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对风格的持守就是给安哲影迷的最大惊喜。
因此观看安哲的新片有多重乐趣。
比如你可以从中辨识哪些地方又出现了安哲标签式的元素,不时有旧友重逢的喜悦。
要是看多了哭哭啼啼,不妨关注那面墙,那里有Jim Morrison, Bob Marley, Lou Reed, Che Guevara……,或者想想结尾对乔伊斯《死者》的回应。
引言:在记忆的迷宫中《时光之尘》(The Hours)是迈克尔·克莱蒙特(Michael Cunningham)执导的一部关于记忆、存在和时间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
影片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如何在各自的生活中寻找自我和面对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时光之尘》的叙事结构、角色发展以及主题意义,揭示电影如何通过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呈现出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叙事结构: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时光之尘》采用了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叙事结构,分别讲述了1941年、1951年和2001年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还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 194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故事在1941年的时间线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由妮可·基德曼饰演)是一位患有抑郁症的作家,正在努力完成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伍尔夫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
1951年:劳拉·布朗的故事在1951年的时间线中,劳拉·布朗(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是一位家庭主妇,生活在一个看似完美的郊区。
然而,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开始寻找自我和寻求解脱。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是这一部分的核心。
2001年:克拉丽莎·沃恩的故事在2001年的时间线中,克拉丽莎·沃恩(由朱丽安·摩尔饰演)是一位成功的出版商,正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
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克拉丽莎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
角色发展:记忆与存在的交织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伍尔夫的内心挣扎和对写作的热爱。
伍尔夫的故事线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劳拉·布朗劳拉·布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非常自然和真实,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
劳拉的故事线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克拉丽莎·沃恩克拉丽莎·沃恩是一个成功但内心空虚的角色,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朱丽安·摩尔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克拉丽莎的内心挣扎和对过去的回忆。
克拉丽莎的故事线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主题意义:记忆与存在的探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记忆与现实的交织。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叙事结构,探讨了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存在与意义的探索《时光之尘》探讨了存在与意义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影片通过这种探索,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
时间与记忆的循环《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时间与记忆的循环。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展示,探讨了时间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结论:记忆与存在的永恒主题《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探讨了记忆与存在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探讨,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
《时光之尘》不仅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存在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的电影。
通过这种探讨,影片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自身生活和存在的深刻反思,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影片美丽画面和深刻主题,还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意义。
导演搜集母亲信件,信件组成一个三角恋故事:1)分离:母亲与父亲因左派运动而流放分离,母亲被叔叔照顾;2)再聚:母亲与父亲团圆,叔叔不时来看。
最终叔叔投河,母亲不久去世。
记得四年前看塔尔科夫斯基的《乡愁》,电影镜头的空阔浩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淡化叙述,凸显意境,使得电影如梦如诗般幽深迷幻。
今天看安哲罗普洛斯的《时光之尘》,也使我有这样相似的感觉。
但不同的是,更史诗电影的恢弘气势,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见证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斯大林逝世、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柏林墙的倒塌;地域跨度也非常广阔,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罗马到柏林,从纽约到雅典。
虽然如此,但影片并没有流于一般史诗电影的场面恢弘而忽略人物内心的把握及探索,而是以历史为背景,甚至有意淡化这一背景,将人物置于飘渺如云雾的灰蓝色镜头中,一如人物无法掌控自身的命运,只能随时代之河流走。
伊莲 雅各布,水样气质的女子,曾经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手中如蓝莲花般绽放。
《云上的日子》里也有不俗表现,寂静而圣洁(可惜曲高和寡,这个女演员在国人心目中远不如布兰妮、LADY GAGA之流来的深入人心)。
今年来很少听闻她的影讯,以为她隐居世外了,不想今天在这部电影里偶遇,美人迟暮,气质依然(不过我怎么觉得她长得越来越像芳妮 阿当了呢)。
伊莲饰演的女主人公,在历史的洪流里,一生如浮萍漂泊不定,遭遇了诸多苦痛,活生生和两任恋人、儿子分离,再聚首,已是鹤发鸡皮。
伊莲被流放西伯利亚时的恋人,犹太人雅各布,在她落难时与她相依为命,十多年后,当他们重获自由,却因为要找寻各自的过往而不得不分离,又一个十多年过去,步履蹒跚的老人再度相遇,在街头跳起了那支他们分别时共舞的犹太民歌,老泪纵横。
雅各布在见了伊莲最后一面后,痛苦地跳入了汹涌了江水中。
是的,时光流淌,人总是想向前看,可是过往总把人狠狠拉扯,让人无力反抗。
雅各布终于明白,他无法忘怀过去,无法忘怀伊莲,此生只能深陷对过往恋恋不舍的痛苦之中。
伊莲的儿子,影片中的男主人公,A,眼神忧郁,童年被迫和母亲分离,寄人篱下。
长大后成了一名导演,他想把母亲的故事拍成电影,并创作了电影的主题音乐,也就是整部影片穿插始末的钢琴曲,深情而伤感,一如整部电影的忧伤潜流。
A的生活,也被过往所牵绊,痛苦始终相伴他左右,抑郁症的女儿屡屡濒临自杀边缘,深爱的前妻,也因为无法理解他而远离,他孤独地聆听着那首曲子,恍惚地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火车边,母亲的身影向他走来,他终于可以扑进母亲温暖的怀抱……影片的末尾,雪花漫舞在灰色柏林上空,地面又是一片雪白(每次生离死别,地面都是白雪皑皑),镜头里两个人物又开始奔跑(奔跑这一动作也出现过多次),似乎是种隐喻:时光从未停留,匆匆的脚步也拽不住时光的流走,漫天的大雪也掩盖不了那逝去的一切美好。
一部意蕴深刻的欧洲文艺片,还有很多镜头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比如A站在废弃的片场,满地的碎电视机,还有一个折翼的天使图案,等等。
朋友们,有空也看看这部别致的电影吧。
安哲的新片dust of time有着非常美的译名,我也没有特别看片的先机,这小农村的艺术院线现在上映的是只有美国人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搞个音乐歌手传记就是艺术片的《crazy heart》。
所以看的也是之前透出来不知到版本片源和只有电影中对应非英文外语的英文字幕,看得非常吃力,一旦英文对话设计到历史和人名就开始搞晕乎了,何况这个片子走得又是和之前《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一样的叙事路线,现实回忆梦境三代人的穿插,导致看完片子后也只了解个故事走向,对于里面的背景设置也只存在于自己对欧洲历史的印象。
对于总结安哲的电影,没有比寻找的旅途这个词语更适合的了,他所有的电影中,追寻都是他电影人物的命运和事态的走向,这个片子也不意外,从开头过去时态中二战后东欧国家的动荡中男主追寻恋人,到现实时代中他们的儿子寻找着自己离家出走的女儿,这两条线就这样交织起来,现实中已经变成花甲老夫妻的妻子多年后和当年情人重逢,过去时态中两人在逃离塞尔维亚之后的无奈的分离,这一切由于女主角伊莲娜一人饰演横跨少女到老妇的设置而衔接起来,她的过去,现实,回忆和梦境,都交织起,形成了安哲最爱的设定,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下的落叶般不由自主的颠簸。
对于现在和过去的交接,和《尤》一样安哲主要还是用镜头的拉近拉远加上背景音乐的变化来处理,于通常的快闪剪切相比要显得无缝和从容的多,比如说现实中丈夫回到当年与妻子重逢的柏林的酒吧,在旁边的时间标签提示下,他走入酒吧,背景是零散的酒保和顾客,背景是流行音乐(中文歌哦),镜头跟随着老人,拉近到画面只有框住他为止,然后背景音乐的渐淡和旁人声音消失,在酒保女以店要打样为名赶老人走无果离去,他走向角落的感情,开始弹奏,一曲后就情绪自然切换到过去,画面外妻子当年发狂砸碎酒杯的声音,但是画面中一直只有他,跟随走到酒吧门口,然后从画面走进妻子,两人对话。
其实这只是安哲利用空间构图的不完整和背景音乐的变化创造出在同一个长镜头中完成时空变化的技巧,这几乎成了他电影中一个个性标志,对于他新片来说,风格和手法上他依旧是如此的固执,没有丝毫改变,似乎减少了一些外景的长镜头多了室内狭小空间中的片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拍片资金的渐渐捉襟见肘。
依然网络了一堆一流的演员,Willem Dafoe, Irene jacob。
但是由于过于注重整个历史背景,安哲片中的人物角色仿佛只是身躯加上他自己的思想,而没有原来演员的性格,达富这个音乐家的角色设定和《尤》中哈维饰演的角色没有区别,唯一的闪光也只在他和自己女友亲热无果后无力地瘫倒,和当年哈维只有在目睹回忆中家人被屠杀后找回了自己标志性的绝望的嚎叫一样。
至于之前在老K的《红》,还有《云上的日子》里灵气动人的绝色女子,在安哲片子也只能透过苗条的身材回味下当年的风采。
当然此外,片子的原声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即便是时代气息的音乐,广场中悼念斯大林的《国际歌》,和新年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没有比这些更适合的了。
稍微多几句无关的话,在安哲片子从,个人觉得,总体上最好的《流浪艺人》,个人最喜欢的是《雾中风景》,技术层面最好的还是《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个人感觉,在《永恒的一天》梦圆金棕榈之后,安哲开始更加的个人化,丝毫不再讨巧评论口味和市场需求。
但同时,他的片子中的变化也越来缺乏,本来就不多个人情绪化的抒情片段被更严肃的思考说取代。
曾经伯格曼批评布鲁耐尔觉得他一生只拍了一种电影,而安哲风格固定后的看点越发的缺少,当初柏林电影节甚至以水平太超过了为理由让《哭泣的绿地》一奖未得,《时光之尘》的资金有一部分又来自希腊国家的资助,在不参加一线电影节后市场难免堪忧, 真的希望他在之后的岁月里,还能够一直有充分的资金来拍他想拍的电影。
男人入睡时,女人跟雅各布举杯,敬美好的旧时光。
女人入睡时,男人跟雅各布举杯,敬美好的新世纪。
雅各布说,活在过去里,却无法再回头。
这仅对我而言,才是事实。
我不会泪流成河。
悲伤时,我会想起艾蕾妮。
一个人,远远离去。
雅各布带走了一切,诠释着另一种永恒。
西奥为此,献上了特别的泪水:“水从我掌心滴答,有那条河的味道。
”。
广场上,军队离去。
留下唏嘘的人群,如同漂浮在空中的落叶。
然后,人群也慢慢散去。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支持真理,就如同我们的制度不支持信誉,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不支持真实。
”。
我们在虚无中彼此依偎,彼此消磨。
而空旷的广场,盛开着爱情,孕育着生命。
一段特别的历史,孕育纯粹、美丽至极的伟大情感,极尽浪漫只能事。
爱情让我们忽视时间,而时间却没能让我们遗忘爱情。
时间的长河,流淌着不变的旋律。
在湍急的河流中,他们短暂的相爱,长久地守候。
正如开头孩子的独白,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会结束。
拂拭尘封旧时光的灰尘,他们就会如梦境般进入你真实的生活。
一切永远不会结束。
如果你牵对了那只手,那么带他回你们湍急的河流。
那里流淌着永恒的旋律,带你穿越时空,慰寄新的、旧的美好时光。
以詩畫交疊的緩慢鏡頭見稱的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生命卻諷刺地終結在高速的摩托車撞擊中。
他透過影象向世人呈現的另一個希臘,則穿越危機,跨進永恆的人文世界。
如果我踏向另一方的邊界,我的一生將會有著怎麼樣的變化?
——當我在一九九九年於馬其頓與科索沃接壤的邊境採訪時,一位前來戰火之地尋親的德籍阿爾巴尼亞裔人這樣問。
我有點愕然,這不正是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巴爾幹半島三部曲」某個情節嗎?
命運巧妙安排了我在安氏出事前一個月(安氏於一月二十三日遇上交通意外喪生,終年七十六歲),與他在雅典相遇。
我告訴了他這個邊境的故事。
同時,我也坦白向他說,他的電影啟發我展開一場永無止盡的採訪之旅,也是一趟不斷尋覓的生命旅程,並從巴爾幹半島開始。
穿越戰亂、專政、佔領、漂泊、流徙、生離與死別,並跨過一重又一重的邊境,然後問:甚麼時候才可以回家?
但歸鄉後卻又重新出走。
在這裏,我不禁再問,甚麼是邊界?
除了地理的邊界,還有意識形態的邊界、心靈的邊界、愛情、友情、親情、一切的邊界。
就像安氏「巴爾幹半島三部曲」中的《鸛鳥踟躕》,希臘與土耳其邊界之間的兩岸聯親卻只能隔水相望,河水滔滔,偶爾傳來槍響,還有軍車與軍人的影子。
只能靜默舉行的婚禮在緩慢的鏡頭裏流瀉出一抹悲情,天地悠悠,以萬物為芻狗。
此時,我又想到在《永恒與一天》(Eternity and a Day)中,阿爾巴尼亞邊境鐵絲網上懸掛著的人,在現實與超現實的交錯下,蒼生受盡政治的作弄,令人無語。
還有,那好幾個騎著自行車的色雨衣客,多次在安氏的電影中出現,似乎與劇情無關,但又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總是預示著某些事情的發生。
或許,根本就沒有人可以預示甚麼,也沒有人可以指示甚麼。
還記得《霧中風景》裏,工人們從海中撈起的巨大手掌嗎?
原本指引方向的手指也斷裂了。
究竟這隻手掌屬於誰人?
這不得不使人聯想到《尤里西斯生命之旅》(Ulysess' Gaze),已肢解的列寧雕像在船上不知會被運向何方,理想世界遙不可及。
在紛擾的歷史、殘酷的政治下,剩下一個又一個的個體,在安氏的長鏡頭下踽踽而行,亦詩亦畫,悲喜交纏,當中有古希臘神話式的意象。
事實上,安氏被喻為當代希臘的荷馬。
安哲羅普洛斯的眼神銳利深邃,他凝望著我,聆聽我講述他的作品,本來木無表情的臉上,逐漸綻放一點笑容,終於開口回應我,說:「巴爾幹半島的悲劇一直纏繞著我這一代希臘人。
」我情不自禁哼起他的電影配樂師Eleni Karaindrou有如天籟的音樂,他滿臉高興,拍一拍我的肩膊,一切盡在不言中,正如他的電影。
在希臘,當我提起安哲羅普洛斯,年輕的希臘人便會奇怪地問我:「你怎能忍受他的緩慢節拍?
」他們說,希臘人對安氏仍然尊敬,他依舊享有盛譽,但他們認為他的電影已有點過時,而希臘的年輕影評人、媒體不時對他批評一番,表現得不友善。
難怪他得知我是記者時,似有保留。
及後大家的距離拉近,他才好奇問我,為何來到希臘,特別是當天晚上的文人聚會?
我表示,命運中似有呼喚。
雅典市中心有一家書店酒吧,叫Crime and Art bar(罪惡藝術酒吧),名字奇怪。
原來這書店酒吧承包了希臘知名作家彼祖斯.馬加尼斯(Petros Markaris)的所有作品,由於他擅長書寫罪惡,酒吧也因而得名。
彼祖斯也是安哲羅普洛斯的合作老夥伴,他們共同編寫和創作了多個電影劇本。
十二月初,當我踏進「罪惡藝術酒吧」,準備參加彼祖斯的新書發布會派對,才發現安哲羅普洛斯也是座上客。
彼祖斯的新書觸及目前的希臘經濟危機,講述政客與有錢人犯罪心理學,這就是安氏未完成的新作《另一片海》(The Other Sea)的劇目藍本?
批評安氏電影過時是說不過去的,他的作品經常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游走,呈現出遼闊的歷史、空間、時間與生命。
從早期的《三六年歲月》到遺作《另一片海》,再從獨裁到民主,但政治換湯不換藥,一樣滋生貪瀆行賄與謊言欺詐。
他說,在這個時代,甚麼歐債和危機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歸根到底,最大的問題乃是人心價值的失落。
安氏希望通過電影,重拾這些失落的價值。
而他的電影,再不僅是電影,也是哲學與詩歌。
從與他相遇,到與他道別,令我這一次希臘之旅,在他的帶領下跨越了生死邊界。
正如他生前曾改寫艾略特的詩句:「每一次在一團模糊的感覺中開始新的冒險,向無法言說的事物發動襲擊,去尋找那已經失去的東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循環往復……結束,就是我的開始。
」除了債務與混帳的政治外,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希臘,是人文的希臘,也是我們共同追求的人文的世界。
■
彷如全心贯注的仪式般延展的长镜头,是我最初观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印象,在他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雾茫茫,彷如制造隔离于真实历史之外的异度空间,供片中角色行走。
在他的最后遗作《时光之尘》里,穿过浓雾,A(威廉·达福)与年轻时的母亲相见,而母亲在咖啡馆见到了当年的患难爱人雅各布(布鲁诺·甘茨),A在穿针引线过程中成为了当年与今日连同的纽带,这与他本人的导演身份形成了似乎来自冥冥的对照。
安哲的电影充满诗情,但绝不晦涩,不仅因为其镜头中所呈现的与现实密切的切近,更因他往往直接观照希腊现代史。
《时光之尘》也许是这种意图投射最为明显的一部,片中若干关键场景的时间点,甚至放在全球史的坐标里都算得上重大:斯大林去世、柏林墙倒塌、新千年到来。
影片里的A是希腊裔美国人,飞到罗马,要拍完关于父母过往故事的电影,而他的父母于希腊内战后的苏联蒙难,母亲与老友雅各布又同时在1970年代被释放到奥地利边境,多重复杂的地缘与政治图谱在飘零的人物身上反复碾压。
《时光之尘》讲述A的自我实现,亦直陈一段绵延数十年而未成事实的三角恋情展开,甚至借助上一代与这一代人的视角,打量少女艾雷妮(A的母亲与女儿同名)置身千禧年前夕的新世代。
影片多重视角纵横交织,似乎试图彻底贯通惨痛历史与阵痛现实。
影片上映于2009年初,安哲拍摄此片是否亦在回应其时正被次贷危机肆虐的世界,犹未可知,但电影文本自身似乎提供了唾手可得的对照通路。
刚刚于年初去世的布鲁诺·甘茨在片中饰演的雅各布在一场暂时告别的戏中灵光乍现,苍老的身体试图起舞,告离曾经同患难挚爱之人的愁绪,已经从当年在边境线分别之时的满腔惆怅变为安静淡泊。
甘茨晚年最出色的角色当属《帝国的毁灭》里的希特勒,而在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等作品里,则贡献出与《时光之尘》异曲同工的表演,将“演出”本身游离在常规剧情之外,从而抽离剧情本身单纯的叙事意义,上升到令观众灵魂出窍的程度。
《时光之尘》打破现实的时间线条,甘茨也成为达福之外,第二位连接历史的重要人物,他在客房中的话非常明确表明了角色(其实是创作者)对置身时空的不信任与放任自流,似乎记忆从来没有主动离开,而是不断充装于新旧时刻,寻找最佳的停歇点。
冷战之后,千禧之后,甚至直到如今,历史从未如福山所言终结过,恰如安哲电影里平缓移动的长镜头,尽管被剪切掉,但充盈的余味,其实永远都不会散去。
如同周而复始的冷冽世间。
安哲罗普洛斯的第十五部长片,同时也是他的“希腊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不幸在四年后因摩托车事故去世,使得整个三部曲未能完成。
因此,时间之尘(2008)成为他留世的最后作品之一(除去合拍片 无形世界(2012))。
这一遗憾让人联想到其他几位电影大师在职业生涯末期的未竟之作:伯格曼的 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塔可夫斯基的 怀乡(1983)、黑泽明的 梦(1990)——它们都未能成为导演生涯的真正总结。
而相比之下,安哲罗普洛斯的结局似乎更令人惋惜。
观看 时间之尘(2008)时,我深感悲伤,尤其是在曾经对安哲罗普洛斯抱有极高期待的情况下。
他的导演才华早在其处女作 广播(1968)中便已展露无遗——惊人的长镜头调度与演员走位令人惊叹。
随后,他创作出一部几乎可与罗西里尼相提并论的史诗三部曲,但在 亚历山大大帝(1980)之后,安哲罗普洛斯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复杂精致转向简练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朴素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剧作层面,也影响了他的影像语言:长镜头大幅减少,他标志性的 360 度摇镜也逐渐淡化。
然而,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负面的。
尽管他的后期作品中,雾中风景(1988)和 鹳鸟踟蹰(1991)显得过于刻意,但他在 养蜂人(1986)和 哭泣的草原(2004)中,通过减少技巧性的运用,反而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电影表达。
然而,我仍宁愿沉浸在他早期作品那种神秘主义的风格中,而不愿面对这种“电影的简化”如何让他的叙事陷入停滞,甚至带来某种矫揉造作的刻意感。
遗憾的是,我认为这是一条对他职业生涯而言近乎自毁的道路。
尽管安哲罗普洛斯无疑具有卓越的才华,能够与诸多电影大师产生对话——如借鉴安东尼奥尼的“负空间”或扬楚的长镜头风格——但在对 360 度摇镜的极致运用上,他的确达到了高度。
然而,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相比,他显然走得更远,但若与塔可夫斯基相较,又似乎未能达到同样的高度。
这正是我在观看 时间之尘(2008)时的感受——作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几乎丧失了个人风格,而剧作也显得过分刻意。
不得不遗憾地说,这部电影仿佛是“时间的尘埃”,笼罩了安哲罗普洛斯整个十五部作品的电影遗产。
但至少,他曾为世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野和美学,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影瞬间。
安哲罗普洛斯,继续着“追寻”的主题,还是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
两小时的片长相比安氏以往的作品显得更为简约,而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安氏也在进行着转变。
“the third wing”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第一次出现在屏幕里是在一间狼藉的屋子里,遍地都是被损毁的电视机,满地的碎玻璃,镜头一点点的往外拉,红色地毯上是一个天使正用手尝试着抓住身边的第三只翅膀,天使大喊:“希望之翼”。
这一主旨很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的片段里,艾蕾妮送别儿子时用手触碰着车窗,雅各布自裁时的那双手,艾蕾妮昏倒在桌边的那双手,斯拜罗斯在片尾搀住小艾蕾妮的手(其他的记不清了)。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晨醒来时,水从我的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两条故事主线,第一是倒叙艾蕾妮多舛的一生,涉及了革命,流浪,爱情。
爱情是一个核心,围绕着展开的是雅各布对艾蕾妮的追逐,艾蕾妮对斯拜罗斯的追逐,但不止是爱,就如斯拜罗斯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倒叙中斯拜罗斯始终是以一个背影对着镜头的(除了片头火车车窗上的倒影),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里,有轨电车的车厢里镜头从他的背影慢慢摇往窗外广场上一整个人群的背影,而这一整群人即将面对的是斯大林去世的消息,面对着一个信仰的破灭。
斯拜罗斯要面对的是什么,直到89年的那晚在酒吧里弹奏完婚礼进行曲之后,他说“斯拜罗斯,你愿意娶艾蕾妮为妻吗,是的我愿意,艾蕾妮,你愿意嫁给斯拜罗斯吗?
”,第一次,他面向镜头,而那一刻,镜头里出现的已是一个白发的老者,一段延宕已久的爱,自己延宕了的一生。
雅各布,更为悲剧的一个人物,追逐着一段不可能的爱,放弃了以色列来到纽约,最终还是跳向了水中。
导演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表现公寓里那段的离别,年迈的雅各布依靠着门楣咆哮着“不要走”,年迈的艾蕾妮只是吻了他一下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这发生在二十多年前,而对于雅各布,每一刻都不曾忘却。
两段爱情都超越了爱情本身,触及到的是人生,也是主题里的“希望之翼”。
第二条主线是现实里的小艾蕾妮的流浪,对于绝望中的救赎。
情节处理上也相对简约,最后是老艾蕾妮拉住了小艾蕾妮的手,一边在重复着“我想死、我想死”,一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
又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手法,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实则是紧密重合着的,经历过政治迫害的老艾蕾妮势必有绝望的时刻,小艾蕾妮也注定有一场坎坷的路途,省去很多胶片,却又让观众意犹未尽。
对于情感的控制也依旧完美,从没有煽情的画面,只是用最朴素的镜头来展示人生,唯一一次带有渲染气氛的是艾蕾妮母子相会的那一段,浓雾里,一个缓慢的旋转镜头,道尽一切。
希望之翼,我们总是伸出手,努力地去触及它,片尾斯拜罗斯牵着小艾蕾妮的手向前奔跑,背景依旧是苍白的浓雾,却多少透出了温暖。
Nothing ended, Nothing ever ends. 连带着,也带出了下一部的主题:eternal return。
安哲罗普洛斯,我们还能看你多少部电影。
剧情反转不意外,意外的是一片真情流露
太烂了
没抑郁的还是不要看了
母爱是很感人的,最后顾美华出来说阿妈怎么还会有假吗,特别的打动人,马浚伟还是放进了太多东西,幻想这个情节完全不用,反而模糊了要表达的情感,有顾美华这样的好演员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对戏都是动人的,片尾曲是当年马浚伟自己创作的给妈妈的倦,依旧很动听。
除了馬浚偉,幾位主要演員的台詞都不是很好;有幾個場景我甚至覺得有點尷尬;馬浚偉明明唱歌ok的,但為什麼會把主題曲《赤子》唱成這樣……兩星給馬浚偉,源於對他的喜愛以及演技,不能再多了
马生跟很多初学者一样拥有很丰富的表达欲望,但是我相信马生多几部戏的磨练后能学会怎么把欲望收起来。
豆瓣这次时长又不准了,看的97分钟版,最后他妈的独白那里如果配上基基的“爱得太迟”就完美了
没有一些生活经历的估计看不下去,没有一定年岁的估计看了也没什么感觉。剪得有点碎,没看介绍直接看片的,开头会以为是惊悚片。
冲着顾美华看的,但真的太让人失望了
有点太用力了
马浚伟执导主演,真的是很好看的电影。
2020的杀手是除了用同一个拍摄现场还同一块木板打头吗。。。(感觉是故意的
真情感加一星。
中年马浚伟+老年顾美华,爱了爱了,除了精神分裂拍成惊悚片有点不爱,其他都可以。癌症的医疗选择和丧亲,应该还有更多空间。
每个人都有父母,都会面临生离死别的那一天。才华横溢清俊出尘的香港著名艺人马浚伟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生前约死后》如约看上了。影片有着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很感动!!! 如何面对生死,如何走出愧疚自责? 如何释怀放下?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学会珍惜! 爱要及时! 生活总是充满了希望的,柳暗花明别有天! 我看有评论没有共鸣的,没有打动到你的,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你能体会马导的用心的! 而且有些细节,你不用心体会走马观花又如何能体会得到!?支持好电影!!!
主题100分,但表达要加油。还是谢谢关怀的心意。
小玄子的演技很惊艳。同样是追忆亲人,相较LHY,我们更喜欢这样的娓娓道来。
理解是主创的亲身经历,花费很多心血想去拍好。但是拖沓的电视剧苦情戏码,真的不好看。
再 見 不 再 會
从影片角度我打四星,因为短评分太低还是希望能拉高一点。认真思考过生死的人,就可以感受到这部片里的表达是十分丰富的。不足的就是对结构的把握,以及女医生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