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低谷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
我们都希望能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身上找到一丝温暖,哪怕这只是短暂的。
人们总是渴望这一点点的温暖。
这部法国电影,并没有过分强调法式的浪漫,因为它讲述的是生活,而并非全是爱情。
这部电影描绘了生活中每个被生活压迫,却依然独立热爱生活的人。
尽管生活有时一团糟,但只要心中有热爱,有温暖自己的光芒,生活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
妈妈离婚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儿子是高中生,对未来还没规划,但有自己的热爱。
女儿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妈妈曾是全职主妇,没有工作经验,为了照顾家人,她出去找工作,虽然一开始不容易,但最后成功找到了,还带回了一个和儿子同龄的女孩。
尽管家庭依然节俭,妈妈还是对这个女孩伸出了援手,她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
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物,哪怕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因为他们热爱,所以愿意全力以赴,开心地生活。
看得出来,导演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能拍出这么有生活气息的电影。
影片的构图和画面感都很棒,剧情都是平凡的小事,但背后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值得一看。
这是法国的八十年代,这是法国人的后现代历史记忆。
叙事始于1981(密特朗当选总统,母亲的婚姻其实已经破产,女儿将成为社会党支持者,而Tallulah流浪街头,深夜广播的音乐……),终于1988(儿子到了年龄,首次投票,密特朗连任,母亲卖掉公寓……)。
也是媒介史,全片穿插历史影像,而连缀故事的,是一种式微的媒介:深夜广播。
也是电影史,在观看中,忘记自己,记起自己。
法国在后布尔乔亚的历史进程中已经走过了相当时期,所形成的经验如今已必然成为回忆的对象。
在这方面,此片完全可以和Ernaux的自传小说互相参照,或放在一起看。
历史叙事的中心人物不可能还是19世纪经典文学的布尔乔亚男性(反)英雄,也不复有20世纪现代主义的精神危机的男性个体,而必须是女性——在动摇中自立的中产女性(别和玩偶之家的娜拉搞混了),与之对位(但并非母女)的是:“无法正常生活”、留在街头的吸毒少女(别和悲惨世界的芳汀们搞混了)。
“丈夫”一次都没有正面出现,虽然通过母女的讨论,我们大概可以脑补出,他事业有成,曾支持着主人公挺过乳腺癌,离异后转向“反动”(女儿的用词,这意味着他不再抱左派立场),算起来,他应该也算68一代,这样回归保守的人生轨迹,很典型……自然也没有父子关系的任何正面描述。
取而代之的是母子关系吗?
想做诗人的儿子,最终(80年代末)从母亲的笔记中发现,最初(80年代初)促成母亲给深夜节目写信的,正是儿时的自己,“夜旅人”出处在此。
内景不会有布尔乔亚的沙龙客厅,而是战后的高层公寓。
外景似乎一次都没有奥斯芒式的大林荫道或经典的老巴黎街角,虽然埃菲尔铁塔总出现在远远的背景中,而两个小年轻掉进塞纳河,水冰凉。
叙事风格在举重若轻间反高潮,极度散文化,但散文自有章法。
法国的后现代讲述有一点倒和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一脉相承,那就是对“经济基础”的细致交代。
女主向老父亲借钱这一处闲笔,法国人是不会省略的。
至于卖房,那是情感剧主线结尾,不用说,也算老桥段了(张曼玉前夫早年间的那部片子中,也是卖房,不过那是富家三兄妹在母亲死后资产配置……)。
另外,在法国电影中,我们究竟遇到过多少个不断收到退稿信的男青年?
这个俗套真心好用。
这样的电影叙事也提醒我们:“后现代”分期是个筐,但它已经成为了具体的历史经验,而作为社会构造,它再全球化,再美国化,也包含着各不相同的“国族境遇”,意味着差异化的体验模式和叙事可能。
在日本,是后昭和,在德国,是后柏林墙,在法国,是后布尔乔亚、后68。
(我们呢?
是后改开?
)这才是好的主流-主旋律电影吧。
星期五言:你很难在一部法国电影里看到如此多的空镜头,如此柔和的剪辑,如此怀旧迷幻的音乐以及如此羸弱的人物。
以至于这部《巴黎夜旅人》一度让我以为穿越到意大利电影里了呢!
也正是借助这些拍摄方式,我们得以领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梦幻般的充满回忆感的巴黎。
这又引申出了另一个概念——城市名片电影。
且看导演是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在讲述故事时,把这个城市推销开来的。
文:太虚宫编辑:Mr.Friday图片:视频截图一、 电影中的脆弱、柔和、迷幻、怀旧元素这里的脆弱指的是人物性格;柔和指灯光;迷幻多指配乐;怀旧多指色调与道具。
我们逐个来看——*人物性格:女主的说话声是有气无力的,即便她要被动维系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也好,电台女主播,流浪女青年也罢,都是感性脆弱的,稍有刺激便会掉眼泪;即便投身政治的女儿,在生活里(或者说我们看到的一面)也是羸弱温和的;剩下以儿子、女主的男友等为代表的男性,他们虽不会哭鼻子,但似乎都很随和体贴,善解人意。
大家看到了吗,相对于一般法式电影的硬朗、激进、前卫、开放,这片似乎都是反的(柔弱、传统、保守),它让我们看到了法国人的另一面。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另一部描写脆弱女性的电影,麦克•李的《秘密与谎言》(1996),其设置同样是反“坚强女性”的人设。
(相关文章参考:谈麦克·李电影的雅俗哲学观)*柔光:演员面部的柔光,夜间、室内的暖光,以及窗外的阳光,为人物性格特点更添了阴柔的色彩,让人心情舒缓,看后流连忘返。
这种用光是非现实主义的,它让那些柔弱的声音与色调产生出了一种迷幻、虚幻、梦境般的感觉。
这种感觉穿插在城市深深的记忆里。
*迷幻与怀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流行乐、美国摇滚乐、电子舞曲;电影海报、经典片段、小说、物件、市井;以及那褪了色的画面……每一个细节设计都在为这种怀旧感铺路。
所有以上演员的柔,视觉的柔,加之道具的旧卡在了一起,让人看时感觉像是躺在软绵绵的沙发上听人讲故事,坐在红扑扑的壁炉前倾诉淡淡的忧伤……这里提醒大家,但凡一部柔和温和的电影,任何太过于刺激、硬朗、激进、充满危险性的戏份都会破坏其感觉,比如说 电影中男孩儿女孩儿在桥上发生争执掉进湖里那场戏——
我们来看导演是通过什么方式减弱它的“危险性”的——电影之前有段戏:男孩儿和同学在游泳馆中玩跳水。
男孩儿纵身一跃,水花溅起。
显然他在跳水上有过专业训练。
这段戏若单看,其设置莫名其妙,像是无意。
但有了后面那场意外落水的戏,就不难看出其“减缓观众心理危险感”的功效了。
我们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电影的风格和感觉不是空穴来风的,二是通过电影语言和编剧手法和技巧达到的。
二、 导演是怎样将这些元素捆绑在一起的(画框转换)除去人物性格、灯光、色彩的统一,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部电影在“画框尺寸”上的变化——一部分镜头趋向4:3,另一部分接近16:9。
由于那些4:3的画面多半为空镜头,穿插在剧情转场之中,而且色调一致,所以看时不觉转换上的突兀,甚至多半人都没意识到。
正是如此,导演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历史场景(包括四十年前的巴黎市井与人情)与当下拍摄融合到了一起,虚实结合营造出了那种历史回忆的真实感。
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说:导演把当下人的回忆与真实历史记录锁在了一个画框空间里。
而画框比例的变化,又提示着我们两个时代空间的存在以及电影的魔幻性。
三、主题旨在展现法国人的另一面导演为什么要把这么些元素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浓烈的风格让我们感受,显然那跟创作者要表达的主题相关,主题是什么,电影名字写的很清楚:巴黎、夜、旅人。
与其说这是一群特定的法国人,不如说那是法国人特殊的一面——包括他们坚强下的脆弱,包括他们浪漫后的空虚,也包括他们激进后的无助。
那感觉就像我们在午夜时分在电台里获得的慰藉。
四、 主题在次,感觉在先我们在以往文章里提到欧式反类型片的一个特点:感觉在先,主题在后。
这也是电影的优势所在——往往电影给观众的第一触动是视觉和听觉上的,也是生理本能上的。
比如说导演想表达青春期爱情的感觉时,千言万语比不过让一对稚气的年轻人来场“床戏”,哪怕一个抚摸镜头,都能让人感受那青春的苦涩与甜美。
当然,主题在后不代表不重要,而是说导演不必去刻意浪费镜头强化它,反倒感觉到了后,观众自然能领悟到。
五、 城市名片电影的概念与其象征性手法如果你在这部《巴黎夜旅人》里只看到了“一家人的温情戏”,那很可惜,你大概只享受到了一半的电影乐趣。
那另一半呢?
我们先来看电影中几个容易被忽略的情节和镜头——★ 先看男友接女主人公下班,在路上的一段戏。
首先两人逆光、中远景,亮点和画面比例让给了城市夜景;
接着两人一边走路一边聊到了Talulah(流浪女孩儿);
再接着画面渐渐叠化出了 Talulah 的头像;随着头像渐渐清晰,聊天的两人走出画面,画框内只剩下了女孩儿闭着双眼的面部和巴黎的夜景。
▲还记得《海上钢琴师》那段弹琴神游后的人头叠化吗...★ 然后看男友在床上对女主的一句台词——当女主问对方是否介意自己乳房切除时,对方回答:不……不寻常且脆弱,就像你一样。
★ 再看Talulah“复吸”后在女主面前痛苦的表情,一句话:更脆弱
★ 最后看这两个女人(母亲、女孩儿)的离开
大家是否感觉到了:导演把两个女角色和巴黎紧紧捆绑在了一起,通过“脆弱”和“夜”。
换句话说,当我们接受了对两个女人的感觉,也就接受了对那个时代巴黎的意象。
这便是本人所谓的 “城市名片电影” 了。
回到前面的另一半,显然,导演在讲述了两个女人乃至一家人故事的同时,也向我们推销出了“城市巴黎”。
准确地说是向我们推销出了“导演对巴黎的情感、记忆与印象”。
这种把人物、故事象征性地与城市捆绑在一起进行创作的电影很多,比如说三十年前的法国电影《新桥恋人》,比如说那部经典的意大利电影《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再比如说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等等,大家可对照分析。
六、《巴黎夜旅人》的节奏瑕疵从编剧的角度,一般来讲,同一个情感高潮戏不能在一个片中出现两次,如此一则会引起观众的视觉感知疲劳,二则会破坏电影的节奏。
除非导演想要故意惹毛观众或有其它喜剧目的,比如说《大话西游》里周星驰拿月光宝盒穿越时空,电影反复将此情节演了数次,以达到某种喜剧效果。
可《巴黎夜旅人》中的家庭团聚戏显然不是如此——出现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家庭聚会戏(包括收留女孩儿 Talulah 的加入)是个情感上的小高潮,但它没有引导电影结束,转而又进入了其它情节(这些情节难免有所反复,比如结尾家庭户外重聚的录像回播),这就让节奏气孔断开了。
电影又足足演了二十分钟结束。
不是说剩下的情节不重要,而是它在情感情绪节奏上出现了断层和重复,有可能产生“观影疲劳”(个人认为稍作调整和取舍会更好)。
当然这种认知是笔者主观的感受。
大家可以参考比较另两部电影中的类似戏份:首先是麦克·李的《秘密与谎言》,片中家庭重聚在一起时,女主一句“这就是生活”后,电影戛然而止,全片结束,留给观众无限开放式想想空间。
▲《秘密与谎言》电影剧照,1996再一部是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女仆从水中救起男孩儿后,一家人紧紧相拥在一起……电影并没有完,之后还有很多戏份,但这里的“小高潮”起到的是某种转折作用,它让女仆自此彻底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员。
▲《罗马》电影剧照,2018先说这些吧,总言而之,《巴黎夜旅人》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的电影。
很奇怪,虽然我们离法国距离、文化、意识都相去甚远,可本人在那些“巴黎夜旅人”身上却感受到了无限的共鸣。
这大概正是电影的魅力吧。
“会有别人眼中的我们,那些碎片,我们曾以为我们瞥见的,我们的碎片,会由我们的梦来滋养。
我们从来都不是相同的,每一次,我们都只是外来者,是夜旅人,是他们的想象,就像被留在房间里的旧镜子的那些脆弱的阴影。
”
阳光照进虚空,透过窗映下过往的剪影,一段一段陈旧的老片段,人生就是由这些片段组成的吧,这些片段也会在某些特定时刻回光返照。
想起之前和朋友说,我们其实永远也不是完整的,每个相遇的不同的人的记忆里都活着不同的我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和他人的故事里交出拼图又获得另一张拼图,而这个拼图永远不会被填满。
塑造与被塑造,即是意义,slide,stay… 我们是由碎片组成,人生也是一段段剪影的拼贴,那爱呢,“我懂你爱我”这句话也让我思考爱是什么,爱也是火光一束,闪耀后又熄灭吗。
但我想,爱是与外来者造的浩大的梦,是红色,白色,蓝色交织的梦。
爱或许是不同个体的碰撞又偏离,但如果那份爱被懂得,爱也将与我们永远共存。
感性又共情的夜旅人们,只是过客又如何,继续去梦里和他人相遇吧。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
关注公众号,回复“巴黎夜旅人”获取片源 2022年拍出了哪怕出现在80年代夜间电视节目也毫不违和的电影。
从故事背景、色调、画幅到文化生活,复古得令人迷醉。
以此致敬和缅怀80年代。
2022年的艾曼纽·贝阿和夏洛特·甘斯布都不再年轻。
但她们特别有辨识度的声线,刚好适合主角职业设定——《巴黎夜旅人》电台节目主播。
深夜电台在80年代后期式微,但夜旅人们热线分享的情感故事,乘着电波,透过夜雾,给失眠的、为生活奔波的人送去抚慰。
正是这档《巴黎夜旅人》节目给了伊丽莎白母狮一样的力量,哪怕自己再落魄,也有能量好好活下去,甚至帮助流落街头的少女Talulah。
伊丽莎白晚上在电台工作,在理性出走的黎明时分回家。
白天继续到图书馆工作,并在那里收获真爱。
孩子们会长大,各有各的追求,伊丽莎白和男友也有了新的人生征途。
一家人在熟悉的房子告别。
聚散终有时,再不舍,相伴也只是人生一程。
未来还很长。
人生不应是一去不复返的既定轨道,亦不存在脱轨;而是广阔的草原,任由驰骋。
电影很平和,就像主角搬家时翻出的老匣子,娓娓道来每一件旧物的故事。
妈妈离婚后自我倾诉自我疗愈的日记本、家庭录影带、心爱女孩的照片、剩下半包的万宝路……这些生活碎片构成的回忆,供我们在往后漫漫良夜品尝。
比如年轻时美好又义无反顾的爱。
有一段是,伊丽莎白的儿子和Talulah两人在塞纳河边喝酒。
男孩重心不稳,后翻下桥,Talulah毫不犹豫跳入河中相救。
两人在桥底烤火,瑟瑟发抖,相互偎依,拥吻。
属于年轻的狼狈。
未曾拥有过什么,也就不怕失去什么。
1984年的巴黎电影院播放《鸟人》,《圆月映花都》,墙上还有《德州巴黎》的海报。
《鸟人》(1984)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埃里克·侯麦的《圆月映花都》(1984)众里寻他,蓦然回首
维姆·温德斯的《德州巴黎》(1984)失而复得的亲子关系,公路上重获的爱 BGM致敬80年代电子乐,略带失真的效果,简单、迷幻,恰到好处的表现日出之前、长夜未央的孤清。
把人推向远方,将寂寥放大。
点进去作曲家Anton Sanko的其他作品,原来还为妮可·基曼的《兔子洞》、LGBT片《真心半解》等片配乐。
都是我印象深刻的调调!
好喜欢法国片的感觉,我太喜欢了,就像回家一样。
很擅长写一件件小事件。
看着儿子载着妈妈在夜晚的路上骑过,真的会感觉好幸福。
但编剧下一秒就接上塔鲁拉病倒了,太搞了。
“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巧合,三次,就是命中注定。
”台词预示着二人的命运。
“人们瞥见的,仅是我们过去为了他人所存在的一小部分。
我们的梦也将被他人滋养,从此变得不同。
我们一次又一次成为了美好的陌生人,或是人们想象中的夜晚过客,如同在房间深处被遗忘的老镜里所映出的微弱倒影。
”
电影有一处十分奇怪的地方,影片名叫《巴黎夜旅人》,夜,旅人听起来是一个冗长的夜,人们倾诉自己的情感,讲述自己的故事。
但电影中故事却全部都是点到为止,只叙述表面,不再深入的讲述。
我们只能知道他们来来回回最后又走到了一起,而他们来自哪里,有什么过去,为什么分开,分开之后经历了什么我们一概不知。
电影也没有讲述的意图,仿佛这电影就是那个夜。
而电影会制造出一种不安和焦躁感,我想也是由此而来。
如果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电影,会觉得电影讲述的是女性自我本位的回归,从家庭中解放,去寻求自己深刻的意义,但这种解放是温柔的驱遣而非暴力的破坏,女主仍旧留恋从前的生活,只是她需要迈步向前。
这就是这部电影对女性和家庭之间的思考,是一种“共存”的状态。
而电影在剧情上也是有明显的缺点,剧情老套了一些,但情节处理的很好,人物塑造的很好,而且电影中两位男配角的选择过于工具化,让人觉得很突兀,可能也是出于时长上的考量。
这部电影,看到后来,如同一直在柔美的音乐下喝着低度数的酒,不知不觉醉了,温暖了,伤感了,明朗了。
从艺术的审美以及电影的致敬环节等等来看,有诸多赞叹不已之处。
然而,一部电影最能打动人的,偏是和个人情感有共鸣的私人的地方。
那些微小的共鸣,如同电影里母亲的微笑,抚平伤痛的褶皱,给夜晚的角落带来一点慵懒的光亮。
一个女性的重换新生,没有鸡血的决心和励志,在悲伤中慢慢走出来才是常态。
对待困难中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温柔的姿态,是一个女人内在的坚强,也是温存的善良。
在艰难和悲伤中,那些偶然的欢乐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中依然真实而美丽。
如此美好的生命,对于女性观众来讲,应该是非常治愈了。
那个男孩少年时的飞扬和飘荡,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哥哥,也想起我少年时偶尔的迷茫,甚至想起我捉摸不透的儿子。
这个状态可能是一些男孩在少年是都会有的状态吧,和小伙伴的无聊游荡,来去无踪的捉摸不定。
我小时候的那位哥哥就是这样,那时我是个小屁孩儿,羡慕哥哥的自由和丰富的少年世界。
他慵懒的状态没什么阳刚之气,但是那种飘来飘去的自由洒脱,你永远不知道他在外面玩儿什么,有什么奇妙的乐趣,但总有一种神秘的快乐,如同电影里人物周围柔美的光,令人痴迷。
也会有和某个女孩的一些心猿意马的举动,如同蒲公英碰不得,又轻轻飘落。
会在课堂上和老师发生一些幼稚好笑的片段,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回忆,就像曾经在化学课上灵感突发写诗,无聊激发的灵感也是灵感吧。
哀伤的不会忘却,那只是一些片段,忘却的无法消失,他们躲在树后面。
那个独立、勇敢的女孩,男孩的姐姐,有鲜明的性格,是典型的兄妹关系中目标明确、坚定大胆的姐姐,直到后来的母女相拥,再年轻的坚硬也都被瞬间融化。
这是任何感情都无法与亲情比拟的一面。
希望每个姐姐都能快乐,每个母亲都能温柔。
至于那个叛逆的离家少女,四海为家,漂泊不定,她是这个影片中真正的夜旅人,尽管其他人也都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经历着不同的风景。
这个角色的选角非常好,阳光可爱的外表被世俗脂粉所包裹,如同堕落的天使,女孩明媚澄澈的眼光中,自身经历带给她对世界的不解与迷茫,稍有不慎就跌落在路旁,甚至滑向深渊。
她是幸运的,遇到这家人是在人生旅程中罕见的幸运,希望她离开后遇到更多幸运吧。
这是一个可怜的人物,尽管她是别人爱而不得的人。
这些不同命运的人,在电影中出现过几次一起吃饭的场景,是难得的温馨场面。
人毕竟是群体动物,只有在互相的依存中能找到灵魂停靠的地方。
一起享用美食、听音乐、举杯、相拥而舞,是最温暖的画面。
直到影片定格到草地上的欢笑,吹叶子的简单快乐,夜色阑珊,微微银光闪闪。。。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拥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如果你不曾存在、那我也只不过是这个来来往往世间里的一粒尘埃,我感到如此失落,我是如此需要你。
如果你不曾存在,我想我已经找到人生的奥秘,非常简单,就是我要创造你。
为了能够看看你……弥足珍贵的沉溺体验,在浮光掠影中走向隐秘目光。
柔软梦幻的晨色与消落定格的黄昏同样美丽,昏睡的巴黎总在深夜释放它的鬼影,时间的裂痕总是在脆弱思绪处延续,历史的幽魂在记忆中形变。
天际线的轮廓在每一次对话情景中浮现,电台广播的波段俘获了街头旅居人的茫然,灿烂的迷影回忆如塞纳河上的粼粼波光点缀着浪漫。
话语的秘密似乎变得不再必要,诧异于人们是如此坦然诚挚贴近着彼此,迷途后的流放终究惊醒了反叛者静谧的惶然。
一部如此朦胧迷人的城市电影,复古恍惚的进行时投射,它的美属于每个曾游走飘荡的眼睛,属于每个曾渴望占有夜晚的“我们”。
尽管旅途随故人散去,喧嚣白夜不再拥有私密慰藉的契机,但烙印在瞬间的欢愉与孤独总是会在未来的情景中留下线索,成为不愿闯入的经验永远根植在下一段旅程的开场,照映着这片时空存在的绚烂……
从《阿曼达》到《巴黎夜旅人》,导演米夏埃尔·艾斯深谙以小见大之道,天才般地穿透时代的层层迷雾,消解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将镜头拉向被时代环绕、包裹的普通人。
不似前作将影片背景置于恐袭频发的当下巴黎,《巴黎夜旅人》用碎片的历史影像和富有时代印记的电影符号引领观众重返星光熠熠的八十年代,在迷人的夜色中,我们都是梦中的旅人,体验着氤氲变幻的密特朗时代。
而相同的是,米夏埃尔始终带着无尽地追忆和情怀,回望并关注逝去的、但群星闪耀的时代,时逢殖民主义遗留的种族歧视问题和泛欧洲的经济危机爆发,法国陷入无休止的骚乱,使得本片更显适时和恰当——在左派胜利的八十年代法国,人们涌上街头并非为了抗议或引发骚乱,而是庆祝和传达喜悦,这与当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巴黎夜旅人》更是毫不掩饰得对埃里克·侯麦进行致敬:侯麦式的色彩搭配、几乎像从侯麦电影中走出的角色(敏感、脆弱但不寻常的伊丽莎白)以及对《圆月映花都》的提及与互文等等。
或许当下是一个日趋分裂的世界,但《巴黎夜旅人》中城市边角的午夜电台、置于一隅的黑胶唱片以及放映着《鸟人》等影片的电影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我们曾拥有过如此闪耀的黄金时代。
君子之交淡如水,艺术作品也同样。别过度,否则便会被指摘为发力过猛。比如该片,一个半小时处,一家人抱在一处跳舞,太亲情泛滥了。
影院二刷 竟然還能大加分 尾聲還不小心流了兩滴淚 為什麼每個人物都這麼豐富又善良 外景又一如既往那麼美 謝謝寶藏導演 我在這裏七年的最後一晚在這麼美的電影裡度過 我很開心
“不寻常且脆弱.”
人物关系的发展大部分被交付给一种吊桥效应的不确定性,堆得太满的bgm几乎一响起来就可以从以往有限的观影经验中条件反射般地建立一种对“下一个阶段”的情绪的预期,但更大的感受是这种毫无冒险,不想露怯“犯大错”的收尾——直到最后一刻都完全被边缘化的旧影像剪辑,只剩下撑起用介质来勾起往昔情结的作用
4.5 弥足珍贵的沉溺体验,在浮光掠影中走向隐秘目光。柔软梦幻的晨色与消落定格的黄昏同样美丽,昏睡的巴黎总在深夜释放它的鬼影,时间的裂痕总是在脆弱思绪处延续,历史的幽魂在记忆中形变。天际线的轮廓在每一次对话情景中浮现,电台广播的波段俘获了街头旅居人的茫然,灿烂的迷影回忆如塞纳河上的粼粼波光点缀着浪漫。话语的秘密似乎变得不再必要,诧异于人们是如此坦然诚挚贴近着彼此,迷途后的流放终究惊醒了反叛者静谧的惶然。一部如此朦胧迷人的城市电影,复古恍惚的进行时投射,它的美属于每个曾游走飘荡的眼睛,属于每个曾渴望占有夜晚的“我们”。尽管旅途随故人散去,喧嚣白夜不再拥有私密慰藉的契机,但烙印在瞬间的欢愉与孤独总是会在未来的情景中留下线索,成为不愿闯入的经验永远根植在下一段旅程的开场,照映着这片时空存在的绚烂。
故事很平,但却是今年第一部让我眼眶湿润的电影。八十年代的巴黎,也是我出生的时代。电影中没有我熟悉的那些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密集公寓,单身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还有一个路上捡来的女孩,一起抱团取暖。迷幻的电子乐轻轻摇曳,塞纳河畔的夜色冰冷又绵长,想成为诗人的少年游荡在巴黎的街头,耳边响起电台抚慰人心的‘夜旅人’.......巴黎是流动的、是梦幻的、是诗意的。曾短暂驻足,但自从17年起,蓝白红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此后的人生可能再也无法踏足那片土地,去街边的小店买一根法棍,去清晨落雨的街头跑跑步,在下午的广场慵懒地喝一杯咖啡,但与法国的连接从未间断,错过买票时间,但意外看到《圆月映花都》。“每一次,我们都只是外来者,是夜旅人,是他们的想象,就像被留在房间里的旧镜子上的,那些脆弱的阴影”
很有现在的国内都市剧的风范
故事不太重要,浪漫足以,很巴黎。
人们过度在意着日常的琐碎,忘记了夜间同样是生活的重要组成。只不过在这样的时间段里,看似变慢的时间,却在人来人往中,加速着欲望、快乐与苦痛的动态平衡。最终的结果,最后的取舍,全然出自你的本心。米夏埃尔·艾斯用极佳的审美,曼妙的音乐,挑逗着巴黎午夜的氤氲,艾曼纽·贝阿、诺亚·阿比塔充满着不同年龄层的独有魅力,而夏洛特·甘斯布则像河流汇入海洋一般,一瞬间便能卷走你所有的爱。
3.5。美丽的80年代童话,覆以柔和的胶片质地。迪斯科舞厅、夜间电台、摩托与夜风、戏院里正上映侯麦新片、海报墙上挂着《德州巴黎》,你可能会在地铁上偶遇雅克·里维特…记忆如幻影,让迁徙的得以共存。“会有别人眼中的我们。那些碎片,我们曾以为瞥见的,我们的碎片,将由我们的梦来滋养。我们从来都不是相同的,每一次,我们都只是外来者,是夜旅人,是他们的想象,就像被留在房间里的旧镜子上的,那些脆弱的阴影。”
温情有余 没想到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贝阿
极其让人愉悦和舒适的一部电影,80年代法国一个家庭和一个外来女孩的故事,自然的年代感让身处这个让人窒息的后疫情时代的我又一次被感染,导演营造的年代质感自然且曼妙,没有什么刻意摆弄的物件和标注时代流行文化的注脚,仅仅用电影的方式用生活和人的方式去自然的展开一个仅仅发生在80s的故事,电影的两种画幅转变,在故事和年代的切片中变换着,配上悠扬的音乐,观众沉浸在那个80s巴黎的街头不仅陶醉。故事很简单以一个身处困境的家庭和一个流浪的女孩为主讲述了一段不懈追求生活本意的故事,自然而然的充满着干净、明亮的气质,让观众暖心。电影里还以影中影的方式致敬了侯麦的《圆月映花都》,摄影、音乐、故事、小的设计都如此用心,这样的电影怎能不让人内心充盈和愉悦。
只有我看不进去是吗
多愛電影的人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一直挺想看 但是很失望 不如 巴黎小情歌、 一日情人、 眼泪之盐它不痛感,镜头不真实不如 两天一夜不幽默 ,自顾自的温情和强塞的情色看点 放弃了展开沉重话题的任何一个机会,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搞的不痛不痒带点温情和私欲的苦情剧,真的一般以下
某些法国女人怎么老也老得这么好看;想着以后我的孩子也会慢慢离开我自己独立生活;整部电影像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听温柔的午夜电台,以前我也想当电台主持人的……
2022-06-07 深夜电台、戏院、暗室。长夜入日行。
3.5 人们瞥见的 不过我们过去为了他人 所存在的一小段片段 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拍这一句话 作为母亲 爱人 路人 不过是巴黎夜晚的镜中倒影 1.33:1画幅是现实 DV画幅是梦中一瞥
好侯麦。怎么会有这么轻盈的人际关系啊。
4.5星。好怀旧啊,居然让我对住在巴黎有些神往了。给巴黎的情书。家庭关系及其它衍生关系处理得很细腻。这样的妈也太温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