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女子图鉴

東京女子図鑑,Tōkyō Joshi Zukan,Tokyo Girl

主演:水川麻美,阿部力,阳月华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3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4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5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6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3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4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5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6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7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8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9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0

《东京女子图鉴》剧情介绍

东京女子图鉴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东京女子图鉴》改编自在《东京日历》上连载的同名四格漫画,电视剧版的导演由《百万元与苦虫女》的棚田由纪担当。水川麻美将演绎女主角绫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绫从家乡来到东京工作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她的人生也随时面临全新的挑战。本剧在惠比寿、银座等多个地标性的外景地取景,全方位展示一个真实的东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异空感应戴着面具跳舞加州圣诞:旧金山的灯光飞黄腾达第六季假证人女囚犯第五季双世宠妃Ⅱ黄河水怪我的意外室友亡命之徒糊涂蛋我的功夫梦你遗落的蓝天3096天第六个嫌疑人678路公交车深度秘密海关战线龙拳小子我要复仇爱我生活谁在你背后地窖我的蓝眼睛女孩不痛的死法苦乐参半库拉乌幻之记忆痞子超神九尾狐姐姐传极寒之城

《东京女子图鉴》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是骆驼祥子

看《东京女子图鉴》的时候,我屡屡想到一句话: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

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

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可不是么,奋斗真苦啊,到最后也还是冲不破阶层,那些年为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伏首砥砺的努力,想起来多有心酸,回望过去倒是不乏美感和唏嘘。

最后还能怎样,也不过是大家都想办法求个心安而已。

我发现一点有趣的地方,日剧里面好像极少见到情敌互撕,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最后反而处得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情敌成了人物用来确认自己“到底要什么”的重要道具之一,往往会提供给主角很有用的启发。

“东京”里面的绫也是从前情敌那里获取了离婚的动力,又从她身上看到了身份阶层的玻璃天花板,这样两个女人,因为同一个男人而交汇,发展出一段不无微妙的友谊。

是什么推动着绫这个“乡下妹”(用我们这边的话来讲就是小镇女孩)一步步靠近她心目中的时尚中心,去过想象中的精英生活呢?

剧中可以看到一种直接的推动,首先是时尚杂志提供的想象,再然后就是来自于前面所仰望的生活,总有声音告诉她“30岁在哪里买衣服/在哪里约会就是好女孩”,于是她听信了,把这种声音放大,再传播,藉由心里的欲望推动,又为更多涌入东京的女孩制造了可以看得见的奋斗模版,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衣服、包包、化妆品、家居用品、旅行套餐被卖出去,以匹配她们前赴后继的追求。

曾经有一种对时尚从业者的调侃说,所谓时尚,就是一群月薪3000的小编在YY月薪30000的生活。

这种调侃虽然极端了一点,也有它的道理,总的来说,时尚、消费主义是由大量没有获得满足、对物质没有破执的人来推动的,剧里也说到,那些行业顶尖的人物反而都打扮得很朴素,比如绫的前上司。

对物质的欣赏没有错,带着一种热腾腾的欲望,我迄今见过最动人的表述在《请回答1988》里面,每一次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家都打心眼里欢欣鼓舞,多么好啊,生活一点点在变,艰难度日时的互相扶持,物质丰盛之后的笃定从容,这是一种只有在特定时代才能酝酿出来的整体心态。

到我们现在又如何呢,最近连看了一些文章,有关于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的,还有关于这几代孩子们的精神压力的,结合自己看到的种种现象,整体感觉是,物质的治愈能力相对已经到顶了,“努力过物质条件更好的生活”这种生活哲学如今不仅不能支撑一个人一辈子活得摇曳生姿,并且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容易被打破。

《骆驼祥子》里面,一个旧社会的小车夫,心心念念攒钱买辆车,娶个媳妇,结果呢,要么车被抢走,要么钱被骗,好不容易被小老板女儿看上,没两年死了,还要拿她补贴的钱料理丧事。

换成一个21世纪好不容易从农村奋斗到城市的上进青年,让自己前半辈子努力瞬间清零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每个人应该都见过,我也不想再举例。

我很喜欢绫后来在Gucci的上司,出场带着霸气,希望后辈们不要忘记她们为推动男女平权所做出的努力,不像绫这一代被环境推着走的时尚从业者,她们显得更加开阔、有力。

知乎曾有个问题“有哪些一出来就觉得妥了的人物”,上司奶奶这样的人就是。

我当时第一时间想到元秋,元秋塑造的很多女性形象,包括包租婆,身上自带“靠得住”气场,有能力,讲信义,敢负责任,这种人即使跌落谷底也是有能力站起来的吧,只要人还在,命还在,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除了信念,审美是另一种给人带来安全感的能力。

当你能把溅出来的血画成扇子,溅血这件事的崩溃程度也就少了几分。

用生活来创作,再用创作能力来生活,你就拥有了一种热情的永动机,可以自行制造快乐,不能大富大贵到免于时代的切割又如何?

看成败,人生豪迈嘛。

我现在有很多事情已经想明白,很多事情也正在探索中,一种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仍然保持着对各种可能性的想象。

把自己当成一把刀,须日复一日地磨得锋快,出鞘见血。

也许某一天,我会如我所愿成为江湖中有传说的专业人士,大家会想“找她吧,找她准没错”的那种。

想到这件事让我由衷感到快乐。

 2 ) 你所有的一切都将被带走

从最开始你就知道,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女孩。

你出生的地方很无聊,在本地当公务员的爸爸、全职主妇妈妈、狭窄的人际关系、一成不变的街道……与你同样的小城女孩如同年复一年出现的季候性花朵,不是被扦插移植,就是迅速凋落在扎根的土壤里。

十几岁时,你们互相传阅郭敬明的小说,熟识了不少原本陌生的大牌,而你在你的朋友把CHANEL拼写成Channel时心生尴尬。

过年时你的“社交”是和不同的老朋友去影院看了三遍《小时代》,打着手法尚生疏的麻将,逛着卖天价野牌的本土商场。

你知道,你是不属于这里的,所以你暂带着片刻温存之意来忍受。

像所有把创作冲动当作才华的年轻人们一样,你有的是“野心”,你的“心气”像浮标一样按都按不下去。

至于你想去的城市、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需要预约的餐厅、做代理商的男友、有意义的工作、资料馆的晚场电影、两天一夜的短途温泉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幸福的婚姻……”——很详实、很遥远;很具体,也很模糊。

你或许有着标致姣好的面容,偶尔在小城的中学里受到异性的追捧,但够不上出尘绝艳;你或许有着细腻的肌肤、匀称的身量,但这青春带来的福利丢到人堆中也并不会引起注意。

或许你曾与一位模特女郎擦身而过,感受过什么叫做“美的压迫”,但这也不影响你继续自我感觉良好,毕竟“所有女人都认为自己有三分颜色”。

你有一份差强人意的履历表,你英文说得不错,或者你会点小语种,有点小才艺,也曾在大学庆典活动里被熟人善意地称为“女神”。

你读很多书,去过一些地方,你挺努力的,没有成为某些公众号里众口嘲笑的那种女孩。

或许你周围有一些真正值得仰视的人,但你对他们的敬佩热情也不会超过三分钟,毕竟你一直在努力了,或就是“天生很丧”,或你有其他什么杂七杂八的借口。

你不是命运的宠儿,但也从来不是命运的弃儿。

毕业后你将去到向往已久的那个繁华城市谋一室之蜗居。

你住在一个年轻人很多的片区,或许有一个与你境况相似的男友,他像你租的旧房子一样“既带着过去的温柔,又承载着新鲜的未来。

”你们互相爱恋又争吵,你总是见不得他身上倒映出的“小市民”的影子,他嫌你“不会过日子”;或许你又足够“聪明辣手”,早早物色到了一个足以令同伴的女孩子嫉妒得咬牙切齿的对象,他会优雅地为你点餐,谈论儿时在欧洲度过的暑假,他将会极大地满足也同时刺伤着你的虚荣心。

你会为这些幻想不断催眠自己,看不到他彬彬有礼的面目下的薄凉——金钱与寻欢作乐何足惜,他只是不会愿意给你婚姻。

你认真地工作,也许你运气很好,成了那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又或许你运气不好,沦落到用身体去换前程。

在无数的可能性中你会碰到那个隐形的天花板,你会遭遇力所不逮、裁员、行业衰亡或者父母的一场大病……但在某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你撑了下来,得以拥抱城市天际线罅隙中洒落的光,然而你依然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你仍然惶恐、焦虑、不安而且贪婪。

尽管你或许已有了不婚不育的底气,但在与昔日老友聚会的某个瞬间,你会感到孤独与迷惘。

从来“很正常”甚至很优越的你忽然成了另一种被人们暗暗指涉的对象,他们说:你是被“剩下”了。

你一边嘴硬还击构建着自己的“独立内心”,一边又赌气般飞速寻觅着合适的对象。

或许就如你想象的一样,你的他会是一个符合指标的人,他仿佛是某个精准数据的人格化般与你匹配,然而你没来得及也没敢想,婚姻也会像嵌套公式般慢慢输出一座庞大的坟墓。

能走到今天,你断断不惯于屈于人下,然而你的丈夫可能不会理解这一点,毕竟他也同你一样。

况且你是一个女人,那个价廉物美的女人,他们“约定俗成”了你应当做饭、料理家务、生育并且抚养,或者在新婚姻条例的要求下在离婚后仍负担一半丈夫的债务。

你挣扎了一下,试图按照你理想的方式规划这个家,然而你发现传统是那么难以撼动,尤其是当这种传统不利于你的时候。

于是你不由感慨起前人的智慧:婚姻果然是一座围城。

特别是在今时今日,你的城还夹在新与旧之间,令你毫无转身的余地。

你纠结地沉沦,生完女儿还要再生一个儿子;又或者你清醒的离开。

然而渐渐地,你会发现你仿佛电影里那个楚门,一不小心触到了这世界虚假的尽头。

你曾以为的璀璨背后是一片虚空,你永远不可能摘取塔尖的明珠,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能触碰明珠的人生就在塔尖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氏,他们流着蓝色的血。

而且你没有理由再抱怨,再抱怨你就成了电视剧里那些贪得无厌的无耻中产。

你已经够幸运了,毕竟在无数个可能性中,向上攀爬的你纷纷流着血泪坠落,你踩的阶梯是他们的尸体,虽然你看不见。

这比你的性别,比你的围城还要可怕一万倍,但这就是人间,你不可能再任性地扭头离开,无论你是一个位置尴尬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被踩在脚下的台阶,你只能蒙住眼睛,告诉自己此刻即生活。

如果你执意要想下去,你会去一个陌生贫穷的地方奉献自己的生命,你会在一个冰冷的雨夜举枪自杀。

但你从来不是一个圣徒,你大可以骗骗自己,退回你精致的囚笼,甚至退回你出生的十八线小城,那是你的“应许之地”。

毕竟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女孩,与普通的我们一样,在你人生中最幸福与自由的时光,你还不知道你能选择的东西其实很少很少。

---2.27 终于看完大结局啦女主提起“表参道上模特一样的美人”,以及她在家乡痛哭最终又回归平凡生活的场景,和我之前在心里构想的内容有种“会心一击”的感觉。

不得不说,编剧非常了解部分女性微妙的内心感受——有些女孩可能会跳出来说,“我没有那种想法,我一点儿也不虚荣,不贪心,介入别人婚姻的人都应该被活活打死!

”——好的,姑且认为她真的如此冰清玉洁惹人怜吧,但是,这部剧根本就不是给你看的。

所以也别急着抢占这边的道德高地了。

女主角的形象其实并不存在所谓想要“代表一代女性"的野心,就好像《阿Q正传》一样,她也只是一个“由个到类”的“典型人物”。

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鲁迅写完阿Q时,很多读者、熟人写信质疑鲁迅是否在刻意撰文讽刺他们,这就好像观看本剧的过程中有许多弹幕出来跳脚——艺术提炼和生活真实总是有重叠也有距离。

越是如此,越证明这个人物实际上很可信。

剧情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它仿佛走马灯般快速放映着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

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男主角或者女主“闺蜜”之类的形象,绫身边的人也和我们周围的一样,总是来了又走,等更新等到最后你甚至记不太清他们的样子。

“情感”作为一个符号,在剧中承载的是更加驳杂的意义——好像是在某些交换中产生的一个副产品。

与传统连续剧中纯粹的爱情、友谊或者仇恨相比,这部剧彻底消解它们的存在,使其无意义化,却也更真实。

真实的东西当然就不一定惹人喜欢,所以剧中又安排了一个“任何人物都可以从情节里突然回过头对着观众说话”的设定,有点像戏剧表演里说的“第四堵墙”,这种破墙后的“超越真实”便又增添了一重新鲜感。

至于主题,“奋斗、成长”一类积极向上的关键词似乎和这部剧的基调不太搭?

记得在女主角升职加薪后,弹幕里总有人指责她“太贪心了”,要她赶紧回到初恋身边。

这也算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论调,和女主角在她的社会遭遇的一部分情况有种戏里戏外的重合——主流、甚至很多女性都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奋力向阶层顶端攀登是贪婪的行径,而她们最终可见的幸福需要依靠一位男性角色来完成。

但如果把主角换成男性,人们似乎就不太会有这种论调,比如对《红与黑》里的于连。

我反而认为欲望使人前进,欲望使人美丽。

大部分人所言之"梦想",其实只是这种欲望的刻意诗化,在这方面谁也没必要看不起谁。

就像剧里女主角做情人的情节,本来就是假面夫妻情我愿,最多只能证明婚姻制度的日渐腐朽,用不着谁来急着把她浸猪笼。

然而绫的生活环境到底是比我们好一点,起码在剧中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跳出来斥责她“太贪心”。

当然,作为她自己而言也毋须介怀此类问题,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她只代表那些主流意义上成功的典型。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暂时没有立场去思索她的困境——因为她的机缘与实力,也因为逐渐锁闭的上升通道。

因此我感觉剧集的主题其实更接近“异化”——好像《变形记》,但是是在说一个表面风光的女孩如何在都市丛林中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

只是它没那么直接,也含有不卑不亢的一部分,比如刻画“港区”出身的优越阶级,绝不故意把他们写得势利可笑,也不会像《欢乐颂》之类的连续剧似的上去跪舔一番。

绫跌撞到最后才撞到“玻璃天花板”,看清楚阶级固化后的条条框框,她就像是一个游戏中的人物,但结局已经被玩通关了,于是她一个人站在原地,回头发现自己所能走的路,最多就是这样而已。

梦想、青春,什么都不会留下,它们一直追着“资本家们”吊在眼前的胡萝卜,最后被无形的手掠夺走了。

她很可悲吗?

的确是的,但是在结局中她继续微笑着回过头,告诉我们“你觉得现在的我很值得同情吗?

十年前的我也会这样觉得。

”——其实事实更残酷,十年后的我们也不一定能玩通关这盘游戏,具有这种“触顶的迷茫”的人也太少太少了,大多数的我们被压在最底下,像一颗齿轮,最后别说迷茫,连渣都不剩。

这无疑更令人不寒而栗。

看到最后几集,我简直觉得后面的内容要开始宣传共产主义才比较合情合理。

人如何追求并走入自由王国?

让每个人得到丰盛、公平、适得其所的发展?

不知道编剧和作者是否也认为这种传教希望微茫。

在收尾的时刻,看似甘于平凡的绫又与一个穿着红色皮草、挽着更英俊丈夫的自己擦肩而过,那艳丽的红仿佛是她重燃的欲火,令观众知道她将会投入一段新的“贪婪” 之旅。

初看时我觉得这简直有点像剧中探讨的“生育政策”一样在粉饰太平了,就好比十一集绕到最后,还是教大家要去追求同一样东西(而且只是个幻影罢了)。

但是回味中又觉得带有无奈——不去追求这个,你还以为你自己能干嘛呢?

“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矛盾中诞生的人注定无法在浪漫的理想或未来中安身立命。

他们只能将绝望凝聚在自己身体内部,转化出一种怪异的能量,更加无助、无信心地依靠自己。

 3 ) 为了过上认定的人生,我什么都愿意

最近两集,弹幕里一直在讨论“绫为什么要嫁给这个男人?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一个人若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看客都以为绫嫁给了一个三观不合、外貌不扬、没有情趣的男人,很可悲。

但实际上,绫才是对自己认定的人生最坚定的那个人啊!

从家乡到东京10年,绫搬到了自己想住的高级公寓、在向往的高级餐厅里约了会、和高级的男人发展过关系、买了一整个衣帽间高级衣服......她也终于成为了从小羡慕又向往的读者模特,在杂志上,向万千女性“炫耀”自己的高级人生。

这个男人,对绫而言根本不是“老公”的存在,嫁给你,不是因为我爱你,你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技能加成,跟工作、上司、朋友没什么两样的存在。

所以,女孩子,只要是为了认定的人生,哪怕披荆斩棘、杀敌无数、泪流满面、腥风血雨,也请勇敢走下去吧。

 4 ) 每个人都有一种成为他们自己的宿命

本来没打算写一篇文来记录观后感,但就在最后一集结束后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了大学班长晒结婚证的照片,结合最近几个月的思考与感受,觉得不记录下来实在可惜。

在影片第一集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像当初看《布鲁克林》一样,野心勃勃的小镇姑娘不屑于小镇里浓厚的家长里短氛围,一心想要去见识更大更繁华的世界。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从西南小城跑到东北去念大学,每次回家坐火车要三天两夜,坐飞机要两千块机票,从冬天最低温度只有-2℃的地方跑到-20℃的地方,从吃着辣油火锅还要蘸辣椒的地方跑到吃白煮海鲜的地方,从四周全是山的城市跑到环海的半岛。

其实我也回答不上来,就是想要离开生活了十八年的熟悉环境,去见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也经历了从吃薯条、烧烤一定要蘸辣椒面到就着曾经最讨厌的番茄酱也能愉快地吃完一包薯条、只有油盐的烧烤也能满足的过程。

大学实习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澳门,满街的繁体字和从前只在港剧里听过的粤语、葡萄牙式的建筑、东南亚的食物、穿行在狭窄弯曲巷子里的巴士、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无比兴奋,哪怕做着从前看不上的工作也觉得值得,当时觉得,只要能呆在这个城市,走在这里的街道看着这里的景色和人就很幸福了。

所以完全能体会到绫初到东京时的心情。

也还是不满足,虽然已经在自己喜欢的城市拿着相对内地毕业生较高的工资,但还是想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想只做个酒店服务员,于是辞职去杭州,面试过几乎所有自己想要做的职业也接到了很多offer,学一直想学的古琴,考到高级茶艺师,进入一个高级私人茶空间做储备经理。

可是,看了身边前辈的历程,并不想就这么每天琴棋书画泡茶聊天过日子,不想这么年轻就过上养老的生活,我还想去世界各地看不同的风景。

离职回家,准备出国工作,当然了,还是酒店的工作,一份能让我去尽可能多的地方的工作。

“可是,就算见过了所有不同的风景又有什么用呢?

你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一个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姐姐问我,是啊,就算去过了那么多国家又有什么用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并不想过爸妈希望我过的那种生活,留在家乡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朝九晚五五险一金,每天回家妈妈已经准备好晚餐,水果饮料免费供应,有房有车不用担心房租,工资就算只有三四千也能全用在自己想花的地方。

是啊,为什么还不满足?

“小小的幸福,那时觉得这样的幸福太渺小而感到悲哀,于是放手了,现在已经懂得这样的小幸福多么得来不易,至今为止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大概都是为了重新认知这个道理而绕的远路吧。

”影片最后绫这么说道,40岁的绫已经得到了20岁的自己所能想象到的一切——“预约不到的餐厅,代理店的男朋友,有意义的工作,六本木之丘,toho cinema 的晚场电影,一晚两日的箱根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但最想要的,竟是初到东京时和男友过的那种街边吃章鱼丸子的平凡简单的小生活。

可是,如果当时的她真的满足于这样的小幸福止步于此的话,现在真的会幸福吗?

在抱着孩子公园散步的间隙,是不是也会后悔当初没有继续向前争取自己所憧憬的一切呢?

会不会把不得志的沮丧懊悔归罪于这平凡的小幸福呢?

假若时光倒流,我想绫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她可是绫啊。

每个人都有一种成为他们自己的宿命,就算知道前路艰险布满荆棘。

“无论何时都放眼于高处的这个城市里,像我这样贪婪的女人们,百分百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幸福,但又无数次地劝告自己适可而止,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走着。

不知满足,贪婪的女人们,只有把这份嫉妒也当作人生调味品来品尝,才算是真正的都市女人。

 5 ) “東京港區人”這事兒

我根本無法想像我居然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完這部共11集每集20分鐘的,名叫《東京女子圖鑒》的電視劇,即便是當年沉迷《第八日的蟬》和《無間雙龍》,也是每天1-2集的速度正常行進,目前唯獨只有這一部做到了讓我不看完不甘休的程度。

這部劇很扎心,因為看了以後就會發現,你根本沒有辦法抽身,以無關者的角度去看這劇。

說的是東京女子圖鑒(也可以理解是東京女子百態)。

但是你換成任何一個國內一線城市作為場景,都會驚奇地發現,東京裡發生的這些事情,我們的北上廣深每天都也在上演著。

我是分割線---不知道你們是否跟我也有一樣的感覺,明白了在城市裡幸福肯定不是必然的這個道理。

女主角一開始離開秋田的時候,她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唯一明確知道的,是在秋田這個小縣城裡不會有自己想要的閃閃發亮、又叫人羡慕的人生,覺著在東京裡的能夠拾取的,自己想要的人生和幸福機會,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石子那麼的多,又那麼的容易。

她對東京的嚮往,來自於她對”在東京幸福是必然“的確信。

這似曾相識的,對一線城市的無知嚮往情感,跟那些中產以上覺著自己挺合格的移民群體,對英美歐澳紐加的嚮往如出一轍——大城市裡的月亮特別圓,國外的月亮特別圓。

不得不說,我沒有真正意義地在鄉村裡生活過,小時候因為媽媽是在職女性,不得已將我送往鄉下那個重男輕女,且特別不喜歡我媽這個兒媳婦的爺爺奶奶家裡,極其短暫地渡過了一些時光。

我最終被”照料“到入院據說要頭頂打針時,才總算被惶恐的媽媽接了回來,送我回到我的出生地,跟著我的外公外婆一家生活了3年左右。

外婆的家並不在多繁華的城市,至今也不過是虛有其“海濱城市”之美名的沿海二線城市。

童年裡沒有特別富足的生活,但外婆做的每一頓樸素的餐食,都是說不盡的撫慰心靈的滋味。

如果說城市會用虛無的繁榮,將人拖往無所憑依的高空,你在出生地或者你在那個曾養育過你的城市裡生長著的根系,會牢牢地把你抓住、穩住。

外婆家便是我的根系,她為我日復一日地澆灌著那能夠把我從虛榮中拉回來的根基,確保我不會重重地摔下,然後粉身碎骨。

後來回到父母工作的城市,生活了20餘年。

哪怕有過幾次轉學和升學的經歷,也還是以為生活和朋友圈子裡的,都是這裡土生土長或者像我這樣很小的時候就生活在這兒的人,我過著的都是自以為尋常的日子,並沒有覺得是什麼閃閃發亮的生活狀態。

什麼時候覺得自己特別不一樣,大概是大學那會兒開始受到了衝擊。

當你長期在一個城市生活,還就讀於這個城市的本土大學,才會發現原來圈子被拆解和分散,接著好多原本不屬於這個城市的人,湧進我們原有的區域,用不一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衝擊著我們原有的觀念。

大學的時候我一度陷入到了社交恐懼症,如今想想或許真的像當時同學說的那樣,我對關外、市外甚是省外的同學都有一種無法親近的狀態。

當電視劇裡其中一個相親男說著自己是“東京港區人”,而“港區人”有“港區人”自己的圈子,外人很難進入,即便是進入了,也是為難和辛苦的時候,相信大學那時候的我肯定深有感觸。

“來了就是XX人”這算是我近幾年,越聽越容易不由自主地發笑的,一句口號。

雖然這麼說很刻薄,但是在所謂特別包容的城市裡,我看到的都是特別的不包容。

圈子和等級都是固化的,沒有什麼特別自由的流動,而且越到近年越是如此,那些自豪地說著“來了就是XX人”的人們,如果不是遵照什麼統一的說辭,就是某種邊緣人的自我高潮。

宣示別人來了就是XX人,完成授勳的過程,仿佛自己就是這個城市裡的主人。

然而呢?

其實呢?

我們都太清楚如何啟動自欺欺人的心理機制了。

如果有機會,以外來人的身份,參與到類似“港區人”的聚會,你就會明白這樣被邊緣化的尷尬,“港區人”這個概念放在這個城市,不絕對代表高低貴賤,但集體回憶和三觀就是無法超越的隱秘結界。

他們有雷達會偵測、他們會抱團、會在小圈子裡互換和共享利益,哪怕才認識數月,他們之間的紐帶,搞不好會比你們多年的情誼來得堅韌。

順達一提,有空可以觀察一下,那些對於外來人口政策抓得特別嚴、特別不容易成為當地正式居民的地區和國家,裡面住著的人倒是越親切,多交談數句,可能他們都會熱情地想著要如何幫你進入這個地區和國家,讓你成為他們大家庭的一員;而那些對外來人口政策特別寬鬆,各種歡迎外來人口進入的地區和國家,關口和國門背後,可能是各種融不進的圈子,可能是各種數不清的鄙視鏈,而且越不讓說,他們在心裡就越鄙夷,深入到血液,深入到骨髓。

寫到這裡,我才算是把我所認識的這個城市基本情況簡單鋪開而已,想說的道理很簡單——這並不是一個閃閃發亮的城市,如果你看到閃閃發亮,那些液態閃光點,要麼來自一群揮汗如雨拼命努力和掙扎著的人,要麼就來自那些在夜裡獨自飲泣嚎哭的人。

而那些指尖閃爍著晶瑩透亮之幸福的人們,他們的光源的數量才沒有那麼多,不足以抹去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恐懼和辛酸,撐起你對這個城市的嚮往。

不得不提,女主那位在東京出生和成長的母親,並沒有告訴她太多關於東京的殘忍現實。

或者只有那些在城市裡生活足夠長時間的人,才會明白要拋棄城市的一切繁華,去到一個小縣城裡,幫著打理丈夫家的小生意,是怎樣的超脫,又是對原生城市各種不可改變的現狀,怎樣的絕望。

這裡沒有想要的,閃閃發亮的機會和幸福,還很喧鬧和嘈雜。

我們在這個城市裡,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保存原來心底那份最簡樸的美好,因為搞不好每天醒來面對的,可能是根本就沒有意義的人生。

但其實女主的母親也是明白人,沒有任何不許女兒走彎路的情緒和行動。

由她去吧,連以前曾經有過的經歷也沒有好好說過,這也許不是一個好母親。

但其實讓不讓走彎路,這彎路終究是要途經的。

想到這裡,就無所謂了,去吧,去你心心念念的東京,去試著過你心心念念的生活吧,無妨。

這就是嚮往高處生活的人們,人生必須要有的磨礪。

 6 ) 代代木上原

【代代木上原】因为想吃寿喜锅跑去之前住的代代木上原的公寓楼下,却被告知必须两人以上才能吃,我说去年一个人都可以吃啊。

吃完后在代代木上原附近逛了逛,《东京女子图鉴里》女主一路打怪升级最后选择的城市社区,正如剧中所说,这里的城市社区和人不断作用,相互净化,清除掉没用的东西,最终变成只有肌肉没有赘肉的城市社区。

小店密集,却全是应社区而生,没有取悦外边人的招摇,天然酵母的欧包店,咖啡店里用的大的probat的烘豆机放在这个城市也算一流了,花店服装店密集,旧书店里总能找到很好的摄影集,成衣和皮鞋的定制店,有机野菜店调料店,料亭居酒屋法餐店........一应俱全,离代代木公园和八幡神社也不远,没有下北泽或是自由之丘、代官山商业区的吵闹,完全是理想的居住社区。

 7 ) 有野心是好的,但不能什么都想要

1▼这几天刷大热剧《东京女子图鉴》,找到了一点当年日以继夜看N季《欲望都市》的感觉。

繁华都市,纸醉金迷,欲望横流。

各色女子在这里工作生活寻爱,她们的外表争奇斗艳,她们的欲望活色生香。

这部剧好在篇幅短小、节奏明快,每集20分钟,11集,只有国产剧5集的时间量,情节走的快,点到为止,镜头一转已经是另一重人生。

虽然短小,所讲述涵盖的内容量却不少,甚至是丰富。

我们不仅看到女主齐藤绫这个小镇女子在东京的奋斗迷茫史,更借助诸多女子对着镜头的纪录片式独白,看到了日本东京各个阶层女子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甚至是和她们息息相关的男子们的样貌和追求。

图鉴,就是一部和欲望抗衡的斗争史。

在女主绫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奋斗在大城市,也想追求自己的梦想人生,但周遭却被浓重的物质欲望包围,拼死拼活的奋斗或许赶不上有人甫出生就拥有的,倾家荡产凑的房子首付不过是有人去几次欧美旅游或者买几个包包的费用,有时也会迷茫,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个地方到底值不值得我们留下来流泪流血来奋斗?

但,我们真是绫吗?

2▼绫出身小镇,拥有一个出生在东京却为了爱(绫的父亲),选择定居乡下的母亲。

16岁时,她认为“可爱即正义”,并向她的指导老师说出自己的梦想——我想成为一个备受羡慕的人。

注意这句话,剧一开头,女主就对着镜头虽然有些迷茫却也是清晰的说出了这句话。

她后来所有的选择都因这个“梦想”。

这句话是每个人心里隐蔽的心声。

羞于承认,也不会有人在人生真正的选择时会将这句话奉为目标和动力,但是,在人生的各个情景里,这句话却又时时会冒头,让人焦虑或骄傲。

绫这个角色,虽是个人,在剧中却也是一个群体的集合和映像。

出生在小地方的这个女孩的少年时期懵懂的野心就是,“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

有野心是好的,它可以促使你去努力,去奋斗,去上进,去往前走。

绫考了本地的大学,却认为“从地方的大学毕业,在地方的公司上班,和温柔的男性结婚,和父母一样组建一个温暖的家庭,在眼前半径5米范围内追寻未来的同学们,这里不应是我的立身之处。

”很好,野心让她不甘于平凡平淡、不甘于选择很多人会选择的生活。

她要去东京。

东京在20岁的她的眼里是什么样子?

六本木之丘东宝影院的夜场电影两日一夜的箱根旅行海瑞温斯顿的婚戒幸福的结婚是圆满人生的必需品东京的女人们一边扮演自己的角色一边收集这些必需品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是这个20岁女孩所向往的“圆满”人生。

于是她勇敢向东京出发了。

之后20年,这个叫绫的女孩的成功和失败,爱和满足,嫉妒和失落便与这个城市紧紧缠绕在一起。

绫来到东京的第一份工作是不起眼的在库管理。

和她一样的同事说:“我从事的是不起眼的工作……我们比起拼命努力工作轻松点也不错,这是我们这样会转换心情的人。

但也有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强,渐渐转变成职业女强人的人,新职员都会逐渐变成其中一派的。

”但是绫说:“我两边都想要。

”也注意这句话。

这是女主真正的心声。

她后来一直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

3▼简单总结她之后的20年梦幻人生——工作上,她几乎一路绿灯,从不起眼的实习生到品牌策划,再跳槽到Gucci,40岁时已经是带领十几人团队的品牌公关经理,年薪800万(相当于人民币48万)。

穿衣品味上,大家看到了,她从一个土土的小镇可爱女生,一步一步,自己虚荣买,高人调教穿,最终,她一身名牌,品味绝佳,越来越美,岁月让她变得一个有钱有味道的女人,和之前那个小镇女生已经相差千里。

感情生活上,20岁时她遇到第一任男人,他是平民真爱“暖男”,如同“自然又不做作的小镇”,她感觉“幸福的眼泪都要下来了”;30岁时联谊遇到第二任男人,他是前途大好的优质高富帅,请得起米其林三星餐厅,带领她享受奢侈的生活,让她成为公司众多女人“羡慕嫉妒”的对象,只是他说他是不婚主义者;30+岁时邂逅第三任男人,他是有钱和服店老板,她做他的情人,作为交换,他教会她奢侈地享受世界上最顶尖的事物,她的物质生活又上一层楼,她还上了时尚杂志的专访,成为家乡子弟羡慕学习的榜样;33岁时相亲认识第四任男人,他是她的第一任丈夫,人虽老丑,却也老实,像任何一个普通男人一样,亮点不多缺点不少,但他在她想要婚姻时给了她婚姻,在她想吃好吃的东西时带她去吃他认为好吃的店;40岁时她恢复单身,开始包养小鲜肉,虽然鲜肉背叛她选择了另一位更有钱有地位的富婆,但他曾给了她灿烂的笑容和新鲜的“性”;剧集的最后,她和她的男闺蜜在一起了,他曾经,现在都是无怨无悔陪她聊天最多,听她倾诉最多的那个人。

这期间,她有备胎男,她相亲遇到过“高阶层男”,那个只会选择“港区女人”做结婚对象的男人,曾经被她错认为可做再婚选择——女主一直在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人,她从平民化的“三轩茶屋”搬到高级住宅区“惠比寿”,又搬到都市女人居住的“银座”,后来自己购买了二手的公寓改造,曾经一度灰心返回乡下,看父母乡亲,想自己多年遭遇所得所失。

她在40岁时,身有所伴,心无所依,不想婚姻不念生子,看到身畔走过更为“金光闪闪”的人和生活方式,依然如少女一般憧憬的说:“一起加油吧,因为想得到的东西还有很多”。

试问——我们是绫吗?

4▼我们是绫吗?

我们不是。

在工作发展,物质拥有,人生经历上,也许我们也曾有过绫的野心和不知足,但是20--40这一阶段,你通过奋斗,在这个人群熙攘、挤个地铁做一次人肉罐头的大城市里——你变成小团队领导年薪几十万了吗?

你随随便便就满身名牌且品味绝佳了吗?

你有过这么多类型各异的男性同伴让你体验不同的人生感觉吗?

当你40岁依然孑然一身时,你有勇气笑靥如花的说:“一起加油吧,因为想得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吗?

野心和贪婪只是一墙之隔。

收获和代价是一个巴掌的两面。

女主被不知足的欲望驱使,手拿幸运之剑,一路所向披靡,所求几乎全部达成,达成后又滋生新的欲望,向另一种自己还不曾拥有的状态孜孜以求去“奋斗”。

女主是很多个“我们”的综合经历。

而真实的生活中的“我们”却每次只能走一条路,还未必走的顺畅。

看看身边的女性小伙伴们。

正在加班的“单身狗”,没有时间谈恋爱;谈了几次恋爱的正在疗情伤;大龄不婚的正战斗在相亲战场;好不容易结婚了,又被催生子;事业得意了,可能感情悬空着;婚姻美满了,可能事业不死不活着;更有残酷现实是,也许年龄很大时,事业也说不上,婚姻也谈不上,人生经历就只是在两点一线的水泥房到另一座水泥房,唯一可说的经历就是旅游了;绫面对的是“选了A生活还想要B生活,选了B生活还想要C生活”,ABC她都想要,而我们大部分人只有一条路好走,还走的磕磕绊绊不尽如人意——我们不是绫。

但是,绫这样的人生,值得羡慕吗?

我想说:NO。

绫从始到终追求的都是外界的物质,她永远生活在别处,她外表是都市独立女性,内心却一直希望依靠物质和男人来使自己达到“圆满”和“幸福”,她什么都想要,却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是什么——16岁时,她向往东京的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20岁时,她从一段她认为“幸福”却平凡常见的感情中逃离,40岁时当她尝试了别的“不平凡”后,又回来追悔;30岁时,她认同“30岁之前能在惠比寿花园广场内厅约会就是好女人”,说服自己和那个不婚主义者男人的交往是“最先进的生活方式”,男人抛弃她后,她又认同另一个更为有钱有阅历男人对她的灌输“你穿好这和服的话,你就胜别人一筹”,于是做她的情人;历尽奢侈物质洗礼,品位提升,生活上升到一定档次后,她转头却看到闺蜜们纷纷拥有婚姻子女,于是认为自己也应该拥有这些;然后相亲,相信了相亲男“我就是那种支持老婆梦想的男人”,然后结婚,婚后却发现丈夫并不比别人的丈夫更体贴温柔浪漫,他一样懒散邋遢,一样没有情趣,连生孩子都懒于应付,想要算好排卵日一发就命中。

婚姻当然不比情人关系更令人心动,于是她又一次逃离;40岁时,她包养小鲜肉,却希望小鲜肉也有上进心;她相亲“高阶层男”,相信他也许就是自己第二次婚姻的正主,对方却说“自己的结婚对象只能是港区女”,之前那么现实的她此时又显得好“单纯”;厌倦归乡,她觉得乡亲们都是“井底之蛙”,也看不起出身东京却是水果店家女儿的母亲;之后,她怕“孤独终老”,于是就近选择了无话不谈的男闺蜜,但是散步看到更鲜亮的女人,更先进的生活方式,她立刻又心生向往想要追逐而去……——这样的人生,值得羡慕吗?

5▼她开始有野心,是好的,没有野心走不出来。

人生奋斗的意义也无以体现。

但是面对缤纷红尘,面前的N条路,想同时去走,去体验,理论上讲,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同时既想做情人享受浪漫和不负责任,又想做妻子享受安稳和忠诚,这样的想法,如同白天和黑夜不能同时经历。

绫一直在寻找试错,一直想通过“让别人羡慕自己”来达到人生的“圆满”,这样总是“求外”永远不可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她阅尽繁华,依然无法甘心平凡,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她“两边都想要”,却永远有另一种状态在遥遥招手诱惑,于是她便不可能永远处于“被别人羡慕”的状态,永远都要去忙碌追逐。

什么都想要,但要到什么,到最后,她都无法满足。

圆满不若心安,追外不如求内。

那些孤单的时刻,没有见她在灯下读过一本书。

那些失意的时分,没有见她为自己烧过一顿饭。

那些彷徨的夜晚,没有见她真正反思自己的内心;却只见,她在追求华服,哪怕贷款会背上巨额利息。

她在追求高品质生活,哪怕对方不以结婚为目的,哪怕做人的小三。

她在追求被人羡慕和认可,哪怕她内心其实并不想结婚也并不想离婚。

所求即所得,不知道想要什么,左右尝试也是一种选择。

她得到了很多物质,收获了很多人生,但同时,她失去了很多“幸福”,失去了很多人生。

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16岁,她说了梦想后,反问:“真的会有被人羡慕还不高兴的人吗?

”不知道40岁时她能不能作答。

被不婚高富帅抛弃后,深夜独走偶遇备胎男,后者问她:“你还觉得东京那么金光闪闪吗?

”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没有听清。

多年后偶遇第一任男友已经有妻有子,自言:“那时觉得这样的幸福太渺小而感到悲哀,于是放手了。

现在已经懂得这样的小幸福多么得来不易,大概都是为了重新认知这个道理而绕的道路吧。

”不知道说完后,是否真正能认清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郑家的草坪总是绿的、宽阔的,美的令人生妒;街上随便走来一个女人,都有可能拥有豪宅,是商界女精英,或者拥有买起爱马仕包包的老公;这样总是被物质和别人来定义的人生圆满,不知道她最终是否能追逐到。

但是,祝福她吧,每一种人生,存在即合理,被欲望主宰的人生,她永恒追逐,她不觉得累,她享受其中甘苦,她承担所有结果,别人又有什么可说?

不同情她,不羡慕她,不谴责她,她随心随欲,她愿赌服输。

每个人都是这样。

想起,她从东京逃离后,坐在家乡闲散的风景里,对着镜头(我们)说——、觉得我痛苦,看不起这样的我吗说着不想变成我这个样子那就请你记住你现在对我的这份优越感因为现在的你正是十年前的我而现在的我正是十年后的你我想说,每人境遇轨迹不同,而“绫”这个形象又是众人综合,所以她用20年追逐奋斗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各种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和“代价”,让我们懂得做每种选择都要承担相应代价和后果,世上没有一条没有任何遗憾的路,这是她这段人生给他人提供的范本价值,也是这部剧的价值所在。

(首发个人公众号:锦时志jinshizhi2017)

 8 ) 戴上这副消费主义滤镜

如果世界是一个多层购物中心,那么身处其中的人选择消费作为生存逻辑就一点都不奇怪。

乘着自动扶梯一边上升一边买买买,心情大好,直到被告知顶层是俱乐部制,非会员免进。

怎么会这样?!

你大概会生气地嘟囔几句,走出这座势利的建筑物吧。

但深深浸泡在消费主义中的人是走不出来的。

购物中心是他们的整个世界。

事实上,只要他们对“幸福生活”的预设还在,购物中心的魔力就永不会消失,因为那正是其贩卖的终极商品。

消费主义对一个人的定义,维度相当狭窄,概括地说,you are what you spend——你是你所消费的东西。

你是你穿戴的服饰,是你使用的化妆品,是你吃的食物,是你乘坐的车子,是你光顾的店铺,是你住的地方和旅行目的地,是你孩子的幼儿园,你配偶的办公场所……有人看了《东京女子图鉴》的感想是女主角“缺了点什么”,似乎“没有精神生活的追求”。

这毫不奇怪,消费社会定义你这个人的方方面面,是通过你所消费掉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

一个致力于艺术创作的人是否可以被称作优雅,消费社会不知道,不过如果ta身着公认的好品味服装,就会得到优雅的评价;你一定也听过“高尚社区”的说法,路遇的陌生人是否品德良好不得而知,但如果ta从高级住宅区信步走出,就被认为可以信赖;你也不需要会演奏乐器或是作曲,只要经常去听交响音乐会和歌剧,旁人便会交口称赞你为高雅艺术爱好者。

在女主角绫眼中,世间一切坐落于购物中心的不同位置:老家秋田是摆在商场外的路边摊,无怪乎她来到东京时,首先钻入她耳中的不是别的,而是那一身土气打扮引来的窃窃私语。

这个站在商场中庭四处张望的初来乍到者,看到的高级住宅已根本不是楼宇,而是金光闪闪的“名媛罐头”——如此直白露骨的比喻,只有佩戴消费主义滤镜的人才能洞悉。

但是一文不名的秋田女,只能先光顾接地气、繁华有余而高级不足,“俗气和时髦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一楼小吃街——三轩茶屋了。

上升途径当然是有的。

绫看得到,除了一级级看不到头的台阶,还有快捷舒适的“自动扶梯”。

乘坐自动扶梯是年轻漂亮者的特权,对于绫及其同道,这自动扶梯就是能把她们带到更高阶层的男人。

那么,把握机遇,参加一次次联谊,设法挤上一趟吧!

找一个英语流利、年薪800万日元的金融男,上楼去消费吧!

融入时尚人群,做一个30岁之前光顾顶级餐厅的好女人吧!

女主本来以为可以就这么扶摇直上,可惜这台自动扶梯中途下了逐客令。

不过在那时,绫并不明白为何自己不是被选中的那个,为何一个连正经工作都没有的“读者模特女”能够取而代之,通过婚姻直通顶层。

消费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

绫个人奋斗的部分也可以看出,她的工作性质——时尚产业的品牌策划和公关——也是依附于这一系统的。

她是系统的附生者,扶梯们——惠比寿跑路男、和服男和湾区男,以及同样出身湾区的花艺淑女们则不然,他们是这个系统直接孕育出来的,是它的枝干和组织。

惠比寿男的谈吐和举止,和服男的物质品味,湾区男常去的店铺,对于绫来说是上流社会的标志,是她要学习和模仿的东西,但对于这些人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日常。

绫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们位于不同的生态位后,越发羡慕和向往这种天然性。

她不会从另一个方面理解,那就是,这些也是不折不扣的“阶层烙印”。

她大概更不会想到,有人不但不以为荣,还想要反抗和挣脱这些烙印。

例如乔治·奥威尔是上过伊顿公学的,操上流社会口音,一度跻身特权阶级,却为无法真正融入无产阶级而苦恼;同样看到了阶层和现实,有一些人看到的是不平等,关注的是弱势群体,萌生的是公正之心。

典型代表是绫在Gucci的年长女上司。

在上司心中至关重要的是“1985年是怎样的一年”,她气愤地指出:自己这一代人拼命争取来的男女同工同酬权利,却被年轻女孩用来轻松工作轻松生活。

以上司为代表的杰出女性并不活在购物中心里,她们看到的是复杂多面的社会。

遗憾的是年轻OL目睹年长女上司的义愤,只会小声嘀咕她那样子恐怕“不会幸福”。

这也是问题所在。

绫及其同道把”幸福生活”挂在嘴边,视为人生至高追求。

她在人生每个阶段不断问自己:我这样就幸福了吗?

这样的幸福就够了吗?

我大老远来到东京,想要的是不是此刻已得到的东西?

她不确定,所以要通过层层攀升,看看上面到底有什么,到底在卖什么。

在结识了湾区男女后,玻璃天花板的真相才展现在她眼前:不好意思,本层实行俱乐部制度,非会员免进。

看起来,这一境况是无解了。

只要幸福生活这一预设还在,购物中心的魔力就永不会消失,因为它正是这个场所兜售的终极商品。

绫以为早已摆脱的出身将她一把拽下:历经空中大冒险,虽然人已经到了俱乐部门口,手里握着的却仍只是张普通购物卡。

如果绫肯摘下滤镜,她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会意识到购物中心并非整个世界,完整的天地有更丰富的价值选择。

剧中确有一名角色这样做,那就是出场时向联谊对象秀英语、反复强调自己年薪、私服却相当邋遢的直率金融男。

他之所以向女人夸耀收入,无非是太清楚自己的生态位;他知道自己和惠比寿男不同,在这个系统里不过是附生者,因此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会被凭借家世的后者踢掉。

再次相遇时,他摘掉曾经的虚荣面具,面对华服的绫姿态洒脱。

他已选择脱离这一系统,投身社会公益,走入更广阔的世界。

就是这样。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世界有远比个人幸福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俱乐部成员也并非成天手持会员卡享受生活,那里有财富和特权不假,但也要面对危险,肩负沉重的责任。

好比询问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人生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未免荒谬,女王本人恐怕也无暇思考这类问题,她太忙了。

幸福多是只关乎个人的梦幻憧憬,这也是因何消费主义贩卖的幸福之梦,其拥趸多是年轻女孩。

绫能够一直活在这个梦里,也是拜迄今为止的人生太顺利所赐。

结尾处,绫回望一路走来的风景,开始咀嚼得失,似乎打算学着知足常乐。

无论如何,截至此刻,她还未经历过真正的生命历练,外界的狂风还未吹进她的梦里。

图:德波《景观社会》。

根据这一观点,再次审视本剧的封面海报,你看到了什么?

⬇️⬇️⬇️

近看是一回事,拿远一点看,事实不是昭然若揭吗?

 9 ) 《东京女子图鉴》:不幸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最近,我们又被是否逃离北京的话题刷屏了。

恰逢此时,一部名为《东京女子图鉴》的日剧风靡互联网。

该剧讲述了日本秋田县的女主人公绫来到东京的奋斗史,她终于从一个小城姑娘进化为扎根于东京的都市女性。

不过主人公绫的观念和奋斗经历,却备受争议,支持者有之,批判者有之。

绫为何备受争议?

她的奋斗观是否值得京漂一族借鉴?

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剧集开篇,老师问绫,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绫不假思索地回答: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人。

出生成长于秋田县,绫一心向往的是大都市东京,向往的是成功和体面。

大学毕业后,绫如愿得来到东京奋斗。

她一开始住在三轩茶屋,这是许多东京漂一族起步住的地方,特点是平民、接地气,在这里绫与普通职员开始了她的第一段恋情,两人的日子微小、确定而幸福。

但绫很快产生了不满,她想如果我只是来东京过小确幸的日子,那在秋田就可以做到,为什么还要来东京。

她抛弃了男友,搬到了年轻女孩聚集的惠比寿,参加各种男女联谊,想钓个凯子,一下子改变命运。

绫如愿找了个高富帅,熟料高富帅已经有了未婚妻,她很快便被抛弃。

当绫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她辞掉了民营企业的工作,跳槽到了Gucci当公关经理,也搬到了充满高级和奢侈味道的银座。

她成了和服店老板的“小三”,和服店老板带她体验各种奢侈生活。

面对着逐渐增长的年纪,凌渐渐有所不安,她以分手为要挟逼迫和服店老板离婚,和服店老板不为所动,反倒决然地离开了绫。

三十多岁的绫开始着急结婚,她频繁参加相亲,最终降低标准,选了一个与自己收入相当,但长得实在太过寒碜的男子结婚。

丈夫无貌,无趣,可是在豊州高层公寓有房。

婚后的生活死水波澜,两人很快分居,丈夫有了外遇,两人离婚。

此时的绫已经快四十岁了,她搬到了代代木上原,过着高品位健康的生活,并与咖啡店的小男生睡在一起。

与她猜想的一样,小男生看上的只是她的钱,两人很快分开了。

四十岁一过,绫突然恐慌,担心老无所依、想回老家,可一回老家,发现自己与之格格不入。

绫最终还是回到东京,买了一个二手房,和认识多年的男闺蜜搭伴过日子。

剧集终了,但绫的“奋斗”还没终了,散步时偶遇人生赢家,她回头过,对着镜头说:“我想得到的东西还有很多。

”该怎么评价绫呢?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她,绫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必须强调的是,利己当然没有错。

恰恰相反,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之一,便是对利益的追求。

精致利己主义的问题在于:为了利益自觉地择错。

明明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可还是为了利益去做,以原则换金钱,以身体换地位,以道德换机会。

绫想要在大都市里拥有体面的生活并没有错,她为此目标奋斗也没有错,可她错就错在于,为了这个目标,她始终在不断地“择错”。

甩掉敦厚温暖的第一任男友,不断牺牲自己的原则去迎合高富帅男友,甘愿成为“小三”,受困于外界条条框框压力随便结婚,当心疲惫的时候又随便找闺蜜搭伙……虽然绫的每一次“择错”,都不是什么作奸犯科、不可饶恕的大错,但这些错误既违背了道德,也违背了自己——绫的选择里从来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有的只是他人的看法。

不幸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绫的整个奋斗史就像打怪升级,住所从接地气的三轩茶屋,到年轻女孩聚集的惠比寿,再到充满着高级、奢侈味道的银座,再到自己买的公寓;工作从普通职员升职成品牌策划,再跳槽到Gucci;情人里有暖男,有高富帅,有精英上流人士,有小狼狗……也因此,不少女性观众很羡慕绫,认为绫的身上始终有一股生机勃勃的欲望,她是独立女性的典范。

绫的确算得上是一个独立女性,但绫真的值得效仿吗?

我们不想对她做过多的道德评判,但想提醒读者注意一个问题:从始至终,绫幸福吗?

绫自知她是一个“贪婪”的女人,一路上她被欲望驱逐,就像猴子下山寓言里的那只猴子,她一路采摘,一路丢弃,一路丢弃,一路采摘,因为她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她对生活的标准从来都是外界给的,她的灵魂也无法真正的安定下来。

剧中绫有两次哭泣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丈夫找上门来希望离婚,她微笑地祝福丈夫要过得幸福,当丈夫走后,她一人签署离婚协议,突然痛哭。

第二次是被小狼狗背叛的绫离开东京,回到故乡,遇到了高中时候的老师,老师惊喜地拿出刊登有她的采访的杂志,说你成了老师们经常向学生提及的榜样。

绫终于过上了她之前想要的“令人羡慕的生活”,可她却忍不住在老师面前痛哭。

这两次突然的哭泣,是绫始终压抑着的情绪的爆发,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为了这所谓的“令人羡慕”,经历了什么,承担了什么,又牺牲了什么。

绫不幸福!

精致利己主义者并不幸福,因为他们只有利己,没有自我。

精致利己主义者一心想着往上爬,他们总是认为,只要我愿意拿灵魂和魔鬼交换,那我就会得到一切我想得到的。

可真相的残酷在于,在太多时候,阶层的差距总是难以逾越的,你熟知上流阶层的游戏规则,但你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就像剧中出生于东京港区的相亲男士,也只找出生于港区的女士结婚。

剧集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以为绫与男闺蜜搭伙过日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了,可两人散步,绫与上流阶层的夫妻擦肩而过。

绫的眼里充满羡慕。

这是编剧狠狠甩给绫的耳光,你出卖灵魂,不断努力,你以为自己过上了让别人羡慕的生活,可永远有比你更好的,永远有你无法企及的。

悲剧的是,绫并没有领悟到这点,她立即又动力十足:我想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可回顾她的奋斗史,她一直在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她却没有因此而幸福。

当你没有了自我,只剩无止境的逐利,那么你只会像永远推着石头的西绪弗斯,永不停歇,永不安宁。

——首发南周知道,署笔名——

 10 ) 绫的选择

我在B站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大多时候是会关弹幕的。

想先看看自己的观感,再投入争论。

有些视频,则是不开弹幕就觉得尴尬。

但是《东京女子图鉴》令我最为难,画面是胶片质感,我不舍得开弹幕,单从视听的制作就撑住了两颗星,只要编剧和演员稍微在线,总分肯定是及格的;而偏偏它密布了现代女性的痛点——如,事业还是家庭?

总等不到我形成了自己的意见,我就想知道别人的意见。

着力于消费社会的影视作品很多,《小时代》之流是隔靴搔痒,糊弄小孩。

相比起来,《东京女子图鉴》要有诚意得多,纪录片式的探索,横看成岭侧成峰。

事实就是如此,你的意见是无效票。

剧情没有什么值得说,多的是意料之中又情理之中的反转。

女主是实际人,她的欲望明白构成着她的每个动机,包括她所选择的爱情。

绫的心路历程展现得很详细,很多人分析她的“成长”,弹幕里有人说她是进阶版的灰姑娘。

是的,她手握那几张牌,包括青春和美貌,一路换取更多,更多,踩着一个又一个的节奏点,从秋田杀进Gucci亚洲总部的品牌策划,将自己的委屈和不甘打包,喂养背后那只名为“欲望”的怪兽。

怪兽不死,她就不会停。

我舍不得斥责那头怪兽,女主正因为欲望而鲜活生动。

第一集里,女主看着六本木之丘,说这是“名媛罐头”,她站在东京这座城堡的外层,张望,想象,叹息。

一开始,大学生气的发型,穿衣风格不稳定,鞠躬幅度大且急,左顾右盼有小动作,做决定优柔寡断……那种局促的感觉,水川麻美演得很好。

后来,女主跳槽到了Gucci,被包养,这些经历血洗了她的气质。

后来,举手投足都是大方得体,卷发的弧度和蓬松度恰到好处,妆面是用金钱贴出的精致。

神奇的是,水川麻美竟能将可爱感觉赋予女强人这个设定。

这是观众缘。

现在时尚界大宣扬的“effortless chic”,核心是润物细无声:眉形上扬的角度与脸型配合,眼妆腮红的打法正好上镜,还有脸颊边那几簇懒懒耷拉着的发丝,脖颈笔挺又自然,脚踩三寸斗零鞋的姿态……看不出功夫下在哪里了,但你就是觉得舒服好看。

在用审美驾驭这些庞杂的细枝末节之前,得交足学费。

啊,effortless,又得chic,谁发明的这词,太能了。

天生丽质的神话在踏出校园那一刻即宣告失效,新的神话是六本木之丘。

奇怪的消费社会用金钱烧熔出了一个虚幻又精致的幻象,又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创造了飞蛾扑火的感性。

我想起,小美人鱼承受裂腿之痛,每日踩在刀尖上,最后死在自己的理想中,成为一堆泡沫。

若有人在高维世界俯视,看到的,大概是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的人们前赴后继将自己套进这个幻象中,将灵魂熔铸成最符合这个时代期望的塑料公仔。

绫妈妈对绫有这么一句判语:“女人就是从小就想要和别人拥有一样的,就这样和大家并肩齐聚一同成长。

”在这个方面,绫从来未变过“理想”:成为让许多人羡慕的人,她也很清楚自己痛苦的根源——她不知道一个女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她背后的欲望无法回答她.她的自信始终需要向外在参考体系投射个人价值来支撑。

想要自成体系,却屡屡失败。

“未婚时被人说结婚才是女人的幸福,结婚之后,又被生小孩才是女人的幸福这样无言的压力压迫,被女人幸福的定义无止境的逼迫着。

能生小孩的女人路上一堆,但是能在一流企业,凭着自己的判断来推动企划的女人很少。

这样就足够了吧。

但是,既然是身为女人,连小孩都不生……”(《东京女子图鉴》第9集) 相比之下,绫的妈妈自小在东京长大,见过世面,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坚定地选择了传统价值观,从东京嫁到秋田县,日子过得平和幸福。

第九集,绫在独身公寓里签下离婚协议书,失声痛哭。

她真的爱丈夫吗?

她真的喜欢孩子吗?

她没法为自己选择新的设定,就没有定义自己幸或不幸的能力。

她还会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东京这个璀璨的骗局。

哎,这个时代的女性啊。

2017.0414更新没想到影评写下后,生活轻轻地把我钢铁心折叠了,还揉成一团。

不可预料之事悄无声息地生长发芽,心境有了改变,开始打量原定轨道以外的可能。

于是,再看这部剧,有了新的感悟。

绫始终还是理想状态啊。

肯定在某个时间点里,她会觉得自己是手握无数可能的薛定谔,鲜花会有,面包也会有。

但是,命运还是慢慢将她打开,原来她只有一种可能。

只是啊,将一种可能实现也是幸运。

最怕的是,吃饱了面包后,偏想起当时暗香浮动。

无解。

《东京女子图鉴》短评

和服男的妻子印象最深,她如此淡定不是凡人啊。

9分钟前
  • 熊猫眼小A
  • 还行

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云亦云又没主见的人可以混到senior,水川麻美演得好做作,尤其讨厌那些噘嘴的小动作

13分钟前
  • 皿皿
  • 较差

漂浮在现实之上的物欲描摹。海报设计得好,用物品堆叠出都市。从借助男人跻身上流人的生活,到可以为男人提供上流生活,步步高升,尝到欲望的甜或苦,最终都是虚空。被自己甩下的男人抛开,是懊悔,遇上另一个自己,是轮回。间离的手法算是小聪明,可不能人人都来一份内心独白。

15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绫,谁说在都市打拼女子的生活和你一样?

16分钟前
  • 私慧
  • 还行

我明明背井离乡并且家里蹲也考虑过要不要继续留在上海的人看完了是没有一点触动,也没有觉得和国产那个比有很高级......本来三星的但我很烦女主那点包法利式追求...

18分钟前
  • 蛋形矮胖子
  • 较差

日本gucci要求这么低?

21分钟前
  • Charlie
  • 还行

这个东西明明是东京男子图鉴吧=.=.=.=

24分钟前
  • 虚清
  • 推荐

东京租房攻略

28分钟前
  • 二哥
  • 推荐

把前几集剧中出现的好吃的都mark下来。毕竟后面几集的吃不起了。

33分钟前
  • Effie.
  • 推荐

寿的来呀

36分钟前
  • 较差

看到第五集,想起一个女同事建议我去换个名字,不然太没桃花运了,不管你事业上多么充实自己,在别人看来你就是个不可能幸福的女强人,不管怎么愿赌服输,婚姻总是一个人的人生必需品,不管你怎么周游世界享受生活,父母就是觉得你是个没结婚的疯子

38分钟前
  • /\/\/\/\/
  • 还行

老一套,没啥新意。水川里美40不错,年轻时怎么那么显老

41分钟前
  • Mustelus
  • 较差

东京女子…男子…饮食…旅行…图鉴:女主不断 升职、换同事、搬家、换男友:原宿-浅草-银座-……复古-年轻-奢华-……老实巴交男-黄金单身汉-已婚老男人-年轻小奶狗-事业有成男-……竞争-出轨-插足-结婚-离婚-……喜欢Gucci已婚已育女上司~~~……快进看完… 故事不够,金钱来凑,拜金拜金

42分钟前
  • watchear
  • 较差

太焦虑了无法共情。看似人生百态,实际上每一处都浅尝则止老生常谈

46分钟前
  • 快乐肥宅
  • 较差

一切不幸都是因为出身就低人几等 再努力都没用

51分钟前
  • 很差

“小小的幸福,那时觉得它太渺小而感到悲哀,于是放手了,现在懂得这样的小幸福如此的来之不易,至今为止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大概都是为了重新认知这个道理而绕的远路吧。” 女主再次看到来东京后交的第一个男朋友,想到和他的曾经,有感而发。其实真正的幸福只有自己才最清楚,正所谓“冷暖自知”啊。

53分钟前
  • nichkhun
  • 力荐

女主真的是个毫无主见的戏精

57分钟前
  • 小津
  • 较差

实在难以入戏,好好的表现中产毒瘤不好吗?非要扯上感情。不过倒确实像某些人,想要一手钱包、一手丁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钱包只为我开,丁丁只为我用,哪有这么好的事,只等梦碎。

60分钟前
  • 临素光
  • 较差

想想觉得这部剧宛如一场傀儡戏,人物没什么内心活动,主要靠高度抽象化的人物刻画和动作辅助旁白来完成任务

1小时前
  • 小波福娃
  • 还行

还挺现实的,相信很多独身来大城市生活的女孩都能看到自己现在或曾经的影子。繁华看遍后最终的选择才是自己心之所属。

1小时前
  • 唔想郁本郁
  • 推荐