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roshima mon amor,Hanoi mon amor。
可以算纪录片。
战后的南北方言,隐含的冲突。
佛教地区的天主教堂,现实之后的梦境惊醒。
异乡他乡满目疮痍的土地,只有鬼神是梦魇之后的最终归宿,游荡在这些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孩子,老人惊醒的牛。
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想上亞洲,我常常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方式比喻亞洲。
在我的公式裡,這個電影離不開洪尚秀和畢贛,但和他聊天感觉可能范天安也沒有聽說過。
可能他的長鏡頭來源於他的短片,而他的短片也可能來源於陳英雄和其他歐洲短片,影像是如此的貧乏。
亞洲,泛亞洲,亞洲是中日韓電影優先的亞洲,而東亞優先,而伊朗東南亞在亞洲就屬於第三電影。
我們用亞洲的優先的視角來審視這些第三國家的電影,然後以受害者的視角在美國和法國取自己的東亞地位。
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在和导演沟通,我相信所有中文的影评也没有真正和导演的沟通,而是和不同的翻译在沟通。
这让我经常感觉回到了建国初期的一大批北大中文系老师翻译英文资料的时代,这也是我喜欢越南电影的感觉。
和范天安的翻译一起在凌晨1点的紐約地铁回家。
她说她自己也是住在一个天主教堂的村庄。
在一个以佛教为基础信仰的国家,天主教一种村庄和隐秘的方式存在。
可以把这部电影是想成一种在北京郊区的天主教村庄。
河内与西贡的想象实际上是城市之外郊区的想象,如果拍北京可以避开高楼大厦,那么拍越南也可以避开高楼大厦,这里的乡村不是bigan的乡村,不是贵州只有乡村的乡村,而是在metropolis,大都市环境之下有选择的乡村,以及有选择的作者家乡的天主教堂,这里的老人不是必干的老人,而是真正的越战之后子弹穿过胸膛的老人故事,这里最后的奶奶不是一个人民艺术家,是一个越南的国际巨星,所以他的单镜头时间给的特别长,而可以通过他们的北方方言里听到他们南方的遗迹,在南方听到这些战争和迁徙的声音,语言蕴含着冲突,这种冲突是方言给的,而不是前几天我听到的张律说的,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语言,每个人都能理解对方,这就是他的乌托邦。
即使每个人都能说自己的语言,但是我们怎么确定他们真的能理解对方呢?
其实我们都说同样的电影语言,我们怎么能明白的《路边野餐》以及越南不是贵州,谁又能明河内和西贡的区别呢?
我们除了乡村与乡村之外,电影语言甚至共同的语言和不共同的语言以及英文字幕都不能弥补人类之间的隔阂。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相同的只有在被禁止的河内纪录片节和被禁止的越南院线里,远在纽约给一两个异乡漂泊的人的一些慰藉。
尔人类的流忘是相通的。
我问翻译说很少见到你们越南电影,她说不是的,陈英雄之后再NYFF还有一场。
但是陈英雄要一个法语翻译,他不要越南语翻译,因为他已经入了法国籍拍法国片,演员是法国人,我跟他说我只喜欢陈英雄90年代的作品,她说是的,有些导演离开家乡久了,就不再是自己国家的人了,还好王兵感觉还是。
通过翻译看电影,一种迷失东京的感觉,好像一直在和翻译沟通,除了一两句关于河内和in act的单词,没有和导演语言相通,我问翻译在哪里上学,new school media,我说parsons离nyu很近,她停顿了半天说。
我想起来了,new school不是parsons。
长镜头太多了,看睡着了啊一直处于昏睡状态· 我以为他要给我看公鸡打鸣看30秒,结果它给我看了2、3分钟,全场人都笑了。
· “人不可能一直专注于灵魂”片头就30分钟,难怪它有3小时比较有记忆点的镜头:· 突然撞车·按摩·森林(突然明亮·废楼接吻·失恋KTV唱歌(那首歌还挺好听)
抒情别致的长镜头在城市和农村游刃有余巧妙穿梭,看完这部又想再看路边野餐。
故乡的记忆,故乡的魔幻,故乡的人与事在这样神乎奇技的镜头调度下有着天然的神秘与亲和力,像迷雾在笼罩后潮湿地飘进内心。
很喜欢的一个长镜是从很日常的农村小院开始,固定长镜,随后背后移动跟随主角骑着摩托载着小男孩,经过十字路口再驶进泥土窄路,途中向赶着水牛的农夫问路,到达老人家中时隔着晾晒的衣物和框景构图对着客厅上的二人,随后二人起身出画,只听到屋内对话而不见人,随着谈话的深入镜头缓慢前推至屋内对坐中近景。
老人出画,男主看电视时目光看到墙上的奖章,镜头跟随男主移动,男主凝视挂在墙上的奖章,老人翻出战争时期老物件叫男主过去看,男主出画,画面缓缓左移至屋内二人在看老物件(画面声音是老人在说着老物件的故事),男主摸着老人身上战争留下的伤疤,画面突然变暗,镜头右移至窗边,风吹起帘子和门窗的声音,配乐响起,同时有一只鸡跳到窗台上站着……
一部极致的慢电影,甚至是我所看过的所有当代电影里最为变态的。
概括他是邦哥或者毕赣的模仿者,大概率只是因为看不下去没话硬讲了。
所谓慢电影,并不是指的单纯的叙事少或者节奏慢。
慢只是手段,通过极致的慢与无意义,让理性在审美中逐渐失效,进而一步步消磨掉观众对叙事文本的期待。
而等到理性陷入睡眠,剩下的知觉感官便会失去束缚的进入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从而对极致的影像美以回应,得到审美愉悦。
惭愧,我最开始接触这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直接因为太累睡死,一觉睡到亮灯了,那也就遗憾错过了。
可能用中国话讲,就是「坐忘心斋」之后方能「澄怀味象」之类的?
我没那么懂老庄,但我想慢电影起作用的心理途径是类似的。
无论是邦哥,阿巴斯,蔡明亮还是某些时候的毕赣。
可能这种效应不是电影最主要的目的,但是或多或少大家都在通过种种手段,想着让观众一步步「入境入梦」。
而在如范天安这样极端的手段下,电影的本质显然已经彻底脱离叙事,纯粹的变成了审美享受。
我依然认为,这部电影可能是我见过最极致的一部了。
极致的无聊,困乏,也是极致的灵与美。
通过超长的长镜头魔法与拉满的混音,在越南的乡村与城镇中漫游,起初是无聊的,但随着理性陷入安眠,感官直接被暴露在这片热带景致之中。
这时,总算能感觉到那些长镜头的灵性了。
造型,调度,表演,音效,音乐——一切视听手段都指向于同样的目的,即一步步落入编织的境界里。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不只是导演要有这样的观念,而甚至类似于类型片的工业魔法一般,非常依赖于其对调动一切视听元素的能力。
那些所见所听,难以描述,也难以被阐释学所解释出什么隐喻。
但这就是慢电影的魔法,属于纯粹的大荧幕,或许也是真正接近电影影像本体的存在。
所有的星属于摄像、场景调度、调色、越南的风景。
关于这个小镇忧郁男文青返乡的故事实在给不了星。
电影的整个基调都让我想起《路边野餐》,但故事不如。
《路边野餐》的剧情更令我舒适的原因之一,是陈升更为明显的第三方视角。
他是一个引子,一个开口,一个镜头,他伴着浓重口音读出的诗词bgm引领观众走入潮湿的凯里,而不是带着强烈的立场(任何角度来说的立场)让观众看着他做这样那样的事情。
对比出本片男主的某些令我强烈出戏的剧情,无法切实“沉浸其中”。
女性角色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了三个象限:技师-娼妓;曾经的女友-少女;修女和母亲-圣母。
在大保健和男女主舌吻这两段剧情中,男性的主体意识实在过于强烈了。
花瓶里的金鱼、盯着镜头的水牛恐慌散开、雨夜里树上的白色蝴蝶、街头卖三万盾两个的bun mi、突突突的摩托车、清可见底的水潭,这些都很美,很真实。
在电影院里看到昏昏欲睡甚至偷偷睡过去两秒钟并不一定会对观影体验造成破坏性的打击,要睡不睡或者昏睡方醒的时候,大脑会超出平常清醒时的功能限制,对荧幕上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二次加工,让看电影这件事升级成了一种整体的感官体验,尤其在观看这样“闷”的电影时,那种滋味更加微妙,更加奇妙。
在电影过半刚好一个半小时的时候,荧幕里的一只公鸡打了十次鸣并和另一只公鸡打了一架,鸡叫唤醒了不少人,电影院里嗡嗡的,有些人在笑,有些人醒来留下来继续看,有些人则抱怨着离开了,很有趣。
开始看《金色茧房》的时候,确实做了很多心理预设,近三个小时的片长让我犹豫了一下下。
用了两天的时间才看完,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有事出门,我一定要一气呵成看完它的。
我喜欢这部闪现着灵光的电影处女作,一个男人的归乡之旅,牵扯出对于亲人与爱情,信仰与现实的诗意书写。
我真不觉得沉闷,反而享受长镜头带来的那种缓慢的沉浸感。
长镜头的设计调度,让潜藏在其中的情绪,研磨成了时光照进茧房里幽幽飘散的尘埃,沉浸陷落在这追寻自我的探索之旅。
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的朋友,车祸意外身亡的嫂子,脆弱离世的小鸟,失去的爱人,不见踪迹的哥哥......男主角在各种离别时刻中,探索着不同层面对于信仰的解读。
宿命感在信仰之中,成为了冥冥不可改变的现实。
这次回乡的旅程,远比他一开始想象的要困惑和艰难。
范天安的视听技巧非常纯熟,即便电影总让人想起阿彼察邦、毕赣的影子,但从形式之上的流畅观感,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一路不同视角城镇乡间的穿行,走入云雾之中,走入自我与乡土之间不堪回首的过去。
一路送别亲人也送别了自己,躺在河中最后的时刻,似乎是困惑开解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电影不光在形式上做得很精致,声音设计同样是电影情绪的重要表达。
雨声风声、禽鸣狗叫、隐隐传来的喧闹与机器声......一切都是在勾画现实与幻觉之间的梦幻呓语,让人物在慢的形式中,埋设了丰富的层次。
画面外车祸的巨响,暗夜里鸣响的闹钟,天台上淅沥嘀嗒的雨声.......就仿佛远山缠绕的云,蒙盖一切的雾,都在声音的映衬下变得情绪浓烈起来。
慢情绪的电影本身就是一则先锋的影像诗,在影像之中极尽视听的细腻展示,在不同情境中放大情绪细节,连通个人不同的解读空间。
寻找过程中的自我投射,变成两种想象与梦境的展示,一个是曾经美好却遗憾失去的爱情,一个是找不回来或已成神话的哥哥。
一切近乡情怯的煎熬之美,都宛如小火慢煨,像积雨云的倾泻欲动,如山间风声的隐约传音,是视觉与情绪的奇妙书写。
我一点都不觉得《金色茧房》观感沉闷,我反而遗憾不是大银幕来膜拜,这部只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导演似乎很喜欢在晦暗的框架中露出一片明亮绿景的镜头。
临近结尾的梦境里,镜头从木屋向窗外拍摄,对称构图中央是一片金色的稻谷,怀抱婴儿的Thien在那一刻拥有了神性,仿佛圣父圣子。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凌晨时他们捉着鸡在林中穿行,各自点起一根烟,树叶上的露水打湿了肩膀。
很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因为它的视听语言和我perceive世界的方式是相近的,一种与广大世界缓慢凝滞的对视,生活的无数种声音如风雨入耳。
在夜市摊子和澡堂里扣问上帝和信仰,在生活发展的同时经历空白。
甚至连在ktv里独自买醉睡去这种用滥的场景都让我体验到偶然迸发出强烈情感中的脆弱。
又或许正是这种滥俗的场景,笨拙的倒酒和沉默,才激起我生命失落体验的共鸣。
之后寻找哥哥的旅途就仿佛是某种醉极疲倦的幻梦,又或是一种忏罪追悟的朝圣。
他把身体浸在溪流里的那一刻像是某种反映真实的洗礼,一半在清净世界,一半在困顿人间。
那一刻万物的声音都渐渐远去,
电影总是不得不去对抗商业和资本的压力,然而由于电影制作成本的高昂,商业和资本仍然推动着电影的发展。
当在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制作电影,并且资本运作(尽管有时很不愉快)处于一个国营运作的系统里时,这种矛盾就会加深。
作为一个越南的电影制作人,范天安持续创作的作品都在探索越南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城市和国家中戏剧性的对比,以及在一个笃信罗马天主教的国家内各种无信仰和有信仰的人的状态。
导演:范天安编剧:范天安主演:黎风武/阮氏竹琼/阮盛/吴玉文类型:剧情制片国家/地区:越南 / 法国 / 新加坡 / 西班牙片长:179分钟文:Robert Koehler翻译/编辑:1900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这种两级的矛盾体现在现代人对事物、科技、娱乐活动、性的渴望,和对宗教、传统、义务和家庭的服从之中。
这种情况在范天安的第一部短片《哑默》(2018)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者在2018年的棕榈泉短片节上观看了该片的全球首映。
在他的第二部短片《意外不可收拾》(2019)中这种矛盾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该片是范天安在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首次亮相)。
《意外不可收拾》海报范天安非凡的长片首作——《金色茧房》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并获得了金摄影机奖。
然而我们当时不知道,《哑默》在西贡街头单镜头的场景是为后续长片的开场镜头进行的一次实验,而开场镜头的处理范天安早已构思完成。
这个开场镜头为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提供了许多关注点,亦即这部影片将作为一部复杂的梦幻电影的本质特征留待日后揭示。
《哑默》海报Thien(黎风武饰)与几个好友在足球场旁的露天咖啡馆闲逛,与此同时2018年世界杯正在举行(具体时间是6月16日)。
当他得知同桌的一位朋友正在变卖他所有的财产,从西贡到西部高原去追求“精神生活”时,他感到非常不安。
Thien知道这不是他朋友的问题,而是他自己需要一次精神的净化;就像他说:“信仰的存在是模棱两可的”——这既是影片的出发点,也是影片的基本哲学/美学立场。
和Pham一样,Thien也出生在农村,但是为了工作来到了西贡做一名婚礼摄影师。
一场简短的辩论引发了影片中人物之间唯一一次真正冲突(就像导演之前的短片中那样),直到一场银幕外的摩托车的事故打断了他们的对话。
这起事故是影片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事故的死者之一是Thien的嫂子Teresa,她五岁的儿子Dao被她的丈夫,也就是Thien的哥哥Tampa抛弃。
作为Dao唯一的亲人,Thien必须照顾好他,并且返回家乡为Teresa举行长达数天的一系列繁复的葬礼,同时,他希望能找到失散多年的弟弟。
Thien 在医院外的街道上捡到一只被遗弃的小麻雀,并把它带回自己的公寓,在那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 Dao(用纸牌戏法逗他开心,并很快就变成了真正的魔术表演)。
这是范天安全心拥抱象征主义、诗电影的早期范例,这与德莱叶、布努埃尔、安哲罗普洛斯、贝拉·塔尔这些前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片段误导了观众,让观众认为Thien拥有某种隐藏的能力,但从侧面反映了他爱的能力是真的。
随着摄影师 Dinh Duy Hung 的摄影机(耐心、善于观察、既固定又巧妙地移动)深思熟虑地追踪 Thien 回到家乡的过程,我们逐渐发现,这是一个真正追求情感的年轻人,也可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年轻人,他正在重新与失去的人、地方和思想建立联系。
同样明显的是,Thien 并不十分清楚该如何去做,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时间和缓慢的节奏完全是范天安的追求与Thien的有机组成部分。
虽然我们可以假设范天安的电影与西方的“童话”(Bildungsroman)相对应,但这最终被证明是一种粗略的比较,就像把范天安的电影比作蔡明亮(大量的水和雨)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鬼魂出现)的作品一样粗略。
Thien 的故事以电影的形式呈现,是经历、邂逅、倾听的积累,是个人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尤其是肮脏、拥挤、致命的西贡与笼罩在天堂般的雾气中的乡村之间的戏剧性对比,以及从黄牛到蝴蝶等各种生物的景象)。
以及影片最重要的过渡元素:从人们在世界杯热潮中悸动的社会活动片段,转变为积极的狂欢段落。
然而,就像 Thien 一开始提到的信仰一样,他的梦境在范天安巧妙的设计中也有些模糊不清。
这个土生土长的人回到家乡,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回忆,尤其是他的前女友Thao(阮氏竹琼饰),她现在是一所天主教学校的修女,Thien 在这所学校为 Dao 报名上课。
在影片最出彩的片段之一中,一个无形的镜头将我们带到了一栋废弃的砖楼,在那里,Thien徘徊在小镇的景色中与Thao一起谈心,讨论自己的未来计划。
Thao 身着便装, Thien 的神情却与此刻的动作一模一样;我们既是在倒叙,又是在回忆,时间的层叠既让 Thien 明白了他与唯一心爱的女人之间失去的东西,又代表了他目前所缺失的东西。
Thien缺少经历,他在与两位老人的会面中得到了提醒:一位是在葬礼上的越战老兵,另一位是路边汽修店里虔诚的天主教老妇人。
这两位老人分别代表了牺牲、奉献和智慧人生的不同含义。
这位女士的信仰使电影叙事完全回到了开头在咖啡馆的场景,正如她引用的《马可福音》第 8 章一样,这可以被理解为 Thien 的困境:“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
”Thien 决心不失去自己的灵魂,这与这部电影的导演的困境如出一辙,他在戛纳电影节上的成功使他与电影似乎不可避免地与利润动机联系在一起。
很难回忆起最近有哪部影片能在不显示自传性叙事策略的情况下,将导演和他们的中心人物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笔者认为,这种联系的部分是通过影片中不显眼、平静的摄影机(范天安曾说过他希望有一种“隐形”摄影机)和细微的形式触感而产生的。
这源于范在天安电影制作中的虔诚品质。
不过,虽然圣母玛利亚和其他天主教符号的标志性图像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国旗或其他国家权力象征的描绘,但它们并不意味着影片是字面上意义上的“天主教”。
虽然《金色茧房》通过一个真实的好撒玛利亚人和一个对某些人来说暗示着洗礼的结尾等场景广泛地引用了基督教思想,但如果从严格的宗教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就会限制这部雄心勃勃、博大精深的艺术作品。
Thien对灵魂的追求体现了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后撰写的开创性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的思想。
弗兰克认为,意义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和追求,是通过经历、苦难、损失、收获和时间的积累而获得的。
在范天安的影片中,观众对时间的体验最终与 Thien有时磕磕绊绊的追求相吻合,最终在静止(他的身体漂浮着,面朝天空)和流动的悬浮状态中结束,因为他漂浮的河水终将奔向大海。
Posted inCinema Scope Online,TIFF 2023原文链接:https://cinema-scope.com/cinema-scope-online/tiff-2023-inside-the-yellow-cocoon-shell-pham-thien-an-vietnam-singapore-france-spain-wavelengths/
周末下班直冲江南分馆,依然要吐槽一下两条道的常台高速,作为全国精致城建代表,晚上道路两旁即便是关门灯牌依然常亮不差钱的苏大强,真的不能多修一条吗?
言归正传,中国电影资料馆,全国唯二拥有的城市,周末寥寥数人,如果在上海,这样的场次不说爆满,上座率至少是有保障的,可是我转念一想,苏州难道差的是运营费用吗?
如今全国商业院线崩溃,艺术院线,玩儿的不就是个情怀嘛!
不过边上是个K房,就确实挺割裂的......这部电影是去年SIFF就想看的,真正意义上的3d环绕立体声,三面墙12个音箱,有2次我真的以为是外面的声音。
我对越南历史并不感兴趣,如果是中国出这样怀旧的片段更能共情,不免心生惋惜。
镜头语言丰富,配乐出彩,慢节奏,如路边野餐,神级魔术,夜光闹钟,金色茧房的意义,故乡就像母亲的大手,怀抱的温暖,人也许在经历生死后心变得温柔,失意不得志时与故乡联系尤为紧密,他需要疗伤,他需要充电,他需要勇气,他需要重新再出发。
东南亚还都挺喜欢神神秘秘的片子,搁在中国农村,可不会跟你讨论什么上帝,灵魂,基督教之类。
更可能的是今年的收成和儿子娶媳妇儿的家长里短。
驾驶舱迷雾蒙蒙的主观镜头,声画分离,安静到可怕,那一刻仿佛自己进入了越南,进入了电影。
幸亏没有太多梦境,蒙太奇,都是现实镜头,不然就吃不消了。
电影作品的如何呈现需要尊重导演,就像尊重omakase的主厨,字幕是延续是回味。
摄影美,苍葱翠绿。
故乡,愿找回自己。
睡了一觉起来发现才过了半个小时,与我期待的实在大相径庭,我本以为这个故事会讲更加当地的、针对的互动与孤独,但结果呈现的是一种十分普世的生死疑虑,甚至于讲述这种疑虑的视角是更加西方的宗教——不是指耶稣这个客体,而是围绕耶稣展开的问题与回答是西方的,甚至是英语dominant的传统。
映后Q&A导演说他选择这个视角是因为越南人在背井离乡中宗教信仰的破碎与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日常的话题,但电影中的宗教信仰看起来正统且权威,而我所期待的那种“乡土”“在地”则淹灭在这种权威的叙述里,成为非常orientalism的空镜景观。
每段主题的断裂太过强烈,我无法在一截一截的“托孤”“失恋”“问道”中串起脉络,而更致命的是在每一个段落里的镜头也几乎毫无讲述的能力,镜头调度就纯粹是移动镜头,突然的放大缩小有洪尚秀的影子,特写后一个移向别处的全景让我想起侯孝贤,但都是非常平庸地学习或者说模仿。
折磨观众耐心这点见仁见智,但对我来说确实很好睡且容易走神。
也有反思是否自己对这种“东方故事”抱有的期待也是一种orientalism,也是另一种景观化。
比如我所理解的“在地”也只是个人经验的集合与想象。
我自觉存在这个问题,但这部电影没有说服我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满足我的期待,而是它存在着我所理解的“缺陷”。
(以及最后实在无聊的时候开始刷票竟然刷到了洪尚秀,老天对我的弥补吗(?
融合了毕赣,顾晓刚,阿彼察邦,陈英雄风格的集大成者。在新南方电影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表达,创作出了属于越南土地自己的美学风格。
#ica the best present for today
@恋爱电影馆 以标题为分界点,从将衣着暴露的女性作为性感符号的城市进入了乡村,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小时的寻找灵魂的旅途。毫无节制的长镜头随美但也暴露了导演在表达层面的空洞。
睡睡醒醒下沒有覺得體感到3小時,可能故事的重量大約就1個半小時,不過確實很多鏡頭需要時間才能感受到魅力所在,如POV的車行霧中,男主走在山路遇見花與蝴蝶,都是真實的靈光。
并没有在刻意追求一些结构上的设计 更像是凭借本能而任由影像流动 作为情节向前发展象征的电动车(强势动作)被一次次的对话(弱势动作)打断 于是由此而呈现出一种剧情片结合了口述史纪录片的方法论 来自于过去明确的历史与模糊的记忆交杂混合成为似梦非梦的体验 热带地域在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中被落实它就是魔幻现实最完美的孕育母体
……我觉得,秀技术的人,应该学会克制。
好久没有见到这么出色的长镜头调度了,镜头语言层面的享受。内容层面可能还待重看才能理解,留下一星给理解后再来补上。
神马玩意儿,浪费绳命,呵呵
镜头设计还是挺稳的,就是声音设计一般般,后期配音效果过重。对比之下这部倒更能衬托出《路边野餐》的好了。
1.5分给摄影和声效,也给那些其他缺失的
SIFF26th第一场。黄浦。范天安从符号的选取到摄影母题都可以说是越南毕赣了:把圆形的或可旋转的物体(钟表、俯拍的鱼缸、可旋转的芒果架)作为牢笼的符号,并用环摇镜头模拟钟表指针来强化茧房的意象。如果放在毕赣的作品序列里进行比较,将会是《路边野餐》>《金色茧房》>《地球最后的夜晚》。
干瘪做作,平庸无聊。三小时里真的偶有几场有新意,实在不想再看亚洲乡镇男青年了。
塔尔可夫斯基和阿彼察邦是养活了多少“导演”啊~~~这个为毛会是金摄影机呢?
真的是这类影片中看过观感和情感都能有愉悦和有回应的片子了。一样的慢叙事和慢节奏,导演更会利用细节来叙事,也更会调度情绪。虽然后面就略显随意了,但绝对是瑕不掩瑜。处处存在的乡愁,让整体氛围充满迷茫感,让景和人和情都合一,就怎么看怎么顺利。这不比毕赣强多了!
1.5 2024SIFF第二场,多给的半星是开场戏的调度,确实起到了震场作用. 在无限期待下进入了冗长的越南乡村生活,无节制且无节奏的长镜头让本就沉闷的主题雪上加霜. 剧作讲究详略得当,不然和流水账无异. 另外对白让人想翻白眼:一个农村老太太是不会张口闭口灵魂、升天的!别和路边野餐比,毕赣顶多让人多吃几分钟苹果,不会对着公鸡拍5分钟打鸣的…
其实是跌宕起伏的三小时,每一个场景都完成的不错,尤其并不故弄玄虚这一点值得肯定。
2023戛纳电影节/导演毫无节制的将时间廉价化,不仅对观者造成极大的身心不适,也侧面表现出自身导演能力的极度低下……
滥用长镜头不知取舍是不对的,只有个别很惊艳,比方说在越来越浓的雾中骑行那段。长镜头也不是为了拍而拍,这部片的很多长镜头都完全没有意义,对电影本身只是伤害btw谁懂...3小时坐在中间这个破椅子上看无数长镜头,然后还要计算时间跑到车站赶921!!
太太慢了看不下去了
“鸡鸣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跟着电影,回了一次家。从普世大众的世界杯直播与大保健现场,抽身而出,奔赴处理死亡。携侄子归乡,吸入早已稀薄的记忆瘴气,云上日子,雾中风景,幻梦墓园。越南也有海拔,以至灵魂亦有高度差。唤醒沉睡观众的媒鸡,总来那套话术的老阿婆,翩跹的金色蝴蝶化蛹结茧,是谁跋山涉水,经过漫漶泥泞,只为投入那清浅溪涧的溘然长梦。而一个长镜头,一趟乡野骑行,水牛群与小铜鼓,一位老者,在模糊的天色中,化为清晰的面孔,讲完他的一生——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