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关注很久一直没有来得及看,一直以来对这种类似题材很感兴趣,有拔高的说法这是小丑的续集,看完后还是比较失望的,一切都在预期内,对于权利和上层阶级的刻画还是特别刻板,可以说是以视觉奇观为主作者表达为辅的电影,还是以权贵白人阶级切入,重事件轻人物,没有一个人物是立得住的非常单薄。
要是说优点,还是对于看了很多歌颂运动甚至暴动的电影尤其是韩国的主旋律电影,它很好的表现了真正的暴动的过程,至少把家丁伙同暴徒打地主抄家这个动作拍出来了,可惜暴动结束后来反映人性部分的段落就显得冗长和无聊,前后两个部分的割裂感非常严重,也没有把导演想表达的说清楚。
作为一个反映暴动的电影,震撼和冲击没有看《杀戮演绎》强烈,如果对墨西哥种族隔离不了解的观众很容易带入我们历史上也发生过得事件,在我看来不交代暴动的成因是不满足的,或许是原住民对旧日侵略者的反击吧。
一、隔壁街区暴乱都控制不住了,他们还欢天喜地的开party?
“敏感、谨慎”不应该是食物链上层动物的天性么?
即使个体疏忽,但它们可是一个信息互通的集群啊。
对比咱这小区,刚开始闹流感,有条件的家庭就把子女送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小区了——不应该是这种操作么?
二、这女主的行为处事如此不识大体,完全不是一个富家子女应该有的样子。
他们会肆意妄为、会闯祸……但是,在“向下兼容”这个原则问题上,想法应该和家庭、朋友是一致的。
三、再退一步讲,有信用卡、能手机转账、有司机……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救助。
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用最省事的步骤达到同样的结果,亲力亲为绝不是有钱人的处事方法。
这是我看电影开头时,感觉迷惑的地方。
即使后面的情节再怎么写实、反转、震撼,初始条件不成立,那它也是个虚构的——这是编故事的常用手法,就好比“霸道总裁死活就爱一低保户”的开篇,后面再怎么情路坎坷、荡气回肠,那也是脱离现实的闹剧。
当然,不排除个例,但既然是个例,那影片就不应该冠名为“新秩序”,顶多算一个“新手段”。
虽然是虚构的,但又很有真实感。
1. 深肤色的穷人暴动场面很真实,就是打砸抢。
哪有什么推翻压迫获得解放的崇高目的和正义驱动,那都是后人们为了某些政治目的牵强附会硬套上去的。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不打砸抢还不如在家混吃等死。
2. 富人和穷人就是天然对立,社会财富蛋糕就那么大,你切多了别人必然就少了,哪怕两个群体里各有一些少数可以相互理解的,但改变不了大环境。
平时大家可以相安无事互相礼貌性问好,一旦穷人们有机会了,必然会对富人们施以最大的恶意。
3. 拉美特色,军方权力不受限制。
原西班牙语系地区独立以后,基本上都陷入一个看不到头的无限循环:民选政府腐败->人民抗议暴动->军方接管军政府独裁->被民选政府推翻->民选政府腐败->人民抗议暴动->军方接管军政府独裁。。。
在这个无限循环里,军方的权力越来越大,既表面上讨好富人,又暗地里挑唆穷人,自己坐收渔利。
4. 在乱局中,没有善恶之分也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无论穷富,太天真的人都活不长。
5. 影片的结局是最大的亮点,富家女新娘自以为被救了,还擦掉额头上的数字,结果还是被击毙在保姆家,而帮助救她的保姆一家,儿子被嫁祸成枪手击毙,保姆则被当作绑匪处以绞刑。
最后国歌响起,将军和政客们在一起观看行刑并憧憬美好未来。
墨西哥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暴动不知道,但在东南亚某最大的岛国这样的情节一点也不陌生,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看了一圈影评都没有敢提及当年惨案的,可见是多么的讳莫如深。
1998年5月,该国军方鼓动贫穷的原住民暴动,让原住民把怒火发在无辜的华商身上,奸淫掳掠死伤无数,后来还是美帝媒体揭露暴行,引来国际社会舆论压力,然后国该政客和军方才假模假样出兵“平乱”,同时还借机敲诈了华商们巨额的“保护费”。
本片如果换个肤色和国旗,那就是货真价实的纪录片了。
戛纳展映的时候就听到对这部影片的一片叫好声,后来陆陆续续又读到一些对它的批评,终于在芝加哥电影节的线上展映得以欣赏。
影片开头是赤裸的涂着绿色油漆的女性,然后是家具被扔下楼的镜头,再然后我们在医院和街头又看到绿色油漆。
医院里病人被赶走,一位老人收到了医生的transfer note,告诉他准备20万比索去另一家医院。
另外一边,新人正在跳舞,随后他们从各位亲朋好友手里接过礼金。
来宾之中不乏军方大佬。
所有人都在等待法官的到来。
新娘的妈妈负责保管钱,也最先发现家里水龙头开始流绿色的水——一个家里有问题的信号,但她告诉丈夫的时候,水又变成了正常的颜色。
这之后她一次一次检查水的颜色,每一次我都以为水会是绿色,但每一次都是正常的。
一个被泼了绿色油漆的人随后出现,但她擦去油漆,寻苏融入到庆祝中。
好像外面的一切都无关紧要。
之前医院里的老人来到婚礼现场。
所有人都穿正装。
除去保安Philipo没有穿西服外套以外,只有老人没有穿正装。
他八年前在这工作,侄子和妹妹也在这工作,想来借钱给妻子治病。
新娘的妈妈收了无数现金,但没有从礼金里拿出一些给他,而是选择向各种人要零钱凑了些给他。
老人和新娘最亲,新娘想要给他拿钱,但发现保险箱密码只有她妈妈知道。
她拿了信用卡想要给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于是就叫了老人的侄子和她一起去送信用卡。
此时,迟到的法官终于到了。
和她一起到的,还有准备开始looting的人们。
第一反应自然是叫来保安Philipo,但没穿西服外套的Philipo当然和盛装打扮的老爷太太们不是一伙的:他开了第一枪打中一人的脚,又胁迫新娘的母亲打开保险柜,再打爆她的头。
与此同时,新娘和老人的侄子正在路上,仿佛躲过一劫。
第一部分结束,进度条过了大概1/3. 如果只在这里结束,分明就是一个更直白的墨西哥版寄生虫,但这部电影并不是。
第一部分的亮点在于节奏把握得好,每个人都给了足够多的信息——足以让杀戮开始的时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衣服是电影给观众最大的剧透:新人和宾客盛装出席,保安只穿了衬衣没有穿外套,普通佣人穿着佣人的装束,looting的人穿得休闲运动,借钱的老人穿了米色夹克,老人的侄子和妹妹穿了没那么贵气的西服和裙子,真正的大佬也穿了低调的西服。
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演员的服饰里进行了铺垫。
第一部分的故事——街头抗议、虚伪的富人、底层的反抗、looting——就像是今天的新闻:虽然设定在墨西哥,但可能是美国,也可能是泰国。
第二部分就开始乌托邦起来——倒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因为真实的事件中这部分通常不被人所知,被人所知的也总是修改过的版本——在第二部分里,导演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想象的国家状态。
第二部分的开始是这样的:街头恢复了平静——比以往都平静多了——军人在街道巡逻、在富人家门口站岗,看不到抗议者。
但是,任何想要走上街头的人,比如说老人的侄子,都会被迅速制服。
侄子说自己家里有个大小姐,军人说,我帮你把她送回去——他们自然没有。
这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并不是第二部分的亮点。
第二部分的故事像是现在,更像是过去,也可能是未来。
街道封锁,出入需要凭证、工作需要凭证,这是2020年所有人都经历的——不论你在美国、法国还是中国——所以我说像是现在。
底层抗议演变为coup,这像是埃及,也像是土耳其。
同时,因为所有这些事情在过去上演过或者现在进行着,它们也都可能发生在将来的任何一天。
这是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它把观众带进了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点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寓言。
我在观看时,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这到底在哪?
这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空里,观众可能是任何一个人:富人、军人、诚恳的打工者、病人、looting的人。
在这个流动的时空里,每个人在选择面前都做了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似乎不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局。
正是这种感觉让人震撼。
墨西哥电影《新秩序》,曾获得去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穷人暴动,打劫富人。
衙门坐收渔利,重新洗牌。
看别人的电影,常想自己的故事。
当年李鸿章与八国签约,合伙屠戮拳民。
卑微不代表善良,热情不代表正义。
愚昧无知,力量最弱。
墨西哥电影《新秩序》,曾获得去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穷人暴动,打劫富人。
衙门坐收渔利,重新洗牌。
看别人的电影,常想自己的故事。
当年李鸿章与八国签约,合伙屠戮拳民。
卑微不代表善良,热情不代表正义。
愚昧无知,力量最弱。
极力称赞这部片子的,就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这是在警告穷人不能暴乱吗?
毛主席没有领导穷人革命成功吗?
穷人只暴乱才有出路,才能建立新秩序;这部影片把一个军方的人物描述的只手遮天;完全就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低级口味,他们知道贫富差距越大他们就越不安全,他们的不安全感导致了他支持认同这部电影。
在墨城住了五年,对墨西哥有复杂感情,才来看这部片子。
拍摄地Pedregal就是我之前住的地区,主角一家的别墅也在上下班路上经过的Nube街上,还真是挺怀念的。
本身对拉美电影一直不抱特别期待,因为西语圈的通病,像ROMA那种文艺范还行,但讲故事不是他们擅长,但结果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真是个大棋局!
和拉美大部分国家很像,墨西哥贫富分化极为严重,墨城周边贫民窟极为震撼,漫山遍野的法外之地,上层民众的奢华和底层的辛苦不易随处可见,上层很多是有欧洲血统,金发碧眼,经常出入健身房、交际场,底层土著血统更多,没钱没时间运动保养,又矮又胖。
记得当时住在pedregal,每周请钟点工打扫卫生,阿姨每次来都要穿越极为拥堵(甚于北京)的墨西哥城给几户人家做家务,早上5点要出门,非常辛苦,而垄断阶级的人坐拥天量财富,阶层间泾渭分明,且矛盾无法调和。
阶级矛盾中的一个重要悖论是,在诸如墨西哥这样不安全的国家,富人是需要守护自己财富的,所以别墅区能看到高高的围墙和电网,富人出门乘坐防弹车,有保镖护卫,其居住的街区也经常有警察巡逻。
然而,这些保镖、佣人、底层警察却往往也是穷人出身,富人们用以保护自身的工具,竟然也是穷人!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穷人造反没事,一群可能也还好,如果大批大批的穷人造反会怎样?
这是其中一点。
再来说说军方。
按照墨西哥宪法,军队不能参与市域管理,这部分全部由市警、联邦警察或者国民警卫队guardia civil负责,除非有重大暴乱,军队力量才能介入社会事务。
因此可以合理猜测,影片开头的暴乱是军队介入的重要借口。
大家看完了就会知道最大的boss是谁。
这是个两头吃的大棋局,贫民、富人通吃,既要以此压榨富人,挤出油水,也要压迫穷人,打造新秩序,并让穷人最后背上社会动荡的大锅。
影片所映射的值得深思,也是拉美社会动荡的反映,一切是以贫富分化而起,由底层运动为推力,贫民被煽动进而暴动,富人被攻击被消灭,但最后由军队来掌管一切,去打造一个新秩序,而这个新秩序中,贫民和富人都无能为力,只能接受。
拉美国家的恶性循环,其背后似乎永远遵循这样一个逻辑,不是吗?
对女主人痛下杀手的保安,满脸喜悦抢夺主人家财物的女佣,杀死孕妇,杀死新娘(将军和幕后黑手都熟悉这个女孩),杀死无辜的女佣及其儿子。
相比较稍显飘渺的新秩序,混乱释放的人性更加可怕,不必感叹坏人变老了。
善良的人,根本活不长。
本以为在看完三部华语片后的威尼斯电影节就这样准备划上句号了。
但事实证明,我再次低估电影节的魅力所在了,不到最后一刻,随时会有爆点出现。
我们只需安心等待,总会出现,或早或晚,就像今天。
上午,就像这几天每天的往常,坐船从主岛去电影宫,路上一边处理前一天发布的许鞍华导演访谈信息一边整理下午王晶导演的访谈提纲。
然后走进电影宫准备观看倒数第三场主竞赛影片,这是一部墨西哥影片,叫做《新秩序》
对该片完全没有期待,因为导演米歇尔·弗兰克的上一部作品《艾普尔的女儿》虽然在戛纳获得一种关注奖项,但是影片本身没有什么意思。
然而却被这部突如其来的电影炸到半空,久久无法落地。
甚至都没注意到首场结束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众媒体人的大喊声。
这部影片描述的是在墨西哥一个上流社会家庭在举行婚礼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意外事件并由此事件所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后来被朋友问及为何感觉这部电影带给你这么大震撼,比去年的金棕榈《寄生虫》,金狮《小丑》以及今年柏林的爆点《DAU》呢。
虽然这些类型电影是无法放到一起刻意对比的,我依然会觉得这部影片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那几部。
这部影片时长88分钟,很紧凑的把《寄生虫》的穷富阶层对立,《小丑》中的反社会暴乱,以及《DAU》中的性虐羞辱场面凑齐了。
除此之外,导演通过一次次的情节反转不停让观众感受智商被碾压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跟看诺兰的《信条》还不同,因为《信条》里的各种概念是超出人类现有认知范围,而这部电影里面所发生的一切都看似合理,在可控范围内,却一而再,再而三失控。
前一秒钟你刚觉得可以把悬着的心放下了,紧接着的下一秒会吓得你目瞪口呆。
这种接连失控会诱发观众内心的恐惧,所以很多人看完都说吓出了一身冷汗。
其次,这部电影打破了以往对于跨越阶层,力争上流的固有观念,如《寄生虫》里穷人对富人的艳羡,借用豆瓣评论里的一句话,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不管身处何种阶层,都是不安全的,因为里面除了底层和中产之外,还包含了高层统治阶级,而正是发生在统治阶级身上的意外事件将一切不安全感无限放大。
再次,导演将这个故事放到一个架空的时代,这样就可以更加肆意的展示阶级斗争和暴力政变,也可以让剧情的走向更加富有戏剧化。
而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所营造出的真实感让这些内心明明知道这是一个虚幻场景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还是会沉浸其中,无时无刻不会觉得里面的一切都会发生在自己生活的当下。
看完上午场,我立即又订了下午两点的第二场,后来发现如此操作的不止我一人。
在二刷的时候,我发现影片开始的前十分钟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描述婚礼的群演场面,这里面其实交代了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这些关系都是和后续情节相关联的。
另一点新发现是导演的镜头语言很绝妙,当他希望让观众看到并记住某个人的时候,在场景中无论有多少人出现,观众的视线都会被那个关键的人物所吸引,这种吸引并不是通过夸张的动作或艳丽的服饰。
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在威尼斯之后会到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做评审团成员,《新秩序》同时会在西班牙展映,此外这部电影也同时入选了TIFF多伦多影展,下周会在北美放映。
如果幸运的你恰好在这两个城市,那很推荐去看一下这部影片。
军队捉了这么多富人,是怎么抓到的?
去哪里抓到的?
穷人只是抢富人的财物,又或者直接杀掉富人泄恨,但穷人并没有绑架富人,所以当军警在扫荡穷人的时候,不可能会有这么多富人走在大街上,所以这些军人是从那里掳走的富人?
如果是明着来到人家家里去抓人,那涉及这么多人,这么多个家庭,根本不可能不知道是军队做的,实际上电影根本没交代清楚,所以其实他的桥段设计很不合理,就像一开始女主想跑出来,军队也已经封路了,这时其实女主往回开回家的话,虽然会遭遇穷人的暴劫,但起码都会与她大哥与丈夫一样能存活下来,也没见军队敢公然扫荡他们家或者到他们家抓人,所以实际上如果女主不离开的话,根本就不会有最后的结局,在家中是不会被军队抓的,所以我不明白这些军队究竟是从哪里抓来的那么多的富人?
如果都只是在路上碰巧抓的,肯定当时的路上最多就只有那些穷人暴徒而已,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富人的。
恐怖
根本没什么新秩序,穷人一时造反到头来依旧富人当道。当权者下了一手栽赃嫁祸的好棋
【D】确实是很典型的CJB电影哇!就基本没有任何可以勾起你思考欲望的东西,逮到什么“阶级”“政权”“暴力”等元素就使劲往片子里面塞,什么批判、寓言统统不存在,就是纯粹展现导演个人感官癖好的“剥削电影”。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片真的有什么值得细看的镜头语言吗?说的难听点在如此贫瘠的影像下也就只能拿猎奇尺度画面来撑场了。真是可笑,里子空空如也,却还要装作自己是尖锐的时代阶级寓言。讲真,要是这片再做作一点,其恶心人的程度不会亚于《唐探3》的。
只有85分钟(除掉片头片尾的花絮不到80分钟!),非常紧凑。
除了艾丽莎的手术,其他都挺好的。
前半段还像那么回事,挺刺激。后面乱七八糟!
电影中那直接、露骨的批判和展现颇有墨西哥电影的精髓,在开篇导演就用色彩制造对立,在一副抽象画中,各种色彩似乎和谐共存,但实际上它们却彼此冲突,在富人阶层吝啬与高傲的背景下,富家子弟们纸醉金迷,富人被先入为主地放在了对立面,所以当抗议者到来时,这场打破秩序的、以下犯上的革命变得如此酣畅淋漓,但实际上抗议者们却成为了被利用的靶子,在幕后的掌握权力和军队的国家机器才是真正的大魔王,他们才是对这个新秩序有着绝对话语权的人,所以结尾那出人意料的反转也就显得稀松平常了,因为这个世界千百年来似乎都是以这种模式在运转着,根本不存在什么新秩序,这只是权力与欲望本身的合谋,暴力与偏见的战争,在反思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层的意义上,这部电影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吧
没有道德、没有正义、没有真相。
观感极度不适,充满暴力跋扈却没有任何真知灼见,反乌托邦?反社会吧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第一部米歇尔弗兰克观影,未来社会,无政府主义,新旧秩序,墨西哥城120天,耶稣怀有怜悯之心仍被钉在十字架上,上帝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希望,被富人和上层找来背锅的穷苦人,好人不一定会有好报,少数人的梦想,寄生美丽且赤裸的新秩序。
看这种片子就非常的心痛,这就是所谓的新秩序吗?是人命如草芥,法治到底在哪里?
太意淫了,暴力可能不会这么演进,对于能发挥效力的极权来说,其目标依然是长久稳定,若不稳定,则意味着权力已经崩溃。技巧也很平常,若要增加镜头的恐惧感,故事不长,为何不一镜到底呢?
好像前因后果都可以删去(反正也几乎没有),这就是暴力爽片,只是主角变成了受虐方,怎么狠怎么来,是不是墨西哥人骨子里就这么野?
非常反乌托邦,一点都不荒诞。因为现实只会更残酷罢了。军方最后屁事没有,就像墨西哥国旗一样,红绿永远无法融合,杀害的与被杀害的根本没捍卫到所谓的正义,不过是为军方做嫁衣。可悲啊。
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求求糕女士以后别再当主席了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sb的电影了!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导演的情感投射,都是他用来秀他自认为高明剧作的工具人,这种把觉得全世界都是sb的人,往往才是最大的sb!
简单粗暴地给闹新秩序的mob一当头棒喝
就这?只需对自1789年以来的任何一次政治暴力稍有了解都不会被这玩意给唬住,因为所呈现的内容实际上连“猎奇”都算不上
结尾惊了
比较典型的反乌托邦世界观 但其实内容也挺真实的 只是从故事展开到冲突推进 要呈现无底线的流氓秩序 总有一种网大的粗糙感 我觉得应该是编导在文本方面的欠缺以及对命题的解读超越了他自己的能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