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受创的也会苏醒,壳里的总会遇到阳光...
没传说的那么少
简单。就挺好。
somehow i feel it could have been deeper n stronger. worth to watch in theatre though.
一场自私的救赎,略平淡,略沉闷。
节奏有点太慢了...一个人走进院落的镜头硬生生从出现在门框到走出镜头还走得特别慢...也许是我这几天晚上都有些困.在电影院睡着了三四次- -.不过还是挺纯净的一部片.导演想说的都铺在路上了
我造诣不高。
太阳总是在左边,痛苦总是会和解。带着自责愧疚上路,说是寻找救赎亦是自我惩罚。其实故事简单生涩,但景别调度、构图运用和叙事语言的结合可以有效渲染人物的思想情绪。
画面好,但导演基本放弃了把控节奏,整体有点平,全靠风景和音乐撑
自我救赎的公路片,虽然节奏很慢,但是留下了很多给观众思考的时间。磕长头到拉萨的人确实值得敬佩。
毕设观影09。松太加处女作,一个字形容就是“糙”。导演刻意用这种粗糙的质感来表述这个杀母赎罪的残忍故事。藏民的信仰我真的看不懂了,途中偶遇的老人也总说些意味不明的话,最后青年又是如何放下看开的呢?总觉得影片一些地方少了,一些地方又多了。但中间闪现的两个时髦的“汉族人”倒也有趣。
理想的公路电影,暴走型公路电影,无需太多台词,靠环境氛围、人物表情、内在情绪来推进故事,气质接近格斯·范·桑特的《盖瑞》,但没那么简约。据说,男主角真的杀过人,家人看了此片,认为是在拍他们的故事,拍完此片不久,主角就莫名的失踪了。
就一个颓废青年朝圣自赎。结果被一不知生有何求的无聊老头的简单几句话所顿悟了。 这不是扯淡吗?
不懂欣赏
很没意思。莫名其妙的老头,莫名其妙的银装素裹后流眼泪…心灵就这样得到了释然,呸!镜头也不好看,为了表现镜头里行走的时间感,却舍弃了美感,不是说不行,只是至少也有办法两全其美。
另辟蹊径,聚焦于磕完长头从拉萨回乡的归途,没有人一下子就看淡生死,信仰也不解决所有问题,总之比起《冈仁波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藏文化中的生死观鲜明,风从头嚎到尾,有点脑壳疼~
松太加处女作相当强悍了。如何写“悲痛”和“赎罪”,本片给了一个绝好的例子。片子最厉害的地方莫过于完全把磕长头去拉萨放置在文本之外,转过来写磕完长头之后回家的故事(这么看[阿拉姜色]刚好是另一半的故事)。老人这条线的信息控制很精彩。松太加的剧作上比万玛才旦矛盾激烈多了……大全景/风景的用法。
之前看过冈仁波齐,这部又是另一种感觉,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误杀母亲的儿子不肯原谅自己回到故地,儿女成长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盼头,挺不错的慢节奏公路片
相比《河》更喜欢这部处女作。用时间和孩子消解痛苦。老僧人扮演的智者角色,似乎是心生的依靠。对罪孽的执念,缔造着下一轮罪孽。唯有向着太阳继续前行,到终点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大漠孤烟,西北风情,摄影也好看。对朝圣深入解剖,对比下来《冈仁波齐》的摆拍和留于表面就相形见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