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拍出了许多亦真亦幻的时刻...但现实的残酷在于,它如果想要把这一切美好变成一场梦,简直易如反掌。
全片以轻盈的姿态,打破了普通人对精神受困者的恐惧和偏见,是一部功德无量的电影。
本质上讨论了很多社会性的问题,只能观众慢慢去体会了。
戴春和觉晓从疗养院跑出来之后的一场戏预示着这残酷的一切——夜晚戴春和觉晓两人从黑暗中走到终于有些光亮的路上,面对着眼前的废墟,他们一定看到了烟花呼啸着腾空而起,再绚烂绽放,但在观众眼中,却只能看到脚下破败泥泞的小路上,几个浅浅的水坑里倒映着烟花的破碎残影。
这是我认为整部电影里最惊艳的一场戏,也是最致郁的一场戏。
人人都知烟花易冷,便更加歌颂它霎那的美丽。
但在这冷漠的世界看来,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连这短暂的快乐都不能拥有,只有水坑中模糊的倒影才能与之相配,残忍至极。
从医学角度上来讲,双向情感障碍通常很难彻底治愈。
虽然临床治愈率可以达到70-80%,听起来治疗效果还不错对不对?
但据统计,临床治愈后五年内的复发率高达惊人的75%。
常见的复发原因是中断服药、受到精神刺激或过度劳累。
换句话说,临床上治愈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除了要长期与药物为伴,回归生活和融入社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精神上的刺激和身体上的劳累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很难避免,可想而知对于他们更是何等艰难。
所有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有爱而不得,有得而复失,有生不如死,有死里逃生,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
只能去电影里做场梦吧!
病痛的困扰不知何时何地便会卷土重来,就像抱着一颗定时炸弹,即便温柔壳此刻保护了他们,但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样子。
戴春觉晓拼尽了全力,才刚刚触碰到我们能称得上平凡的生活,未来仍有无尽的苦难,是你我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
所以很遗憾,我并不觉得爱能治愈一切,他们的温柔壳下面,有的只是抚不平的伤口和解不开的死结。
但温柔壳也是一颗止痛药,就像戴春觉晓看到的那片烟花一样,带给我们片刻的治愈和安慰,虽短暂,却绚烂。
感谢导演让我们做了一场梦,毕竟我们还有很多生活的苦楚要面对。
梦醒了,药劲儿过了,现实依然残酷且尖锐,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向前,我们不能认输。
是被题材吸引的。
抑郁症和躁狂症的双向救赎。
优点:1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精神病院的重复生活。
看的很绝望,是一种不缺钱 仅仅普通活着的情况。
他们的苦难是难以被其他所谓社会人士理解的。
(小说可以看这种 但是赤裸裸拍成画面电视电影真的好冒犯)2有一段黑白镜头拍的很好看。
3王子文演的女主非常会情感反馈 。
和曲筱筱简直是剧抛脸了。
缺点:1拍摄镜头很木,比较无聊的家庭叙事(电视剧)镜头感。
2过于美好化了,男主女主心中的束缚飞走了 变成了正常人,以拥有一个孩子 作为结局。
现实中觉得会有更多苦难 比如孩子的融入社会问题(性格遗传) 养育过程中的问题(身体异常)等等。
感受:1情绪管理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2聪明狡黠比善良更有效。
3电影看多了 接触了更多世界极端情况张力,人很难正常。
而且这种是弱 不是向外攻击是向内攻击,同样看电影 我太敏感了 感受到的太多了且杂乱。
联想:表演从业者太虚幻了。
是自己非常璀璨 寻找刺激的一生。
拍电影好的情况:给人力量感 讲好的事情 启发不鸡汤。
本片讲述了一对在精神世界受苦的男女,彼此以爱为希翼,在黑暗之中,破壳相拥相爱的故事。
导演王沐在自己的创作后记中引一句诗作为概括:“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那些栖身于隐秘角落的边缘群体,那些饱尝命运之苦的生命依然需要被温柔相待,依然拥有勇敢去爱与生活的权利。
囚鸟之爱,逆流奔跑 王子文饰演的觉晓是一个被小姨利用,抛弃送入安定医院的抑郁症患者,她找不到母亲的下落,找不到精神的依托,企图割腕而死,但却在医院遇到了由尹舫所饰的戴春,这个低智,间接性躁郁的少年,对她产生了关注和迷恋,并且给了她一颗燃烧的心。
电影开头的一个画面,是迷雾之中,觉晓无力地倒下,但被戴春抱起,走出了雾气,这两个人的相遇注定是一场双向的救赎。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似在拍摄校园题材,青春片般,病院似乎成了他们的乐园。
大量手持去拍摄两人的互动和状态,无论是茶园中在浮光树影中的奔跑,还是天台上戴春吃掉觉晓咬了一半的苹果,都像极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懵懂中拉近距离。
他们在做广播体操时彼此偷看,在废墟里深情对望,戴春赤裸着双足却买给了觉晓洁白无暇的鞋子,送给她手表去遮盖她手腕上那令人心碎的刀痕。
导演在叙事上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呈现特殊群体的感情:除身份的偏见,讲述相处的真挚;使用温暖的细节,抚慰残破的内心。
尽管医院背景的嘶吼和哭号声时而会让我们回到现实,尽管戴春不时的情绪崩溃,和觉晓的沉默孤僻给我们烙上一层“特殊群体”标签,但作为两个心灵束于巢窟的异类,他们的情爱和相处其实同所有正常人一样,并且比大部分更无畏,更无私。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
”戴春与觉晓的疯癫和反常,游戏人间的荒诞,不是因为他们有”病“,而是在泥潭般的现实里,相互鼓励,放飞心中的囚鸟。
现实之觞,温柔相拥 电影的后半部分,两人走出了医院,回归现实生活,但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更好的环境。
当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后,小姨认为是戴春非礼了觉晓,眼中尽是偏见的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没有爱人之能力。
在外界的有色眼镜下,戴春找到了送外卖的工作,而觉晓给人做指甲,打零工,两人选择用微薄的力量撑起了彼此的生活。
影片试图去做到从感情生活上升至人文关怀,也就是特殊群体如何回到社会,回归生活常态,如何真正治愈自己内心的顽疾。
觉晓的抑郁源自于找不到母亲的下落,她寻找的母爱实则是因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孤零,在这过程里,她也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而戴春童年时,被暴力伤害,被父亲压迫,他情绪世界的霍乱来自于他对抗着童年阴影、父权戕害和原生家庭的悲哀。
影片不仅仅呈现了一段非常规的恋情,也在试着探寻和触碰这些导致这些边缘群体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讨论爱欲时表示:“真正的爱其实是真理之起源,是从个别的身体之爱牵引和爬升到这条灵魂之爱的路上,成为普遍美的本质。
”最终,戴春和觉晓有了一个孩子,这个新的生命使得他们的关系上升到全新的疆域,也解决了彼此的内心痛苦。
觉晓自己成为了母亲,她的过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戴春成为了一个父亲,他将打碎过去所有伤口结成的铠甲,变成一个更有责任的男人。
在这一时刻,孩子作为新生命圆满了两人的生命,他们不仅仅可以像正常人般重返现实,也可以让爱的结晶破壳而生,春风化雨,展望未来。
在父亲自杀死后,戴春赤裸着上身在城市的霓虹迷失,奔走,觉晓紧紧地冲向他将其抱入怀中,这可能是电影里最动人的瞬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暗夜时刻,都期待与共鸣的灵魂相拥,感受另一个生命的体温,并且传递出自己的情感。
我们的生命旅程里总有不幸坎坷,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虚无,注定幻灭。
夜晚凄清,但总有烂漫烟火,孤寂的梦里,会飞出电影中的那只白鸽,温柔壳不是保护色,而是心的窗帘,总会有人把拉开,看到你的月光熹微,星云澎湃。
漫天的大雾浓稠的海水身体里的鸟和手里的苹果.她从妈妈离开那日结的壳他从爸爸那里得的这壳柔软而坚固从心底生了丝绕到了眼底,缠到了手腕,长到了嘴角成了血红生活里那么多的苦和小广场上的舞他要当爸爸了,而她也成了妈妈放鸟走吧云会散开这壳,依旧温柔.影评怎么还有字数限制了,我就想到这儿,写到这儿,quit.
【整体观感】这部电影的整体观感特别像今年的另外一部文艺片“脐带”,两部电影都是极其简单的故事,都用大量现实细节服务温情与爱的信念去作为主题,并都匹配了非常高级且充满文艺色彩的镜头语言与色彩调度。
不同之处是“脐带”展现的是对家乡的爱与亲情的悲壮,而这部“温柔壳”则是一种社会边缘人的自我救赎与充满希望的未来之光。
【温柔的现实】电影以特殊群体的恋爱作为切入视角,使用了大量生活细节作为辅料,精雕细琢了电影“温柔”的主题,电影虽然也充斥着残酷的社会现实、原生家庭悲剧带来的压迫,但导演并不想去过度批判人性和揭露社会问题,也没有刻画撕心裂肺的爱情,反而用极其高级且文艺拍摄的手法,完成了一幅意味深长的画卷,这幅画卷谱写的是边缘人群质朴而坚强的人生与通过互相救赎从而收获爱情的坚韧不拔。
电影充满现实、艺术感与浪漫,折射的是希望、坚强、救赎的主题。
电影的外壳很沉重,但给人的感受是温暖的。
电影的现实意义在于对边缘特殊人群,对于角色进行了一次外沿延展与大胆尝试,当我们身边不可避免这种普遍性存在的时候除了保护好自己还要多份包容。
因为疾病就是疾病本身,世俗看上去的不可理喻,也许已经是他们尽最大努力地在贴近正常和想把自己推向正轨。
而爱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可以救赎很多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爱的能力,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两位主演的表演很精湛,不着表演痕迹却又非常出彩,尹防把角色病态时生理反应演绎得极端到位,王子文的哭戏也能很好的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电影中几位黄金配角的助力也十分精彩。
【美中不足】电影故事线过于简单,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起伏,在商业院线公映中,这种题材的类型片会对票房带来不利。
电影用大篇幅刻画男主的不幸,对于女主的描绘与铺垫略微欠缺,男女主爱情线上的情感互动距离达到刻骨铭心的救赎层面还是差一口气。
作为双相患者,并没有感受到宣传和高分剧评里所谓的“人文关怀” “救赎”,只看见导演杂糅了各种刻板印象,自以为是、漂浮的傲慢 。
男主症状杂糅,为了增加“虐点”,电休克疗法不回避家属不打镇定剂直接电。
不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备孕,而且是让主角意外怀孕,完全不考虑药物影响和遗传概率…如果不了解不清楚,是编剧自我感动功课不到位,是无知;如果明知故犯,是绑架观众是隔应患者,是无耻。
更难受的是,看到女主在编剧的男性叙事里渐隐。
爱情和母职并不能包治包病,遵医嘱和足量足疗程才有可能。
看到最后越发可笑,请收起你们高高在上廉价的怜悯。
实际上去掉病名并不影响这个片子的走向,想拍爱情片就好好拍,不要硬套进精神疾病的壳子里故作戚戚。
————冷醒下来回想,电影的美术设计演员演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雨中跳舞和茶园奔跑我也看得泪流不止,唯一让我感到反感的是编剧导演的想当然。
对怀孕情节产生厌恶的本质,是不希望延续痛苦,是厌恶这个世界,更厌弃自己。
大!
失!
所!
望!
鄙人才疏学浅,到最后也没看出来尹昉到底得的是自闭还是躁郁还是精分还是制杖王子文更是让人怀疑她其实并不是抑郁症,而是装emo来打入精神病患内部的卧底抑郁的少言语少行为少睡眠、晨重暮轻、活力丧失她是一个也没演出来呀求大家不要再吹这是“中国版《绿洲》”了(如果你真的看过《绿洲》原片的话),你完全可以换个方式凌辱李沧东如果说《保你平安》是对“网络谣言”这个题材的浪费,那么这部《温柔壳》就是又一次对“心理疾病”主题的廉价消费这个题材我们本可以融入很多的社会议题:心理疾病污名化、心理病患的社会适应、康复患者的生育问题、病患家属的心理建设……但是导演并不care这些,他只想借这个自带话题的“猎奇”外壳来讲那一套苦哈哈的俗套爱情当然俗套爱情也可以,毕竟每年这样的垃圾也不少但如果消费抑郁症,加剧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那我就直接给你判死刑不谢
导演无疑是温柔且善良的。
他让两个饱受家庭困扰的破碎的人在彼此那里获得了温柔、获得了肯定、获得了救赎。
抑郁症患者最无力的感受就是,自己被抛弃、自己是多余的、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不存在可能会更好。
有一个愿意帮助自己、肯定自己、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人,恰是一剂良药。
但导演的温柔和善良也是理想化的。
影片最后戴春父亲说出了和他自身人格、状态都非常不符合的话,“一切都过去了,会好的”,并以自杀结束这一切伤痛。
但现实中残暴的父亲是绝不可能变得温柔的。
我理解导演想要在电影最后解决男女主内心的症结,但现实可能是,犯下错、造下暴业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认错。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仍然带有鲜明的男性视角。
虽然导演想要去拍的是互相救赎,但未免让人觉得戴春对觉晓的救赎太过简单了,仅仅去寻找她过去的家就能抹平创伤吗?
在戴春释放了觉晓内心的鸟之后,影片更是直接将叙事重心倾向了戴春,觉晓成为了一个给予怀抱的女性抚慰者,她承受着来自戴春的痛苦,她自己呢?
她自己的创伤不会被再次引发吗?
如果说得过分一点,影片最后像是变成了一场男性精神疯癫的幻想记录。
原本是写短评,但无奈字数超了,发了长评。
可惜豆瓣只能打双数分,我比较想打7分,但在如今的电影市场,用心的创作者需要鼓励,暂打四星。
🌈电影名:温柔壳🌈观影日期:2023年8月8日🌈简介;在觉晓(王子文 饰)人生最艰难的低潮点,戴春(尹昉 饰)的出现像一抹阳光冲破了黑暗。
封闭的环境里,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用爱情编织幸福的可能,也将对方从沉重的迷雾中拯救出来。
随着美好生活的继续,现实的考验也向他们的爱情暗袭而来,他们还能成为彼此眼中最好的那个人吗?
🌈观后:🌸首先,我们应该关爱和包容精神类疾病的人,生病不是他们希望的,社会多包容多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才是康复的关键,这些是本质的问题,我支持🌸但我要说的,别拍这些误导人的所谓文艺片了,明明两个精神类疾病患者,自己都无法完全自理,随时都可能病发,怎么就敢去生孩子,就算是两个人惺惺相惜,什么爱情的结晶,什么唯一能够拥有的,什么不忍心伤害小生命,这些规划真的会让那些脑子不好的人找到借口。
🌸男女主角都是来自不健全原生家庭的人,更是造成他们精神不健康的主因,那为什么要在已知未来父母都不健康的情况下,去生育一个注定不幸的孩子???
而旁人的劝阻却被描绘的无情冷血,别说什么,剥夺了他们做父母的权利,别忘了国家都规定精神病不适合结婚。
🌸世界不是有爱饮水饱,那些精神类疾病人的家属和身边的亲人,他们的痛苦和折磨呢?
假设男女主角生下了孩子,悲情有了,忧郁有了 ,孩子成为了负担,折磨的依然是身边的亲人。
🌸这样的电影,真的是拿着道德沦陷当做噱头,拿着不幸当情调,很不得男女主角八百辈子都痛苦不堪一样。
这样的电影,我真的没法喜欢,电影可以不是都积极向上的,可以不是育人的,但是别去传递畸形的社会观。
温柔壳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王沐 / 王子文 尹昉
看的时候挺难过的,不知道怎么打一个我心中的分。
尹昉怎么会这么有少年感,这身材就是青春期的那种样子啊。
有很多文艺桥段,从手心飞出的鸟(不知道是什么鸟),树影婆娑,那个飞出的鸟太喜欢了。
不过论演自闭症小李子真是无人超越,忘不了不一样的天空。
不管是爸爸还是戴春,总感觉给人一层隔膜,当然我演戏也有这样的问题,能量的问题。
无法接受戴河推卸照顾父亲的责任,很难认同白客这个角色,很没担当。
母亲和父亲都是自杀的,太可怜了,真的看不得别人自己了断生命,看得我很难过,也会回忆起自己的爸爸,所以后半段总是看着看着有点抵触。
很喜欢电影中一些接地气的画面,拆掉的楼房,还有一开始真实的病人,感觉非常棒,不过一对比立马能看出来两位主演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哈哈哈哈。
觉晓抑郁症没有复发挺牛逼的,还记得我玉玉那段时间走路都是低着头。
至于生不生的问题,我觉得一对精神病人生出来的孩子,其实和极差的原生家庭生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电影中夫妻是很有爱的,也一定会给予自己的孩子,这又是电影诡异奇怪牛逼的一点,两个主角都是那么善良的人,对他们的描写,两个人都是本性上没有一点缺点的人。
觉晓挺坚韧的,一个强大女性,什么善后都能做。
戴春像个小孩,也有担当比他弟强,但是太正了,精神也很正常,只有外化行为奇怪,但是各种理解共情居然没有一点问题。
尹昉在浴室的一滴泪和电击前的眼神真让人难忘。
总结,还是喜欢看尹昉演魔鬼。
还有就是他的肢体真是太棒了,最后跳广场舞和阿姨跳,看着真舒服呀。
还有一个场景,王子文坐在外面的矮大理石上,树一直被风吹动,太美了,太美了。
我也要去享受一下美丽的风景了。
和姜一边吐槽一边模模糊糊看下来,几乎难以看完,还是太做作了,讲边缘人群搞得太唯美是没有用的宝贝!你这些旖旎梦境,台词像《读者》,画风像美术馆里的影像!最后是只有温柔没有壳啊!姜辣评:看得懂的人不屑看,看不懂的人不会看。
那些暧昧的、流动的、委婉的和剧烈的情感,与面部特写-中短焦距-沉浸式电子乐等简洁的形式组合竟如此适配,在实景与真人的设定下,显得那么动人、那么细腻,导演就这样轻盈地把片刻的爱之真实雕刻在影像之中,实在是厉害。出院前男女主角的情感互动的那种感觉,观众在未来一定会不断地回忆起。要是一直这样拍多好啊,也许是要的太多、要的不明确,出院后的质感反差巨大,突变为现实主义苦情剧,而这戏剧的重点更是经不起推敲。硬要这样写,也应该是对“生或不该生”的话题辩论到底,否则我们为啥要对一个一片避孕套都能解决的问题而苦恼呢?
声音做的太满,意识流镜头有点画蛇添足,商业片策略一览无遗。
浓浓的忧伤,淡淡的幸福。
感谢这部电影 终于有人关注到这个群体 灵魂曾被禁锢的朋友 不要怕 走出这里 一切都会好的
我们生病了,我们会好的。
8.2/10。《绿洲》青春版。我诚挚且执拗地喜欢这部电影,它青涩,它粗浅,它像一只淋湿了雨的小鸟。它的稚嫩与现实格格不入。树叶的光隙,绵绵的春雨,为蜕壳的螃蟹搭一座城堡,拥抱,放飞身体的小鸟,目睹两段死亡。再见,妈妈。
【8.5】1.华语年度十佳预定,难得上半年在大银幕上两次见到有关抑郁症题材的杰作,主创没有陷入对该群体病症和治疗方法的臆想,而是真实展现了患者及原生家庭的不堪与挣扎,片中的飞鸟就如同丘吉尔所说的黑狗,它会一直盘旋在你心里,如影随形,每你以为熬过了黎明时最浓重的黑暗,看见了希望的曙光,实则只是虚幻。每个人都有资格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带来新的生命,但是只要有压迫和剥削,善良无辜的人就会被社会放逐,被逼疯,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甚至要让手足无法相认,我们本该是好人,为什么会这样?2.虽然是处女作,但王沐在视听的把控上已非常老道,梦境中预示未来的黑白海,象征心病的大雾,超现实化的手中飞鸟,解开心结的大雨,都频频让我潸然泪下。尹昉和王子文的演技一如既往地稳,发病时眼睛和嘴唇的症状太真实了。
别看片名超治愈,其实内容更致郁。从《宇宙探索编辑部》到《温柔壳》,我发现平遥片子的质量吊打野🐔烂🌸➕破⌚。从《长沙夜生活》到《温柔壳》,尹昉告诉我,他什么都演,就是不演正常人。
屡次被观众诟病拍摄的人物像精神病的年轻导演们把创作的目光锁定在了精神病院
拍这部片之必要?简直爱疯了🙏🙏🙏
悲惨苦虐展示大会,剧本没能把各种元素有机组合起来,尤其王子文的抑郁症作为重要设定对剧情几乎毫无影响。重头戏都在尹昉那边,演得也确实卖力,但发疯电击的部分都看得好累,我的注意力主要在他不疯的时候,多性感啊。最触动我的其实是白客哭着说能不能就当没有尹昉这个哥哥,虽然看外形明明他比尹昉大。
我其实挺喜欢女主这个角色,但在电影后半段里被硬生生地写成了一个服务男主的工具,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不会像她那样精神强大,我也无法想象两个精神如此不稳定的人如何独立生活。不过,在感叹女主善良可怜的同时也会想如果是我与她处在同一处境也许会和她做同样的决定。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让小孩幸福的能力的人就不要生小孩。做作的电影,三流的台词,但尹昉和王子文的表演很出色。
致他人非意愿怀孕,应该按照强奸罪、故意伤害罪论处。请他去监狱。集众精神疾病于一身的破烂基因,留传下去只会污染人类基因池。
爱,治愈,救赎。很喜欢尹昉,这次的表演更惊艳了。
近年难得的内地佳作,不矫情不做作,配乐加分,难得看到已成名演员出演文艺片不出戏,男女主都好评。
没想到是一个包裹现实关怀的爱情片,但相比两个残缺的灵魂之间的动人连接,我更在意的是片中呈现出的某种疾病的“隐喻”。母职的追寻总要伴随着自我主体性的确立,而父权的戕害却不得不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达成救赎。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着所有人,无论是否健全。从这点上来看,这个爱情故事是治愈的,但底色也是悲凉的。就像片名一样,再软的温柔,也会有壳,虽然抱在一起仍然会有点硌得慌,但是至少能共同抵御来自外界的冰冷风霜。
平遥果然偏爱这种绿洲系的作品,确实这种这种表达在国产电影里面比较少见,男女主的背景交待也是娓娓道来,混沌与轻灵并存的状态也并未偏颇。尽管在生活中的状态不断向下甚至是坠落,而是通过绿洲中李沧东的超现实手法来表述一种自由的意向。尹昉的表现像是融合了刘亚仁的油和薛景求的狠,轻盈的时候调皮可爱,躁郁中又带着一种不安和惶恐。王子文的角色前半段挺完整,后面的话感觉就像是一个偏社恐的正常人,直至最后被沦为生育工具,这块个人不喜;弟弟的那个角色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我们既然此生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所以我们要做就做苦难的最后一代。
让常人感到拉扯,但无法消解燥郁,尹昉演得很好,印象深刻的还有白客的角色
你是我温柔的壳,我是你的绿洲。有爹的被虐待出ptsd,没妈的找妈找到抑郁,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都源自爹妈。非常沉重的题材,拍得还算克制冷静,但剧情转折又过于投机取巧。尹昉没有表演痕迹,王子文过分美丽,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