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内心觉得很烦躁和愤怒,看完之后这股情绪也一直在心里。
这个小男孩的确不可爱,不聪明,做蠢事,骂脏话,但是好像也不足以让我这么愤怒,因为电影也细腻地刻画了他身为亚裔的敏感自卑和纠结,对那个时代的描写也很准确。
那我的愤怒来自哪里呢?
想了好几天,终于想明白了:我真的看够够够了顺直男群体(无论什么裔)的故事了!!!!
这么刻板印象的ABC顺直男故事被讲的还不够多吗????
还需要到了2024年再拍一部吗???
是谁还不知道ABC顺直男们成长的苦闷吗还???
是谁还想再了解更多一个家里被三个女性围着转的唯一的”香火”内心波澜???
谁还想再看姐姐主动和解,妈妈含泪说我放弃了我的梦想但是做你的妈妈我很骄傲,而这个儿子还在因为青春期叛逆一无是处的故事?????
看到了影评说是导演的半自传电影,oh my,拍的时候一定特别感动,一定觉得太先锋太主义了太细腻了吧真的不想再看这种男人视角的自我侧写自我感动了,天天把摄影机和聚光灯对着自己累不累啊,拍拍你妈妈你姐姐吧,no one cares about you, please
《弟弟》(Di Di)比我想象的要限制级很多,非常多的脏话,基本上属于R级青春片。
如果换成白人阵容,关于一个初中生叛逆、迷失自我等类似的内容之前也看过不少,但不知道为何换成了华裔主演之后,看着就更加有代入感,更加忧心。
是的,忧心是本片观看时的主要感受,虽然电影其实很多笑点,非常真实地反映了200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但是如果是作为母亲观看,肯定是担忧、痛心远远多于娱乐。
因为故事中的男孩的确走在误入歧途的危险边缘,并且说了很多让人听后伤心难过的话。
作为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平时与这些狐朋狗友交朋友,不务正业,说话很没有礼貌,相信没有人可以笑得出来。
虽然说影片只是讲述了成长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因为是基于导演本人的经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现在长大了,走出了那段叛逆时期,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没有浪费他的才华与青春。
他的母亲应该也是很骄傲。
可是,如果单看片中那段时期,作为他的母亲,是真的很辛苦也操了很多心。
这部电影里呈现的这位华裔母亲,真的受尽委屈,一直被婆婆责骂,儿女都不听话,还要被儿子看不起,让人看着相当难过。
陈冲演的这位母亲属于脾气相当温和、温柔贤良的,平时除了做家务外,丈夫长年不在家,还要养婆婆。
可是每次孩子闯祸、顶嘴,婆婆却总是骂媳妇,说是她没有教好孩子。
片中这样的段落出现了多次,无论是片中男孩与姐姐吵架、跟人打架,都是他妈妈被责骂。
可是到头来,孩子也从未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反而看不起他这位做家庭主妇的母亲。
即使父亲不在身边,孩子却还是更崇拜父亲,认为母亲什么都做不了。
有一段他与母亲的对话,讲真,坐在银幕外的我,听后真的火冒三丈,要是我确实一巴掌打下去了。
如有这样气人的孩子,要怎么办?
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一直在想的,也一直后怕的。
还好我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我也不是他母亲那样软弱的人,我是虎妈🐯。
即使这是一部讲述13岁男孩的故事,但作为母亲,实在难以不去站在母亲的立场看待这部电影。
大部分我在好莱坞采访过的华人导演都说自己不希望成为华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不要做医生和工程师,而是更希望追求自己的理想。
早年我也是理解,但之后随着年纪增长自己作为母亲,我开始明白,这些所谓的叛逆的梦想背后有着无数失望、心碎、担忧的父母。
如果你的孩子没能成为你心中理想的样子,要怎么办?
我只能说,为了不让自己遭遇像片中母亲一样的境遇,我至少做到了两点:1)少生孩子,一个不听话气人就够了,如果两个三个都如此,真心会被气死2)不要成为全职家庭主妇,不然不管你付出多少,最终你的孩子也会对你说:“你连钱都不争,你什么本事没有,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很多女性都以为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平时用爱和温柔对待孩子就可以得到回报,但这是大错特错的,就像本片中的母亲一样,无论你怎么做,最终孩子眼中还是更崇拜那些可以赚钱,做着很酷职业的人。
所以还是不要自我安慰,醒醒吧,没有人会真正尊重一个家庭主妇,包括你的孩子,他们绝对不会崇拜家庭主妇,只会崇拜事业成功的人。
养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事。
不要把任何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要期待你付出的爱都会有回报。
不过,我确实佩服导演可以把这些真实大胆地呈现出来,因为大部分的亚裔家庭都是家丑不外扬的类型。
我确实觉得电影本身拍得不错,很真实自然,是极少数可以让青少年说限制级语言、相当诚实的亚裔作品,所以我想应该在美国能获得不少好评。
但我只能说,虽然每个人都有青春期和叛逆期,但程度还是不同,照样也有很多听话、努力、完全不需要父母操碎心的好孩子。
这部也许讲述了导演的经历,但可能未必让很多亚裔父母共鸣。
看完本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希望我的孩子不会像片中这位男孩一样,我就阿弥陀佛了。
我有采访导演问了他他母亲对本片的看法。
他当然是说母亲很支持很喜欢,也说他很庆幸没有一个虎妈母亲。
巧合的是,我看完当时心里想的正好也是:“我很庆幸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如果我是你妈,那巴掌就打下去了。
”有什么样的母亲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子,我是坚信这点的。
当然处于礼貌我只说了谢谢哈哈。
其实每次看完一个R级青春片,我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如果有人记得,我曾经对2019年《Good Boys》那部电影的评价,也是曾经引发过一些争议。
其实《弟弟》就是《Good Boys》的华裔版。
当时很多人就觉得看一群小男孩说脏话很好笑,但我则不觉得,觉得很忧心,所以当时我对那部的评价显然在很多人眼中就是“爹味十足”。
但是我必须说,这种片子看得越多就知道,人与人的差距真的很大很大。
我属于那种我本人从小就是乖孩子、好孩子的人,所以我长大后成为母亲,我就是虎妈型。
我最讨厌的就是淘气、不听话的熊孩子。
所以如果我看一部关于熊孩子的电影,我当然会很有抵触感。
我不仅无法共情熊孩子本身,也很难共情他们的父母。
因为我和我的孩子以及我的父母就不可能是这样的,我们从“受精卵”阶段就注定会发育为另一种人。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是不同的家庭养不同的人。
而我偏偏是在影视界工作,所以我接触的比如导演、编剧、演员,大部分都是属于相当叛逆、自我、随心所欲的人,他们很多时候是有艺术才华,但不守规矩的。
因此根据这些人自己经历改编的内容,也同样会讲述这类人的经历和内心历程,这可能是我这类人不一定可以理解和共鸣的。
当我与导演交谈的时候,我就可以深刻体会,他的家庭与我的很不同,因此我只能试图去理解他的感受,但如果我无法共情也是希望能被理解的。
导演很不喜欢虎妈,所以在电影里调侃了虎妈。
而我不喜欢熊孩子,所以在我的评价里,显然永远都是不待见熊孩子的。
亚裔家庭在北美的融入异化过程,杂糅的元素很多,从姐弟吵闹出发揭露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从亚美交友中窥探不同种族人之间的排外或是理解,从男女交流里挖掘青春期懵懂的情感,从母子吵架内发现亚洲家庭的难言之隐。
看似要拍的东西很丰富,实则透露出叙事的羸弱。
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支棱不起庞大的话题,来了又去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摇摇晃晃,由于是通过弟弟视角展示,所以人物也都沾染上了他的主观色彩,看着别扭。
而且真正值得挖掘的姐姐和妈妈的故事成了边角料,虽说从弟弟出发看一个亚裔男孩的自卑青春期也有一定看点与讨论度,但老套的剧情和卑微的氛围看着沉闷。
不过导演的新鲜年轻的拍摄手法稍稍拯救了比较闷重的情节,给全片注入了一些活力,拍得闷就成了《年少日记》,拍得活就成了《弟弟》。
弟弟 (2024)6.7202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王湘圣 / 王鹿山 陈冲
我曾经认为,拍电影最重要的是真诚,只要创作者有颗真诚的心,无论是黎巴嫩贫民的故事还是印度大学生抗议,哪怕离得再远,文化背景再不相同,我都可以被故事里面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给打动,直到我看了王湘圣导演的长片首作:《弟弟》。
《弟弟》讲的是一个美国亚裔小男孩,在上初中之前的那个暑假,和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故事。
看到这个简介,相信大家脑子里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几个关键词:什么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少数族裔如何融入主流,以及一些个情窦初开和一些狭隘的性别观念,基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和这些关键词有关的议题,这部电影里都提到了,但整部电影看下来,我只有一个感受: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部电影拍的不好嘛?
恰恰相反,他的剪辑摄影调色我都非常喜欢,给人感觉很舒服;那是这部电影拍的不够真诚嘛?
也不是,你总不能说一部半自传体的电影拍的很假吧,那是人家真实的生活经历耶,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是喜欢不起来。
回看文章开头我提到的两个例子:《何以为家》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并不贫穷,所以我可以站在一个高位去代入一个悲天悯人的角色;《无知之夜》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她们完成了我们所做不到的事情,我作为一个观众是抽离出电影之外,感到对她们的羡慕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但是《弟弟》呢?
我是真正经历过和他一样的年纪,但我却没经历过任何一件他电影里出现的事情,所以我既无法代入,也无法抽离,只觉得拧巴。
首先是身份认同,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而作为一个从小就在中国大陆的主流环境中长大的我来说,被教育的是人人一样,所以当我看到主角作为亚裔小孩为了融入大家而强行和自己身上的独特性撇清界限的时候,我是理解不了的,因为在中国大陆,我们永远都被教育要和大家一样,但我们每个人都拼了命的想和别人不一样。
再来就是家庭矛盾,《弟弟》里弟弟一直对妈妈态度很差,但原因居然是弟弟觉得他妈妈什么也不做,又不赚钱什么的,只是个失败的艺术家,这让他感到很丢脸。
老实讲,前半段我是理解的,因为大部分的亚洲妈妈不都是这样负责打理家庭而不出去工作什么的,但因此去责怪她,觉得她是个loser?
对不起,即便再怎么青春期,再怎么叛逆,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这完全不make sense,完全就是为了冲突而冲突。
总体而言《弟弟》是一部看似集体回忆,但只要你的背景和电影里不一样的话,这将是一部略显无聊的普通家庭影像。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耐观影第40届圣丹斯电影节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本次影展有两部华语电影引起广泛关注。
一部是世界剧情片单元且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的由林见捷执导的《家庭简史》,目前首映口碑已经解放,被众多外国网友称“中国人自己的萨特本”。
另外一部是来自美国剧情片单元由王湘圣执导的《弟弟》,王湘圣导演刚凭借《奶奶跟外婆》入围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的名单,在看完《弟弟》便会发现这都是可以预见的。
《弟弟》是他的长片首作,讲述了在2008年高中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夏天,一个处于13岁青春期的台湾裔美国男孩学会了他的家人不能教他的东西:如何滑板,如何直面一切,以及如何爱自己的家人。
通过简介不难察觉出这是一部关于美籍亚裔男孩的成长故事。
既然是关于在美华裔的成长故事就固然离不开亚裔的生存现状和遭受的“冷眼旁观”。
但在《弟弟》中,王湘圣导演没有花大量篇幅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展现亚裔如何被歧视的现象,那种被漠视的观感或许来自弟弟这个角色自己的属性,即对自我身份不认同的自卑导致的蝴蝶效应。
因为他从内心不认可自己Asian American的身份,所以他对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是抗拒的态度,并且时刻带着“面具”生活。
他害怕自己被玩滑板的孩子们嘲笑所以称自己是half Asian;他害怕自己没法追到喜欢的女孩所以撒谎说自己看过《大白鲨》、《初恋的回忆》等女孩喜欢的电影;他在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也会刻意的避开Wangwang的名字,转而用Chris来介绍自己。
这样的“不真实”在片中比比皆是,导演很巧妙的把这些看似棘手的社会问题巧妙的变换视角同时以积极的角度去思考。
就像片名的暗藏玄机一样,《弟弟》的英文译名即拼音Didi,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定的自我身份认同。
虽然本片看似是以弟弟的成长故事为主线,但无论是解决身份认同问题的方法还是主题的本质其实都是以东亚家庭矛盾为核心的和解。
在这方面,《弟弟》的观感便很像早些年的国产家庭电影,它们大抵会讲述一些婆媳关系、更年期遇上青春期的故事。
《弟弟》套了这样的一层壳并加入移民等元素如法炮制了东亚家庭的矛盾。
导演展现矛盾的表现方式是语言的错位,在《坠落的审判》中女主角被迫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某种程度象征着一种失去话语权,在《弟弟》中英语和国语则是直观的表现矛盾和和解的武器。
在片中多次出现母亲和女儿、儿子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争吵,双方都能听懂又能各抒己见。
女儿在片子的大部分时间更是一句国语都没有说,她唯二讲国语的地方其中一个是帮弟弟打圆场的“我拉肚子了”第二句是送别时说的“拜拜,奶奶”。
语言的转变总是关于家庭和解的,当弟弟离家出走了一晚回家后妈妈与其交流也是英语和国语参半,妈妈讲出的那句英语“I am proud”也是母子达成和解的关键。
真实感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
得益于导演个人的成长经历,片子中的台词和生活细节都极富写实。
关于东亚家庭压力的婆媳争吵、在中餐馆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车库的补习班都无不映射着生活真实。
角色更是如此,奶奶的“这样对胃不好”“多吃水果”更是直接将观众拉进现实。
关于妈妈这个角色,陈冲的表演极为亮眼。
或许是个人生活相近的原因,她的表演是十分细腻的,无论是在表述自己从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不经意间向弟弟的朋友们介绍自己时说的我是Chris’ mother的微表情都是完整且动人的。
人物细节也同样离不开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
犹如《网络迷踪》般的桌面电影设计、手持DV和影像的相互结合、车内窗户开关的心理暗示…都在讲述在这暑假里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
所以回到开篇我提到的“这都是可以预见的”,王湘圣导演在《弟弟》中展现出来的真诚和真实是十分稀有的。
Didi(弟弟)既是一封写给移民父母的感人情书,也是对不确定的成年之路的审视.它时刻提醒观众,成长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往往是一样的。
2008是个好年。
Sean Wang在东湾的阳光下大口啃汉堡,跟印度裔狐朋狗友炸邻居信箱,扔松鼠尸体,跟不良少年一起滑滑板拍视频,坐妈妈开的旧凯美瑞,在车库里上老中私教补习班,翻暗恋女生的myspace主页,在AOL chatroom等她的回复会心跳加速,永远在跟姐姐妈妈哥们吵架,一拳把嘲弄自己的ABC撂倒,离家出走在Fremont游荡几个小时灰溜溜回家。
我在边家村的雾霾中大口啃孜然夹馍,跟汉中住校生们半夜翻墙去网吧,帮室友给他的MP4里下载A片,坐爸爸开的旧福克斯,做理综大练习卷子到晚上七点半,翻暗恋女生的QQ空间,跟她发一毛钱一条的短信会心跳加速,永远在背地里偷偷骂讨厌的老师,在两个室友干架的时候趁乱偷偷给自己讨厌的那个室友一肘子,每周末老老实实坐106路转59路回家。
2008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PicturHouse 看完最直观的感觉是真诚,影片的私密性很强,应该也是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电影中不光展现了文化差异下的自我认同,也用了极大篇幅展现了母亲这位一代移民的困境,感觉抛开美国的文化环境,就光看家庭的状态的塑造已经非常鲜活了,影片中大量的场景和台词似乎都发生在过我的生活中,所以很多时候感觉还是挺触动的。
电影的结尾没有像《契克》那样以一个极大程度的成长作为收尾,更多的展现的是一个平淡的现实,一切没有变好,生活还要继续。
电影中由几个主要角色所营造的环境实在太棒了,少数群体小孩构成最开始的小团体,脱离小团体后因为滑板摄像而加入的另一个小团体和家庭成员构成的团体,男主在之间呈现的变化非常的“真实”,印象最深的是前两个团体对于家庭这部分的态度,男主也多次迷失在自我认同的困境中。
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奶奶的老一代的劝诫与责怪,父亲的缺失,母亲这一代的关爱和教育方式,姐姐则可作为前行的叛逆者,而以弟弟箍眼作为一个时段的展现出了一个假期的成长。
陈冲的表演真的是好,感觉这已经算一个非常理想的母亲形象了,而且以弟弟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其实能明显感觉出导演对于母亲的困境的呈现。
电影的说教其实并不多,只是结尾那段略带一些,这个也是电影比较吸引人的地方,评级为15…跟死侍是一个评级。
视觉上,整体效果非常棒,镜头和剪辑都中规中矩,但构图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都是因为构图比较吸引人。
有一幕走在夜间的俯拍的构图像一张效果极佳的黑白摄影作品。
有几幕男主摄像机的视角有些奇怪,尤其是松鼠那段,不咋喜欢。
氪药后那部分的呈现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光环松鼠。
听觉上,收音效果很好,而且配乐的使用也不错,尤其是几处比较关键的情节的配乐使用,非常符合一部温情的青春电影的内容。
其实影片中出现的电影还是蛮多的,不算提的《ET》《星球大战》《初恋的回忆》,还有标记的《恋恋笔记本》,还有看那一幕炸信箱就让我想起了《蝴蝶效应》。
其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但还是很喜欢。
与伍思薇很像,所要表达 映射的现象也很类似,但我还是会更偏爱面子和真心半解。
你们亚裔导演对Joan也同样有偏爱面子里一闪而过的末代皇帝dv
真心半解里照片出境的Joan和Audrey以及酷似尊龙的父亲
弟弟里家里墙上挂满了Joan和Peter的结婚照和一家人的生活照
而且在这部里Joan又担任了制片人之一,Audrey也参与了制作
我好感谢你们如此爱她❤️弟弟和妈妈最后谈心那段最触动我,很想流泪,我甚至觉得Joan在这部片子里都没有去演,这就是她本人,她爱文婷文姗胜过一切,they are her dream,对弟弟说的那段话似乎是通过摄像机来说给文婷文姗的,尽管这部片子没有像面子和真心半解那样打动我,但这些与我而言都不重要了,已经足够了,我爱你们,我爱你,Joan❤️
电影《弟弟》(Dìdi)于2024年初在美国上映,由台裔美籍导演王湘圣执导。
这一部成长主题的喜剧电影,以13岁主人公弟弟为视角,记录了一名生活在美国加州社区的亚裔男孩在青春期的烦恼与收获。
看这部影片之前,其实我有一点担心自己无法带入或者难以共情,因为我在中国出生长大,而且我是女生。
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虽然我的性别和成长环境与弟弟如此不同,但在很多片段中我都能感同身受。
尤其是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奶奶、姐姐和妈妈,都具有东亚家庭的某些典型特征。
(一)奶奶第一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就是奶奶。
她最大的特点是爱唠叨,在饭桌上说弟弟的那番话让我瞬间代入了我自己的奶奶。
“你看他有多瘦啊,如果我不喂他,他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奶奶有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她只会劝弟弟吃饭长身体,对姐姐却不闻不问,饭桌上的姐姐仿佛是一个透明人。
弟弟每次犯错,奶奶通常都不会直接批评,而是转头去教育妈妈,也就是自己的儿媳。
在她看来,孙子闯了再大的祸,那也是说不得的,要怪只能怪儿媳没有教育好,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什么样的妈妈能让自己小孩的行为像这样?
”(二)姐姐姐姐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我还是想说几句。
在这个家庭中,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是带有些许敌意的,比如奶奶会训斥妈妈,会偏心弟弟,姐姐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而妈妈爱姐姐的方式又很令人窒息,经常以爱为名义去评价姐姐,且这种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一面是习惯性无视,一面是习惯性否定,姐姐的成长环境里缺少爱,缺少包容和鼓励,这或许是造成姐弟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妈妈继奶奶之后第二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她对孩子的爱是无孔不入的,密不透风的,让人难以喘息的。
她关心两个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起居到言行举止,她处处都会插手。
最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妈妈开车的时候突然放了个屁,弟弟问能不能把车窗打开,妈妈说车窗坏了,原本哈哈一笑就能过去的事情,妈妈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她用力吸气,想要替儿子把气味吸走。
妈妈的过度付出不仅让姐弟两个倍感压力,也让妈妈自己患得患失。
影片中的妈妈的本业是画画,但家庭的责任让她难以兼顾事业发展,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的爱,孩子们却并不领情,并且评价她“You are so asian.”由于父亲角色的常年缺失,妈妈在照顾家庭方面缺少助力,在与周围其他华人家庭的比较中也时常会感到自卑、抬不起头,再加上婆婆时不时对她精神打压,妈妈一直处在自我压抑、自信缺失的状态里。
直到弟弟的新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大方方地称赞起妈妈的画作,观众才第一次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惊喜的光芒,那是整部影片当中妈妈看起来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并且那种开心不源自于任何人,只属于她自己。
妈妈这个角色是典型的东亚式母亲的画像,包括她对弟弟说的话,也是我经常能从我妈妈口中听到的内容。
“你以为我想过这种日子吗?
我做这些还不全都是为了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孩子必须感恩,必须听话。
哪怕妈妈给予的爱是过度的,是让人不舒服的,是带有控制属性的,只要一切为了我,我就必须接受,否则就是不孝,就是不乖。
然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是探索世界的时候,是想要挣脱束缚的时候,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就在这里,孩子觉得委屈,妈妈觉得自己更委屈,在过度捆绑的亲子关系中,或许双方都已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之前早有听说的作品 今天Stalk一很欣赏的电影课同学的past ig story看到这部片 好吧 爱屋及乌 好奇屋及乌 凌晨四点硬撑着不睡觉 花6美金在apple tv租了全英文片源 第二天下午看完在纽约的看这片还挺能get到的 这学期的课被一堆白男白女围绕 进一步关注了思考了很多种族privilege和华裔的问题 哎电影很多细节挺到位的美式教育的部分 - 种族歧视 美高青少年gangster 派对文化 网络缩写 穿鞋进卧室 中英夹杂所杂的词中式家庭的部分 - 婆媳关系 姐弟关系 重男轻女 生活习俗 耳熟口音 攀比成绩 报补习班 强烈的传宗接代意识 长辈宠溺但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擅自做决定 家长关心成绩关心吃穿不关心心理健康 家庭内的中英对话各说各的语言但各能理解 夸张化的威胁要不是什么什么你就会怎样结果就会怎样整个家族就会怎样家长传统中国文化文化和家外美式文化的冲突让Wang-wang迷茫比如 甚至一堆美国经典电影都没看过 像换了个国家的活在自己的文化孤岛 那个年纪的他当然迷茫以及在外”不合时宜“的中式关怀 让孩子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是weirdo 而抗拒自己的asian identity 有时觉得 这些歧视不只针对亚裔 而是歧视那些看起来弱势的 内向的 保守的人们 刚好亚裔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他们这般的image 家里的宠溺男儿 对外唯唯诺诺 对待亚裔欺负一下顶俩反抗回去 回家对家里发脾气 哎但 啊啊啊一些妈妈奶奶说教的话真的拍得太真实了 真实得给我整ptsd了 已经代入了 我快看不下去了 很难想象这些话从白人家庭口里说出来什么既视感 应该很反差很搞笑虽然我不是abc所在的城市也够diverse 问题没那么严峻但很多地方还是能代入共鸣 比如也曾试图融入但融入不了一个集体 很难受 自己像weirdo还被排斥 abc和美国“主流”群体差距都这么大 我们成年后才来的留学生 差距就更大了 我身边那些美国人怎么看我的 代入一下真的截然不同的世界还没看过半就很震惊那个美国白男同学到底什么契机会看这部亚裔困境的电影 他之前拍摄电影的团队清一色纯白人他喜欢吗 他关心吗 他为什么加入ig story collection看后他能更好理解亚裔的处境吗 其他享受privileged的白人们能理解吗这部电影算是一部“宣传片”吗 like “不喊口号了 这一部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我们 代入一下 这就是我们的视角”(看完翻了一下剧组合照 那么多白人??
)当然 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DEI了更多亚裔更收放自如 如鱼得水了所以很多人说这部作品很脸谱化但作品在08年诶 DEI宣传还没那么强这部电影着实反映了一部分那个社会下的亚裔现状也够打动我 所以5/5
#Sundance2024# 很喜歡母親這條線,當年台灣去美國的很多家庭都是這樣,妻子在美國照料一切,丈夫留在台灣工作賺錢,《美國女孩》即是如此。片中有句台詞“弟弟就是媽媽的小李安,說不定哪天在奧斯卡獎台上還會感謝我嘞!”我想湘聖導演寫下這句對白的時候除了對自己的希望更多是對母親無悔付出的感激吧。“I am so proud.”😭
@恋爱电影馆俺们东亚人看东亚人的故事永远都会很容易代入共情,当然我还是更好奇在这种妈妈和婆婆同住父亲缺位奶奶重男轻女的华裔在美的姐姐到底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哇!
7分,开场饭桌戏就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三代人:电视机里放着张菲的综艺,暗示远在台湾的爸爸在家庭中的缺席;讲国语的奶奶夹菜给弟弟吃,嘴里唠叨的都是传统过时的东亚价值观;中英文夹杂的妈妈两边呵护弟弟与姐姐,温柔体贴,同时也道出姐姐即将离去读大学的信息;而到了姐弟俩,既有东亚家庭那种互损互看不惯的姐弟关系,但吵架时嘴里标出的脏话是whore condom之类的词汇,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ABC,但在之后的剧情,弟弟又经历了亚裔少年那种典型而独特的青春成长。(跟美国女孩挺像的,叙事很散,靠导演回忆和细腻真挚串起成长故事,不过这种独立小成本在制作水平上跟过往人生、米纳里还是有所差距,不一定能入奥斯卡眼,但要是报名金马的话,多项入围不成问题,至少陈冲的金马女配稳了)
身份认同和成长阵痛同时进行。
太一般了,想表达得很多但呈现出来的东西很浅显。东亚家庭、亚裔身份,母亲、姐姐、朋友、喜欢的女孩,有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感觉,可惜每条线都浅尝辄止,讲了那么多关系最后场景居然只是停留在吃饭,真的很难被打动啊甚至觉得莫名其妙。母亲的形象过于单薄,而且陈演得也有点奇怪,整体都处于只为儿子服务的被动之中完全抛弃了主体性,导致儿子与母亲这条主线很散乱。看下来除了青春期的尴尬就只有令人不适的自我中心感…唯一觉得可爱的竟然是奶奶这个角色。
BIFF2024#3.5谁说赵梦的弟弟是wjk的,笑死我了。
美国亚裔男孩成长困境,导演的私人故事,真诚自然,但对于青春成长题材来说缺少亮点。小男主不错~
试图结合华裔美国电影常见的家庭/代际冲突主题以及千禧年前后加州青春电影的街头文化风格。《弟弟》是半部复古媒介的桌面电影,试图再现Y2K前后初代社交软件平台的媒介吸引力,这种乐观主义愿景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养主义:即时常上线的千禧一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成长所必需的一切技能,或通过DV影像从事更为私密、民主化的电影创作,尽管这种记忆仍然是虚假的,被润饰的。但很可惜,《弟弟》对于以上一切方向的探索都并未深入,所有的转折与和解都是突兀的,也并未呈现———鉴于影片基于导演的真实回忆———东亚家庭令人窒息的痛苦,一种无法摆脱的微观秦政的阴影。
没什么期待但是竟然有点惊喜。虽然可以说是新意有限但是青春期不都这样吗,好笑的地方很好细腻的地方很细腻……看到UCLA/UCSD的那个对话我一个人在影院中爆笑。不过终于我们这代人已经到了在影院中看可以激起如此怀旧感的成长电影了吗!
All 13 yo know is to be mean to their mom, yelling at home, and lie
清新,但这段个体记忆还不足以迸发巨大魅力。
七分,近几年常出现的在美华裔身份认同的题材的片子,这次视角对准了青春期的小男孩。总体还不错吧,结尾收的有点草率,感觉到最后导演也没有找到所谓的“身份”。
一个剥去亚裔身份也成立的coming of age故事。导演似乎意识不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式独生子被妈妈姐姐奶奶用爱包围下享受的privilege。
像一本没有太多评价或者粉饰的成长日记,真诚动人,直击人心。 3000mile里温柔关切的母亲,HAGS里的夏日友情,Sunday中沉默无言的少年心事,在长片里都有了更细致的面貌,勾勒出一个亚裔男孩苦涩而温暖的别样青春。真是未来可期!
谁在关心……
《奶奶跟外婆》就很喜欢,这部更好。即便是内地的青春片,也拍不到这般共鸣,那种浑身插满尖刺而又觉得外界只有利剑相对的青春期,想抓住旧人,但旧人成了一夜错落的影子,想抓住新人,但新人成了削足适履的容器,于是百般不对,千般懊恼,万般苦痛,再等一瞬山光水色悉数敞亮,那千帆过了万重山就是过了,过不了的,也就那样了。那是成长极其别扭的过程。陈冲几段轻柔说话,把母亲一角的爱与憾转得悠扬绵远,给人莫大的暖与痛。
0+/10 索然无味的观影体验,站在所有好看的青春片的反面-没有讲好故事的天分,也做不到好好讲故事的本分,全程都像一个过气YouTuber强迫你去观看他的视频合集,what can I say?因其无法专注于“自我”本身,于是陈冲饰演的母亲这条线成为重要的分支,否则根本凑不成一部长片的体量(现在的90分钟都很勉强),既要拓展对家庭议题的关照又要完成抒情的职责,反观我们的主人公深陷最庸俗的“成长”泥潭里出不来,除了占尽在美华裔的好处,本片毫无任何可圈可点的部分也无任何惊喜可言。
#Sundance2024# 抛开妈妈的背景和几句跟亚裔相关的台词,这个故事放到任何一个族裔身上都可以吧(?)。全片最东亚的场景就是在餐馆吃鱼,对面妈妈暗搓搓地说UCSD也还不错吧那一部分。这些青春看得有点太多了,我都看逆反了。我觉得导演如果把这个片子拍成一部纯桌面电影或者手持dv叙事,说不定还挺有趣的。
还在拍这种陈旧1.0叙事且毫无亮点,enough!
简直刻板陈旧到掉牙 2024年了还在拍亚裔男孩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