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翼·年代记第二季

ツバサ・クロニクル 第2シリーズ,羽翼年代记

主演:牧野由依,菊地美香,入野自由,稻田彻,浪川大辅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6

《翼·年代记第二季》剧照

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1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2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3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4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5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6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13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14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15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16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17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18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19翼·年代记第二季 剧照 NO.20

《翼·年代记第二季》剧情介绍

翼·年代记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第1话《危险的游戏》 第2季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一个国家piffle,众人通过广告得知只有参加名为dragonflyrun的比赛,获得优胜便可取回一根羽毛。 不例外的,小狼,黑钢,法伊以及小樱将操纵飞行器,围绕优胜奖品「羽毛」展开华丽的比赛。 初赛4人均通过,但比赛的时候出现意外。 第2话《三枚徽章》 复赛开始,通过抽签,小樱的运气很好得以首先出发。 由于有人故意破坏比赛以组织小狼等人取得羽毛,用心显得非常明显了。 法伊和部分npc先后退出比赛,小狼和龙王相撞,第2话即到此为止。 第3话《光荣的终点》 比赛到了最高潮,因为有人暗中捣鬼,剩下的选手已经不多,小樱在黑钢的帮助下一鼓作气冲向终点。 另一方面,退出的小狼等利用信号发射装置找到了幕后黑手。 每个平行的世界都有相同相貌的人,但是敌还是友,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干线变形机器人贵妃生存法则第二季先锋心慌慌Exodus!恋恋书中人新女友今夜,可否拥你入怀然后,活下去亚当大圣重生之斗战逆天恐怖游泳教练良辰美景又逢君梅格雷在蒙马特三姐妹铁拳:血之复仇公主日记2大作战李卫当官精灵旅社传奇英雄三国传里克·斯坦的康沃尔之旅第一季北京爱情故事给深爱的你影帝的公主爱在心中熱血小教師超级老爸1公升的泪波巴·费特之书

《翼·年代记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你是第一个帮我找家的人

虽然故事有点写实,但整体更加偏文艺,生活就像刚蜕皮的螃蟹壳,看似它是坚实的保护伞,但是脆弱不堪。

这种电影果然不是一般年轻演员能演出来的,王子文跟尹昉的演技足以把这个文艺片撑起来。

刚开始两个人出场,那种不协调感就能让观众知道他们在演精神疾病患者。

35岁+的尹昉有着成熟的外表,但是天真纯朴的眼睛真的好难得,把虽然有疾病但是内心简单脆弱的一面表现的真好。

两个童年不幸的人相互拥抱、相互取暖,世界虽然令人难过,还好有温柔壳保护小小的我们。

 2 ) 一场伪装成“人文关怀”的冒犯

作为双相患者,并没有感受到宣传和高分剧评里所谓的“人文关怀” “救赎”,只看见导演杂糅了各种刻板印象,自以为是、漂浮的傲慢 。

男主症状杂糅,为了增加“虐点”,电休克疗法不回避家属不打镇定剂直接电。

不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备孕,而且是让主角意外怀孕,完全不考虑药物影响和遗传概率…如果不了解不清楚,是编剧自我感动功课不到位,是无知;如果明知故犯,是绑架观众是隔应患者,是无耻。

更难受的是,看到女主在编剧的男性叙事里渐隐。

爱情和母职并不能包治包病,遵医嘱和足量足疗程才有可能。

看到最后越发可笑,请收起你们高高在上廉价的怜悯。

实际上去掉病名并不影响这个片子的走向,想拍爱情片就好好拍,不要硬套进精神疾病的壳子里故作戚戚。

————冷醒下来回想,电影的美术设计演员演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雨中跳舞和茶园奔跑我也看得泪流不止,唯一让我感到反感的是编剧导演的想当然。

对怀孕情节产生厌恶的本质,是不希望延续痛苦,是厌恶这个世界,更厌弃自己。

 3 ) 剧本立意挺好,色调也很好

一开始的那段黑白片段影调真的好棒,到后面越看越失望啊,起先还以为是剧本的问题,然后又觉得这题材挺好的啊,还是这导演拍的太烂了,剧本很重要,但怎么把剧本通过镜头呈现出来给观众也同样重要,剧本挺好,但是导演的想法大于拍摄的能力!

很喜欢电影中的老城区,满满的回忆,是少年的味道。

屋顶的天台,景色好棒。

最后,我是看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两主角到底是患的什么病??

你说是癫痫么?

精神障碍有暴力倾向么?

导演不应该最先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先么??

还有我还以为男主是语言障碍哑巴呢,这台词也太少,半天憋不出一句话。

看到最后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有了弃剧的想法,我也在想是什么原因引起观众有弃剧的想法的呢?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导演不会讲故事,不懂得把故事讲的通俗易懂也就算了,剪辑毫无逻辑可言,不懂得环环相扣。

让观众看着爽!

很明显这部电影看着很不爽。

后面男主老爸自杀了,男主也是傻不愣几的在旁边啥也不会做,我都有点不理解导演到底为了什么了,要表达什么,导演自己有没有看过自己剪辑好的电影,能看得下去么?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电影好剧本很重要,是建筑的地基和框架,导演也很重要,是建筑的装修装饰。

 4 ) 愿世间你我终能破壳,温柔相拥

本片讲述了一对在精神世界受苦的男女,彼此以爱为希翼,在黑暗之中,破壳相拥相爱的故事。

导演王沐在自己的创作后记中引一句诗作为概括:“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那些栖身于隐秘角落的边缘群体,那些饱尝命运之苦的生命依然需要被温柔相待,依然拥有勇敢去爱与生活的权利。

囚鸟之爱,逆流奔跑 王子文饰演的觉晓是一个被小姨利用,抛弃送入安定医院的抑郁症患者,她找不到母亲的下落,找不到精神的依托,企图割腕而死,但却在医院遇到了由尹舫所饰的戴春,这个低智,间接性躁郁的少年,对她产生了关注和迷恋,并且给了她一颗燃烧的心。

电影开头的一个画面,是迷雾之中,觉晓无力地倒下,但被戴春抱起,走出了雾气,这两个人的相遇注定是一场双向的救赎。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似在拍摄校园题材,青春片般,病院似乎成了他们的乐园。

大量手持去拍摄两人的互动和状态,无论是茶园中在浮光树影中的奔跑,还是天台上戴春吃掉觉晓咬了一半的苹果,都像极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懵懂中拉近距离。

他们在做广播体操时彼此偷看,在废墟里深情对望,戴春赤裸着双足却买给了觉晓洁白无暇的鞋子,送给她手表去遮盖她手腕上那令人心碎的刀痕。

导演在叙事上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呈现特殊群体的感情:除身份的偏见,讲述相处的真挚;使用温暖的细节,抚慰残破的内心。

尽管医院背景的嘶吼和哭号声时而会让我们回到现实,尽管戴春不时的情绪崩溃,和觉晓的沉默孤僻给我们烙上一层“特殊群体”标签,但作为两个心灵束于巢窟的异类,他们的情爱和相处其实同所有正常人一样,并且比大部分更无畏,更无私。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

”戴春与觉晓的疯癫和反常,游戏人间的荒诞,不是因为他们有”病“,而是在泥潭般的现实里,相互鼓励,放飞心中的囚鸟。

现实之觞,温柔相拥 电影的后半部分,两人走出了医院,回归现实生活,但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更好的环境。

当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后,小姨认为是戴春非礼了觉晓,眼中尽是偏见的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没有爱人之能力。

在外界的有色眼镜下,戴春找到了送外卖的工作,而觉晓给人做指甲,打零工,两人选择用微薄的力量撑起了彼此的生活。

影片试图去做到从感情生活上升至人文关怀,也就是特殊群体如何回到社会,回归生活常态,如何真正治愈自己内心的顽疾。

觉晓的抑郁源自于找不到母亲的下落,她寻找的母爱实则是因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孤零,在这过程里,她也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而戴春童年时,被暴力伤害,被父亲压迫,他情绪世界的霍乱来自于他对抗着童年阴影、父权戕害和原生家庭的悲哀。

影片不仅仅呈现了一段非常规的恋情,也在试着探寻和触碰这些导致这些边缘群体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讨论爱欲时表示:“真正的爱其实是真理之起源,是从个别的身体之爱牵引和爬升到这条灵魂之爱的路上,成为普遍美的本质。

”最终,戴春和觉晓有了一个孩子,这个新的生命使得他们的关系上升到全新的疆域,也解决了彼此的内心痛苦。

觉晓自己成为了母亲,她的过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戴春成为了一个父亲,他将打碎过去所有伤口结成的铠甲,变成一个更有责任的男人。

在这一时刻,孩子作为新生命圆满了两人的生命,他们不仅仅可以像正常人般重返现实,也可以让爱的结晶破壳而生,春风化雨,展望未来。

在父亲自杀死后,戴春赤裸着上身在城市的霓虹迷失,奔走,觉晓紧紧地冲向他将其抱入怀中,这可能是电影里最动人的瞬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暗夜时刻,都期待与共鸣的灵魂相拥,感受另一个生命的体温,并且传递出自己的情感。

我们的生命旅程里总有不幸坎坷,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虚无,注定幻灭。

夜晚凄清,但总有烂漫烟火,孤寂的梦里,会飞出电影中的那只白鸽,温柔壳不是保护色,而是心的窗帘,总会有人把拉开,看到你的月光熹微,星云澎湃。

 5 ) 本来想给四星,越写越生气,再少一星。

故事题材聚焦到精神患者身上,去解剖病患本人和家属的困境,揭露标准社会法则对他们实行的压迫,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世界,但是在情节安排上,编剧有些理想化,男女双方因为爱情互相救赎,为了即将临盆的孩子努力工作,而男主的父亲也为了减轻负担选择自杀,看似一切都在可实现范围内达到了最优解,但实际上这种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反而消解了精神疾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磨难,不仅没能进一步挖掘病人在心理上,在社会里,在繁育问题上的深刻议题,更是让故事流于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俗套。

by the way ,哪怕不提前做功课,看完电影之后也能立马感受到编剧和导演是男性。

看似女主角觉晓是首先出场,拥有大量的特写镜头,但是对于女主的人物刻画,仅仅是女主和姨妈的一大段对峙戏码,来交待女主的生病的原因以及当下的处境,剩下的全靠演员自身的表演支撑,没有再可供探讨的人物心理细节。

但是反观男主戴春,不管是戴春本人,还是戴春的哥哥和父亲,对于家庭里因精神疾病遗传问题给每个人带来的摧毁,全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比起女主角,甚至戴春的哥哥反倒更能引起观众的共情。

戴春的哥哥因为畏惧精神疾病的遗传,不肯生育,但是戴春和觉晓仿佛失智一样,完全不做此忧虑。

尤其是觉晓的表现,只有开心,没有任何的担忧和对孩子未来的讨论,让人以为她得的不是抑郁症而是脑残。

更甚者是在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之后,仿佛自身的精神疾病瞬间就被治愈了,与内心寻找母亲的执念也瞬间和解了。

从此以后,洗衣做饭尽心照顾时不时犯病的老公公,同时还要去打工,还要给爱人提供情绪价值,完全失去了作为觉晓本人的自我的表达,彻底沦为了男性社会课题的工具和背景板。

在故事结尾,戴春和觉晓的孩子出生,生活真的会变好了吗?

感情上的双向救赎,真的能在现实世界的生存问题上奏效吗?

在激情的洪水退却后,这个故事里唯一会受到摧毁般伤害的,究竟是谁呢?

 6 ) 温柔壳影评 | 温柔的幻梦

导演无疑是温柔且善良的。

他让两个饱受家庭困扰的破碎的人在彼此那里获得了温柔、获得了肯定、获得了救赎。

抑郁症患者最无力的感受就是,自己被抛弃、自己是多余的、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不存在可能会更好。

有一个愿意帮助自己、肯定自己、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人,恰是一剂良药。

但导演的温柔和善良也是理想化的。

影片最后戴春父亲说出了和他自身人格、状态都非常不符合的话,“一切都过去了,会好的”,并以自杀结束这一切伤痛。

但现实中残暴的父亲是绝不可能变得温柔的。

我理解导演想要在电影最后解决男女主内心的症结,但现实可能是,犯下错、造下暴业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认错。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仍然带有鲜明的男性视角。

虽然导演想要去拍的是互相救赎,但未免让人觉得戴春对觉晓的救赎太过简单了,仅仅去寻找她过去的家就能抹平创伤吗?

在戴春释放了觉晓内心的鸟之后,影片更是直接将叙事重心倾向了戴春,觉晓成为了一个给予怀抱的女性抚慰者,她承受着来自戴春的痛苦,她自己呢?

她自己的创伤不会被再次引发吗?

如果说得过分一点,影片最后像是变成了一场男性精神疯癫的幻想记录。

原本是写短评,但无奈字数超了,发了长评。

可惜豆瓣只能打双数分,我比较想打7分,但在如今的电影市场,用心的创作者需要鼓励,暂打四星。

 7 ) 不是一篇影评,只是写写我和抑郁症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又真实又猎奇。

真实比如开头王子文站在窗边,盯着外面的树看,手指从窗户上滑下来。

一开始讨厌王子文那样演,心里想:我以前可不是那个样子!

不知道不想承认的是什么。

后来想了想发觉:其实可能也大差不差,毕竟高中上课都是直接不听,趴在桌上玩的。

或者像是尹昉做mct。

我洗胃时还有被平推着进去,平推着出来,你最讨厌的班主任就站在旁边,看见你脸上尽是呕吐物和胃黏膜插管磨破出的血。

我早习惯把自尊抽出来,因此就刀枪不入、金刚不坏。

或者生病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只要能工作:过那种普通的生活,当服务员,或是做点手工品,去干服务业。

唯一哭出来的片段是白客对着尹昉说:“大家都觉得我幸运,可咱们俩的痛苦是相同的。

哥,你能不能,就当没有我这个弟弟啊。

”我生病的时候,人生看起来总是那样:总是尽力,总是无能为力。

总是听见别人告诉我:我也累了。

我并不想伤害谁,所以一开始总告诉自己:要忍耐,要克制情绪,要微笑,要大笑,要开玩笑,要给别人空间,不要让人失望,不要破坏气氛,不要从别人身上索求什么。

但结果总是:好了一点,继续犯,好了一点,继续犯。

像尹昉那样想着:是不是没我才好。

最后想着:要是哪天能特别开心,我能变得特别温柔、友善、能让所有人都感觉到爱,我就要在那天从楼上跳下去。

那时我看《夜色温柔》,痴迷里面一句:希望你记住我,记住我的身体里,永远有今晚这样一个我。

我把这句话讲给xh听的时候,她说:这句话好绝望,就仿佛不相信自己有未来。

我说:那是当然。

健康的时候,不会觉得一眼就能望到头,总觉得未来是如此线性地延伸,如此笔直,有好多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和事在等我。

生病的时候,人生就被无限压缩和折叠,只绕成一座小小的,拇指大小的圈:就是不断地痛苦,没有控制住自己伤害他人,自责,别人被伤害以后开始反馈于我,我再次得到痛苦,再一次伤害他人,如此周而复始,如此不可移易。

反抗如同西西弗往山上推石头,只有失败的感觉不断累加。

正因为疾病并非被美化过后那种所谓“善良”“纯粹”“深刻”“天才病”,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丑陋的、残缺的、甚至不雅观的欲望和信念,甚至还有机体的、病理性的残疾,这些残疾是如此根深蒂固,如此影响深远。

就如同失明带来的不只是黑暗,还有孤独感、羞耻感、失学、失业、歧视一般,那时我得到的也不仅仅是5-羟色胺的匮乏,还有所爱之人的失望与离开;是望向我的疲惫和放弃的眼神,和或冷漠或愤怒的语气。

所以哪怕现在我已经好了,我依旧很想知道这一切该如何改变,用我现在的目光看过去这道题依旧无解。

或许有人相信某个个体的爱可以带来拯救,但我不会,就如爱情从未拯救过我。

对我而言猎奇的地方就恰恰在此:结局简直灿烂得像奇幻片。

对我而言更加真实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永远无法和自己和解;是《离开拉斯维加斯》的酒和爱都不能消除孤独,甚至,试图用酒和爱消除孤独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慢性自杀,一场避无可避的毁灭;是米兰昆德拉《玩笑》里的:任何人都无力挽回已铸就的过失,只能通过遗忘消解。

或许这部电影是对于精神疾患的安慰和激励,但我仍觉得其过于苍白和无力。

不过,或许结局的意味只是象征着希望的存在,如果是这样,那或许的确如此。

尹昉是幸运的,我也是幸运的,不一定因为爱情。

愿景虽并非一定会发生,但唯独希望的存在,是不能被否认的。

最后就是,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不满,女性角色到后面又变成工具人了。。。。

是觉晓从寻找母亲到成为母亲的心路不深入吗?

是觉晓没有过犹豫挣扎纠结吗?

还有就是觉晓和小姨的线呢?

没啦?

而且明明两个人都在工作,结果每次做饭做家务还是都是觉晓一个人做,真的很无语。。。

 8 ) 小小观后感

看的时候挺难过的,不知道怎么打一个我心中的分。

尹昉怎么会这么有少年感,这身材就是青春期的那种样子啊。

有很多文艺桥段,从手心飞出的鸟(不知道是什么鸟),树影婆娑,那个飞出的鸟太喜欢了。

不过论演自闭症小李子真是无人超越,忘不了不一样的天空。

不管是爸爸还是戴春,总感觉给人一层隔膜,当然我演戏也有这样的问题,能量的问题。

无法接受戴河推卸照顾父亲的责任,很难认同白客这个角色,很没担当。

母亲和父亲都是自杀的,太可怜了,真的看不得别人自己了断生命,看得我很难过,也会回忆起自己的爸爸,所以后半段总是看着看着有点抵触。

很喜欢电影中一些接地气的画面,拆掉的楼房,还有一开始真实的病人,感觉非常棒,不过一对比立马能看出来两位主演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哈哈哈哈。

觉晓抑郁症没有复发挺牛逼的,还记得我玉玉那段时间走路都是低着头。

至于生不生的问题,我觉得一对精神病人生出来的孩子,其实和极差的原生家庭生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电影中夫妻是很有爱的,也一定会给予自己的孩子,这又是电影诡异奇怪牛逼的一点,两个主角都是那么善良的人,对他们的描写,两个人都是本性上没有一点缺点的人。

觉晓挺坚韧的,一个强大女性,什么善后都能做。

戴春像个小孩,也有担当比他弟强,但是太正了,精神也很正常,只有外化行为奇怪,但是各种理解共情居然没有一点问题。

尹昉在浴室的一滴泪和电击前的眼神真让人难忘。

总结,还是喜欢看尹昉演魔鬼。

还有就是他的肢体真是太棒了,最后跳广场舞和阿姨跳,看着真舒服呀。

还有一个场景,王子文坐在外面的矮大理石上,树一直被风吹动,太美了,太美了。

我也要去享受一下美丽的风景了。

 9 ) 一幅温柔而现实的文艺画卷

【整体观感】这部电影的整体观感特别像今年的另外一部文艺片“脐带”,两部电影都是极其简单的故事,都用大量现实细节服务温情与爱的信念去作为主题,并都匹配了非常高级且充满文艺色彩的镜头语言与色彩调度。

不同之处是“脐带”展现的是对家乡的爱与亲情的悲壮,而这部“温柔壳”则是一种社会边缘人的自我救赎与充满希望的未来之光。

【温柔的现实】电影以特殊群体的恋爱作为切入视角,使用了大量生活细节作为辅料,精雕细琢了电影“温柔”的主题,电影虽然也充斥着残酷的社会现实、原生家庭悲剧带来的压迫,但导演并不想去过度批判人性和揭露社会问题,也没有刻画撕心裂肺的爱情,反而用极其高级且文艺拍摄的手法,完成了一幅意味深长的画卷,这幅画卷谱写的是边缘人群质朴而坚强的人生与通过互相救赎从而收获爱情的坚韧不拔。

电影充满现实、艺术感与浪漫,折射的是希望、坚强、救赎的主题。

电影的外壳很沉重,但给人的感受是温暖的。

电影的现实意义在于对边缘特殊人群,对于角色进行了一次外沿延展与大胆尝试,当我们身边不可避免这种普遍性存在的时候除了保护好自己还要多份包容。

因为疾病就是疾病本身,世俗看上去的不可理喻,也许已经是他们尽最大努力地在贴近正常和想把自己推向正轨。

而爱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可以救赎很多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爱的能力,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两位主演的表演很精湛,不着表演痕迹却又非常出彩,尹防把角色病态时生理反应演绎得极端到位,王子文的哭戏也能很好的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电影中几位黄金配角的助力也十分精彩。

【美中不足】电影故事线过于简单,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起伏,在商业院线公映中,这种题材的类型片会对票房带来不利。

电影用大篇幅刻画男主的不幸,对于女主的描绘与铺垫略微欠缺,男女主爱情线上的情感互动距离达到刻骨铭心的救赎层面还是差一口气。

 10 ) 给你我微不足道 所有的所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映后导演王沐这样揭示片中非常重要的“椋鸟”的意象。

而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只自由翱翔在海边的鸟。

因为我希望这部现实题材爱情故事拥有这样自由温暖的底色~

每天吃药,做操,劳作,集体活动,这群特殊群体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节律,似乎一切都停滞住了。

而戴春是个异数,他注意到了沉静的觉晓,喜欢看她落寞却孤清的背影,想为她寻觅一个港湾,更想天天这样痴痴得看着她~

爱情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

没有人能预见到爱情会在哪一个时刻降临,但每个人都会真切感受到它的醇美。

爱情也没有任何分别心,每个个体都可能会收获弥足珍贵的真挚情感~而爱情的模样也各不相同,为她买一只能遮掉疤痕的手表,为他做好每一顿可口的饭菜,亦或是携手在泥泞的路上欣赏绚烂的烟花~爱情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它的坦诚,醇美和历久弥新!

片中张琪老师的表演更是为本片增色不少,无论是什么样的境遇,都有人记着你的名字,都会记得你的偏好,也会一直爱你宠你,亲情也是可贵的温柔壳啊!

《翼·年代记第二季》短评

实在是惊喜,在国内环境下看到这样的表达与关注。处女作/私人影像中带有的饱满情感于多处觅藏又在几处如神启时刻般显现出来。是爱情的讲述,但不同于在国内影像里视角所及的所有同类型电影,本片竟有了一丝法国爱情片的韵味。有几场戏拍的实在是太好,忍不住想鼓掌。我在影像里看见的是两个处于社会、处于整个世界里流浪的个体互相拥抱、互相取暖的故事,而不是烂俗肤浅的伪浪漫式消费主义产物。

7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8分,再一次感受到了《一念无明》的观感。。。这几年我国电影题材其实是在开放的,有讲家暴的《我经过风暴》,讲抑郁症的《温柔壳》,讲记者题材的《不止不休,甚至连恐怖片都有《回魂之夜》之类。这部《温柔壳》,如果是香港片,台湾片,分数都会更高一点,感觉还是观众对电影更放不开一点。

8分钟前
  • 狗官初音大人
  • 推荐

【8.5】1.华语年度十佳预定,难得上半年在大银幕上两次见到有关抑郁症题材的杰作,主创没有陷入对该群体病症和治疗方法的臆想,而是真实展现了患者及原生家庭的不堪与挣扎,片中的飞鸟就如同丘吉尔所说的黑狗,它会一直盘旋在你心里,如影随形,每你以为熬过了黎明时最浓重的黑暗,看见了希望的曙光,实则只是虚幻。每个人都有资格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带来新的生命,但是只要有压迫和剥削,善良无辜的人就会被社会放逐,被逼疯,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甚至要让手足无法相认,我们本该是好人,为什么会这样?2.虽然是处女作,但王沐在视听的把控上已非常老道,梦境中预示未来的黑白海,象征心病的大雾,超现实化的手中飞鸟,解开心结的大雨,都频频让我潸然泪下。尹昉和王子文的演技一如既往地稳,发病时眼睛和嘴唇的症状太真实了。

9分钟前
  • MJ-SHERLOCK
  • 力荐

你的头发真好看——被新时代的解放性力量护送回医疗站《十六号病房》服美役,这可能是被极右派的「反旧文化」革命运动划入极左派,被「姨妈」西方医学正式确诊并贴上「抑郁症」标签的小白左们善用的「九真一假」自欺欺人大法。这种不得不「跟优秀的人待在一起」或许也是《温柔壳》里面「不愿人提,不许人碰」的秘密吧。我们注意到,代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母女之间的对立情绪借由房子「主权」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展开和爆发。作为亲生母亲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它根本无法被西方《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有明显「自我攻击、自我毁灭、自我感动」倾向的极左代表拿到谈判桌上来博弈。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暴力性反抗所带来的人身威胁和流血冲突明显不是灵肉统一最优解。虽然西方Z男又蠢又坏,但不妨碍东方Z女又恨又爱——你为什么总是跟着我呀,因为你长得好看。

13分钟前
  • Muto
  • 较差

看过

18分钟前
  • 🍏
  • 力荐

尹昉的锁骨、肩窝、喉结、下颌线、脖子上的青筋无一不美,但并没有美到让人愿意给他生精神病可能小孩&养精神病老爹……

21分钟前
  • 还行

导演完全被王子文牵着走,可是她毫无演技只爱漂亮,浪费了男主和咏梅的精彩对手戏

26分钟前
  • 帽子
  • 较差

观感起起伏伏,很难找到导演的主旨是什么,可能是劣境中的爱情,也可能是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可能是少数精神疾病群体的爱情,总之没有很打动我。以父亲作为全片的句号无疑是给俩人的人生重新的开始,但是想想之后面临的种种艰难,很难评是不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也很难说这部片精彩。最后感觉女主太伟大了,仅仅是因为戴春爱他,她就愿意不顾一切的包容他,如果说双向拯救是主旨之一的话,前半段戴春给觉晓快乐,后半段刻画女主完全正常,却要历经工作,照顾男主爸爸,怀孕,多次拯救情绪失控的男主,还是有一种男性创作者对男主的袒护在。总结来说好的地方是有一种诗意的美在,是一个认真创作者的作品,但故事很烂,导演的想法大于电影创作本身,一个爱情片很难共情是很可怕的存在,即使再美的镜头也无法补救。

30分钟前
  • HatcherZ
  • 还行

2.5//片名是吸引到我的很大因素//整体下来是感受到巨大的割裂感 一边是柔软难得的心有灵犀的相爱 一边是患病的精神和身体与条框严格的“正常”社会之间的残酷磨合 两者的横跳就像角色从封闭病院出来进入现实 或许是过于温柔以致于有些暧昧不明 伪性天堂和真实地狱的界限都有些模糊不清反而加深了叙事层面的割裂观感

32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我们生病了,我们会好的。

37分钟前
  • 深山老林板蓝根
  • 力荐

请导演分清 MV 和 电影的区别,以及不要把卖惨作为唯一填充内容的手段,低级,廉价。

41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较差

其实电影细节的处理很影响观感,例如台词啊,音乐啊,一些节奏方面,这部挺可惜的,台词有时候太突兀了,演员的口条都很怪,咏梅这种级别的影后都怪怪的,不知道是不是想学绿洲,但是能深入的学一学就好了。优点是把王子文拍的真的很好看。

42分钟前
  • miyoung
  • 较差

摄影、音乐、表演都很优秀,虽然是讲一个有些刺痛的故事,但画面里的暖色调和配乐总让人不自觉想到「温柔」这个词,导演对于特定群体的细节捕捉并不刻意,反而真实得有些残忍,虽然意识流的表达穿插其中,部分情节不那么理想化的处理又让整个故事沉了下来,浪漫但不悬浮。不是所有救赎都能一次性成功,不是所有心结光靠爱就能解开,情绪是会传递的,好好爱身边的人。

46分钟前
  • 森与
  • 力荐

百老汇万国城

48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推荐

剧本不行,抑郁症成了蹭话题。摄影很低成本。不是台词少留白多就是文艺片了。

50分钟前
  • Sculplome
  • 较差

这影片是标准的救赎文学,两个都有精神疾病的人要如何相爱,戴春与觉晓的相遇是她黑暗生活里的救赎,爱情让她从痛苦里短暂的解脱出来,但是生活就是这么现实,一次次沉重的打击让两人的爱情摇摇欲坠,女主在天桥上跳舞那段看得人只想哭,像个小孩一样,像被困死的鸟挣扎着向生,那一瞬间她变回了从前的自己。

52分钟前
  • 冰镇西瓜橘子水
  • 推荐

回西班牙飞机。

57分钟前
  • inhiu
  • 还行

很不错!用非常温柔的方式讲述了极端残酷的故事和人生。主创映后场,都是实在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彩蛋:修车行老板是《过春天》男主。班底加入长期关注list。

59分钟前
  • Belle
  • 力荐

要不是票挺贵我就中途离场了。虽然是一部试图刻画精神病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状况的电影,但是我总觉得导演在尝试制造奇观的时候,就已经暗含健全人的傲慢了,最典型就是男主父亲偷吃那场戏,用健全人的视角展现他们的格格不入,而并非以他们为主体去理解他们的艰难。故事和绿洲很像,导演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是在向绿洲的水准去靠近,但是真的差很远。尤其是很多时候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思路,电影在弱势关怀(群体特征)和青春疼痛(个人风格)中摇摆,无法从一而终,在压抑中却也无法锐利的展现真的尖锐,片如其名,温柔限制了表达。也不认可最后女主角决定把孩子生下是种救赎。超现实镜头运用非常突兀,倒是有几个镜头颇得恐怖片的心理惊悚精髓,溢满血色的场景、停滞无法打开的门,都非常高明。真诚建议要不然下次还是拍恐怖片吧,术业有专攻。

1小时前
  • 渔人秦诗
  • 较差

有毒啊!!!

1小时前
  • Wintstudyheart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