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浓缩剧情:拿大部分冷战装备和小部分义乌小商品/华强北特产来打一场二战时期的战争。
任 务 简 报 :主要目标:摧毁敌方重炮阵地。
任务细节:占领位于火车站以西大约500米左右的高层建筑,以指引我方战机摧毁敌方炮兵阵地。
执行小队:“布列翁”(指挥)、“威斯克”、“列杰耶夫”、“列伊”、战车部队敌我双方:黄队、白队(不要刻意脑补具体的)地图信息:
任 务 执 行 :第一阶段:1-10min注:由于AK系枪械太多,很多都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士兵可以自己DIY,再加上电影里也看的不是很清楚,我判断不是很准,所以判断不出来的尽量就不做枪械科普,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AGS-17榴弹发射器 АГС-17 Пламя;Пламя 30MM 1975年开始服役。
主要用于连、排级步兵单位,具有火力猛、轻便灵活的特点。
①白方开始行动前先用榴弹发射器进行犁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建筑物外围的敌人驱赶回建筑物内,同时达到排雷、摧毁障碍物和杀伤暗哨等作用。
但副作用就是告诉大家我要开始进攻了,所以这一幕就相当于宣布白方放弃了特种突入作战,而是以清扫敌军有生力量的歼灭战。
从这几个特点判断应该是AKM,就是这个护木没找到型号
AKM
②注意这位士兵,此处的行动路线类似“S”型,先左传后右转,所以持枪姿势第一个镜头是右手持枪,这样就可以观察左边情况,同时枪口指向也是左侧方,由于是顺手姿势,所以能很快扫清左侧敌人。
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马上进行右转,所以这位士兵非常顺滑的就把右手持枪改为左手持枪,原理同上。
来源:战争召唤前面这位的武器我只能通过弹匣弧度和枪口判断应该是AK-103突击步枪。
由俄罗斯伊孜玛什公司设计并生产,2006年正式服役。
AK-103突击步枪是俄罗斯为出口市场设计,采用复合工程塑料技术,是AK100系列中授权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型号。
空枪重:3.4公斤,发射7.62x39mm 子弹。
AK-103突击步枪所使用的7.62X39mm PS弹,来源:逃离塔科夫
PKM通用机枪 ПКМ ;7.62×54mm R 1969年开始服役③肥仔机枪手控制点:过道、拐角、门口架枪的标准姿态。
正确做法是从掩蔽物的边缘射击,永远有一面靠墙(一般为惯用手方向,因为管用手持枪很难同方向转动,反应太慢),同时门框会遮挡部分正面,避免暴露自己,同时保持着一定的阴影环境,从敌人的视角来看就是一条线或黑黑一片。
来源:战争召唤
④黄方防守方的射击姿势: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黄方使用的是加固窗户来形成射击阵地的方法。
门窗形成的天然射击口,可以通过将其封堵,只留下一个供士兵使用的小孔。
建筑物内部墙面的材料,或任何其他可用材料,诸如沙包之类的,都可用于堵塞。
这不仅能让屋内防守士兵可以通过射击孔反击、阻止地方靠近建筑,还能大大增加自己的存活率。
同时,绝对不能站在射击口正对面,从射击口射击时,不管射击哪个方向,身体都要保持侧向射击,如此身体能够得到墙壁的保护;在射击时,不能把枪口伸出窗外,因为隐藏式设计口本身就承担着一定的隐蔽性,将枪口伸出将会提高暴露的几率。
太糊了
SVD狙击步枪 CBД 7.62×54mm R;1967年正式服役。
图中应是改进型,采用新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枪托和护木,以及新弹匣,在弹匣入口前方有安装两脚架的螺纹孔。
⑤这几位的素质相当不错,遇到袭击时,不要第一时间想着逃跑,而是赶紧选择附近最近的遮蔽物,这位狙击手不仅第一时间选择了拿战友尸体当沙包,同时立即反击以压制对方的火力,给身后的队友支援。
而身后的机枪手虽然受伤,但第一时间用机枪反击,压制对面火力,把敌方的攻击降到最低。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伏击其实不算成功,黄方这一支支援小队一共有6人,然而仅杀伤两人,参考费卢杰战役,一个标准的机枪伏击阵地一梭子就可以报销75%的人,更别说白方是用榴弹发射器伏击的,一组弹链下去,基本报销了。
只能说是艺术效果。
不过主要目的达到了,就是防止黄方支援前方。
⑥这个镜头漂亮滴很呐,一般情况下(指美帝)行进时,尖兵负责检查门窗和警戒门窗处可能会出来的敌人,第二位则警戒正前方,第三位一般是警戒对面的建筑,第四位则负责警戒对面建筑二楼及以上,最后一位看屁股。
2号位的老哥用的是哪支AK我是看不出来了,只能自己尽量还原一下了。
但镜头里的“列伊”小队没那么多人,同时已经处于交战状态,并且目的是为了进入建筑物以压制敌军火力,所以采用了简单的警戒姿态,一、二位同上,三号位则是警戒后方及高处。
让后续战友快速进入建筑物内。
(可惜这三位运气不行,被黄方IED掀了个人仰马翻)
美军一般是两个分队前进,但具体分工都是一样的,人少一样可以第二阶段:10-18min
⑦之后进入简报环节,白方的目标就是肉侦,引导战机摧毁黄方的火炮阵地。
此处说的是火炮是:203毫米2C7式“芍药”(пион)自行榴弹炮,1975年开始服役。
全重46.7吨,主武器为车体上开放式布置的一门2A44型59倍径203毫米榴弹炮,火炮的左右射界30°,俯仰角度为0°60°,采用液压、电力双驱动。
除常规炮弹外,这东西还能发射战术核炮弹,当然黄方是没这东西,但203mm高爆榴弹也够呛。
推弹机
推弹机
开炮国内曾经论证过203毫米火炮系统,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认为不合时宜,因此停止了相关研发。
但是据传今年(2023)国内重新启动了203mm火炮论证,军品采购网貌似已经有部分信息,有知道内幕的可以透露透露。
其实203mm不是俄乌战场上所使用的最大口径的火炮,而是240mm的2S4“郁金香”重型自行迫击炮。
由苏联乌拉尔运输与机械工业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发,于1972年投入苏军服役。
全车长8.5米,全宽3.2米,全高3.2米,战斗全重30吨。
全车共搭载9人,其中5人负责操纵迫击炮。
车体加装有20毫米厚的焊接装甲。
武器为一门240毫米后膛装填式重型迫击炮,炮身长6.5米,采用弹舱方式供弹(每个弹舱备弹20发),配有一台简易自动装填机,但由于炮弹过重,射速仅能达到每分钟一发,射击准备需10分钟。
发射普通榴弹时,最大射程为9.65千米 。
因口径大,所以俄军在前线主要用来攻坚,所以也被称为“拆楼神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E421576g/?spm_id_from=333.1007.tianma.1-2-2.click&vd_source=9bf02e14018e42626b8bb550380775b7,这个视频有详细的历史介绍和使用教程。
液压底盘
控制台
主要使用的炮弹类型
开炮小知识:因为苏联的重型武器装备通常用鲜花命名,所以军迷圈也戏称为“奇花异草系列”,正如德军的坦克都是以猛兽命名,也被称为“动物园系列”。
⑧注意这位,他腰间别了一把斯捷奇金APS冲锋手枪,Стечкина,9×18mm PM,1951年正式服役,是世界上唯一被列为制式军用装备的冲锋手枪。
腰间别着斯捷奇金训人,这很教官,很很复古。
装了APB枪托的斯捷奇金,来源:逃离塔科夫
斯捷奇金手枪使用的9X19mm PM弹 来源:逃离塔科夫
⑨由于需要救援队友并且摧毁黄方火力点,指挥官直接下令让附近的装甲部队下场拔点。
出场的应该是T80BV,但是图上却说的是T72,不知何故,难道是用T72改的T80?
我记得俄罗斯拍战争戏确实有用T72各种魔改,毕竟便宜量大平时也是T80展示,T72攻坚。
尤其是这一次俄乌战争,双方都是大量使用T72的各种改进型。
T80BV坦克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采用GTD1000燃汽轮机作为机动装置,行驶速度能达到每小时70公里,大约能行驶500公里左右,主炮为一门125毫米2A46滑膛炮。
T80-BV 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T72-B3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T80-UM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125mm 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⑩黄方发现白方的火力太强,请求指挥部进行炮火支援。
这里有一个细节,黄方用来联系的对讲机上面标的是“摩托罗拉”,但是经过某些大佬的指正,这款对讲机摩托罗拉没生产过,再结合电商大佬的说法,应该是国产宝丰对讲机的贴牌外贸版。
因为这一次俄乌战争确实双方都从某橙色APP上订购了特别多的电子产品,对讲机是量最大的之一,双方也缴获了不少,这款在淘宝也就百十来块,就这稳定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你都不敢想在战场上用这玩意,分分钟破解监听(后面也确实被监听了)。
所以为什么我说用义乌小商品打仗,别急,后面还有呢。
⑪这里出场的是黄方的迫击炮阵地,为2Б 11式 120mm迫击炮,高低射界45°~ 80°,战斗状态质量 210 千克,最大射程为7.18公里。
此炮一大识别特点是炮口安装的防重装保险器设有4个凹槽,其中2个装有弹簧装填卡锁。
因为可以曲射,所以迫击炮一般都是架设在掩体后面或者是掩体坑里,顶上用树叶等伪装覆盖,最大程度保障炮手的安全。
所以电影里黄方的这个迫击炮阵地可以说就是活靶子,所以才在后面被白方无人机轻松侦查到,然后被反制得一干二净。
炮口的防重装保险器,来源:战争召唤
底盘,来源:战争召唤
⑫这位正在通过计算器计算前线黄方所发过来的一串数字,算出射击诸元,得出具体坐标,由于不是无人机实测,所以需要校准射击,这在后面可以看到。
来源:丝瓜
关于怎么计算射击诸元,那还挺麻烦的,尤其是人工,反正就是如下公式;间隔(米)=角度(密位)X 距离(公里)
⑬这一位在做的事就是装“药包”,迫击炮弹本身有一定的装药量,但是定装弹药的缺点就是固定射程,所以可以通过加药包的方式获得额外的推动力,从而打的更远。
镜头里黄方展示的就是已经相对落后的装药方式,“绑扎法”,用绳子绑,现在中美早就摒弃掉了这种过于原始的装发,而是使用马蹄形药包,直接扣上就行。
列宁格勒地区西部军区联合武装部队迫击炮部队的士兵在一项特殊演习的框架内,制定了从120毫米战术便携式迫击炮2B11 «雪橇»向常规敌人的装甲目标进行高速射击的目标
绑扎法
马蹄形药包
黄方炮兵绑扎的炮弹应该是120mm 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⑭白方有beer来,带了炮兵侦校定位雷达(具体型号不认识,对这种装备不了解),具体功能请出百度来回答: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后,依据敌军火炮弹道后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敌军目标的精确定点坐标资料。
所以白方只用了很快就把黄方的迫击炮阵地给掀翻(当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方的迫击炮阵地布置的太随便了)。
⑮此处为俄罗斯生产的“海鹰”морской орел 10军用无人机,重约10公斤,最大活动半径120公里,续航能力超过10小时。
但这东西就是一个“万国造”,从这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如今的先进信息化军工水平真不如大疆。
⑯白方的火炮阵地为苏制122mmD-30榴弹炮,1963年开始服役,最大射程15.3公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仰角,最大射击仰角能够达到70度,除了能够像一般的身管火炮进行远距离火力压制之外,也能够像迫击炮那样用高曲线弹道,打击一些位于普通榴弹炮射击死角的目标。
D-30在我国有仿制,就是96式122毫米榴弹炮。
目前大量服役在炮兵部队中,突出一个简单耐用,皮实,维护运输都很方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44y1P7kh/?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bf02e14018e42626b8bb550380775b7
炮闩
⑰这位手上抱着的是“药筒”,作用也就是前面说到的药包,增加射程用的,只不过俄军用的是筒装,欧美军队用还是一样的马蹄形药包。
⑱这里被炮击之后,黄方还不转移阵地是最骚的,没听说只有一轮炮击的,因为火炮精度差,所以都是多轮发射。
“有人说是因为黄方没有通知上级,不能后退”,这句话就更加暴露了黄方训练操典落后和通信之差。
根据PLA的例子,本身打完就得转移。
遭到反制之后也要转移或者人员撤离,因为对方必定会发射多轮炮弹,所以保存实力才是优先级的。
所以后面黄方迫击炮阵地就全军覆没了。
⑲为了摧毁黄方控制的二号楼,白方指挥直接叫坦克定点摧毁。
这里出现的是白方的BMP-2步兵战车,БМП-2,1980年正式服役。
战斗全重14.6吨,乘员3人,载员7人,最大公路时速70公里,水上时速7公里。
主要武器为1门3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弹药基数500发,射速200~300发/分。
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
配有4枚红外制导的拱肩反坦克导弹。
电影中说是BMP-1,可能是用bmp2的底盘改的,不得而知了
BMP-2M步兵战车,来源:战争召唤
30mm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⑳这里可以看出车长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坦克其实和人差不多,在射击的时候最大限度的隐藏自己的身躯,避免受到伤害,坦克也是同理。
这里车长直接停到第一栋大楼后面,通过破损的楼体直接炮击,这样避免车体过于裸露而被对面的反坦克武器击中。
自动装填机装填弹药
应该是125mm 高爆反坦克弹第二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15469/
现代战争模式可以总结成三句话,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我怎么打你。
派一个几十人小队抢占大楼,还非要在大楼某个位置才能用激光制导引导战机轰炸。
这说明俄军卫星制导精确武器和无人机水平很差。
如果是解放军执行这种任务用隐形无人机在目标大概区域巡航发现目标就打击。
或者把目标数据传到战斗机,战机在300公里以外投放几枚500公斤卫星滑翔制导航弹解决问题。
下图是我国500公斤雷石卫星航弹。
。
也可以用小型侦查机发现目标后把数据传输到远程火箭炮,发射末敏弹火箭炮打击目标。
在现实俄乌战争中俄方由于卫星制导技术不行,空军只能低空飞行投掷普通航弹,飞低了又导致屡屡被击落。
当年北约打击南联盟用卫星制导航弹轰炸了42天消耗了2万吨弹药。
纯粹的战争片,势必进入今年战争片前三了,比最近看光荣之路还好,完全用武器,用炮火,用枪声讲故事,几乎没有丝毫累赘,两个小时的军事行动切面(和类似黑鹰坠落这样的美国大片差不多的故事,但是高下立判,这次没有任何文艺爱情范的俄国战争片完胜了一众美国战争大片)。
影片真实性应该是很高很高的,当然做不到绝对,但是优于九成战争作品了。
关键是有几次运镜啊,的确震撼,可能是使用无人机或者枪持摄像头,帅的不行。
两个小时的时长,左上角都有绿色的倒计时,节奏丝毫丝毫不拖沓,毫无任何割裂感。
死亡是直接、痛快的,少有纠缠和停顿,这才是战争嘛全篇的意味也很复杂,说其为反战片,但迫击炮,火炮,坦克的出厂和慢镜特写又那么震撼人心,说其为战争宣传片,但又很残酷血腥,双方的厮杀伤亡几乎是无意义的,但又不算一个中性的或带有政治立场的片子,感觉普通人能见到不同的东西。
但最突出的还是对现代战争中一次军事活动的全方位,全角度的展现。
还有把牺牲士兵放在车队拖走的炮架上,现代版的马革裹尸还。
有迫击炮阵地,真是条汉子。
讲实话,从这个片子中感受不到其中士兵对祖国或者民族多深沉的情感,顶多能看出宗教信仰。
其实可以理解。
其时其景很难再想到很多形而上的东西,只是履行军人的使命,严酷而冷静。
我知道我们会下地狱,但在地狱里我们会更强大一定会再看重看
一部巷战电影,还带有记录片的感觉。
整部电影故事情节紧凑,基本上是一战到底。
长镜头运用和剪辑很不错,很多第一人视角开枪、扔手雷,强烈真实感,仿佛让观众置身于巷战之中。
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就是巷战斗技巧的运用了,说他是现代巷战教科书也不为过:L型门道清理、两人组战斗配合,还有步坦协同、无人机侦察和炮火覆盖等等众多的战斗技巧。
电影中没有主角,没有英雄光环,没有刻意弱化对手,没有眼泪,没有柔情,只有生与死。
每位士兵的死都是那么的“冷”,或者体无完肤、或者身首异处,一个镜头带过,但他们前一秒钟还是活生生的人啊。
倒下一位,马上就会有其他人补位,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影片似乎没有太多的人文关怀方面的设定。
巷战最后只剩下两位活人,其中一位只剩半条命。
战争没有胜利方,今天的胜利就是另一轮死亡的开始,周而复始。
绰号“泰瑞克”(爵士乐手)的俄罗斯“瓦格纳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纳欣(НАГИН Алексей Юрьевич)在乌克兰被不幸壮烈牺*牲。
铁血悍将,溘然长逝,噩耗传来,宇内同悲。
阿列克谢-纳欣9月29日,InformNapalm 调查社区报告说,这名41岁的突击部队指挥官于9月20日在巴赫穆特附近被乌克兰军队击*毙。
他于1981年3月21日出生在伏尔加格勒州戈罗季先斯基区的维蒂亚奇农场。
父母是前军人尤里-维克多罗维奇-纳金和加琳娜-安德烈耶夫娜-扎勒-伊万诺娃。
小时候,他学习了空手道。
高中毕业后,他在一所技术学校学习。
他被征入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参加了在车臣的战斗行动。
服完兵役后,他签署了一份合同。
参加了在格鲁吉亚的战斗行动。
然后调到伏尔加格勒的联邦安*全局特种部队担任侦察狙击手。
2014-2016年,他在克里米亚担任侦查训练教官。
纳欣最终从联邦安全*局辞职,加入了瓦格纳PMC。
参加了在叙利亚(在那里呆了3年)和利比亚的作战行动。
他在战斗中多次受伤。
他同时多才多艺,是俄罗斯战争电影《向日葵》《地狱尖兵》的编剧。
2022年,他参加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讨伐。
5月12日,他受了重伤。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他在8月恢复了工作。
2022年9月20日,他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次战斗任务中被*杀。
葬于伏尔加格勒的季米特里耶夫斯基公墓。
生前未婚,十分遗憾。
奥列克西·纳欣葬礼
英雄之母神情肃穆9月24日,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亲戚、朋友、同事和包括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在内的官员参加了在顿巴斯去世的俄罗斯英雄阿列克谢·纳欣的告别仪式。
葬礼的来宾们缅怀了斗士的英勇事迹。
伏尔加格勒州州长
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叶夫根尼·普里戈津参加葬礼纳欣的葬礼在伏尔加格勒中*央公*墓的大道上举行。
葬礼之前,在 "斯大林格勒战役 "博物馆全景图的凯旋厅举行了葬礼仪式。
俄罗斯英雄的亲属说,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从小就保护弱者,并在困难时期表现出决心。
英雄在车臣和格鲁吉亚作战,然后作为瓦格纳PMC的一部分,在利比亚和叙利亚打击反*乱分子。
联邦通讯社说,他最后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担任单位指挥官,以保卫顿巴斯。
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与伏尔加格勒州州长为英雄家属颁奖参加葬礼的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叶夫根尼-普里戈津对阿列克谢-纳欣评价说:"电影《地狱尖兵》严格描述了阿列克谢-纳金领导的一次战斗,他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战术家和战略家,毫不犹豫地拿着机枪上战场,成为一名突击队指挥官。
他于9月20日去世,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如果每个指挥官、每个领导人偶尔都能进入战壕,拿起机枪,或者只是更经常地与人民交谈,那么俄罗斯就会真正伟大。
”"阿列克谢-纳欣的壮举将永远留在他家人的记忆中,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在他的战友们的记忆中,留在伏尔加格勒地区的历史中。
国家奖章已经颁发给我们战斗同志的家人。
“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安德烈-博查洛夫说。
在他的一生中,纳欣三度被授予勇气勋章、两次被授予黑十字勋章。
他于9月20日在顿巴斯英勇牺牲,保卫祖*国免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侵害。
死后,纳金被追授俄罗斯英雄、顿涅茨克维持会英雄、卢甘斯克维持会英雄称号和瓦格纳白金之星。
瓦格纳目前正被用于作为巴赫穆特的前沿推进部队,目前在此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其中包括一名指挥官奥莱克西·纳欣。
一些人认为瓦格纳在巴赫穆特的推进没有得到俄罗斯军队的充分加强,从而加剧了损失。
据说是俄罗斯的征兵宣传电影,主要内容就是俄方需要攻占一栋楼的制高点为己方的飞机定位敌人的坐标,而进行的一场和敌方的攻防战。
不仅双方各有三四十人作为冲锋陷阵和防守,期间还投入了各种装备武器和机械战斗小组,有坦克,无人机,榴弹炮等等。
电影中的进攻方式,人员站位,武器使用,战术安排等等都算是接近真实战场的效果,让人能更真切的感受到只是一场局部攻坚战就会有多恐怖。
战场上没有煽情,没有杂念,没有其它,只有完成任务的互相厮杀,队友死了立即将他的身体作为掩体进行反击,即使知道敌方已经定位到自己的位置,炮弹很快将可能落在附近,也要继续完成装弹射击,或许人命在战争中已经不值一提。
不会像电影中有那么多爱恨情仇,不会有那么多英雄时刻,没有主角,谁都可能下一秒就成为战场上的一具尸体,胜利后也没有掌声和欢呼,有的只是下一批人员补充上来,继续在这地狱般的战场上送命。
序幕:观影前奏怀着对《地狱尖兵》这部影片的期待,我坐在了屏幕前,准备开启一场视觉之旅。
开始:初入影片影片开始了,这是一部时长为一个小时 49 分的电影。
然而,在看到前 30 分钟的时候,我的眼皮开始变得沉重,困意渐渐袭来。
仔细分析,其原因首先在于影片对于白方和黄方的呈现方式。
仅仅用字体来标注是白方还是黄方,虽然还有袖章,但服装上缺乏强烈的正反双方的鲜明对比识别。
这就导致我需要记住大量人物的面孔或者说话习惯才能辨别他们所属的阵营,而人数众多更是让我在 30 分钟后彻底陷入混乱,没有了文字识别,根本分不清谁是白方谁是黄方。
过程:观影体验的困扰其次,影片的展示形式也存在问题。
它只是一种很正常的呈现方式,虽有特殊视角的镜头,但往往刚展示出来就戛然而止,那种情绪就像是被突然打断,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而且整部电影的段落划分并不明显,虽然在攻击完一场小战役后会有指挥官出来类似沙盘演练般地讲解,但这种段落感还是不足。
高潮:对影片主题的思考影片到了结尾部分,透露出一些反战的意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它试图传达战争每天都在持续这样的信息。
可以说,这部片子的想法是不错的,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结束:整体评价然而,总体来看,这部片子只能说想法挺好,但在表达上却未能展现出其独特性。
看完后给人的感觉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就好像导演只是按部就班地拍摄,没有融入自己独有的风格,这就让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水”。
《地狱尖兵》——我觉得我以怎样的状态去看这部电影都不太尊重。
不了解点背景,只知道大背景,也只能感受到宏大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反战。
其实我觉得很是魔幻,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人搏人。
实战纪录片,教学演练片。
双腿受伤,敌人来攻,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双腿被子弹不断攻击,静静等死。
炮弹来临,司机还在庆幸没有打中,副驾驶已经牺牲了,在离开的时候司机还要将他放在避难所里,不让他的身体受到进一步伤害。
刚刚扶起耶稣画像,下一秒自己就被墙壁压垮,敌人来到之后又扶起耶稣画像画十字,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却自相残杀,上帝不会救人的,求神无用。
这一切都太迅速了,什么煽情爆发,根本都来不及,只有不断往前冲,不会给你多长时间思考。
既展示白方,又展示黄方,不会带有偏见,更让人揪心了。
穿的衣服那么相似,刚进来还好像是队友一样,下一秒就一米之内枪战,太迅速了。
好像,这个世界并没有办法避免战争。
全地球人联合起来迎接外战,如果没有外战,那么就会有以国家为单位的外战。
但开头与结尾这句话却很难认可,真的。
最强,大家不过都是战争下可怜的牺牲品罢了;
地狱尖兵(Лучшие в аду)2022-10-05。
俄乌战争中一次为夺取中心建筑控制权的现代城市战(wagner集团对乌克兰的不知道是特种兵或者是Azov),在战略战术指挥、士兵执行战斗、武器装备使用方面最真实的战场电影之一,建筑物攻防,步炮、步坦、地空协同,武器针对、战场转移,真实到像是实战纪录片(教学片?
)。
电影中没有剧情铺垫,没有主要人物,没有口号,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甚至记不清俄乌双方士兵的样子,下一秒是继续活着或者死亡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没有时间说遗言,没有时间回忆,没有时间痛哭流涕扼腕叹息,一个人死亡,其他人继续冲。
有的人拍战争片是为了说教价值观,有的人是为了呼吁和平,有的人是为了宣传政治立场,导演安德烈·巴托夫想传达的是:我们习惯在歌颂意识形态、信仰精神的战争片里流泪,但是当说着相同的语言、信仰统一的人在战场上成为对立面的时候,我们终于意识到了什么是战争——你死我就活,你活我就得死。
2023.03.24.人是战争的消耗品,胜利是生命和炮灰推出来的,电影中的2个小时4栋建筑物内外的“小任务”正在六千公里外的地方重复循环。
今天聊聊俄罗斯电影《地狱尖兵》。
片名Лучшие в аду / Luchshiye v adu / The Best in Hell(2022),别名地狱之最。
《地狱尖兵》描述发生在2022年夏天的一场局部战斗,在真实战场由真实士兵出演,采用真实武器拍摄。
这是一部直接反映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电影,影片为大家带来战争电影的全新视角。
本片编剧阿列克谢·尤里维奇·纳金(Aleksey Yuryevich Nagin, 1981/3/21—2020/9/20)是一名俄罗斯军官,是瓦格纳集团突击支队的一名指挥官,专门研究攻击机。
今年9月他在巴赫穆特战役中阵亡,被安葬在伏尔加格勒的迪米特里耶夫斯基公墓,并被追授为俄罗斯联邦英雄,以及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英雄。
影片剧情很简单,这是一场战役中的局部战斗。
白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占领一栋9层建筑,以获取视野激光引导轰炸。
黄方则在相关建筑内布防,全力阻止白方进攻。
双方在这场局部战斗中投入了大量兵力和武器……画面中右上角的倒计时就是白方的任务时间,在生死瞬息万变的战场里,一分一秒都变得极度危险。
看惯了商业战争大片的观众,估计很难想象能看到类似《地狱尖兵》的战争电影。
这是一部绝对让人眼前一亮的影片。
影片力求真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剧情和人物塑造,只有最简单最直观的战争体验,时不时穿插的讲解旁白进一步帮助观众了解这场战斗的目的,各种武器的三维模型展示,堪称手把手教你打巷战。
这是一部坚韧有度其不带偏见的战争片。
《地狱尖兵》是俄罗斯拍摄的,准确的说是俄罗斯雇佣兵公司瓦格纳集团公司拍摄的。
瓦格纳集团公司是俄罗斯的一个雇佣兵公司,主要成员来自于俄罗斯退役的精锐特种兵。
黑水公司活跃在欧美电影中,其实已经渐渐式微,现实生活中最活跃的私营军事公司就是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公司。
他们以低调的姿态活跃在全球各个热点地区,他们的足迹遍及中非、苏丹、利比亚、委内瑞拉、叙利亚等等多个存在俄罗斯重大利益的冲突地区。
影片中没有妖魔化乌克兰人,也没有美化俄罗斯人。
接近2小时的战斗里几乎没有情节,只有白黄双方的一路战斗。
没有费心去区分“好人”和“坏人”。
所有的人都在努力生存。
白黄双方都没有在这里受到赞扬或诋毁,双方都只是参战的士兵,导演让他们人性化。
《地狱尖兵》和以往大家看到的“子弹风暴”类型电影完全不同。
商业大片的主角们可以在没有任何战术或计划的情况下,砍瓜切菜一般砍翻打倒源源不断冲向他们的炮灰。
而在这里,一切都很真实,每一方士兵都有自己的职业分工,都有着能够将对方置于死地的专业能力。
导演让观众知道,战争绝不是一件可以或能够掉以轻心的事情,战争可以摧毁一切,而不是一场游戏或电影。
总有人喜欢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夹带许多自己的观点,一拉一踩等各种手法玩得溜溜的。
看惯了欧美战争商业片的观众也会渐渐熟悉这种模式,甚至觉得不这样拍就不是好的战争电影。
这就是典型的偏听偏信了。
而最原汁原味的反映战争,让观众认识到真实的战争,这才能让人知道现实和电影的区别。
那些充斥着主角光环的商业大片除了画面好看外,只能让人更加向往战争。
观众不傻,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玩游戏看电影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观众也不聪明,如果一直被降智电影洗脑,同样会滋生向往战争的危险想法。
影片中用最出色的现实主义,表现最伟大的军事细节。
尽管影片中有不少地方的特效、慢动作略显生涩,但这里出镜的都是真家伙。
观众看到这些全都是设计出来用于置人于死地的各种武器在荧幕上的身姿时,第一反应不会是这个镜头运用得如何、这个镜头语言表现力如何,而是如果我被这些武器瞄准会怎样……祈祷和平吧。
战争电影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表达士兵为何而战。
当年41年红场阅兵的将士们,直接奔赴西部前线抗击德军,为了就是保家卫国。
在《地狱尖兵》中,影片并没有长篇大论地提及战斗的宏观意义,只是在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地提了一句他们为何而战。
雇佣兵有和公司的合同,有和国家的契约,还有良知,这似乎解答了他们为何而战。
手把手教你打巷战,真实感带来新体验。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侵略军自己拍部电影,自嗨一下,大家别在意,毛子还是特别喜欢斯大林格勒那种填人战术,并以残忍血战到底为荣,岂不知现在的没有正义可言的战争,前线士兵早就不会像这样牺牲拼命了,真实战场也不可能是这样打的,现在只要是正经战争片都是反战为主,他可没一点点反战,反而像小孩天天想玩官兵抓强盗一样的心态,希望我们可不要学这种傻b大熊,可笑的电影,不过如果你喜欢一个残忍,自大,无理,蛮横,粗鲁,并保守的人,那你很适合和毛子交朋友。
不谈是非的话,算是难得一见的教案电影
年度战争电影
先看美国的勇者行动,再看这部俄罗斯的,简直大巫见小巫。完全没有战争的美感和科学性。里面居然还有俄罗斯士兵那自己死去或者是受伤的同伴当掩护,这简直是无耻至极!!!
这算是伪纪实?教学片?宣传片?军迷 YY?塔科夫真人?高烈度现代战争的面貌表现得不错,不需要多少人,但是狂烧资源
真正的反战电影不是夹杂家庭人情爱情,而是赤裸裸地战争展示。
现实战争中打成那个奶奶样,拍个电影自嗨。再怎么号称写实,一帮为钱打仗的侵略者谈良知就很好笑。
老毛子拍战争片是上真东西啊,不过真的没啥剧情,就是突突突
你鹅造的房子真结实,两方迫击炮加坦克轮番轰炸依然屹立不倒连一面墙都没塌。
⒈没有剧情,没有主角,人物都分不清,反正就是框框一顿干,刚开始还挺新鲜,后来就乏味的厉害;⒉虽然好莱坞近些年的战争片,绝大多数质量并不是太好,但绝不是讲述方式的问题,而是剧本导演的锅,而这部电影抛弃了以往,目前来看并不成功,如果要是真实,为什么我不去看纪录片呢?⒊由于没有主角,导致整部电影的结构,非常的散,东一下西一下的,丝毫没有沉浸在电影当中的紧张感,看到最后,这电影究竟讲了啥都不太清楚,只知道白方和黄方一顿突突!
这是军火商出资拍的宣传片吧?游戏过场都比这个会讲故事。场面虽然火爆,但全程毫无感情的开火就和欧美A片一样迅速让人疲劳,坚持了15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无脑突突突,废屌的精神鸡血。
俄罗斯电影的拍摄手法跟他们用的武器一样…落后
真实到像是实战纪录片。电影讲的是“白军”进攻,“黄军”驻守,争夺几栋建筑的故事。没有铺垫,开场就打;没有主要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跑龙套”的,因为战争带来的死亡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谁都可能战死,没有刀枪不入的战神;没有情绪升华,节奏很快,没有为任何一个战士的死亡减慢节奏,这个死了,其他人继续冲;没有多余的台词,战斗打起来,没有时间给弥留的战士说遗言。看完就能理解为什么战争是机器,是磨盘。几栋楼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何况一城一国。而且,今日之事明日再来,所有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很真实的巷战,只不过武器配置并不太先进,所以胜利是靠人堆出来的。
字幕实在是太烂了,或许这就是吃“免费午餐”必须接受的副作用吧。剧情推进又太快,没有军事知识的普通观众可能都像我一样看得云里雾里的…
呸
挺特别的电影,非常真实的现代战争。没有多余废话,开篇就是上帝视角交代了白色进攻方,黄色防守方,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人员装备配置。从头打到尾,涉及的战术与武器繁多,但化繁为简看起来很顺畅。几乎没有文戏,更没有说教和立场,甚至没有主角,每个人都像“消耗品”一样在完成任务,没有所谓的英雄主义或者家国情怀,战争落在个体肩上就是如此简单粗暴,毫无温度。
当代战争的性价比实验,我们仍然高估了科技。
DJI果然是一家军工企业。有人说这电影只是无意义的打打打,然后死了,然后又来一波人,很无聊。是啊,这就是战争啊,压根就不热血,压根就不令人热血澎湃,没有荣誉,只有无趣,这就是战争。
真实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