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的风格让人想到《仙境之桥》,在童话和现实中来回切换,在孩子的幻想世界和成人的客观世界来回切换。
台湾从之前盛行青春同志片和到最近的异国之恋的爱情片,完全是针对市场的需求。
想不到还有人会拍儿童片题材的电影,并且没有让人失望。
似乎只要音乐响起,都是歌唱爱情;只要电视打开,都在讲诉情爱恨情仇。
而友情却越来越少的被主流的文艺作品提起。
因为我们都太爱占有,太爱自己的狭隘空间。
友情比爱情更加难以维持,因为它比爱情少了“性”这个载体,只有纯粹的经历所累积起的彼此信赖。
当然友情是一剂温和的羁绊,副作用比爱情小的多得多。
一下午连看两部台湾片,然后猛然想起今天是台湾“三合一”选举,蛮巧的。
也是好久已经下的,豆瓣新片榜,名字挺好玩,以为是喜剧片,就下了。
今天一看,原来是部标准是文艺片。
我觉得“爱看不看”,主要是很多风俗习惯什么的,看不太懂。
但是羽毛乱飞跟两人决裂的两场戏,打动到我了,哈。
9.12.5写于外公家
【剧情】很有意义的脚本。
关注特殊的一群孩童,影片中并没有很刻意的渲染拍片目的或是慈善意味,只是讲故事。
一条线索穿着三个故事,幽默不刻意,感人不煽情。
虽有点觉得故事太过从大人视角出发,不过也瑕不掩瑜,罢了罢了。
【演员】最最耀眼的应该是奶奶的扮演者,可爱、真实,也难怪获得最佳女配角。
两个孩子也甚是可爱,电影中有些小细节,比如1号假骗2号把MM丢了,而偷笑的画面,一直记得。
【囧男孩】是一个关于梦想与成长的感人故事。
导演杨雅喆透过两个调皮捣蛋、异想天开的小男孩,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叙述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亲情,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之中,也唤醒了曾经天真浪漫、属于各自的童年回忆…# 一加一不等于二? 负负不等于正? #故事的主角「骗子一号」与「骗子二号」,由初次演戏的李冠毅和潘亲御饰演。
他们两个整天腻在一起,连手作弄同学、编造谎言、爱出风头,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 生,「每天放学后必须留在图书馆里黏书」就是对这些恶行的惩罚。
但这也许是老师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他们因此念遍了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号成了超强的说 书人,二号则是世上最幸福的听众。
除了说不完的故事,还有在学校罚站的铜像学长、从夏威夷进口的卡达天王,一起陪伴他们携手航行在各个童话故事的大海里, 远离了真实世界的冷漠与痛苦,追寻共同梦想中的世界。
# 孤单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学会了坚强 #为了逃离现实前往想象中异次元世界,好奇而充满活力的他们甚至发明了一个游戏:「只要搜集到十台大的电风扇,就可以做一个超大的龙卷风去异次元喔﹗」他们 计划邀请一号暗恋的女生林艾莉一起参加,却不小心揭开了那甜美笑容背后悲伤的秘密…。
当一号打开电源,剎那间阁楼里的电风扇纷纷开始转动,羽毛、纸屑齐 飞,他们尖叫、笑闹、互相道别,直到跳电的那一刻。
只有暗暗的天光透进阁楼里,艾莉静静的说声拜拜,那是二号最后一次看见她微笑的侧脸。
原来,艾莉的妈妈 教她:只要记得微笑,就不会害怕了。
# 分离不一定要悲伤 #看似无忧无虑的他们其实也有烦恼。
二号有个迷信而大嗓门的阿嬷,还有被叔叔「丢」过来的妹妹,阿嬷老是说他们都是没人要的小孩;一号的父亲患了精神疾病, 虽然以前常常说话不算话,但现在他甚至连一句话都不说…。
为了报复喜欢赖皮的大人,他们让妹妹「失踪」了﹗阿嬷心急如焚,叔叔和婶婶也一起回来找妹妹。
但 是,混在人群里的一号这时才脸色发白的告诉二号:妹妹真的不见了!
黑黑暗暗的操场边,二号一再呼喊妹妹的名字,这一家人总算第一次感觉到和妹妹分离的痛 苦,最后妹妹也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
# 长大不等于说再见 #听说在那个恐怖的滑道滑一百次,就可以经由滑道飞进异次元世界里!
但去了异次元,就可以到大人的世界吗? 他们决定一起省吃俭用存钱到传说中的乐园,并承诺要一起长大,一起到达异次元的彼岸。
但玩扭蛋抽「卡达天王」的诱惑实在太强烈,二号一念之差背叛了两人共 同的理念,而玩具店老板的蛮不讲理,更引发一号作出愤怒的决定。
事件爆发后,社福单位才注意到一号和精神有问题的爸爸居住在一起,于是一号被社工人员带 走,再也没有回来。
二号面对必须独自长大的挑战,他下定决心自己寻找那个乐园,挑战恐怖的滑道,在第一百次的时候滑进异次元,也许就可以找回一号,逃离自 己的罪恶感…。
后来二号终究没有到达异次元,也没有再见到一号。
他像其它的孩子一样,慢慢长大了,甚至忘了那个神秘的传说、还有那个热情、爱幻想的朋友。
直到多年后,又有一个相信「滑一百次可以到达异次元」的小孩出现在那个滑道的顶端,二号心中那个小小孤单的角落,才再次被点燃,温暖。
# 慢一点,让童年的勇气追上你 #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像一号或二号这样的人? 你是不是也和每个小孩一样,用各种方式尽情挥霍着属于自己的童年? 直到有天忽然间发现真的长大了,这些记忆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散、褪色…。
试着放慢成长的脚步,跟着这两个开心果进入前所未有的「囧」异世界,与童年时 那个勇敢追求梦想的自己再度相遇﹗
以下不是评论,只是对屏幕上那光影带我穿梭时空拾回的一些零碎的抄录——那三个男孩被数学老师分别冠以的“大胖”、“二胖”、“三胖”之号一路尾随他们度过了小学最后几年,甚至还跟着进了初中。
另一个男孩得的是个苏联名儿——“达德洛夫”。
也即“大个萝卜”。
老师解释道。
“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习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将来的出路就只一条——去读日本农学院的苞谷系,当‘日脓包’!
”这是恨铁不成钢的殷切,还是恶毒的诅咒加摧残?
来自我的小学的班主任。
后排的男女生上课时你一言我一语抱怨学校小卖部卖的面包硬得完全可以当海牌踢,他们嚅动的唇型很快被数学老师发现,遂宣布要买两张公园的门票供二人去湖心岛谈心。
“不知趣”的家长因“有贵州人在街上拐小孩”的传说而理直气壮地加入了我和同桌星期天到工人文化宫坐电梯上顶楼看高倍望远镜的活动,一路上,大人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时政要闻和小道消息,声音洪亮,破坏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约会”。
自然老师惯于边扣文明扣边徐徐步出男厕,我们都很不是滋味地相信他继而用那只手举起办公桌上的茶杯,接着再翻开我们的作业簿,一页页,批改。
本班两个女生的妈妈的工作单位比邻于学校对面那栋红砖大楼第一层,东边的化工店和西头的肉铺。
此点,提供了班主任一把锐利的攻人之矛,她会问:“你是不是在××家妈的店里抓了什么当早点吃坏了脑细胞?
‘六八四十二’都背得出来!
”,“你上辈子是被×××家妈摆在案板上割的吧?!
”我们家没被关进渣滓洞办《挺进报》多么可惜!
我的爹、妈都曾模仿我的笔迹与我在深夜里共同完成那数量众多的家庭作业,并且,于次日安然过关。
小学高年级时收到的贺卡,上面写的祝辞基本批发自汪国真。
“什么蓉儿靖哥哥,拍这种电视的人——黄蛋!
”班主任哪曾想到这句话泄漏了她比任何人都更带劲儿地收看香港武侠剧。
“有的人,用冬天里生冻疮的左脚都比有的人夏天里好端端的右手画得好!
”美术老师这般大落差“抑扬”的夸奖,怎能叫我接受得自在?
本校居然宁可连续组织我们看三遍《三宝闹深圳》,也不似隔壁的我妹子她们学校“少而精”地去同一家影院观看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一入小学就成了班里宣传委员负责出黑板报,对班主任居然能识出自己爱好“涂抹”很觉“知遇”。
事实是:那无非一项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子女班级建设的“举措”。
眼见自机场恭迎伊丽莎白二世归来的“礼仪队”成员们个个彩妆浓艳,只能暗自庆幸因病躲过了也让脸蛋沦为猴子某个部位的一劫。
……让粗鄙、漠视、启蒙、滋助归大人,让快活、尴尬、蹒跚、自愈归儿时的我等。
幻想、诨名、疯狂、不屑、捉弄、暗恋、报复、私心、裂隙、悔恨、……狠狠挑动观众的笑神经之余,电影《囧男孩》也惹人惘然。
“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
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
”少女迟子建《北极村童话》的题记太理想了。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萧红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里,写过这样的句子。
“冰冷和憎恶”总与“温暖和爱”相交织,“无忧无虑”的传说背后,大多数人的少儿时期,都躲不过或这或那的“失意”。
而他们中的很一部分,纵使经历一次次“失意”,却从未真正orz下去,或许很出乎长者的意料,在“呵护”匮乏的年代里,孩子也可以强大得心存ots,起码,全心全意做一个满怀美好憧憬“私奔”到火星寻找乐土的梦。
而我,在顺利成年后,已必要地丧失了多少?
还将丧失哪些?
影片戛然止于“2号”与“1号”两个前“囧男孩”可能的重逢。
胶片上时光流转,看到他终究以把守“火星通道大门”为业,看到另一个他当了家长也不忘向儿子口授如何去往火星,我,很不争气地湿了眼。
童年的时候我们常常"痴人说梦",在大人眼里只能称之为不现实的幻想。
大概是看多了童话的缘故,相信白雪公主和王子最后的美满结局是天经地义的,相信海的女儿为爱痴狂,相信半夜里玩具们真的会聚会...相信异次元的存在,可以一下子长大成大人不再烦恼目前的事情。
其实我们一直都很天真。
童年是回不去的美梦,过了就不再回来。
当我们在100次的尝试以及挫败之后,我们会一点点长大,变成耍赖皮的大人,或者已经坐在轮椅上,再也没有能力勇敢地做梦了。
所以,当我们老了回忆过去的时候,最经常怀念的可能就是童年了吧。
当2号长大以后,虽然他知道小时候的异次元是一场华丽的冒险,然而他逗留在原地期待更多的人追随他们小时候的冒险,当看到另一个执着的男孩想要尝试100次,他不禁站了起来,向远处挥挥手。
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并不是儿童时所想的无忧无虑。
这里充满坎坷险阻以及危难,这里黑暗虚幻不真实,这里肮脏欺骗狡诈,那时候的卡达天王是快乐的王子,到了成人的世界他只能心碎、哭泣吧。
大人不如我们想象的好,他们很自私很吝啬很坏。
小时候1号和2号都是一人一半的,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恶搞一起粘书一起为异次元而奋斗。
他们的过去真实而美好,没有世俗的气息。
当动画片的镜头和真实相互重叠,我多希望自己在童话里,永远在那条时光隧道里旅行,在100次滑行中肆意梦想,在100次奔跑中寻找自己,在100次飞翔中感受自由。
是的,我宁愿相信童话。
我宁愿相信童话里所说的大人的世界是美好的。
我宁愿成为一个孩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比如彼得潘。
又或者像2号一样,心底永远抱以对童年最高的敬意。
【一些把回忆着色的细枝末节】想起来在晒满被子的双杠下钻来钻去,透过被子去看太阳的棉絮,偷偷躲起来好像让世界找不到想起来为了小小的虚荣把和邻居一起在墙上凿的洞夸大了好几倍,被小朋友质疑,心怀忐忑的去邻居家证明想起来小学里每段时间总有一些流行的传说,大家深信不疑,偷偷流传,一起yy种种可能的故事结局想起来听到世界末日的传言的那种复杂的既担心又窃喜的心情【一刹那让人一起嗷嗷大哭的痛】想起来那种因为爱的太深而揪心的痛想起来紧紧的拥抱的无助和踏实想起来爸爸妈妈黯然的鬓角想起来在飞机上擦肩而过却对我这个陌生人吐露心声的悲伤的韩国老人【还有那些只有小时候才可以的肆无忌惮的宣泄】想起来穿着裙子在学校楼顶的露台不停的转圈想起来总是笑出声来的傻样儿想起来突然对着头顶透过树叶的光发呆想起来放学路上骑着车大声歌唱想起来骑着车大雨中释放小宇宙想起来和牛牛踩着凉鞋到后院雨后的积水中探险电影是什么?
是生活,是回忆,是梦。
是放下遮在眼前的手,是丢掉的捡回来,是重新长出翅膀。
[小兵张嘎]之所以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在于其建立起高大全主题的同时,把张嘎子同学塑造得鲜活生动,相比而言,[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同学虽然虎头虎脑,但未免早熟得有点过分。
[囧男孩]中的一号和二号黑黑瘦瘦,自然没法与潘冬子比卖相,跟嘎子倒是一路货,于是不靠脸蛋吃饭的[囧男孩]也就摆出了一部正常儿童电影应该有的嬉皮笑脸,渗出了一部优秀儿童电影应该有的人生况味。
[囧男孩]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完整故事,只是记述了一号和二号两个小骗子的无数童年蠢事。
虽然装火星人骗钱这样的天才创意我们想不出来,女老师的烈焰红唇我们也无福消受,但满嘴“屎尿屁”的连篇蠢话,被臆想中的鬼怪吓得尿了裤子,对着风扇说话以制造颤音,对选择卡达哥哥还是卡达弟弟左右为难,在只有一个芒果的关键时刻大义灭亲,热心给阿嬷捶背赚零花……这种蠢事我们都做过吧,在成人都用成人逻辑来叙述儿童的时候,杨雅喆却用起了如假包换的小学生逻辑,加上潘亲御、李冠毅、梅芳极度生活化的精彩表演,让每处细节都真实到恍若被揭了自己的老底,都可笑到好似看见了愚蠢的曾经。
然而,在屎尿屁的调性之上,[囧男孩]的格局却丝毫不见小。
二号叔叔把女儿抱来给阿嬷抚养时,阿嬷的絮叨中带出了二号自幼被父母遗弃的事实,影片行至一半,我们又看到了一号精神不正常的爸爸和缺失的妈妈。
如此的身世背景在杨雅喆手中,却只是不经意间随意点出,而且未多做渲染。
但看似轻描淡写的身份背景,在导演的叙事框架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掌控着一号二号的人生,从顽劣脾性,到妹妹事件,再到“卡达天王”、“异次元”事件,无不是其延伸物。
尤其在玩具店主给出三千块还是卡达天王的选择时,在一号举起石头冲向玩具柜台时,现实的残酷和少年的无力让人实在禁不住潸然泪下。
“卡达天王”?
还是“异次元”?
其实是杨雅喆给一号二号设置的一道关于“童年”还是“成长”的选择题。
一号从最初就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异次元”,舞台上一个鞠躬完成了对童年的告别。
二号则一直在两者间徘徊不定,直到见识了同学的离别、大人的无赖、友情的失落、现实的残酷后,二号才念完了一号没有念完的《快乐王子》,拉上了图书馆的窗帘,完成了如一号之前在舞台上般的谢幕,攀登起传说中通往异次元的滑道。
影片结尾,长大了的二号终于与一号重逢,二号守着通往异次元的入口,对讲机上挂着一号当年送的卡达天王,一号也把关于异次元的梦传给了下一代。
看到一号和二号不管用什么方式,终于带着卡达天王来到了异次元,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为此,不仅想要感谢杨雅喆。
原文刊于《看电影》
台湾电影往往让人觉得熟悉而又存在着说不清道不白的异质感。
《囧男孩》,一个很“囧”很orz的题目,讲述了两个孩子的故事。
骗子一号、骗子二号,一起欺负女生、一起被罚在图书馆粘书;最喜欢的玩具是卡达天王,最喜欢的童话是《快乐王子》;他们认为收集十台大电风扇制造超级强风就能吹到异次元空间;他们又认为在海边坐滑水梯一百次就能在最高点被抛到异次元空间;打电话给夏威夷,去到异次元空间,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望。
老师再见、同学再见、爸爸再见、朋友再见!
孩子长大,还是去了异次元空间,究竟是成人还是孩子在欺骗。
波兹曼说四百年前印刷术的发明催生了“童年”的概念,而现今电子传媒却又将它们抹杀。
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游戏,自己的忌禁,成年人必须加以督管;然而电视却将一切的垃圾信息,需要和不需要了解的全部都倾倒在他们缺乏分辨能力的眼前。
他们穿着成年人的衣服,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做犯罪的勾当毫不羞耻。
虽然政府的干预电视电影的分级与限制打破了波兹曼的预言,但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们迷人的想象力仍然在超女快男在开心辞典在于丹中天在走进科学在各色各样表面光鲜缺乏营养被动灌输无法消解的快餐文化蚕食中几已丧失殆尽。
不过所幸的是,还是能看到像“囧男孩”这样的电影。
导演杨雅喆说他在社区做过义工,辅导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他说他们努力让自己坚强的微笑面容,就是他完成《囧》片故事的动力。
在大导演们纷纷关注票房关注西方审美的空隙,还是有人在想着孩子,在试图挽住消逝着的童年故事,这就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不过是我们都有过的童年。
在童年里我们都有过那么些荒诞离奇的想法。
要怎么样才能突然变成大人。
大人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吧。
如果说你们的这些光怪陆离的想法是囧 那我们都是囧男孩囧女孩吧。
小时候一直纠结的问题 比如在厕所里拉不出屎可是肚子又痛得要命 我就会以为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肚子会痛 这么痛是不是要生小BB了啊比如为什么商店的阿姨说要买酒芯巧克力必须家长来买。
比如为什么大人总是许诺却总是反悔。
妈妈说过我要是期末考试考到前三名就给我买充气的皮划艇, 可是我真的考到了前三她却以各种理由来拒绝。
小时候是那样的盼望长大。
觉得长大了就不用被管束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想看多久的电视都可以。
小时候也总是说我长大了绝对不会变成像爸爸妈妈那样的大人。
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诺言。
如此迫切想要长大的自己 却在成长的彼端 想让时间倒退 退回到孩提时代 或者更久远的胚胎期因为我没有变成想要变成的那种大人 因为时间太快我抓不住它留不住它改变不了它长大哪里好了。
父母不会再说你必须怎么样不准怎么样。
他们现在只是给我一些宽泛的意见 却再也不会帮我决定任何事。
想依赖却不再有他们的庇护。
想逃避的时候只有自己默默地躲在被子里哭。
不可以任性。
更不可以放纵。
没有朋友。
梦想也渐渐远去。
成长,是一段无比残酷的过程。
我们却不得不正视。
其实我像囧男孩那么大的时候的记忆,已经变得很模糊。
只依稀记得那时我也和1号2号一样疯耍过来的。
那个时候没有钱,也没有太多的玩具。
为什么就可以那么肆无忌惮的快乐。
那个时候啊,会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后来还叫妈妈把那双鞋子留到,等我长大了穿。
那个时候啊,就连吃一毛钱的炮筒爆米花都觉得那么开心。
那个时候也不会有失眠。
不会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眼泪。
我不敢正视我的童年。
因为它太美好了。
我觉得一点都不囧。
因为那是我们最值得炫耀的 童年。
我看睡着了=W=
五颗星 给童年的自己
曾经儿时的梦哦,是在欢快与忧伤的磕碰中追寻的...哇哈哈,太好笑了··“瞎啦,什么都没看见,这里是哪里?”卡达天王...
没有开始的结束
先决定了用热门词来赚钱,再命题作文式地编剧本,再由大人指挥小孩来取悦大人。只有结尾一段像个电影。(色调饱合度高得吓人,配上太刻意的情节,看下来真累人)
稍显拖沓
前半段铺垫的不错,可惜后半段一般
很可惜 电影没有抓到我 可能我小时候太精彩了吧呵呵
“奇怪!那是我扭到的卡达天王诶!”
在囧男孩的童年里我们看见了自己的童年。
動畫太多啦小孩太吵啦
卡达天王……
小时候也有那样的小梦想
不知所云
看过年纪最小的基片
囧男孩胜却无数天兵天将。七岁八岁,狗还嫌。只要记得微笑,就不会害怕。
小鬼时代!挥手告别吧……
沒能瞭解當中有趣的部份
媒体太能吹,片子一般般啦,成长么~
“……2公克,这应该就是灵魂的重量吧。 哦。。那我放一个屁应该也有5公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