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最后一场巡演的7场live,也是三人相识后的最后一趟旅程,面临告别时,才会被迫思考过去,现在,和将来。
电影一开始就是巡演的启程,在片中穿插着放出三人相识的场景,镜头一转就回到即将分开的当前进行时,这是片子本身在做叙述,也是三人在行程中不断想起的过往细节吧。
盐田导演在TIFF的采访里说,有过多抽烟镜头的片子会逐渐没法拍,公路拍摄也越来越难,就趁这个机会好好拍了。
他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音乐人几乎都是重度烟民,甚至包括了应该要保护好嗓子的主唱。
也许做音乐这条路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寂寞,孤立无援的状态,创作是很自我的事,从烟雾缭绕处获得慰藉。
三人在餐馆里一起吃最后一顿饭时,志摩问Haru在解散后有什么打算,忍不住想哭的Haru手抖着点烟来让自己冷静,是印象最深的镜头之一,觉得门胁麦完全就是Haru本人。
故事的开始是Haru问Reo要不要一起玩音乐,接着把Reo捡回家,手把手从最基础开始教她弹吉他,做饭给她吃。
可喜欢和在一起是两件事,喜欢可以远远的,与对方无关,而在一起就不希望对方有任何一丝勉强,否则对Haru来说就不可以。
所以即使Reo表白说愿意为了Haru做任何事,Haru也不会接受本是异性恋的Reo,这不是怀疑Reo对她的爱,是不愿妥协的微妙心绪。
Haru当然更不可能接受身为男性的志摩,如果选择便利安稳的路,而不是遵从内心,就不会选择做音乐,也不会有志摩喜欢的Haru。
Reo自尊心很强且倔强,是对生活没什么想法和方向的样子,一路漂泊,缺少爱和照顾,Haru做的饭能让她掉眼泪。
在被采访时受到忽略就直接跑掉。
被Haru拒绝后跟各种男人瞎混,但排第一位当然是HaruReo,跟人打一架也得赶回来完成live,还会记得两个人认识的纪念日,单纯,脆弱又敏感。
志摩在巡演的最后一场在场边认真弹了起来,之前他只是摇摇手铃或是随便拨弄下弦。
路线是玩乐队,搞砸,去当牛郎,又回来做助理曲线接近音乐,对HaruReo解散后的未来规划也是去吉他店帮忙。
以及对Haru的喜欢溢出到去拼命打架。
成田凌那么帅的牛郎还得在片里被菜奈说“长得不怎么样”,哈哈,一直坐在live现场边也没有被人注意,是看这片最出戏的地方了,但是宁愿出戏也坚决不要换人演。
第一场live开始前送的纪念日手链,在最后一场开始前被戴在手上的特写;去nasa工作了还准备生二胎的青梅竹马初恋;两个超喜欢HaruReo的女学生的三场戏;中间揍过志摩的三个男人在函馆外幽幽感慨了句“他们也要解散了”... 很多很多细节拼成了这个末次巡演的故事。
以前还蛮排斥看任何打了“青春” 标签的片的,因为按部就班灰头土脸的自己并没有青春,他人的青春,过去不会再来的时光又有什么好旁观的,然后渐渐就放下了这种敏感无聊的防备。
只是形式不同,那些纠葛挣扎的心思还是能在各类片中找到共鸣,无关年龄和经历。
以解散演出为由告别,在路上找回自己。
春,蕾欧,志摩,一场三角恋,配上音乐显得无比文艺。
成员之间禁止恋爱,车内禁止吸烟。
但春都做了,蕾欧说先做的人就赢了。
《每个人都有故事》、《再见,嘴唇》这两首歌从头唱到尾,春从小就喜欢女生,初恋却和外国男友结婚生孩子了,这样情感细腻善于发现的她,找到了蕾欧,教她唱歌,一起玩音乐。
但最初大家都只喜欢春,而忽略蕾欧的存在。
很多人,包括两个貌似相爱的高中女生因为歌词而找到共鸣。
从长发到短发,蕾欧也许想逼自己成为春一样的人。
但,三个人,三种恋爱观。
志摩是可以跟不爱的人上床的,蕾欧总是跟打自己的男人在一起,春则是希望自己爱的人过的好。
“你这样同情我,会让我觉得自己更惨。
”同样一句话,蕾欧对春说过,春对志摩说过。
蕾欧拉志摩开房,强吻,被拒绝;志摩劝春对自己好一点,不要总是想着蕾欧,强吻,被推开;蕾欧在便利店门口亲春,被春推开,春不想蕾欧逼自己喜欢她。
2018年7月14日至7月26日,告别演出结束,就要分道扬镳的时候,突然就后悔了。
默默坐回车里,自然的说去吃饭吧。
就当没发生过。
只是,脸上多了笑意。
看到《再见,嘴唇》这部电影,纯属机缘巧合。
一个极其无聊的漫长夜晚,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在世界上存在的无数风格迥异的影片之中选中了它。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是它“不三不四”,你很难给它找一个归类,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支乐队ハルレオ,但它不是一部偶像纪录片,这个乐队在整部电影里来来回回只唱三首歌,本来快要出名了,乐队成员间却撕得不可开交,对前来采访的杂志恶言相向,天天念叨着开完这几场live就解散。
这部电影主角是两女一男,好像是要讲一个三角恋的苦情故事,但看到后面你发现每个人都似乎同时爱和恨着另外两个人,他们只是无休止地纠缠和混乱,没有谁要和谁谈恋爱。
乐队的两个女孩有一个是同性恋,于是你预设了一个性取向导致的文艺或苦情的故事,但她们的故事却套不上任何一个模板。
最后的最后,你以为这是一部青春疼痛片,这几个天天抽烟的男孩女孩解散后即将各奔天涯,继续到工厂打工,就像做了一场梦时,电影的基调却又来了个大反转,在最后一幕来了一场青春励志。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
要带给观众什么?
我应当带着怎样的期待去了解这个故事?
其实,贯穿全片的这三首歌就是答案。
《再见,嘴唇》
《再见,嘴唇》歌词节选在这部电影中,《再见,嘴唇》这首歌担当感情基调的总旋律,它唱的不仅是Haru和Reo这两个女孩的故事,而是Haru、Reo、志摩这两女一男关系运转的逻辑。
心中的感情,无法传达,无人回应,让这根刺留在心里,并时时品味着这种痛感,就很好。
电影中有过三次“再见嘴唇”,最打动我的是Reo对Haru的吻(这里的长发小松菜奈真的太美了)。
我们看惯了性少数的那一方默默痛苦无限等待的故事,这里却让异性恋的一方,那个一心想要爱,想做傻瓜的Reo吻了上去,说着“我想要勉强”。
但是Haru把她推开,因为心里这根刺留着就好。
另一次是Reo对志摩的吻。
从他们第一次见面,Haru就略带醋意地说,禁止队内恋爱。
也许那是Haru的神经过敏,也许感情早已埋下伏线。
但因为志摩爱的却是Haru,Reo也不可能得到他的回应。
Reo是三个人里面最天真,最纯粹的那个,她一遍遍说着“当傻瓜有什么不好”,完全自愿地请他人爱或是伤害自己。
而Haru和志摩这两个遍体鳞伤的人,则一遍遍像大人教小孩那样,试图让Reo学会“再见,嘴唇”的逻辑,让她也只把爱埋在心里,带着伤痛一天天生活下去。
还有一次,是志摩对Haru的吻。
Haru一直有一个苦涩的想法,Reo迟早会跟志摩在一起,他们两人是互相喜欢并且也没有世俗偏见的障碍。
但最后志摩向她表白了,她却觉得那是同情和安慰。
这个首尾相接,看似荒诞的三角恋情,我非常喜欢。
里面的每个人都遵循着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规则,他们作为三个灵魂在彼此纠缠,而非一个同性恋者和两个异性恋者,对于他们三人来说,这样的标签并不重要。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对性取向的处理。
我认为性取向跟任何标签一样,最终都是应当被撕毁的,世界上每一个人,只是不同的个体,各种各样的标签只不过是为了偷懒,人,是不能像垃圾一样分类的。
我喜欢Reo因为太喜欢、太感激Haru,太想为她做点什么,说着“我想要勉强自己”并吻上去。
我喜欢志摩痛苦地说“因为你这样我会心疼”而吻上Haru。
我喜欢Haru说“你这样只会显得我很可怜”而推开志摩,而不是义正言辞宣布自己是同性恋不能亲吻男性。
我喜欢他们三人超出了边界,超出了既定的轨道,变成了复杂、混乱的“人”。
我也喜欢他们在爱情里,享受着爱情带来的快乐与疼痛的分分秒秒,不为自己追求任何结果,却希望另外的人幸福。
《人人都有缘由》这是这部电影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首歌。
当剧中发生感情纠缠时,乐队唱着《再见,嘴唇》,当三人遇到低谷时,则会唱起这首歌。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念头是:怎么会有这么差劲的乐队啊?
他们是这样地貌合神离,上台后安安静静唱着歌的他们,前一秒在后台还在争吵得你死我活。
难道不是对台下粉丝的欺骗吗?
他们是这样的生活在阴暗角落中的一群人,一个退役牛郎,两个工厂打工的女孩,即使组成地下乐队,有了自己的专辑,有了一群粉丝,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和生活方式。
他们活在痛苦的拉扯之中,每次开口前都要不耐烦地点起一支烟,不断地伤害别人也被别人伤害。
他们明明说想要红,可是杂志采访时又因为对方不懂自己拂袖而去,明明知道乐队解散只能继续去工厂打工,还是义无反顾要解散。
但是随着这首歌一遍遍地唱下去,我渐渐明白了。
这群看似乖戾、孤僻、颓废的人,也都有他们的缘由,他们是因为一些缘由而唱起这首歌,他们不寻求他人的理解,只是静静地以自己的方式痛苦和快乐。
比起他们,似乎更加健康和阳光的我们,当然,也有同样充足的理由活下去。
我喜欢这种悲观的乐观主义。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这首歌是三首歌中唯一一首“正能量”的歌曲。
仿佛是怕观众看不出这部电影悲观中的乐观主义内核,结尾时突然来了一个反转,再次配上这首歌。
是的,我们可以脱离现有的轨道,虽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脱轨”好像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即使996、007也不敢停下来,而电影中这三个人,即使乐队一解散就要饿肚子,也不愿意勉强貌合神离地撑下去。
我们希望有一份天长地久的爱情,但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不可能,同性恋爱上异性恋,异性恋爱上同性恋,即使深爱的对方向自己表白,如果无法使对方幸福,也会拒绝。
我们希望功成名就,但Harureo这个乐队,不开心就解散,不喜欢记者的问题就拒绝采访,即使下一顿饭还不知道在哪里,也可以继续任性,大不了就回到工厂打工。
我知道上面这些都太理想化了,可是,看多了充斥着奋斗、成功学的所谓正能量,我们也需要给心脏浇浇水,在生活的缝隙中喘口气。
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大概就是,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已经这么差,完全脱离了成功人生的轨道,你还是可以拥有百分之百纯粹的喜怒哀乐,那些感受才是到人世间走一遭真正宝贵的东西。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summer_tones,在那里偶尔会写点想说的话,如果能被有共鸣的人看到就更好了。
感觉还挺喜欢这样叙事温和的手法。
没有过多的粉饰 吉他 公路 风景 诗意 女孩子。
温柔却又悲伤的曲调藏了爱着一个人却又不得不和她告别的痛苦。
Haru大概是因为以前的经历 才对Reo的感情如此压抑吧..很喜欢Haru温柔地亲了Reo头发那段 温暖也温馨。
两人闹别扭时候的样子也好可爱。
还好没有解散呀就用这样的歌声一直唱下去就好。
其实最触动内心的 还是两个被记者采访的女孩子两人相视温柔的眼神 轻柔又干净的歌声"再见 嘴唇我现在该和谁告别呢你就在我眼前再见 嘴唇我第一次感觉到现在的痛楚都是爱啊。
"唱完又哭泣着扑进另一个人的怀里。
不知道她们 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让人不由地感到青涩和年轻呀。
从流浪汉那一段能看出,haru就是流浪汉,reo就是红发女人。
haru初恋受过伤,性取向只能隐藏,她对新的爱情是畏惧的。
reo本身是个很缺爱 、安全感的人,haru的存在让她有了依靠和慰藉。
我个人认为reo亲haru不是因为恋爱的那种爱,是对重要的人所怀有的爱。
不想让haru难过、离开的感情,让reo在当时以为是对haru恋爱的爱。
haru因为知道reo的那种情感不是爱,并且害怕伤害,所以对reo说别勉强了。
其实这部片子重点我觉得不在什么性取向、三角恋这些事上。
haru、reo、志摩三人相互陪伴,爱情与友情的混杂,从而产生的很美好的东西,才是有意思的地方。
还有再见,嘴唇这首歌里,最后不是个人之间的离别,是与以前的自己告别。
解散巡演的过程里每个人都在成长,他们也会更好。
音乐很好听,美女很养眼。
其中Haru拒绝了reo的亲吻让她做自己,个人认为是她怕对方真的爱上自己,对于胆小体贴的Haru来说,这会给reo带来她所不知道的痛苦。
而reo被拒绝后,减去长发和Haru对着干,和不良男在一起作践自己,或是转投男主怀抱,这是对Haru的报复,Haru拒绝了她,让她做自己,可她其实愿意做的就是跟随Haru甚至是爱上Haru,可Haru太胆小把她往外推,reo觉得自己对于Haru没有用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唱歌,这才造成组合解散,但后来大家对于音乐和对彼此的爱,让他们继续走下去。
男主只能当她们的好兄弟,哈哈哈,可能腐眼看人姬,在我这边两个女主彼此相爱,只是Haru不够勇敢,reo分不清对Haru是感激崇拜还是爱情。
在看影片之前就很喜欢影片中的两首歌了。
经某位up推荐后怀着奇怪的目的来看《再见,嘴唇》。
在搜索影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差评,还差点就放弃看了。
但最后看下来,还是觉得“嗯,挺不错的吧。
”比较喜欢这种青春写实类的片,日系的清新风格也对我的口味。
况且女主小松菜也是颜值担当嘛(虽然在看影片之前我对三个主角都不认识),成田凌饰演的经纪人有一种沧桑大叔感,但日剧男风格看着挺舒服的,虽然剧情中经纪人更想一个配角,但还是在过程中展现着不错的演技,以后有机会再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吧。
《再见,嘴唇》似乎是一部音乐片,讲述了组合HaruReo解散前的最后一次巡演,以及在巡演过程中不断穿插的以前的故事。
是一部平淡清新,但又治愈人心的影片。
片中围绕着两位主唱Haru、Reo以及经纪人(啊不知道名字)三人间的关系,追逐着梦想、寻求着价值的同时,也被各种情感上的纠纷、对自己价值的怀疑所烦恼阻碍着。
对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Haru讲述着流浪汉故事的那段情节。
流浪汉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工作(给人按摩)来追求价值,却因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不堪,没人愿意接近他。
这就像Haru一样,渴望证明自己,寻求价值却只能草草地活着。
直到有一天,流浪汉前的座椅上,坐了一位陪酒女郎,她丝毫不顾忌流浪汉的肮脏,而是享受着他的按摩。
这就像突然闯入Haru生活的Reo,Reo给了Haru音乐上向前的动力,让Haru知道了自己为何而活,知道了自己挖掘价值的道路,并为之不断前行。
看到这里时,我明白了Reo之于Haru的意义,也知晓了Haru对Reo的感情。
对Reo而言,其实也是如此,Haru让她有了重新生活的方向,从一个不良少女转变为音乐路上的追梦人。
这两位互相对彼此都有着重要意义的人,为何却不能让这个音乐组合坚持下去呢?
影片刻画了Reo一直是活在Haru的光耀下的(尽管我个人感觉Reo唱歌也很好听,台下观众也对两人一样热爱),但Haru除了主场外,也负责了编曲作词。
而作为民谣歌手,这样的才华往往更吸引一些“同样很有才华的听众”(无恶意),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就表现出了对H格外喜欢热爱而忽略了一旁的R。
长期在Haru光耀下展现自己的Reo,一直认为自己仅仅是是完美的Haru的陪衬,也正是这样,她才会发出“我唱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感叹吧。
影片中一直被弹唱的两首歌《谁都有理由》、《再见,嘴唇》我真的超喜欢,在影片中听着也很有感触,搭配着情节回味歌词的时候也更体会了其中的内涵。
可以说,这两首歌,是这部音乐片很精华的所在吧。
但正如一些评论所说,即便是精华,太过频繁的出现也会降低它的价值。
电影中HaruReo的七场演出,一直循环使用这两首歌。
说实话,这也是我给这个影片四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烟的镜头是在太多啦),虽然歌曲很好听,但出现次数太多的确不好,如果导演真的想打造出音乐片的话,至少能让歌曲量再增个几首会更好点吧,这既能让影片多些新鲜感,也更能体现演出的真实。
不过这样频繁的使用也有一个效果,那边是让这两首歌成为《再见,嘴唇》的经典,让看过这部影片甚至没看过的人,都能记住这两首歌。
毕竟,歌曲中所表达的,也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吧。
知道了这部是讲日本乐队的故事的就有点感兴趣起来了,因为我很喜欢听邦摇,最近几年感觉听日语歌比英语歌还多了(哼哼不过听的日语歌pop的也有很多吧,也不是纯rock的)。
我个人特别特别喜欢的邦摇乐队几乎都解散,其实还蛮奇怪他们这种的。
怎么说解散就解散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觉得邦摇乐队是一种寿命较短的东西,乐队成员只在年轻的时候做几年,不管糊还是红,红的话当然有可能做长一点,但是解散的情况还是很多,总之很多。
抱着这样愤懑不解的心情,我怀有一点找出答案的希望去看这部电影,希望它能解释点什么。
其实我猜的大概还是就是年轻人嘛,很容易冲动,喜欢很热烈,但是来得快去得快,不做就不做了也没有什么留恋。
其实我一直以来就很讨厌大圆满的结局。
因为这种阖家欢乐的场景过后,伴随的必然是旷日长久的摩擦和两看两相厌。
就像花开过了最美的时候接下去就只会枯萎凋零一样。
但是这个电影很牛逼你知道吗hhh,就是一直在给我看她们互相厌恶的场景,摩擦和争吵、怨怼,一刻也没有停过。
中间穿插过几个美好的小片段,一个是Haru拉Reo入伙,俩人感动涕泪地吃了一次咖喱,我以为这是你们故事的开始,所有俗套爱情歌曲的美丽开端。
但是嗯就是很实在,给我感觉就是,这样子之后就一直是两个关系很差的情节了。
可以理解不过,年轻人就这样,每天都很emo,也不知道到底是啥事让她这么烟不离手泪流不止的,见了谁都是摆张臭脸。
不过也可以理解成这就是她俩的相处模式也说不定,就是她俩都互相深爱着的,但是就是要冷言相对。
我看到别人说不知道嗑哪对cp,因为这里面两女一男,看起来每个人都可以嗑的样子。
但是我的想法就是还蛮简单的,我觉得这个片子就是嗑女同的(我个人觉得哈,别喷我,大家想嗑什么都行)。
志摩(我擦这什么名字啊徐志摩)就是在乐队里感觉挺生硬的,上台表演的时候也是待在一边弄点小乐器之类的,没有人声出镜嘛。
就是所有的氛围还是给我一种:这是两个女孩子的故事,的感觉。
志摩相比起来比较像个类似于“大人”的角色吧,我不想说“父亲”,因为众所周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用父亲来形容志摩是不合理的。
志摩对于HaruReo像是一个感情更深厚的保姆,会照料她俩的大小事项,不过两个女孩子之间的矛盾他一直插手的很少,也不会去劝她们不要解散、要和气,之类的。
即便她们决定要解散,志摩也只是尊重她们的意志,并且按着这个结局去安排接下来的行程而已。
我甚至觉得志摩是两个女孩子的润滑剂(不要想歪),就是因为Haru和Reo一直在吵架,一直在不给对方好脸看,一直在冷战,所以如果她们依旧要进行巡演的话,在路上是不可能一句话都不讲的,她们要去处理很多杂碎的事务,不商量是不行的,但是话多了就像是要和好一样。
所以如果这些事都是志摩去做的话,就可以给她们彼此留下很大喘气的空间。
而且按照我的嗑法的话就是,志摩单方面好感Haru,但是h,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看起来想接受他的样子吧。
而且组乐队的时候也是志摩找上门来的。
跟Reo不一样,Reo是Haru拉进来的,因为看见她眼睛好像要唱歌,所以想跟她组乐队,而且Reo吃咖喱哭了的时候她也亲吻了她的额头。
我觉得Reo和Haru是双箭头,要说Haru拒绝了Reo的话,那她拒绝志摩的次数更多多多了。
至于Reo和志摩,我觉得这对完全没有可以嗑的,Reo想要引诱志摩,还是因为Reo想要引起Haru的注意。
我有证据的(毛病笑死,突然偏激起来了)。
但是Haru这个性格我确实挺不能理解的哈,有没有人能给我解释一下,我就不知道她这咋回事,一边又喊人家组乐队,一边又老是把人家晾一边,然后自己靠着饮料零售机在那独自抑郁。
不懂抑郁逼,不懂。
就是一开始是你先招惹人家的嘛,然后你把人家放凉,就这种感觉。
也像那种兴致勃勃给你安利什么东西,然后你入坑之后她就立马出坑了的亲友。
还有那个结局我也挺无语的,意思就是今生今世就纠缠定了,谁也不放手。
我是真的觉得差不多行了吧,大家都说最后一场演出实在是太精彩了,结果突然又说不解散了真的跟“狼来了”一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hhhhhhhhhhhhh哈哈哈哈哈哈hhhhhhhhhhhhh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hhhhhhhhhhhh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这部电影时,我想到的,是哲学终结论!
当我们生活在当下,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偶尔挤出来一点点时间读一两本书,读过之后的感到非常的平庸——什么嘛,不过如此而已,我早就猜到了啊!
显然,你又虚度了光阴。
相似的主题,相似的结论,相似的反抗,相似的遣词造句,活了快三十年,这些东西早就看厌了吧。
维特根斯坦也好,海德格尔也好,那些更加后现代的哲学家也好,他们对哲学本身的质疑和批判也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了。
在这个时代,随便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在公开场合站起来,堂而皇之的说着:根本没有什么哲学问题,哲学已死——这样的话。
意义、真理、审美、道德,这所有的东西都经不起虚无主义的冲击。
这无情的浪潮吞噬过的人类文化究竟还能留下来什么呢?
没有人担心这样的问题。
或许,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故事永远都讲不完。
说远一点,在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达到了文学的高峰,在这些作品中对人性的恶与善,爱与恨表现的非常的简单和直接。
这些作品想要几乎讲出了所有的情感困境。
近一点的,说说莎翁。
哈罗德布鲁姆评价现当代的作家,主要有两种态度:1,你很牛逼,但是你跟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档次。
2,你已经相当牛逼了,那肯定是因为你读过莎士比亚。
莎翁的作品超越了古希腊对人物性格刻画的单一,而将人的内心戏演绎的更为复杂和真实。
讲来讲去,同样还是情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再近一点,跟这个电影十分相似的——萨特的剧本《禁闭》。
A喜欢B,B喜欢C,C喜欢A。
三个人被永远囚禁于房间中,无法摆脱对方。
于是,他终于说出了那句文艺青年朗朗上口的名言:Hell is other people. 这句话可以跟荷尔德林说的“人诗意地栖居”一起列入文艺青年必背语录了。
我想表达的,是从古希腊,莎士比亚,萨特,再到今天的这部电影,故事的本质(如果真的有本质的话),或者说故事的核心是相似的——爱。
但是与爱有关的故事,即使讲了上千年(虽然小说的历史只有几百年,笑),也永远都不会讲完。
每一个故事,都是全新的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活的灵魂。
故事永远不是单调的重复或者对同样情感反复赘述,每个讲述者的故事都是他的语言和经历所抽象的记忆。
在店里吃饭的时候,志摩问haru,乐队解散后,你想做什么?
haru哭了。
我也十分的感动。
即使这样的爱恨情仇重复更多次,仍然能够打动到观众。
这便是文学的魅力,一种不能复制,更无法复制的艺术。
在读硕士的时候,我本打算写一个主题为“哲学终结论”的小小的essay作为课程论文的,但是后来因为自己实在是才疏学浅,就作罢了。
现在倒是觉得可惜,因为我无法再次把握自己当初的观点了。
有几年没有再阅读哲学的书籍,我也不甚了解哲学是否会终结,但至少文学和艺术没有!
人的审美没有“终结”。
最后,这是我的第2000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特意挑选的。
2000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
我没有挑选我最喜欢的园子温,或者我喜欢的一些男演员或女演员,比如杰西艾森伯格或者石头姐。
只是因为前段时间看了门胁麦的《吉娃娃》,对她的表演印象很深(当然对冈崎京子印象也很深),就选了这部电影。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
音乐电影最重要的固然是音乐了,这部电影的音乐稍微有点少,专辑里也只有三首歌。
三首都很好听,不过如果能有更多音乐的话,这部作品肯定会更棒的!
第一次觉得有点喜欢成田凌了
就是她想睡她,她想睡他,他想睡她 那点破事儿…居然有人不想睡奈奈?话说成田凌你睡过toda了不起啊!奈奈漂亮 门胁麦灵气 歌一般…一直觉得成田凌是油腻版的藤冈靛,这部倒是把他拍帅了……三只都演得不错…门胁麦一直演技都灵…奈奈和凌演技都进步了很多…看看人岛国网红的业务能力和演技……
氛围挺好,剧情很无聊,没看下去
SIFF上海影城。比预想的好听且好看,三人乐队的闭环式多角恋爱,男女与女女,并以组合解散巡演之旅为主线。戏剧性不强,俩女主更是不喜张嘴,好在三首歌词传达的理想与情感,非常饱满。( 小松菜奈演这种厌世角色,真的让人失去抵抗力啊!
所以为什么要解散啊😂盼这部电影盼了好久终于有时间看了,歌好好听!小松菜奈奶酷奶酷的我喜欢!结尾很可爱…时间线乱七八糟到底要说什么
音乐太弱 卡司还不错
……………………………??? 小松菜奈真好看哇!!
被那个姬情预告片骗来的 真实是只有不到半分钟 除了可爱的小姐姐 和还不错的音乐 就是还算合格的“青春疼痛..
混乱得一无所有,所有人物都没有立住,只是随着剧情漂浮,尤其是Leo的形象,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像一个讨人喜欢的吉祥物。三人行也没有处理得很好,感情中志摩是局外人,而在经历中Leo是局外人,haru则处于无时无刻不在崩溃纠结的状态中。或许想在这次短短的旅途中穿插对过去人生的影射和回忆,但居然只是把事件大卸八块大喇喇地剪进去,粗糙得瞠目结舌,原来以为nana的头发有什么深意,后来觉得可能为了方便区分的做得处理……总之不明就里地看完了,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旅途中“不停“的感觉。脑子里只剩下第一次演出和最后一次演出前漫长的等待,开始时你在焦灼无法开始,最后你在期待永不到来,想说再见,吻过才是路人,可以重新爱;结束才是启程,又可以新的开始。ps全程盯nana的脸,好美
音乐极好。现在还记得。近300天前看的片子了,当时竟然没标记。
氛围片,氛围拉满就完了,音乐又好听。选角太合适,三个人换掉任何一个都差点意思,二十代的完美三角恋啊!
即使這趟樂團巡迴Road Trip的終點是解散,還是能夠在旅途中觀察到兩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小松菜奈三種髮型,一次滿足!
这什么…这就是所谓有青春记忆感同身受所以脑残给五星那种电影吧😂…小松菜奈(名字没记错吧)演技还是嫩,尤其是无台词时的表演,走位/动作/眼神尬到抢戏,这很不好,如果我掌机的时候遇到这种刻意的真的会觉得很干扰…(对就跟开车的人会看倒后镜一样我们掌机的时候也会分只眼睛去留言焦点/视觉中心外的信息以防有值得捕捉的意外),但这角色还真适合她。这种题材拍成这样给一打我都看不腻…而且同样是口水歌,这三首歌比那个什么星期三星期鬼号称感动N万人的歌不是好多了吗…话说看完这片就忍不住想八一八国内某只名字跟猫有关的乐队…
我靠我不敢相信我给四星 虽然我一向难以抗拒拍人类如何告别 但我还是想不到自己竟然乐于被这部吸烟公路三角恋音乐小清新套路 转折生硬、结局破坏情调、情节乏陈可善、歌重复到头痛 难道我看不出吗???可是看跟成田凌一起road trip实在是太愉快了(不对) 有好多地方忍不住强行带入自己的经历 还年轻(?)的时候看过的live、排的队、挤在人群中看小偶像的兴奋 统统想起来了!最要命是还想到当年在live house看的卢凯彤 一不小心自作多情不能自己 啊 emo is not good…(远目)
siff22-05唯一觉得好的部分是流浪汉按摩那个故事那里,再回过头,已经是另一个人。歌还不错听,小松菜奈和成田凌实在好看。唉但是整部实在是太莫名其妙了。
谁敢坐在那把椅子上啊但是某天晚上那把椅子上坐了一个女人红色头发可能是那种陪酒女郎那个人看起来完全不在意只是理所当然地坐在椅子上让他给揉肩膀我就想 “啊 真好”那个女人比流浪汉更让我感动我既有想成为这样的人的憧憬也有无法成为的悔恨
长这么大没看过这么鸡巴难看的电影。还有,sometimes,3P是个好东西。
人在青春年少时为什么总喜欢一直一直地抽烟。乐队这种东西吧,说不清楚为什么它就一个接一个地解散了。
寡淡,以及别一首歌从头唱到尾啊喂
一个本质狗血的故事,被拍的像做梦一样,但点到即止的东西也都太浅了,就算是反复放歌,也立不住人物。话说,小松菜奈把痣给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