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草原上的五口之家,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小仔仔住在蒙古包里过日子。
事情发生在赶场前的几周里,大女儿(八九岁的样子)在石头洞里找到一只小狗,十分喜爱。
当地多狼,狗狗可能和狼一起在石头洞里住过。
这样的狗父母绝对不能收留,但大女儿就是不想扔掉它。
安静的气氛贯穿全片。
画面简洁干净,没有刻意的诗化或留白。
草原上的一家游牧民受邀出演,演员的表情自然,宛如表现住家生活。
确实花了大量时间表现牧民的日常生活。
从赶场前拆蒙古包的每一层毡,到最后整个家被装到牛车上向远方的草场走去,事无俱细一一记录下来。
但戏剧张力始终存在。
孩子和狗故事,最后怎么样了呢?
我们会像<孔雀>那样思考人生,会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讲究排场,会像<疯狂的石头>那样无厘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小黄狗的窝>那样安安静静讲清楚一件事呢?
有时候在没有噪音和心理压力之下听明白一件事才是最能让观众快乐的事情。
一部很淡的片子,但是并不是寡然无味。
里面无所谓演员,只有蒙古草原上生活的目光粗朴脸颊吹得泛红的一群人们,老人、爸爸妈妈、上学的小孩,光屁股的小孩,还有一条石洞里捡来的小狗。
传闻说它可能是跟狼一起长大的。
村子里已经有羊被咬死了,小黄狗对死尸的兴趣,让爸爸决定扔掉它。
大女儿不肯,几经周折藏着,还是被爸爸发现了。
迁移到下一处水草的时候,小黄狗被坚决的锁在木桩上,直到爸爸赶来找到被小黄狗从秃鹫嘴下救出的小儿子......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如果换个导演来拍的话,欧美人,可能是《莱茜》或者《狼犬罗伊》,中国人,也许就是《神犬赛虎》。
还好不是。
它只讲了一个草原的家庭,又不小心也讲了一大片草原的历史。
镜头里大风簌簌的吹着草头,阳光灿烂的晒着河流羊群,娜萨尔嘴里念念叨叨的拣着牛粪,老人笑呵呵的讲着小黄狗的传说......这是过去。
爸爸突突叫着的摩托,妈妈不小心被烫化的水瓢,娜萨尔的会叫会跳的小狗玩具,是现在。
镜头最后,大轮车上的一家人与政府投票宣传车迎面而来,大家互望了一下,尘土飞扬,各自前行。
这一幕颇隐射有些蒙古社会现状的意味,变革与民众之间若有若无的隔阂?
不大了结,不好乱下定论。
大多数人应该跟我一样,看见的是草原、牛羊、蒙古的小眼睛和红脸颊。
于是,心底对草原的冲动又高涨起来,并且容易再来点小资式的忧伤。
反对忧伤。
这片古老、遥远的土地,其实于草原外的人无关,她美丽却也贫瘠,上面印满的是先人、后继者艰辛的车辙,说的是他们生生死死的故事,唱的是时间古老悠长的歌。
片中老人向碗中泼下米粒,落在针尖上,说明前世是人,针尖外则不是。
投胎做人,很难。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影片里的小女孩在一场大雨后被老奶奶收留,小女孩问起关于来生的问题,那个老奶奶没有说什么,只是抓了一把米,拿起一棵针,将所有的米洒下来,然后问小姑娘:这么多的米,有一颗立在针尖上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的来生还是人的可能性就像针尖上的米粒一般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是很羡慕我家小狗豆小葵的,它每天好吃好喝,吃饱就睡,没事儿出去溜达溜达,可以在主人旁边撒娇卖萌讨一口好吃的,可以在主人出门后继续懒洋洋的躺着发呆,可以在流浪狗面前神神气气的傲娇路过,真是安逸又自在!
回到自己的生活,每天累成狗,每天不够睡,还要面对人类世界的尔虞我诈,面对各种虚伪的人,用形式主义来应对形式主义…做人真的是太辛苦了。
「爸,你弄它尾巴做什么?
」「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
《小黄狗的窝》,质朴安静的电影。
这部德国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了蒙古国大草原上的故事。
由蒙古国女导演 Byambasuren Davaa(琵亚芭苏伦•戴娃)指导,戴娃出生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大学毕业后曾经远赴德国慕尼黑影艺大学攻读电影。
游牧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简单又质朴但却有着无限的大智慧。
和父亲家里的小狗埋葬了家里的小狗,娜莎非常伤心。
后来她在一个小山洞里见到一只小花狗并带回了家,可父亲担心小狗和狼群混过怕伤害他们的羊,不同意。
娜莎很想很想留下小花狗,她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还是咬不到。
」母亲笑着说「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有些东西近在眼前,但也没法得到,那你就不必去强求,不是看到的东西都可以据为己有。
要学会取舍,在蒙古大草原,游牧民族要不断迁徙,这也是生存法则之一。
要明确取舍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好好去珍惜取的,放下舍的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真正勇往直前,并不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兼得的,该舍就要舍,应该习惯去争取最想要或者最该要的,而不是都要,取舍不只是行为上的,还要内心一起放下,会取舍才能满载而归,才能轻松前进。
老奶奶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反反复复,而后奶奶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奶奶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老奶奶说,「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来世做人如米立针尖那么难,所以今生为人是如此有价值。
亏我每天还在羡慕家里的狗狗,其实小家伙肯定更羡慕人类吧,狗狗的一生很短暂,如果遇到一个好主人还是很幸福的,但不幸的生为流浪狗,那就是悲催的一生了。
不过生命轮回这件事,对我们来说都是没得选的,所以请努力的热爱生活,珍惜生而为人吧!
说到生而为人,突然就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不胜唏嘘,如果不想以后遗憾的说这句,就请继续努力吧!
固定机长镜头,原本还原了草原的美,而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人们能想象的草原上蒙古人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
片中这些最朴素的人文精神触动着每位观影者。
最后一家人到了新的驻地,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游牧民族虔诚又质朴的价值观让他们乐观、幸福的生活在大草原上。
《小黄狗的窝》一共看了两遍,还准备再看几遍。
因为实在是喜欢导演镜头下面那个世界。
也因为,我也经历了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
而这个求学德国的专业导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温柔的情怀,向我们展现了那样一个淳朴干净的世界。
对于导演的这份温柔,我能回报的,唯有些许文字。
故事简单纯净,小孩和小狗,小孩和父母,牧民和草原,牧民和城市,游牧民族和现代文明,这对对关系之间冲突,和解,在温润的安静的镜头里各自静默无语,只是留给观众无限的忧思,这忧思却又不知从何谈起。
毫无疑问,这位蒙古女导演对草原充满眷恋,因为她镜头下的草原如此美丽,没有尽头的蓝天,没有尽头的碧绿草原,形态各异的白云,清澈的河流,连绵起伏的远山,连暴雨在她那里也充满诗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儿女,这样的草原,生养的人儿,必定是淳朴的,简单的,接近原生的,因为他们距离土地和自然如此之近。
电影给我了错觉,孩子和小狗是一样的,他们可以以成人听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之间似乎有灵性存在。
电影里还有的父母子女之爱,娜莎放假回来爸爸替她穿衣服看她的作业,妈妈经常有的亲吻,爸爸去赶集买回来电子狗玩具给小孩玩,这些小细节,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真实的发生过。
我认为导演并不仅仅想讴歌或是展现游牧民族的淳朴生存状态,还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在其间,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游牧民族的挽歌”,我深以为然,孩子对城市和高楼的态度,爸妈对城市的谈论,以及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娜莎一家人赶着羊群,向远方走去,大汽车霸道地驶过,喇叭里面喊着什么“选举”,羊群受到惊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然后各自散去。
也许导演并无此意,可我还是从心底里流淌出不舍。
他们转场的时候,爸爸妈妈向草原敬酒,感谢他们的恩赐,妈妈经常因唱的那首大地之母的歌儿,这些全部展现出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激和敬畏,反观现在,太多的人一味从自然索取,打着文明的旗号肆意地践踏自然,失了那份敬畏和感激之心。
这是一部好电影。
以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作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里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如果有一种语言能够唤醒我沉睡的心灵,那就是她;如果有一个声音能够让我找到童年的纯真,那也是她;如果有一种回忆能够让我温暖,那一定是她。。。
《小黄狗的窝》—最温暖的电影《小黄狗的窝》那缓缓流淌的情节将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带回了遥远的童年:曾经的欢笑、泪水、故事、游戏,还有伙伴。。。
;母语的韵律就象母乳的芬芳,把我的眼眶用泪水填满,令我积蓄已久的情绪象泉眼里的泉水汩汩流出;一个个已经支离破碎的片断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被这部电影神奇地重新拼凑成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画面。
这是一部情节很平淡的影片,但平淡得让人觉得温暖;影片中的生活片段是每个蒙古人都非常熟悉的,对于我来说是再亲切不过了,在背井离乡多年后重温这延续了千年的生活,实在令人唏嘘。
片中人物流露出的质朴情感,象一阵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叩击着我已经紧闭多年的心门,那里肯定已经荒草丛生了。
于是,我抛弃了早已驾轻就熟的套路,什么拍摄手法、故事内涵,人物性格特点还有什么时代背景,全见鬼吧。
我那一刻做的,而且只能做的,就是被影片娓娓道来的风格俘虏,安静的坐着,享受影片带给我的回忆和感动,任眼泪慢慢滑过我的脸颊。。。
渐渐地,画面中那些晃动的身影终于和我脑海中的形象一一重合了,片中那拾牛粪的小女孩分明是我那个任性而聪明的姐姐,我仿佛又看到她狡黠的向我眨着眼睛、倔强的咬着自己的嘴唇,挥着她的拳头向我示威。。。
看着小女孩认真的拾着牛粪,却不小心的把牛粪一个个扔到粪筐外面的时候,我一定是忍不住笑了,姐姐啊,还记得你每次接我放学,我们一起玩的游戏吗?
当弟弟爬上姐姐们的床,咬姐姐胳膊的时候,我一定觉得嘴里咸咸的,还记得我们打得不可开交,只是为了一个面包吗?
当小女孩好奇的注视着山上的狼洞,并且毫不犹豫的钻进去的时候,我的心一定揪了起来,我那天生就是冒险家的姐姐,还记得自己如何勇敢的“上天入地”吗?
就这样,我仿佛穿过时空隧道,然后就在旁边注视着这一切发生一样,注视着自己的成长,也注视着故事中小姐妹们的成长,微笑着、安静地沉浸在整个影片塑造的氛围当中。。。
随着故事的发展,片中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他们朴实无华的表演让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童年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深明道理的母亲、慈祥的老额吉。。。
那个信佛的老额吉,她的一举一动让我看见了我逝去的奶奶,她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讲着道理,还有她无穷无尽的故事,信手拈来的寓言(那是多么深刻的寓言,因为他们就取材于辽阔的草原),就象那个老额吉讲的一样生动:来生做人比让米粒停在针尖上还难,所以人的生命才那么珍贵。
影片的故事越来越接近高潮,我反倒越来越平静:虽然在转场的时候,父亲遗弃了小女孩捡来的小狗,但我不遗憾难过,因为我知道蒙古人根本离不开狗;当小弟弟被秃鹫们包围的时候我也不紧张害怕,因为小狗在他的身边,蒙古人知道狗对主人的忠诚;小狗会回到巴朝鲁一家的身边,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人,就象片中妈妈说的,小狗来到他们家是注定的,是一种缘分。
故事就象我熟悉的那样,以平淡开头,又在平淡的生活场景中结束。
然而此时,我却被震撼了,这曾经唾手可得、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现在对于我来说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电影给了我回忆,却也提醒我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自己。
那么此时我胸中氤氲的情感是什么?
是伤感是遗憾吗?
好象都不是。
祖祖辈辈,我们不停的迁徙,早已习惯了被另一片土地慷慨的收留;无数次的离开并不是因为钟意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现实中的我,就象片中逐水草而牧的一家人一样,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牧场”,背井离乡,不断远离,远离再远离。
这就是祖祖辈辈流淌在我们血管里面的不安分的、奔放的血液。
记得小时侯,躺在奶奶的怀里,听她对我讲:“快快长大,小鸟变成雄鹰,就要远走高飞。
”是啊,远走高飞,我已经远离我的故土,远离我的民族,远离了我的童年和我的亲情,感谢《小黄狗的窝》又把我带回了无忧无虑、充满温暖的童年。
将此文献给我的姐姐,还有:愿我远在天上的爷爷奶奶吉祥如意,还有乌力吉巴雅尔和桑都楞叔叔,我也想念你们。
片首,娜莎的父亲带她一起埋葬了死去的狗,他把马尾编成辫子剪下来压在头下,这样“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当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及时行乐成为普世价值,很少有人再关心后代、传承,他们甚至不再关心祖先。
娜莎从山洞里带回一只小狗,取名为点点,爸爸担心是和狼群居过的会把狼群带来吃掉家里的羊,坚决让她送回去。
娜莎不愿意,她问妈妈问什么他们不要点点,妈妈说那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她让娜莎咬自己的手掌心,娜莎试了很多次无一次成功,说“这怎么可能?!
”,妈妈告诉她不是什么东西在眼前的时候都能要。
——人生充满了取舍,不同的决定将迎来不同的未来,无论多么难,都要选。
娜莎放羊迷了路,被一位老婆婆收留。
老婆婆给她讲了一个小黄狗的故事,娜莎问自己下辈子能不能再投世做人,老婆婆没有直接回答,她给了娜莎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告诉我。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老婆婆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就像要让米粒立在针尖上那么难,人生那么宝贵呢,要珍惜啊!
蒙古民族的智慧从这些朴素的生活细节中冒出来,这就是电影给人的感觉,朴素自然又深沉智慧。
导演曾经拍过不错的纪录片,本片虽然不是纪录片,但用的都不是专业演员,她穿越蒙古草原4000多公里寻访到一个合适出演的游牧民族家庭——巴察禄一家来担任主角,以摄像机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娜莎的妈妈让她去捡一点干粪回来,娜莎说之前没干过,妈妈鼓励她试试。
于是她小小的身体背起一个大大的竹篓子,她把牛粪甩进篓子却常常丢到了外面,就这样一路往前捡着走着,直到遇到“点点”……娜莎的妈妈帮她上了高头大马,告诉她认准那座山就不会迷路了,娜莎于是就骑着马赶着羊群开始了她的放羊之旅……羊群都回来了,娜莎却久久不归,妈妈于是把尚在牙牙学语的弟弟交给了垂髫之年的二姑娘,自己出门找娜莎。
娜莎家是三个梳着小辫的孩子,第三个是带把的,这和中国农村的风俗也许是一样的含义——爱藏在头发里。
两个姐姐真的很会带孩子,会带着弟弟唱歌跳舞,被他咬了也不生气,只是说“你好野蛮”。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中国城市孩子大相径庭,也许这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自然生长环境。
娜莎父母对她们的教育都溶于生活的各个时刻和细节。
片名是小黄狗,娜莎捡小黄狗,想留住小黄狗,最后留住小黄狗,这确实是影片的一条主线,但小黄狗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影片镜头所对准的是蒙古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
以及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下,游牧民族的何去何从。
影片开头几分钟黑暗中一片叮叮当当妈妈叫嚷道勺子坏了,于是爸爸进城卖羊皮时就带回来一只绿色的塑料勺子,妈妈赞它好看轻巧。
可是没过多久塑料勺子在铁锅里被高温烫坏了。
明示了游牧民族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碰撞。
可是世界的发展是必然的,城市化工业化是必然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也是必然的。
《隐入尘烟》中老四夫妻参观新式公寓时担忧着猪啊牛啊鸡啊要住到哪里;很久以前看过一部内蒙古的电影,一个住在大漠的单身男子从城里搬来了一只电视机(可惜片名不记得了);而本片中娜莎的父亲会不会最后去城里当了一名售票员,是过一阵子就去还是过了很久才去,这样的选择终究要摊在他们面前……这样选还是那样选,反正不能都选。
讲蒙古语的《小黄狗之窝》由于没有中文字幕在我云盘里躺了很久,总算能得以见天日,还要部分归功于科技的进步。
《小黄狗的窝》是2005年德国与蒙古合作拍摄的一部影片,导演是曾拍摄过《骆驼骆驼不要哭》的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
我初看《小黄狗的窝》时亦如大多的人那般被电影中家庭里的温情所感染,但却不止是如此,总觉得似有一抹淡淡的愁绪围绕全片,更或者是一种隐忍,欲言又止,让人分明有些低沉。
与挚友闲聊,向其推荐说这是部好片,被问及原因,却又只能说些草原如何美丽,牧民如何淳朴之类空洞笼统的东西。
竟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又找出电影一遍一遍的看,到这时已然有三遍了,亦又翻看了一些关于蒙古的资料,终于觉得那一抹淡淡的愁绪或者说欲言又止的隐忍是来自于导演对于那渐逝的游牧文化的情感。
导演将那种渐逝的文化融含于一个普通游牧家庭几日的生活在镜头下娓娓道来,着实让人感动。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
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等。
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4。
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
这些是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本片拍摄的时候游牧民大概便更少了,而影片的主角巴察禄一家便是这少数游牧民中的一家。
影片简单的几乎没有故事,以大女儿娜莎从学校里放假归家开始,到几日后全家转场(即搬家到别处放牧)结束,穿插其间的,除了娜莎拣到的一条流浪的小狗外,便只是寻常牧民的家务,然而导演以大段大段的长镜头默默的注视着这些,加之一些不时提及的细节,无不都透着其对于这些将逝去的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
一段值得提及的片段用饱含深情来形容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不为过的,影片中有着许多静谧安详的远景来展现美丽的草原,可爱的羊群,湛蓝的天以及洁白的云,比如娜莎去放羊时的镜头,娜莎和妹妹看云朵的镜头,等等。
但影片中导演表现最多的却是母亲的一些寻常家务,如煮牛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导演差不多都使用了固定机位、长镜头来拍摄这些,而这些被镜头默默注视的场景里最值的提及的便是影片的最后巴禄察一家准备转场的那段。
影片里一个仰拍的特写镜头,炉子的烟筒被抽了进去,镜头跟随,我们看到母亲将烟筒搬出帐篷。
接着父亲从画面左边开始绕着帐篷慢慢的掀起帆布,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响起,父亲和母亲都绕到帐篷后,镜头里只看到帐篷,然后俯拍,毛毡从帐篷的顶上被依次掀掉,跟着特写的镜头,椽子被一个个抽出……,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几分钟里只有零星三两句的对白。
直到终于收拾妥当,父亲将装满家当的几架牛车呈半圆围着先前帐篷留下的印记,然后端坐印记的中间,点着了烟,母亲端来一勺水浇在父亲前的石块上,并唱起歌来,父亲俯下身喃喃到,“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无比虔诚。
导演说,拍这个时她很想哭。
我不是蒙古人,亦没有去过蒙古,若说难过不免显得矫情,只是看到这个确有些低沉。
而这场便很能表现了导演对于草原的眷恋。
二个多次出现的细节常看电影的人大都知道导演若反复的提起一个细节的东西,那多是想要通过这个向观众传达些什么,这部影片便有这样的细节。
1、勺子我不知道说勺子大家是否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因为勺子毕竟是个笼统的概念,有大的小的,盛饭的喝汤的,我所要说的影片里的勺子是舀水的,我们那里管那个叫马勺。
影片里马勺的第一次出场很早,开始的字幕刚结束,画面上一片的黑什么也看不到,只听到“哐哐”的声音和牧民们叫喊着赶狼,然后听到一个女声说,连勺子也敲破了。
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看到马勺,只知道应该是个金属制的,如果没有以后的反复提及,我们或许是不会留意它的。
之后看到马勺是父亲到城里卖羊皮后买回来的,一个绿色的塑料制品,母亲拿着马勺啧啧称赞,说如何的漂亮,如何的轻巧。
只是,这个漂亮轻巧的马勺大概是应了“红颜薄命”的古训,没过多久便被放在滚热的锅里烫坏了。
然后导演用了一个镜头,傍晚昏暗的画面,我们看到父亲的轮廓,是在修一把勺子,想来这个便是开始被敲坏的金属制的马勺了。
而那个“薄命”的塑料马勺之后看到是被遗弃掉了。
2、选举选举在影片里到没有勺子提到的那么多,我想或许是没必要,或许也有不便吧。
影片里选举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父亲从城里回来,母亲拿着裹手电筒的报纸问,“选举怎么样了”,“大概要重选”父亲答,“为什么要重选”,“我也不晓得”。
第二次是影片结尾,巴禄察一家转场的路上,一辆吉普车路过,车上的喇叭喊道,“提醒您参与即将到来的大选,希望您作出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勺子和选举的多次出现都是有着导演的用意的,或许,漂亮轻巧的塑料勺子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堪社会的进化难免被淘汰时我们都会选择一种新的或许更好的生活方式。
可导演在肯定这个的同时却又让塑料勺子被烫坏,继而修理旧勺子继续使用旧的,这或许说明,导演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旧有的或许不行,但新的就一定好吗。
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旧有生活方式以及蕴涵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整个文化留恋。
选举亦是如此,我从网上的资料推测,影片里所提到的选举大概就是指2004年蒙古的大选,当时“人革党”和“民族-同盟”都因所获票数未超过总数一半而不能单独组阁,最后联合执政,但于今年1月被大呼拉尔(相当于议会)解散。
显然这种选来选去,甚至重选,以及期间我们所不知的闹剧,都使得导演对于民族的未来颇为担忧。
三次颇有哲理的对话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娜莎在父亲埋葬家里死去的狗时问,“为什么要把尾巴剪下来压在头下,”“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2、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娜莎在听了老婆婆关于黄狗的故事后问,“那我下辈子转世还会当人吗?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都对这三段对话津津乐道,而这些对话里蕴涵的道理也恰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的价值观,虽然朴素但却似真理一般,耐人寻味。
同时从这些道理里我们亦可看出导演对于其本族文化的热爱。
上面说到的也只是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片段,而促使我深究这些细节的原因便是之前说到的贯穿全片的愁绪与隐忍,也恰是这些让我终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当然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好的立意不一定会有好的电影,叙述的技巧同样重要,本片的叙述基本上以时间为轴线。
虽然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拍摄,但在具体情节上也有合适的变化,比如在转场的路上母亲突然发现大概两三岁的小儿子不见了,本来平稳的镜头立即在母亲、牛车、父亲间快速切换,并且似乎是使用了提携式摄影拍摄使得镜头摇晃,还有在同时亦响起快节奏的琴声,这些都恰好表现了母亲父亲在发现孩子丢失时的焦急心理。
在之后父亲骑马寻找孩子时亦使用快节奏的琴声,镜头跟随移动,表现人物心理,同时画面不时切换到小儿子在原场的情景,并在小儿子的场景里基本不使用背景音乐,使画面表达出令人窒息的静谧。
画面切换间亦张持有度,将影片推向高潮。
我一直想知道能拍出这样影片的人是长得什么样子,尤其知道其还是个女人,我想应该是个很细腻且经过沧桑的人,像侯孝贤,可惜一直找不到照片,终还是不知。
导演拍纪录片出身,《哭泣的骆驼》风靡一时。
据我观察,可能启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大量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让俺们这些远离大草原的人明白了牧民生活的辛苦和幸福。
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片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在极美的草原风物映衬下,显得非常动人。
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
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
蒙古国可耕地较少,大部分国土被草原覆盖。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工业以肉、乳、皮革等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畜牧业是蒙传统的经济部门,也是蒙国民经济的基础,素有“畜牧业王国”之称,主要饲养羊、牛、马、骆驼。
农业以种植麦类、蔬菜、薯类和饲料作物为主。
经济对外援依赖较强。
蒙古国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制。
详情请看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99%E5%8F%A4%E5%9B%BD/209648?fr=aladdin&fromid=12000925&fromtitle=%E8%92%99%E5%8F%A4
略有一点点像风光片,只有一点点。
明明是一只小白狗!
很舒服的电影
我们现在还保留多少童真呢??
多么熟悉的场景
娃太可爱了!
7.3分,DTS 6ch/7.94,己删
真可爱。我喜欢。小孩子对于动物的执着,那种 天真和可爱,电影本身很简单,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质感,被填充得很结实。推荐。
拜达赖
上好的纪录片
你能咬到自己的心手么?
老奶奶左手竖起一根针,然后将右手中的米放开,能成为人就有这米穿上这针那么难得。
平淡的天真可爱
虽说是剧情片,但几乎有点接近纪录片了,剧情本身没啥特色,非常简单,唯一的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生动地展现了原生态的现代蒙古游牧家庭的生活,非常棒,虽然仅给了四星,但非常喜欢!
一点都不像是演的……这才是演技……
很棒的电影。虽然情节很平淡,但是真实而美好。生活在城市,有点向往牧民的生活,但也只能在电影中体验了。故事就是讲小女孩养狗的故事,生活日常,爸爸担心狗会引来狼,而狼会伤害他们养的羊群,可狗却很珍惜与主人的情谊,关键时候还会保护人类幼崽。都说草原的人特别爱护动物,那是对生命的尊重,返璞归真吧。物欲横流的城市里看到这部电影,心里很舒服。
很有水平,节奏很好,再一次想起吕克贝松的话。外国人前菜,主菜,甜品一道道顺序清晰,结构清晰。
重看依旧不太喜欢,为了描绘夹在传统与“现代”城市生活之间的过渡状态而搭建出这样一个前世今生的隐喻似乎有点事倍功半……作为载体的小狗戏份又不够多,最后给观众留下让Landscape唱主角的印象实在辜负苦心。最后一个镜头完美承载了惜别故土一刻充满未知的情绪,但现在看来这一部里尚存的对新生活的接纳与愿景,在『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中已经消失了。
看了一个差画质的,故事不喜欢,景也不好看,可恶。
作为中国人对于蒙古草原的生活方式绝对不会陌生,包括歌声的空灵与传说的特色。原生态的拍摄方式让极致的质朴充满了厚重的美丽和感染力。这是一首挽歌,不动声色地蔑视着塑料勺和可笑的布偶小狗。现代社会的宣传车开过,留不下丝毫痕迹。这远古生活像浓得化不开的墨色,浸透到内心深处四下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