多样性重心的中美洲和加勒比也是只字未提,所有的内容都放在了美加的常见动物上,让人看下来兴味索然。
同样的,大洋洲这集把所有的内容都投放在澳大利亚,而没有兼顾同属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和新西兰,让人颇感遗憾。
本作在内容上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对人类生态足迹的陈述,无论是宏观的气候变化,还是因为资本膨胀以及口腹之欲带来的栖息地破坏、过量捕捞,再到作为中国人看到不免惭愧的野生动物制品贸易,都在很合适的节点点到了。
同时,本作也没有把环境保护这个复杂的问题流于简单的喊口号。
正如第二集亚洲结尾所说的那样,在发展和保护当中寻求平衡是困难的,而且人类也可以依靠努力和智慧找到一条能让两者并存的道路,只是我们必须立刻行动悬崖勒马为时未晚。
在拍摄技法上,可能是因为过去几年,从猎捕到星球脉动2、蓝色星球2再到王朝,BBC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这一部在这方面反而让人觉得有些不太给力。
比如相比the hunt的猎豹捕猎这部里就拍得随便很多了,雄性猎豹联盟捕捉大型猎物如此适合航拍展示猎豹兄弟如何排兵布阵的内容竟然没有用无人机,实在是有些浪费。
不过看到最后一集的摄制组笔记,谈到在拍摄过程中听到盗猎者的枪声,我也不好意思再去苛责这些。
这里就要提到本作的教育意义了。
这部延续了这几年BBC大型自然类纪录片的基调,在让人赞叹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让人五味杂陈。
本作对人类生态足迹的展示让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我们现在确实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地球自然历史上除了第一批光合作用生物以外,还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像我们一样能给地球的生态系统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而且让人唏嘘的是,和光合细菌一样,很多我们改变地球生态环境的理由其实也没有脱离生物的本能,贪婪、短视、口欲、虚荣,大到博拉尼在The Great Transformation里阐述的资本的无限扩张与人自然福利的根本悖论,小到国人“清不完的热、解不完的毒、壮不完的阳、催不完的乳”。
这些可能都是作为一个动物很难逃出的本能,或许也是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就无从根治的顽疾,但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并且拥有一万年灿烂文明的物种,我们应该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配得上这个美丽的星球。
作为普通个体,除了少吃牛肉少点外卖衣服别老买新的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这些老生常谈外,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去多了解多讨论这些问题,并努力从一点一滴上去改变自己和身边的人。
环境保护是复杂的,而我们在讨论环境保护时经常会陷入“只要多种树就能扭转全球变暖”这样偷懒的迷思(我国现有的植树造林多为速生林,不仅固碳效果有限而且林下生态环境单一不具备生态作用,种树不如种灌木,更不如限制过度放牧),社会舆论也很容易被一些节奏带走,因此对这些问题多学习多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纪录片对于环境保护的正面影响也恰恰在这里,而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本作可以说做得很好了。
简直没法看,音乐声完全盖过配音,是让人听还是不让人听呢?!
看了后四集 澳洲 欧洲 南美 非洲总体还可 但环保强调过多了觉得 觉得看着不够爽 很多动物都是一笔带过 可能主题太宏大 以点带面比较困难花栗鼠打架很可爱很可爱很可爱对了 高数满绩了 爽你妈的
虽然是在七个不同大洲拍摄,但镜头对准的也都是山林、海边、沙漠、草原……所以越往后越雷同、乏味。
👍2024
呜呜呜信天翁幼崽好可怜
速度慢,感情色彩过重,而且保护野生动物就是指给他们一个有利于他们的环境,然后牺牲几种动物给濒危动物,或者意思是吃一顿,还是追求顿顿吃,有点伪善对我来说,还充斥着人类角度的高傲,而且物种有点太少了,可能一整季下来讲解的不超过100种动物,而且也不是特别深入。
一口气看完 太伟大了这部关于地球的纪录片 每一秒都是美轮美奂的屏保 故事挖掘得很深入 把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行为给人性化了 非常具有戏剧性 让人欲罢不能 每一集都表达出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和这些动物的影响 结尾升华了主题 看到全球仅剩的两只北白犀牛时 真的很难受
就挺微妙的,bbc可以不要把每一部自然片都拍成环保片吗?我也不是对呼吁环保有意见,也请点到为止一点啊,好了我早就知道人类是地球上的病菌了,请不要每一集都复读。
每一部关于自然的纪录片,都是人类的罪证。
左派奇观大赏 内容审慎 用意明确。。
催眠好片,入睡常备原来许多在其他地方看的短视频是出自这里哇
看了几集放弃了,经常觉得画面可怕,故事令人抑郁,总之拍得不够美……
亚洲最好看,其他一般
相对BBC过去的作品,该片没有带来什么新意,画面重复利用可以理解,但偷换概念、夹带私货还是适可而止吧。
如今BBC越来越善于通过纪录片表达人和自然界的矛盾,也更精于用这种方式裹挟政治立场。但是躺着说话不腰疼,你发展好了,难道其他发展中国家就不要发展了吗?很讨厌那种俯视说教的嘴脸!四星给摄影技术和摄影师的艰苦付出。亚洲还不敢置喙太多,估计和腾讯独家购买有关,而在南美就直接批评水电站和森林砍伐,雨燕雏鸟的存活率水电站放水有多大的关系?胡扯!砍伐森林在看看你们北美和欧洲还有大片原始森林吗?人家毕竟还留了亚马逊!
跟动物世界差不多,这分数水军刷上去的?
3.5/5
非常非常值得看正处在大灭绝的开始原因就是人类
与野生动物的距离被镜头拉近了很多。
虽然座头鲸吐气泡围猎磷虾的镜头在之前纪录片中也看到过,但还是有很多近距离的视角去窥探南极洲的动物生活,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化,本已艰难生存在南极洲的动物们,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